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鐵力有多少年的歷史

鐵力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2-04 19:04:51

1. 古代東北有一個鐵驪國嗎

一、遼鐵驪不是部,是名副其實的國

在唐朝中後期的渤海國有個鐵利(里)府,到後來演變成遼國的鐵利州。同時期,在渤海國北方還有個鐵驪(離)國。原本是兩個不同「歷史坐標」中的概念,卻混為一談了。幾百年來,一些人按漢語發音去研究鐵驪這個歷史名稱,輕易地把不同事情弄在一起,得出宋遼時代的鐵驪不是個國家的概念,這是首先應該予以否定的。

雖然《金史》、《續資治通鑒》等史書都說「鐵驪部」,但是仔細研究後,就會相信《遼史》中的「鐵驪國」是最可信的。《金史》卷二中載,金收國二年正月下詔說:「……契丹、奚、……兀惹、鐵驪諸部官民……」。看似金時的人習慣於把收服的國家稱為「部」,才有了鐵驪部的說法。

鐵驪是國,無庸質疑,理由如下:

1、多種史書都明確地記載為:「鐵驪國」

據可查的很多歷史書籍(不包括近人編輯的歷史書)載,其中有《遼史》,還有《契丹國志》、《高麗史》等書,凡屬鐵驪字樣的記載均毫無含混地寫為「鐵驪國」或「鐵離國」。從某種意義上說,決無「鐵驪部」或「鐵驪州」、「鐵驪府」等字樣。只要翻開《遼史》,多處可見的是「鐵驪國」的諸多史事。在《遼史》 「百官志」、「屬國軍」、「屬國表」、「紀」、「志」等許多篇章中,都可證明鐵驪是遼國的附屬國。

特別是《遼史》營衛志,部族篇中,對「部」、「族」、「屬國」等概念都做了十分明確地解釋。該書對遼國所屬的國內部、國外部、附屬國等都多次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一一列舉得非常詳細。在這樣的書籍中,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它會把「部」與「國」相混淆。

鐵驪國是被《遼史》明明白白地列在「屬國」序列之中的,清清楚楚地寫著「鐵驪國」字樣。在遼代二百多年的歷史記載中,鐵驪國始終和高麗、日本、新羅、黨項、突厥、烏孫等眾多國家一樣,在宗主國遼國的主宰下,進行著各項國家事務活動。

這一歷史記載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

2、鐵驪國有正規、強盛的軍隊

《遼史》兵衛志下,屬國軍篇中列有:「吐谷渾、鐵驪、靺鞨……突厥、黨項……高麗、西夏、女直(真)。」等59個屬國軍隊。《遼史》百官志二中載,在長春路有「黃龍府鐵驪軍詳穩司」。這是遼國的國外部族和附屬國中,僅有的幾個在遼國內被設置有軍隊詳穩司(監治官衙)的附屬國之一。

公元1040年(遼重熙9年)女真人侵犯遼國邊境,就是鐵驪國的軍隊把女真人反擊回去的(《遼史》卷十八,後文有說明。),可見其軍力相對來說還是較強的。

3、鐵驪國有完整的官僚體制

遼國對附屬國、部族的官職和品級等官僚系統都有明確的規定,《遼史》百官志二,北面屬國官篇中列有:「屬國職名總目:某國大王,某國於越,某國左相,某國右相,某國惕隱、亦曰司徒……」共十六個職名和職司,還說:「大部職名並同屬國,諸部職名並同部族。女直(真)國順化王府……高麗國王府、新羅國王府、日本國王府……鐵驪國王府……」共78個「諸國」;之後又列有8個「大部」和61個「諸部」。

