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事變的背景 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西安事變的爆發,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張將軍在抗爭時期主張的「攘外安內」政策,因與蔣「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相左而直接導致了西安事件的爆發。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陝西,以遊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介石「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
當時日軍進一步侵略華北,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張學良、楊虎城出於愛國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並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蔣介石不接受聯共抗日的主張,親臨西安督戰,致使張、楊處於抗日不能,「剿共」不願,苦諫無效的境地。
西安事變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⑵ 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西安事變是一次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的 歷史 事件。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希望能幫到你。
西安事變經過介紹
西安事變是一場非常大膽的變革活動,當時張學良因為受到啟發而覺得國民黨的政策十分的不合理,於是屢次進言希望可以改變政策,並且暫時停止國內間的爭斗,共同面對真正的敵人日軍,但是蔣介石卻十分的頑固,甚至還因此撤掉了張學良的職位,這樣一來西安事變就發生了,那麼西安事變經過是怎樣的呢?
西安事變經過說起來還是比較復雜的,首先張學良召集了手下所以的軍隊,然後說明了這次兵諫的意義和時間,這表面他已經下了非常大的決心,而他將這次事變定義為兵諫,這個說法在西安事變的經過中也埋下了伏筆。第二天清晨張學良帶領著士兵准備將蔣介石扣押,活捉後又再次扣留了許多國民黨內部高官,這樣一來也預示著西安事變的經過已經正式開始了。
在西安事變的經過中還曾經險些爆發武裝沖突,國民黨勸說無效開始向各界申請進行討伐活動,張學良為了避免更加的沖突於是釋放了蔣鼎文。西安事變的經過同時也在 國際 上引起了很大的震驚,世界各國紛紛表示十分的驚詫,之後在張學良的公館內還進行了一場談判,但是張學良在周恩來的協調之下,終於讓蔣介石答應了停止國內爭斗的條件,雖然在西安事變的經過中是他親自扣押了蔣介石,但是在釋放的時候他卻要求親自護送蔣介石離開,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他被扣押在南京。
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張楊兩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後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裡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當張楊起事時明確表示:“捉了(蔣)之後,只要他答應抗戰,我們還擁護他作領袖。”但是東北軍、十七路軍內部對如何處置蔣介石議論紛紛,統一內部思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中共中央堅持和平解決。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後,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在統一思想後,派周恩來等領導人前往西安談判,一直堅持和平解決爭端。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於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於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事變的 成功 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並當面向周恩來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恩來解決一切。他回南京後,周恩來可直接去談判。
他離開西安後,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陳兵潼關,但並不敢冒 天下 之大不韙發動內戰。而是以 軍事 為後盾進行 政治 分化。顧祝同進入西安後,未動兵刃,蔣介石又速派張沖趕赴西安,參加和周恩來的談判。隨後,蔣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廬山,最後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於於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西安事變對世界的影響
西安事變之所以被稱為一次重大的歷史變革,主要原因不僅是因為國內,而且西安事變對世界的影響也是存在的。張學良為了迫使蔣介石能夠答應停止內戰,策劃這次事變的發生,西安事變對國內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西安事變對世界的影響要怎麼說明呢?
西安事變對於世界的影響可以從多方面來說明,首先在西安事變之前,國際上就曾經組織過會議,針對世界法西斯這一事件也做了深刻的分析,認為在這種殘暴的列強主義面前,建立一條統一而且同步的戰線是十分必要的,那麼西安事變對於世界的影響就出現了。日本的侵略行為也屬於上述針對的問題當中,而西安事變主要就是想要達成一致的對外戰線,從而抵抗並且破壞掉日本的不良企圖,這樣看來西安事變對於世界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除此之外西安事變對世界的影響還可以從國際上形成的格局來說明。當時日本的野心是很大的,不僅是對中國就是對蘇美也存在假想,甚至曾經想要通過佔領中國而達到稱霸世界這個狂妄的目的,蘇聯對於西安事變也是極其關注的,若是西安事變並不存在,中國就有可能因為內戰從而導致被佔領的最後結局,到時候蘇美等國家是否還安然存在就是個未知的了。
上述西安事變對世界的影響都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通過西安事變而導致遏制日本的侵略,也能使法西斯遠離各個國家。
⑶ 西安事變的原因經過和意義是什麼
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停戰。蔣介石到西安督促張、楊進攻陝北紅軍,張、楊苦勸蔣介石聯共抗日未果,所以才出現的西安事變,具體來看一下!
