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地動儀有多少年的歷史

地動儀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2-03 04:17:34

Ⅰ 張衡1800年前就發明地動儀,真能測地震嗎為何被教科書刪了

先搞清楚一點,史書上記載張衡的地動儀雖然是能測地震,《後漢書》里講了永和3年,也就是公元138年,地動儀蟾蜍對著西方吐了銅球,幾天後陝西飛馬來報,說發生了地震,問題是,某一地方發生地震後,根據震波地動儀才有反應,蟾蜍吐銅球,有刺激的響聲等,它不是在地震發生之前測出地震,是在地震發生之後才有反應,所以它是個「馬後炮」式的設備,在古代通訊不發達時期,地動儀有其利用價值。

由於張衡身為太史令,整天搗鼓些旁人看不懂的玩意兒,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地動儀發明後沒得到朝廷認可,可以說壓根就沒推廣和使用,很快地動儀就失傳了,史書上對地動儀的構造和原理介紹的極其簡單,僅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廖廖幾句,後人根本弄不清是怎麼一回事,北齊的天文學家信都芳、隋朝的數學家臨孝恭等人都曾對張衡的地動儀研究,留下《地動銅儀經》等著作,但僅為機械原理說明,並沒有實物,這些著作還失傳了。

所以直到今天,地動儀只存在於1800多年前的史書中,所有的一切都失傳了,1875年義大利人發明了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當時的日本學者指出,中國早在東漢時期就有測地震的地動儀,引起了國際地震學界的重視,國內外學者參照僅有的古資料,經過 探索 ,反復實驗張衡的地動儀,卻無一例外地失敗了,所以地震界有了張衡地震儀未驗證成功而被否定的說法,甚至說根本就沒有地動儀這東西。

我們建國後,也提出了復原張衡地動儀的方案,終於在1959年復原了地動儀模型,毫不客氣的說,這不是模型,因為沒有圖紙,只是想像圖罷了,地震也根本測不準,只能充當擺設。在當時為了在國際上充面子,對外宣稱地動儀是真實可靠的,還將此模型納入 歷史 教科書,但國內一直有質疑之聲,平心而論,教科書上的地動儀確定只是個無用的想像模型,為免誤導,近幾年教科書就給刪除了,有消息稱在2011年成功復原了可測地震的地動儀,並得到了專家的鑒定通過,能否為先賢張衡正名,咱們拭目以待吧。

張衡在1800多年前發明的這個地動儀,不是用來預測地震的,而是用來監測地震的,這個地震儀名字叫候風地動儀。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交通十分不便,一個地方發生的自然災害等事情,要報到中央政府需要很長時間,特別是邊遠地區更是如此。

所以,張衡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他的目的是為了及時、准確的掌握地震發生在國家的哪一個方位。

歷史 上,就曾經記載過張衡的地動儀西邊的一顆銅珠掉下來,幾天以後,有陝西的地方政府報告說當地發生了地震,由此也證明地動儀的科學性。

因此,古人發明的這個地震儀,其實是用來監測地震發生情況的,而不是作為預測地震的一種手段。

漢朝的時候,交通十分不便,國家疆域又比較廣大,要統治這樣一個國家必須要採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至於這個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這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的一一個措施,畢竟這個地動儀,它的地震預報的作用比較小,而且那也是1800年前的一個 科技 產物。張衡之後並沒有地動儀傳世,地動儀的研究也沒有繼續下去。

現在教科書上的地動儀的圖片資料都是上世紀50年代,有關人員按照史書的記載通過想像製作出來的,這並不是嚴格的符合 歷史 事實,所以從教科書中刪除,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漢朝的時候,張衡作為一個封建知識分子能考慮研究、監測地震,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還身體力行的去做,研究出來了這么一個地動儀,這對於我國後世乃至世界研究地震、監測地震、預報地震都是有好處的,他是做了開先河的工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震的預報和監測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准確的臨震預報還是非常難的。在 歷史 上我國的遼寧盤錦地震,事實上是做到臨震預報,避免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在世界地震預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圍內,地震的預報還是一個尖端的科學難題,並沒有被人們很好的解決,所以地震的監測、預報,一直以來也是廣大的科學工作者,努力攻克的一個科學難題。

張衡在1800多年前就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和有益的 探索 ,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除了是一個科學家,張衡還是一個文學家,張衡還寫過很多華麗的文章。張衡所處的時代,也是一個讖緯之學盛行的時代。

讖緯之學是一種神秘的玄學,這種神秘的玄學對科學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當時的張衡,他的處境並不是太好,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也並不受到皇帝的重視和支持,還常常受到排擠和打擊。