鐵驪國酋長仙門曾明確地被遼國授予「右監門衛大將軍」。

從《遼史》中可知,鐵驪國與遼國的關系是很好的,鐵驪國跟隨遼國近二百年,是必定要按遼國的規定設置自己的官級品位的。

4、鐵驪國有明確的疆界和自己的百姓

《遼史》卷十三,本紀第十三,聖宗四載:公元995年,「兀惹烏昭度,渤海燕頗侵鐵驪……」。卷八十五,列傳第十五載:和朔奴率軍「駐於鐵驪……」等等,都說明鐵驪國具有自己明確的國界,否則,用什麼去衡量駐軍或侵犯了鐵驪?另外,《金史》中有:遼國「以兵徙鐵勒、烏惹民……」。根據史料查核,這里的鐵勒指的就是鐵驪。在此處引這句話,是想說明鐵驪國有自己的老百姓。再說,一個有兵、有官、有軍隊的地方,豈能沒有百姓?

5、鐵驪國決不是普通的附屬小國

《契丹國志》說:遼國的「又次北至鐵驪喜失牽國……西南至上京四千餘里」,很明顯,喜失牽國是屬於鐵驪國的。《高麗史》卷五載:顯宗五年(1014年),「鐵利國主那沙使女真萬豆來獻馬」。本書後來還說,這個國主那沙又分別於1019、1030年兩次派黑水靺鞨及女真人去高麗。這樣的國家能和黑水靺鞨、女真、喜失牽等國一樣嗎?

這里,應當注意的另一件事是:在公元1014至1030年時,遼太祖建立的鐵利州早已經在公元990年的時候被撤消,在鐵利州這個地方取而代之的是遼國的廣州。唐朝時期渤海國的鐵利府、鐵利部等概念,在這時則更是早已成為歷史。特別是那沙這個人,從史料中查知是鐵驪國的人。所以,這里的鐵利則應該是鐵驪。這是由於不同語言的譯音或後人漢字書寫造成的差誤。這里也可說明,這個時間的「鐵利國」(是鐵驪國)的人是不能直接到達高麗國的,所以「鐵驪國主」至少三次委託它國使者代替自己去高麗國。它和幾百年前可以直達高麗,甚至還和渤海國一起去日本的那個鐵利是不一樣的。(後面將詳細說明)

前面所舉,說明女真諸國之中,至少有一個與喜失牽國、黑水靺鞨等國在宋遼時代也受鐵驪國指使。看來,鐵驪國雖然是遼國的附屬國,同時,它可能還有自己的附屬國、部等,或者是一個能夠支使別的小國的國家。

鐵驪這個有史書定義,並明確記載著它擁有自己強大而完整的「國家機器」,擁有自己的疆域和國民的社會體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家,決不是什麼部、府之類的社會機構!

寫《遼史》的兩個作者,分別是遼、元兩代的宰相,《契丹國志》、《高麗史》等書的作者也都不是普通人;難道說,這些人會隨意為鐵驪添上一個「國」的概念?所以,我們不能看著書本的內容,而不按書本說話。雖然《金史》等書把鐵驪國說成是鐵驪部,但從這本書中對鐵驪零星的記載中卻有錯誤的情況看(見後述),《金史》所說的鐵驪部沒有信服力。

(關於鐵驪國的詳情請見後文。遼國先稱契丹,中又改為契丹,所以本文所用兩個國名,分別是按事件當時的國名而寫的,請原諒。)

二、遼鐵驪和鐵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把遼國時期的鐵驪和鐵利視為一體,把鐵驪國埋沒在鐵利部的概念中,這是很悲衰的。事實上,鐵驪和鐵利決不是一回事!

有些書中,把鐵驪寫作鐵離,把鐵利寫作鐵里,《遼史》等歷史書刊就是這樣。在一本書中同時出現兩種名稱。也許,這就是二者的區別,是表明決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的基本寫法。

1、有關歷史背景的問題

宋遼時代的鐵驪和鐵利都不是歷史的主角,都是隨著歷史的主角而變動的配角,在歷史上是受別人主宰的,這也是當今人們對它們不能全面理解的原因之一。

我們怎麼看鐵驪和鐵利,兩者是一還是二?

