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排球在世界上的歷史(要全面性的)
排球(Volleyball)運動起源於美國。1895年美國馬薩諸塞州(舊稱麻省)霍利約克市,一位叫摩根(威廉·G·摩根)的體育工作人員發明的。當時網球、籃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認為籃球運動太激烈,而網球運動量又太小,他想尋求一種運動量適中,又富於趣味性,男女老少都適宜的室內娛樂性項目,就想把當時已廣為流行的網球搬到室內,在籃球場上用手來打。這種游戲開始時,他將網球網掛在籃球場上,用籃球隔網像打網球一樣打來打去進行游戲。但室內籃球場面積較小,排球容易出界,於是他作了某些改進:一、是把網球允許球落地後再回擊的規則改為不許落地;二、是把改變排球外形,其圓周改為為25-27英寸,重量為225-340克。三,籃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預想的方式進行游戲,便改試用籃球膽。而籃球膽又太輕,在空中飄忽不定。玩起來不方便,難於控制。但因經過試用效果很好,就決定採用這種球。國際標准用球雖歷經百年,進行了千百次的改進,但球的規格和第一代的球幾乎差不多。
第一個排球規則是美國人摩根(威廉·G·摩根)先生通過斯波爾丁體育出版社出版的。當時它規定採用「輪轉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場人數為6人的規定。從此,歐美開始流行6人排球。
春田專科學院是排球的發源地,該院的青年會是最早傳播排球運動的組織,也最早舉行首次排球表演賽。基督教青年會的幹事、傳教士、春田學院畢業的學生,以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軍隊,都成為排球運動的初期傳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傳入加拿大。同年傳入亞洲的印度。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美國軍隊將排球帶到歐洲。至於排球是於何時何地由何人介紹到中國的,已無法考 證。但現有的歷史資料證明,早在1905年在中國的南方廣州、香港等地就已開展了排球活動。在排球運動傳入中國的初期,除了一些教會、學校開展並傳播外,基督教青年會在推廣和傳播這個項目上,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3]
排球運動,1900年傳入亞洲,在開展的初期上場人數不是6人而是16人。據菲律賓排球介紹人
、美籍F·S勃朗先生說:「當時美國有體育館,較適合於6人制排球。亞洲人多,又多在室外進行,要考慮多數人能參加排球運動。」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勃朗先生向菲律賓和日本介紹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上採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12人制,1927年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上演變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辦的全國體育工作者
暑期學習會上,首次介紹了6人制排球規則與比賽方法,1951年正式採用6人制。從此,6人制排球在全國逐步地開展起來。
趨勢
排球
自1949年舉行第 1屆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以來,國際排球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1964年奧運會把排球運動列入正式競賽項目後,各國對它普遍重視,它的技術、戰術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50年代,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排球運動成績一直處於領先地位。60年代,日本女排一躍而奪得世界冠軍。70年代,日本、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朝鮮等亞洲隊,以快速多變的打法著稱於世;在拉美以彈跳見長的古巴隊,和進步較快的美國女排,也引起人們注目。1980年初,世界女排呈現出中、日、蘇、古、美五強對峙的形勢。從男排的情況看,身材高大、實力雄厚的蘇聯隊仍處於領先地位。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中國、波蘭、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義大利和南朝鮮等隊也爭相全面提高技術。而在當今的排壇,更是巴西、中國、美國、荷蘭、古巴、俄羅斯、日本、義大利、德國、波蘭等隊伍幾強相爭,泰國、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隊伍進步也很快。
B. 歷史上三元及第的有多少人
歷史上獲此殊榮的至少16人。
1、唐代
崔元翰 河北定州人 (公元729—795年)
張又新 深州陸澤人 (生卒不詳)
武翊黃,字坤輿 ,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畫。《唐書宰相世系表》、《金石錄》。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史上記錄其人其事甚少,然此人確系「連中三元」,吾在這里為其正名。
2、兩宋時期
孫何,蔡州汝陽人 (公元961一1004年)
王曾,山東益都人 (公元978—1038年)
宋庠,湖北安陸人 (公元996—1069年)
楊置,安徽合肥人 (公元1014一1042年)
馮京,廣西宜州龍水人 (公元1021—1094年)
王岩叟,山東臨清人 (公元1061年明經及第)
3、金朝
孟宗獻,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生卒年不詳。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自幼性情恬淡,不熱衷功名,傾心道家拜師王重陽,是科舉史上唯一的「四元狀元」。
4、元代
王宗哲,河北無極人,《玉芝堂談薈》第二卷第四十七頁中記載王宗哲是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狀元。也就是鄉、會、殿三試皆為第一 名。將王宗哲列入歷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者之中。《陔余叢考》中有記載。
5、明代
黃觀安徽貴池(1364—1402)(連中六元)
李騏,福建長樂人(1378—1425)。永樂十五年福建解元,永樂十六年會元、狀元。
商輅,浙江淳安人 (公元1414—1486年)(1435年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三元及第」,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
C. 歷史上一共有幾個人連中三元分別是誰大神們幫幫忙