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古代的封建帝王對待科學的一般態度,他們希望用一套玄學來迷惑人,來愚弄人民而不希望用科學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問題和人類 社會 的各種問題,以便他們能夠長期的統治下去。

古人認為,天人合一,自然災害和 社會 政治,都是相互聯系的,地震的發生,也是上天在對當政者,特別是皇帝進行懲戒。所以張衡研究這個地動儀,監測地震活動,這是在當時很犯皇帝禁忌的,所以不受重視。

正因為在當時這是一種標新立異的行為,是不會受到皇帝的重視和支持的,所以,1800多年前,張衡製作的地震儀在 歷史 上只有語言不祥的記載,並沒有實物傳世。而 歷史 教科書中,東漢科學家張衡所製造的「地動儀」模型其實是假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仿製品。

我覺得是真的。

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留下了很多十分寶貴的財富,很多古人的智慧在人們當中流傳著。比如《黃帝內經》是中醫中十分經典的理論之一,也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不過這本書並不是單純的講究治病的方法,甚至還將宇宙運行和人類身體運行巧妙的聯系在一起。

宇宙運行和人體運行相結合,只有上古真人才能到達這種境界。不只是地動儀,古代神話故事這些匪你所思的事情我都覺得是真的。只是我們現代人心智被蒙蔽了所以看不見也達不到那種境界。

現在的地動儀是根據記載做出來的,根本和傳說中的地動儀是兩回事。

至於為什麼被教科書刪除了,那我就不清楚了。

六、七十年代,幾代人上學學過的教科書課本、後來才知道:

原來教科書上那個「張衡地動儀」是假的,現代人製作假冒的。。。

張衡發明地動儀這篇文章,想必大家在小時候的語文課本當中都有讀到過,那麼張衡在1800多年前發明的這個地動儀,實際用途並不是預測地震,准確的說應該是用來監測地震的,這個名字全稱叫做候風地動儀,由於古代時期 社會 生產力比較低下,交通相當不方便,一個地區如果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要報請到中央政府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特別是部分邊遠地區更加麻煩。因此張衡的地動儀的出現,主要就是為了能夠及時准確的掌握在國家的哪個地方出現了地震。

可能有人會質疑說,這個地動儀到底是否真的能夠預測或者是監測到地震,史書上有過相關記載,據稱當時的地動儀,西邊的一個銅珠掉落到下面的蟾蜍嘴中,沒想到幾天之後,在這個方向的陝西省地方政府就上報中央,說是當地發生了地震,由此也能夠證明地動儀,它的科學性還是非常高的,也能夠比較巧妙和准確的監測到地震的發生。

至於說這個地動儀的文章會被移出教科書,其實只是為了符合國家教育改革的一個措施,畢竟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這個地動儀盡管有它的科學性,但是它現在地震預報的效果還是比較小的,再說了這是1800多年前的一個 科技 產品與現在來講,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並且要知道章程在發明的地動儀之後並沒有將它傳下去,並且關於地震儀的研究也沒有人能夠繼承。

現在教科書上的地動儀,它的相關資料來源於上個世紀50年代,而且這張圖片是因為有關人員按照史書中的記載再結合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嚴格來說並不符合真實史實,所以從教科書裡面將這篇文章刪除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總的來說,隨著科學的進步,地震的預報和監測水準是越來越高的,而且准確性還是比較有保證的。我們必須承認,張恆在當時漢朝那種 社會 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環境下,能夠充分考慮和研究地震的預報,還是相當不容易的,能夠身體力行的研製出一台機器,這對於我國現代乃至全世界研究地震和預測地震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桿作用。

張衡1800年就已經發明了地震儀,真的能測地震嗎?答案:不能。

小的時候拜讀 歷史 ,也知道張衡發明了地震儀,八個方位如八卦圖裝八條龍,地下放八個青蛙張大口,哪個方位地震了,龍嘴含的一顆珠就從哪個方位掉下來。

這個道理好像地震儀與地球連接一樣,地震過後才知道的,而地震儀與地震的方位都比較遠,在救援的方法也是比較渺茫了。

從古代開始,地震對人類的傷害,大家都知道了,張衡發明了地震儀,無非也是想從救援立下汗馬功勞,張衡的發心是慈悲。

我們可知道,古代是封建 社會 思想,有了那麼大的發明,肯定驚動世界,為什麼後來地震儀又會失傳呢?可能與當時的救人方法不是很實用。

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傷害,一直到現在人類都還在研究 探索 ,下面是自己經歷過地震的心得,發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震過後必有雨,那個是很實在的東西,天氣預報現在都能知道兩天後,哪個地方下雨了。反過來觀察天氣預報,哪個地方下雨就會有地震嗎?不一定。

