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饊子麻花的歷史典故
饊子古時候稱寒具。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寫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粔籹蜜餌、餦\\\餭是什麼東西?宋代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名為《寒具》的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但有人說這不是劉禹錫寫的,而是蘇東坡為一個賣「寒具」食的老太婆寫的廣告宣傳詩。且不管誰是原作者,但這首詩卻把「寒具」這種油炸食品描繪得活靈活現,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麼寒具究竟是什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為什麼古人要吃「寒具」這種食品,其中還有一段傳說。原來古代清明節前一日為民間的寒食節,要緊火3天。晉陸翙的《鄴中記》有「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的記載。說的是介子推曾伴隨公子重耳一起過著流亡生活達19年之久,在重耳餓肚無食時,曾割股獻君,可謂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執政為晉文公後,在論功行賞時卻忘記了介子推。為此介子推帶了母親去了綿山隱居。晉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不見,命令放火燒山,想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會見晉文公,母子雙雙抱木而被燒死。為此晉文公十分悲痛,遷怒於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國禁煙火,於是就有了寒食節。三日不動煙火,吃什麼呢?那就是寒具,它過油炸制,能夠儲存不變質,保持酥脆不皮,當然時最理想的食品了。
2. 寧波人為什麼把麻花叫油贊子
造型像以前的首飾
3. 麻花是哪個朝代才有的
麻花
一種食品,把兩三股條狀的面擰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
最有名的是天津十八街麻花和民權貢麻花。
天津十八街麻花乃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它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倆。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先用熱油和面,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和面後,搓成白條;把一部分白條蘸上芝麻,便成麻條。再把酥餡條、白條、麻條合股擰,對折再擰,然後用花生油文火炸透,成金黃色出鍋,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這才成為"十八街"麻花,這種麻花不僅酥脆香甜,而且存放幾個月也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
貢品麻花產於河南省民權縣麻花庄,已沿傳二百餘年。縣志載:清乾隆帝南巡至黃河渡口,陳風飄香,見路舍一翁烹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隨士奉於皇上品嘗,香酥味美,贊入御膳,地方吏聞之,先作貢品進獻,受賞,欽封麻花庄。今美國際技術顧問黃臻食後,贊不絕口。1988年麻花庄貢麻花進京,參加了全國名特優產品展覽,產品供不應求,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親筆題詞"物美價廉"。貢品麻花系精白粉,精煉植物油烹制而成。具有"吃著香酥脆,點燃亮似燈,久貯質不變,遇水軟而松"的特點。實屬補養佳品,包裝素雅,饋贈方便。 還有南昌的石頭街麻花。
一百多年前,南昌市石頭街上有個小店鋪,每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這就是遐邇聞名的「品香齋」麻花店。這家徐氏夫妻店,店面不大,干凈整潔,生產的蛋黃麻花精細小巧,狀如雙龍盤繞,顏色金黃油亮,味道酥香爽口,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在南昌市眾多的麻花店中,徐氏的牌子最響,生意最好,人們常常遠道而來,爭相購買。「品香齋」就這樣逐漸發達起來。後來店鋪也從「石頭街」那條偏僻狹窄的小巷搬到了中山路鬧市地段,發展成工廠化專業性生產。由於仍舊領先手工精細細搓,保持了原有的風味和特色,至今仍得人們喜愛,大家慣稱它為「石頭街麻花」。
南方最有名氣的是重慶磁器口"陳昌銀"的古鎮陳麻花
