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化州有什麼歷史大事件

化州有什麼歷史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3-02-03 08:12:28

Ⅰ 化州的歷史名人

冼夫人,喚冼英,譙國夫人,陳隋時期嶺南高涼人氏,後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善於結識英雄豪傑,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後冼夫人率領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譙國夫人,去世後追謚「誠敬夫人」。很多地方都供奉有冼夫人的,化州最大的屬中垌仙娘廟(冼太紀念館)。
陳鑒(1594~1676年),字子明。明末清初化州樂嶺村人,其祖父乃有「藩臬清風」之美譽的名宦陳珪。以其道德才華先後被薦舉為江夏縣(今武昌縣)教諭、南京兵部司務、松江府華亭縣知縣,所在有政聲。後來的《江夏縣志》、《松江府志》都把陳鑒列為名宦之一。 陳鑒流落於南京、蘇州、松江一帶40多年,以詩文與江南諸名士交遊。江南名士毛西河(毛奇齡)、尤展成、徐而庵等稱他為「嶺南才子陳子明先生」。1984年春,中國科學院在湖北召開的「全國機智人物討論會」,陳鑒被列為「阿凡提式機智人物」。

Ⅱ 化州市的歷史誰知道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 清風樓 位於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又叫文廟,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 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齊名。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五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現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門的重視,經多年的努力現已重建,雄偉壯觀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廟現已重新坐落回原來的位置全部復元到原來的風藐。 化州鼓樓 坐落於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後樓門加大.樓體升高,但仍保持原來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風貌。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博金疇山崗遣址 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 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 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羅州城(亦石龍郡城)遺址 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冼太夫人廟遺址 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 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Ⅲ 化州是哪裡的哪個城市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轄5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試驗區,17個鎮和13個國有農林場。1994年撤縣設市。

化州古稱石龍,北宋太平天國五年改稱化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盛產橘紅,又稱橘州。

化州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全市耕地面積66.5萬畝,宜林山地180萬畝。礦產資源豐富,據初步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20多種。

去年以來,化州市按照「以工業立市為突破口,突出發展工業,鞏固發展農業和第三產業,大興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招商引資,努力增加財稅收入,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經濟發展思路,積極實施「工業立市、產業互動、城鎮帶動、外向拉動、環境竟爭」五大發展戰略,走「辦園區、扶民營、廣招商、擴城鎮、興科技、創環境」的發展路子,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全力建設以交通和市政為重點的「八個三」工程項目;實施「一擴三改」工程,展開新一輪城區建設和改造,加快城鎮化進程;建立招商引資責任制、「經濟建設一票否決制」和招商引資獎勵辦法、鎮級財政超收分成辦法、工業立市「十佳公務員」評選辦法等一系列激勵機制,大力整頓機關作風,制定《公州市工業園區優惠辦法》、《化州市鼓勵民營工業發展若干規定》等優惠措施,率先實行「三零一先」工業園區優惠辦法,招商引資,新上了一大批工商企業,全市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經濟建設浪潮,呈現了財稅大幅增收、勞動崗位明顯增加、市民收入全面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了以資源加工型、農副產品深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工業體系,不少新產品獲省優、部優稱號,絲綢、羽絨製品、橘紅製品、農葯等遠銷歐美、中東、日本和港澳。果、菜、蔗、漁、畜、葯、林等八大農業支柱產業不斷鞏固優化,培養了一批國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化州紅楊桃和無核黃皮果分別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橘紅談咳液、橘紅咳煎膏獲國際優質產品最高金獎,獲准在美國上市。化州市先後獲得全國鄉鎮企業先進縣、全國水果百強縣(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普示範市、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市)、國家無煙草廣告城市和省衛生先進城市等國家(省)級榮譽稱號,南盛地稅所被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職工之家,化州人民醫院、電信局被評為省文明單位,名教村被評為省文明示範村。

Ⅳ 公元1411年,明朝朱棣啟用解縉到化州督響,這"化州″是今天哪

明代化州(古稱石龍),現在隸屬於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已有1560多年的悠久歷史,

Ⅳ 廣東省茂名市的歷史!!!感謝!!!