西安事變的爆發,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張學良將軍在抗爭時期主張的「攘外安內」政策,因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相左而直接導致了西安事件的爆發。關於西安事變,張學良在西安時對部下表示,好像燈泡,暫時把它關一下或給擦一擦為了讓它更亮。這樣做,蔣介石就更亮了。但這並不說明張學良對蔣介石的才能不夠認可,相反他曾表示:他父親雖有雄才,但大略不如蔣公。
而且,對於自己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他解釋因為已經把泥菩薩(蔣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來,所以,張發動西安事變的原因正如其所說跟蔣先生兩個沒有別的沖突,就是沖突兩句話,就是他要「攘外安內」,而蔣介石是要「安內攘外」。
張學良是一個不願意受操縱的人,他自詡為倔強的一個人,他有自己的主意和見解,認為事情當做就做,張學良表示西安事變沒有私人利益在裡面,也沒有想過與自己地位、利益有關的東西,因為自己大權在握,富貴在手,什麼都不要,所以蔣先生也能原諒他。自己犧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不要內戰了,張學良表示自己二十一歲就作戰了,他恨透了內戰。
西安事變的意義是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張楊兩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後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裡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當張楊起事時明確表示:「捉了(蔣)之後,只要他答應抗戰,我們還擁護他作領袖。」
但是東北軍、十七路軍內部對如何處置蔣介石議論紛紛,統一內部思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於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於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⑷ 西安事變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國際背景
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會議,著重討論有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指出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斗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國內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並利用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局部戰爭階段。
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轉移,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會師。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會議精神的要求,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和中共中央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
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
1935年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銳109師的士兵。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
1936年2月,中共宣布開始東征抗日。
1936年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
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歸順。
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便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准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介石的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陝甘剿共。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抵達西安,12月9日,蔣介石寫信給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囑《大公報》發表剝奪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兵權由蔣鼎文取代的消息。
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⑸ 簡述西安事變的意義 西安事變的歷史簡介
1、西安事變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2、張楊兩將軍發動事變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第一次見到周恩來時就建議:「根據我兩年來的觀察,蔣可能抗日,他錯在先安內後攘外,你們在外面逼,我在裡面勸,內外夾攻,定能扭轉過來。」
3、中共中央堅持和平解決。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後,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在統一思想後,派周恩來等領導人前往西安談判,一直堅持和平解決爭端。
4、西安事變也教訓了蔣介石。成為階下囚的蔣介石看到如內戰再起,他難免不死於南京的狂轟濫炸,因而於17日下令何應欽停止對西安的討伐。
5、事變的成功發動使他認識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幾十萬大軍所能阻擋,不得不正視歷史發展趨勢,擇善而從,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並當面向周恩來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恩來解決一切。他回南京後,周恩來可直接去談判。
6、離開西安後,雖然違背諾言,扣押張將軍,陳兵潼關,但並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內戰。而是以軍事為後盾進行政治分化。顧祝同進入西安後,未動兵刃,蔣介石又速派張沖趕赴西安,參加和周恩來的談判。隨後,蔣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廬山,最後在南京和周恩來多次談判,終於於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7、這一切變化都與西安事變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一直評價很高,認為是挽救國家民族一大危機,「成為當時停止內戰、發動抗戰的一個歷史上的轉變關鍵」。
⑹ 西安事變的意義是啥
西安事變的意義是停止了內戰,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獲得了休整的機會。
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局出發毅然捐棄前嫌,將原來的抗日策略調整為聯蔣抗日;並在1937年2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促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之後,又與國民黨進行多次秘密談判,終於促使國民黨在七七事變後公開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使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全國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動下,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棄反共內戰的錯誤政策。西安事變促使了國民黨政策的變化,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客觀上迫使蔣介石停止了剿共內戰之舉,爭取到了蔣介石抗日的承諾,使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
⑺ 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歷史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變的發生和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作用。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軍也因此名垂青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