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唐朝部子儀怎麼死的

歷史上唐朝部子儀怎麼死的

發布時間:2023-02-03 19:32:34

① 歷史上郭子儀

一、郭子儀在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郭子儀從小喜武,研讀兵書,年輕時以武舉進入仕途,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

郭子儀憑借傑出的軍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恢復唐朝中央政權,安定社會,穩定邊境, 交好少數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很快攻破洛陽,直逼長安。

唐玄宗避禍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國事危難,肅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擔負收復洛陽、長安兩京,抗擊安史叛軍的重任。

郭子儀先在恆陽城下大敗史思明以及安祿山的援軍,奪取了潼關;然後他又率領唐朝15萬人馬以及從回紇借來的5000精銳騎兵,分三路直取長安。 這時,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趁叛軍內亂,一舉收復了被叛軍佔領1年零4個月的京師長安。

隨後又在新店擊敗安慶緒,收復洛陽。收復洛陽之後,肅宗對郭子儀贊譽有加,稱其為大唐的再造者,並封郭子儀為司徒,代國公。

758年10月,郭子儀等9個節度使又率兵進攻退守相州的安慶緒,安慶緒走投無路,向史思明求援。 由於監軍太監魚朝恩不懂軍事,貽誤戰機,唐軍大敗。

肅宗聽信魚朝恩的讒言,把相州失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一個人的身上,免去他的官職,召他回京,命李光弼接替他的職務。史思明聽說郭子儀被解職,立即帶領大軍進犯洛陽,洛陽再次失守。

河東一帶的節度使駐軍聽說洛陽失守,都騷動起來,肅宗只得起用郭子儀,任命他為河北諸州的節度使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並封他為汾陽郡王,出鎮絳州,肅宗臨死時把河東的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了郭子儀。 郭子儀一到任,就殺了 40多個為首作亂的人,穩定了河東的局勢。

史思明死後,他的兒子史朝義繼續盤跟在洛陽。即位的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副帥,出兵討伐史朝義。

郭子儀認為單憑唐軍的力量,難以消滅叛軍,於是向回紇借來10萬精兵,一舉攻佔了洛陽。史朝義逃往莫州,763年,眾叛親離的史朝義自殺,為禍8年的安史之亂終於被郭子儀平定了。

安史之亂平定後,郭子儀又多次平定節度使仆固懷恩等人的叛亂,並多次擊退吐蕃軍隊的進犯,保證了關中和長安的安全。

二、郭子儀對歷史的貢獻是什麼

郭子儀( 697〜781年),華州鄭縣(今陝 西華縣)人,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初 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年)任橫 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 右兵馬使。安史之亂時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 在河北打敗史思明。

後聯合回紇收復洛陽、長 安兩京,平定天下,對挽救唐朝的危亡起到了 至關重要的作用。唐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 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 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 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84歲 高齡時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20 多年。盡管郭子儀一生功勞顯赫,但他忠勇愛 國,寬厚待人,從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有極 高的威望,是中國封建社會忠臣良將的典範。

三、郭子儀

84歲,最NB得是單槍匹馬嚇跑吐蕃,那時候回紇和吐蕃叛亂,郭子儀一個人跑到回紇陣營,吐蕃知道後,連夜跑了。

郭子儀晚年,他的兒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兒子說,要沒我父親,早就沒了你們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裡告狀,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卻說:「的確,沒有郭家,就沒有我大唐」 郭子儀可以說是功高震主的元帥、將軍裡面僅有的幾個善始善終,富貴子孫的大將軍 獨任朔方無限功—大唐名將之郭子儀 提起郭子儀,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打金枝》這出戲,聯想到他對大唐帝國的忠誠和大度,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個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從未真正背叛過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i,不離不棄,兩人是一對真正的恩愛夫妻。 郭子儀一生有八個兒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個女兒都是王氏的嫡女,僅從生育的頻率和數目就可推斷兩人的感情深度,從王氏的墓碑記載可知,郭曖是郭子儀和王氏的嫡子,後來成為昇平公主的駙馬,郭映是郭子儀最小的兒子,也是與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時,郭子儀悲痛欲絕,不能自抑,停柩幾近半年,不忍將愛妻下葬,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才送愛妻入土為安,請名士楊綰撰寫碑文,為王氏的一生寫下深情的回憶。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門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復有何憾,她嫁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儀(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身長六尺有餘,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時期就通過武舉考試成為左衛長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親郭敬之歷任五個州的刺史),唐代崇尚軍功,重視武舉制度,郭子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太原王氏的親睞,15歲的王家小姐成為了郭子儀的妻子,雖然當時的郭子儀還只是一個潛力股,但是他擁有非常出眾的資質,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沒有放過這樣的好小夥子。

「安史之亂」爆發了,帶給普通百姓的是無數的離亂和痛苦,帶給郭子儀的則是鵬程萬里、揚名青史的機遇。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十五萬叛軍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

郭子儀臨危受命,成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訓練有素的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陸續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復常山郡的九個縣城,嚴重威脅了安史叛軍的歸路,因為河北各郡是洛陽和安祿山老巢范陽的必經之地,安祿山不敢怠慢,讓史思明帶上幾萬人馬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 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隊如影隨行,郭子儀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騎兵,引得敵軍追了三天三夜,正當敵軍精疲力竭之際,唐軍趁勢進攻,史思明大敗,趕緊向安祿山乞求援軍,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萬人。

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部隊共有十萬人,但郭子儀並不急於交戰,「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讓五萬叛軍疲於奔命卻欲戰不能,士氣十分低落。 郭子儀眼看時機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萬對五萬,斬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頭散發、光著腳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個郡紛紛殺死叛軍守將,迎接王師,叛軍退路已被截斷,人心浮動,唐將哥舒翰又堅守潼關天險,閉門不出,叛軍進退維谷,形勢對朝廷非常有利。 在這個關鍵時刻,年紀老邁的唐玄宗卻一意孤行,走出了一個遺恨千古的昏招。

本來郭子儀主張堅守潼關,避敵鋒芒,然後北圖范陽,唐玄宗卻嚴辭逼迫哥舒翰出潼關迎敵,潼關守軍一戰全軍覆沒,叛軍直指長安,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長安、洛陽都落入安祿山的手中,大唐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為其保駕護航,「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親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不聽安慶緒的調遣,安史集團分裂了。朝廷決定展開反擊,皇子李?m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收復兩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儀的身上。

安史叛軍中的騎兵原是唐軍部隊中的精銳,一向勇不可擋,清渠之戰中叛軍9000騎兵列成長蛇之陣,兩翼包抄,唐軍潰敗,只得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縣)。郭子儀看到了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紇借兵,唐肅宗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 4000回紇騎兵趕至鳳翔助戰,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由郭子儀全權指揮,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唐軍進兵長安城西,以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郭子儀自領中軍,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對陣。大戰開始了,唐軍初戰不利,抵擋不出叛軍的攻勢,前軍統帥李嗣業眼見情勢危急,脫掉盔甲,袒露上身,揮刀斫殺,他大聲呼喊,「今天不拚命死殺敵,我們就要全軍覆沒」,前軍士兵手執大刀,所向披靡,唐軍逐漸占據了格鬥的上風。

叛軍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埋。

四、歷史上真實的郭子儀大揭密 郭子儀是誰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閑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評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大歷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五、郭子儀對中國歷史做出了什麼功績

郭子儀(697—781),祖籍山西汾陽,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代著名 的軍事家。

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五州刺史。郭子儀 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傑,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 畏權貴。

郭子儀通過武舉考試獲得高等補左衛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一 職。天寶八年(749年),他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

後又出任天德軍使,兼 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由於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 敗,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 名,召集了諸蕃兵馬15萬人,號稱20萬,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長驅南下殺 入中原。安史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緊急關 頭,唐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鎮名,鎮治在今寧夏 靈武西南)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 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復重鎮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敗叛軍薛 忠義。

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岩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 大獲全勝。馬邑的收復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系,使 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從而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 權。

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御史大夫。 這時,由郭子儀推薦的新任 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東出井陘(今 河北井陘西北),攻下常山(今 河北正定)。

叛軍將領史思明部 反攻,妄圖奪回常山,李光弼向 郭子儀告急。郭子儀於與李光弼 合兵一處,九門(今河北正定 東)一戰,大敗叛軍。

這時,郭 子儀曾經建議,北取范陽,直搗 叛軍巢穴以減輕潼關的壓力,但 沒有得到唐玄宗的許可。 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調郭 子儀部到靈武,並以郭子儀為兵 部尚書兼宰相。

至德二載(757 年)二月,郭子儀率軍攻下河東 (今山西永濟),肅宗也由靈武到 了鳳翔(今陝西鳳翔)。 四月, 肅宗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 (元帥為皇子李俶),繼續征討叛軍。

九月,郭子儀率唐軍15萬逼近長安,與叛軍 10萬人相持於長安西南香積寺北灃水之東。經過激戰,叛軍全線崩潰,唐軍收復 長安。

郭子儀乘勝東進,追叛軍至潼關,佔領華陰(今陝西華陰)、弘農(今河南 靈寶)。 757年,安史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帳下李豬兒殺死,其子安慶緒放棄洛陽, 北渡黃河,逃至保鄴(今河南安陽北)固守,唐軍收復洛陽。

