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廉江歷史大約有多久

廉江歷史大約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21 01:30:26

⑴ 廉江的來歷

唐天寶元年(742年)置廉江縣,因縣西有廉江,故名。
1993年12月1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241號)撤銷廉江縣,設立廉江市。

⑵ 廣東廉江茶山村的歷史,茶山為何而取名

茶山姓羅,村名的由來外婆家的茶園,二世祖婆葉氏

⑶ 廣東省廉江市有多少個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廉江市轄18個鎮和3個街道。

1、18個鎮:石角、河唇、良垌、石城、新民、安鋪、營仔、車板、橫山、高橋、和寮、雅塘、青平、石嶺、石頸、吉水、長山、塘蓬。

2、3個街道:羅州、城北、城南。

廉江市,廣東省湛江市代管縣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北部,與廣西接壤,瀕臨北部灣,地域總面積2835平方公里。地理坐標北緯21°25′至21°55′,東經109°45′至110°30′。

(3)廉江歷史大約有多久擴展閱讀:

廉江,古稱羅州。始建前,秦屬象郡地;漢屬合浦縣地;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南朝)宋、齊,為高涼郡羅州縣地;(南朝)梁、陳。

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隋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此縣名即為石城縣之始。

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南漢,屬羅州;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劃入吳川,屬辯州(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改辯州為化州)。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復析吳川西鄉置石城縣,屬化州;元,屬化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化州府,七年(1374年)屬化州,九年(1376年)屬高州府。

清,屬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至3年,屬高州道;民國3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民國9年廢除道制,屬高州善後處;民國12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軍總指揮部;民國15年八屬聯軍全部覆滅後,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

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公署;民國38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屬廣東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

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並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廉江、遂溪、海康三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

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9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屬湛江市;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

⑷ 廉江市長山鎮上紅江村有多少年歷史

1949年到2017年自己算

⑸ 廉江的人口

歷代移民 廉江人口的繁衍發展大部分靠唐朝以後從境外遷徒而來。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期間,從福建南部舊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及廣東的舊潮州府地區,有大量移民經海路進入雷州半島轉遷廉江境內定居。
在歷史上,還有幾次地方政府大規模分插客民到廉江定居的。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九月至十一月,廣東巡撫蔣益灃三次遣恩平、開平客民4000餘人往瓊州,亦有安插高州各屬者,後己已八年(1869年)又分插客民於石城各圩 。 人口數據 2001年7月,廉江市總人口達150.32萬人。其中男性77.85萬人,女性72.47萬人,人口密度較大,廉江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26人。 民族構成 至2009年,廉江市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29個。漢族人口佔98%以上,其次為壯族。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是從外省婚嫁而來的女性 。

⑹ 廉江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廉江市是廣東省湛江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於1994年撤縣設市,地域總面積2835平方公里,總人口160多萬,在全國縣級單位中排前10,目前市區非農業戶籍人口約20萬,市區常住人口三十幾萬,是湛江市轄人口最多、面積較大、經濟最發達的縣級市。 廉江是傳統農業大縣和工業強縣,盛產水果,號稱百果之鄉;是廣東40個產糧大縣中表現較突出的縣級市;是粵西唯一一個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工業類別齊全,尤以電飯煲產業表現突出,其電飯煲產量佔全國3成以上,是中國電飯煲之鄉。

具體你看網路吧,參考資料里的。

⑺ 廉江有哪些名人

鄒鶴年

鄒鶴年(1857一1934年),字水庚,良垌鎮閣桐神山村人。清光緒丁酉科拔貢。鄒治學勤奮,通經史,善書法。為人廉潔剛毅,熱心文化教育事業,氣度恬雅,為士林推重。

「戊戌變法」時,廢科舉,興學堂,鄒鶴年時任「直判」「教諭」等官職,目睹中國外受列強侵略,國內政治腐敗現實,認為發展教育乃強國富民之本。於是,棄官到「兩廣師范學堂」學習,立志為教育服務。學成回到廉江後,積極倡議並著手創辦新式學堂。他克服種種阻力,拆除縣「文場」(科舉時童生的試場),興建小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建成本縣第一所小學——廉江縣立高等小學,自任校長。鄒還創辦「師范講習所」。其辦學創舉,對廣東南路幾個縣,影響很大。