這樣一來,不是造成了很多障礙混亂的假象嗎?而且又造成很多誤判,再連接到地球的板塊這里來觀察,哪個地方是地震帶危險的,可以使用這個方法,減少了觀察的范圍,如四川:河北:雲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等地方。

第二的方法,大地震大搖擺前十秒鍾左右,發生隆隆的響聲,好像超重的大貨車從自己身邊開過一樣,響了十秒鍾左右,開始大搖擺是最危險的時候了,發生了大地震,眾生也不要慌亂,能逃則逃,不能逃就跑到安全的地方逃避。

特別注意:大地震來之前的二天,所謂的地震雲:如條雲:排骨雲,棉花雲等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又如怎麼動物忐忑不安,亂叫亂跑亂竄都是假的東西,自己都觀察十年了,又親自經歷過地震了,不要亂發這些信息上來誤人子弟,這個是害人害命的信息。發心需好,但是自己沒有經驗,不要在這里亂發假信息為妙,害了人終害自己。

真實信息:地震過後下雨,大搖擺前十秒鍾左右發生隆隆的響聲。

歡迎大家閱讀:

他這個東西並不難預測地震,只是能預測地震以後方位,以前沒有媒體,信息鼻塞,預測地震的方位也利於朝廷及時去救災。

在古代大災很容易引發朝廷大難,如果地動儀能夠預測地震,又怎麼會在後來的朝代中失傳呢?地動儀更多的作用在於能夠在災後判斷哪裡發生了地震,但是也會誤報。

地動儀是漢代張衡發明的,在那個時代想到用測量地震的方式減少災害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先進的想法。但是現代科學家根據古書中的只言片語的敘述基本搞明白了地動儀的原理,內部的構造也相對簡單,利用懸垂、杠桿一步步將震動放大,然後推動機械將珠子吐在蛤蟆嘴裡,一次可以判斷哪裡已經發生了地震。在古代地震波的傳遞速度可比騎馬傳遞信息快多了,用這種方式確實有些作用,但是由於其比較靈敏,也會受到周圍震動的影響,所以其可用性可能會大打折扣, 歷史 上記載用到地動儀的時候好像也不多。 而以前的課本中不少文章是一些不理解科學原理的人寫的故事,從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是可以的,但是卻有點無限拔高了古人的智慧, 科技 或者人類掌握的自然知識是隨著時間而增長的,現代人都無法預測地震,指望連地震原理都不知道的古人解決地震預測的難題,實在是不怎麼靠譜。而現代復原的候風地動儀模型根本就沒作用。

對於地震,現代更多的也是預警,而無法預報。所謂的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准確地說出哪裡哪個時間會發生地震,可以使人們提前疏散避免災害,而預警是利用現代技術,在地震發生後極短的時間內將預警消息傳布出去,地震的不同波傳播速度不同,而且要低於光速傳播的信號,尤其是P波,所以僅僅是預警信息就已經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避免地震災害。 這種方式需要設置大量的地震儀,採集地震波信息,利用傳播的時間差救人。所以這兩種關於地怎消息的傳遞是有時間上的先後關系,一個是震前、一個是震中或者震後。有關地動儀的古文敘述中,也沒有講到其可以預測地震,只是降到曾經利用地動儀判斷出哪裡 發生了 地震。地震對於現代人類來說仍是不可預測的,不管是基於 歷史 地震規律或者是動物異常行為,都無法准確預測,如果誤報依然會帶來一定的損失,所以很少採取這種不靠譜的方式,而且人總不能為了防備地震一直住在野地里吧。

(悲壯的兩小時 主人公 前蘇聯宇航員 科馬洛夫)

張衡地動儀的文章從課本中刪除也和我國現在更重視科教教育有關,不能誤導人。青少年時期固然要形成堅韌的品格,但是也容易受到錯誤信息的干擾,而且難以區分文學和現實。現在小學課本已經和80後、90後有相當的區別了,還有一篇《悲壯的兩小時》,講的是前蘇聯宇航員返回地球時事故喪生的故事,通篇也缺乏科學依據,如今也早就不見了。

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

候風地動儀外面有八條龍,用來指示八個方位。龍口之內有銅丸,哪個方位的龍口吐出了銅丸,就代表著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根據漢書的記載,有一條龍吐出了銅丸,但是沒有人感覺到地震。過了好幾天驛卒傳來消息,隴西一帶發生了地震。這時候大家都覺得候風地動儀很神奇!