其中的關系問題,特別是主要的背景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取決於當時遼國和渤海國之間的關繫上。

特別是現在,有的歷史學人說,遼天贊四年(925年)十二月以前,遼國和渤海國之間沒有戰事,由此得出鐵利不是史書中說的那樣,不是在遼神冊初年歸入遼國等,並因而說鐵驪就是鐵利。

事實上,在天顯元年(926年),渤海國被遼國徹底滅亡前,遼太祖執政期間,遼國和渤海國之間的戰事一直不曾間斷過。

《遼史》卷一載:公元902年7月,「伐河東」。那時的遼河以東地區全都是渤海國的土地,這是完全的遼與渤海間的戰爭。

《遼史》卷一載:公元903年春,「伐女真,獲其戶三百,九月,復攻下河東懷遠等軍」。這個「懷遠」,便是當時渤海國15府中的一個府。說明在903年或以前的時候,遼國和渤海國之間就有戰爭。

《遼史》卷一還說:公元909年,遼太祖「幸遼東」。都說明在遼神冊初(916)年以前,原渤海國所屬的遼東、或遼東的一部分,已經是契丹國的疆域,或者已經被遼國控制了。

神冊年前的公元915年,遼太祖到鴨淥江鉤魚。很明顯,原先位於遼河西岸的遼國這時已經發展到了鴨淥江邊。

同書又說:遼神冊四年(919年)二月,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遼陽原先也是渤海國的地方,這時已經成為遼國的地方,後來被定為遼國的東京。說明,公元919年以前,遼陽一帶已經從渤海國轉到遼國(契丹)人的手裡。這個地方,漢朝時屬襄平縣,渤海國的鐵利府就在這個地方。

《遼史》卷二十八中載:「東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戰二十餘載乃得之」。 「渤海戶」已經在遼神冊四年就被遼人「實之」到原先渤海國的地方了。「太祖力戰二十載」……兩國之間有否戰事,說得多麼清楚!

《遼史》卷二載:公元921年,遼國於「十一月,丁未分兵略檀、順、安遠……十餘城,俘其民徙內地」。十二月,「詔徙檀、順民於東平、瀋州」。又載:公元924年5月,「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

這里的安遠、瀋州、遼州等地,也都是原渤海國的地方,渤海人也在殺遼國人。《遼史》地理志二:遼州「本拂涅國城,渤海為東平府」;瀋州「本挹婁國地,渤海建瀋州」,屬定理府所轄。

在《遼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對原渤海東平府這個地方敘述說:「太祖伐渤海,先得東平府,遷民實之」。查閱有關史料知,這次「伐渤海」肯定不是天顯元年(926年)滅渤海國的那次戰爭。因為那次戰爭,是先過商嶺得扶余府,後滅掉渤海的。渤海國的東平府位於遼河之濱,近臨契丹,必然首先被遼國征服,歸附遼國的時間不會晚於神冊年間。

在公元925年12月之前,如果沒有戰爭,渤海國會把這大片土地拱手相讓嗎?遼人會這樣隨意地遷移、分兵、充實百姓嗎?正因為有了連年不斷的戰爭,才有了渤海國的東平、懷遠、安遠、鐵利、鴨綠等府,在渤海滅亡前就已經歸順遼國(契丹)的事實。

另外,遼太祖在公元925年12月說:「……帷渤海世仇未雪,豈宜安駐!」(《遼史》卷二)。兩國之間既然有世仇,怎能在天顯元年(公元926年)以前「無戰事」?