民國初,廉江縣沒有中學,小學畢業生升學要到高州、廉州或廣州,十分不便。為廉江子弟能在本縣讀中學,鄒鶴年又以興辦中學為己任。他到「兩廣優級師范」學習,回縣後,即發動各界捐獻並用縣內各姓入神主形式籌集資金興建中學。正『當制訂規劃備足材料開始動工興建校舍的時候,適逢龍濟光、陸榮廷兩軍閥在廉城開戰,建校材料被搶光燒光,工程被迫停止。戰亂停息後,鄒繼續籌資建校。·經3年的慘淡經營,備嘗艱苦,佔地約9000多平方的校舍終於建成,定名為「廉江第一中學」,鄒任校長。為培養師資,在中學招生同時,又附設師范一班。不久,鄒又積極倡導成立了「廉江縣立師范學校」。從此,廉江師范成為縣內小學教師的搖籃。

鄒鶴年在辦中學的同時,又籌辦職業學校。民國11年(1922年),廉江縣第三區職業學校在良垌成立,鄒兼校長。該校開設蠶桑專業,騁請外地專家來校上課。這所學校辦了一年多後,當地種桑、養蠶、繅絲等方面的生產有很大的發展。

民國16年(1927年),鄒鶴年因病辭去廉江中學校長職,但仍負責職業學校校務,後又兼縣修志館長。他以年老多病之軀,認真審閱文稿,使一部共10多萬字的《重修石城縣志》於民國20年面世。民國23年,鄒鶴年因病辭世,終年77歲。

鄒鶴年一生熱心辦學,為廉江教育事業苦心經營30多年,畢生勞瘁,可謂廉江教育史上第一人。

http://www.d0086.com/FLM/Guangdong/SLM/zhanjiang/TLM/lianjiang/bskk/lsrw/200631195727.htm

歷史名人

奔流不息的九洲江,廣袤的紅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騷人墨客,社會賢達。他們或道德高尚,學識淵博;或為官清正,造福鄉民;或忠肝義膽,赤誠報國。他們業績卓著,名聲顯赫,使廉江人民引以為豪。他們的形象光彩照人,他們的名字永垂千古,他們的事跡,永遠流傳在廉江人民中間。

楊欽
楊欽(生卒年不詳),字謝山,石城鎮謝下村人。楊欽生性聰穎,勤奮好學,20歲中秀才,名列前茅。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參加甲午科鄉試,考取第二名舉人。之後,三次上京會試不第,但他不灰心,發憤博覽群書,潛心研究,終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甲辰科進士。後經朝試,成績優秀,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又以政績優良,升為翰林院編修。他事親至孝,每讀齊國孝子皋魚對孔子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語,側然懷念年老雙親;又目睹朝廷種種弊端,於是毅然告老還鄉,日以定省為事。回鄉後,他在本村後山(謝下山)之巔建一書社,以文史自娛,過著粗衣素食的寧靜生活,並經常約儒生講說經義,教誨後學,久久而無倦意。他所著詩文不少,但多已散失,世傳只有《歸山詠》、《適志詠》。《適志詠》詩雲:「閑寢茅檐下,雞鳴露末晞。髡兩髦者,怡然下庭幃。菽水甘淡薄,藜鶉禦寒飢,斑衣初舞罷,紅日上來遲。六藝課諸子,五穀勤四肢,使君問來路,童子雲不知。峰頭探月窟,山腰系紅霓,塵埃飛不到,天命樂奚疑。」

梁逵
梁逵(生卒年不詳),吉水鎮良村人,明嘉靖年間貢生。曾任海南瓊山縣訓導,後升教諭。海瑞為其得意門生。梁逵慧眼獨到,一見海瑞便非常器重,盡力培養。海瑞對梁逵亦非常敬仰。梁逵歸田後閑居鄉間,84歲壽終。明萬曆年間,海瑞任南京都御史,告老還鄉後,聞梁逵先生已仙逝,沉痛至極,曾親到梁逵故居弔祭。