肅宗回到長安,召郭 子儀還京。肅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儀於京城以東的灞上,見了郭子儀,感激涕零地 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干元元年(758年),肅宗調動各路大軍進攻安慶緒。郭子儀等唐軍圍困保鄴, 並引漳水灌城。

這時史思明為援救安慶緒截劫唐軍的糧草,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不 斷襲擊唐軍。干元二年(759年),唐軍與史思明叛軍展開激戰,雙方均遭重大損 失。

郭子儀退向河陽(今河南孟縣),保衛東京。 肅宗召郭子儀還京,免其軍職, 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取代郭子儀的職務。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 儀的兵權,調他回長安。 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和黨 項乘機向東發展勢力,鳳翔(今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今陝西彬縣)以北的地方 失去控制。

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建議不可忽視這方面的問題,但都沒引 起代宗的重視。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開始東進,邊將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 根本不向代宗報告。

吐蕃順利東下,很快到達涇州(今甘肅涇川),涇州刺史高暉 投降,並引吐蕃深入內地,一直過了邠州(今陝西彬縣),代宗始有所聞。 吐蕃繼 續東進至奉天(今陝西干縣)、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京師震動,代宗才命雍王李 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今陝西咸陽東)。

郭予儀久居京師, 手下沒有軍隊,臨時湊集了20餘人到咸陽,面對20餘萬敵軍,當然難以有所作為。 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於程元振從中作梗,也未能見到代宗。

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 駐軍在商州(今陝西商州)。他認為從商州出藍田(今陝西藍田),吐蕃自然不敢東 進,代宗在陝州也就安全,於是,代宗沒再堅持調他東去陝州的意見。

郭子儀派長 孫全緒率200騎出藍田,觀察敵情。 長孫全緒白天擊鼓張旗,虛張聲勢;夜間多處 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

同時,還有數百人於夜間在長安城中擊鼓吶喊,還發出郭 子儀將率大軍到來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這四面楚歌聲中,吐蕃感到無力控制 長安,只得撤兵西去。

臘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等到滻水以東迎接。 代宗羞愧 地對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 平定仆固懷恩,又是郭子儀的一大功績。

安史之亂結束後,仆固懷恩率朔方兵 駐屯汾州(今山西汾陽)。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懷疑仆固懷恩與回紇有勾結,遂向代 宗密奏仆固懷恩欲反。

仆固懷恩受到猜疑,有詔書也不敢進京。當代宗徵求除去。

六、郭子儀

84歲,最NB得是單槍匹馬嚇跑吐蕃,那時候回紇和吐蕃叛亂,郭子儀一個人跑到回紇陣營,吐蕃知道後,連夜跑了。

郭子儀晚年,他的兒子娶了公主,一次夫妻吵架,他兒子說,要沒我父親,早就沒了你們大唐,公主跑到皇帝那裡告狀,這可是抄家的罪,但皇帝卻說:「的確,沒有郭家,就沒有我大唐」 郭子儀可以說是功高震主的元帥、將軍裡面僅有的幾個善始善終,富貴子孫的大將軍 獨任朔方無限功—大唐名將之郭子儀 提起郭子儀,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打金枝》這出戲,聯想到他對大唐帝國的忠誠和大度,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個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從未真正背叛過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i,不離不棄,兩人是一對真正的恩愛夫妻。 郭子儀一生有八個兒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個女兒都是王氏的嫡女,僅從生育的頻率和數目就可推斷兩人的感情深度,從王氏的墓碑記載可知,郭曖是郭子儀和王氏的嫡子,後來成為昇平公主的駙馬,郭映是郭子儀最小的兒子,也是與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時,郭子儀悲痛欲絕,不能自抑,停柩幾近半年,不忍將愛妻下葬,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才送愛妻入土為安,請名士楊綰撰寫碑文,為王氏的一生寫下深情的回憶。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門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復有何憾,她嫁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儀(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身長六尺有餘,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時期就通過武舉考試成為左衛長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親郭敬之歷任五個州的刺史),唐代崇尚軍功,重視武舉制度,郭子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太原王氏的親睞,15歲的王家小姐成為了郭子儀的妻子,雖然當時的郭子儀還只是一個潛力股,但是他擁有非常出眾的資質,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沒有放過這樣的好小夥子。

「安史之亂」爆發了,帶給普通百姓的是無數的離亂和痛苦,帶給郭子儀的則是鵬程萬里、揚名青史的機遇。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謀已久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十五萬叛軍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佔了東都洛陽,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驚恐之中。

郭子儀臨危受命,成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與訓練有素的叛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較量,陸續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復常山郡的九個縣城,嚴重威脅了安史叛軍的歸路,因為河北各郡是洛陽和安祿山老巢范陽的必經之地,安祿山不敢怠慢,讓史思明帶上幾萬人馬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 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隊如影隨行,郭子儀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騎兵,引得敵軍追了三天三夜,正當敵軍精疲力竭之際,唐軍趁勢進攻,史思明大敗,趕緊向安祿山乞求援軍,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萬人。

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的部隊共有十萬人,但郭子儀並不急於交戰,「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夕襲其幕」,讓五萬叛軍疲於奔命卻欲戰不能,士氣十分低落。 郭子儀眼看時機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萬對五萬,斬首四萬級,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頭散發、光著腳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個郡紛紛殺死叛軍守將,迎接王師,叛軍退路已被截斷,人心浮動,唐將哥舒翰又堅守潼關天險,閉門不出,叛軍進退維谷,形勢對朝廷非常有利。 在這個關鍵時刻,年紀老邁的唐玄宗卻一意孤行,走出了一個遺恨千古的昏招。

本來郭子儀主張堅守潼關,避敵鋒芒,然後北圖范陽,唐玄宗卻嚴辭逼迫哥舒翰出潼關迎敵,潼關守軍一戰全軍覆沒,叛軍直指長安,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長安、洛陽都落入安祿山的手中,大唐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郭子儀率領五萬朔方軍為其保駕護航,「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被親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不聽安慶緒的調遣,安史集團分裂了。朝廷決定展開反擊,皇子李?m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收復兩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儀的身上。

安史叛軍中的騎兵原是唐軍部隊中的精銳,一向勇不可擋,清渠之戰中叛軍9000騎兵列成長蛇之陣,兩翼包抄,唐軍潰敗,只得退守武功(今陝西武功縣)。郭子儀看到了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紇借兵,唐肅宗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 4000回紇騎兵趕至鳳翔助戰,唐軍集結了十五萬人馬,由郭子儀全權指揮,郭子儀向唐肅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獲勝,臣將以死謝罪」。

唐軍進兵長安城西,以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郭子儀自領中軍,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叛軍對陣。大戰開始了,唐軍初戰不利,抵擋不出叛軍的攻勢,前軍統帥李嗣業眼見情勢危急,脫掉盔甲,袒露上身,揮刀斫殺,他大聲呼喊,「今天不拚命死殺敵,我們就要全軍覆沒」,前軍士兵手執大刀,所向披靡,唐軍逐漸占據了格鬥的上風。

叛軍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埋。

② 郭子儀是怎麼死的

分類: 社會/文化 >> 歷史話題
解析:

唐代著名將領: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年),唐代著名將領。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他一生歷仕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餘年中,身系唐朝廷的安危重任,為唐中興名將。

郭子儀少年習文練武,於玄宗天寶初年中武舉,從此人仕,在朝任左衛長史。天寶八年(749)任橫塞軍使,十三年(754)任天德軍使(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北)兼九原太守。

唐玄宗統治的後期,朝 *** 敗,藩鎮勢力迅速擴大。鎮守唐東北邊境的蕃將安祿山,身兼平盧(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縣)、范陽(治今北京市)、河東(治今山西太原市)三鎮節度使,部下擁兵十五萬,久已蓄謀推翻李唐王朝,暗自招兵買馬,積草屯糧,積極准備著發動叛亂戰爭。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南下佔領了河北、河南的許多州縣,於十二月即攻破東都洛陽。

唐朝廷慌忙應敵,詔授郭子儀為朔方軍節度使,命出兵河北,襲擊安祿山的後路。郭子儀兵進山西,在右玉(今山西右玉縣)初戰獲勝,打敗叛軍高秀岩部,殲敵七千餘,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市)、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等地。十五年正月,安祿山攻潼關,玄宗又命郭子儀分一路兵去洛陽,另選一將出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入河北。子儀推薦部將李光弼任河東節度使,率軍出關。隨後,玄宗改命郭子儀返朔方補充兵力,然後東進代州。四月,子儀趕至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與李光弼會合,在九門(在今河北藁城縣西北)打敗叛軍史思明部。五月,追至恆陽(今河北曲陽),與史思明大戰於嘉山(在曲陽縣東),殲敵四萬餘人,俘千餘名,獲戰馬5000匹,取得反擊叛軍的第一個大勝仗,河北的許多郡縣紛紛迎接唐軍,郭子儀由此威名傳揚。