可見,在公元925年十二月以前,遼和渤海兩國之間不但早有戰爭,契丹人還佔領了很多渤海國的地盤。遼太祖也曾多次遷徙過「渤海民」,這是不容質疑的。

就是在這種連年不斷的,契丹與渤海的戰爭中,渤海國的鐵利府在渤海國滅亡前就歸順了遼國。它與懷遠、安遠、東平、鴨淥四府一樣,是在遼天顯元年(926年)以前的戰爭或外交中歸順遼國的,到天顯元年以後,其它十府才先後被遼國收歸。

天顯元年(926年)前(遼太祖時期),遼國和渤海國之間的戰事

年 份
兩國之間的主要事件
備 注

902年7月
遼以兵40萬伐河東(遼河以東的地區——渤海國)
《遼史》卷一

903年9月
復攻下河東懷遠等軍(渤海懷遠府·原越喜之地)
《遼史》卷一

909年1月
幸遼東(看來,遼國已經發展到遼東的地方)
《遼史》卷一

915年10月
鉤魚鴨淥江(很明顯,遼國已經發展到鴨淥江地區)
《遼史》卷一

916年10月
乘勝而東(卷1)。《遼史》卷17:「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卷60:「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 卷38:「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
《遼史》

918年12月
幸遼陽故城
《遼史》卷一

919年2月
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
《遼史》卷一

921年11月
略檀、順、安遠……十餘城,俘其民徙內地(渤海安遠府等)。12月,「詔徙檀、順民於東平、瀋州」
《遼史》卷二

924年5月
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遼史》地理志二:遼州「本拂涅國城,渤海為東平府」。
《遼史》卷二

2、鐵利府是在遼神冊年前歸入契丹國的

鐵利和鐵驪關系如何?首先要弄清它們是何時歸遼的,這是弄清和區別二者的基本條件之一。

宋遼時期,鐵驪國和鐵利府都曾歸順遼國,這是後人把二者混為一談的原因之一。而把鐵利和鐵驪相混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弄不清鐵利什麼時候歸入遼國(契丹國),懷疑《遼史》中所述「神冊初(公元916年)得鐵利」的史實。

《遼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貨志下載:「神冊初(公元916年),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曰鐵利州,地亦多鐵」。同書,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載:「廣州,防禦,漢屬襄平縣,高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利郡。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統和八年(990年)省。開泰七年(1017年)以漢戶置,統縣一:昌義縣」。這是鐵利州在遼國時期的歷史。

後人寫史所指廣州,是因神冊初年(公元916年)遼太祖建的鐵利州,於遼聖宗統和8年(公元990年)被撤消;後於開泰7年(公元1017年)在原址建立了廣州。所以《遼史》書中說廣州,而不說鐵利州。

從《遼史》等有關史料中可以知道:一是遼太祖建鐵利州,二是遷去了渤海人。這是研究遼國鐵利州來源問題的兩個出發點,也是遼鐵利州何時歸於遼國的關鍵所在。

從《遼史》卷二所載:渤海國的扶余、龍泉兩府分別是在天顯元年(926年)一、二月份被契丹國佔領。隨後,安邊、鄚頡、南海、定理等府,先降後叛,被平定後又接著再叛。遼軍從三月到六月一直忙於平定這些地方,及攻打長嶺府等地。七月,顯德府的重要城池鐵州被平定,遼太祖死於此時。八月,遼軍終於佔領了長嶺府。而龍原、率賓兩府從地理位置上看,都在渤海國東北側;再從《遼史》中查知,這兩個府沒有在天顯元年以前歸入遼國的可能性;必在天顯當年,八月以後被遼軍佔領。

加上在這一年以前歸入遼國的懷遠、安遠、東平三府,就有十三個府了。渤海國的十五府,只剩下鐵利和鴨淥兩府,這兩府什麼時候歸入遼國的?另外,前面所述,在926年以前入遼的瀋州、遼陽、等地在渤海國時,是屬於哪個府的?