黎正
黎正(生卒年不詳),原名幀,字端伯,號建峰,廉城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進士。個性深沉隱伏,醇厚不華,虛心孝友,尊敬長者。勤奮好學,有志氣,重節操,遇事公正不阿,曾任朝廷戶部員外郎。他學高品潔,不事權貴。恥與弄權者同流合污。遭權貴中傷排斥,便告病歸里,潛心讀書,一日手一卷,至老不倦。當時,十H府官中一些有識之士,重其學行,常來拜謁。正行年60,卒於家中。所著詩文,多已亡佚。傳世的有《石門山別友》一首,附錄於後:「北接悔關道,南連穗石城,潮隨滄海落,山與白雲平,遠岫呈秋色,斜陽弄晚晴,僅離三舍影,遙見半輪明,綠樹棲霞錦,金波漾翠瓊,牛羊來草野,煙火起柴荊,歸客心千里,行途驛幾程,群英羅偉餞,樽酒敘離情,風起征帆急,潮平去掉輕,鷗飛搐近白,山過目留清。對景圖堪寫,搜詩句易成。瓊台入煙霧,儋耳限蓬瀛,惜別思投轄,銘心若斷櫻,為公歌此曲。感激意縱橫。」

劉芝草

劉芝草(?一1897年),原名劉吉六,安鋪西街人。清末粵西地區三點會的主要領導者。劉芝草廣額豐頤,中等身材,左鑲假眼,右眼有神。自幼學醫,18歲行醫,善醫瘡疥,擅長眼科,曾在安鋪開設中草葯鋪「芝草堂」。他仗義疏財,樂意濟貧,熱情待人,喜歡為人說話、辦事。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3月20日晚,在安鋪附近東北部的鶴塘嶺上,人如山,旗如海,聲如潮,鼓如雷,從高、雷、廉三府八縣前來拜會的萬餘人相聚於此「開總台」。會眾推舉劉芝草為「老坡」(首領)。23日,三點會的武裝力量封鎖安鋪圩,要捉安鋪團勇頭子、外號「生毛膽」的毛期勉殺頭。上午,數百會員手持刀槍,攻入團勇駐地關帝廟,殺死殺傷團勇10多人,卻不見毛其勉。入夜後查知,毛其勉已逃入安鋪汛台官所駐的小城堡里。會員隨即攻入小城堡,生俘藏在大樹上的毛其勉,」開總台」將其處死。
「三點會」暴動後,清地方官吏火急上告,兩廣總督大為震驚,慌忙調兵鎮壓。4月8日,高州、廉州兩鎮台兵勇近幹人,瓊州洋槍裝備的海軍及雷、欽等州府所轄各縣兵勇數幹人奉調到,稱之為「辦善後」。「三點會」由於武器殘劣不利硬抗,便分散隱蔽,或歸鄉耕耘,或經營生意,或遠走天涯,或隱居幽谷寺院。
劉芝草連夜逃奔廣西北流行醫避難。一日,聞悉母弟被扣,妻兒系獄,眾兄弟受難,特地趕回投案,拯救難者,終被殺害。

江王泉
江王泉(1888—1917年)。字玉壬泉,號山淵,良垌鎮岐嶺南溪村人。祖父江誠和、父親江慎中、胞兄江王旬都是舉人。家有一幢藏書大樓,藏書數萬冊。他生於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遠,且賦性聰敏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從小飽讀詩書,下筆干言立就;年十七。縣試冠軍.翌年院試歲考。以第一名進癢。他是廩生。後肄業於廣東高等學堂。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曾任廣東臨時省議會議員、民國初年眾議員、中國同盟會粵支部廉江分部部長。平生著作甚豐。著有《山淵閣詩草》、《仂庵文談》、《綠野亭邊一—草廬詩話》、《詩學史》、《作文初步》、《讀子厄言》、《劫餘殘灰錄》、《旅京一年記》、《楚聲錄》、《姓名古音考》、《英蓉淚》、《辣女兒》、《龐雄傳》(龐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等。江王泉是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成員,文章雄渾蒼勁,情真意切。對儒學哲理有獨到之見。可惜末及而立之年,競患急症,客死京師。

陳自先
陳自先(1888一1933年),字績宣,原名慶紹,良桐鎮良田村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讀於廉江師范速成講習所,每試名列前茅,為師友欽佩。繼而棄文就武,轉考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篤信三民主義,投身辛亥革命,英勇善戰,隨軍攻克高州,進軍省垣後,任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後調任第二師第四旅旅長,授陸軍少將軍銜。不久,出任廣東護軍使署參謀長。使署裁並,改任審計分處處長。民國5年(1916年)春,袁世凱稱帝,陳自先積極響應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以護國軍梯團司令名義招集舊部於化州,出師肇慶,被任命為兩廣護國軍第六軍第八旅旅長,會合滇佳各軍,與袁黨龍濟光力戰於花縣、三水、番禺等處。後龍濟光敗,袁世凱死,廣東局勢稍定,陳自先率師回駐雷州,負責剿匪事宜。民國6年10月,呈辭軍職,任廣東督軍署咨議兼省長顧問。民國8年,被廣州軍政府授以四等文虎勛章。民國9年,孫中山組織護法救國軍,委陳自先為救國軍第八軍司令,集結舊部於高州;後改編為粵軍,參加討伐陸榮廷、莫榮新為首的桂系軍閥。戡定桂系軍閥後,陳自先於民國11年春辭職歸里。民國22年,因病卒於家中。