當郭子儀擬揮兵北進范陽時,六月,叛軍攻破潼關。玄宗皇帝出逃蜀地,郭子儀撤兵退守太原。太子李亨逃至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南),七月即皇帝位,是為肅宗。肅宗詔命郭子儀、李光弼班師赴靈武。郭子儀進見肅宗,被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領朔方軍。十一月,郭子儀出兵河曲,平定「同羅之亂」後,還軍至鄜州洛交郡(今陝西富縣)。次年二月,子儀分兵攻取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縣),然後直入河東鎮(今山西永濟縣),打敗叛軍崔干佑部,殺敵4000,俘5000。四月,肅宗已南來至鳳翔(今陝西風翔縣),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令他率兵馳援鳳翔。回軍途中,他在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打敗敵將李歸仁部,南下到達長安城以西的 水沿岸。清渠(在今陝西武功縣普集鎮北)一戰,郭子儀被叛軍打敗,只得退守武功,赴鳳翔向肅宗請罪。肅宗正在用兵,未罪郭子儀。

是年閏八月底,肅宗命元帥廣平王李豫發兵攻長安,郭子儀率領中軍。九月二十七日,唐軍進抵長安城南、灃河以東香積寺北。長安城的叛軍將領安守忠、李歸仁等傾巢出動。兩軍激戰大半日,叛軍死傷六萬餘人,大敗而回。當夜,叛軍撤出長安,逃往陝州。九月二十八日,元帥廣平王率郭子儀等入城,京師光復。接著,郭子儀統兵東進,下潼關,克弘農,長驅直進新店。在洛陽的安慶緒命嚴庄為帥,統兵15萬在陝州阻擊唐軍。唐軍得回紇鐵騎援助,大敗叛軍。嚴庄挾帶安慶緒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唐軍收復洛陽。

肅宗回到長安,詔命廣平王、郭子儀返還西京。當郭子儀到達長安東郊時,肅宗親自出迎,拉著子儀的手說:「國家再造,卿之力也!」加封子儀為代圖公,詔命他復往洛陽,經略北討。

長安和洛陽的相繼收復,河東、河南的大部郡縣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唐中央 *** 已擺脫了危難境地。但這時的唐肅宗卻重用宦官李輔國、魚朝恩把持朝政。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肅宗命令九個節度使出兵圍攻盤據相州的安慶緒。但這次出兵不設主帥,以魚朝恩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視各軍將領。十月,郭子儀率本部人馬與他路兵合圍衛州(今河南汲縣)。臨戰,假裝敗退,而令事先埋伏的3000弓弩手箭射叛軍。敵軍驚恐,郭子儀揮兵掩殺,陣斬叛軍四萬餘人,俘虜了叛將安慶和,收復了衛州。安慶緒的人馬退守在相州,唐軍各路人馬60萬共圍相州鄴城(今河南安陽市)。郭子儀命部隊引漳河水淹鄴城,城中糧盡,安慶緒向史思明求救,史發兵五萬南下.在鄴城外與唐軍相遇,殺傷相半,唐將魯炅中流矢,郭子儀軍承其後,未及布陣,忽狂風大起,天昏地暗,雙方軍兵皆大驚!潰不可止,唐車潰而南,史軍潰而北。郭子儀一軍退至河陽,子儀謀守河陽以保東京洛陽,不料軍營夜裡自驚,又退至闕門方才穩定。子儀復派兵去守河陽。

魚朝恩素忌郭子儀功高,便乘鄴城之敗詆毀他,將失敗責任推在他一人身上。肅宗本已對郭子儀「擁兵太盛」心懷戒懼,於是將他召還京師,摘掉兵權,改命李光弼統領朔方軍。與此同時,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吞並其軍,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得知郭子儀被逐,便在乾元二年五月發兵南下,打敗李光弼,重佔了洛陽,形勢急轉直下。

郭子儀被罷黜後,閑住京師。上元元年(760)九月,肅宗曾下令子儀再領兵自朔方攻范陽,但又受到魚朝恩的阻攔,未能成行。寶應元年(762)正月,河東鎮發生兵變,太原、絳州兩地駐軍騷動。肅宗只得起用郭子儀,晉封為汾陽王,知諸道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副元帥,命他去平息兵亂。子儀到絳州,殺了倡亂將領王元振,河東兵亂平息,唐軍士氣復振。

寶應元年四月,代宗李豫即帝位。宦官程元振恃擁立之功,干預朝政。八月,郭子儀由河東入京。程元振向代宗進讒言,誣陷子儀,致子儀再度被罷兵權。次年,史朝義叛軍內亂,史朝義自殺,幾個主要頭領投唐,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方告結束。

在唐廷全力東討叛軍之際,吐蕃、黨項等乘關中空虛,進兵東犯。廣德元年(763)十月,敵兵已進至邠州、鳳翔一線,長安告急。代宗急忙請郭子儀出任副元帥,子儀時已無兵,只帶二十餘騎趕往咸陽原御敵。時吐蕃兵己越乾縣、武功而來,渭北行營的兩千兵士出戰,被敵打敗,吐蕃軍渡渭河便橋,直攻長安。代宗慌忙逃往陝州,長安被吐蕃軍隊佔領。

郭子儀派人去商州招撫潰散士兵,又調武關防兵出藍田,向長安進發。從商州、武關而來的兵卒有四千餘人,郭子儀分兵於藍田虛張聲勢,設疑兵擾亂吐蕃軍心,又讓百姓傳呼:「郭令公從商州調集大軍,來攻長安了。」吐蕃兵將聞郭子儀到來大驚,連夜撤出長安西逃。代宗聞報,命子儀為西京留守。子儀入京,派將分屯畿縣,表請代宗回朝。代宗慰勞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朔方鎮將仆固懷恩,在最後打敗史朝義叛軍的戰爭中立下戰功,但不滿朝廷的封賞,又與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有隙,受辛的構陷,懷恩調兵攻太原辛雲京,辛上奏代宗稱懷恩反叛。代宗調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兼河中節度等使,去河東,用以鎮撫懷恩。懷恩的部下聞郭子儀到來,發生了分化,互相攻殺。仆固懷恩無奈,率300親兵逃往靈州。郭子儀到達汾州,懷恩的部下紛紛投歸子儀麾下,河東局勢安定。代宗加升子儀為太尉,兼朔方節度使,子儀辭太尉不拜。

仆固懷恩在朔方收集亡散士卒,又煽動吐蕃、回紇出兵內犯。代宗乃命子儀出鎮奉天(今陝西乾縣),子儀派將防守邠州(今陝西彬縣)。懷恩引吐蕃兵到來,知郭子儀在此,眾蕃兵嚇得不戰而退。懷恩退到邠州,又被白壽德擊走,逃往靈州。代宗加封子儀尚書令,他拒絕不受,去鎮守河中。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懷恩復誘吐蕃、回紇、吐谷渾等來犯。郭子儀奉命屯涇陽,抵擋回紇軍鋒。子儀以其大智大勇,單人獨騎進入回紇軍營,責其首領葯葛羅背棄前盟,不該犯唐。回紇兵將素重郭子儀威名,願與唐室恢復友好關系,並幫助唐軍攻擊吐蕃。吐蕃聞訊,撤兵西逃。郭子儀派精騎追至靈台(今甘肅靈台縣)西原,大敗吐蕃,西部邊境暫告安定。閏十月,郭子儀還鎮河中。

大歷四年(768),代宗聽取元載的建議,改命郭子儀鎮守邠州。八年(773),吐蕃十萬眾人寇,被郭子儀擊退,保護了關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卒,遺詔命郭子儀在治喪期間代理朝政。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郭子儀為中書令,加封太尉,尊為「尚父」,罷所任各軍職。從此,征戰一生的郭子儀結束了戎馬生涯,在朝為相。

建中二年(781),郭子儀病重去世,時年85歲。德宗皇帝為之廢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弔唁。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門送別。朝野上下為失去一位中興名將而痛惜。

郭子儀少年從武,戎馬一生,為鞏固唐王朝的統治,也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東征西戰二十數年,他的雄才膽略在人民和軍隊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雖戰功卓著,官高富顯,但為人處事十分謹慎,不居功自傲,不以勢壓人;雖手握重兵,能服從皇帝命令,不擁兵自立;雖屢遭奸佞誣陷,甚至魚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墳,仍能以國事為重;他遵守朝廷法紀,嚴教子孫,不徇私情。因此,終未因功緻禍,立於不敗之地。

③ 道君中唐儀最後怎麼了道君中唐儀最後結局是什麼

1、道君中唐儀最後怎麼了?最終的結局是她死了。2、唐儀,牛有道名義上的妻子(已斷絕關系)。為人保守但並不迂腐。唐牧的女兒,本為上清宗弟子,愛好詩詞,長相嬌美,氣質優雅出塵,號稱紫雲郡第一美人。唐牧死後,為接任上清宗掌門而嫁給牛有道為妻。現已有築基修為,並成為上清宗新一任掌門。但因為其本性純良,缺乏果決之力,故被長老牽制。後宋家直系被牛有道所殺,宗門被牽連面臨滅門威脅,關鍵時刻其師叔現身驚走敵人,至此,其真正成為上清宗的掌門人。後率宗門集體投靠燕國北州叛將邵登雲。得到趙雄歌指點,前往萬獸門尋求牛有道幫助。後在牛有道幫助下以與牛有道解除關系為代價前往並於衛國立足。

④ 歷史上郭子儀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上完人並不多,我認為郭子儀就是其中一個。大家放心,他的結局很好,活到了85歲,而且是善終,子孫都成為了皇親國戚,家族榮耀百年。那麼郭子儀是如何做到的呢?


