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設計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2-06 15:22:27

Ⅰ 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Ⅱ 如何寫好歷史教學設計

華山分廠子校 何高峰 近年以來,歷史教學改革在全國興起,歷史教學設計也就在這個時候提上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日程。但在我們很多中學歷史教師的意識中,雖然也感覺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但是對於怎樣寫好一篇歷史教學設計還是了解不深入,以至於不敢動筆。我就自己對理論學習和日常怎樣寫教學設計的經驗談談我對教學設計的認識。 一、歷史教學設計概念: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選擇相應的教育媒體,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分析、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它的研究應用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產品、專業課程設置等不同層次教學系統的設計。教學設計是以分析教學需求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的。這是比較正式的教學設計的概念,其實我們常說的教學設計,是針對一門課程中的某一章節或某一節課,對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歷史教學設計是指歷史教師在教學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學生傳播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正確方法、養成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體設計。一般的來講它包括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法和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 二、教學設計和教案、說課的區別(一)教學設計和教案的區別在傳統教學中,教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案,設計的依據是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目前教案的形式主要是:教案必須有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案正文、教後感想。正文中又包括導入、每一部分的詳細教法、過渡語、小結、總結等。這樣的教案,從導入新課到布置作業,從一般內容到重點難點,從教師引導到學生活動,從提出問題到可能出現的答,大到總體結構,小到一句話,一句也不能少。眾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是原文照抄教師參考書。既然參考書上已有,教師讀了心中有數即可,為何還要再抄寫一遍呢,這真是典型的「現代八股文」。教學的過程包括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一直使用了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模式(二)教學設計和說課稿的區別教學設計和說課稿是有些相似,教學設計其實也可以是說課的嶄新發展,教案與教學設計的具體區別之處:1.教案是教學設計方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是教學設計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課堂實錄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內容、環節進行備課。教案是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也是考察一個教師備課的一個依據。主要體現怎麼設計。教學設計是關於教學的說明,更重要的在於說清楚為什麼這么設計。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在教學中教案是有形的,有記載的,教學設計是無形的,在心中的(參加比賽和活動除外)。2.教案是「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的體現,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師怎樣講好教學內容。教案的編寫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常導致的後果是便於學生的知識增長,而不利於他們的能力培養。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所以對學習者進行特徵分析是教學設計不可缺少的步驟,體現了現代教學理論的鮮明性。它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辨正統一,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設計還非常重視對現有媒體的設計和充分利用,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效果,不少教師圍繞媒體而展開課堂教學的設計活動。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視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因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學目標和實施評價在教學系統中分別具有前瞻和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信息傳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3.兩者元素的含義也不同。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重難點分析,教學進程,教具的使用,課的類型,教法的具體運用,時間分配等因素,從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計劃和安排。教學設計從理論上來講,有學習者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目標闡明、學習者分析、教學策略的制定、媒體的分析使用及教學評價等七個元素,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討論比較多的是學習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主要元素。 三、教學設計重要性教學設計之所以被重視,被強調,是因為與教案相比,它更多地體現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特點。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們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四、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教學設計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教學媒體等因素,那麼在素質教育觀念下的這些設計應該是什麼樣子?1.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新的教學理念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2.教學重點和難點、關鍵點的確定及突破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舉足輕重、關鍵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內容,是課堂結構的主要線索,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對於鞏固舊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學難點,是學生難於理解或領會的內容,或較抽象,或較復雜,或較深奧。因此,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的發展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確定難點,進行教學。也有的老師在教學中設立關鍵點,所謂關鍵就是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把一個單元、一節課起決定作用的東西與知識學好,就可順利掌握、運用教材,這就是知識的關鍵。3.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根據素質教育的特徵,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應著重思考下列問題:一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班級授課制下,如何使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有所提高發展,最基本的一條准則,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4.板書的設計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板書是教學思路的體現,也是學生在課後如何復習的指導法略。我們在設計板書時,一定要注意板書要條理清晰、思維邏輯推理合理、簡明扼要。5.教學過程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教學媒體是教學設計中要涉及到的物質條件。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涉及的教學媒體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先進。除了傳統的掛圖、模型、標本及實驗設備外,錄像、投影、錄音等設備也已廣泛地進入了課堂,多媒體運用也已不再是新鮮的事。但從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來看,還需要在教學媒體設計上作進一步的拓展。一要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創造更豐富的物質條件。二是要重視研究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計算機在信息時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各種公開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已不鮮見,這些多媒體的課件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數課件在交互性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直接帶領學生網上沖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中的運用時,要在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上花功夫、特別要盡量創造條件進行網上的教與學。帶領學生到網上去收集信息資料,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是無形的但是它比教案要重要的多,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是要通過這種比賽來引起大家的重視,畢竟這是我們提高個人教學能力一個很重要的途徑。6。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課前如何激勵學生預習與復習、在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反饋、課後作業的精心設計和批改等。 以上是我對教學設計的一點認識,拿出來與各位同行共勉。 參考文獻:1.《中學歷史教學——新視野》 教育出版社2.《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Ⅲ 如何進行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

