A. 山西霍州屬於哪個市
臨汾市。
霍州市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由臨汾市代管,位於山西中南部,東經111°43′,北緯36°35′。與臨汾、晉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36千米,總面積765平方千米。[16]霍州市下轄5個街道、4個鎮、3個鄉。
臨汾簡介:
臨汾是山西省下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岳,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轄1個市轄區、1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臨汾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B. 霍州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C. 霍州是哪個省的啊
霍州市隸屬山西省臨汾市。
霍州市位於山西省的中南部,東經111°43′,北緯36°35′。與臨汾、晉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總面積765平方千米,下轄5個街道、4個鎮、3個鄉。
霍州市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95%以上的地區含煤,儲量約 62.48億噸。「2012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市(縣區)」評選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霍州市躋身「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城市」。
其地理位置見下圖:
D. 霍州市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霍州屬於山西省,臨汾地區,是一個獨立的市。
E. 山西臨汾霍州簡介
霍州市位於位於山西中南部,與臨汾、晉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交通之要沖。四周群山環繞,汾河從西北切割韓信嶺入境,流經市境西部。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36千米。總面積765平方千米,下轄5個街道、4個鎮、3個鄉,總人口29萬人(2004
年)。境內東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佔三分之一。霍州市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相當豐富。
F. 霍州署的歷史沿革
霍州署相傳曾為隋朝中郎將宋老生的幕府,又為唐尉遲恭的帥府行轅。其作為州治衙署,至今已歷時1300多年了。原建築於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傾圮。次年,監州失剌不花、知州李伯淵主持重新修建。後經明清兩代陸續增補修葺,日臻完善,其佔地面積3.85萬平方米,分中軸線和東西輔線三大建築群及一些署外建築。該署主體建築,雄偉高大,古樸典雅,結構奇巧,工料俱佳;附屬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得法,形制壯麗,內實外華。
自清末到民國,天災無常,兵連禍結,霍州署除中軸線建築保存基本完好外,東西輔線及署外建築或圮、或毀、或改做他用。
G. 霍州在山西的哪個地方
霍州市位於位於山西中南部,與臨汾、晉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交通之要沖。四周群山環繞,汾河從西北切割韓信嶺入境,流經市境西部。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36千米。總面積765平方千米,下轄5個街道、4個鎮、3個鄉,總人口29萬人(2004 年)。境內東北高、西南低,平原、丘陵和山地各佔三分之一。霍州市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相當豐富。據說「門神」尉遲敬德、秦叔寶就是在這里當得門衛
H. 有誰知道山西霍州的歷史么
霍州市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山水秀麗,氣候宜人,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名勝如雲。全市有國家級旅遊景點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6處。
霍州市文物旅遊景區以霍州署為中心,成幅射狀遍及全市境內。霍州署位於霍州市東大街北側,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5月1日以全國現存唯一古代州級衙門博物館對外開放。其建築規模宏大,形制壯麗,元代大堂粗獷豪放,結構奇特,被中國古建築研究專家梁思成先生稱為「滑稽絕倫的建築獨例」,在中國絕無僅有。除霍州署外,霍州市還有聞名遐邇的霍州明代鼓樓、祝聖寺、南壇雁塔、媧皇廟壁畫、千佛崖石刻、觀堆塔、許村民居以及隋唐古戰場遺址歇馬灘、馬跑泉、先鋒台、將軍墓、打滾場、下馬灣、金鑾嶺、白壁關等。