《遼史》卷二載:公元915年,遼太祖「釣魚鴨綠江」。說明神冊年以前,鴨綠江,至少是鴨綠江下游,甚至中下游地區已經在契丹人的掌握之中。作為渤海國5京之一的西京——鴨淥府何時拼入契丹版圖,至今尚未發現有關資料。但從其地理位置上看,渤海國的西京——鴨淥府歸屬遼國的時間決不可能晚於公元926年;因為在渤海國五京中,鴨淥府距遼國最近,遼國要通過它才能到渤海國的一些地方。

《遼史》中,渤海鐵利府是很明確地被兩次記載為神冊初(916年)歸於遼國的。可是對這個記載,有些人一直持懷疑態度,甚至其理由竟然主要是由一個「注釋」引起的。准確地說,遼、金等有的史料確有一些應該斟酌的地方,但對《遼史》中的這個記載應該堅信不移!理由是:

因為遼太祖是在天顯元年7月份死去的,所以遼鐵利州只能在公元926年7月以前建立。如果鐵利府不是在神冊初歸入遼國的,且又像有人所說,是在現俄羅斯的伯力附近,或龍泉府東北部以遠;那麼從史料和地理知識上說,鐵利府就只能在天顯元年(926年)八月以後歸入遼國,其它時間是沒有機會的,這就與書中所說「太祖建鐵利州」矛盾了。

另外,查閱所有資料,天顯元年,遼國沒有遷徙居民,更沒有遷徙渤海民的記載,只是把渤海王大諲撰及族人從渤海龍泉府遷移到遼京都西。這就充分說明,遼鐵利州是不可能在天顯元年及以後建立的,只能是在遼太祖活著的時候,遷渤海民建的!也就是說,它只能在天顯元年以前歸入遼國。

天顯元年,是遼和渤海兩國非常關鍵、且重要的年頭。假如鐵利府是在這一年歸入遼國,這個多鐵地方是一定會在史料中像其它地方那樣被體現出來。當然,也不排除被遺漏的問題,但機會要小得多。因為《遼史》中對遼國先平後滅渤海國的事件,由始至終都記載得十分詳細。

《遼史》卷一「太祖上」中,單獨地記載著:神冊元年(916年)「冬十月癸未朔,乘勝而東」,其它什麼也沒有說。契丹國的東方是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自然有很多地區、部族或國家先後位於契丹東部。但是在這個時期,其東方只有渤海國。各種史料都說渤海國「西契丹」!巧的是,也正是從這以後,渤海國開始向遼國朝貢的。《遼史》中記載渤海國第一次向遼國進貢,是在兩年後的公元918年(《遼史》卷二)。可是在這一年和前一年的歷史紀錄中,兩國之間沒有戰爭。渤海國總不會無緣無故地開始向遼國進貢吧?看來,916年(神冊元年)的「乘勝而東」是對向渤海國的戰爭,並且渤海是戰敗一方。這也許是鐵利府歸入遼國的歷史前提條件。

《遼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聖宗卷載:「初,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來附者是誰?從前面所述知,渤海國其它十三府歸遼時間都已經明確,這次來附者只能是鐵利和鴨淥兩府,或其中之一。而《遼史》卷六十中也明確說明:「神冊初得鐵利」。如果鐵利不是這時歸入遼國的,難道筆誤得這樣巧?這里再一次證明了鐵利歸遼的時期,還有很多記載也都說明了鐵利的這段歷史。

有人用卷六十的「注釋三」來說鐵利是在天顯年間歸入遼國的,實在是一種片面理解。其實,該注釋所說的意思是要更正平渤海是在天顯年,不是在神冊初;遼廣州是在開泰七年遷漢人後設立的,不是在遼神冊年間的事。注釋其中並沒有要更正鐵利是在那一年歸遼的意思。再說,注釋人的語言十分謹慎,說明人家對《遼史》的內容是很慎重的,後人怎麼能輕而易舉地用片面理解的注釋內容來否定正文呢?