今茂名市轄境屬百粵(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 建立漢朝後,趙佗建立南越國,今茂名市境屬之。

元鼎六年(前111) 今茂名市轄境屬蒼梧郡端溪縣和合浦郡高涼縣地。

西漢 開采今高州東岸一帶滑石礦。

東漢永和二年(137) 高興(今化州)農民子弟李進出任武陵太守;中平三年(186)升任交趾刺史部刺史。

今電白縣各港口與海外通航。

三 國

建安二十五年(220) 置高涼郡,今茂名市轄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和蒼梧郡端溪縣地,隸廣州。



東晉永和七年(351) 蒼梧郡分置晉康郡,今茂名市轄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和晉康郡端溪縣地。

南北朝

宋元嘉三年(426) 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化州縣境),置羅州。

梁天監元年(502) 析端溪縣置梁德郡和梁德縣(今信宜縣境),隸瀧州。

梁大通元年~三年(527~529) 羅州領高興、石龍2郡。州、郡治所在今化州縣東北舊城嶺。

梁大同初年(535或536) 羅州刺史馮融,為其子高涼太守馮寶聘俚族大姓冼氏女冼英為妻。馮冼聯婚後,冼英積極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推行中央政令和中原先進文化,促進嶺南社會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梁太清三年(549)秋 前高州刺史蘭裕作亂,陳霸先率師討伐。

梁大寶元年(550) 高州刺史李遷仕作反,冼英率師奇襲,遷仕敗逃。

陳太建二年(570) 冼英平定歐陽紇之亂有功,朝廷封其子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

中大通元年~朝末(529~589)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羅州、高州、瀧州的高興、石龍、電白、連江、南巴、海昌、梁德、務德等8郡地。



開皇九年(589) 省電白、海昌2郡置電白縣。

開皇十八年(598) 置茂名縣。

仁壽元年(601)末 冼英逝世,被朝廷謚為誠敬夫人。開皇九年~十八年(589~598),冼英先後被領南各族酋長推為首領,譽為「聖母」,被朝廷冊封為譙國夫人、宋康郡夫人。

仁壽二年(602) 高州酋長馮盎平定潮(今潮陽縣西北)、成(今封開縣東南賀江口)等五州僚叛,隋朝廷冊封馮盎為金紫光祿大夫,授漢陽太守。

大業十二年(616)秋 高涼通守冼瑤徹起兵抗隋,很多部族響應。

大業十四年(618) 漢陽太守、冼夫人之孫馮盎和曾孫馮智戴回嶺南,聚集各部落酋長,擁兵5萬,守土防亂。

隋朝 桑蠶術從中州(今河南)傳入石龍(今化州)。唐代荷村一帶農民普遍種桑養蠶。

隋末 電白縣治所(今高州縣長坡舊城)建成冼太廟。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高涼、永熙2郡的電白、連江、石龍、茂名、懷德5縣地。



武德四年(621)析懷德縣增置信義縣,隸南扶州(後2次廢置),州治所駐信義縣(今信宜縣鎮隆鎮)。

貞觀二十三(649)高州治所從西平(今恩平)移至良德(今高州縣東北)。

長壽三年(694)潘州刺史馮君衡(冼夫人的玄孫)遭誣陷,家產全部被沒收,殃及馮、冼家族。

大歷十二年(777)唐代宗為高力士立巨碑。高力士(今高州人),開元元年(713)以內給事身份,助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亂,被提升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官階三品)。天寶初,加封為冠軍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寶應元年(762),高力士逝世,享年70歲。代宗以其 保護先朝勛勞卓著,賜為揚州大都督並陪葬泰陵(唐玄宗墓)。大歷十二年(777),為其立巨碑,銘雲:「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諛,諫而不犯」。