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傳說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發為僧來渝,隱避於寶輪寺,故將原「白岩鎮」改名為「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朴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為「小重慶」。 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的磁器口,孕育了古鎮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其美食三絕中,首數的便是古鎮麻花。因其選料上乘,手工精製,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其與眾不同的品質,早已倍受好評因其選料上乘,採用全手工製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棉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是走親訪友必備佳品。
重慶市磁器口陳麻花食品有限公司在傳統的陳麻花基礎上,經科學研究,採用現代工藝,推陳出新,研製出的陳昌銀牌古鎮陳麻花有甜味、鹹味、麻辣味、蜂蜜味、低糖味五大品種,構成系列特色食品,讓你美食、文化、健康兼而得之;我們還有不同風格的精美禮品包裝,讓你能有更多的選擇
麻花,磁器口
4. 麻花的由來
明末時,大營一帶毒蠍橫行,危害甚廣。遭毒蠍蟄者約有半數不治而亡。人們為了詛咒蠍害,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成毒蠍尾巴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演變成了麻花。
所以,大營麻花被賦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當地人總要用麻花待客或作為饋贈佳品傳情達意。大營麻花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及聯絡情誼的特殊作用,逐漸成為帶有濃郁豫西風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光緒二十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由西安回鑾北京路過大營時,品嘗了大營麻花後贊不絕口,稱其「香」、「酥」、「脆」,遂賜為貢品。成為貢品的大營麻花身價扶搖直上,工藝配方由創始者口傳心授,秘而不宣。尋常百姓也只能在喜慶婚宴、走親訪友、重大節日時偶爾品嘗一下。多少年來,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大營麻花一直「深藏閨中」。
(4)油贊子麻花哪個歷史擴展閱讀
製作一條地道的麻花需要10道工序: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劈條、對條、成型和炸制。
整條麻花由十根細條組成,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擰成三個花,成為「什錦夾餡」的格局。成品用純凈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劑,復合香氣回味悠長,食之滿口余香。
在生產上採用電腦程式控制生產線及植物油自動循環系統,執行國家相關環保標准,保持了傳統麻花的獨特口味,更提升了麻花的質量。把麻花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酥脆香甜,勝似酥糖。
5. 稷山麻花的麻花起源
稷山麻花,因源於中華民族農業始祖教民稼穡、栽植五穀的後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的起源有其傳奇性。南北朝時,西魏大統四年(538年),河東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玉璧城曾發生過兩次大戰。東魏的高歡政權,於公元542年和546年,兩次攻打西魏的於文泰政權,都以高歡失敗而告終。明代御史宋儀望曾寫詩雲:軺車轉入稷山城,城畔猶傳玉璧營;戰骨只留荒冢土,蕭蕭落水盡悲聲。此地汾河南玉璧城周圍為戰地實營,因戰亂災荒,在這里生息的民眾,雖草木茂盛,但野獸出沒,毒蠍橫行,凡中毒者,十有半亡。人們為詛咒蠍毒,在每年的陰歷二月初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這種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蠍尾,演變成今天的兩股、三股稷山麻花。古老的麻花繩子、大姑娘小媳婦的麻花辮子,與稷山麻花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6. 麻花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有的
麻花有三種1、稷山麻花2、天津麻花3、伍佑麻花
稷山麻花的起源有其傳奇性。南北朝時,西魏大統四年(538年),河東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玉璧城曾發生過兩次大戰。東魏的高歡政權,於公元542年和546年,兩次攻打西魏的於文泰政權,都以高歡失敗而告終。明代御史宋儀望曾寫詩雲:軺車轉入稷山城,城畔猶傳玉璧營;戰骨只留荒冢土,蕭蕭落水盡悲聲。此地汾河南玉璧城周圍為戰地實營,因戰亂災荒,在這里生息的民眾,雖草木茂盛,但野獸出沒,毒蠍橫行,凡中毒者,十有半亡。人們為詛咒蠍毒,在每年的陰歷二月初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這種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蠍尾,演變成今天的兩股、三股稷山麻花。古老的麻花繩子、大姑娘小媳婦的麻花辮子,與稷山麻花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稷山麻花始創於隋朝開皇年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獨特,純手工製作。特別是稷山翟店老街一黃姓開的「品香齋」麻花店,其麻花精細小巧,狀如雙龍盤繞,色澤金黃油亮,味道酥香脆爽,每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其西位村的親家寧氏在長安及蘭州經商,便差人返鄉學得好手藝,在長安、蘭州開辟「品香齋」稷山麻花連鎖店,轟動一時。