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設計的中心任務,是以系統理論作指導,對教學諸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以及學生的狀況與教師自身的條件等,在此基礎上擬訂教學方案,以達到教學的優化組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及其作用

所謂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在學完某一教學單元(或一課)後能做什麼的具體而明確的表述。教學目標表明了在特定的教學中期望學生達成的行為或表現。

教學目標是行為科學在教育科學領域中的具體應用。目前,闡明教學目標已成為教學實踐中的普遍要求,同時也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

在這里需引起注意的是,教學目標與教學目的的關系。一般說來,教學目的比較抽象,是教學的普遍性、統一性、終極性的宗旨或要求。而教學目標則具體得多,是教學活動特殊的、階段性的要求。教學目的的最終實現有賴於一系列具體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目的的內涵貫穿於各個具體的教學目標之中。

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中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列出了總目標,以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總目標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本門課程的教育任務,或者說是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三方面的要求是對總目標的進一步說明,是總目標具體化和細化性的規定;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把總目標歸納為這三方面的要求。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設計,若是對某一單元進行教學設計,那麼需明確該單元的教學目標。通常情況是對某一堂課進行教學設計,那麼就要明確該課的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依據教學目標,師生之間、學生相互間可以明確地交流自己所教、所學的東西;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學評價人員有了統一的評價教學的依據。

第二,教學目標清楚地向學生闡述了所要學習、掌握的基本內容,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一堂課、一個單元,甚至整門課程和要求,使學生心知肚明。

第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選編合適的教學資料,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從而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第四,教學目標代表著大多數學生應該獲得的最低水平的行為表現。因此,大多數學生如果專心學習,並得到適當的指導,那麼他們都能達到目標,從而促使學生滿懷信心地學習。

制定、明確教學目標的作用需充分肯定。但也有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利教學的情況,如教學過程喪失彈性;目標的設定面向大多數而不能顧及個別差異;尤其是一些學習活動的結果不能完全通過行為外顯出來,像一些較高層次的思維、較深層次的價值觀因素。

針對這些不足之處,在確立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目標時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彈性。在擬定的教學目標中除了有外顯行為部分,有關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因素也需考慮在內,以便全面落實各方面的任務。

2.教學(教育)目標分類

教學目標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目標之中涵蓋著教學目標。為了方便,在不存在分歧的前提下,這里對兩者不予區別。

教育目標的分類學說可以上溯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博比特在課程編制領域掀起的追求效率的活動。以教育目標具體化、標准化為特徵的這場課程科學化運動,在實踐中遇到一個實際問題:當時的教育目標通常是由州教育廳確定的,教師只有做出選擇的機會。因此,當時的課程編制被人們看成是「膚淺的、輕率的」。後來有「行為目標之父」之稱的美國教育家泰勒明確指出:「教育是一種改變人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但泰勒對「行為」的理解與眾不同,既包括外顯行為,又包括「思維」「情感」等內隱行為。

