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真的是亡於黨爭嗎
人禍.君昏臣暗.我曾經說過崇禎皇帝不算昏君.但崇禎皇帝絕非聖主.明君可以守城但未必可以就國家於危難,解黎民於倒懸.聖主則可以.明朝末期,黨爭怎麼樣?天災又如何?崇禎皇帝若能以身作則,開國庫用內帑賑濟災民,頃刻間可化解亡國之危機.且災民心向大明,何愁闖賊做大?近賢臣而遠小人.崇禎皇帝並非沒有忠臣.史可法若能成為首輔內閣大學士,當為張居正第二.對外議和滿清.和親滿清並非投降,而是緩兵之計.
征天下之美色結滿清之歡心.昔勾踐以西施侍吳而光復基業.漢太祖高皇帝以賄閼氏而解白登之圍.文景以和親匈奴而得大治.王司徒以貂蟬而滅董賊.崇禎當卧薪嘗膽,休養生息以圖他日成就不世之功業.以美人之心計可抵百萬之雄兵.況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而不殆.以美色而接好滿清、蒙古、朝鮮.以美人做細作可知滿清、蒙古、朝鮮之動向而何樂而不為?
以美色而愍其心智,以財富而腐其志向,以歌舞靡其筋骨,以溫柔墮其雄才.致清朝君臣上下昏庸佞枉,而至天怨人怒.只待天時北指,命大將提百萬正義王師救社稷於危難解黎民於倒懸.王師所至,所向披靡.克復中原,指日可待.三山五嶽搬聲雷動,長城內外叱吒風雲.試問,以此攻城何城不破,以此克敵,何人能敵?
黨爭不足為慮,歷朝歷代皆有黨爭.黨爭臣子之爭,臣子之爭,而君王帝位穩固矣.君王所作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以黨爭是個好東西,英明的君主在黨爭中起到平衡的作用.兼聽各方意見得出正確抉擇.
中興大明.其策何難?1.唯才是舉,近賢臣遠小人.史可法入閣為首輔大學士,吏部尚書.2.內修法度改革內政.以法家之策滅貪腐之風,以雷霆之力誅殺貪官豪強特別是皇親國戚.殺福王父子、誅周皇親父子以謝天下.3.枕戈待旦獎勵軍工伺機北伐.特別是重建大明水師,訓練騎兵,重視神機營.用紅衣大炮.4.和親滿清.建立紅顏情報網.5.開倉放糧穩定內政.6.鹽鐵專賣,設立銅匱,強令富戶捐款勞軍.凡是檢舉貪官污吏、富戶、豪強不肯捐資者可獲得沒收被檢舉富戶、豪強、貪官污吏的全部家產的一半.7.以王道治理百姓,停止三餉徵收,以民休養生息.8.提拔才俊良將如:吳三桂、祖大壽兄弟、左良玉等.9.開邊貿穩定蒙古.戰馬、鹽鐵、糧草不在邊貿之列.10.嚴格京查選拔循吏
② 明朝亡國到底是亡於黨爭還是天災呢
LZ說的全有,明朝後期是很倒霉的,農民起義、後進來犯、連年的旱災、和東林黨的那些爛人,崇禎信任且重用東林黨,結果東林黨連起來貪錢,實施海禁,為的是走私自己撈錢全然不顧國家存亡,然後後金一直在關外,甚至繞道打到了北京城下,農民起義軍也很厲害,成千上萬的流民,人口眾多,而且當時的朝廷是腐敗的,只有崇禎想干好沒用,官官相護,一起貪污,誰也受不了,軍費的支出比全國年收入還高,當時是百年不遇的地球氣候大變化,大半個中國都處於乾旱,還有一大堆人等著賑災款,沒糧沒錢只能起義,所以遲早會完蛋的,所以說LZ說的全都有,希望採納
③ 大明朝真的是亡於黨爭嗎 背後真相是什麼
關鍵是黨爭有內容,萬曆是為了立威,權臣張居正就是最好的選擇,即使死了,清算張居正有關的人、鞭屍,都是為了自己立威,再夾帶點私貨。就是要不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力度。有這個事情在,大家就是再怎麼搞政治,也得干正事。因為黨爭就是因為干不幹事和怎麼幹事情引發的。而在明王朝,文士儒家面對的是統治者為「農民之國」的外部環境。
那麼所謂的閹黨(包括追隨閹黨的楚黨浙黨)和東林黨(代表官僚系統的利益)之爭,就變成了皇權和官僚系統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使得皇帝缺乏迴旋餘地,,但朱元璋上台後並沒有採取文臣和武將的平衡制約理念。而是對武將大肆殺戮,在肉體上消滅。對文臣則以暴力手段取消丞相制。所以從明朝建國之處,