總結:郭子儀活了85歲,歷經四朝而不衰,靠的是智慧。郭子儀的確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不僅在打仗的時候,能夠英勇殺敵,在處理內部事務的時候,也能夠游刃有餘。他靠自己的努力,將李唐王朝從旋渦之中拉了回來,也將自己的家族推向了一個高峰,甚至將自己的名聲提高到了巔峰,而且作為一名功高蓋主的武將,能夠得以善終,千古少有。所以我認為郭子儀是歷史上少有的完人。

⑤ 郭子儀平定仆固懷恩叛亂:又一次挽救虛弱的唐朝

唐代宗詔令改本年為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唐廷論功行賞,冊封曾出兵幫助攻下洛陽的回紇可汗為英義建功毗伽可汗,唐室群臣如正副元帥及各道節度使,也都相應升了官階。仆固懷恩因為功勛卓著,升任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坐鎮朔方。但這個仆固懷恩,總認為自己功大遭嫉,一度向代宗上書,憤世嫉俗而又憂心忡忡。代宗專門派出同平章事裴遵慶前往汾州,對他進行安慰,並勸他一塊入朝。而懷恩以怕死為名,竟然不肯入京。裴遵慶回來報告代宗以後,代宗也得過且過,不以為意。

九月間,突然由州傳來警報,說是吐蕃帶著吐谷渾、黨項、氐族等二十萬大軍入寇,代宗大驚,這才想起四月間郭子儀曾提醒他說吐蕃竟然羈押唐使,不可不防,但並未引起代宗的重視。入秋後,吐蕃曾侵入大震關,好幾個州都相繼失陷,河西隴右地區幾乎都被佔領。邊城陸續告急,但都被程元振壓下了,沒讓代宗知道。現在敵軍長驅直入,涇州刺史高暉開門迎降,所以敵軍直抵州城下,代宗才得到消息。

代宗急忙召集群臣商議,都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十月間,代宗只好又請出郭子儀,令他作了副元帥,鎮守咸陽。正元帥就是雍王適。但雍王適地位雖然尊貴,卻是無權無勇。而郭子儀因閑廢已久,所有部下都已離散,倉促之中只招募到二十人,便立即起程。到了咸陽以後,吐蕃兵已越過奉天和武功地界,渡過渭河,洶洶而來。郭子儀急忙派了判官王延昌入朝報告,請求迅速增派援軍,結果又被程元振阻撓,未見到皇上。多虧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帶領手下兩千精兵勇敢出擊,打敗吐蕃前鋒,不過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被擒。吐蕃兵於是得以度過便橋,進攻京城長安。代宗驚慌失措,帶領幾位妃嬪和雍王適離開長安,向陝州逃去。

郭子儀聽說京城告急,急忙從咸陽趕回,進到京城後,既看不到皇上,也不見兵馬,人氣荒蕪,不堪入目。郭子儀便帶著三十騎兵仍然趕回咸陽。晚上在半路上歇腳時,郭子儀對王延昌說:「六軍從京城逃散之後,多在商州一帶,你趕快前去招撫。然後我們再從武關發兵,進攻藍田,吐蕃就必然逃回去了。」

王延昌奉命到商州後,一經傳達子儀的命令,便得到熱烈響應。因為各軍一向佩服子儀,都願意拱手聽命,並且馬上跟隨王延昌一起趕到咸陽。鳳翔節度使高升及元帥都虞候臧希讓等,也各率了幾百騎兵到來,武關的守軍也增加到了一千名,統共約有了四千人的隊伍,軍備力量至此稍微有所好轉。子儀迅速將此情況向陝州行宮的代宗作了匯報。代宗因為擔心吐蕃攻破潼關,便叫子儀到陝州附近駐扎,子儀又派人給代宗送去書信,請他不要擔心。

這時,渭北、~坊節度使白孝德在判官殷秀實的勸說下,大舉出兵,與蒲州、陝州、商州、華州的兵力會合,一起進擊吐蕃兵。郭子儀也派出左羽林大將軍孫全緒,率二百騎兵向藍田出發,對其面授機宜之後,又命令第五琦代理京兆尹,與孫全緒同行;然後調寶應軍使張知節,率兵千人作為後應。孫全緒到了韓公堆以後,白天擊鼓,晚上則燃起熊熊篝火,以迷惑敵寇。光祿卿殷仲卿又招募兵士千人來保衛藍田,並與孫全緒取得了聯絡,然後選出精銳騎兵兩百人渡過核,往長安去了。

此時的吐蕃兵已經將長安城裡的財物掠奪得差不多了,正打算滿載而歸。突然聽說郭子儀率軍來了,吐蕃兵的統帥馬重英不由得驚恐起來。這一夜的朱雀街中,又突然響起一片鼓聲,接著是大眾的喧嘩聲,聲浪模模糊糊,隱隱約約聽來是「郭令公」三個字。高暉嚇得魂飛魄喪,連夜出了京城,向東逃去。馬重英也不敢久留,於次日黎明率領部下往北逃了。

其實,郭子儀此時還在咸陽,並未到京城,是孫全緒派將領王甫潛入城中,悄悄找了好幾百名少年,有意在夜間鼓噪不斷。吐蕃的一二十萬將士,竟被這「郭令公」三字嚇退了。原來,這都是郭子儀授給孫全緒的妙計。

孫全緒與第五琦入京以後,立即派人向郭子儀告捷。郭子儀又向代宗報告,請他回宮。代宗此時正在潼關巡視,從長安逃到這里的高暉剛剛也被守將李日越捉住,請求皇帝予以正法。郭子儀收復長安的消息傳來,代宗便命他為西京留守,第五琦為京兆尹,元載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十二月間,郭子儀帶領百官到核迎接代宗歸來。見到郭子儀,代宗感慨道:「我起用先生太遲了,所以才遭到這場劫難。現在我能重歸京城,多虧先生出力啊!」

代宗回宮的第二天,便開始封賞有功之臣,並罷免了苗晉卿、裴遵慶的宰相職務,任用李峴為同平章事,提拔魚朝恩作了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讓他總領禁軍。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詔立雍王適為皇太子。

過了好幾天,宮中又接到河東節度使辛雲京的急報,說是:「仆固懷恩在北方造反,帶兵入寇太原,已被我擊退,現在已往榆次縣去了。請求派兵征討。」代宗即命郭子儀為河東副元帥兼河中節度使。消息傳到榆次,懷恩的部下多為原來郭子儀的部下,聽說郭子儀出守河東,都竊竊私語,說是有何臉面見郭老。仆固懷恩的老母親也說國家待他不薄,他不應反唐,甚至提刀追殺懷恩,聲稱「為國家殺賊」。仆固懷恩看看自己眾叛親離,無法在待下去了,便於二月間帶了三百精兵渡河逃到靈州,不久竟引來回紇和吐蕃,一起入寇。但他引狼入室的計劃很快即被郭子儀及其部下白孝德粉碎,仆固懷恩不得不再次逃往靈州。

仆固懷恩逃走,郭子儀也不窮追。待他入朝匯報戰績,代宗感激不盡,慰勞再三;還於年底加封他為尚書令,此前還曾授他太尉一職,子儀都堅辭不受。

就在仆固懷恩被郭子儀打敗後不久,曾與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病死徐州,時年五十七歲。

廣德三年正月,代宗改本年為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這一年,代宗開始迷信佛教,不但自己信,還讓百官穿上朝服到資聖西明寺,聽人講經說法。原來,魚朝恩、元載、王縉,還有原來的兵部侍郎、新任同平章事杜鴻漸等,都認為佛法無邊,如果虔誠皈依,一定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九月的一天,代宗與人在資聖西明寺中聽經,正講得熱鬧,忽然奉天、同州等地傳來警報,說是仆固懷恩又引來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等兵來犯,已經快入境了。這時的代宗已經不像前次那樣匆忙,而是慢騰騰地說:「懷恩應該不至於再度造反,或許是邊境謠傳吧!」

不久,又有郭子儀從河中派遣行軍司馬趙復前來送信,說是:「叛軍鐵騎如飛,約有十萬余眾,不宜輕視,請求迅速命令鳳翔、滑、濮、、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這才離開寺廟回到朝廷,剛剛布置完各鎮節度使出兵之事,又接到一大喜報,說是仆固懷恩因中途生病便返回鳴沙,已經暴死。魚朝恩、元載等又一起向代宗表示祝賀,說是佛法有靈,代宗也很欣慰。然而只隔了一兩天,風聲又緊,仆固懷恩的部眾由叛將范志誠帶領進攻涇陽,而吐蕃兵則已逼近奉天。代宗這才不再聽經,派郭子儀到涇陽駐守,接著又部署了其餘各節度使的負責區域,並且親自率領六軍在苑中駐扎,下令親征。