泰勒的學生布盧姆1948年研究教育目標分類,對之歸納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在1956年、1964年和1972年與他人合作相繼出版了三個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使教育目標明確化、系統化、具體化,是美國教育研究的重大成果,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86年布盧姆應邀在我國進行了一系列講座,他的學說對我國教育界影響很大。

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加涅致力於學習分類的研究工作。1965年他出版了《學習的條件》一書,並在1970年、1977年和1985年三次修訂,是對學習進行分類研究的經典著作。原先,加涅把學習由低級到高級分為八類,在修訂中加涅提出五種學習結果的劃分。

第一,言語信息,指能陳述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知識;

第二,智慧技能,指運用符號辦事的能力;

第三,認知策略,指對內的、控制與調節自己的認知活動的特殊認知技能;

第四,動作技能,指習得的、協調自身肌肉活動的能力;

第五,態度,指習得的、決定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

這五種學習又分為三個領域:前三種學習結果屬於認知領域(包括知識、技能和策略);第四種學習結果屬於動作技能領域;第五種學習結果屬於情感領域。把人類的學習結果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幾乎成了一切學習和教育心理學家的共識。加涅的五種學習結果分類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認。由於學校教學目標也就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因此這一學習結果對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把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與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兩個分類的大框架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說,加涅和布盧姆等都把學生的學習結果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

3.本課程教學目標的擬定

擬定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課程總目標的具體化。歷史與社會課教育總目標的實現,有賴於教學的整個過程,每節課的積累。擬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使之既明確具體,又在實際教學中努力達到之,這是完成總目標、落實總任務的基礎與保證。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依據,同時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和准繩。因此,是一節課教學設計的核心。

怎樣擬定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呢?首先,明確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基本原則。

一節課是相對獨立的整體,同時又是整個課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從大處著想,從具體實際出發,是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基本原則之一。從大處著想,就是要有整體觀、全局觀,把一節課置於一個單元、一冊課本,甚至全部課程之中來考察。從具體實際出發,即從一節課的地位作用出發,從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出發。擬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狀況。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要認真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一節課要注意教學目標、教育任務的全面落實與完成。因此,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是擬定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的另一基本原則。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不能光顧知識教學而不及其餘,也不能因突出能力培養而忽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應該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和其特點來考慮各項任務的落實。

其次,確定擬定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基本步驟。

第一,認真鑽研課程標准和教科書,並對學生現有實際狀況進行充分的了解。

第二,對本節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理清事物、現象、事件、人物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進而提出知識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考慮或提出能力培養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三,用准確、具體、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表達出來。能否正確表述教學目標,是對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能否真正把握的一個標志。並且教學目標是為了指導教學、檢查評價教學效果而擬就的,表述不符合要求就會失去作用。

再次,檢查擬定一節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是否有偏差。教學目標的擬定經常會出現一些偏差,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若干種情況:過於籠統,流於一般化,因而不具有可操作性;過於繁復,以教材分析作為教學目標,統得過死;要求或高或低,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尚有差距;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要求相分離。

在這里需強調指出,在擬定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從本課程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加涅與布盧姆提出的目標分類學說。

加涅與布盧姆的目標分類是關於學校整個教育的,帶有普遍性;又是首創性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在制訂《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時,把課程目標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部分。在知識與技能方面,注重的是知識的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掌握與運用。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注重的是愛國的情感、崇尚科學的態度、終身學習的願望,以及作為一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民主與法制觀念、社會責任感等。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值得注意之處有三:

其一,關於知識與技能,把「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保存、處理和評價社會信息」作為一項最基本的要求提了出來。這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需高度重視學生掌握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把這一能力視作與讀、寫、算同等重要的新的終身有用的基本能力。

其二,關於過程與方法,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學科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更為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其三,關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前這一方面的要求我們往往是以思想教育來表述的。現在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從學生人格發展的視角提出來的,而不是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而不僅僅關注學習的結果。因此,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來替代思想教育,更切合歷史與社會課的實際情況,也符合課程改革總體要求。