④ 為什麼很多學者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
明朝亡於皇帝不負責任,沒有仁心。這一現象凸顯在皇帝對待宮女這一點上。一代明主朱佑樘就是皇帝跟宮女所生。但是皇帝生而不養,導致了朱佑樘的童年極其不幸。作為同樣童年不幸的本人深深的了解作為一個童年不幸的父親會怎樣對待孩子。拋卻地位,本人幾乎就是朱佑樘的復製版,能自我死磕,不近女色,很專情,等等,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樣會導致以下問題。就是體質偏弱,夫妻生活少,孩子就會不多,孩子身體也大多不好。就算孩子身體好,也會對孩子灌注過度的愛。以至於這樣的孩子會極其有主見,也閑不下來。導致朱厚照就成了此類。雖然得到了很好的灌注,但這樣的孩子不適合作為國君。所以導致最後他為了玩把命玩沒了。導致了嘉靖的產生。後來萬曆又跟一個宮女生下了朱常洛。朱常洛因為被萬曆嫌棄,不想立為太子,所以拒絕給他太子象徵性一些東西,其中就包括了教育。由於朱常洛長期沒有被教育,基本是不會教育孩子的,他自己都是一個文盲,更別提如何把自己為君的心得灌注給下一代。所以他的孩子就成了魯班二號。魯班其實挺大智若愚的,他明白自己所處環境,也明白環境需要慢慢改善與適應。所以他並未急於做出什麼大動作。可是壞就壞在小兒子崇禎,他不教有人幫他教,可被那些腐儒教出來的崇禎被洗腦成了腦殘,用黑白視角考慮復雜的政治問題。導致了一系列的矯枉過正。最後只能說大廈將傾本可扶。奈何大肆換樑柱。黨爭其弊為後世所評,可黨爭本身就是樑柱的相互制約。古代很多建築都可做到看似很玄卻很穩固,怕就怕中間少掉一塊,然後就多米牌效應。我們從崇禎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崇禎多部分時間都在對樑柱用功,而樑柱本身是做什麼事情的,沒了這根樑柱會咋樣,他並不關心。以至於肆意毀壞樑柱,最後大明轟然倒塌。
⑤ 有的歷史學家說明朝亡於萬曆,有的卻說明朝亡於嘉靖,為什麼
因為他們看歷史的出發點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所以對歷史的見解也不一樣。
⑥ 求解 明朝是否亡於黨爭
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黨爭,說明朝亡於黨爭過於牽強。
明朝的滅亡某種程度是種種偶然因素導致的。比如天災。
再者如清軍入關,李自成復出,這些大因素看似有種必然性,其實不然。給你打個比方,兩軍對陣,一方軍隊的幾個哥們昨晚睡地充分,吆喝的時候嗓門大了兩下,就有可能導致戰局的不同。
如果硬要找條理由來解釋明朝滅亡的話,那就是一個王朝日益龐大的利益集團和他那佔99%人數的工農士商階層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他對外喪失抗衡外寇的軍事實力,對內抵禦天災的自療自愈的能力。
⑦ 明朝的黨爭直接導致亡國,那明朝又有哪些可敬的能臣
功臣都惹不起的知府
朱元璋年代的地方官,十分的難做。且不說戰亂過後,百業凋敝,工作壓力極大。外加明初功臣多跋扈,勛貴子弟作惡不斷。而在這時期,偏也有個強硬的知府:臨淄知府歐陽銘。
常遇春北伐的時候,大軍路過臨淄,士兵們在當地大肆打砸搶燒,禍害地方。歐陽銘聞訊後,立刻率領衙差,將鬧事士兵當場杖責。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常遇春聞訊後殺氣騰騰趕來,大刀片子橫在歐陽銘面前,歐陽銘卻不懼,慨然怒斥說:你的軍隊是皇上的軍隊,我的老百姓也是皇上的子女,老百姓打人都要治罪,我打你的兵有什麼錯?