咸通年間(860~874)信義(今信宜)、茂名等縣山區農民在

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

唐朝茂名荔枝進貢朝廷。

番禺(今廣州)經高州、辯州(今化州)至雷州(今海康)的驛道開通。

唐末今茂名市轄境分屬高州、潘州、辯州、竇州4州的電白、保寧、南巴、良德、茂名、潘水、石龍、信義、懷德、潭峨、特亮等11縣地。



開寶五年(972)信義(今信宜)瑤人在渤垌大嶺頭采礦煉錫,礦坑深數百米,縱橫交錯。

太平興國元年(976)信義縣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名信宜縣。

太平興國五年(980)辯州改稱化州。

熙寧四年(1071)信宜縣劃屬高州。自此,高州統轄茂名、電白、信宜3縣,隸屬廣南西路。

紹興五年(1135)二月初,高州創建博茂鹽場。

紹興三十一年(1161)化州知州李丹,把治所從河東舊城嶺遷至河西,築建磚石結構的化州城。

紹興年間化州知州沈舉雲在化州興建孔廟。該廟後來幾經重建修葺,保存至今(今化州一中院內)。

嘉泰元年至嘉定元年(1201~1208)電白、信宜兩地出土銅鼓各1個,高1尺余,寬2尺余。

祥興元年(1278)五月元兵犯宋,危及硇洲(今湛江市硇洲島),高州巡檢黃十九抗擊元兵,保護在硇稱帝的趙脫險。黃因寡不敵眾,戰死於電白庄山北麓。趙念其精忠報國,敕封為「忠烈侯」。後人將其安葬於電城庄垌大岡嶺下。

宋朝農民引湖塘水灌溉,可灌溉的耕地一年三熟。大量糧食、耕牛輸出海南。

茂名縣長坡白監村附近民間煉鐵。

編修《化州舊圖經》、《高涼舊圖志》和《陵水志》等。

宋末高州領茂名、電白、信宜3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4縣,均屬廣西西路。



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元兵直逼高州,知州李象祖降元,茂名縣尹潘惟賢拒降,不屈而戰死。

高州改為高州路安撫司。翌年,屬湖廣行中書省海北海南道。

化州改為化州路安撫司。至元十七年(1280),由安撫司改設總管府,屬海北海南道。

至元二十四年(1287)電白下冰雹。

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治所從電白縣(今高州縣長坡)遷茂名縣(今高州城),至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

至正十年(1350)海寇麥福攻入信宜縣城,搶走縣署大印,被信宜人黃子壽逐出縣境。明朝初年,黃子壽接應征南大將軍廖永忠,再敗麥福,奪回縣署大印。

泰定四年(1327)高州瑤族人民起義,攻陷電白縣城,殺千戶張恆。

至正十四年(1354)信宜縣在縣城(今鎮隆)東創建學宮。清咸豐十一年(1861),陳金在學宮設大洪國王宮。學宮在今鎮隆小學院內。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高州府,化州路改化州府,屬廣東行省。

洪武初年信宜瑤民在貴子平民爐堂下村和洪冠樓垌等地開采鐵礦煉鐵,鑄造鐵鑊和農具等。

洪武二年(1369)設博茂場鹽課司,隸屬海北道提舉司。

洪武九年(1376)化州降為縣,屬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化縣復為州,復轄吳川、石城(今廉江)2縣,仍屬高州府。自此,高州府統轄信宜、茂名、電白縣和化州及其轄縣吳川、石城。

洪武二十四年(1391)設神電衛於電白縣白石坡(今電城鎮),隸屬廣東都司前軍都督府,管理電白、茂名、信宜、陽江、陽春和吳川等縣的治安防務。清雍正三年(1725)撤。

正統十一年(1446)廣西瑤民暴動,攻 陷化州,執知州茅自得,殺千戶汪義。正統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揮僉事陳德、布政使吳揚率兵俘殺信宜瑤人。年末,瑤民趙音旺率眾進攻瀧水、電白等處,攻陷神電衛城,自稱|「天賢將軍」。成化二年(1466),起義瑤民十餘部屯駐高州境內,屢受官軍鎮壓,信宜西垌瑤民攻至高州、雷州,與官兵激戰,雙方死傷慘重。高州知府孔鏞通過招撫,瓦解部分起義隊伍。

