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發展有什麼聯系方式

歷史發展有什麼聯系方式

發布時間:2023-02-01 02:56:01

Ⅰ 你對歷史的發展有何規律性認識,請舉例說明

簡單的來說,歷史發展的主線是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時候,往往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多民族統一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的時候;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甚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時候,往往是社會大變革的動盪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變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國歷史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封建社會特別長,所以在研究縱觀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結合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個課題上來說,對封建社會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封建社會上,三對主要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封建生產關系與土地兼並不可避免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每到一個朝代的末期,我們都能很明顯的發現,是這三對主要矛盾激化摩擦發展到不可調和階段造成了封建王朝不斷興衰更迭!要想研究朝代更迭狀況就要在這三對主要矛盾上著手。

Ⅱ 中國歷史朝代的發展

1 中國歷史發展符合興亡周期律,平均每隔二三百年(或是土地兼並及階級矛盾積累到無法解決的地步,或是北方游牧民族或漁獵民族大舉入侵),進行一次改朝換代。

要提綱挈領的掌握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熟知中國各個朝代順序,可先背誦「歷史朝代歌」: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2 中國歷史發展各階段的特點:

(1)封建社會——西周、春秋

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士輔佐治理國家。

(2)游士社會——戰國

封建禮樂制度崩塌,百家爭鳴。

(3)郎吏社會——西漢至東漢中葉

建立太學,高者為郎,低著為吏。吏經數年地方任職,擇優異者選為郎。郎作一段時期侍衛,分派各地為官。

(4)門第社會——東漢中晚期至隋

九品中正制出現,士族門閥與庶族百姓對立。

(5)科舉社會——隋至清末

科舉取士,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6)現代社會——辛亥革命至今

向民主共和發展。


3 中國歷史發展是不平衡和總體螺旋上升的。先秦百家爭鳴是無與倫比的歷史高點,宋朝雖然武力孱弱,科技文化卻是另一個歷史高點。

Ⅲ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線索有哪幾條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希望對你有幫助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

Ⅳ 歷史的發展有什麼大方向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建立於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保障封建經濟的發展.封建地主階級為維持統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鎮壓農民的反抗,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分散的個體小農,也需要依賴於政治上強大的力量,以穩定社會,抵禦外敵和抗擊大的災害.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與中國封建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作為封建國家的管理體制,其承擔著兩方面的國家職能:一方面壓迫、剝削、鎮壓人民,另一方面也起著組織公共事務的職能.
其歷史作用是:它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於民族融合,使中國產生了高於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潑發展.這種制度又往往取決於君主個人政治品質的優劣,因為皇帝個人因素對政局影響巨大,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戚干政等)可以說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副產品.其消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越來越大,特別是明清以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也是中國長期停滯於封建社會的重要政治原因.

這就是我過古代歷史發展的方向

Ⅳ 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有哪些

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1.按世界2次大戰來分.比如一戰前的世界,一戰後的世界.
2.按區域、國家來分,主要分為亞洲史和歐洲、美洲等地區
3.按人類發展的腳步來分,比如怎麼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

Ⅵ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開放性。

1、重復性。這是歷史發展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

2、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3、層次性。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其他具有規律性的現象、事物都是特殊規律,都具有偶然的因素;而在它們各自的層次上,又都是必然的規律。

4、開放性。因為歷史規律的不確定性,歷史規律的被認識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范圍,甚至被否定;同樣,還有可能不斷揭示出新的歷史規律,並在更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加以驗證。

5、不確定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

(6)歷史發展有什麼聯系方式擴展閱讀

歷史科學性規律: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規律

Ⅶ 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有哪些為什麼這么說

最主要的內在規律是在新舊及興衰的不斷更迭中形成不同的歷史階段,每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都是從萌芽到量變轉為質變(從開創到被更多人接受和認同)通常會經歷一個新舊矛盾斗爭的過程,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每個階段的新思想、新制度、新觀念...的發展都要沖破舊勢力的阻力而遞進的,人類共同(大多數)的思想觀念、社會意識和價值觀...的取嚮往往決定了歷史的發展模式和方向,歷史是在人類思想的潮流下起伏涌動的!