一番慷慨陳詞,最後竟逼得常遇春當場謝罪。後來徐國公徐達也路過臨淄,行前特意告誡士兵們說:臨淄那個知府,是當初打了常遇春的,你們都給我老實點,犯到他手裡我也沒辦法。
哪都能治理好的費震
在朱元璋執政早期,明王朝還有一位公認的「最牛地方官」——費震。他的特點是:哪裡最窮最亂,就把他派到哪裡,而他也總能把那些最窮最亂的地方,治理成欣欣向榮的樂土。
而他的工作方式,一是善於發現細節,比如他就任陝西參政的時候,剛到任就碰到了土匪侵擾,把官倉糧食給搶奪一空,可他卻一不追查二不剿滅,相反發布公文,規定凡是借官倉糧食的百姓,可以分兩年還清,結果布告剛下,土匪們就來自首了。事後費震解釋:這群土匪只搶糧食不搶錢,顯然是沒有糧食吃的百姓。
二是他比較會獨創,他是中國官場上第一個創造「義務勞動」規定的官員,凡是他擔任地方官的府衙,衙門官吏除了日常工作外,每個月還都有定額,必須要給當地的孤寡百姓,完成規定時間的義務勞動。他在朱元璋執政年代裡,一共做了十二年官,但這十二年裡,他幾乎跑遍了中國所有的省份——哪裡鬧災,就派他到哪裡去。
錦衣衛都不怕的許成
永樂皇帝朱棣,「靖難」奪權後的一大劣跡,便是用極殘酷手段,屠戮建文帝時代的大臣,但他有時候也很仁慈——仁慈的去殺。
比如對駙馬梅殷。梅殷是明朝開國功臣梅思祖的兒子,朱元璋的女兒興國公主的老公。朱棣打到南京的時候,梅殷正奉朱允炆之命,帶兵鎮守淮安,聞聽京城告急,立刻率兵往回趕,等趕到京城的時候,卻正好趕上朱棣佔領南京,登上皇位。對待這個手握重兵的威脅,朱棣拿興國公主做要挾,由興國公主寫信勸梅殷投降,梅殷閱信後大哭一場,為家小安危,又聽說朱允炆已死,只得違心就範。
梅殷歸京後,朱棣親自迎接,很溫馨的說「駙馬辛苦了。」梅殷卻不軟不硬回答說:「我沒建什麼功勞,談什麼辛苦。」就這一句話,令朱棣殺心大起,三年以後,一次梅殷入朝開會,被都督譚深與錦衣衛指揮使趙曦,攔路推入水中淹死,對外宣稱梅殷「失足落水」。
不巧的是,恰有一個叫許成的都督同知,親眼目睹了案發經過,雖知這其中大有隱情,但剛直的許成,依然在上朝的時候,原原本本的向朱棣陳述了梅殷之死,一時間朝野嘩然,梅殷的妻子興國公主,更天天跑到宮里哭鬧,要朱棣還他丈夫。
被吵的頭大的朱棣,只得下旨處斬譚趙二人,並給梅殷的兩個兒子加官進爵,這才平息此事。值得一提的是,仗義執言的許成,不但沒有受到朱棣的責罰,相反此後還成為他的親信部將,朱棣後三次遠征漠北,他皆有參加。朱棣過世後,他受命隨同侯爵陳懋帶兵提前回京,確保了明仁宗順利接班。
駙馬梅殷畫像
清貧盡職的賬房先生
作為整個永樂盛世的賬房先生——戶部尚書夏元吉,曾是個差點被朱棣砍了腦袋的人,靖難之役的時候,夏原吉曾做過朱允炆的「采訪使」,盡心竭力為朱允炆籌措糧草,朱棣佔領南京後,他被人綁了送到朱棣面前。朱棣問他知罪嗎?夏原吉慨然回答說:臣知罪,但是戶部還有些賬目沒算完,您就是真要殺我,也等我把工作幹完行嗎?就這一句話,朱棣立刻赦免了夏原吉,更隨後委以他重任。