天順四年至成化三年(1460~1467)廣西壯族起義軍和當地起義農民攻陷信宜縣城。孔鏞派部將符瓊率兵往信宜夜襲起義軍侯大六(廣西博白人)營寨,符瓊戰死。

成化五年(1469)電白縣疏浚電城河,與海道連通,船行5天可達廣州。

成化七年(1471)雲爐山賊夜陷神電衛城,指揮馬常、范忠棄城而逃,城中居民被劫掠。事後,馬常、范忠和掌印、千戶均以棄城罪被充軍。

正德三年(1508)隕石墜於電白經堂,聲響似雷,入地尺余,隕石光滑渾圓,直徑2尺。

正德四年(1509)茂名、化州地震。

正德十四年(1519)廣州市舶司(相當今海關)遷來電白。其時,暹羅(泰國)、占城(越南)、爪哇(印尼)、佛郎機(葡萄牙)等國商人,常到電白港、蓮頭港等處互市。嘉靖十四年(1535),市舶司遷往豪鏡(今澳門)。

正德年間(1506~1521)電白沿海造船業發達,成為廣東四大造船中心之一。

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商人被明兵驅逐,逃至電白港互市。

嘉靖三年(1524)電白縣地震。

嘉靖十一年(1532)春,陽春瑤民首領趙林花率眾攻陷高州府城。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化州知州傅昂倡議修築高嶺陂堤,長百餘丈;在州署前建鼓樓。此樓後經多次修葺,1985年重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高州小華山前開辦泗水書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化州在化城寶山東辦寶賢書院。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縣已築塘、陂75處,灌田6.2萬公頃。

嘉靖四十二年(1563)化州知州畢竟立倡議修築平原江堤(今博龍以下鑒江河段),開新塘關。

嘉靖四十五年(1566)電白西部降大冰雹,最大的如谷斗,城西五六十里瓦屋全毀,樹木農作物盡傷,禽畜死傷無數。

隆慶五年至萬曆二年(1571~1574)日本海盜連年搶劫電白、化州、高州等地,兩次洗劫神電衛城,殺害軍民3800多人。後攻化州和高州城,均被官軍擊退。萬曆二年,倭寇夥同陽春黎汝誠匪徒劫掠電白時,其部屬1200多人,全部被殲。

萬曆元年(1573)信宜縣在鎮隆辦竇江書院。

萬曆四年(1576)信宜等地瑤民起義,兩廣總督凌雲翼調集兩廣官兵20多萬人分10路征討,其中1路洗劫了懷鄉,殺害了大批瑤民。高州寶光塔建成。清咸豐六年被洪水沖崩一角,九年重修。

萬曆五年(1577)信宜縣的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劃給新設的西寧縣(今鬱南縣),稱「新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除鎮南都留屬西寧縣外,其餘4個都還屬信宜縣,仍沿稱撔巒紨。

萬曆六年(1578)四縣執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並徵收。次年,清丈耕地,按田畝徵收田賦。

萬曆七年(1579)信宜瑤民陸毛率眾起義,把部分地主的土地、耕牛分給農民,萬曆十八年(1590)被官軍鎮壓。

萬曆十五年(1587)電白縣在電城西街辦志學書院。

萬曆二十六年(1598)開采電白馬踏石嶺金礦。

萬曆三十七年(1609)茂名縣水災,城崩。

萬曆三十九年(1611)電白電城附近發生地震,聲響如雷,房屋多倒塌。

萬曆年間(1573~1620)四縣民間設土糖寮生產紅糖。

信宜縣有集市7個,高州、電白、化州均形成一批集市。

弘治元年至萬曆年間(1488~1620)電白先後4次修《電白縣志》,化州、信宜、茂名、高州先後修《化州志》、《信宜縣志》、《茂名縣志》和《高州府志》。

單人木偶戲從閩南傳入。

化州新安麒麟尾村辟辦橙子園。



順治四年(1647)二月五日,清兵攻打電白,電白知縣出降;二月九日清兵攻克高州府。

高州府屬高雷陽道,所領州縣沿明制。

是年,反清復明斗爭連綿不斷。高州原明朝官吏洪天擢招兵買馬,策劃反清復明。信宜、電白縣城,化州城和高州府城先後被反清隊伍攻破,清朝總兵方國泰投降,反清義軍佔領高州府。

