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黨在歷史上是如何過緊日子ppt

黨在歷史上是如何過緊日子ppt

發布時間:2023-01-31 07:43:35

❶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那幾次重大的挫折,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的,說明了什麼。速度 ,晚上就用

一、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大事屠殺共產黨人。
原因:1共產黨從成立到國共合作期間,迅速壯大,無產階級力量增強。
2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認為共產黨的存在對他們是個威脅。
3共產黨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國民黨右派為維護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利益,屠殺共產黨人。
解決:中國革命進入低潮,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
說明:1 共產黨在曲折成長,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等重大問題。
2當時共產黨的力量還不足與國民黨抗衡。
3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復雜。
二、王明犯左傾錯誤,導致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原因:1王明等為了個人私利,在政治路線,軍事上頻頻出錯。
2國民黨加大了對共產黨的圍剿。
3共產黨內部出現問題,王明,博古等人打壓毛澤東等人。
解決:遵義會議
說明:1共產黨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共產黨成長迅速。
2鍛煉了共產黨人的意志。
3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三 建國後至1978年前,十二屆三中全會前一段時間最要的為「只要毛澤東的指示,我們就執行,只要他講的,都是對的」。
原因:1由於毛澤東主席對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造成了對他的盲目崇拜。
2當時的人們陷入混亂中,迷失了前途的方向。
3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惡劣。
解決:1開展了關於真理問題的大討論
2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
說明:1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不斷提高。
2人民有對領導人的盲目崇拜的現象。
由於時間倉促,只能寫這么多了,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簡述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歷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❸ 求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十件大事~~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建黨和大革命時期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與國民黨合作進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3)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主的葉挺獨立團屢立戰功。
2.土地革命時期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後,毛澤東放棄進攻城市,轉而向敵人力量薄的農村進軍,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建立了中國革命第一支堅強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4)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工農紅軍被迫進行長征。長征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5)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朱德和毛澤東井岡山會師的故事,了解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6)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革命歷程的艱難曲折。
補充: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3.抗日戰爭時期
(1)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共兩黨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3)1937年9月,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中國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進行百團大戰。這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5)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4.解放戰爭時期
(1)重慶談判:蔣介石陰謀發動內戰;中共努力爭取和平;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2)1947年3月,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3)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通過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
(5)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作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垮台。
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1.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
(1)1949年9月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
(2)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軍民並肩作戰,取得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5)1950年-1952年底,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
2.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1953年-1956年,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改變我國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2)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社會主義探索時期
(1)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2)1958年,由於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黨中央錯誤的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我國經濟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
(3)在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乾部」焦裕祿成為全國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於毛澤東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估計過於嚴重,錯誤的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受到巨大損失。
2.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偉大的轉折,從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2)對內改革:從1978年開始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5年開始,我國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
(3)對外開放: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4)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正確分析國情,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級的基本路線。
(6)1992鄧小平發表南方視察講話,強調黨的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特區姓社不姓資。發展才是硬道理。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7)中共「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黨的指導地位,還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8)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新中國農業政策的四次調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發展開辟了道路。
(2)1955年的農業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1978年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了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❹ 古人如何節儉過日子

李鴻章題對聯:「歌德惠化速郵置 尚節儉志絜羔羊」

趙佶《文會圖》(局部)

孔府忠恕堂「居家思儉」聯

《曾國藩與弟書》片段:「位不期驕,祿不期侈」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周易》);「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千百年來,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奠定了中國文化豐厚的節儉傳統。在國家治理與國家建設中,在千家萬戶的家風家訓中,這種節儉傳統代代傳承,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成由勤儉破由奢」

《群書治要·漢書》雲:「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書中給出了答案:「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意思是太平盛世不再的原因有二:一是統治者憑借著自己的私心、喜好來治理國家,二是奢侈盛行而拋棄了仁義。 歷史 表明,中國 歷史 上的「太平盛世」就是過「緊日子」過出來的。

西漢「文景之治」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提倡節儉,嚴禁浪費。文帝在位20多年,宮室園林、車馬侍從,均無增加。文帝想做一個露台,預算下來,要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便放棄了。景帝也不斷減少自己的開支,從不接納也不許地方送奢侈品,否則以盜竊論,並要求各級官吏「務省徭費以便民」。文景二帝常穿粗衣,後宮宮女也不準穿拖地長衣,帷帳不準用貴重的絲織品。皇帝帶頭節葬,遺詔治喪期間不準影響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不準用貴重的物品陪葬。這樣,國家的開支縮減,官僚貴族不敢濫取民財、鋪張浪費,人民負擔大為減輕, 社會 上出現了流民還田、人口迅速繁衍的局面。「文景之治」治什麼?概括說來,就是治奢、治軍、治霸,貴粟積貯,休 養生 息。