江慎中
江慎中(生卒年不詳)。字孔德,號蟲覃,良垌鎮岐嶺南溪村人。童年時博覽群書。人稱「書櫃」。長大後。精益求精,對學問力求根據實證。求索真相。他的文章深入淺出,淵博淡雅;詩詞雄壯有力,惰真意切。他生性淳厚,平易近人,善於談辯。每論事、講學,四座均肅靜傾聽。廣州廣雅書院初辦時。選拔兩粵高材生。他與長兄履中並巡首選。他與惠州名士江逢辰同為當時廣雅書院主講梁節庵先生的高足,為兩廣總督張之洞和省學政汪嗚鑾所器重。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江慎中中戊子科舉人,入京遍文學者名流,與翰林編修江標、葉熾昌、程秉釗等人的交情尤為深厚。隨後絕意功名,回鄉致力著作,並以教育為務。他在本縣著名的松明書院、同文書院任主講10餘年,對培養本縣學士文人作出很大的貢獻。茂名待郎楊頤慕其學行高潔,托咐高州知府肖炳聘他任高州高文書院院長,這一時期的高州名士多出其門下。江慎中的著作有《春秋穀梁傳條例》、《穀梁傳條指》、《南溪文稿》、《南溪詩稿》、《蟲覃蜜學私記》等。

鄒鶴年
鄒鶴年(1857一1934年),字水庚,良垌鎮閣桐神山村人。清光緒丁酉科拔貢。鄒治學勤奮,通經史,善書法。為人廉潔剛毅,熱心文化教育事業,氣度恬雅,為士林推重。
「戊戌變法」時,廢科舉,興學堂,鄒鶴年時任「直判」「教諭」等官職,目睹中國外受列強侵略,國內政治腐敗現實,認為發展教育乃強國富民之本。於是,棄官到「兩廣師范學堂」學習,立志為教育服務。學成回到廉江後,積極倡議並著手創辦新式學堂。他克服種種阻力,拆除縣「文場」(科舉時童生的試場),興建小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建成本縣第一所小學——廉江縣立高等小學,自任校長。鄒還創辦「師范講習所」。其辦學創舉,對廣東南路幾個縣,影響很大。
民國初,廉江縣沒有中學,小學畢業生升學要到高州、廉州或廣州,十分不便。為廉江子弟能在本縣讀中學,鄒鶴年又以興辦中學為己任。他到「兩廣優級師范」學習,回縣後,即發動各界捐獻並用縣內各姓入神主形式籌集資金興建中學。正『當制訂規劃備足材料開始動工興建校舍的時候,適逢龍濟光、陸榮廷兩軍閥在廉城開戰,建校材料被搶光燒光,工程被迫停止。戰亂停息後,鄒繼續籌資建校。·經3年的慘淡經營,備嘗艱苦,佔地約9000多平方的校舍終於建成,定名為「廉江第一中學」,鄒任校長。為培養師資,在中學招生同時,又附設師范一班。不久,鄒又積極倡導成立了「廉江縣立師范學校」。從此,廉江師范成為縣內小學教師的搖籃。
鄒鶴年在辦中學的同時,又籌辦職業學校。民國11年(1922年),廉江縣第三區職業學校在良垌成立,鄒兼校長。該校開設蠶桑專業,騁請外地專家來校上課。這所學校辦了一年多後,當地種桑、養蠶、繅絲等方面的生產有很大的發展。
民國16年(1927年),鄒鶴年因病辭去廉江中學校長職,但仍負責職業學校校務,後又兼縣修志館長。他以年老多病之軀,認真審閱文稿,使一部共10多萬字的《重修石城縣志》於民國20年面世。民國23年,鄒鶴年因病辭世,終年77歲。
鄒鶴年一生熱心辦學,為廉江教育事業苦心經營30多年,畢生勞瘁,可謂廉江教育史上第一人。