順治五年(1648)電白大飢荒,糧價大漲,一擔谷賣一兩銀;以人換糧,一人僅換谷一二斗。

順治二年至八年(1645~1651)信宜、茂名等地連續發生鄧花、韋翅鳴、古道元、高翔、張九龍、郭勇、陳選等多批農民暴動,1649年,3次攻克信宜縣城,陳兵茂名縣城郊。

順治九年(1652)十一月二十五日夜,電白地震。

順治十一年(1654)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將李定國率軍由滇入粵,先後攻佔高州、化州、電白等地,以高州府署為王殿。

順治十二年(1655)一月,高州、化州等地復歸清王朝。

信宜知縣徐鳴主持在縣城外建鳳崗書院。

順治十五年(1658)三月,四縣竹開花結籽,時值飢荒,民眾采竹籽充飢。

信宜縣知縣徐鳴纂修《信宜縣志》十二卷(已佚)。

順治十七年至康熙二十年(1660年~1681)信宜白石、懷鄉等地瑤民先後造反,屢遭官軍鎮壓,瑤民幾乎被趕盡殺絕。

知縣李翼鵬以建房、送牛、給種子等辦法,招人開發信宜縣的懷鄉、白石等地,當地瑤民不從,高州總兵栗養志派武裝強行移民。

順治十七年(1660)電白知縣相鬥南主修《電白縣志》8卷66篇。

順治年間(1644~1661)化州建成合江高步塘,庫容10.2萬立方米。

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推行「遷海」政策,電白沿海村民被迫內遷50里。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十九日夜十時,電白縣地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茂名、信宜地震。

於電白縣水東設粵海關水東分口。

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鄭梁、知縣錢以塏在高州城東二里開辦三至書院。

康熙三十九年(1700)信宜縣硃砂溪蘭勾嶺建瓷窯。

康熙五十二年(1713)茂名、化州發生大飢荒、大瘟疫,死人過半,地丁錢糧及各年積欠賦稅均免。

雍正二年(1724)茂名鐵爐山屢生虎患,1月內傷害鄉民37人。

雍正八年(1730)五月,高、廉二府與雷州府合並為高雷廉道,道城設在高州。

雍正八年(1730)電白縣開辦蓮峰書院。

雍正十一年(1733)在化州城北岸設羅江稅廠,徵收過往船隻及貨物稅金。民國23年(1934)裁撤。

高州府在梅、安鋪、石城(今廉江)設總口徵收落地雜稅。

乾隆元年(1736)信宜縣藍靛大量外銷, 以雲開為中轉站,經羅鏡從水路運往梧州、廣州。道光二十六年(1846)信宜藍靛業開始衰落。

四縣已建圩鎮84個,四縣縣城有商號300餘家。

乾隆三年(1738)在電白縣設電茂鹽場課司,總管電茂和博茂兩鹽場鹽稅。

乾隆八年(1743)化縣開辦羅江書院。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詔書:廣東高州、雷州、廉州三府荒地多,墾耕者,不增稅。信宜等縣民眾畏懼差役,多由富紳報墾,富紳從而大量佔有土地。

乾隆二十一年(1756)電白縣開始修築生鹽田,至嘉慶四年(1799),共築成鹽田629漏。逐漸改灶制熟鹽為曬生鹽,改曬沙為曬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初九日,茂名、信宜、電白等地發生大地震,聲如雷,瓦屋幾乎全部倒塌。