東漢「光武中興」同樣如此。光武帝有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成風等積弊,格外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一方面薄賦斂,實行減稅降費。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稅制。另一方面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一方面減並機構,在減稅的同時,光武帝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並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另一方面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中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唐代的「貞觀之治」正是得益於厲行節儉的警鍾常敲,給後世留下了很好的榜樣。李世民親身經歷隋朝興亡之速,反思其原因時,說:「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因而,「初平洛陽,凡隋氏宮室之宏偉者皆令毀之」。

《貞觀政要·論儉約》記載了唐太宗的很多故事,其中貞觀元年,太宗對侍臣說:自古以來,帝王凡是要大興土木,都必須要順應民心。從前大禹鑿九山,通九江,耗費人力巨大,卻沒有人抱怨,因為民心所向;秦始皇營建宮室,人民都反對,因為秦始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違背了民心。朕現在想建造一座宮殿,材木等都已經准備就緒,但想想秦始皇的教訓,決定不再興建了。古人曾說:不要做無益之事而損害了有益之事。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李世民牢記「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的教訓,銳精為政,崇尚節儉。為節省宮中的費用,一次就釋放宮女三千。還禁止地方官進貢奇珍寶物,並嚴厲禁止厚葬。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令整修洛陽的乾元殿,以供日後游樂之用。給事中張玄素極力反對:「陛下當初攻下洛陽時,曾下令燒了此殿,是因為要以煬帝奢侈喪國的事實引以為鑒。現在,十年的時間還沒有過去,陛下怎麼就忘記了呢?」太宗聽了,嘆息一聲,承認自己考慮不周,停止了工程,並賞給張玄素彩絹二百匹。後來,在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太宗還說:「若不是張玄素,朕恐怕要做出違背初衷的事情來了。今後去洛陽,即使露宿野外,朕也不會再做這勞民傷財的事了。」

太宗常說,人君做到居以淡薄,行以從簡,示範於國人,就能養成天下人節儉的淳厚風俗。他患有「氣病」,不宜居潮濕地方,公卿奏請在高地建一寢宮,被他以「糜費良多」為由拒絕。左右「固請之於再三,竟不許」。他在《帝范》家訓中告誡太子李治:「夫君者,儉以養性,靜以修身。儉則人不勞,靜則下不擾。人勞則怨起,下擾則政乖。」在唐太宗的倡導、力行「戒奢從儉」下,「茅茨土階」「惡衣菲食」成為君臣共同信奉的品德,貞觀年間出現了一種好風氣,戴胄一生所住為舊房,死後無祭祀之所;魏徵家無正堂,死後以布車載柩,無文彩之飾。以至於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感嘆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不僅如此,過好「緊日子」還成為古代中國國家治理中理財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管子》一書中的理財思想是:「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荀子·天論》認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漢初賈誼的《論積貯疏》中也指出:「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唐代著名理財家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宋代辛棄疾在《九議》中指出:「富國之術,不在乎聚斂而在惜費。」

「不如節用以廉取之為易」

宋朝是中國 歷史 上很特殊的一個時期,一方面經濟文化比較繁榮,另一方面對外關系一直表現得較為軟弱。然而,有一點不容置疑,宋朝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崇尚節儉,並且生活上使過「緊日子」制度化。

宋代多數皇帝似乎骨子裡有一種節儉的天性,有著節儉國用、不敢奢侈的傳統。趙匡胤出身於軍人家庭,從小家教較嚴,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甫一建國就開始帶頭過起了「緊日子」,宮室內一切從簡,「皆尚質素」,窗簾用廉價的青布,平日衣服和一般的小吏沒有多大差別,宮女太監也只有300餘名,後來覺得浪費,又遣散出宮50餘人。