從這段記載來看,這其實根本就不是預測,只是能感知到地震而已。只有發生了地震之後,候風地動儀才能知道是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候風地動儀不是預測地震,而是感知地震。只是由於地震的信息傳來的比較晚,所以就顯出了候風地動儀能夠預測一樣。

現在教科書上刪沒刪不太清楚,真得被刪掉了也沒有什麼稀奇。

韓非在兩千多年前,就把很多事情看得很透徹。《韓非子》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可以用來印證一下。

燕王非常喜歡微雕,有個人就前來給他做微雕。這個人的微雕技術非常高超,可以在荊棘尖上雕出一隻獼猴來。

燕王的御用鐵匠就找到燕王,先是說他也做不出這么個作品來,然後用理論也解釋不通。由此證明了那個搞微雕的人是個騙子,燕王於是就把那個人給殺了!

韓非子在最後說道:現在很多撰家噱者都和這件事兒差不多。

不久前有個噱者,復制了一個候風地動儀,但是達不到史書記載的效果。該噱者又研究了候風地動儀的原理,用理論也沒有解釋通。

所以該噱者就認為,既然自己都復制不了,理論上也沒法解釋,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那東西肯定就是不存在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 歷史 上的節點。】

說到中國的四大發明,很多人一定很熟悉。 那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而整個世界 歷史 上這四大發明一直都擁有很高的地位,並影響深遠。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東西就名聲而言,並不屬於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它是張衡的地震儀。

如果一個好的記憶朋友就能知道,以前教科書上介紹了張衡是東漢著名的地理學家和發明家。它不僅發明了指南針,還發明了渾天儀和地震儀。我記憶猶新的是地震儀。它的形狀非常精緻。 它是用一個銅壺做的,壺邊刻著八條龍。銅壺裡面是神秘的,外面有八隻金蟾。如果任何方向發生地震,相應方向的龍頭都會吐出一個龍珠,然後落入金蟾口中。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會看到這個,覺得這個很神奇。

但近年來,我發現這篇文章被從 歷史 教科書中刪除。尤其是張衡發明了這個地震儀。再也沒提這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教科書的內容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編輯們刪除一些不符合價值觀的過時文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對於張衡製造地震儀存在諸多疑問,史學界也在積極調查,在沒有確切證據前決定暫時不將其編入教科書。

地震儀至今已傳世,只有史料中有記載。 歷史 學家只通過文字知道地震儀的存在,但沒有任何設計圖紙作為證據。從那以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恢復地震儀。可史料記載得描述非常簡單,恢復工作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地震儀圖片也不是出土的古代文物。而是據史料記載,王振鐸於1951年做的一個模型。

所以經認真考慮,所以編者們才決定把張衡的地震儀從教科書中刪除掉,以免從小被書中的「假」地震儀圖片所誤導,直至 歷史 得以證明。 不難想像,如果真的製作出當年的地震儀,並以提前幾天預報地震時間的能力的話,這一定將震撼世界地震研究界。

Ⅱ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揭開了地震科學的新紀元

——公元132年張衡發明地動儀張衡,中國東漢時期的學者、傑出的科學家、世界上最早的偉大天文學家之一。

張衡幼年時家境貧困,經常要靠親友接濟度日。艱苦的生活更激發了他發奮學習、立志成材的精神。他在可能的條件下,博覽群書,無論天文、地理、文學、數學,只要是能找到的書,他都讀。書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萌發了他對各種知識的渴望和追求。這種讀書習慣一直伴隨了張衡一生。

34歲那年,張衡被推薦到洛陽,做了朝廷的郎中。由於工作比較清閑,他利用工作之便又看了不少書。其中他最受啟發的是一本西漢學者揚雄寫的《太玄經》。這本書里談到許多天文和數學方面的問題,因此,使張衡對天文和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湊巧,公元115年,37歲的張衡,又被調任太史令,主管天文、歷算,專為朝廷觀測、記錄天文,選擇「黃道吉日」,記載全國各地發生的某些自然現象,其中很重要的是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這項工作為張衡鑽研天文、歷法創造了方便條件,他以畢生精力鑽研這門科學,對我國、對世界的天文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漢時候,我國經常不斷地發生地震。根據歷史記載:從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漢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30年中,我國幾乎連年發生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附近地區連續發生兩次大地震,波及到35個郡,頃刻之間房倒屋塌,隨著巨大的轟鳴聲,地面裂開一尺來寬的大裂縫,人畜死傷無數。在那封建迷信的時代,一切天災人禍人們都認為是觸犯了上天,觸犯了鬼神。況且地震又是災中之首,爆發突然,毫無預感,幾秒鍾之內,山崩地裂,城市、村莊都將變為廢墟。當時,一旦什麼地方發生了地震,地方官都要趕快報到朝廷,由太史令把情況記錄下來,稍有遲誤、差錯,就會被判刑。