除了善於理財,主持了永樂時代幾次重要經濟改革外,夏元吉得到的最主要評價,就是「古大臣風烈」,也就是道德高尚。他的為人極其厚道,平江伯陳宣看他不順眼,經常在朱棣面前說他壞話,但是夏原吉卻反而經常贊揚陳宣的才能。他有一次在家辦公,僕人不小心把文件弄濕了,這在明朝是死罪。本來可以處置僕人的夏原吉,反而自己去找朱棣請罪。
他最被人稱道的就是清廉,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圖謀第三次北征蒙古,而夏原吉卻竭力反對,他的理由是國家沒錢,盛怒的朱棣當場將他下獄,並下令抄他的家,結果在他的家中,不但沒找到金銀財寶,反而只有幾件破布衣服和瓦器,生活極其窮困,朱棣聞訊後,也感嘆不已。
夏元吉雕塑
最好脾氣的厚道閣老
明初最強大的文臣執政團隊,當屬「仁宣之治」時期的「三楊內閣」:楊榮,楊溥,楊士奇。三位牛人中最好脾氣的,當屬楊溥。
他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淡定,早在朱棣登基早期,他就是太子朱高熾的東宮洗馬,老資格的太子近臣,朱高煦構陷朱高熾時,楊溥受到株連,在朱棣時代足足蹲了十年牢獄。但楊溥本人卻極其平靜,別人在監獄里生不如死,他卻天天在裡面讀書,而且絲毫不以為苦。
仁宣時代,他雖然是內閣重臣,最為後人稱道的,卻是他的廉潔,一次他的兒子從家鄉來探訪他,楊溥問兒子,一路上有哪個地方官沒有隆重接待你,兒子回答說,江陵知縣對他的接待非常簡單。楊溥得知後不但不惱,反而推薦這位知縣出任知府。
楊溥畫像
列寧點名的經濟學家
而在明朝十五世紀下半葉的諸多政治人物中,有一個人,雖然在歷史上的評價同樣毀譽參半,但他身後的名聲,卻遠遠超越生前,前蘇聯革命家列寧,給予了他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人類十五世紀經濟學家。
而清末維新變法領袖梁啟超,一次和某外國學者大談重商主義時,曾很自信的拿出這個人的書,對對方說:你們西方近代的經濟理論,這個人的書里早就提出來了。這本書的名字,叫《大學衍義補》,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明朝成化,弘治兩朝名臣丘浚,他的創舉之處,在於他書中的一句話——食貨者,生民之根本也。也就是說,商品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本。在封建社會,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重商主義理論。
而丘浚為官,不但在經濟思想上建樹頗多,也同樣有極重的「家鄉情節」,一次丘浚與明孝宗下棋,邊下邊喃喃自語說:將軍,海南錢糧減三分。明孝宗覺得有趣,就跟著念了一遍,剛念完,就見丘浚翻身跪倒,高呼萬歲:臣謝皇上,今年海南的錢糧咱就減三分?