宋初不僅對官員的服飾有嚴格規定,而且皇室對子女也不例外。有一次,永慶公主回宮省親,趙匡胤發現女兒身上的衣服非常華美,一面綉有貼花,一面鑲了翠羽,光鮮靚麗。他很不高興,對女兒說:「你把這件衣服脫下來,以後也不要再穿這樣華麗的衣服了。」永慶公主很不理解,噘著嘴巴說:「我是公主,為什麼不能穿?」趙匡胤嚴肅地說:「正因為你是公主,才不能這么穿。你穿得如此華麗,別人看見了,就會爭相效仿。戰國時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結果全國上下都跟著學,搞得紫布貴了無數倍。你知道這件衣服要花多少錢嗎?如果別人也跟著你學,翠羽就會漲價,大量的翠鳥都會被獵殺。你生在富貴之家,千萬不可給這樣的壞風氣開頭。」

宋代的節儉國用形成了制度,其宮廷開銷、祭祀支出、賞賜大臣等方面都要求節儉。宋朝的宮廷宴會,據宋史記載,分幾個級別,但並不奢侈。頭二盞酒是沒有菜餚的,第三盞時才提供下酒菜:肉、咸鼓、爆肉、雙下駝峰角子、索粉等。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載,集英殿宴請金國使節的九盞菜餚點心分別是肉、咸鼓、爆肉、雙下角子、蓮花肉、沒餅、骨頭、白肉胡餅等,用料很普通。

特別是宋仁宗,其節儉比起其祖更甚,宋代很多筆記留下了具體的事例,讀之不得不服。《曲洧舊聞》記載:「仁宗儉德,殆本於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當未明求衣之時,嬪御私易新衣以進,聞其聲輒推去之。遇浣濯,隨破隨補,將遍猶不肯易。左右指以相告,或以為笑,不恤也。當時不唯化行六宮,凡命婦入見,皆以盛飾為恥,風動四方,民日以富。比之崇儉之詔屢掛牆壁,而汰侈不少衰,蓋有間也。」

宋人施德操《北窗炙輠錄》記載了兩件小事,其一是:宋仁宗早朝,面色有些憔悴,大臣問:「今日天顏若有不豫然,何也?」仁宗說:「偶不快。」大臣疑之,以為皇帝昨夜操勞過度了,便「言宮掖事,以為陛下當保養聖躬」。仁宗笑道:「寧有此?夜來偶失飢耳。」大臣皆驚,說:「何謂也?」仁宗說:「夜來微餒,偶思食燒羊,既無之,乃不復食,由此失飢。」大臣說:「何不令供之?」仁宗說:「朕思之,於祖宗法中無夜供燒羊例,朕一起其端,後世子孫或踵之為故事,不知夜當殺幾羊矣!故不欲也。」

另一記載道:「仁宗嘗與宮人博,才出錢千,既輸卻,即提其半走,宮人皆笑曰:『官家太窮相,又惜不肯盡輸。』仁宗曰:『汝知此錢為誰錢也?此非我錢,乃百姓錢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錢。』」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則載有一事:仁宗「好食糟淮白魚」,但淮白魚乃江南特產,開封未見,而依宋朝祖宗舊制,皇家「不得取食味於四方」,所以皇帝一直「無從可致」。後來,皇後只好問呂夷簡的夫人:「相公家在壽州,當有糟淮白魚吧?」呂夫人回家後給皇後進獻了兩筐魚。

不唯仁宗,其他皇帝也大致不差。《西湖游覽志余》記載,宋高宗吃飯時,習慣多備一副公筷,因為「高宗在德壽,每進膳,必置匙箸兩副。食前多品,擇其欲食者以別箸取置一器,食之必盡。飯則以別匙減而後食,吳後嘗問其故,曰:『吾不欲以殘食與宮人食也。』」有了公筷,自己吃不完的,可以賞給宮人吃,是對宮人的一種尊重。

南宋隆興元年(1163)五月三日晚間,宋孝宗在後殿內閣宴請經筵官胡銓,這次飯局被胡銓記入《經筵玉音問答》中。胡銓說,席上有一道胡椒醋子魚,宋孝宗告訴他:「子魚甚佳,朕每日調和一尾,可以吃兩日飯。蓋此味若以佳料和之,可以數日無餒腐之患。」一條魚吃兩天,孝宗的飲食算儉朴了吧。胡銓聽後頗為感動,說:「陛下貴極天子,而節儉如此,真堯舜再生。」孝宗又說:「向侍太上時,見太上吃飯,不過吃得一二百錢物。朕於此時固已有節儉之志矣。」

