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歷史事件
B. 對歷史事件評價從那幾個角度考慮呢
1、從國家、民族利益來考慮;2、從個人、家庭角度來考慮;3、橫向比較;4、豎向比較。如果能做到這幾點,就能得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
比如隋煬帝,比如漢武帝,如果站在當時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一個勞民過度,一個窮兵黷武,這無疑是一種加在老百姓身上的災難。但如果從國家、民族的利益來看,他們又都是偉人: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開科舉;漢武帝驅匈奴於漠北~~
C. 什麼叫以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回答多一點
就是要用全面、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問題。
所謂全面的眼光,是指既要看到問題本身,更要看到問題的本質、主流和趨勢。如何認識和把握問題的本質、主流和趨勢?這要跳出問題本身,不能單就問題談問題,要把現階段的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來分析,找出其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
所謂歷史的眼光,是指要把問題放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環境中來分析。問題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都是一定時代背景和具體環境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會面臨每個時代的問題,不同時代則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有些問題會貫穿於不同的時代,但其表現形式和側重點也會有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問題本身和產生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所謂發展的眼光,是指要把問題放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來分析。問題是一定時代和社會環境的產物,那麼我們面臨的問題必然帶有一定歷史時期的性質和特點。要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用改革的思路、發展的辦法去認識、去解決。
D. 什麼叫從歷史角度回答問題
從歷史角度,就是需要綜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後世(當然也是指歷史)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一個事物或事件,是需要客觀的去了解事物或事件的本質,從而根據接下來的發展結果來判斷事物或事件的影響.在分析這類問題的時候,不能摻雜個人主觀情感和想法,這樣會影響分析結果的.
相對的,從現實角度,就是對我們今後的影響。
E. 如何看待歷史問題
對於歷史上的是非對錯我們要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觀始終都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無論勝利之前做過什麼只要它他最後獲得了勝利那麼他所做過的一切都對的,都是正確的他所代表的永遠是正義的一方。而失敗者無論之前他做過什麼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勝利者看來那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敗者永遠代表者非正義的一方。正是由於這種狹隘和偏激的歷史觀點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歷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實一面。無論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結束或死亡若干年後人們對於他蓋棺論那才是真實的也是可信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壞要以實踐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絕對不是用嘴巴或是書能夠真實評價的。
F. 從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角度,如何看待和評價康梁的改革
其一,維新變法雖然是康梁主導的,但是康有為更多的是希望利用維新變法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梁啟超就簡單多了,雖然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是更多的還是希望國家富強,心思兩個人就沒放在一個價位上。
其二,康梁人品對比有很大差距,康有為的為人,不說坑蒙拐騙吧,反正極其差,被其害的傾家盪產家破人亡的大有人在,而梁啟超就與他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三,這也是給康有為定性的最重要一筆,張勛復辟的極大鼓動者和支持者,甚至在復辟失敗後大罵梁啟超,說的那個難聽話就不提了,不堪入耳。而梁啟超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境界顯然比康要高許多。
其四,梁啟超的教育方式給他在歷史中留下了很好的名聲,尤其是幾個還在紛紛為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所有,是很值得人欽佩的。
G.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
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事件應遵循的主要標准和方法:
1 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2 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4 把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
5 具體歷史事件具體分析
6 全面的觀點,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歷史人物的功過(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歷史評價的基本原則
歷史評價,是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等進行分析、評判,作出正確的、符合客觀規律的論斷。在評價歷史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一個標准。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准。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後的。
二、運用兩個觀點。一方面要用歷史的觀點,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查、評論,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去考查、分析評價對象,講清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落後性。
三、注意一個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評價歷史不能空穴來風,不能主觀臆斷,所有的結論都要來源於事實,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結論。
◆歷史評價的基本層面
1.性質: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所具有的特性
2.實質:事件、現象反映的根本性問題(即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 3.消極作用:從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積極作用:通常又稱之為意義
◆歷史評價的基本方法
歷史人物評價:
(1)定性評價即整體評價;---康梁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毛澤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2)定量評價,即以史實說明。
(3)一分為二和看主流相結合。
歷史事件或現象評價:
(1)根據要求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
(2)需要結合背景、特點、作用、影響等等,看評價角度。
歷史評價的原則
一般而言,歷史評價首先應該恪守求真的原則,即該評價應客觀如實,應符合對該人該事的總體描述。為達到這個目的,歷史主義地看問題,即發展變化地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看問題是必需的。以此為前提,歷史評價總體上說有歷史評價尺度和道德評價尺度。
歷史評價或評價上的歷史尺度,指的是把所評人或事放在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看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趨勢,重在考察其較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道德評價或評價上的道德尺度,指的是用一般善惡標准來衡量所評人或事。比如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道德尺度出發,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非命,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顯然是一件壞事;從歷史尺度出發,它破壞和平,逆歷史潮流而動,致使歷史發展出現停頓甚至倒退,因此應給予它否定性的歷史評價。但是,評價上的歷史尺度和道德尺度也會出現矛盾,如秦修長城和隋修運河,都造成數以十萬計的人民死亡,並成為大起義的導火線,道德評價是不好的;但前者有利於國家疆域的穩定、農業生活有了保證,後者則成為溝通南北的經濟命脈、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故於歷史評價是好的。在此種情況下,我們雖應把上述兩方面都一一指出,但二者間應尤重歷史的評價,因為歷史的評價是較為長期的、比較客觀的,而道德尺度是因時因地而變的、主觀性較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