丘浚雕塑
堅持尊崇祖制的徐溥
明孝宗朱佑樘的內閣首輔徐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喜歡做自我批評的官員了,他每天晚上睡覺前的習慣,就是給自己做自我批評,回憶自己當天做了哪些好事壞事,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就給自己左邊的筐子里放一顆紅豆,如果做了一件壞事,就給自己右邊的筐子里放一顆黑豆。這個習慣從他年輕時讀書開始,一直保持到他過世。
但徐溥的長處,卻不止是擺樣子,而是真實干,後來他年老體衰,退休回鄉。那時他有嚴重失眠,一點動靜就睡不著,家鄉官員知道後,為保證老大人睡的香甜,就把他家宅門口的大路給交通管制了。
然而徐溥知道後把地方官叫來一頓罵,怎麼改的又重新改回來。明孝宗給他的賞賜,一半他拿出來辦教育,設立學堂專教貧家孩子讀書,一半買了條船,在河邊僱人每天義務載人過河。此規矩從此徐家傳承了幾百年,便是當地有名的「徐氏義渡」。一個人最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他真做到了。
好人徐溥做首輔期間,眾所周知的口頭禪就是兩個字:祖制。在徐溥眼裡,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好的,凡是朱元璋制定的政策都是對的。當時明朝財政吃緊,戶部尚書葉淇力主實行「開中法」,但徐溥認為這事違背朱元璋的偉大精神,玩命的反對。可明孝宗力挺改革,徐溥反對無效,只能一直憋氣。
後來開中法順利推廣,朝廷增收商業繁榮,可利益受損的權貴不滿,造謠葉淇受賄,關鍵時刻,竟是徐溥挺身而出,證明了葉淇的清白。再後來葉淇退休回鄉,腰包卻羞澀,徐溥慷慨解囊,二人在城外依依惜別,誰知葉淇的馬車剛開動,徐溥又急匆匆的追上來,拉著葉淇的手認真的說:雖然你退休了,話我一定要說,你的改革我依然認為是錯誤的。
更大的荒唐事,卻是弘治五年(1492年)黃河發大水,中原大地盡成汪洋,兵部尚書白昂受命治水,在中原治水結束之後,白昂提議,為防止黃河在淮河流域決口,建議朝廷在山東地區加挖河道,以收分洪之效。但是作為首輔的徐溥堅決反對,他認為這種辦法既勞民傷財,也沒有實際作用,最重要的是,當年朱元璋都沒這么修過。
就如他質問白昂的話:從朱元璋時代開始,有你這么修黃河的嗎?結果兩年以後,正如白昂所料,黃河又在淮水流域決口,京杭大運河都被阻斷,害得明王朝只好派遣劉大夏再修黃河,做了無用功。《明經世文編》里就嘆息,當初明朝要是聽了白昂的,就不用這么折騰了。
徐溥畫像
八虎中的好標兵高鳳
在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早期,以劉瑾為首的宦官「八虎」把持朝政,然而這八位被後人罵做「權奸」的宦官,卻也不能一概而論。
「八虎」之中的高鳳,就是以嚴謹治學著稱的,他是朱厚照做太子時候的伴讀太監,對朱厚照的學習抓的非常緊。即使是抨擊朱厚照寵信太監的文官們,也多有人稱贊他「敦厚職守」。在朱厚照登基早期,群臣們要求他罷黜宦官的時候,高鳳最早提出來向文官們求和,主動隱退。
劉瑾得勢後,宦官們皆雞犬升天,卻唯獨高鳳,不斷的向朱厚照請求辭職。他死於正德四年(1509年),當時不但得到明王朝的隆重追悼,大學士李東陽還主動為他寫墓誌銘。
海瑞背後的兩個男人
作為明朝中後期傑出的清官海瑞,他能夠以剛直的品質浮沉官場,歷經數次政治迫害而不死,除了他自己堅強的品格外,也同樣因為當時明朝許多重臣的庇護。眾所周知的,是海瑞在朱厚熜時代,上書抨擊朱厚熜的亂政,在內閣首輔徐階的庇護下才得以保住性命。
而在此之前,海瑞還得到過另一個政治人物的保護。他擔任淳安知縣的時候,曾經因拒絕行賄,得罪了嚴嵩的親信鄢懋卿,事後鄢懋卿本打算羅織罪名,將他革職。但關鍵時刻,時任刑部尚書的朱衡出面相救,才幫海瑞保住官職,否則當時就罷官的海瑞,也鬧不出他後來的動靜了。
徐階畫像
朱衡畫像
讓海瑞都感動的清臣
