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前教育的歷史起源
學前教育的歷史起源:
學前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在誇美紐斯和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影響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的兒童教育思想。
於1837年在布蘭肯堡創設了一所收托1~7歲兒童的教育機構,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福祿貝爾系統地論述了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內容和方法。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
他重視游戲的教育價值,把游戲作為幼兒園的主要活動,還設計了一套游戲和教學材料。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826)、《慈母游戲和兒歌》(1843)、《幼兒園教育學》(1862)。雖然福祿貝爾教育理論中有唯心主義觀點,但他在實踐上和理論上推動了各國幼兒園的建立和學前教育學的研究。
學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學前智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智發展極不成熟,需要家長及幼師積極的引導。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缺乏對他人的關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為家長和幼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分享、樂於分享。
『貳』 學前教育的發展歷史
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學前教育目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體發展方向轉變。60年代,美、日、蘇等國在冷戰和「知識爆炸」等因素的壓力下,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逐級下放。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於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早期智力開發成為美、蘇、日、德等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傾向於把早期教育誤解為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育中心,忽視學前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復歸,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工作者都呼籲要糾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開的「日、美、歐幼兒教育、保育會議」的中心內容,就是要求從智育中心轉向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人們意識到,各育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社會和情感問題應被看成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新修定的《幼兒園教育要領》,明確地將人際關系、環境、表現列入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中,以糾正偏重智育的傾向,促使兒童在天真、活潑、幸福的氣氛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界也普遍重視通過社會教育促進幼兒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問題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決。由於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也要求高層次的人才,成人仍對幼小的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人們就對他們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計算、閱讀、體操、芭蕾、鋼琴、健美、武術等方面的教育。這種單一的技能技巧訓練有著明顯的片面性,並且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兒童的興趣,強制行事,過於正規和嚴格,給幼兒個性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各國教育專家認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兒的特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仍然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主張讓兒童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發地、自主地去學習。
不分年級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已成為影響現行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潮流。1990年,法國政府頒布關於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學習階段改革計劃的法令,進行打破傳統的年級概念的改革嘗試。其做法是:將2至11歲兒童的教育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一般由3個學年組成。每一個階段稱作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為2至5歲。第二階段稱作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2個年級,兒童年齡為5至8歲。第3個階段稱作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後3個年級,學齡為8至11歲。
在美國,人們對學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齡組和小學低年級中的不分年級計劃的潛在作用也倍感興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岡州迎接21世紀教育法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分年級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級制和班級授課制在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制度過於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兒童的個性差異,因而在19世紀末開始的歐美教育革新運動中就受到批評。
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再次,不分年級的教育還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最後,不分年級制有利於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兒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各國學前教育事業在戰後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許多國家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叄』 中國學前教育的百年史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孕育階段(十五世紀前)十五世紀前,學前教育學思想散見於各種著作之中。1、中國古代諺語中:「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爬,六坐」《顏氏家訓》(二)萌芽階段(十五世紀——十八世紀中葉)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學論》《母育學校》英國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話》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愛彌兒》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林哈德與葛杜德》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萌芽階段學前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徵1、尊重兒童,強調發展兒童的個性2、主張教育必須「適應兒童」3、系統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體系4、重視兒童主動參加活動(三)初創階段(十八世紀後期——二十世紀中葉)中國:1、康有為《大同書》第一次提出在我國實施學前社會教育。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學前教育體系,主張讓兒童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3、陳鶴琴 1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抗戰時期,又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校——江西實驗幼師。4、陶行知 創辦了我國第一所鄉村幼稚園和勞工幼稚園。其辦園思想是「中國化」和「平民化」。(四)學前教育學發展的新階段1、辨證唯物主義為學前教育學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鄰近學科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學前教育學提供了科學基礎。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學的科學基礎。心理學對學前教育學的貢獻(1)強調早期經驗和教育的重要性(2)強調幼兒教育應以培養健全人格為目的(3)強調道德教育應以順應兒童的本性,避免教條灌輸(4)主張給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強調「開放」當前國外不同的學前教育學流派蘇聯教育理論:全面發展的教育西方開放的心理學理論:兒童是自己學習的主人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強調外在刺激。『肆』 國家第一批幼師專業是哪一年