即使如此,宋朝的大臣仍然不斷進諫,向皇帝敲警鍾。如蘇軾進《策別》:「人君之於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以給用,不如節用以廉取之為易也。」曾鞏上《議經費》:「臣聞古者以三十年之勇制國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用者,必於歲杪,蓋量入而為出。國之所不可儉者,祭祀也。然不過用數之仂,則先王養財之意可知矣。蓋用之有節,則天下雖貧,其富易致也。」范仲淹《奏上時務書》提出帝王應該「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恥珠玉之玩」,「少度僧尼,不興土木,示天下之儉也」。有了這樣的君臣,宋朝政府的「緊日子」過得很有滋味。

到宋徽宗時,這一傳統被打破,朝廷大肆徵召花石綱,從浙江等地運往開封供觀賞的花木和石頭,光運費就耗資巨大:「歲運花石綱,一石之費,民間至用三十萬緡。」其結果呢,不僅出現秦檜等生活奢侈的權相,很快又迎來「靖康之恥」。

「從來簡儉是家風」

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 歷史 上有很多有識之士都以節儉為榮,以奢侈為恥。他們認識到儉有四利,可以養德、養壽、養神、養氣(《鶴林玉露》)。至於具體到家庭,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古代中國家庭更是有著一股久遠的過「緊日子」的傳統。但凡一個稍有傳承的家族或家庭,其家長都明白,持家以儉才能綿延長久,他們不但奉行節儉修身養性以延年益壽的信條,還警惕奢是罪惡的源頭,是敗家的徵兆。家庭作為 社會 的細胞,其儉與奢直接關繫到 社會 風氣的好壞,官員之家尤其如此。

《史記·魯世家》載,春秋時期魯國正卿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貴族家庭,掌管國政和兵權30多年,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可謂位高權重,他一生忠貞守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孟獻子的兒子仲孫見他如此節儉,頗為不屑地說:「你身為國家重臣,代表國家形象,卻如此寒酸、吝嗇,你不怕朝中文武百官笑話嗎?實在有損國家形象,影響國家聲譽。您何不變一變?於己於民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回答道:「我當然也想穿華服、騎良馬,可是,我看到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有的甚至還在挨餓,我不能看著全國百姓衣衫襤褸,粗茶淡飯,而讓自己和家人衣著華美,終日酒山肉海,這樣做於心不安啊。況且,我只聽說國家形象和榮譽是通過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舉止表現出來的,從沒聽說過炫富示奢、大講排場能給國家增光添彩!」孟獻子聽說這事後,非常生氣,將兒子仲孫幽禁了七天以示懲戒。

宋代是官員俸祿最為優厚的朝代,也是冗官現象最為突出的時期,但整體上,宋代士大夫卻有一種節儉的風尚和傳統。

司馬光在洛陽專心編《資治通鑒》十五年,其間,他與文彥博、范純仁等同道,相約組成「耆英會」「真率會」,每日往來,不過脫粟一飯、清酒數行。相互唱和,亦以儉朴為榮。文彥博有詩曰:「啜菽盡甘顏子陋,食鮮不愧范郎貧。」范純仁和之曰:「盍簪既屢宜從簡,為具雖疏不愧貧。」司馬光又和道:「隨家所有自可樂,為具更微誰笑貧?」寥寥數語,充分表達了他們興儉救弊的大志。司馬光講學期間,同樣力行節儉,不求奢靡。「公每五日作一暖講,一杯、一飯、一面、一肉、一菜而已。」(《懶真子》卷第十)回故鄉山西夏縣祭掃祖墳時,父老鄉親前來迎候獻禮,用瓦盆盛粟米飯,瓦罐盛菜羹,他「享之如太牢」。

自稱「先生年來窮到骨」的蘇軾,特作《節飲食說》:「東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招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日省費以養財。」他告訴家人,從今以後,每頓飯只飲一杯酒,吃一葷菜。若有貴客來訪,盛宴招待,也不過三葷,只能少不能多。若是別人請客,也先告訴人家,不要超標。若人家不答應,就乾脆不去。他認為這樣做好處有三:一可安分養福氣,二可寬胃養神氣,三可省錢養財氣。《鶴林玉露》中記載,蘇軾謫居期間,每天用錢不超過一百五十文,每月初一,取錢四千五百文,分裝為三十串,掛於屋樑上,早晨用畫叉挑一串,藏在錢袋裡出門去。給李公擇寫信中還指出:口腹之慾無窮,平時注意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蘇軾過緊日子,還上升為蔬食 養生 的理論。他做官做到哪裡,就挖野菜挖到哪裡。在《菜羹賦並敘》中敘寫自己的生活:「東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稱家之有無。水陸之味,貧不能致,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蓋易具而可常享。」他在《宋喬全寄賀君》一詩中寫道:「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問養神」,以自己的經驗勸別人不要醉生夢死,而要粗茶淡飯以 養生 。