從現有資料來看,渤海國的鐵利府歸入遼國的時間在《遼史》中的記載是正確的,與相關記敘是相符合的,與歷史事實也是相吻合的。不應懷疑史料中的這項記載!我們只能、並且必須認定,渤海國的鐵利府是在神冊初歸入遼國的!

2. 鐵力市屬於哪個市

鐵力市屬於黑龍江省伊春市。

鐵力市,為伊春市代管的縣級市,地處東經127°38′20″-129°24′10″,北緯46°28′40″-47°27′30″,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南麓,面積3776.3平方千米。

198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鐵力市,2011年,獲「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稱號,2012年,被評為中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2019年7月,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鐵力市的自然資源

鐵力境內有植物類葯材近200種,動物類葯材和菌類葯材20多種,總蓄積量約50萬噸,進入國家葯典並被開發利用的葯材80多種,人參、平貝、刺五加、五味子、穿山龍、黨參、滿山紅、黃柏、暴馬子以及茸鹿、林蛙、雲芝、豬苓等。

鐵力境內有野生動物共260多種,有黑熊、馬鹿、獐、獾、 野豬、狍子、松花蛇等珍貴野生動物。有飛龍、榛雞、鵪鶉、雉雞、沙半斤等稀有山禽。有猞猁、紫貂、水獺、狐狸等毛皮動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鐵力市

3. 鐵力縣在哪

鐵力縣民國置。
先秦時期,歲貊人在鐵力一代從事漁獵、採集生涯。
漢代,在黑龍江地區建立了奴隸制政權——夫余王國,鐵力地屬夫余王國。
436年,夫余內亂,在北夫余建立豆莫婁政權,鐵力屬之。
五世紀末葉,勿吉滅夫余,鐵力地屬勿吉國。
魏晉南北朝時,勿吉靺鞨,其發展成七大部落,鐵力境域屬黑水靺鞨部。
692年武則天派軍擊逐黑水靺鞨至張廣才嶺東的三江平原和烏蘇里江流域一帶。黑水靺鞨部故地被納入唐朝版圖,置忽汗州都督府,鐵力地屬之。
713年,渤海王國建立。737年,渤海國下設3京、15府、62州。鐵力地域屬鐵利府。
1049年,遼王朝在黑龍江地區(包括蘇聯海濱地區)設置七大王府,其中的鐵驪
國王府就在今鐵力縣境之北。
金時期,鐵力地域屬上京路會寧府率·督畔窟之地(亦稱胡拉溫地,即呼蘭
河流域平原),此地廣而腴。1165年,金世宗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遷速頻、胡里改
路的3猛安、24謀克戶於此屯墾戍邊,以備應急。
元代,鐵力地屬遼陽行中書省水達達路。
明代,鐵力地域屬奴爾干都司阿者迷河衛和納刺吉河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設黑龍江將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設齊齊哈爾副督統,同治元年(1862年)呼蘭城東北境設呼蘭廳,治巴彥蘇蘇。鐵力地屬之。
光緒十一年(1885年)呼蘭廳北境劃出設綏化廳,治北團林子,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綏化廳升府,又設綏蘭海兵備道,鐵力先後屬之。
民國4年(1915年)5月14日,奉大總統批文將余慶縣安邦河以東地區劃歸鐵山包,改名鐵驪,廢鐵山包協領署,置鐵驪設治局,隸屬綏蘭道。
偽大同2年(1933年)5月,日本關東軍侵佔鐵驪,成立偽鐵驪縣公署,隸屬偽黑龍江省。
偽康德元年(1934年),鐵驪縣劃歸濱江省(省治哈爾濱特別市)。
偽康德6年(1939年),鐵驪縣由濱江省改劃歸北安省(省治北安街)。
偽康德10年(1943年)7月1日,鐵驪縣與慶城縣合並,改稱慶安縣,原鐵驪城改稱鐵驪街,慶安縣仍隸屬北安省。
偽康德12年(1945年)東北光復,鐵驪成立地方治安維持委員會,以保護國家財產、維持地方秩序。1946年1月,鐵驪置特別區;2月5日,置鐵驪縣佐辦事處,管轄鐵驪、田升、神樹3個區,均隸屬黑龍江省慶安縣。同年6月27日,慶鐵分縣,鐵驪縣隸屬黑龍江省(省治北安市)。
1947年2月,黑龍江省與嫩江省合並為黑嫩省,鐵驪縣歸黑嫩省第一專署(北安專署)管轄;5月,又改黑嫩省第三專署(龍南專署)所轄;6月,東北改為9省制,恢復黑龍江省原建制,鐵驪縣仍歸黑龍江省管轄。
1956年,成立綏化專署,轄鐵驪縣;同年11月19日,國務院決定,改鐵驪縣為鐵力縣。
1958年7月,撤綏化專署,設松花江專署,鐵力縣屬松花江專署;同年9月15日,本
縣與決安縣第二次合縣,稱慶安縣。1962年10月20日,慶鐵分縣,鐵力縣隸屬黑龍江省松花江專署。1965年,鐵力縣又改屬綏化專署。
1970年4月1日,伊春市改為伊春地區,鐵力縣由綏化地區改歸伊春地區,1979年,12月14日,撤伊春地區恢復省轄的伊春市,鐵力為伊春市轄縣。
199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鐵力市仍屬伊春市。