海瑞因為上書斥責嘉靖帝朱厚熜被下獄,關押詔獄期間,幫助過他的,還有一位特殊的小人物——一位蘇州籍的獄卒。
海瑞入獄期間,他因敬佩海瑞的人品,對海瑞照料倍至。後來海瑞就任應天巡撫,還特意去他的家鄉拜訪他,但他聞聽海瑞前來,立刻帶著妻兒老小躲出去了。鄉鄰們問他為什麼,他答:如果我見了海大人,你們一定會托我求海大人辦事,如果我答應你們,就壞了海大人的名聲,更壞了我當初照料海大人的初衷,如果不答應你們,就得罪了你們,所以我還是躲出去好。
聞聽此事的海瑞慨嘆說:我一直以為我自己鐵面無私,其實還差得遠啊。這位獄卒的姓名,明朝各類筆記的說法各異,但是透過這則普通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的,卻是兩位知音拋卻了利益的純真友誼。
海瑞雕像
為政敵平反的鄒元標
萬曆晚期東林黨的崛起,在後來的天啟,崇禎兩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萬曆死後,隨著明光宗和明熹宗的即位,東林黨一度執掌大權,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結了朱翊鈞時代的一樁舊案——平反張居正。
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經諸多大臣堅持,明王朝恢復了張居正的名聲,並給予撫恤,主持這件事的人,就是東林黨大佬,在萬曆五年張居正奪情事件中,因抨擊張居正而被打的死去活來的鄒元標。別人曾問他為什麼這樣,鄒元標的回答是:當年我批他,是盡我作為一個官員的本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他有多不容易。經過四十年的時間,他終於理解了張居正。
就事論事的禮部尚書
在張居正家人遭清算的時候,滿朝文武要麼跟風,要麼緘口不言。最早為張居正家小說話的,居然是張居正的敵人——禮部尚書於慎行。
張居正當權時代,於慎行是出名的「倒張英雄」。御史劉台因彈劾張居正獲罪,慘遭發配流放,人人跟躲瘟疫似的躲著,唯獨於慎行不懼,大搖大擺去看望劉台,甚至贈詩共勉。說起來,張居正還是於慎行的恩人,朱翊鈞剛登基時,於慎行只是個二十七歲的翰林院修撰,被推薦做朱翊鈞的講官,有人認為他太年輕,是張居正力排眾議,給了他這個飛黃騰達的機會。
所以後來張居正曾質問於慎行,說我對於有卓拔之恩,你為什麼要對我這樣。於慎行正色說:正是因為您對我有恩,所以我才要用這種方式規勸您,讓您不要犯錯誤。事後於慎行在張居正排擠下,不得不辭官回鄉,直到張居正過世後才得以復職。
但他復職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信給正趕往湖北抄張居正家的丘橓,信中對丘橓說,張居正雖然劣跡斑斑,但是對為了國家日夜操勞,他遭人罵的許多事,都是為了國事得罪了人。他當權的時候,大家攝於他的權勢,不敢規勸他的錯誤,他倒台以後,大家又爭相指責他的錯誤,卻又不再提他的功勞。而且張居正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他的子孫們,也多是些文弱書生,即使張居正有罪,也不是他家人的罪過,您去湖北抄家,可一定要網開一面啊。
於慎行畫像
練兵各有方的名將們
晚明的衰敗,一個表現就是軍備廢弛,從明朝中後期以來,士兵在作戰中貪生怕死,甚至再惡斗中崩潰,都是許多軍人的常態。為了應付這種局面,許多名將也有自己的辦法。
比如馬林的父親——嘉靖第一勇將馬芳,他的辦法就是設立督戰隊,全是由百步穿楊的神射騎兵組成,作戰的時候游盪在戰陣後,有發現主動跑的,二話不說就是一箭。
後來指揮抗倭援朝戰爭的遼東名將李成梁,他的辦法也是設督戰隊,不同的是他親自帶隊拿刀砍,有潰退的被他看見,上來當頭就是一刀。