陸游同樣以過「緊日子」為樂,對飲食講求「粗足」,力求清淡。他主張多吃蔬菜,葷菜盡可能少。這樣做的目的,「不為休官須惜費」,而是為了培育良好的家風,「從來簡儉是家風」。粗茶淡飯,心中坦然,「但使胸中無愧怍,一餐美敵紫駝峰」。

歷代名臣巨宦中不少人留下了家訓,大都以倫理道德為主體,以勤儉持家為根本,彰顯了辯證的節儉觀。如張載就把「戒好鮮衣 美食 」「戒濫飲狂歌」列為家訓「十戒」之中;陸游希望把儉朴家風傳之後世,在《放翁家訓》中告誡子孫:「上古教民食禽獸,不惟去民害,亦是五穀未如今之多,故以補糧食所不及耳。若窮口腹之慾,每食必丹刀兒,殘余之物,猶足飽數人,方盛暑時,未及下箸,多已腐臭,吾甚傷之。今欲除羊彘雞鵝之類,人畜以食者,姑以供庖,其餘川泳雲飛之物,一切禁斷,庶幾少安吾心。凡飲食但當取飽,若稍令精潔,以奉賓燕,猶之可也。彼多珍異誇眩世俗者,此童心兒態,切不可為其所移,戒之戒之!」晚清名臣曾國藩以善治家著稱,不僅自己過「緊日子」,一餐只吃一葷,一件衣服穿三十年,而且其家訓就倡導過「緊日子」,「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其他如胡林翼、左宗棠、張之洞、梁啟超等大批近代人物都是如此。因而,會過「緊日子」的人基本上與廉潔可以畫等號。至於 歷史 上那些世家大族如浙江鄭義門、山西王家大院、福建永定客家人、湖南張谷英村等幾乎家家都是過「緊日子」的好手,他們明白,要想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唯一的辦法就是過好「緊日子」了。

「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

歷史 表明,千百年來,過「緊日子」的傳統無關窮與富,到了困難時期,過「緊日子」更是化解困難的良法。從井岡山到延安時期,共產黨的紅色基因裡面就有「勒緊褲腰帶」的傳統,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帶頭過「緊日子」。毛澤東常穿打著大補丁的褲子,蓋三斤半的舊棉被,晚上睡覺用禾草做枕頭;「要想著國家,能節約一點就節約一點」的朱德,人稱「時人未識將軍面,樸素渾如田家翁。」抗戰中,根據地一直是以過「緊日子」挺過來的,1943年《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規定有五點,處處針對過好「緊日子」:(一)不急之務不舉,不急之錢不用,且須在急務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經濟;(二)除保證給養外,其他經費,概須力行節省。提倡勤儉樸素,避免鋪張浪費;疏散機關,調整窯洞,停止建築;減少公差公馬,提倡動手動腳;實行糧票制,免去雙重糧的浪費;注意一張紙、一片布、一點燈油、一根火柴的節省;愛惜每件公物,使之多用些日子;不追加預算,並建立嚴格的審計制度;(三)集中力量於急要的經濟事業,實行經濟核算制;並加強管理和監督,開展反對貪污浪費的斗爭;(四)愛惜民力,節制動員,不浪費一個民力,一匹民畜;(五)堅持廉潔節約作風,嚴厲反對貪污腐化現象。朱德曾寫詩道:「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黨和國家多次遇到困難時期,每一次都度過來了,而勤儉建國、過緊日子的方針發揮了重要作用。

「畫棟不久棲,雕梁有壞期;膏粱不久吃,珍饈有斷時。」居安思危,新時代同樣需要發揚古人過好「緊日子」的傳統。(劉緒義)