2012年,為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幼兒園教師隊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育部2012年頒布出台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准(
『伍』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歷史沿革
1951年9月10日湖北省幼兒師范學校誕生,從此揭開了新中國湖北幼兒師范教育的新紀元。1951年至1961年是湖北幼師獨立辦學的階段,規模 逐步擴大,在校師生近780人。 1961年至1965年,是幼師收縮的時期,在校學生160人,教師也大量調出。1965年夏,省幼師並入省實驗師范,開始了聯合辦學階段。1966年停辦,至1971年恢復師范招生,改校名為武漢市第二師范學校,1973年,幼兒教育恢復和發展,至1978年共招12個班,1981年,恢復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幼師開始步入正常招生的軌道。198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湖北幼師,經過兩年的籌建,1984年9月10日湖北幼師正式恢復開學,此後,又陸續成為湖北省幼兒教育的教學、科研、信息和電化教育中心,成為湖北省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總部和全國幼師工作協會秘書處所在地。從此,湖北幼師以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即:「湖北省幼兒師范學校「、」湖北省幼兒教師培訓中心」的嶄新面貌重現江城,掀開了培養、培訓幼兒教師的新篇章。
學校附屬幼兒園「湖北省實驗幼兒園」的前身是1903年張之洞創辦的「武昌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園,被譽為中國「百年幼教」的基石而載入史冊。2011年該園已有108年的辦園歷程。這兩個第一使得湖北省實驗幼兒師范學校在中國幼兒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歷史地位。
『陸』 中國近代學前教育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中國近代學前教育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各有特點,產生的背景也各不相同,詳解如下:
一、解釋近代學前教育:
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是近代中國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是隨著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
二、分別介紹這四個階段的學前教育產生的歷史背景:
1、 清末幼兒教育機構的產生與實施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萌芽從17世紀明朝開始產生,但清政府的腐敗阻止資本主義的發展,到清朝末年,中國社會仍是一個政治上保持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經濟上以小農經濟為主,對外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的衰弱的封建大國。
而此時,西方卻發生了產業革命,積極對外擴張,要求中國向他們開放市場。近代幼兒教育主張
在上述情況下,中國近代思想家、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在批判和反對舊式封建家庭的黑暗和對兒童的不良影響的思想基礎上,最早提出了幼兒教育的主張。他主張廢除
家庭、解除封建倫常對人們的束縛,建立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財產共有、男女平等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母親從懷孕起就在國家設立的人本院接受胎教訓練,嬰兒出生後人育嬰院、慈幼院接受教育,兒童由國家公育,滿6歲後進入小學,直至中學和大學。中國幼兒社會教育機構 中國的幼兒教育機構是隨著「癸卯學制」的頒布而產生的。
《奏定學堂章程》中提出了《奏定蒙養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將幼兒教育列入學制系統。隨著新的學校系統的建立,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蒙養院誕生,在《奏定蒙養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規定了蒙養院的宗旨、保育教導的對象、內容及方法,並將蒙養院的教師稱保姆,由敬節堂、育嬰堂內的乳媼和節婦訓練而成。這些按「官編女教科書」訓練出來的保姆是「三從四德」的模範和宣傳者,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兒童的作用。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中華民國時期的幼兒教育1911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於1912年1月建立了中華民國。這一時期中國雖然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但幼兒教育還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幼兒教育改革與提高,1912年1月9日臨時政府成立了教育部,進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其中與幼兒教育有直接關系的是「王子癸丑學制」的頒布,它將蒙養院更名為蒙養園,屬學制體繫上的教育機構,但不計年限,沒有單獨成為學制系統的一級。1922年9月,北洋軍閥政府通過了「新學制」(壬戌學制),將蒙養園改名為幼稚園,把幼稚園納入學校系統,加強了它的地位,並強調幼稚園招收6歲以下兒童。中華民國幼稚教育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了《幼稚園課程標准》,對幼稚園教育的總目標、教育內容及教育方法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使得幼稚園課程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隨著中華民國幼稚園制度的確立,中國幼兒教育的質量有一定的提高,並在數量及兒童入園率方面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3、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幼兒教育活動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是中國近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辦學雖是文化侵略的一部分,但對中國的幼稚教育的途徑主要有:①興辦育嬰堂、孤兒院。這些名義上以「人道」為名的社會救濟機構,主要是收容當時社會上被遺棄的孤兒和貧兒,使他們接受宗教熏陶。但實際上,兒童在其中並沒有得到教育,甚至得不到起碼的溫飽有時還會受到體罰。②興辦幼稚園。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外國教會在中國開辦的幼稚園遠遠超過中國人自己辦幼稚園的數目。這些幼稚園實行西方化教育,宗教色彩濃厚,其目的是「造就民主國家的根基」。③興辦幼稚師范。中國新的學制產生之後,英、美教會鑒於當時在中國培養師資的重要性,開始在中國各地開辦幼稚師范學校如外國人最早是1899年在神話開辦幼師學堂,訓練中國的幼稚師資。後來外國的教會又於1916年在杭州設立了弘道女學幼師科,在蘇州景海開辦了女學幼稚師范科,等等。
4、解放區的幼兒教育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施的幼兒公共教育。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幼兒教育奠定了基礎。機構建立和發展 1934年,蘇維埃地區中央內務人民委員部頒布了《托兒所幼兒園組織條例》,規定兒童從出生到5歲要送進托兒所。條例還規定了組織托兒所的目的、入園條件、保教人員選擇、編制和環境、設備、作息制度、飲食等具體辦法。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共產黨和邊區政府在延安創辦了陝甘寧第一保育院,並先後建立了一批托兒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