黃典元
黃典元(1889—1960年),字伯漠,塘蓬鎮留村人。幼年從廣西博白學者黃壽達先生就讀於蓬山書院。由於天資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每試都名列前茅,壽達先生譽之為礙申童」。黃典元先後畢業於高郡中學和兩廣優級師范,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日本。抵日後,先在早稻田大學和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就讀。與郭沫若,許崇清、林儒、丁穎、杜國庫等人交往甚密。畢業後,黃典元又考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系就讀,對亞當斯密、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深有研究,受日本著名學者河上肇氏思想影響甚大。畢業回國,先後擔任廣州甲種商業學校校長和廣州法科學院、廣東大學、中山大學、襄力勤大學教授,同時先後擔任民國政府財政部統計處處長、國庫主任、廣東省金庫長兼廣州市銀行副行長等,並在大學里兼課。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典元舉家避居廣州灣(今湛江市),隨之應臨時遷設於廣州灣寸金橋的廣東省立襄力勤商學院院長陸嗣曾聘請,擔任該學院教授兼銀行系主任。民國29年,黃典元隨學院遷往信宜縣水口鎮,其後又遷往曲江縣桂頭鎮。民國32年秋,黃典元接任襄力勤商學院院長職務。民國33年秋,日軍進攻粵北,學院又奉命緊急疏散到信宜照常開學。
民國34年冬,襄力勤商學院遷回廣州,改名廣東省立法商學院,黃典元仍留任教授兼銀行系主任,直至廣州解放。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法商學校部分科系並入中山大學,黃典元轉任中山大學教授兼財經系主任到1954年退休。
黃典元一生著作頗豐。舉如《經濟學》、《經濟原論》、《社會政策》、《社會學》、《論黃金國有及外匯國營》等專著,曾公開發行於世;翻譯著作有《貨幣學》、《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等;此外還發表大量關於財政金融、貨幣貶值、銀行信貸、物價政策等方面的論文。
黃典元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培養了大批財經管理人才,桃李滿天下。他本人被社會公認為銀行、貨幣、金融界的權威專家。新中國建立後,曾多次受到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兼廣州市市長葉劍英的宴請,征詢其關於財經工作和城市建設方面的意見,並被推選為廣州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黃典元1960年1月病逝於廣州,終年71歲。

黃平民
黃平民(1900一1928年),又名式民,號忠靖,塘蓬鎮八元塘村人。平民生性沉著敏慧,自小就抱負不凡,勤奮好學,尤愛書法。11歲時隨父母遷居於石嶺合江村。小學畢業後考上省立高州中學。「五四」運動爆發,他在高州參加反帝反封建的示威遊行。激發了革命思想,立下救國救民的偉志。1920年高中畢業,考上到法國勤工儉學的半公費生。
在法國巴黎半工半讀期間,黃平民在發奮學習、努力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喪權辱國的斗爭。1923年,黃平民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廉江第一個黨員。隨後,中共旅歐支部派他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1925年初,黃平民離蘇回國,到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在部長周恩來的領導下工作。期間,黃平民參加了省港大罷工,並參加了北伐戰爭。
廣州起義時,黃平民率領赤衛隊攻佔廣州偽公安局思賢分局。起義軍主力撤出廣州時,黃平民率領衛隊英勇阻擊敵人,腿部受了傷。傷好後,到香港出席廣東省委擴大會議。
1928年4月,中共南路特委成立,楊石魂為書記,黃平民等5人為委員。特委決定黃平民回廉江工作。黃平民回到廉江,深入發動群眾,狠狠打擊土豪劣紳的氣焰。廉江革命形勢很快好轉,黨組織和農會、工會等革命團體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8月,黃平民任中共南路特委書記,他提出,特委今後要深入基層,扎穩基礎,積累力量,等待時機。在他的主持下,特委作了南路暫停暴動的正確決定。11月6日,黃平民出席在香港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被補選為省委常委候補委員。會後,黃平民隨陳郁、李鵬到廣州、江門檢查工作,然後返回湛江主持特委工作。12月,由於叛徒出賣,特委機關被敵人破壞,黃平民為通知別的同志轉移,不幸被捕,犧牲於高州城東門。
黃平民犧牲後,中共廣東省委撰文悼念,稱贊黃平民是「南路黨的負責者,工農群眾的領袖」。他的死是「為主義而死,為工農而死,」而「他的精神及其共產主義」「透於南路以及全國工農的血輪當中,永遠不會磨滅」。