❺ 中國共產黨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哪些挫折具體說明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的八十多年間,歷經十三次修改,共產生過十四部黨章,而每一部黨章的產生,每一次條文的改動,都曾經在黨內外、國內外引起廣泛而強烈的關注。因為,對黨內,它是團結和統一的法權基礎;對黨外,它是人們判斷共產黨理念和實踐活動的主要根據。這十四部滲透著歷史煙雲的黨章文本,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到成熟的全部過程,記錄著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和政治路線與時俱進的發展軌跡。
【采訪對象】
(以采訪先後為序)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葉篤初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副教授 張曉燕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石仲泉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館長 尤啟齡
延安革命紀念館副館長 霍靜廉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 李蓉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金春明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鄭科揚
【詳細內容】
一、中共一大並沒有制定黨章
解說: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革命歷史文物的國家級博物館。在這里,可以見到具有獨特歷史價值的各種早期黨章文本。這些從外觀和版式都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黨章,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葉篤初(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黨章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根本大法。共產黨內部的根本大法。
記者:黨章是黨的根本大法,為什麼要這么說呢?
張曉燕(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副教授):黨內的規定、決定、規章制度,從效力來講它是有一定的層次的。比如說中央有關職能部門的一些規定,從內容到精神都不能跟黨章的規定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抵觸,否則的話其它的行為規范是無效的。可以做類似的比喻,在黨規體系裡相當於國家憲法在法律體系中這樣一個地位和作用。
解說:中國共產黨黨章是黨的綱領和組織章程的總稱,它通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以全黨的名義加以確認。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黨的正式創立。但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次會議,只通過了一個500多字、內容簡略的《中國共產黨綱領》,並沒有制定黨的章程。
記者:既然黨章對共產黨來說是這么重要,那為什麼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時候沒有制定一部黨章?
石仲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開這個代表大會的時候也還是不像我們現在准備得很充分,條件也比較優越,那是在秘密狀態下。葉篤初:當時我們的黨還是一個幼年的黨,思想的准備、組織的准備,包括這些法規准備都還欠缺。
解說: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政治綱領是通過武裝斗爭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直至消滅階級區分。這個綱領為黨章的正式創立打下了基礎。
記者(現場解說)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確定了黨的名稱和最高綱領。但這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黨章,實際上中國共產黨第一部正式黨章是在一年以後召開的二大上制定出來的。這里是上海市成都北路七弄30號,歷史上的地址是福德里625號,是上海的黨代表李達同志的寓所,因為他是一排石庫門房子中的一家,具有隱秘性,很難被人發覺,所以中共中央決定在這里召開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尤啟齡(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館長):當時二大就在他家的底層召開的。這里就是當時二大的會場的原貌,那麼現在的擺設我們是根據當時李達同志和他的夫人王會悟的回憶經過我們歷史考證以後把它恢復起來的。
記者:從一大到二大這一年間,中國共產黨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石仲泉:當時因為我們黨剛剛成立,對中國的國情認識還不是很清楚,所以直接講就是要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是經過這一年以後,隨著我們參加一些國內的一些政治活動,深入工人群眾,了解我們中國的國情,然後認識到了在中國要直接去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實際的。因此對黨的綱領就做重大修改,把它分為我們黨當前的奮斗目標和我們黨將來的奮斗目標,也就是說按照我們現在說法——當時沒有這個說法——叫做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最低綱領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最高綱領就是在實現了最低綱領之後再來為將來建設、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奮斗。
記者:這就是二大的黨章和一大黨綱的一個最大的區別?
石仲泉:我們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起來了,中國革命不能一步到位,不能像俄國十月革命那樣馬上就搞無產階級專政,馬上就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的升華。
