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後是什麼朝代
西晉。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為了區別於東晉,史稱西晉,兩晉又被稱為司馬晉。
西晉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內遷。自東漢光武帝允許邊民內遷以來,大量游牧民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於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晉人相差不遠。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
西晉時期以仿鑄造青銅器的高溫燒制的青瓷聞名。西晉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醫王叔和著有《脈經》,地理學家裴秀編有《禹貢地域圖》,史學名著《三國志》即由陳壽所著。
2. 三國時期是什麼朝代
三國時期是東漢末年。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
190年,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崩潰,軍閥四起,天下大亂。208年發生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漢朝丞相曹丕迫使漢獻帝禪讓帝位,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標志著漢朝時代的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爭議:
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稱魏、蜀、吳三分天下。實際上,在遼東,有一個與魏、蜀、吳三國性質相同的國家──燕國,該國從190年初成規模,到238年被司馬懿所滅,立國48年,比劉備創立的蜀漢還要長6年。燕國鮮為人知的開國之主公孫度,也是一個堪比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亂世梟雄。
公孫度和董卓部將徐榮是同鄉,在徐榮的力薦下,公孫度得以出任遼東太守。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此時中原混亂不堪,而遼東郡偏居東北,所受影響較小,得以借機振興。不久,公孫度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兩郡,各置太守,他還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
3. 三國完了是哪個朝代
三國完了是哪個朝代?三國之後是晉朝,是晉王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稱晉武帝。一起看看相關的內容吧!
三國完了是哪個朝代
晉朝
參考中國朝代史順口溜: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一統天下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
266年司馬炎登基,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後經歷「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風。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轉變為儒釋道融合之狀況。
晉朝相關故事
在1600多年前,我國當時的朝代是晉朝,有一個大將軍叫祖逖,字士稚,范陽人。當時祖逖身處的歷史環境比較混亂,正值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遷徙,西晉沒落後,大量的政治內部矛盾惡化,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在往南方遷移,祖逖也不例外。
祖逖祖上世代為官,但是祖逖小時候並不用功讀書,直到成年才發奮,後被舉孝廉、秀才。又和同為晉朝名將的劉琨是好友,二人相互勉勵,聞雞起舞這個成語說的便是這二人。後來祖逖深受司馬睿的賞識,司馬睿封他做徐州刺史,當時的祖逖十分主張要,也是他從事後半生的工作,得到司馬睿的一些資助後,祖逖便拉開了他戰爭的序幕。
在其多年的戰爭中,發生很多廣為流傳的'故事,如中流擊楫、智退桃豹等,公元320年的時候,祖逖擔任奮威將軍和豫州刺史,他派遣部將韓潛去佔領陳川的東台,但是其守將桃豹佔領著西台,和東台形成的布防局面十分牢靠。韓潛和桃豹相持四十多天,這時候祖逖讓任用布袋子裝滿沙土,看起來就像米糧一樣,讓一千多個人獎布袋子運送到東台,故意讓西台的士兵看到,又派幾個人扛著真的米袋子在城外行走,表現出扛著的米很重自己很累的樣子來迷惑西台的士兵,西台的桃豹立馬就帶人來搶米袋子,因為糧食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發現裡面竟然真的是米,桃豹就對東台城樓上的袋子里也是米深信不疑,而這時候來救濟桃豹的米糧早就被祖逖給搶去了,化被動為主動,最終憑借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桃豹。
祖逖一生對民族和事業貢獻卓越,不愧為後世稱贊的民族英雄。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
羅貫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三國演義介紹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