然而按照明朝中後期文學家徐文長的記錄,最有辦法的還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他的方法就是敲鼓。他的戚家軍里,按照不同的要求,編訂了不同的鼓點旋律,如果部隊出現潰退,就命令敲進軍鼓,鼓聲之中,士兵必然能夠重新振奮。
後來徐文長游歷北方,在山西見到在此地任御史的好友梅如楨,說起戚繼光的辦法,梅御史好奇的問:「這辦法有沒有可能在我這里推廣。」徐文長答,你學不來,那是人家平時苦練出來的。
徐文長畫像
血戰到底的明朝將軍
後人說起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開始的遼東戰爭,多說女真八旗神勇,明軍不堪一擊,然而從是年四月十八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開始,絕大多數的戰爭中,明軍同樣表現出了英勇頑強的一面。
東州之戰中,總兵張成萌率領一萬大軍,最終全軍覆沒。清河之戰中,總兵鄒儲賢也率軍抗擊到最後,與城池玉石俱焚,所部數千兵馬全部殉難。在之後的薩爾滸之戰中,杜松和劉廷兩部同樣奮戰到最後。絕大多數的明軍,都盡到了自己保家衛國的職責。
然而戰敗的原因,薩爾滸之戰戰前總指揮楊鎬就曾奏報說,當時遼東地區兵馬缺額嚴重,能作戰的士兵只有兩三萬人。而在薩爾滸戰後,繼任遼東經略熊廷弼也曾反思說,遼東地區的明軍,僅火器裝備這一項上,缺額就非常嚴重,許多軍隊雖然有火器,但是彈葯卻嚴重不足。遼東初期戰事的共同劇本,都是雙方對壘,明軍一度擊退敵人攻擊,但很快彈葯耗盡,明軍覆沒。准備不足加實力嚴重削弱,才是明軍失敗的真相。
劇照:遼東激戰
最悲情的戰將盧象升
崇禎執政時代,在與農民軍作戰中功勞卓著的名將盧象升,曾經這樣形容過明朝政府軍的紀律敗壞程度:當時明朝政府軍,在戰斗中最擅長乾的就是殺良冒功,不但經常屠殺老百姓冒充敵人首級領賞,甚至還經常挖老百姓家的墳墓,扒出新下葬的屍首,來冒充敵人的屍首。這樣的兵打仗自然不靠譜。
盧象升參加的第一場戰斗中,他的部隊與農民軍一接觸,就全線崩潰,幸虧他當機立斷,立刻斬殺了幾個逃亡的士兵,並帶頭沖進敵陣,這才扭轉了戰局。盧象升自己回憶這場戰斗也心有餘悸,他在給朋友的信里憤憤不平的說:要不是我反應快,就被這群人害死了。
畫作:盧象升
晚明與農民軍作戰的諸路將領里,盧象升也是對農民軍本質看的最清楚的一個,就像他給崇禎的奏摺里說,所謂的這些反賊,要麼是沒飯吃的老百姓,要麼就是被拖欠工資的政府軍士兵。
這個累積斬殺農民軍數十萬的猛將,內心其實一直是非常憤懣的,就像他在奏摺里對崇禎說,「朝廷里的這群言官,根本不懂軍事,也不了解前線的情況,張口就喜歡亂罵人,我們這些辛苦打仗的,就算有打仗的辦法,又怎麼能放開手腳幹活呢?」
他帶兵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沖鋒的時候帶頭沖,沒糧食的時候,他帶頭不吃飯,用實際行動感染士兵們。他戰死在抗擊清軍入侵的巨鹿會戰中。
當時他受楊嗣昌陷害,兵力全被楊嗣昌調走,以兩萬殘兵獨抗十萬滿洲八旗,最終壯烈殉國。死訊傳來的時候,他曾經做過地方官的宣大地區,老百姓自發為他舉孝,對這樣一個耿耿忠臣,崇禎居然因楊嗣昌讒言,好幾年拒絕撫恤。他的遭遇,可謂晚明忠臣中的縮影。
⑧ 有的歷史學家說明亡,亡於萬曆,有的說亡於嘉靖,請高手說下哪個說法更准確啊
明亡於萬曆這個說法更加靠譜,嘉靖雖然朝綱不怎麼樣,但是後期有徐階,高拱,張居正的鞏固,實際實力提升很大,嘉靖中興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崇禎當時接收朝廷的時候,國家已經不成樣子了,就是一個爛攤子,想拉回來比較困難了,說句實話,並不是崇禎能力太差,是明朝這個時候已經無力回天了!當然天啟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又出來個九千歲搗糨糊,雖然萬曆年間國力已經衰退,但是還有一定的實力重整旗鼓,但是來了個歷史上萬年一出的九千歲,這也沒有辦法了!說明亡於萬曆是因為是萬曆時期統治,是從中興轉為衰敗的開始,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朝廷內憂外患,又沒有太有能力的首輔來輔佐,朝廷內部黨派爭斗激烈,內耗過大,都是萬曆年間開始重新興起的
