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孟子是哪個朝代的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人。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講學著書:
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像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他在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
㈡ 孟子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孟子是東周戰國時期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㈢ 孟子是哪個朝代的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人。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被尊稱為亞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生平事跡:
據說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孟慶父的後代,孟慶父之子孟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魯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了孟孫氏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
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㈣ 孔子孟子是什麼時期的人
春秋末期。
名孔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又是中華文化思想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世人以「德治教化」、「禮樂」、「仁義」為哲學思想。如今儒家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領域中,並影響了世界以及其他地方的大多數人近兩千年。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孔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現葬於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畔。
㈤ 孟子是哪個朝代的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孟子主要事跡
戰國時期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㈥ 孟子是哪個時代的
孟子是戰國時期人。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主要影響: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㈦ 孟子是什麼時代的人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人,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國,就是孟子的祖先。
孟子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麼多,但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學說不符合他所周遊的那些國家的需要。於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後,出現了學者鄒子等人。
(7)孟子是哪個時代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稱為"亞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
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
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㈧ 孟子是哪個朝代的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人。
孟子,戰國中期魯國鄒人,離孔子的家鄉曲阜不遠。他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曾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孔伋,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
他繼承了孔子的「仁」思想,並將它發展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孟子將自己的思想寫進了《孟子》一書中。
軼事典故
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
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才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㈨ 孟子是什麼時期的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出生在約公元前372年。孟子名孟軻,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在古時被推舉為僅次於孔子的二號人物,尊為「亞聖」。《孟子》是孟子的主要著作,也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現存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孟子的經典名句: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下》—「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盡心下》—「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萬章上》—「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孟子·滕文公上》—「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離婁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
《孟子.梁惠王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
㈩ 孟子是哪個時期的
戰國時期
孟子(約前372—前289),字柯,字子喻[1],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代表。 [二十二]
孟子提倡「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被韓愈列為繼承先秦儒家孔子「道教」的人,在元朝追封為「亞洲聖人」。 [1]
孟子的講話和著作都收錄在《孟子》一書中。 其中,《我要魚》、《有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婦在鄉》、《生於煩惱,死於安寧》等章節編入 中小學中文教材。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536,limit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