張衡是唯物論者,又多年從事科學研究,他不信什麼上天,更不信鬼神,他認為地震與刮風下雨,電閃雷鳴一樣,只不過是一種比較可怕的自然現象,人們僅僅被動地記錄地震的情況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掌握地震的規律,以至於能夠預測或盡早了解地震發生的地區,以減輕地震帶給人類的災難和損失。

Ⅲ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創造地動儀的是誰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張衡連續做了6年的太史令,到安帝建興元年(公元121年),被調任公車司馬令。公車司馬令的官署設在皇宮的南闕門旁,職責是保衛皇帝的宮殿,通達內外奏章,接受全國官吏和人民的獻貢物品,以及接待各地調京人員等等。把科學家張衡調到這樣的一個職位上,充分說明封建皇帝如何不重視科學,不讓有天才的人有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崗位上,張衡還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繼續進行學術研究。除了天文學以外,他還對數學、物理和機械製造等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我們曾提到張衡的數學名著《算罔論》以及製造的計里鼓車,指南車等等,都是在張衡就任公車司馬令時苦心鑽研的結果。

到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張衡又被調任太史令。這是張衡第二次做太史令。當時有一些熱衷於名利的人乘機嘲笑張衡「輒積年不徒」,不得提升,諷刺他宦途不順,「去史官5載而復還,非進取之勢」,是倦鳥歸飛,仍回舊巢,攻擊張衡「與世殊技,固孤求是」。還有人把張衡創制的科學儀器看作是「屠龍之技」,認為是「藝成而下」的小道。也有人嘲笑張衡「不務正義」,認為張衡如果把精力用在作官上的話,早就能陞官了。面對統治階級的冷遇和傳統勢力的冷嘲熱諷,張衡特地寫了一篇名為《應間》的文章來答復這些「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的目光短淺之人的嘲笑。

張衡在《應間》里不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在研究學問上是抱著「約己博藝,無堅不鑽的信心和決心,以及「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的謙虛態度;同時也表示自己不願同那些貪圖名利、目光短淺的人去爭長短,自己堅持著「方將師天老而友地典,與之乎高睨而大談」的廣闊胸懷。

除了渾天儀外,張衡在世界科學史上另一個不朽的創造發明——地動儀,就是在他第二次擔任太史令期間研製成功的。發明於公元132年(陽嘉元年)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地動儀的發明,在人類同地震作斗爭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

我國是一個地震比較多的國家。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在頑強地同地震災害作斗爭。早在3800多年前,我國便已經有了關於地震的記載。晉代出土的《竹書紀年》中記載,虞舜時「地圻(裂)及泉」,可能就是指的地震;最明確的報道,是夏代帝發7年(約公元前1590年)的「泰山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錄;《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報道的地震情景說,「燁燁(yìyì,意為火光很盛)震電,不寧不令(意為不合時令,使人不安寧),百川沸騰,山冢(山頂)■(即斷「崩」)。據考證,這是周朝末年(公元前780年)陝西一帶地震引起山崩的生動記載(前二句可能是「地聲」、「地光」結合的地震前兆);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里記載了「周文王立國8年(公元前1177年),歲6月,文王寢疾5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這一記載明確指出了地震發生的時間和范圍,是我國地震記錄中具體可靠的最早記載。此外,在《春秋》、《國語》和《左傳》等先秦古籍中都有關於地震的記述,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地震記錄。從西漢開始,地震就被作為災異記入各斷代史的「五行志」中了。

東漢時期,我國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4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比較大的地震。漢安帝元初6年(公元119年),就曾發生過兩次大地震,第一次是發生在2月間,京師洛陽和其他42個郡國地區都受到影響,有的地方地面陷裂,有的地方地下湧出洪水,有的地方城廓房屋倒塌,死傷了很多人;第二次是在冬天,地震的范圍波及8個郡國的廣大地區,造成了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當時人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對於地震極為懼怕,都以為是神靈主宰。

張衡當時正在洛陽任太史令,對於那許多次地震,他有不少親身經驗。張衡多次目睹震後的慘狀,痛心不已。為了掌握全國的地震動態,他記錄了所有地方上發生地震的報告,在他已有的天文學基礎上,經過長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終於在他50歲的時候(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用於測定地震方向的地震儀—地動儀。