當時由於連日大雨,敵寇幾乎寸步難行,吐蕃將領尚結悉贊摩、馬重英等在入境地區大肆燒殺掠奪之後,退兵而去。代宗聽說吐蕃又退了兵,更加相信佛光普照,又叫寺廟開始講經。誰知吐蕃兵退到州,與回紇兵相遇,又一起聯軍進攻涇陽。郭子儀在涇陽城命令諸位將領嚴密把守,但相持不戰。敵寇見守衛很嚴,一度退到北原,迅即又進到城下。

郭子儀派牙將李光瓚到回紇兵的營地,責備其背棄前約,不講信用,並說:「現在仆固懷恩已經遭到天罰,郭公現在已經在此駐軍,如果要和,就請攻打吐蕃;如果要戰,就預約交戰時間。」

回紇都督葯葛羅驚問李光瓚:「如果郭公真的在此,能夠見見么?恐怕是你騙我吧?」

李光瓚說:「就是郭公派我來的,怎麼說不在?」

葯葛羅說:「如果郭公真在這里,請他來面議。」

李光瓚回來報告郭子儀後,子儀說:「敵眾我寡,難以力勝,唐室待回紇不薄,不如挺身前去,免得大動干戈。」

說完就要走。手下各位將領都請求他選五百騎兵隨行,子儀說:「五百騎兵怎麼抵擋得住十萬人?一起去不但於事無補,大概反而有害呢!」然後一躍上馬,揚鞭出營。

郭子儀的第三個兒子也隨父在軍,急忙攔住父親說道:「您是國家元帥,怎能以身誘敵?」

子儀說:「現在如果與敵交戰,你我父子兩個都得戰死,國家也必然面臨存亡危機。如果親自前往以示誠懇,說不定還能重修舊好,不但利國而且利家。即使對方的情況不是我們所料想的,我為國殉難,也問心無愧了。」

說到這里,子儀揚鞭示意:「去!」然後開門奔出,背後只跟著幾位騎兵。快到回紇駐地,讓隨行騎兵先行幾步傳呼道:「郭令公來了。」回紇兵聽到之後都很吃驚,他們沒想到郭子儀真的來了。

見面的時候,葯葛羅手握弓箭,立馬營前。郭子儀看在眼裡,卻不慌不忙地脫掉盔甲,丟開武器,一人上前。葯葛羅回頭對部下說:「果然是郭令公。」說著也翻身下馬,扔去弓箭,拱手下拜。回紇將士也紛紛下馬,向郭子儀行禮。子儀也下馬答禮,且拉著葯葛羅的手,厲聲責備道:「回紇曾經多次為唐立功,唐朝對你們的回報,也不算薄。為何要違背以前的約定,幫助一個小小的叛臣呢?況且仆固懷恩叛君棄母,已經不得好死。我因此特來勸勉,聽從我的建議,你就退兵;不聽,我隨你處置。不過如果我被你殺,我的部下也必然同你拚命,你也未必能夠活著回去呢!」

葯葛羅答道:「仆固懷恩說唐天子剛死,您也被朝廷廢棄不用了,現在是中原無主,我才來的。現在既然見到了令公,我知道懷恩是欺騙我。懷恩已被天誅,我們難道還願意與令公交戰么?」

子儀又進一步說道:「吐蕃不通情理,置從前與唐結下的甥舅情誼而不顧,乘我國有亂入境搶劫,所掠財帛不計其數,牛馬等家畜幾乎綿延百里,這都是上天賜予你們的啊!現在你們與我和解,兵力也得以保全,正好以之破敵致富,從您國利益的角度來看,再沒有比這更劃算的事了。」

葯葛羅高興地說:「我因被仆固懷恩誤導而有負於您,現在請求為您擊退吐蕃,以此謝罪。只是仆固懷恩的兒子是我妻子的兄弟,請求您把他抓住後能夠寬恕他,不要把他殺了。」郭子儀同意了。

然後,兩人取酒盟誓,彼此不負不棄,子儀才從容作別,率軍回城。接下來,葯葛羅一面派遣部將石野那等人到長安拜見代宗,一面與唐的奉天守將白元光一起合擊吐蕃。吐蕃兵早就想趕緊回去,哪裡還有什麼鬥志?一時躲避不及,白白死了很多士兵,丟失了很多輜重。白元光將奪回的財帛全都給了回紇,葯葛羅便收兵回國。吐谷渾、黨項等也隨即退去。

⑥ 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的結局有什麼不同

郭子儀、李光弼俱為唐朝中興名將,若論戰功、軍事造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認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但若論統御部下、為人處世,則郭子儀更勝一籌。正是因此,二人的人生結局堪稱迥異,一個是「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一個則是疑懼重重、最後鬱郁而終。

這期間,盡管郭子儀以垂暮之年苦苦維系著大唐安危,但他仍不斷遭到權宦的中傷、詆毀甚至謀害。767年十二月,魚朝恩指使惡徒盜掘郭子儀父親之墓,但郭子儀寬厚待人,犯而不校,盡力把大事化小,「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769年正月,魚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載暗中使人告訴子儀「朝恩謀不利於公」。但以國事為重的郭子儀仍僅以家僮數人隨從前往。魚朝恩見郭子儀隨從甚少,很是驚訝,子儀遂把所聽到的事如實相告,並說:「恐煩公經營耳。」壞事做絕的魚朝恩很受感動,撫膺捧手,流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史載郭子儀前後「遭罹悻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正因為這樣,肅宗、代宗兩代皇帝對他都由最初的不信任變為非常信任。

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八十三歲的郭子儀終於得以回家享福。781年,八十五歲的郭子儀去世。

郭子儀歷經玄、肅、代、德四朝,身居要職,「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唐代史臣裴垍評價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君子不之罪。」這個評價真個是精準之極。

⑦ 唐朝最神奇敗仗:郭子儀的六十萬大軍,因一場狂風慘敗

HISTORY

唐朝乾元二年三月初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調集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叛將史思明率五萬精兵馳援,雙方在鄴城郊外展開一場大戰。

這場戰爭初期異常的順利,周圍的縣鎮很快被收復,官軍來到鄴城城下。此時,唐肅宗認為只要將鄴城圍困住,時間一久,必然糧草不濟,軍心不穩,最終會獻城投降。

但官軍完全低估了叛軍的決心。安慶緒除了堅守不出以外,還向駐扎在范陽的史思明請求支援。此時的史思明已經再次反叛。雖然兩者之間矛盾重重,但最大的敵人就是唐廷,史思明還是答應了,五萬軍隊被派往鄴城援救安慶緒。

史思明數次派出小股部隊不斷襲擾官軍,很快意識到號稱六十萬的官軍根本沒有統一的指揮,實際的戰鬥力非常的弱。於是派出數萬軍隊突襲官軍。而官軍方面,對武將產生忌憚的唐肅宗根本不敢設立元帥,九位節度使近二十萬的軍隊的掌管被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監軍宦官魚朝恩。

但是這人根本沒有任何軍事才能,以郭子儀為代表的節度使們提出的方案被一一否決。在猶豫不決的時候被叛軍偷襲,官軍驚慌失措,加上史思明的叛軍援軍截斷了官軍的後勤補給,軍心不穩,很快亂作一團,節度使紛紛帶著自己的部隊四散潰逃。

一路上,戰馬,武器裝備幾乎全部被丟棄。一路上還搶劫百姓,軍隊徹底失去了秩序。而安慶緒認識到官軍實力不濟之後,迅速派出部隊再一次佔領了洛陽。

戰爭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唐朝軍隊遭到慘敗,被打得潰不成軍。更讓人意外的是,唐朝軍隊的慘敗似乎僅僅是因為一場狂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戰爭開始後,「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流矢」。此時郭子儀所部尚未布陣,「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

在這場戰爭中,唐軍各部均有損失,其中以郭子儀所部最為慘重,「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戰後「慶緒使收子儀等營中糧,尚六七萬石」。眾所周知,郭子儀是唐朝的中興名將,李光弼也是一位與郭子儀齊名的將領,兩位名將率領六十萬大軍,為何因一場狂風而慘敗呢?

其一,唐軍雖眾,但群龍無首。

唐肅宗調集九位節度使,動用六十萬大軍,他的目的是一舉盪平安史叛軍,消滅安慶緒。但唐肅宗出於對武將的不信任,他並沒有任命郭子儀,或是李光弼為軍隊的統帥,而是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黜陟使。

魚朝恩這個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誣陷誣陷忠臣良將,他三番五次迫害郭子儀,甚至派人挖了郭子儀祖墳。唐肅宗派魚朝恩做監軍,不僅沒有起到監督的作用,反而讓九位節度使對其非常反感,致使諸將離心離德,不能協同作戰。

其二,屯兵堅城,師老兵疲。

唐朝大軍一直處於作戰狀態,沒有得到休整,特別是唐肅宗急功近利,不顧軍隊的情況,發起了鄴城之戰。這場戰爭自乾元元年九月開始,一直打到乾元二年三月,持續了六個月的時間。唐朝軍隊長期無法攻克鄴城,導致「城久不下,上下解體」,已成強弩之末。

其三,唐軍逆風,兵法大忌。

按照中國古代兵法的記載,「風順,致勢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也就是說軍隊順風的話,可以乘勢出擊,如果逆風的話,則要堅陣以待。在鄴城之戰中,士氣低落,已成強弩之末的唐軍,尚未完成列陣,就遭到順風而來的攻擊。加上史思明的軍隊,以逸待勞,順風出擊,所以唐朝才會慘敗!