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宰相裴耀卿(681至743年),字煥之,稷山人氏。唐開元初年,玄宗升耀卿為長安令,後任濟、宣、冀三州刺史,升任戶部侍郎,調任京兆尹、侍中,升為尚書左丞相,封為趙成侯。他在做州官和朝政理事時,終不忘將家鄉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棗兩大地方傳統名特產介紹給朝中,使稷山麻花、板棗得以成為宮廷佳品。
元世祖監察御使姚天福,稷山南陽人氏,其升任刑部尚書後,在江浙一帶任揚州路總管,吃到家鄉稷山小麻花,贊不絕口,力薦元世祖忽必烈品嘗,受到皇親國戚的青睞。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稷山佛峪口一帶屯積練兵,登基後始終沒忘稷山一帶享有盛名的麻花,常食不厭。
清代大學士、一代文豪紀曉嵐曾對推介稷山麻花做過歷史性的貢獻。紀曉嵐的岳父馬永圖,敕封儒林郎,曾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山東城武知縣和內閣中書。馬永圖生有四女,次女嫁與紀曉嵐。紀曉嵐常吃到岳父帶給他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棗,細細品味,感悟許多,撰文稱頌。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紀曉嵐向皇上介紹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親口品嘗,稱道:「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別具風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為朝廷御餐食品,地方年年進貢。稷山麻花隨之名聲大振,傳名後世。
7. 饊子麻花的簡介
【原料介紹】: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男女老少都愛吃,有人形容說「嚼著驚動十里人」。
【營養分析】:饊子麻花的營養成分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屬油脂類、高熱量食品,不宜多食。
【相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孕婦、高血脂症、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製作指導】:用麵粉加發酵面和水揉在一起,成面團,糖,搓成股擰成麻花形,入油鍋用七成熟熱油炸透炸熟撈出即成。
【其它相關】:饊子麻花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小食品。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將麻花、饊子作為寒具的代表,寒食節禁火之日,多食此品。據《續晉陽秋》載:「桓靈寶好蓄書法名畫,客至,常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污其畫,後遂不設寒具。」據此典故可知寒具是油炸食品。唐韋巨源《食單》載:「巨勝奴—酥蜜寒具」。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煙用之,故名寒具。」到了清代,據御膳房食單載:「乾隆十九年(1785)三月十六日總管馬國用傳,皇後用野意果桌一桌十五品。」其中就有「發面麻花」作點心。大約從清代起將是麻花、饊子分立,麻花較硬而粗,饊子細而散也。但都是油炸食品。著名的天津桂花發祥麻花,就是用發酵面加芝麻、青梅、糖姜、桃仁等果脯,經過搓擰,油炸而成。但也有稱為「饊子麻花」者,如天津的王記剪子股麻花,就因條散而不亂,麻花肌不擰緊在一起而得名。
【備注】:饊子麻花能久存不壞,置於塑料袋中,半月酥脆如故。饊子麻花屬高糖、高熱量食品,不宜多吃。
8. 饊子麻花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
饊子麻花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小食品。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將麻花、饊子作為寒具的代表,寒食節禁火之日,多食此品。
到了清代,據御膳房食單記載:1785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總管馬國用傳,皇後用野意果桌,一桌十五品。其中就有「發面麻花」做點心。
大約從清代起才將麻花和饊子分立,麻花較硬而粗,饊子細而散,但都是油炸食品。
著名的天津桂花發祥麻花,就是用發酵面加芝麻、青梅、糖姜、桃仁等果脯,經過搓擰,油炸而成。但也有被稱為「饊子麻花」的,如天津的王記剪子股麻花,就因條散而不亂,麻花肌不擰緊在一起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