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0年代的遼寧營口是什麼樣子
營口市,地處遼東半島,渤海東岸,大遼河入海口處,營口市是東北地區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是大龍郵票的誕生地和發行地之一,有著“關外上海”的別稱。下面的這組老照片展示的是90年代的營口昔日的樣子。圖為90年代的營口街景,營口人有認得這是哪條大街的嗎?
營口地處遼東半島中樞,渤海東岸,大遼河入海口處。是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是大龍郵票的誕生地和發行地之一,是中國紅十字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民族金融業的起興之地,曾是東北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宗教文化傳播中心及各種物資的集散地,被譽為“東方貿易總匯”和“關外上海”之稱。英國、法國、俄國、日本、德國、美國、荷蘭、丹麥、挪威、奧地利等國曾在營口設立過領事館或領事機構,曾是東北面向世界的窗口。
如今的營口,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物產豐盛、交通便利,是東北重要的出海通道,是“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的交通節點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以及東北亞地區最具發展競爭力的現代化港口城市,遼東灣中心城市,遼東灣經濟區中心城市、遼東灣經濟金融中心,遼東灣現代服務業中心,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90年代的營口小樓飯店前的街景。90年代的小樓飯店在營口可謂家喻戶曉,小樓飯店裡的豆腐腦非常有名。
90年代的營口商場。營口商場1983年開業,曾是營口最大的商店,該商場於1983年開業。據說開業當天約有6萬多人次來到這里。
90年代的營口遼濱游園。遼濱游園始建於1964年,現在改名叫遼河公園了,這里是營口唯一的濱河帶狀公園。
90年代的遼河商場前的景象。遼河商場共三層,裡面是餐飲與百貨相結合的,一樓為餐飲,二樓三樓為百貨。這里曾是營口非常熱鬧繁華的商業中心。
90年代的營口,楞嚴寺公園北門,前來趕廟會、游園的市民熙熙攘攘。
90年代的營口,蓋州萬福鎮的一對農民夫婦騎著“幸福牌”摩托車下地干農活,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 營口的地名由來
三國時稱營口為遼口,東晉時叫歷林口。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爾虎蒙古人在營口一帶游牧。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居室,窩棚相連,狀似軍營。巴爾虎人離去之後,清政府頒布開墾遼東的規程,要求關內移民到遼東墾荒,遂山東、直隸一帶的農民便紛紛來此,還有登州、榮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漁民也駛船來此處落戶。他們在遼河南岸潮溝旁(也有少部分在遼河北岸)搭窩棚蓋茅草房棲身。這些窩棚和茅草房遠遠望去就象一排排營房(其實並不是營房而是小漁村),得名「營子」。因營子地處遼河海口,是退海之地,至少有600年歷史。此地形成陸地後,遺留下多條潮溝,漲潮時河水便把潮溝淹沒於水中,此為「沒溝」之意,故稱沒溝營。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增設牛庄、登州、台灣、潮州、瓊州開埠為通商口岸」。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英國派駐中國牛庄領事館的首任領事密迪樂看到牛庄海口水淺,大船難以出進,條件如此之差,根本不能作為口岸開埠通商,並產生退意。就在英國人灰心喪氣之時,發現了牛庄轄管的沒溝營。沒溝營不僅水深河闊,又有距海口近、碼頭緊靠城鎮的優勢。如能在此開埠通商,更勝牛庄。密迪樂找到牛庄的官員,提出改牛庄為沒溝營的要求,並將實地調查和更變地點的情況,寫信向英國政府報告。信中說:「牛庄作為商業城市已經沒有地位,看不到商業上的活力。根據探察的結果,距離遼河入海口最近的沒溝營,必將成為外國貿易的中心地」。清政府同意了密迪樂變更開埠的要求。一則由於牛庄河道淤塞,不如沒溝營河闊靠海,碼頭依城,宜於開埠通商;二則按《天津條約》移地開埠成例,在牛庄轄管的沒溝營開埠,並未違約。就這樣米字旗飄升,沒溝營代替牛庄開港了。清政府官文稱之為「同意沒溝營口岸開埠」。
1866年以後,清政府官文將「沒溝營口岸」簡稱為「營口」。營口城市自此得名。
3. 營口是怎樣得名的
營口在三國時稱遼口,兩晉時稱 歷抹口,明朝時稱梁房口,清代稱沒溝營,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稱營口。 沒溝營演變為營口是"沒溝 營口岸的簡化"(據《中國古今歷史地名大辭典》載:"盜船三隻闖入沒溝營口岸----"。咸豐五年春二月(1855年3月)"撥師船五隻駛赴牛庄沒溝營口外攻剿-----"。同年六月初十(7月23日)"復有盜艇三十二隻直入口內撲岸。經兵勇轟擊,斃匪多名,盜艇仍盤距營口-----"。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英船一艘進入沒溝營海口----"。同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3日)"法軍艦駛入沒溝營海口-----"。1866年以後,《清實錄》的記載則直寫營口之名。同治四年十一月(1866年1月)"撥津郡洋槍隊防護營口"。因"營口一無所持,洋槍隊馳赴營口後扼要駐扎-----"。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866年8月30日)"著費蔭魁所帶洋槍隊五百駐營口"。同年十一月(12月)"設奉天、錦州、山海關兵備道----即於營口值班"。1867年1月3日,"增設營口海防同知廳",清政府首次直接以營口命名地方衙門。 中國有很多帶"口"字的地 名,如蔣介石老家叫溪口,鄱陽湖與長江連接處叫湖口,長城上有古北口、喜峰口、九門口等,還有三江口、三岔口等。不難發現帶"口"的地名均與河口、山口、道口或城門口相關。三國時的遼口無疑是遼河入海口之意,為何逐漸演變成沒溝營?這"營"又如何產生? 《清史稿》在營口條下記 載: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張幕而居。蒙古人怎麼在營口"張幕而居"呢?查清《聖祖實錄》確實在康熙二十七年"撥張家口外巴爾虎蒙古暫駐牛庄一帶游牧",二年後分別安置在熊岳、奉天各地。正如《營口市志》大事記卷記載:"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居室,窩棚相連狀似軍營,因名營子。又因潮水溝在潮退時溝涸(無水),漲潮時溝沒於水,故稱沒溝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