霍州市的自然風景旅遊區以「中鎮霍山」為龍頭,目前已開發的景區有「三山十三峪」。其中七里峪風景區位於中鎮霍山的北部腹地,距市區20公里,是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總面積35萬畝。風景區內景點密布,有五龍壑、三仙泉、正南溝、牛老溝、偷水溝、石人溝、井溝、崖溝等八大景點。有古稀樹木紅岩松,有大河灘瀑布、滴水崖瀑布和已經對外開放營業的良崟渡假村和林海山莊。潺潺流水,飄飄白雲,千仞石壁,懸空瀑布,天然森林枝繁葉茂,天然牧場綠草如茵,天地山水,森林牧場渾然一體,是「森林浴」的極品佳境,有「天然氧吧,華北綠肺」之美稱。
懸泉山風景旅遊區位於霍州城東20公里外,嶺峻峰奇、松柏長青。山路上有張果老驢蹄石印,龍泉洞懸鐵拐李根雕飛龍;遠望蓮台峰奇石林立,近觀懸泉閣腳下生雲;足登摩天嶺摘星攬月,耳聞琵琶峰弄蕭撫琴;戲說七星潭仙姑沐浴,笑談嬉女處洞賓調情;石盤雙龍紅黑分明形象逼真,懸泉飛瀑珠玉垂簾水色似銀。山谷中有一古建遺址名夏王宮,傳說為一千多年前五胡十六國夏王赫連勃勃的避暑山莊。而當代學者根據有關史書及資料考證,所謂夏王,當指五千年前夏後氏之王大禹,此宮便是大禹治水的大本營。
陶唐峪風景旅遊區位於霍州城東南20公里處,游覽面積40平方公里,傳說因堯帝曾避署於此而得名。入谷逆流而上,先後有浮橋、仙女池瀑布、仙女池、堯王避暑山莊、招魂樓、瞭望塔、青龍潭、水簾洞、犀牛石、滴水崖瀑布、五龍池、水底龍宮、猛虎下山石、雲龍瀑布、天然盆景瀑布、流星瀑布、觀峰峽、石門、一線天、槐樹溝瀑布、階水凹瀑布、擎天玉柱峰、玉泉寺、龜山、蓮花山等景觀,令遊人大飽眼福,心曠神怡。清康熙皇帝當年游覽觀賞此處後,欣然御書:「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近年來,霍州市以創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為目的,把旅遊這一朝陽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上邁出了可喜步伐。在文化的挖掘與整理上,先後研究整理了「堯王避署在霍山」、「大禹治水始霍山」、「天下霍姓出霍州」、「天下門神源霍州」等文化淵源,極大地提高了霍州旅遊的價值與品位。特別是在霍州市的首倡下實現了北京故宮、河北保定直隸總督府、河南內鄉縣衙與霍州署的聯袂對接,共同組成了「中國四大古代官衙國際旅遊專線」;實現了東鎮山東沂山、南鎮浙江會稽山、西鎮陝西吳山、北鎮遼寧醫巫閭山與中鎮霍山的聯袂對接,共同組成了「中國五大鎮山國家旅遊專線」,豐富了神州大地旅遊熱線。在旅遊業的帶動下,霍州市以旅遊商品、旅遊服務為中心的第三產業取得了大幅度增長,在全市經濟結構中所佔比重明顯上升。
霍州市位於晉南臨汾地區北部,太岳山主峰和汾河橫貫其中。霍州不僅是中國十大名山「五嶽」、「五鎮」之中的中鎮探花,更留下了堯帝及女兒的風采足跡,唐太宗起兵反隋興唐也在此開戰,古霍國之地還是「門神」與明代名吏曹端的故地……
霍州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位於市內東大街北側的霍州州署大堂始建於元代,是我國現存惟一的州級衙門,它同北京故宮、保定直隸總督署、南陽市鄉內縣衙,組成了我國保存較好的,從古代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關的系列建築。
貼門神風俗出霍州。相傳,隋朝末期駐守太原的將領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興唐之時,在霍州城兩度爭戰,用計收降守將尉遲恭(敬德),使其與秦瓊(叔保)成為帳前兩員哼哈猛將,唐王李世民有感兩人為其守門警衛時,威震惡夢中的鬼魅妖魔功勞,便命畫匠做兩人像圖畫,張貼於帳前或宮門以鎮避邪,此舉以後傳為民間貼「門神」風俗。
霍州市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古為堯都畿內,唐代號稱「中州重鎮」,明清時 期被列為全國直隸州。境內有約10萬年前的大張古文化遺址。載入《中國名勝辭典》的有西周厲王墓;有唐高祖反隋南下中途休整的歇馬灘;有唐代名將尉遲恭行轅帥府霍州署,其建築規模宏偉壯觀,是我國保留較 完整的古代州級衙門之一;有唐宋元明歷 代造鑿的千佛崖石刻文物;有精雕細刻,巧奪天工的明代鼓樓;有挺拔高聳、造型優美的雁塔。位於市境東部的霍山,蜿蜒起伏,林海茫茫,玉泉濺珠,流水潺潺,山光凝瑞,風光秀麗,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懸泉山自然風光景區是其代表性傑作。清康熙皇帝當年西遊至霍州,觀賞游覽霍州風景名勝後,欣然御書: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堯王避暑聖地陶唐峪,谷深幽靜,奇石峻峰,松柏蒼勁,浮橋小瀑 ,仙女浴池,是休閑渡假的理想去處。
為提升霍州市的旅遊文化品位,有霍州發起並促成了「中國四大古代官衙國際旅遊專線」和「中國五大鎮山聯袂對接活動」,以及霍州、霍山文化研討會的舉辦,更使霍山名震中外。
位置:霍州地處東經110°38′ —112°3′,北緯36°26′—36°42′之間,位於山西中南部,與臨汾、晉中盆地交界,扼山西南北 交通之要沖。四周群山環繞,汾河從西北切割韓信嶺入境,流經市境西部。
氣候:屬海拔標高516米—2504.30米,年平均氣溫12.1℃, 平均日照時數2441.50小時,無霜期170—230天,降水量353—688.90毫米。耕地27萬畝。土地肥沃,氣候 溫和,無霜期長,適宜種植小麥、玉米、穀子、棉花、油料、蔬菜、葯材和干、鮮水果等作物。
最佳旅遊時間:春、秋季
面積:總面積768平方公里。
人口:28.5萬。