據《後漢書·張衡》記載,地動儀是用青銅鑄成的,形狀很象一個大酒樽,圓徑有8尺。儀器的頂上有凸起的蓋子,儀器的表面刻有各種篆文、山、龜、鳥獸等花紋。儀器的周圍鑲著8條龍,龍頭是朝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8個方向排列的,每個龍嘴裡都銜著一枚銅球。每個龍頭的下方都蹲著一隻銅鑄的蟾蜍,蟾蜍對准龍嘴張開嘴巴,象等候吞食食物一樣。無論哪個地方發生了地震,傳來地震的震波,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滾出來,落到下面的蟾蜍嘴裡,發出激揚的響聲。看守地動儀的人聽到聲音來檢視地動儀,看哪個方向龍嘴的銅球吐落了,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這樣一方面可以記錄下准確的地震材料;同時也可以沿地震的方向,尋找受災地區,做一些搶救工作,以減少損失。

漢順帝永和3年(公元138年)2月3日,安放在京城洛陽的地動儀的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一個銅球從龍嘴中吐出,掉在蟾蜍口中。可當時在京城洛陽的人們對地震沒有絲毫感覺,於是人們議論紛紛,懷疑地動儀不靈驗;那些本來就不相信張衡的官僚、學者乘機攻擊張衡是吹牛。可是沒隔幾天,隴西(今甘肅省東南部)便有人飛馬來報,說當地前幾天突然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對張衡創制的地動儀「皆服其妙」。隴西距洛陽有1000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相當高的。據《張衡傳》所記洛陽人沒有震感的情況來分析,地動儀可以測出的最低地震裂度是3度左右(按我國12度地震烈度表計),在1800多年前的技術條件下,這可以說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成就。

張衡的地動儀創造成功了,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架記錄地震的科學儀器。在國外,過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世紀,古波斯才有類似儀器在馬拉哈天文台出現;而歐洲最早的地震儀也是出現在地動儀發明1700多年以後了。

然而,由於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對於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素來不加重視,所以張衡在地震方面的研究和發明,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地動儀創造出來以後,不僅沒有得到廣泛地推廣使用,就連地動儀本身也不知在什麼時候毀失了,這實在是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大損失。

張衡地動儀的內部結構原理,史書上的記載非常簡略,使人無法詳知,這是很令人遺憾的。在張衡以後,我國歷史上有幾位科學家對於地動儀有過專門的研究。例如南北朝時的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人信都芳曾經把渾天、欹器、地動、銅烏、漏刻、候風等機巧儀器的構造,用圖畫繪寫出來,並且加以數學的演算和文字的說明,並把這些資料編成一部名叫《器准》的科技名著;隋朝初年的臨孝恭也寫過一本《地動銅儀經》的著作,對地動儀的機械原理,作了一些說明。但是這些重要著作,也沒有能夠留傳下來。近代中外科學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復原方案。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了王振鐸復原的張衡地動儀模型。但是在准確測定地震方向的問題上,王振鐸的模型和《後漢書·張衡傳》中的記載仍有出入。

張衡地動儀的內部機械的具體構造,雖然早已失傳了,可是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憑借他們所掌握的現代科學知識,依據《後漢書·張衡傳》的有關記載,參照考古資料,經過多方面的探索,終於考證推論出1800多年前張衡製造的地動儀的機構原理,並且設計了這座儀器的想像圖。

《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載地動儀「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這是地動儀的主要結構。根據許多學者的反復研究,張衡地動儀的基本構造符合物理學的原理,它同近代地震儀一樣,是利用物體力學的慣性來拾取大地震動波,從而進行遠距離測量的。這個原理到現在也仍然在沿用。王振鐸先生比較正確地推斷出這座儀器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豎立在儀器樽形部位中央的一根很重的銅柱,銅柱底尖、上大,相當於表達慣性運動的擺,張衡叫它作「都柱」;另一部分是設在「都柱」周圍和儀器主體相接聯的八個方向的八組杠桿機械(即在都柱四周圍連接八根桿子,桿子按四面八方伸出),直接和八個龍頭相銜接)。這八根桿子就是《後漢書·張衡傳》中的「傍行八道」,也就是今天機械學上所說的「曲橫桿」。這兩部分都設置在一座密閉的銅體儀中央。但因為「都柱」上粗下細,重心高,支面小,象個倒立的不倒翁,這樣便極易受震動——即令是微弱的震動——而傾倒。遇到地震時儀體隨之震動,只有「都柱」由於本身的慣性而和儀體發生相對的位移,失去平衡而傾斜,推開一組杠桿,使這組杠桿和儀體外部相聯的龍嘴張開,吐出銅球,掉在下面的蟾蜍口中,通過擊落的聲響和銅球掉落的方向,來報告地震和記錄地震的方向。