關澤恩
關澤恩(1908一?年),字少權,號關鍵,廉城鎮東街人。父關維敬。以郵政為業。
中學時代的關澤恩,就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在廉江讀書期間,結識了曾參加民國革命軍東征的吳紹珍,開始閱讀馬列著作,1926年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關澤恩在「廉江縣學生聯合會」里任負責人,積極帶領進步學生到附近農村向群眾傳播革命道理,宣傳海陸豐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
18歲的關澤恩,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廣州有名的執信中學。在執信中學,他認識了許多有名的革命志士,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成了學校地下黨小組的主要成員。在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他與廖承志結成莫逆之交。後來,關澤恩介紹廖承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反動派懸賞通緝關澤恩。按照組織的安排,關澤恩和廖承志一起到日本留學,並參加了中華留日青年會,繼續參加救國救民活動。但由於日本政府的無理干涉和迫害,翌年夏天,關澤恩與廖承志一道折回上海。
當時,上海的形勢仍然很嚴峻。不久,關澤恩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關澤恩堅貞不屈,與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後經知名愛國人士何香凝等人多方營救,始獲釋放。
1928年冬,中共派關澤恩去蘇聯學習,起初在國際共產主義大學和葉劍英一起學習。1931年轉到列寧學院和董必武、陳郁一起學習。不久,調到莫斯科中文學院任教師,參加組建列寧學院中共支部工作,並任支部主要負責人,為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組織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廖承志到莫斯科也和他相處數月。1933年下半年,與他在蘇聯學習和工作的人員先後回國,他仍在蘇聯工作,後在蘇聯犧牲。

莫懷
莫懷(1919—1980年),原名莫衛,又名莫王某,字熾泰,河堤鎮下插村人。其父莫昌碧是前清秀才,廢科舉後一直當小學教員,思想進步,支持革命。莫杯從小就受其父的良好影響,在小學時就愛讀《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小說,崇拜英雄人物。
莫懷在遂溪中學讀書時,正值「九·一八」事變,日寇侵佔我國東北三省,莫懷和同學們一起勇敢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當時莫懷對國民黨採取對日妥協、對內反共的政策十分不滿。參與並組織領導了幾次罷課斗爭。特別是1934年下半年,反對學校當局無理開除學生的一次罷課,時間長達兩個多月,遂溪反動當局甚為震驚,出動軍誓包圍、監禁莫懷所在班級達半月之久。學期結束,學校當局把莫懷等幾個學生運動領導者的操行硬定為「丁等」,並將他們開除出校。廣大學生對此十分憤慨,更加英勇地進行斗爭,最終迫使學校當局收回開除莫懷等人的成命,學生運動取得了勝利。
初中畢業後,莫懷因無錢繼續升學,來到安鋪小學當教師,為教育青年,團結青年,他在安鋪發起組織有四、五十人參加的青年讀書會。通過學習《大眾哲學》、《三民主義概論》等進步書籍,莫懷接受了進步思想,開始追求革命。1937年,莫懷到雷州師范讀書,這期間,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組織一批進步學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底,雷州師范學校停辦,莫懷經卜國柱介紹,到遂溪青年抗敵同志會工作。1939年2月,莫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1月,莫懷受黨組織委派,回廉江領導青年抗敵同志會工作。1940年2月,中共廉江縣委成立,莫懷任宣傳部長。這期間,莫懷親自發動農民支援青抗會,抗議當局無理解散青抗會,有力回擊了反共逆流。莫懷還經常到廉中、安中、文中及太平中學活動,發展黨組織,指導進步師生對學校當局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掀起反共高潮,莫懷按照上級指示,布置各地黨員分散隱蔽,堅持地下斗爭。同年三月,莫懷改任廉江縣委組織部長,按縣委決定,負責指導各地黨組織在農村中放手發展黨員,並普遍舉辦民眾夜校,組織讀書會、農會、婦女會等。
1943年3月,日軍入侵湛江,中共南路特委機關轉移到廉江三合鄉、新屋村、石嶺陀村,莫懷負責特委的聯絡員工作。同年七月,莫懷任縣特派員。
1944年,日軍先後入侵安鋪、廉江,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莫懷根據特委的指示,發動黨員和革命積極分子多方籌集槍枝彈葯組建抗日武裝隊伍。年底.南路持委領導南路抗日武裝起義,莫懷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支隊洪榮大隊副大隊長。他親自到坡脊村組織起義。智擒國民黨廉江黨部書記長陳熙晟和太平鄉鄉長吳彩文,後來,南路起義受挫,特委組織主力部隊西進合浦,莫懷率領留下的隊伍轉戰於廉江、遂溪、博白地區。
1945年2月,南路特委在博教村召開會議,總結起義的經驗教訓,決定在敵人後方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莫懷率領楊君群、林敬武、塗明、莫練等同志,深入新塘、曲界一帶敵後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敵後革命根據地。3月,新塘抗日聯防區成立。5月,在新塘成立南路抗日人民解放軍第三團,莫懷任團長。8月,日本投降後,第三團抽出一個營參加南路解放軍組建的主力部隊西征。莫懷率其餘隊伍,從遂溪回到廉江堅持開展斗爭。
1946年4月,莫懷奉上級命令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1949年2月,從山東煙台回到廣東,10月,任中共粵中地委委員兼財委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後,莫懷歷任粵西行署工商處副處長,行署秘書長、粵西行署第二副主任、中共粵西區黨委常委、中共湛江地委副書記兼專員、中共湛江地委第一書記、廣東省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省華僑農場管理局黨組書記兼局長、省僑務辦黨組副書記等職。1980年4月10日,因病在廣州逝世。

