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元之戰的影響
「銀元之戰」期間部分擁有大量資產的投機者試圖通過銀元的投機來阻止人民幣進入上海市場流通,事件最終演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上海民族資產階級的對抗。中國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行政干預手段,平息了這一銀元風波。「銀元之戰」實際上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爭奪市場領導權的斗爭。通過「銀元之戰」人民政府穩定了上海市的經濟,並且徹底控制上海市。安定了民心,為人民政府接管大城市和調控經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毛澤東評價「銀元之戰」的意義不亞於淮海戰役。
B. 米棉之戰和銀元之戰的意義
米棉之戰和銀元之戰的意義是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結束了自抗戰以來連續多年使人民深受其害的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局面,有力地推動了在全國范圍內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為獨立自主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轉變,為安定人民生活、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
銀元之戰:各地城市一解放,軍管部門和人民政府即通令以人民幣為唯一合法貨幣,金條、銀元、外幣一律由人民銀行掛牌收兌,嚴禁在市場上自由流通。但金融投機商對此卻置若罔聞,在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他們甚至揚言:解放軍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
以陳雲為主任的中財委沉著應對,精心部署鐵路交通部門在全國范圍集中調運糧食、棉紗等主要物資,在漲價最猛的11月25日,上海、北京、天津、武漢、沈陽、西安等大城市統一敞開拋售,使物價迅速下跌:同時催征稅收,進一步收緊銀根,投機商資金周轉失靈,紛紛破產。
在掌握足夠的周轉糧之後,中財委又部署於1950年春節後的正月初五,在上海敞開銷售大米2億多斤,使期待新年暴利的投機商不得不將囤積的大米全部蝕本吐出。
C. 建國初1950—1952年中央政府所進行的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措施和作用
它們是建國初期中央政府為穩定全國物價而採取的兩項重要的措施。銀元之戰:建國初期,一些不法資本家拒用人民幣,非法進行黃金、銀元的投機倒把活動,導致金銀價格暴漲,物價混亂,上海軍管會斷然查封挑起「銀元之戰」的大本營上海「證券大樓」,逮捕了投機倒把的首要分子,殺住了破壞金融的非法活動。銀元之戰:用政治鎮壓手段同資產階級爭奪金融市場(金銀外幣) 。米棉之戰:銀元之戰之後,一些投機商又進行 糧食和棉紗的投機活動,黨和政府又統一調運糧食和棉紗在各大城市拋售,市場物資飽和,物價接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