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地區的窯洞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山西地區窯洞都經歷了地穴式至半地穴式至地面式的發展歷程。在新石器時代,從穴居到地面建築的各種類型在晉南地區都已出現,其中穴居住室有橫穴、豎穴、半地穴以及單間、雙間各種樣式,有的還組成了居住群落。
從發展的進程來說,是先有橫穴居室,後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居室,最後為地面建築。但同一時期又往往並存著幾種類型,較完善的新式建築不能完全替代老的建築形式。
尤其是橫穴居室,具有易於挖造,節省建材,而且冬暖夏涼,防暑禦寒性能良好,因此,窯洞成為山西民居中富有特色的一種類型。
山西窯洞類民居具有許多優點,是其他住宅形式無法比擬的。嚴冬季節,窯洞里溫度在10至12度,濕度為30%至75%,每天燒火做飯,煙火通過暖炕排出,可以提高室溫。
窯洞還有施工簡便、造價低廉的優點,不僅如此,窯洞還有不破壞地貌原型、不佔用耕地的特點,有利於維護生態平衡。
因為窯洞是在地下,四周又有厚實的土層,因而具有防火、防風的功效。正由於有這么多優點,窯洞被當地的人們稱為「冬暖夏涼」的「神仙洞」。
2. 山西史前黃土窯洞,為何歷經數千年還得以保留至今
黃土窯洞能歷經數千年還得以保留至今,一是由於窯洞本身的拱形結構,這種結構決定了窯洞頂部的可承受力大,二是由於窯洞所處地區氣候乾旱少雨。眾所周知,黃土窯洞大多位於黃土高原區的溝溝壑壑之中,但是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倘若下雨,地面的土層很容易就會跟著地面徑流遷移、搬運,而水分也會滲透進去地下土層中去,從而導致窯洞的結構被破壞。
因此黃土高原是一個乾旱少雨的地形區,這里雖然土質疏鬆,但是由於沒有足夠多的雨水,無法構成破壞土質結構的條件,隱藏在溝壑之中的黃土窯洞才得以存留至今。
3. 窯洞是哪個地方的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窯洞,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建造窯洞的條件是乾燥的黃土山坡,在向陽面平直向坡裡面打洞。關於窯洞的通風、採暖等處理民間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有很多土辦法解決。
地區分布
陝西窯洞主要分布在陝北,指陝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窯洞式住宅。它建在黃土高原的沿山與地下,是天然黃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不佔用良田,經濟省錢等優點,被當地人民群眾廣泛採用。
陝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介面土窯、平地石砌窯多種,一般城市裡以石、磚窯居多,而農村則多是土窯或石料介面土窯。主要形式有地坑窯、沿崖窯、錮窯。
據初步統計,自解放至今,中國的窯居群眾總數達一億一千萬,目前仍採取窯方式者則有四千萬人之多。其分布區域以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為主,很多貧困戶居住的土窯,年久失修,由於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窯洞房屋年久失修瀕臨倒塌,廣大窯居人民群眾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希望知情者告知群眾,不讓他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4. 山西窯洞民居是怎麼形成的
人類的最早住所,是在樹上「構木為巢」,或利用天然洞穴,其中主要是天然洞穴。挖掘土窯作為居室,是一種穴居形式,其淵源十分古老,《禮記·禮運》記載:昔者先王宋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
《孟子·滕文公下》也記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這里所說的「營窟」,就是挖成的穴居住室,它是古人類在學會構築地面上的土木結構的房屋之前所住的居室。山西地區穴居住室,有數千年之久的歷史。
原始人類在黃土高原上挖掘的住室,最初完全是仿照天然洞穴的。天然洞穴曾給早期的原始人類提供躲避風寒雨雪、防禦野獸侵襲的庇身所,但適宜的天然洞穴畢竟不多,不能滿足日益繁衍的原始人類的居住需要。
故當黃土層形成後,他們便嘗試著在高原的向陽坡,在溝坎斷崖上向里挖洞,利用黃土的松軟和黏性結構,掏成拱形的橫穴居室。
《墨子·辭過篇》所說的「古之民……就陵阜而居,穴而處」,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山西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山西窯洞,是一種頗有古風的居住形式。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黃河流經大半個地區,沿岸的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梁峁縱橫。山西先民因地就勢,建造了許多別具風格的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