景觀:大張古文化遺址、西周厲王墓、歇馬灘、霍州署、千佛崖石刻文物、明代鼓樓、雁塔、霍山、陶唐峪等。
風景有載入《中國名勝辭典》的有西周厲王墓;有唐高祖反隋南下中途休整的歇馬灘;有唐代名將尉遲恭行轅帥府霍州署,其建築規模宏偉壯觀,是我國保留較 完整的古代州級衙門之一;有唐宋元明歷 代造鑿的千佛崖石刻文物;有精雕細刻,巧奪天工的明代鼓樓;有挺拔高聳、造型優美的雁塔。位於市境東部的霍山,蜿蜒起伏,林海茫茫,玉泉濺珠,流水潺潺,山光凝瑞,風光秀麗,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懸泉山自然風光景區是其代表性傑作。清康熙皇帝當年西遊至霍州,觀賞游覽霍州風景名勝後,欣然御書: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堯王避暑聖地陶唐峪,谷深幽靜,奇石峻峰,松柏蒼勁,浮橋小瀑。
霍州市交通便利。南同蒲鐵路和大運二級公路 (國道108)、霍侯一級公路並行,縱貫市境南北,霍上(霍州——沁源上社)、霍桃(霍州——隰縣桃紅坡)兩條公路橫跨東西兩山;鄉村公路輻射成網, 四通八達。境內有霍州、辛置、聖佛、什林四個火車站,有9條鐵路專用線。
特色小吃有:
餄面:優質小麥粉,經專用工具——餄床壓制而成,有筋、有骨、百吃不厭。
碗坨子:苦蕎麥粉成漿加工後,裝入碗或盆中冷卻後,即可食用、因其狀而得名,口感奇特,清熱、解毒。
登高饃:春節主要食品,小麥精粉發面,配以紅棗精製而成,老百姓將其作為禮品走親訪友。
羊羔饃:民間七月十五送給新出嫁的姑娘,用小麥麵粉塑成十二屬相及其它各種動物樣、小巧玲瓏,造型優美。
燒 餅:將優質麵粉、油麵配以小茴香,在特製爐內燒烤精細加工而成。
I. 霍姓的歷史發展
源於姬姓
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個兒子霍叔處,屬於以國名為氏。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處,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到周成王時,管叔、蔡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叛亂,也就是歷史上的「管蔡之亂」,失敗後霍叔受到牽連,被廢為庶民,但霍國依然存在,並由霍叔之子繼任國君。直到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姬佹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國傳至姬求為霍伯,姬求認為從前周成王對其祖先霍叔處安置不當,遂自稱霍公,史稱「霍哀公」,自行更改伯爵為公爵。此後,姬求的後人指國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國之姓霍者皆為霍叔處之後裔子孫。霍國之地在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為霍州,是霍氏的發源地,古霍國遺址今白龍鎮陳村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已為定論。
霍州是霍氏族人最初的發源地,也是霍氏開宗立姓、繁衍、槽遷的地方,史稱姬姓霍氏或霍氏正宗。 源於地名 出自春秋時期霍陽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霍陽山,是春秋時期非子後裔的嬴姓封國梁國的一個地方。梁國與秦國源出一祖,故址位於今陝西省韓原市附近,霍陽山周圍地區在當時皆稱「霍」,即今峴山地區,俗稱鐵頂山。在史籍《左傳·哀公四年》中記載:「襲梁及霍。梁南有霍陽山,蠻子之邑也。」在史籍《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記載「會於霍。」當初在晉獻公姬詭諸執政時期,公子夷吾曾逃到了梁國,得到梁國的保護,梁侯還把女兒嫁給了公子夷吾,生下了姬圉,就是後來的晉懷公。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姬鄭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嬴任好出兵襲擊霍陽山,吞滅了梁國,把勢力擴張到了黃河岸邊,因此,秦國吞滅梁國,自然引起晉惠公的不滿,引發了晉惠公姬夷吾與秦國的反目。於是,秦穆公防患於未然,不願意樹立晉國這樣一個大敵,便扶持與秦國友好的公子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
梁國被滅後,其國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霍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霍氏。 源於官位 出自春秋時期霍山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霍山令,就是春秋乃至漢朝時期管理霍山的令尹,是個古老而傳襲很久的官職。霍山,就是南嶽衡山,亦即古稱的天柱山。史書記載:「衡之與霍,一山而有二名也。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岳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已來衡霍別矣。」南嶽衡山至所以稱作「霍山」,是因為古代以南方為「霍」。在典籍《白虎通》中注釋:「霍之為言護也。言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在史籍《風俗通義》中也解釋:「衡山,一名霍山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霍山令,就是五嶽之一的南嶽令,古代在五嶽之上皆設有令尹,以敬畏神靈,維護帝勢,皆由中央王朝政府派遣。