這場戰爭後,原本已經衰敗的安史叛軍士氣大振,史思明乘機南下,甚至佔領了洛陽。唐軍則節節敗退,此時魚朝恩又出來瞎指揮,導致唐軍在邙山之戰中再度慘敗。幸虧這時候叛軍發生內訌,史思明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叛軍此後才逐漸衰敗。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作為 社會 的一份子,遵紀守法看起來似乎是合情合理,其實因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資料都被掌握在了統治階級手中,如果你不遵紀守法,就會有國家暴力機關來鎮壓。而這些國家暴力機關職員的生存資料同樣被上級掌握。最終由中央掌握的生存資料是被普通大眾生產出來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

但是節度使的出現開始逐漸破壞這套良好的循環,尤其是募兵制的推行,軍隊屯田耕作,擴充軍隊的權力落到了節度使的身上後,循環被徹底打破。加上朝廷中央腐化,實力削弱,節度使的實力不斷增強。轟動朝堂的黨爭和皇帝荒廢政務成為了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

但是,唐帝國畢竟此時處於 歷史 上最鼎盛的時期,即使損失慘重,也仍然有能力將叛亂徹底鎮壓。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唐肅宗統治集團就成功收復了關中地區,安史之亂即將結束。但是,集權的國家,統治者的個人因素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的穩定和走向。對於武將的忌憚以及孱弱的內心讓唐肅宗無法像唐玄宗一樣,擁有出眾的用人和軍事能力。政治手腕運用不當使得唐朝晚期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鄴城之戰中宦官的使用以及唐肅宗企圖通過利用宦官集團來制約武將的後果。所以說,歸根到底,是兩代皇帝能力不足對於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不足導致的國內動盪。而這個錯誤,決定了中國後面 歷史 的走向。

⑧ 子儀大度文言文翻譯汾陽王

1. 《智囊》中子儀大度文言文翻譯

郭子儀待人忠厚,治軍寬嚴皆宜。

他毫不嫉賢妒能,而善於發現使用人才,唯能是舉。跟他一起參加平叛斗爭的,有數10名武將被封王侯,有60多人成了唐朝高級官員,執掌軍國大事。

如名將李光弼,平叛初期,只是郭子儀手下的左兵馬使。當朝廷要選一良將出井陘,定河北時,盡管李對郭當時有誤解,多存戒心。

但郭子儀仍然力薦光弼,使李能夠充分發揮軍事才能,獨當一面,屢建奇功,被提拔為河東節度使,最終發展起同郭子儀齊名的一支平叛勁旅。而對為非作歹之人,郭子儀不徇私情遷就其過。

當他調離朔方軍後,舊部王元振自恃有功,造謠惑眾,擅殺主帥自立,朝廷懾於時勢而默認。一時各軍效仿者多起,河中、太原等地動亂。

郭子儀領命回到軍中,敢於伸張正義,不念舊情,將王元振等作亂者處死。由於他公明執法,各軍也紛紛法正了不軌之徒,從而保障了平叛、削藩戰爭的順利進行。

2. 郭曜獻賜文言文翻譯

這是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廉》故事之一,原文:【郭曜獻賜】

唐郭曜性孝友廉謹。父子儀出征。每留曜治家。少長千人。皆得其所。諸弟爭築池館。盛其車服。曜以儉朴自處。累遷至太子賓客。建中初。子儀罷兵柄。乃遍加諸子官。以曜為太子少保。子儀薨。曜遵遺命。四朝所賜名馬珍玩。悉皆上獻。德宗復賜之。曜乃散諸昆弟。

汾陽王弟男七人。同日拜官。前古未聞。青紫照庭。冠蓋成里。而次子曜。獨能廉謹儉朴。矯矯出群。尤為難得。至遵遺命。盡獻四朝所賜名馬珍玩。而上復賜之。則散諸昆弟。其廉德更足稱焉。

翻譯:

唐朝的郭曜(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長子)。生來性情就是孝順、友愛、廉潔、恭謹。他的父親郭子儀帶兵出去打仗征伐時。每次都留下郭曜在家裡負責治理家務。家裡大大小小有一千來人,每一個都能管得很好,能放在發揮長處的有用地方。(因為豪門富裕)郭曜的弟弟們大家爭著在各自家裡建築水池房館,而且車馬衣服也裝飾得十分華麗。唯獨郭曜以很儉朴的生活作風對待自己。郭曜因功累次升遷做到了太子賓客(唐代官職名稱,屬於太子東宮的屬官,正三品,負責侍從規諫,贊相禮儀)。在建中初年(公元780年左右)。郭子儀被罷免了兵權,朝廷上就給他的兒子們個個都升了官(皇帝為安撫郭子儀而採用的手段)。讓郭曜做了太子少保(正二品)。後來郭子儀去世(公元781年6月)。郭曜遵守了父親的遺囑。把四朝皇帝累次賜給他父親的有名的駿馬和珍貴的寶玩。全部盡數上獻歸還給了皇上(這是郭子儀聰明的地方,採用低調讓利盡忠的方式,希望豪盛一時的郭家能在他死後也躲避災禍)。唐德宗皇帝仍舊把這些寶貝重新賜回給了郭曜。於是郭曜就把全部寶貝都分散發給了自己的眾位弟弟們。

後人評價,汾陽王郭子儀有七個兒子,能在同一天拜官,是從古至今聞所未聞的盛事。當時他們穿著青紫色的高級官服(唐朝有嚴格的章服制度,官員的服裝以緋色和紫色為最顯貴)照耀了郭家門庭,他們的車馬冠蓋群集甚至都形成了一個大集市。這些兒子裡面,郭曜是其中唯一能做到廉潔、謹慎、儉朴的人,所以在郭家的這幫兄弟里,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特別難得。至於他遵守父親的遺命,把四朝皇帝累次賜他父親的駿馬和珍寶,全部獻給皇上,而皇上又重新賜還給他,他卻最終全部分散給了自己的諸位弟弟。這樣的事跡,使得郭曜的廉德之名更加值得人稱頌贊美啊。

3. 郭汾陽(唐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功封汾陽王)······非奴才何

汾陽王郭子儀在汾州 ( 唐代州名,轄境在今山西省中部 ) ,曾經向皇帝上表彈劾一個州縣官,可是皇帝的批復遲遲未能下達。判官 ( 郭子儀的下屬 ) 張曇對同僚說,憑著郭令公 ( 郭子儀官至太尉中書令,世稱令公 ) 的功勛和品德,而請求處分一個小吏卻受到阻撓,這說明宰相太不知

體統了 ( 因處分官吏要經過宰相 ) 。汾陽王聽到這事後,對手下官吏們說:「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朝廷對地方上的軍事長軍持姑息態度,他們有所求,沒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軍事長官驕橫不法,使朝廷存在疑慮,所以才導致『求無不得』的局面。現在子儀彈劾一個屬官,皇帝遲遲不批下來,不過是我的請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對我親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諸位可以祝賀我了。」聽到這話的人,都佩服郭子儀辦事能出以公心並忠於朝廷。郭子儀在河中 ( 河中,唐代方鎮名,今山西的南部 ) ,禁止軍中無故跑馬,違犯者處死。郭子儀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觸犯了這個禁令。軍中執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儀的幾個兒子哭著報告郭子儀,訴說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況。郭子儀斥責了他們,並把他們趕開。第二天,郭子儀對手下的幕賓和僚屬嘆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為什麼,後來慢慢地問郭子儀。郭子儀說:「我的幾個兒子,全是奴僕的材料。」於是又把緣故告訴大家說:「他們不獎賞父親的都虞候,可是卻憐惜母親乳母之子,這不是奴僕的材料是什麼 ?