⑨ 明朝亡於黨爭,對嗎黨爭對明朝滅亡有多大影響
黨爭亡了大明實在是有點片面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封建王朝的老毛病,那就是全國土地兼並的趨勢愈演愈烈,是致使明朝及各封建王朝滅亡之根源。
影響:
在黨爭的過程中,東林黨人反對以皇帝為首的當權派的胡作非為,反對王公、勛戚對土地的掠奪,反對礦監、稅使的橫征暴斂,代表了人民的願望,得到了市民的支持擁護。但明末激烈的黨爭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9)明朝亡於黨爭哪個歷史學家說過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明末黨爭指明末東林黨與宦黨、浙黨之爭。明萬曆時起,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萬曆三十三年(1605),被明朝政府革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與同好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鄉無錫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
諷議朝政,品評人物,抨擊當權派。一時「士大夫抱道杵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明史》卷 231《顧憲成傳》)。一部分在職官吏如趙南星等也遙相應合。東林黨以此得名。與東林黨同時,另一批官吏士紳又組成浙、齊、楚、宣、昆各黨派。
這些黨派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他們都與大地主集團相互勾結,「務以攻東林排異己為事」(《明史》卷 236《夏嘉遇傳》)。宣黨首領湯賓尹是宣城人,昆黨首領顧天峻是崑山人,其他各黨皆以鄉里命名。在這些黨派中,以浙黨勢力較大,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都先後出任內閣首輔,在朝當政。
東林結黨給明朝造成的損失是一個深重的歷史教訓,不少人對東林結黨的危害認識不足,而被東林黨華麗的詞藻和「清流」的外衣所迷惑,對其多有追捧和譽美之詞。
⑩ 為什麼說「漢亡於外戚,唐亡於藩鎮,宋亡於外敵,明亡於黨爭」
幾乎每個朝代都是亡於內憂外患,沒有什麼單一的原因導致一個朝代滅亡,漢亡於外戚難道天子就能撇干凈關系,那些各地的起義,內部自己的兼並,唐外面要顧忌大國尊嚴,內要威懾藩鎮,一環出錯,就會外面攻打,內部爭先恐後的去坐龍椅,宋,一說到宋就會要好多好多的人噴宋,噴宋的你還記得晉也是中原大一統嘛。反正我比較噴晉,宋對外戰鬥力很強,切軍隊對外作戰是贏多敗少,科技經濟極度發達,不過丟失燕雲十六州,極度缺少戰馬,少的什麼程度,全國號稱20萬騎兵,實際上只有10萬的樣子,而且還是參照鐵浮屠的打法裝備繼承,有可能兩個騎兵一匹戰馬,所以實際戰馬數量在6-7萬,戰馬決定了戰場的半徑,就算敵人敗了,碼頭一轉,一溜煙就跑了,據統計,遼常備騎兵在12萬,和宋的「20萬騎兵」看似弱但是,平均每個騎兵裝備三匹戰馬。其次內亂,歷史學者公認為沒有亡於內亂的朝代是宋,我這里提出一個觀點,就是趙光義的後代和趙匡胤的後代,還有維持了300年的朝堂裡面的官官勾結,門閥子弟的權謀,在加上一些忠臣死亡寒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