總而言之,表述明晰、精當的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應是關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應力求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並可作為評價的依據;應全面反映學習的結果,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而不能局限於知識的掌握。我們更應注意課程改革的動向與教學目標的發展趨勢,在強調學習結果的同時更為關注學習的過程。

(二)了解、分析學習者(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才能取得成功。了解、分析學生,其目的是為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首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興趣愛好和思想狀況,以便對學生基本狀況有所了解。初中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歷史與社會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歷史與社會課教師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了解、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是學生進行新的學習的基礎。教學設計中具體方案的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相適應。若難度過大,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若太簡單了,學生學起來會提不起興趣。在設計教學時要把握好「難與易」這個「度」。

由於歷史與社會是綜合性課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較多,知識面甚廣,因此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與認知狀況,是學習本課程的一個關鍵性前提條件。歷史與社會課教師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處,尋找其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在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時,既要了解大多數學生,也要了解程度較好的與較差的學生。所制定的教學方案,需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但也要兼顧兩頭。

最後,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得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了解了他們的學習情況、學習方式,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針對其薄弱環節,加強學習指導,加強學習方法的訓練。

Ⅳ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目標設計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且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並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在新歷史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准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內容標准,准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歷史學科,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識與能力
"內容標准"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於解決新的問題.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知識的獲取及呈現都伴隨著相應的能力,同樣,能力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並為進一步掌握知識、技能准備條件.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與知識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發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圍內的知識有更廣泛的遷移作用.歷史學科能力"指的是學生適應並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其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以「夏商周時代的社會」一課為例,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識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等,其中課堂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與雙基目標相對應的其他范疇的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
"內容標准"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 中有關"過程與方法" 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及教學條件而展開.根據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發展特徵,建議學習過程能夠使知識學習融於形象直觀的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權利,有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結合時事熱點如關於台灣問題、中國加入WTO的利弊等問題進行討論、辯論;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如調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的巨變等;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則天、拿破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進行評價與討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如中國古代陶瓷等;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如西安事變、戊戌變法、雅爾塔會議等;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二戰警示錄》《珍珠港》等,欣賞歷史文學藝術;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通過查閱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 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並學會學習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表現為成功感、懷疑感、對成就的歡喜與自豪、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等.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可以設計「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鑒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Ⅳ 如何設計歷史學科的教學案

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案設計評選活動總結

為發揮歷史「教學案」導學的作用,提高歷史教師備課的質量,調動歷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網路教研活動,總結前一段「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明確下一步教研工作思路,按照教研工作計劃,進行優秀教學案設計評選活動。

一、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提出原因

歷史學科以往教案設計重點是知識的梳理與教法的選取,缺少師生探究問題設計與學法的選取,也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案,教案的作用不大,有的老師書寫教案就是應付檢查。

近兩年多數學校使用學案的同時,教案還要寫,老師認為增加備課的負擔,有反感情緒。

有的學校還是重視教案,對學案要求與重視程度不夠。

初中歷史學科每課內容多,課時又少,傳統的教案與單一的學案,都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如何提高備課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我縣歷史學科需要解決的教研課題。

二、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理論依據

依據歷史課程倡導的「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的新課程基本理念。

遵循「教」與「學」的客觀規律,以較少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的有效教學理論。

借鑒杜郎口與楊思中學的外地成功經驗。

依據我們全體歷史教師的實踐經驗。

貫徹教育局與進修學校開展「網路教研」、「教研為基層學校服務」的文件精神。

基於以上原因和理論依據,歷史學科確定:「以歷史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為核心,全體歷史教師參與,每人完成兩課的教學案設計,利用網路教研的方式,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教研活動」。

三、教學案設計教研活動的階段性成果

在2009——2010學年度,全縣80%的歷史教師,每人完成了兩課教學案設計的任務,歷史中心教研組五位成員,還承擔了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專題知識的歸納,教學案與專題知識歸納等資料,都上傳到「群共享空間」,到現在已經上傳作品達140多個,實現了教學案設計等資源共享的目的。