4. 郭子儀寬厚待人 譯文

我回答過這個問題

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其父墓,盜未得。子儀自涇陽來朝,中外懼有變,及入見,帝唁之,即號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朝恩又嘗約子儀修具,元載使人告以軍容將不利公。其下衷甲願從,子儀不聽,但以家僮十數往。朝恩曰:「何車騎之寡?」告以所聞。朝恩泣曰:「非公長者,得無致疑乎?」

田承嗣傲狠不軌,子儀嘗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於人久矣,今為公拜。」李靈耀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子儀封幣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衛送。麾下宿將數十,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餘人,後皆為將相顯官,其取士得才類如此。與李光弼齊名,而寬厚得人過之。

****************************

譯文:

郭子儀事奉天子忠誠,對待下級寬恕,賞罰分明。雖然遭到幸臣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的詆毀,又遇國家多事,他掌握大軍在外,但詔書一到,他就當日上路回京,沒有絲毫猶豫顧望,所以別人講的壞話和挑撥離間都不能得逞。在靈州破吐蕃,而魚朝恩派人發掘他父親的墳墓,沒有得到什麼東西。郭子儀從涇陽來朝見天子,內外怕有變動,等到進見,天子對此事表示慰問,郭子儀痛哭說:"臣做軍隊統帥很久,不能夠禁止士兵發掘別人的墳墓,有人現在發掘臣父的墓這是上天的譴責,不是人事呀。"魚朝恩又曾約郭子儀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載派人告訴他觀軍容使魚朝恩將做不利於他的事。其部下請在衣中穿上鎧甲一起去,郭子儀不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往。魚朝恩說:"為什麼車馬隨從那麼少?"郭子儀告訴了他所聽到的一切。魚朝恩哭著說:"公如果不是個有修養的長者,能夠不懷疑嗎?"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儀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著膝蓋對使者說:"這個膝蓋不對人彎曲已經很久了今天為郭公下拜。"李靈曜占據汴州作亂,公私財賦過汴州都要留下,郭子儀封存的錢幣和帛過他的境,則不敢扣留,還派士兵護送出境。部下中有幾十個老將,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儀可以不開口用動作指揮他們進退,像對部隊士兵一樣。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後來都做了將相等顯赫官職,他的善於選拔人才就是這樣。與李光弼的名氣一樣大,但比李光弼寬厚得人心。郭子儀每年官俸收入大致有二十四萬緡。住宅占親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間可通宮中的長巷,家人有三千人進出,不知他們住在何處。前後受到賞賜的良田、美器、有名園林、上等住房不可勝數代宗不叫他的名字,而叫大臣。唐代的安危與他個人有密切聯系的時間達二十年,校中書令等官共考了二十四次。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在朝廷中地位顯赫。孫子有幾十人,不能都認識,到請安時,只能點頭表示。一生富貴壽終,有哀有榮,為臣下應該做的一切他確是十分完備的。

5. 《郭子儀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剛開始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安思順的麾下將領時,二人(關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談。後來子儀代替思順當上將軍後,老弼恐怕被誅殺,於是(對子儀)下跪請罪說:「我甘願一死,只希望(你)放過我的妻子和兒子。」子儀走下堂來,握住他的手說:「如今國家動亂,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儀又怎能心懷私怨呢!」於是一邊流著涕淚一邊(對李光弼)用忠義之道加以勉勵,並立即推薦他為節度使,兩人一起攻破亂賊,沒有絲毫猜忌了。

二、原文: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郭子儀初與李光弼懼為安思順牙將,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後子儀代思順為將,光弼恐見誅,乃跪請曰:「死所甘心,但乞貸妻子。」子儀趨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國亂主辱,非公不能定,仆豈敢懷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義,即薦之為節度使,遂同破賊,無纖毫猜忌。

(8)歷史上唐朝部子儀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二、人物簡介

1、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 人。唐朝傑出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

6. 求《郭子儀以忠信處事為人》文章翻譯

唐代宗對郭子儀以禮相待,常說他是朝廷重臣卻不自誇。郭的兒子郭曖,娶了昇平公主,曾和她爭吵。郭曖說:你仗著你老子是天子嘛,我父親看不起天子的位子才不做的。公主很憤怒,駕車飛奔參奏他。皇帝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他要是真這么干(想做皇帝),我就是想做皇帝,天下又怎麼可能是我們李家的?勸慰後讓她回去。郭子儀聽說了,囚禁了郭曖,進宮待罪。皇帝說,俗話說:不聾不傻,就別管家。小兒女們閨房中的爭吵,不值得當真。郭子儀回去杖責了郭曖幾十下。

按:胡氏說:功高天下而住上又不猜疑,位高過人而眾臣又不嫉妒這是唐、漢以來將相難得到的。郭子儀憑什麼辦法能這樣,就憑借忠實守信安於義理天命而已。

7. 誰會翻譯:郭汾陽在汾州,嘗奏一州縣官,

郭汾陽在汾州,嘗奏一州縣官,而敇①不下。判官張曇言於同列,以令公勛德②,而請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體甚也。汾陽王聞之,謂僚屬曰:「自艱難③以來,朝廷姑息方鎮武臣,求無不得。以是方鎮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儀奏一屬官不下,不過是所請不當④聖意。恩親厚,不以武臣待子儀,諸公可以見賀矣!」聞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無故走馬,犯者死。南陽夫人入木直子抵禁,都虞候杖殺。諸子泣告於王,言虞侯縱橫之狀,王叱而遣之。明日,對賓僚吁嘆者數四。眾皆不曉,徐問之,王曰:「某之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賞父之都虞侯,而惜母之阿奶兒,非奴材而何?」

(選自趙璘《因話錄》)

注釋

①敇:皇帝命令。

②勛德:功德。

③艱難:指安史之亂。

④當:適合。

譯文

郭汾陽在汾州,曾經奏請朝廷任命一個州的縣官,可是皇帝命令不下達。判官張曇向同級官員說:"憑令公(令公,稱尚書令,郭子儀時為尚書令)的功德,奏請任命一官吏卻致阻礙,這是宰相太不懂道理了。"汾陽王聽到這話,對下屬官員說:"自國家艱難(指安史之亂)以來,朝廷姑息遷就掌握一方軍權的長官武臣,他們的要求沒有辦不到的。因此掌握一方軍權的長官很驕橫,使得朝廷疑慮他們,以致出現像現在這樣的情況。現在我奏請任命一個下屬官吏,朝廷的命令沒有下達,不過是我奏請任命的人不適合皇帝的心意。皇帝的恩德親切而優厚,不按武臣對待我,各位可以祝賀我了!"聽到這番話的人都佩服他公正忠誠。

汾陽王在河中之地時,禁止無緣無故地跑馬,違犯者死罪。南陽夫人(指他的妻子)的乳母的兒子犯禁令,管巡查警戒的都虞候用木杖打死了他。汾陽王的幾個兒子到汾陽王處哭泣控告,說到虞候無所忌懼的樣子,汾陽王叱責了他們後讓他們走了。第二天,汾陽王再三再四地對賓客屬官長吁短嘆。大家都不明白,慢慢問他,汾陽王說:"我的幾個兒子,都是不成器的人。"於是把緣故告訴說:"他們不贊賞父親的都虞候,卻痛惜母親的乳母的兒子,不是不成器的人又是什麼呢?"[

⑨ 千古名將郭子儀:功高蓋世卻不遭人嫉的大唐名將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拐點。 但是,日漸式微的唐王朝國運卻因為一位曠古絕今、力挽狂瀾的英雄之橫空出世而得以延續,形勢急轉直下的大唐得以繼續顫顫巍巍的曲折前行。這位青史留英名的不凡人物猶如夜空中一輪皎皎明月,照亮了因遭「安史之亂」浩劫而變得日益衰朽的大唐頹局中晦暗不明的夜空。 這位謙謙君子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新的風,超拔流俗,激濁揚清,過濾沉澱著集聚日久諸多的渾濁與污穢。 史載此人寡言少語,卻心細如發,以絕世之才華,滿腹之韜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奮力扭轉乾坤。此人就是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的千古名將――――郭子儀。

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曾富甲宇內、威震四方的唐王朝也逃脫不了這一無情歷史規律。因口蜜腹劍的權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權柄,禍亂朝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胡將安祿山、史思明在其轄地涿州范陽起兵反唐,給唐朝造成很大打擊的「安史之亂」正式爆發。唐玄宗任命驍將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率本部兵馬東擊安史叛軍。郭軍很快收復被叛軍占據的雲中、東陘等十餘州郡,臨危受命的郭子儀初戰告捷,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李光弼也是當時一位成名已久的虎將,其人勇冠三軍,名聞天下,但他與郭子儀一向不和,於是軍中漸有二虎相爭不能並立的傳聞。天寶十五年叛軍攻城拔寨、屢屢得手,氣焰變得十分猖獗,一時間天下擾動,局勢紛亂不安。 值此用人之際,玄宗遍求良將,尋訪赴河東、河北駐防禦敵的最佳統帥人選。玄宗問計於郭子儀,郭子儀大局為重、襟懷坦盪、毫不遲疑的推薦與他一向有隙的良將李光弼。 危難之時,郭子儀不計前嫌,兼公泯私,舉薦英才,說明此人心胸宏闊,人格高潔,朝野之人皆贊之有高義,他得到了當時社會輿論的普遍贊譽。

天寶十五年六月,名將哥舒翰為叛軍攻敗,素有長安門戶之稱的潼關失守,京城告急,人心震動,玄宗逃往四川,是為「明皇幸蜀」之由來。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名為新君,手下卻無可用之兵,身邊都是一群四處搜羅來的劣將潰兵。 這些人軍容不整、缺衣乏食、草木皆兵、士氣低落,乃名副其實的烏合之眾。而佔領了長安、洛陽的安史叛軍,聲勢愈發浩大,氣焰更加囂張。有道是「滄海橫流,更顯英雄本色」,又是郭子儀、李光弼挺身而出,屹立潮頭,振臂一呼,眾望所歸,隨即率師勤王。大軍來到靈武,早已人心惶惶的唐帝國臨時首都萎靡之氣為之一振,郭子儀麾下的朔方軍成為眾人眼裡恢復兩京的中流砥柱。為褒獎郭李二帥忠義之心,肅宗詔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光弼亦有封賞。