乾隆年間(1763~1795)化縣官橋旺竹山村陳延魁捐款,在官橋河上游用石築大錦陂,東南挖山洞15米引水,西南挖渠引水,共灌田100公頃。

嘉慶六年(1801)海盜集船千餘艘於電白蓮頭港,妄圖搶劫電城,後遇強風,船被毀,海盜被淹無數。

嘉慶七年(1802)電白竹開花結籽,時值飢荒。

道光十年(1830)信宜縣平塘鎮沙子村張國瑚在沙子窯坑建碗廠。

道光十八年(1838)化州尖崗嶺崩,出土一銅鼓。

咸豐十年(1860)信宜縣水口甘棠村劉世珍在該村創辦陶器作坊,生產日用陶器。同治年間,該村劉懷芬到江西景德鎮,裝聾扮啞3年,學到彩陶術歸來,創辦奇玉陶器廠,生產花盆、花窗和日用陶器等,年產萬余件,產品銷兩廣各地。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電白縣下暴雨,石壁嶺開裂口數十米長,從中流出古木1根,粗數圍。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縣大旱,失收,飢民四起索奪富戶糧物,知府馬麗文令各地團練武裝鎮壓。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縣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電白連降大雨,石壁嶺開裂數十丈,地下深處流出古樹1株,樹干大數圍。

道光三十年(1850)夏,電白竹開花結籽。七八月,信宜縣凌十八率拜上帝會會眾數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義,多次挫敗信宜練勇的進攻,致信宜知縣宮步霄被撤職。又用妙計扣押前來「招撫」的茂名知縣胡宗政。咸豐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義軍擬赴金田與洪秀全軍會師,進軍廣西,圍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後擊敗北流、博白、貴縣、廉州的援兵,殺死興業團總生員梁拱辰。欽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調動滇桂黔3省清兵與地方練勇萬餘人進行反包圍。凌軍寡不敵眾,於四月初主動撤離玉林,回師信宜。途經化州平定時,擴充吳三率領的拜上帝會眾和飢民

3000人。七月十一日,佔領羅定州的羅鏡圩,憑險布防,與前來圍攻的萬余官軍展開搏鬥,堅守1年多,最後彈盡糧絕,於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壯烈犧牲,全軍覆沒。

十一月,信宜縣天地會首領何名科在安莪集眾1000多人,活動於信宜、茂名、陽春、廣西容縣、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濟貧,

打擊清軍。翌年九月,何在廣西貴縣被捕犧牲。

三合會李英於信宜大沙起義。

咸豐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顛簸。

咸豐三年(1853)廣西謝八、羅四率領起義軍進入化州一帶。

信宜縣建懷新書院。

咸豐四年(1854)開征厘金稅,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後遭蝗災,飛蝗蔽天。

咸豐五年(1855)羅定縣張觀年率眾數千,廣西劉亞蒂率眾近萬,先後進入信宜縣;廣西余其璽率義軍進入化州劫富濟貧,後受清軍襲擊,撤往廣西。

夏洪水暴漲,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內外房屋倒塌2000餘間。

咸豐六年(1856)信宜縣德亮圍(今金垌)暴雨,山崩沖出玉石,當地群眾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電白水東設抽厘局,徵收出入口貨物厘金。

咸豐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地大飢荒,斗米千錢。

咸豐十年(1860)正月電白地震。

咸豐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復大震。

二月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三水縣人)率起義軍進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縣城建立「大洪國」首府。同治二年(1863),陳金被誘殺。其部將鄭金獻出信宜縣城,投降清軍。

同治元年(1862)電白縣鼠疫流行,降紅雨,民眾稱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縣水口橫茶村開始生產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電白知縣於沆在電城興辦東西義學。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縣特大洪災,淹沒民房數百間,

溺死村民數十人。

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縣連續6年流行鼠疫。

光緒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縣山區連續12年老虎傷人。

光緒三年(1877)設電白水東厘廠,轄兩家灘、黃坡、石門(吳川縣)、安鋪(廉江縣)4個分卡,稽徵出入口商貨稅。

光緒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縣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傳教士在化州縣寶圩陵江東畔贈醫,開用西葯在當地治病先例。

光緒八年(1882)彗星現,亮光成片。

電白縣出土銅鼓1隻,高1.9尺,直徑2.4尺,鼓面周邊鑄有蛤蟆4隻。

光緒九年(1883)十月,電白荔枝開花結實。

光緒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電白縣、化州和茂名縣先後出土銅鼓各1隻。

光緒十一年(1885)冬,茂名縣流 行牛瘟。

六月電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隕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電白縣某地連續三晚降隕石,密如降雨。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設電報局,開通由岸步(安鋪)經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電報線路。使用15瓦手搖電報機。