為了總結前一段教研工作經驗,明確下一階段教研活動的思路,根據《教研工作計劃》,決定進行初中歷史學科優秀「教學案」設計評選比賽。

在10—19日教學案設計評選初賽活動中,全縣有22所學校27位教師參加此次評選比賽,參賽教師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按照通知文件要求,完成教學案設計與課件製作,及時上傳到群共享空間。

於19日,由七位評委進行初選,有12位老師的作品進入了決賽。

今天參加決賽的十二位參賽教師,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站在理論的高度,闡述了自己的教學案設計基本思路,還說出這樣設計的原因與理由,這是我們在研討課上所學習不到的。

應該說今天的參賽作品,大多都是課堂教學真實的教學案例,他們的教學案設計:每個環節目的明確,設計符合歷史知識呈現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有效,值得借鑒與推廣。

下面就結合參賽教師的作品,說明一下歷史學科教學案設計的特點,

(1)情景導入的設計:

目的:引起注意力,激發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

學生主體的現狀:每周兩課時,時間跨度大;前節課學習其他學科的內容,課間學生戶外活動,精力分散。

教師的導學是: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創設歷史思維情景,聯系舊知識、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製造懸念,引起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

(2)學習目標的設計:

按照課標確定「三維目標」,結合校情、學情等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課程標准對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沒有具體內容,他們所選取的過程與方法,就是課堂教學實際運用的,而不是給別人檢查看的,這樣設計學習目標是有效的。

體現學習目標科學性與適用性。

(3)自主學習的設計:

目的是讓學生感知歷史知識。

教師的導學是:在教學案設計時要求明確,如:預習指導、閱讀指導、設計檢測題、課上組織與引導學生全員、有序的參與。

學生主體參與是:課前主動預習、課上自主學習、獨立完成檢測習題、學生互相交流。

通過自主學習過程的有效實施,實現學生感知歷史知識的目的。

(4)合作探究的設計:

目的是讓學生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師的導學是:有效整合教材資源,聯系已有知識設計問題情境,利用現代化技術等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圍繞重點內容與情感目標,有效地質疑思考問題,思考題設計不偏、不難,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

組織與引導學生得法、有效參與。

學生主體參與是:積極思考問題、閱讀相關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互相協作,通過合作探究過程的學習,落實了學生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5)知識梳理的設計:

目的是歸納歷史知識結構,得出值得借鑒的歷史結論。

教師導學是:鼓勵與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結構,揭示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得出值得借鑒的歷史結論。

學生主體參與是:學生在感知、理解、體驗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自己歸納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6)鞏固訓練的設計:

目的是掌握重點知識,學以致用。

教師的導學是:結合中考題型與重點內容,設計鞏固訓練題,組織與引導審題、分析與解決問題。

學生主體參與是:閱讀題干、分析問題、獨立完成。

實現當堂所學習的內容當堂掌握。

十二位參賽教師,遵循新課程與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設計的教學案:學習目標明確、環節齊全、內容科學完整、設計思路清楚、便於操作,有利於教師導學與師生共同探究,把教案與學案融合成一個整體,把教師導學與學生合作探究融合成一個整體;把知識呈現與問題質疑融合成一個整體;以教師導學為主導,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體,能幫助學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感悟歷史學科知識的教學案,值得我們大家借鑒!

四、今後歷史學科教研工作的要求。

1、教學案設計的教研活動,還是我們歷史學科今後教研活動的一個主要內容之一,每個學期、每位老師、上傳一篇、自己在教學中認為比較成功教學案設計及課件,形成主動參與網路教研的一種習慣,以實現資源共享。

2、設計教學案不要簡單模仿,要體現自己的風格與特點,使用教學案要課前下發、課下收回,發揮「教學案」的導學作用,實現「教學案」讓學生「學會」的目標,更要實現教學案讓學生「會學」的目標。