隨後,郭子儀率朔方軍主動出擊,連戰連捷,克復潼關要津, 接著光復蒲州、永豐、咸陽等失地,隨後將叛軍趕出長安 。安史叛軍被打得丟盔卸甲,望風披靡,狼奔豕突,抱頭鼠竄 。自此以後,陝西境內再無安史叛軍一兵一卒。十月,朔方軍乘勝追擊,在今天的河南陝縣一帶大敗安祿山之子安慶緒部,迫使安慶緒率殘部渡黃河逃回安陽;郭子儀率部雄赳赳、氣昂昂的列隊進入洛陽,洛陽居民簞食壺漿夾道歡迎王師,郭軍接連收復長安、洛陽兩京,不啻於給失望沮喪已久的大唐軍民打了一劑強心針,也極大的鼓舞了軍心士氣,意義重大。郭子儀居功至偉,被封司徒、代國公、食邑千戶。

收復兩京後, 郭子儀入朝謝恩,肅宗以極高的規格接待他,並緩緩撫著郭子儀的背部感嘆地說道:「雖吾之國家,實由卿再造」! 這話雖有嘉勉鼓勵之意,但也確實發乎內心,更道出了實情。

然而,幾乎就在此時, 李光弼部卻慘敗於邙山,魚朝恩督帥之軍被叛軍擊潰於陝州,本已大好的形勢頓時逆轉。 凶信接踵而來,河中軍嘩變,變兵殺死主帥李國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太原軍亦鬧餉嘩變,亂軍殺死太原節度使後潰散逃亡,一部分亡命據險自守,以抗官軍。肅宗很擔心嘩變軍隊與安史叛軍合流,後果不堪設想,派誰去安撫彈壓呢?一般的將領沒有威望,不能服眾,只有老將郭子儀深孚眾望,深得軍心,是「 招降納叛」 的不二人選。是年三月,郭子儀來到絳州任所,他以雷霆之勢果斷地擒拿殺害河中軍主帥李國貞的主謀王元振等十幾人,一邊宣布只殺兵變主腦,與其他人無涉,一邊迅疾將王元振等人當眾正法,以示懲戒。太原主將章雲京聞訊,亦效法郭子儀誅殺叛兵魁首,餘人不問 ,迅速穩定軍中秩序。從此以後,諸鎮官兵令行禁止、軍紀肅然,兵威復振。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嘗盡顛沛流離苦楚、飽經憂患的唐肅宗死於中風之疾,代宗即位。 宦官程元振擁立有功,備受代宗寵信,他把持朝政,猜忌排斥元老重臣,對立有大功的老將郭子儀尤其防範,奏請代宗削奪郭令公兵權,召回長安, 命他專管肅宗陵寢事務。那掌有兵權的郭子儀倒是不惱不怒,聞詔即回,將管理陵墓的事務被他處理的井井有條。 得便時,他又將肅宗寫給他的20卷密詔呈給代宗,使其洞察自己的拳拳報國之心和耿介無私之意,代宗閱後大感羞愧。他對郭子儀說:「朕不德不明,使大臣產生猶疑之慮,深以為愧,望勿以為懷。」彼時安祿山已被其子慶緒殺死,不久安慶緒又為史思明所殺。後史思明之子史朝義殺父篡位,盤踞洛陽,苟延殘喘。朝廷派雍王李適為帥前往征討,代宗准備重新啟用郭子儀,擬以作戰經驗豐富的郭子儀為副帥輔佐李適。 此時宦官魚朝恩、程元振權勢熏天,擾亂朝政,故意阻撓,此事被擱置起來,沒了下文。寶應二年,朝廷借回紇兵平叛,史朝義兵敗自縊身亡, 歷時七年零二個月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

「 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但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然形成,為大唐日後的長治久安埋下尾大不掉的隱患。

安生日子沒過幾天,忽聞吐蕃軍犯境,賊兵一路勢如破竹,攻陷涇州後,居然深入京畿重地,一直打到乾州、武功一帶,長安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吐蕃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剛經受「安史之亂」尚未來得及恢復的關中大地再起兵戈,京師震動,人民驚惶不安。代宗彷徨無計,只好厚著臉皮重新啟用宿將郭令公。上次罷職,朔方軍得力部將早已星散凋零,只找到20多個舊屬,沒有戰馬,只好借用農夫耕田犁地所用的牲畜代替。郭子儀並無一句怨言,他克服一切困難,率屬下晝夜兼程、不眠不休趕赴咸陽指揮御敵。 吐蕃軍已強渡渭水,占據長安, 可嘆大唐國都兩次淪陷,堂堂十三朝古都又變作一片瓦礫場,國勢凋敝,令人無語。 代宗率眾臣避難於河南陝縣,再次演繹皇帝「臨幸」重頭戲 。見唐軍大兵壓境,吐蕃軍統帥扶持宗室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一時間,天下有兩帝並立分治之勢,之後吐蕃軍搜刮搶掠一番自行撤退。

吐蕃軍撤離後,滿朝文武都責怪太監程元振欺君誤事,程元振惶恐不敢返京,遂挾持代宗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懇請代宗還都長安,以安天下。寶應二年十一月代宗還京, 特賜郭子儀丹書鐵券記功,圖畫儀形懸掛凌煙閣上以表彰其忠義護國的壯舉。

吐蕃之難平息不久,公元764年叛將仆固懷恩又勾引吐蕃、回紇、黨項、契丹、羌、渾聯軍數十萬南下進犯,大唐再次告急,勢如危卵。郭子儀義不容辭率軍出征,他真乃天生將才,臨敵而勇,調度有方,號令嚴明,紋絲不亂。各族來犯聯軍見對面唐軍早有防備,且軍容嚴整,甲胄鮮明,士氣如虹,又獲知統兵之將乃大名鼎鼎的令公郭子儀,知不可圖,遂不戰而退。之後,敵酋又數次率軍來犯,都被郭子儀以少勝多擊敗,賊軍給擋了回去,郭令公之威名,連敵軍都服氣。

郭子儀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之一,最特別並值得後人學習仿效之處,並非他的赫赫武功與用兵如神,而是他大智若愚、深諳韜晦之道、謹慎小心的為人處事方式。正是這種忍辱負重、低調做人的性格,才使他功成名就後得以不遭猜忌,善始善終。

以德報怨,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

史書如此評價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終始人倫之盛無缺焉。」回望歷史,謀勇兼具、立有大功的名將數不勝數,然而功高不遭人嫉恨、得以壽終正寢的卻寥寥無幾,謀臣的血淚,勇將的哀傷將一部中國史浸染的斑駁殷紅 ,帝王大事已成後「屠功狗」之悲劇史不絕書。 難怪有人感嘆:「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一個人要想做到權傾天下而滿朝文武不嫉恨,功蓋群臣而帝王不猜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數千年歷史也僅有一個郭子儀做到了。

郭子儀善於化解敵意,緩和矛盾,滿腹辛酸往肚裡吞,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善於「打落牙齒和血吞,」這就是他能夠化敵為友 、善始善終的奧秘。郭子儀對李唐忠心耿耿,賞罰必信,從無怨言。即使遭到權閹程元振、魚朝恩構陷,往他身上潑臟水,也能忍辱含垢,不爭不抗。皇上詔命他立刻率師回京,他也沒有二話,遵命照辦,面對坦盪闊朗的郭令公,連皇帝都深感愧疚。滴水不漏、時刻自省和將韜光養晦進行到底的為人處事方式,任何帶有惡意的誣陷、讒言、詆毀也難以奏效,想找到他的弱點很是不易,想羅織罪名惡意中傷他的企圖更是水潑不進,無法成功。

郭子儀率軍抵禦吐蕃入侵時,宦官魚朝恩派人掘了他爹的墳,地方官沒有抓到掘墓的人,很是惶恐不安。郭子儀得勝班師回京,朝堂內外都擔心手握重兵的他獲知祖墳被掘後動怒用粗,恐生事變。上朝陛見時,代宗將此事告訴他,心知肚明是誰暗中使壞的郭子儀並未沖冠一怒,乘機尋隙報復。他流著淚對皇帝說:「我領兵打仗這么多年,都無法約束手下盜墳掘墓,如今自家祖墳被人偷掘,也是老天報應。 鬼神明明,冤冤相報,我有什麼可埋怨的呢!」做人做到這份上,連陰毒戾狠的魚朝恩亦無話可說,心下暗自敬服。

史書記載,某次,監軍魚朝恩約郭子儀一起到軍中清點驗核武器甲仗,郭子儀部將元載派人拍馬飛馳告訴郭子儀,軍中氣氛恐怕不利於他,讓他多帶武裝隨從以防不測。郭心知有異,卻不為所動,只帶幾個家童空著手前往。早有準備的魚朝恩見狀大為驚異,問他為何只帶這么幾個人前來。 郭答曰點驗軍械物資而已,何必興師動眾。本不懷好意的魚朝恩非常慚愧,他哽咽著的對郭子儀說道:「假如您不是我內心最為尊重的長者、真君子,又怎麼可能這么做呢」。據說,從此以後,魚朝恩對郭子儀執禮甚恭,再無加害之意。以撐得樓船的肚量化干戈為玉帛,將明槍暗箭消彌於無形 ,古往今來幾人能夠做到,柔能克剛的郭子儀卻做到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唐朝部子儀怎麼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