光緒十四年(1888)茂名、電白流行鼠疫。

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縣地震,房屋顛簸,牲畜狂奔,池魚躍岸。

在茂名縣城北門外建立育嬰堂。

光緒十六年(1890)秋,四縣多次發生地震,化州多處地陷。

高、雷、廉各城鎮流行鼠疫。

法國傳教士先後在信宜縣東鎮、電白縣電城和水東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緒十七年(1891)從順治十五年開始到是年,先後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縣志》共43卷,六修《信宜縣志》共50卷,四修《電白縣志》8冊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緒十七年至宣統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連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高州知府英麟死於鼠疫。

光緒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嚴寒,樹木、屋瓦結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魚、草木凍死。

四縣有集市130個。

信宜知縣敖式設中義學堂。

光緒二十年(1894)水東港復航,有定期客、貨輪直通江門、廣州等地。

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廣西北流農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會會眾數千人進攻信宜、茂名兩地,後被清兵擊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縣連續7晝夜降大雨,曹江一帶洪水泛濫,民舍沒頂,人登山,不能熟食。

法國神甫於化州城新街口,翌年於寶圩陳垌鄉茶山村設立天主教堂。

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茂名、信宜大旱,晚造歉收,斗米售價1500文錢,有人餓死。

九月,電白沿海海潮猛漲,鹽場小旦工務段淹 死鹽工30多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茂名、信宜辦中西學堂,開設英語、算術、理化、體操等課程。

茂名縣在縣城設郵局。次年,化州城設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年(1904)設電白縣水東郵政局。

茂名縣南盛圩牛坡口和化州城沙堤尾先後設立基督教福音堂。

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信宜林雲陔、陸匡文和茂名譚惠泉等在高州城組織「新高同志社」和「雄辯學社」,組織青年閱讀進步書報。該兩社成為南路反清革命活動中心,社內青年後來多數參加同盟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頒令廢科舉興學堂。高文書院改為高郡中學堂(1913年改為廣東省立高州中學)。化州石龍書院改為化州高等小學堂。還先後成立茂名縣高郡師范學堂(1935年改為廣東省高州農業職業學校)、廣東省高州農校(1932年改為省立高州農業中等學校)和信宜縣高等小學堂。翌年電白縣成立公立高等小學堂和師范速成館。

茂名縣商會成立,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6縣。

美國公布「禁止華工進口」條例,東南各省掀起反美愛國運動,四縣人民紛紛響應,中秋節,群眾抵制洋面月餅。

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高州府設官紙局高州分局,專司印刷契據、票券、帳簿等。

電白縣電城設郵局,水東設電報局;開辦霞洞、沙琅、羊角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四年(1908)茂名縣在秋林開辦瓷業工廠。

宣統元年(1909)廣東省同盟會先後派黃伯群、徐昌等人到化州開展革命活動,秘密組織「拜蘭團」和「同盟會」。

宣統二年(1910)春林樹巍參加廣州新軍起義後,與陸匡文回到信宜,籌建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信宜分會,發展同盟會會員,策劃武裝起義。

是年化州城首家西葯房——乾記開業。

廣東省新軍兵營在茂名縣秋林建成,可駐3000人。

茂名縣「三點會」與「同盟會」聯合開展反清斗爭。

宣統三年(1911)茂名縣城北貧民習藝所建成開業,安裝織布機、印刷機,開始活字印刷。

六月九、十日,茂名刮颶風,降大雨,縣城積水深數尺。

六月九、十日,四縣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提出「推翻滿清,殺絕貪官、土豪劣紳」等口號。林雲陔、林伯虎、陸幼剛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義總指揮部,彭瑞海等在化州成立統籌部,後攻佔高州府、化州城。十二日至十四日,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縣城先後成立革命新政府。林雲陔任高州軍政分府分都督,李履正任化州臨時政府民政長,許國鋒任電白軍政長。