3、今天舉行的教學案設計評比活動,應是歷史學科網路教研活動的起步,下一步教研活動的方向已經明確,期待沒有參與的三所學校與十一位沒有參與網路教研的老師主動地參與,只要我們調整一下工作的思路,就能提高我們的備課質量,就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更能豐富我們教書育人的美好人生。

Ⅵ 如何優化歷史教學設計

第一:歷史內容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們
第二: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及中間人物的奇聞異事,這樣增加生動性及重要性,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第三:在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觀點上,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出發點思考,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習就是要思考和質疑。
第四:如果有精力,可以多提供幾種不同的歷史記錄來講給學生,學生的思路應該開闊而不是狹隘,更何況中國教科書上的歷史內容經常有不嚴謹或者不真實的地方,主動的做好准備,比被學生提出不同的歷史記載當場尷尬要強的多。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DhCVZjOfCHW0DwKLyXEojA

?pwd=7vuf 提取碼: 7vuf

Ⅶ 如何構建有效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在新課程背景下,構建符合課程理念的、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從領會課標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策略,重視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思考與實踐,來實現高中歷史的有效教學。

Ⅷ 如何設計有效的歷史教學問題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逐漸深入課堂。

問題化教學貼近新課程標准,貼近升學率,也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研究、探索。

現實歷史課堂教學中,幾乎所有教師都採用問題化教學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問題質量不高,過於簡單,課堂表面活躍,學生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有的問題艱澀,學生只能「沉默」 「被參與」,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學生仍然「啟而不發」,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時下像這樣低效的歷史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課堂教學預期目標並非都能達到。

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就提高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現狀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都在盡力打破「滿堂灌」,普遍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觀念存在著模糊、混亂的現象,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還存在以下現象:

1.設計的問題出現兩個極端傾向。

不是過於簡單的選擇式問法,或者是非常膚淺的填空式問法,就是寬泛且難度極大的問題。

選擇式問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問法如: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哪一年?等,這類問題思維含量低,不能起到訓練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

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問的范圍過大或太寬泛,或者問得過深、過難,學生答題沒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

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恐怕都難以實現。

2.問題過於籠統,層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確。

如:辛亥革命是怎樣發生的?這種大而全的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厭學。

3.問題不分主次輕重,過於繁瑣。

如:某個歷史人物出生於哪一年?是什麼地方人?有哪些事跡?如何評價他? 「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嘻嘻笑笑,熱熱鬧鬧,學生什麼也學不到。

這種問題混淆了教學重點,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4.隨意性提問。

上課時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或者是講到某個知識點時突然學習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關系不大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分散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注意力。

二、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1.掌控難度。

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沒有難度或難度太大都會失去意義。

因此,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不能超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

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差異,要讓每個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問題的梯度,也就是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層次。

所設計的問題裡面要含有不同層次的小問題,由易到難,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需要,從而形成系列化的問題。

3.注重效度。

所設計的問題要對解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有幫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聯系。

歷史的發展是內在聯系的,因此,問題設計要多注重時間(縱向)或空間(橫向)的聯系。

學生對於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不能做到上引下聯,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教學目標的深化和知識點的強化。

三、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整體構思,層層設問。

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要從教學內容整體考慮,形成教學內容整體知識結構,在整體結構中依據重點和難點理清層次,按照層次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

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鏈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

如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本課教學內容,整體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依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三個大問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管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和消極)。

每個大問題再設計有層次的細致的小問題,如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一知識點,可以設計為:皇帝稱號的由來是什麼?它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制度有何特點?這一制度有何影響?如何評價它?等問題。

2.扣住重點,抓住難點。

重點難點是每節課課堂教學的核心,重點難點解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也就基本實現了。

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聚焦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問題時,要注意突破「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這一難點,從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來講是有些難度的,我們可以設計成系列性的問題來突破,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引起社會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涉及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這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來理解「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

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

有效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教師要提供這樣一把鑰匙,就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為基礎,以課標為導向,不斷優化問題設計,構築有活力、有效力的歷史課堂。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設計歷史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