記者(現場解說)中國共產黨第一部正式黨章的產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黨的創建工作的最後完成。從此這個年輕的政黨有了自己的立黨之本和最高的政治行為規范。而隨著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和組織上的不斷成熟,黨章的內容也會得到相應的修改和完善,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它將見證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
解說: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都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和自身經驗的積累對黨章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改。但是從三大到六大,黨章的內容只做過局部調整,沒有大的改動。
張曉燕:黨章的修改是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論准備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理論准備得越充分,實踐經驗總結得越完善、越豐富,那麼,這個黨章的修改反映到黨章的具體內容、具體體例上就更加完備。
葉篤初:簡單地說,就是先有事實後有概念,先有經驗後來定規。
二、七大黨章:民主革命時期最好的一部黨章
張曉燕:七大黨章是民主革命時期最好的一部黨章,那麼它恰恰是經過了長期的思想理論方面的積累,不斷地總結和完善。
霍靜廉(延安革命紀念館副館長):這個地方就是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是延安時期中央機關的所在地,現在這個建築物就是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在這里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七大開了50天,代表是七百多人,五十多天的時間開了全會是22次。
記者:從六大到七大經歷了十七年,十七年過去了,黨的代表大會召開的環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李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朱總司令在會場上說:這一次七大是在我們自己修的房子里邊召開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六大的時候我們自己沒有這個條件,我們黨當時因為大革命失敗以後一片白色恐怖,國內要想召開這種(代表大會)根本沒有條件,基本的安全都沒有保障,所以最後共產國際提出來是不是把代表大會就挪到莫斯科去開,這個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所以說黨的抗戰的初期的時候,我們共產黨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大家都知道八路軍、新四軍改編完了以後只有4萬多人,那麼到了抗戰結束就是召開七大前夕的時候,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部隊就是91萬人了,共產黨員那就更不要說了,參加六大的時候只有13萬人,到了召開七大的時候一共是1211186個人,你想,這個發展壯大是非常明顯的。
解說:七大召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24年艱苦卓越的歷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已經成了一個全國范圍,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黨,是一個全國人民所集中仰望的黨,是一個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鍛煉,並且已經熟練掌握了領導革命戰爭藝術的黨,是一個帶領敵後9500萬人民建立了強大的革命根據地的黨,是一個在整風之後,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達到了空前團結和一致的黨,是一個擁有了自己的偉大領袖的黨。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它已經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絕定性的因素。在這樣條件下產生的七大黨章將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黨章。
記者:七大黨章較之以往的歷部黨章它的突破是什麼?
石仲泉:就是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第一大特色,過去沒有這種說法,這是中國革命經驗的一個科學的總結。
解說:七大黨章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修改後的黨章總綱中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在二十四年的艱苦歷程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黨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了最終確認。
記者:為什麼在七大中會確立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
葉篤初: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成千上萬的黨員流血犧牲了,在血泊當中感覺到馬列主義要跟中國結合,解決中國的問題、指導中國的革命那就需要我們自己的領袖,需要符合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石仲泉:到了遵義會議,毛主席確立了在全黨和中央的領導地位以後,就通過四渡赤水,所謂用兵如神嘛,就擺脫了國民黨的前堵後追,在軍事上就處於主動地位,就順利到達延安;在以後抗日戰爭,我們的革命的力量、共產黨的力量得到蓬勃發展,一前一後一比較,他在領導地位上的時候和他不在領導地位的時候,革命的局面是兩種局面,大家認識到跟著毛澤東就是勝利,如果什麼時候離開了毛主席的正確的思想革命就遭受失敗,這就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大家認識的一個很朴實的真理。
解說:七大會議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長達6萬余字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的產生、發展過程以及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作了全面的闡述。《報告》指出:毛澤東思想的生長、發展與成熟,已經有了二十四年的長期歷史,在無數次的千百萬人民的劇烈斗爭中反復考驗過來,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它指導了並正在指導著中國人民去獲得徹底的解放。