茂名縣城新高學社從日本購回鋼板、鐵筆、蠟紙、油墨,刻印時事新聞。

清末化縣寶圩楊官橋的陵江河段有車陂100餘位,灌田66公頃。

Ⅵ 化州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914年,化縣知事張培善根據地方人士的要求,決定創辦一所中學,定名為化縣中學校。擇定文場作校舍,並捐俸銀300元加以修葺。委任陳必大為校長,聘教職員工11人。招收學生32人,學制4年,於10月1日正式開課。
1926年,50多名學生組織北伐青年團,聲援北伐。
1927年,學校改名為化縣縣立第一初級中學校。
1931年,學校由前清試士文場搬至比鄰孔廟的石龍書院。
1939年秋,日寇飛機轟炸縣城,東樓中彈。學校被迫遷往那務經堂。同年冬,學校學生參加七區專署舉辦的中學生智能比賽,獲論文、音樂、美術幾個項目獎。 1941年遷回縣城。
1943年,縣城再遭日機空襲,學校遷往林塵蓮塘邊。 1944年後遷回縣城,部分班級在下郭余家祠上課。1944年秋,日寇竄擾化縣,學校再遷林塵。
1945年夏,抗戰勝利,遷回縣城。 1958年,化縣、吳川合並,稱化州縣,學校改名化州縣第一中學。
1972年春,調出部分教工開辦環城中學,同時合並附城初中。學校改名為化州中學。
1979年春,恢復化州縣第一中學校名,並定為縣重點中學。
1994年,化州撤縣建市,學校改名為化州市第一中學。
1995年,學校被評為省一級學校。
1996年5月23日,把毗鄰化州一中的化州二中校園全部劃歸化州一中。
2003年,學校教師村落成,共4幢104套。學校新校舍(高中部)奠基興建,校址在北岸增塘,佔地608畝,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
2004年,學校擴大招生規模,招收高一新生35個班,遷入新校區上課。茂名學院將該校定為教育實習基地。
2008年,化州一中順利通過了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終評驗收。
2011年9月,高中部全部搬遷到新校區,舊校區改為化州實驗中學。
2012年5月,化州一中榮獲全國文明單位。
2013年6月,化州一中本科上線人數達百分之三十五。
2014年12月,化州一中迎來一百年華誕。

Ⅶ 化州市屬於哪個市

化州市,廣東省轄縣級市,由茂名市代管。

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1′-110°45′、北緯21°29′-22°13′,南北距80公里,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地勢由北向南傾斜。耕地面積65.9萬畝,林地面積161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地理環境條件優越,是我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

化州歷史沿革發展

化州古稱高興郡、羅州縣、石龍郡、石龍縣、羅州、南石州、辯州、陵水郡、勛州、化州路、化州府,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又稱橘州。

化州古稱石龍,相傳有龍潛於羅江之中,變化無窮,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稱化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化州市以工業立市為突破口,突出發展工業,鞏固發展農業和第三產業,不少新產品獲省優、部優稱號,絲綢、羽絨製品、橘紅製品、農葯等遠銷歐美、中東、日本和港澳。八大農業支柱產業不斷鞏固優化,培養了一批國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Ⅷ 化州鼓樓的歷史

化州鼓樓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州守傅昂始建,迄今已四百餘載,經清康熙五年知州邱宗文、乾隆十二年知州楊芬、民國二十三年縣長梁慶翔三次修葺,因年久失修、風雨剝蝕,樓宇破舊不堪。為保護此古樓,縣委書記陳傑文、縣長吳瑞福倡議各界鼎力襄助,籌款二十九萬,由南油工程師王赤?、宋旺振設計,縣建築公司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開基重建,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八日竣工。重建之鼓樓改土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門樓擴寬二米,樓體升高一米,建築面積增加三十九平方米,其閗拱四廊紅牆碧瓦重檐翹角一依往昔,既保持石建築之特色又展現時代風姿。鼓樓原為報信報時之所,如今重建旨在鑒古知今,激勵後人,是以為記,是一座體現明代漢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

閱讀全文

與化州有什麼歷史大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