在霍山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即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改姓 五代時期驍將霍彥威,屬於冒姓為氏。彥威,是五代後梁時期的一名孤兒,被後梁將領霍存收養,因此稱霍彥威。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5年),霍彥威病逝,當時正在青州打獵的後唐明宗聞訊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舉衷一月之久。贈彥威為太師,官至極品,謚曰「忠武」。在霍彥威的後裔子孫中,皆稱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史籍《太平寰宇記》記載,唐朝貞觀時期,武都郡蠻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改漢姓為霍氏。另外在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賜歸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齊漢姓名為霍邱。他們的後裔子孫,皆以帝王賜姓為姓氏,世代稱霍氏至今。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霍岳羅氏,亦稱和岳啰氏、瑚岳羅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eyolo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霍羅氏皆冠漢姓為霍氏。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滿族噶爾噶斯氏,滿語為Gargas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沈陽),所冠漢姓即為霍氏。
⑵.滿族霍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洪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霍氏、何氏、石氏等。
⑶.霍托羅氏,亦稱輝圖氏,滿語為Huotolo Hala,後多冠漢姓為霍氏、包氏等。
另外,滿族同胞稱女婿為「Huohehui」,漢字即「霍和輝」,因此有入贅姑爺乾脆就稱霍和輝氏,滿語為Huohehui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其後裔有改漢姓為霍氏者。 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壯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霍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霍氏,世代相傳至今。 姬處,霍叔,世稱霍叔處,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三監之一,周朝諸侯國霍國(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
周武王滅商建周後,將霍叔處封於霍地,建立霍國,與管叔鮮、蔡叔度協助、監督商紂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遺民,史稱「三監」。
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處四兄周公旦攝政。霍叔處與管叔鮮、蔡叔度因不滿周公旦攝政,於是挾持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民,三年不得錄用。
霍國滅亡後,霍叔處的後代子孫以國為姓,稱霍氏。 霍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位門閥,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位,人口約九十九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
上下幾千年,霍州的一切無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國、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窯、霍州、霍縣、霍汾縣,直至現代的霍電、霍礦、霍煤、霍中,等等,無不與霍字有緣。一個「霍」字、萬中情懷,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不到霍州來,不知始祖情。霍氏人氏由其發源地山西向外遷徙的歷史始於秦漢之際,他們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時期,就有霍氏人氏遷徙到廣東、海南、江蘇和福建等地。