張衡設計的地動儀,也是他的唯物主義自然學說的形象體現。地動儀的儀體似卵形,直徑和渾象同樣大,象徵渾天說的天。立有都柱的儀器平底,表示大地,在天之內。儀體上雕刻的山、龜、鳥、獸象徵山巒和青龍、白虎、雲雀、玄武二十八宿。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卦篆文表示八方之氣。八龍在上象徵陽,蟾蜍在下象徵陰,構成陰陽、上下、動靜的辯證關系。都柱居於頂天立地的地位,是按照古代「天柱」的說法作的布局。而其中的機關自然是採用了杠桿結構。

張衡的這一卓越發明,不僅體現了科學家的智慧和創造精神,而且也反映了我國東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文化水平,這是令我們感到無比驕傲的。

除了地動儀外,張衡還創造了另一個氣象學上的儀器,這就是候風儀。以前許多人以為「候風儀」和「地動儀」是同一種儀器,據最近科學家的研究,這種認為是錯誤的。《後漢書·張衡傳》里「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這句話,是說張衡在當年同時創造了候風儀和地動儀兩個儀器。不過《後漢書·張衡傳》中沒有記載候風儀的構造。現在我們把有關候風儀的情況介紹一下。

竺可禎先生在《中國過去氣象學上的成就》一文里寫道:「在氣象儀器方面,雨量器和風信器都是中國人的發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單說到地動儀的結構,沒有一個字提到候風儀是如何樣子的,因此有人疑心以為候風、地動儀是一件儀器,其實不然。《三輔黃圖》是後漢或魏晉人所著的。書中說:「長安宮南有靈台,高15仞,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明明是說相風銅烏是另一種儀器,其製法在《漢書》上雖然說得不詳細,但是根據《觀象玩占》書里所說的:「凡俟風必於高平遠暢之地。立5丈竿,於竿者作盤,上作三足烏,兩足連上外立,一足系下內轉,風來則轉,回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施則占之。』即可以知道張衡的候風銅烏和西洋屋頂上的候風雞是相類似的。西洋的候風雞到12世紀的時候始見之於載籍,要比張衡候風銅烏的記載遲到1000年。」

除竺可禎先生的論證之外,另外還有三項有關候風儀的資料。(一)、《後漢書·百官志》中注載太史令的屬官有靈台特詔42人,其中有3人是專管「候風」這一項職務的。因此可知製造候風儀,觀測氣象,是張衡做太史令時職務范圍以內的事情;(二)、《西京雜記》中載皇帝儀仗隊里有「相風烏車」一項。依此我們可以推知「相風烏」這種儀器,不僅安置在靈台上,同時也可以裝置在車輛上面。候風儀的發明可能是在張衡之前,張衡製造的候風儀雖然有所改進,但已不是特別突出的新發明,因而史籍也就不詳細記敘了;(三)、北魏時信都芳所著《器准》一書,把地動、候風、銅烏並列做三項;隋代臨孝恭所著的《地動銅儀經》,不帶「候風」二字。因此,我們一方面可以推想銅烏和候風這兩個器物的構造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地動儀和候風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儀器。

張衡在創造地動儀以外,製造了候風儀,是可以肯定的。通過這些論證,也可以窺見我國兩漢時代在氣象儀器上的創造和應用方面的部分情況;同時又證明張衡對職務認真負責,並能在科學研究上結合實際,善於學習前人的科學經驗而有所創新改進,是我國科學史上的偉大先驅者。

Ⅳ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發明於東漢,是中國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前預知地震發生的時間,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傑出的歷史作用,一直到現在,也備受人們推崇。

地動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准確的提前預知發生地震的地點,從而疏散當地的人們,保護人民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具有非常傑出的歷史作用。

而地動儀的創始人,就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在那個時代,地震發生的較為頻繁,他也有不少的親身經歷,所以為了掌握全國的地震動態,他不斷的研究,終於在公元132年的時候,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候風地動儀。