更多
http://www.lianjiang.gov.cn/ljsq/rw1.htm

⑻ 廉江在廣東什麼地方

廉江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是廣東省湛江市代管縣級市。

廉江市東西相距79.5公里,南北相距60.2公里。總面積2867平方公里。海域以10米等深線計算,行政區域內的面積達11755公頃。其中淺海面積5343公頃。

廉江是傳統農業大縣和工業強縣,盛產水果,號稱百果之鄉;是廣東40個產糧大縣中表現較突出的縣級市;是粵西唯一一個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工業類別齊全,尤以電飯煲產業表現突出,其電飯煲產量佔全國3成以上,是「中國電飯煲之鄉」。

(8)廉江歷史大約有多久擴展閱讀:

在廉江境內出土的肩石斧、穿孔石鉞、石鎊、礪石等文物,證明了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廉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勤勞、淳樸的廉江人民世代相傳,辛勤勞動,創造了廉江的歷史和文明。

豐背村落遺址,展現了戰國時代當地人民生活的風貌;建於公元7世紀的羅州古城,以其仿唐代長安都城的不同凡響的格局,顯示了廉江當時盛極一時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後,廉江人民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改造山河,艱苦奮斗,辛勤創業,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

特別是197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廉江人民不斷更新觀念,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奮發圖強,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工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化建設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日新月異。

1991年,廉江被評為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廉江撤縣設市。從此,廉江歷史掀開新的一頁,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逐步從以農村為主向以城市為主、城鄉結合上轉化,廉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⑼ 廉江的歷史沿革

秦屬象郡地;漢屬合浦縣地。
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南朝宋、齊,屬高涼郡羅州縣地。南朝梁、陳,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
隋朝,仍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註:羅州城遺址在河唇鎮龍湖村東側,面積約6萬平方米。此遺址布局有仿唐代長安城的明顯跡象。1962年,此城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在縣境之西及西南同時建招義、零綠兩縣。唐天寶元年,招義縣改為干水縣,此縣名即為石城縣之始。)公元623年(唐朝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縣。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
972年(宋太祖開寶五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復析置石城縣。元朝,屬化州路。
1368年(明洪武元年)屬化州府。1374年(洪武七年)屬化州。1376年(洪武九年)屬高州府。清朝,屬高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至3年,屬高州道。1914年(民國3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1920年(民國9年),廢除道制,仍屬高州善後處。1923年(民國12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軍總指揮部。1926年(民國15年),八屬聯軍全部覆滅後,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1936年(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公署。1949年(民國38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屬廣東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並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廉江、遂溪、海康三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9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屬湛江市。1993年12月,經國務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 。

⑽ 廉江一中的歷史

廉江市第一中學的前身 2007年師范 (只有初一) 2008年舊六小(只有初一和初二)廉江第一中學成立 2008年9月1日上午,廉江市第一中學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這是我市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取得的一大成果。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康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井基,市政協副主席、廉江中學校長黃兆戀以及市教育局等單位領導參加了開學典禮。

閱讀全文

與廉江歷史大約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