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於禁的歷史評價
曹操:「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武力既弘,計略周備, 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虞翻:「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
陳壽:「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
裴松之:「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謚,宜哉。」
陳叔寶:「李陵矢竭,不免請降,於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
孔平仲:「將軍疇昔負朋友,若此昌豨猶得生。循環報復雖天意,壯士所惜唯功名。曹瞞相知三十年,臨危不及龐明賢。歸來頭白已憔悴,泣涕頓首尤可憐。高陵畫像何詭譎?乃令慚痛入九泉。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郝經:「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為勇而無義。」
李贄:「於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
王歆:「世無百戰百勝將軍,禁逢霖雨,敗於關某,不為恥也。然雖比類荀林父、孟明視,雖敗而國家不替,然未聞其腆顏降敵也。使二子降楚歸晉,吾恐不得死所也。禁為國家宿將,以威懾眾,能治亂伍,亦當時之傑,惜乎為德不終。既為羽禽,復為吳得,送詣文帝,如此輾轉,禁未羞死,獨登高陵而突然慚恚發病乎?文帝所為亦過矣,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然大有為王仲宣作驢鳴之味,是名士行,真大快事也。」
⑵ 歷史上的於禁是怎樣的
於禁,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早期隨鮑信起兵討黃巾,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屢建功勛。 曹操征張綉失利, 大軍潰散, 唯獨於禁臨危不亂, 且戰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告發於禁叛變,於禁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對於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贊賞,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在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於禁等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和後拒,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曹操曾經因惱怒朱靈而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曹軍中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 官至左將軍, 假節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率軍救援,漢水泛濫,七軍被淹,於禁放棄抵抗而被俘, 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獲釋而到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見了皇帝淚流滿面。曹丕下旨, 認為於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後來命於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於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謚為厲侯。 歷史評價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三國志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 曹操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三國志 於禁傳》 太祖表漢帝,稱於禁樂進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三國志 樂進傳》
⑶ 三國歷史上於禁,究竟是怎樣的人
於禁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將軍,能屈能伸是一個大丈夫,於禁自黃巾起義時投身軍營,身經百戰。但他第一次大放異彩是跟隨曹操征討張綉。這場戰役相信大家都是比較了解的。張綉先降後反,曹操先勝後敗,愛子曹昂和大將典韋都死在這次戰爭。但於禁在曹軍大敗時指揮若定,組織部下退而不亂,邊戰邊退,還順手收拾了趁火打劫、違反軍紀的青州兵。在青州兵告他黑狀的時候,他卻在組織人員構築防禦工整,防備追兵。曹操得知真相後,盛贊於禁“有不可動之節”。
後來,他又在關羽戰敗後,被吳國再次俘虜投降,受盡了冷嘲熱諷、取笑挖苦。好不容易被送回了魏國,本想著終於可以倦鳥回巢、重拾尊嚴了,卻在隨新主子去為老主公拜祭時,看到了關羽取勝、龐德就義而自己乞降的壁畫。羞愧之下,於禁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