在《後漢書》中有記載,地動儀曾經測出有地震發生,但是當時洛陽並無震感,從而引起爭議,但是過了幾天之後,卻證實了隴西地帶確實發生了地震,從此地動儀為人們所信服。

地動儀的作用是什麼

張衡下決心要在地震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他為了掌握地震的情報,得到比較完整的准確的地震記錄,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這架地震儀是用精銅鑄成,直徑8尺,形狀像個大酒壇,壇頂上有個突出的蓋子,可以打開,壇下部雕刻著山龜鳥獸的花紋。壇內部有一個中樞機械“都柱”——一根上粗下細的柱子。柱子緊挨著8道機關,和8道機關相連接的是儀器外圍鑲著的8條頭朝下的龍,8條龍的龍頭分別對准東、東北、北、西北、西、西南、南、東南8個方向。每個龍頭的嘴裡都銜著一個銅球。對准龍嘴蹲著8個銅蛤蟆,昂著頭,張著嘴,像期待著什麼。

如果什麼地方發生了地震,儀器中間的立柱就倒向震區所在的方向,隨即觸動那個方向的機關,連接在那個機關上的龍頭就張開嘴巴,吐出銅球,銅球即掉進蛤蟆的嘴裡,並發出“哐啷”的響聲,給管理人員報信,告知震源的方向。

張衡研製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准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正西方向的龍嘴突然張開,銅球准確無誤地落到了蛤蟆嘴裡,管理人員隨即報告“西方發生地震”。但當時住在洛陽的人絲毫沒有感覺到,人們開始表示懷疑。但是沒過幾天,便有人從隴西趕來報告,說那裡發生地震。經核對,時間正是龍頭吐球之時,人們這才信服了地動儀,贊嘆它的靈敏,千里之外發生地震,居然能感之如此准確!說明這台地動儀的精密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法的儀器,比歐洲利用水銀溢流記錄地震的儀器早1700多年。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也是人類歷史上用科學方法觀測地震的開始,它揭開了地震科學的新紀元。

Ⅳ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東漢的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張衡會發明地動儀是因為當時全國地震頻繁,給人們生活造成很大的損失。

張衡親身感受到這種痛苦決定要研究一種儀器來掌握地震的動態,經過長期的研究在陽嘉元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他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起源:

張衡所處的漢朝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Ⅵ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發明創造了最早的測量地震儀器——地動儀,比歐洲地震儀早了多少年

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這架儀器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要是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正好對著這個方向的龍嘴會自動張開,銅球恰好落在銅蛤蟆嘴裡。

經過公元134年的甘肅西南部的地震試驗,完全證實了它預報地震的准確性。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

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台驗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觀和原理長期成為人們心中的謎團。所幸《後漢書.張衡傳》對地動儀作了記載,但總共只有196個字,「……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根據這一史料,中外科學家一直試圖復原它。
19世紀末,日本和英國的科學家先後繪制出復原模型。目前家喻戶曉的地動儀模型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文物專家王振鐸於1951年設計的,其內部結構採用直立桿原理。但是,幾十年來,國內外地震學界一直對它的科學性表示懷疑,因為它不能檢測地震。20世紀70年代後,國內外相繼提出了6種新的復原模型,但這些都屬於概念模型

現在的地震儀

記錄地震波的儀器稱為地震儀(seismograph),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台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

Ⅶ 我國的張衡早在多少年前發明了地動儀

地動儀 張衡 東漢時代據史料,地動儀132年問世

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Ⅷ 古代地震儀距今多少年

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一種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距今約1886年。

候風地動儀是中國古代漢族科學家創造的一傳世傑作,由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Ⅸ 古代地動儀發明於哪個朝代

01 東漢

地動儀發明於東漢,是中國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屬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在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地動儀開創了一個“如何在運動系統當中測量自身運動”的科學途徑——利用慣性,以及實現這種測量所需的觸發機構——“施關發機”。因此其科學水平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所有的以靜態測量為基準的儀器(比如表、渾天儀、漏壺等),以至於到了18世紀、19世紀上半葉,在全世界還找不到任何一台測震儀器(包括水銀驗震器)能夠與之相比,人們欲繼續前進,必須也只能先向張衡學習。

Ⅹ 地震儀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了

古時候的地震儀

地震儀是用來測量地震的方位的儀器。我國漢朝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這架儀器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經過公元134年的甘肅西南部的地震試驗,完全證實了它檢測地震的准確性。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

現在的地震儀

記錄地震波的儀器稱為地震儀(seismograph),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台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即震中距。

知道了吧?它是用來測地震方位的,就是古代交通通信不方便,地震之後不是一下就能知道,他就知道哪兒已經發生地震了,而不是地震預測的! 知道了吧/?

閱讀全文

與地動儀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