4. 鐵力鎮的歷史沿革

鐵力,俗稱「鐵山包」。在境南王楊鄉和衛國鄉交界處有一山丘,
稱「鐵山」,其附近兩河中間大小山丘連綿不斷,統稱「鐵山包」。設治時,以其地遼代屬「鐵驪部」,遂名「鐵驪」。1956年為更改生辟字和繁體字地名,改為「鐵力」。鐵力一帶,唐屬黑水靺鞨,遼屬東京道女真鐵驪部,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遼陽行省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代先後屬呼蘭城守尉和呼蘭副都統管轄,為鄂倫春、蒙古族游牧之地。1891年4月(清光緒十七年三月),委派鎮邊軍右翼統領領兵於鐵山包駐防。1906年6月(清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將北團林子協領移駐鐵山包,修建協領公署,「招撫庚子屯田逃亡之戶,安插貧民小戶」。1908年8月(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奏准,擬設「鐵驪縣,駐鐵山包」。中華民國成立後,1915年2月10日,黑龍江省巡按使公署援照清末「設立鐵驪縣舊條」,裁撤鐵山包協領,設置鐵驪設治局,以余慶縣安邦河以東地區為鐵驪設治局管轄范圍。隸屬綏蘭道。1929年2月,改由省直轄。東北淪陷後,隸屬黑龍江省。1933年10月1日,將鐵驪設治局改為鐵驪縣。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39年6月劃歸北安省管轄。1943年7月1日,將慶城縣與鐵驪縣合並為慶安縣。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始設鐵驪特別區。1946年6月27日,黑龍江省政府決定,將原鐵驪地區從慶安縣劃出,恢復鐵驪縣,縣政府駐鐵驪鎮,隸屬黑龍江省管轄。1956年3月,劃歸新設立之綏化專區管轄。同年11月19日,國務院批准,將鐵驪縣改為鐵力縣。1958年8月,撤銷綏化專區,設立松花江專區,鐵力縣隸屬松花江專區。同年9月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並入慶安縣。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准,恢復鐵力縣,以原鐵力縣並入慶安縣的行政區域為鐵力縣的行政區域,隸屬松花江專區。1965年6月,改隸綏化專區。1970年4月,劃歸伊春地區管轄。1979年12月,撤銷伊春地區,恢復伊春市,鐵力縣歸伊春市領導。1988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設立鐵力市(縣級)。由伊春市代管。1992年,鐵力市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西南麓。東北、東與伊春市接壤,東南、南與依蘭縣、通河縣毗鄰,西南、西北與慶安縣以河為界。全市共轄5鎮、4鄉。1992年末全市總人口38.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67萬人,佔69%;滿、朝鮮、回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4.6%。市政府駐地鐵力鎮。鐵力之名源於古代的鐵利府與鐵驪部。遠在唐朝時期,渤海國曾設置鐵利府。遼代,在黑龍江流域曾有著名的鐵驪部(一般考證在今呼蘭河上游,南至松花江北岸地區)。唐代的鐵利府與遼代的鐵驪部均為今名鐵力的淵源。此地在周以前為肅慎地;戰國時期屬貊地;漢時為穢地;後漢三國時期為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底地;晉時為寇漫汗地,後魏北齊屬勿吉地;隋屬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唐時屬黑水靺鞨;五代迄遼屬生女真地;金屬上京會寧府管轄;元時屬斡赤斤分地;明代奴兒干都司於此地設置了哈郎衛和阿者迷河衛。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屯田兵開墾後,於鐵山包設置鐵山包協領。光緒三十四年(19O8年)擬於鐵山包設治,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民國二年(1913年)鐵山包以西屬慶城縣管轄,民國四年(1915年)由慶城縣忻置鐵驪設治局,隸屬黑龍江省綏蘭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鐵驪設治局直隸黑龍江省管轄;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縣治改組,成立鐵驪縣公署,仍隸屬於黑龍江省,為丁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濱江省公署,將鐵驪劃歸濱江省所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增設北安省,又將鐵驪縣由濱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東北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鐵驪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一九五六年改「驪」為「力」。
2000年,鐵力市轄5個鎮、4個鄉:鐵力鎮、神樹鎮、雙豐鎮、桃山鎮、朗鄉鎮、王楊鄉、衛國鄉、工農鄉、年豐朝鮮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35460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鐵力鎮 96611 雙豐鎮 37717 桃山鎮 38501 神樹鎮 21729 朗鄉鎮 49325 年豐鄉 12848 工農鄉 9602 王楊鄉 14250 衛國鄉 9069 鐵力林業局虛擬鎮 16510 雙豐林業局虛擬鎮 10565 桃山林業局虛擬鎮 12127 朗鄉林業局虛擬鎮 16523 鐵力農場虛擬鄉 9224