❻ 中國共產黨如何在學習歷史中將自身成長與中國歷史發展聯系起來的

  1.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初,便就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實現人民解放的偉大革命中。黨的「一大」提出了宣傳學習的任務,讓更多的人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在國民大革命的三年中,黨採取多種形式和措施加強對黨員的教育,使黨在同國民黨合作中保持了獨立的地位和品格,也為革命的發展做出貢獻。

  2.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肩負起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從中認識到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堅持武裝斗爭和掌握武裝力量。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後,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的實際,探索出一條與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城市中心論」不同的道路,即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並最終獲得歷史的認可。

  3.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又認識到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了全民族的力量,與國民黨正面、敵後相配合,順利完成抗日勝利。

  4.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在對待學習的問題上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由於毛澤東同志晚年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左」的偏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這一錯誤進行了糾正,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

    以上僅是我個人回答,希望能有所幫助。

❼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❽ 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有過的基本路線或總路線有哪些分別有哪些內容說明了什麼問題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大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領導和團結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人民民主共和國。(抗日戰爭比較獨特,因為抗日民族同一戰線的緣故,不過也屬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

2、過渡時期總路線:1954年2月的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准通過。在這條路線的指導下,中共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同時建立了一批基礎工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歷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3、中共八大路線:為全面開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中共八大在正確分析面臨的新形勢、准確判斷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制定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現時的任務,就是要依靠已經獲得解放和已經組織起來的幾億勞動人民,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對我們有利的條件,盡可能迅速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八大還把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主要任務統一起來,作出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決策。在八大路線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在1956~1966年取得了很大成就,正如鄧小平所說,這「十年,應當肯定,總的是好的……中間有過曲折,犯過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歷史證明,「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4、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從1957年9月開始,中共中央批判了經濟建設上的「右傾保守」和「反冒進」,加上受到急於「超英趕美」這一發展戰略構想的影響,毛澤東在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並於1958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上正式通過。這條路線是建立在對黨的主要任務准確判斷基礎上的,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但由於在實際貫徹和實施中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片面強調群眾運動和主觀意志的作用,建設速度上急於求成,生產關繫上急於過渡,導致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的錯誤,使社會主義建設遭受嚴重挫折。
5、「文化大革命」 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1969年4月,中共九大根據「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前即已提出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主張和「文革」中形成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提出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是:「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提高警惕。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要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然的話,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會走向反面,就會變質,就會出現復辟。我們從現在起,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這條路線只講階級斗爭,不涉及經濟建設,不涉及黨的歷史任務、領導和依靠力量、主要手段和保障條件等有關基本路線的要素,「文革」那樣的全局性錯誤與此緊密相關。因此,這條路線是完全錯誤的。
6、新時期基本路線: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並確立了改革開放基本方針,隨後鄧小平又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等重要內容。隨著改革實踐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完善,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並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路線是中共在總結30多年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抓住了當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徵,提出了新時期的總任務,是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路線。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成就證明,這條基本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反映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艱難探索的過程

❾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總結歷史經驗,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

縱觀黨的歷史,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關鍵在於黨始終高度重視自身建設,堅持不懈加強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始終成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努力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這是我們黨的鮮明特徵和獨特優勢。1929年,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的原則,找到了一條在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工人階級先鋒隊的路徑。

通過延安整風運動,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破除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錯誤傾向,提高了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改革開放新時期,堅持思想建黨不放鬆,大力推進理論武裝和理論創新,成功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從思想上建設黨的問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建黨,提出堅定理想信念、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之「鈣」;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共產黨員要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

理論武裝取得新的顯著成效,廣大黨員幹部的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有了新的提高。正是由於有了強有力的思想建設,我們黨才能始終保持思想上的先進性,才具有帶領人民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黨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組織農會,抗日戰爭時期組織游擊隊、武工隊,還是改革開放之初推行「大包干」責任制,還是今天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黨始終放手發動群眾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

始終把自己當作實現群眾利益的工具,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作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黨的歷史證明,我們黨只有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才能獲得無窮的力量,實現黨肩負的歷史使命。

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始終保持黨的團結統一。我們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堅持不懈地豐富發展民主集中制的理論和實踐。通

過貫徹民主集中制,把全黨乃至全社會的智慧集中起來,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處理各級領導班子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形成共識,同心協力,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正確解決黨內矛盾,妥善處理意見分歧,凝聚全黨意志,形成強大合力。

最大限度調動全體黨員和廣大群眾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幹事創業的熱情。實踐證明,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發展壯大、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始終堅持廣納群賢,把全社會的優秀分子吸引和凝聚到黨內來。我們黨是由中國最優秀分子組成的。經過嚴格考驗,把全社會優秀分子吸納到黨內來,並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各方面素質,是黨不斷發展壯大、保持先進性和戰鬥力的重要前提,也體現了黨的博大胸懷。

延安時期,我們黨克服組織建設中的「關門主義」和「唯成份論」,堅持「重表現」,敞開大門發展黨員,特別是發展知識分子和青年入黨,黨員人數迅速增長,素質顯著提高,為黨領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新時期,吸收新社會階層中的優秀分子入黨,極大增強了黨的代表性和凝聚力,壯大了黨的力量。實踐證明,政以才治、黨以才興。只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基礎上,廣納天下英才而用之,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黨的奮斗目標才有堅實的組織基礎。

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堅持改進作風、嚴懲腐敗。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改進作風、嚴懲腐敗,是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從建黨之初起,我們黨就高度重視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標准嚴格要求和管理黨組織和黨員幹部。



黨的一大確立了嚴格的入黨條件,二大提出了嚴格的紀律和保證紀律執行的嚴格措施,「三灣改編」創造性地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

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爭中,我們黨形成並發揚三大作風等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兩個務必」;改革開放以來,黨牢牢把握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作風建設入手,全面推進從嚴治黨,深入落實管黨治黨責任,堅持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實踐證明,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根本保證,是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的根本保證,必須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貫徹到黨的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以上內容參考:中新網-總結運用歷史經驗 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

閱讀全文

與黨在歷史上是如何過緊日子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