Ⅷ 中國近代史基本發展脈絡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發展概況(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歷史發展概況(1840-1919年)
1.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1840年-19世紀60年代),這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段。
1840年,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和清軍的愛國將領對英國侵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林則徐、魏源開始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國是長期積累起來的階級矛盾,在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下迅速加劇,匯聚成的社會矛盾的大爆發,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兩大對抗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英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在華利益。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民族危機的加深,資本主義的產生,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階段。
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在中體西用的指導下,地主階級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標志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
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擴張,企圖侵佔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采礦山,修築鐵路,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同時,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面對瓜分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實行維新變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緒帝先後頒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史稱百日維新。這次變法在中國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由於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這次變法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鎮壓下去。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奪權斗爭,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入,外國傳教士欺壓中國人民越來越猖狂;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大借外債,增加捐稅,人民負擔大大加重。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這是農民階級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等八國組成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次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民主革命的醞釀,辛亥革命和軍閥割據(20世紀初-五四運動前),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階段。這一時期兩大矛盾趨於匯流,集中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清朝統治集團和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先後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有一定進步性,但其維護封建專制的目的卻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創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在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並取得成功,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它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
袁世凱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專制,大量出賣國家主權,復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和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解放了人們思想。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行專制統治,出賣國家主權。中華民族的災難更加深重了。
"一戰"期間,日美加緊爭奪中國,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同時,英、法、德、俄等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有利條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並在斗爭中不斷提高覺悟,這是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階級基礎。
二、近代後期歷史發展概況(1919-1949年)
1.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階段。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指導了中國革命,促進了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組織和幹部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第一次工運高潮的失敗,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不斷成熟和革命的新發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為國民大革命時期。革命對象是北洋軍閥,革命力量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由於帝國主義扶植蔣介石作為新的殖民工具,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犯右傾錯誤,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務最終沒有完成,中國社會性質依然。大革命失敗了。
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大肆屠殺、"圍剿"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鎮壓革命。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並日漸壯大。由於王明"左"傾錯誤,中國共產黨及紅軍於1934年被迫長征,歷時兩年,完成了戰略轉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漸上升,國共關系發生變化,從對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變標志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歷史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抗戰初期,日本企圖速戰速決,對正面戰場大舉進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幾次大會戰,比較積極地抗戰,但由於堅持片面抗戰路線,會戰都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初期,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中共軍隊深入敵後,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重點進攻中國共產黨,政治誘降國民政府,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逐漸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強化獨裁統治。同時,面對國民黨的進攻和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採取措施使抗日根據地渡過難關,在毛澤東思想的正確領導下,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由於中國全民族的抗戰,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經歷了由民族革命戰爭向國內革命戰爭的過渡。國共兩黨就中國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展開的全面斗爭是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內容,如重慶談判、舊政協會議的召開。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繼續實行一黨專制獨裁統治,首先挑起內戰,最後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戰爭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告終。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10月,新中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結束。

Ⅸ 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中國的歷史,一直到現在都存在這樣一種規律:我們把社會的構成分為三個層次,上層——中央的權力核心,過去是天子現在則是中央政府,中層——官僚集團、士人(或稱為知識分子)集團,農耕時代的地主、工商時代的資本家,下層——普通的人民。理論上說,在信息的傳遞與處理都存在「時間差」的時代,中層是連接上層與下層,組織社會力量從事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同時,中層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其位置與構成又決定了,這個階層相對於上層和下層,在人員素質和資源控制力上會更具有優勢。一旦社會體制對中層的自我膨脹失去控制,則社會結構便會趨於畸形。

歷朝歷代,當權力集中於上層,財富相對平均的分布於下層,中層相對受到抑制的時候,通常則是王朝的鼎盛時期,而歷史上王朝走向鼎盛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在鼎盛時期過去之後,中層開始做大,權力由上至下,財富由下至上,都開始向中層集中。在古代這就表現為朝堂上,上不能治下,皇權逐步被架空,民間土地兼並愈發嚴重,同時士大夫階層在擁有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又無需繳稅,政府財政的負擔最終只能由生活愈發困難的平民來承擔,這最終將導致王朝經濟走向崩潰。與此同時,中層,或者說是精英階層自身,也開始逐步走向自我封閉,拒絕新鮮血液的輸入,從而成為一個小圈子,並最終腐化、瓦解。至此,國家體系便無可逆轉的走向了崩潰,而扭曲了的社會結構在王朝的崩潰中將會被打破,歷史便開始進入下一個循環周期。

Ⅹ 中國古代歷史與當代中國的發展有什麼聯系

古代文化影響當代人的餓思想,政治制度影響當代政治制度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有什麼聯系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