5. 鐵力的介紹

鐵力市,隸屬黑龍江省伊春市,因古代鐵利府與鐵驪部而得名。地處東經127°38′20″-129°24′10″,北緯46°28′40″-47°27′30″,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南麓,東西橫跨140千米,南北縱越115千米。國土面積6620平方千米,總人口39.7萬(2012年)。市政府駐鐵力鎮。198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鐵力市。2011年,獲「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稱號1;2012年,被評為中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2。著名景點有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透龍山風景區、日月峽滑雪場。2013年,鐵力市生產總值實現78億元。

6. 鐵力市屬於哪個市

鐵力市屬於伊春市。

鐵力市,為伊春市代管的縣級市,地處東經127°38′20″-129°24′10″,北緯46°28′40″-47°27′30″,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小興安嶺南麓,面積3776.3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為225960人。

198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鐵力市。2011年,獲「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稱號;2012年,被評為中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著名景點有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透龍山風景區、日月峽滑雪場。2019年7月,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建制沿革:

1956年11月19日,國務院批准,將鐵驪縣改為鐵力縣。1958年8月,撤銷綏化專區,設立松花江專區,鐵力縣隸屬松花江專區。同年9月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並入慶安縣。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准,恢復鐵力縣,以原鐵力縣並入慶安縣的行政區域為鐵力縣的行政區域,隸屬松花江專區。

1965年6月,改隸綏化專區。1970年4月,劃歸伊春地區管轄。1979年12月,撤銷伊春地區,恢復伊春市,鐵力縣歸伊春市領導。1988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設立鐵力市(縣級),由伊春市代管。

閱讀全文

與鐵力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