歷史上「連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數量不一。確切人數應是18位,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2人。 歷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 一、唐代3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白雲起封中賦》等。崔元翰是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史上記錄其人其事甚少,然此人確系「連中三元」,吾在這里為其正名。 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張薦之子,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814年) 狀元及第。生卒不詳,流傳詩作17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有資料上說唐後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連中三元」的,此屬誤傳,白敏中雖然狀元及第,但鄉試時卻並非第一。 二、宋代六名 孫何(961-1004年),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字漢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英年早逝。著有《駁史通》十餘篇,文集四十卷傳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謚號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官至宰相,無較大政績,著有《王文正公筆錄》傳世。 宋庠(996-1066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狀元。曾因彈劾范仲淹,被貶揚州。一生久居相位,終無建樹。 楊寊(1014-1044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審賢。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 馮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當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多次被貶,後為司馬光所看重。一生政績平平。 王岩叟(約1043—1093年),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杜窪村)人。。《宋史"王岩叟傳》載:「岩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認為陳堯叟、彭汝礪兩位狀元郎亦曾「連中三元」,余細心考證後,毅然把二者排除。 三、遼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縣一帶)人,字型大小不詳。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官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在任期間,法度修明,較有政績。很多版本上的「連中三元」者沒有此人,余在此修訂補上。 四、金朝一名 孟宋獻,生卒年不詳。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遼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高中後不久,因母親病逝,哀傷過度,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 五、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漢人、南人榜,考題較難)狀元。在歷史上無甚功勛。 六、明代兩名 黃觀(1361—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境元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燕王朱棣「靖難」,攻破南京,正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黃觀,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勢己去,投江自盡。黃觀在好多官方版本上連狀元的記載都沒有,余認真查解,確系「連中三元」,特此增訂。 商輅(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號素庵,謚號文毅。1435年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他為人直言持正,剛正不阿,與於謙同朝為臣。官至吏部尚書,世人盛贊「一代賢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鑒綱目》、《寰宇通志》等書。 有人把明代狀元楊守勤劃入「連中三元」的行列里,其實他在鄉試時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圍,特在這里澄清。 七、清代兩名 錢棨(1734-1799年),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振威,號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狀元,同榜進士有陳萬青和汪學金等。一生建樹不多。 陳繼昌(1791-1840年),廣西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狀元。同榜進士有徐乃普和陳鑾等,官至江蘇巡撫。著有《如話齋詩存》、《殿試策》。 有書上說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狀元郎戴衢亨為「連中三元」者,此純屬誤傳。 八、連中三元的武狀元歷史上僅有兩名 王名世,字、號、生卒年均不詳,浙江永嘉英橋(今龍灣)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解元,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因明崇禎四年前武舉沒有殿試,故會元即可稱狀元。王名世勉強可以算做「連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陽人,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臂力過人,能開強弓,作左右射,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歲,參加浙江鄉試,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中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官至總兵,律己甚嚴,雙鐧終日不離身,治軍頗有成效。1706年無疾而終,享年89歲。
D. 佛教里的四大菩薩歷史上有其四人嗎18羅漢有其人嗎佛教為什麼在世界上不如基督教
1. 4大菩薩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2. 18羅漢在歷史上只有16人存在,其中前面10個是佛陀時代的10大弟子,而後面6個是佛滅100年後才加入篇排。而那多2人是因為翻譯者把其中2人的名字分為4人所產生的誤會。
3. 歷史上所存在的佛教叫做原始佛教,而後期佛滅500年後誕生的佛教叫做大乘佛教,佛滅1000年後誕生的佛教叫做秘密大乘佛教。在大乘佛教歷史中有幾乎全部菩薩都是虛構的,除了彌勒。 其實這是每個宗教鮮為人知的部分,在傳播中,很多誕生所謂的『像法』,它們會加入各種不同的元素進入,使正法為了迎合大眾思維以及風土民情而變成『像法』。在佛滅200年的阿育王時代,曾經就有外道進入僧團,而使用外道方法來修行以及理解佛陀教導,但最後所傳播的卻是外道修行方法。經過諦須子大長老的主持以及阿育王的護持才得以破除這些外道,這也造成了第3次結集,而諦須子長老的破除邪見的說法就收錄在論藏的『論事』中。
4.慶幸的是原始佛教面貌還是有保留下來。原始佛教並不主張強行傳教,而是盡力去傳教。但佛教往往會因為帝王的推薦以及私自主張而變味,如梁武帝的戒酒斷肉禁令,中土滅佛所產生的百丈清規等等。這些導致佛法傳播的停歇不前。而基督教為了傳播自己的信仰會使用武力以及經濟政策來達到目的,如殖民地時代就有不少這樣的記錄。人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選擇了信仰基督教。
如15世紀西班牙人入侵南美洲,而毀滅了殘留的瑪雅文化。17世紀葡萄牙人進入斯里蘭卡的經濟政策等等。
而伊斯蘭教在11世紀入侵印度等地,造成那爛陀寺的破壞等等。 這些武力傳播的行徑在21世紀中是令人所反對的,但這些在中世紀等時代卻是已經成為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