晉太公滅霍後,晉國的政治和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混亂,外來入侵,世事艱難,災禍綿綿,王朝更迭,不絕於史書的天災人禍。據有關資料表明,霍氏人氏由其發源地向外遷移的歷史,始於秦漢之際,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
到宋朝時期,便開始向廣東、海南、江蘇、福建等地遷移,廣東佛山市石灣區瀾石鎮石頭村,就建有明清時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廣東、福建沿海一帶霍氏族人,經彭湖列島,開始向台灣遷移,形成了台灣今天的霍氏族氏。霍氏人氏向外遷徙不是孤立的,與中原的移民有著同樣的社會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從明洪武三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370~1416年),明王朝先後進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孫部分遷往異地他鄉,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肅或廣東,逐居外地。據霍興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臨汾霍裔向下為官,讓其子弟某隨肅王朱瑛到甘肅、蘭州練兵,官至參將或副將,其子孫散居於靖遠、會寧、海源一帶。
霍氏族人是在明末清初從福建遷到台灣的。
時至今日,霍氏後代播遷於全國,描遷於海外,乃至全球。霍氏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氏,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種威武雄壯的英雄氣概。
J. 霍州的歷史沿革
數十萬年前,境內已有古人居住,屬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文化,在汾河東岸的永合村、紅崖堡村一帶有考古發現。
傳說顓頊畫九州,霍為冀州之地,以東有霍太山而得名。
夏、商時,霍仍為冀州之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叔處於霍,稱為霍國。因境內有彘水,故又名彘。都城在今汾河西岸白龍鎮陳村一帶。
春秋時期,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率軍滅霍,霍哀公奔齊。霍地由此歸晉,稱為霍邑。
戰國時,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霍邑先屬魏,後屬韓。韓將馮亭以上黨降趙,霍又屬趙。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分天下為36郡,霍邑屬河東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設彘縣,仍屬河東郡。王莽建國四年(12年)改彘縣為黃城。
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黃城為永安,轄汾西、趙城。永安縣治建於霍國故都之地,即今霍州市白龍鎮陳村。
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移縣治於趙城仇池壁。魏正始八年(247年),劃河東之汾北10縣為平陽郡,永安屬之。北魏建義元年(528年),置永安郡,轄永安縣、楊縣。郡治設永安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汾州,永安屬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汾州為呂州,改永安為霍邑。大業三年(607年)罷邑州,霍邑屬晉州。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隋將宋老生率軍3萬守霍邑。霍邑之戰,宋老生兵敗身亡,唐兵長驅直入,攻陷隋都長安。隋恭帝元年(617年)置霍山郡,轄霍邑、趙城、汾西、靈石4縣。
唐武德元年(618元),改霍山郡為呂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州罷,以霍邑縣復歸晉州,霍邑屬之。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晉州為平陽府,霍邑屬之。
金貞佑三年(1215年),置霍州,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4縣。
元改平陽府為平陽路,後又改稱晉寧路,霍州屬之。霍州下領霍邑、趙城、靈石3縣。元貞三年(1297年)復立霍州,統管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岳陽5縣。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為直隸州,領趙城、靈石2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轄汾西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霍州為霍縣,隸屬河東道。
解放初期仍為霍縣。1958年與汾西縣合並為霍汾縣。
1961年與汾西縣分開,復稱霍縣。
1990年,撤縣建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