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的古籍歷史資料最多,精確歷史紀年卻相對較短
一,歷史紀年的長短和古籍歷史資料的多少並無必然聯系.或者說文明的時間起源和發展和史料沒有必然的關系.中國史載最早王朝為夏,但學術界尚無定論,這和考古發掘的資料有關{如夏代相關文明特徵,諸如,文字,城市,政府結構等的確認.}
二,埃及,瑪雅,巴比倫雖在古籍歷史資料方面較中國少,但由於近代西方史學界和考古界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結合諸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做出相關斷代工程,這主要得益於考古發掘得出的資料,和一些天文學,科技測年等學科綜合的斷代結果.
三,你所說的中國精確歷史紀年與其他文明比之較短.在於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這就需要在考古發掘以及其他學科綜合來確定年表.
四,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已經完成,定位於夏代約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公元前1046年。大體上構架了所謂中華五千年悠悠文明時間表.
五,夏尚周斷代工程爭議很大,但大體無妨.
付:本人非專業人士,僅供參考.
㈡ 中國古代歷史為什麼這么詳細
如果僅從詳細方面考慮,中國歷史比較詳細。
首先,中國文明的特性之一就是喜歡記載事物,其原因大概就是什麼「流傳」之類的概念在中國哲學中有很高的地位。還有就是每個朝代都會試著保留前面朝代的資料以備後用,當然也有燒掉以備後患的。
反觀世界史,也有向中國一樣很詳細的文明,但是這些重視記錄的文明很少有長久的,反倒是那些只注重於當時的文明倒是像小強一樣存活下來。
其次,中國的文字流傳比較容易辨識,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解讀追溯到甚至是春秋之前很久很久以前的資料
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字就不是那麼容易辨認了,尤其是西方國家在拉丁語流行之後普遍放棄了原有文字的使用,這就讓他們的記錄容易脫節,詳細度就要下降(比如某種事物的確切開始年代)
再次,結構上中國的歷史記錄,除了官方的幾個體系記錄國家事件之外,各個地區又有地方誌,家族有族譜和家族傳記,所以中國歷史的層次很多。大的有記錄征伐的,小的也有記錄老誰家小誰幾歲考科舉的。
世界史中記錄有這么多層次的文明就少得多了,雖說東亞也有一些國家這么做,但是一方面多受到宗教影響(印度,阿拉伯),另一方面受到中國的影響(儒學文化圈),記錄的方式決定了瑕疵的出現。
最後,世界上也有很多文明,他們的歷史記錄水品應該是很高的,只不過是他們消亡的太早,找也找不到。埃及的記錄很全,能找著的卻不多。阿茲特克和瑪雅的記錄也曾經很詳細,結果都被歐洲人燒掉了,現在僅存三本?還是只有一本了?而且解讀也比較費勁。
p.s.有人說歷史長度與延續性對詳細度沒有關系,我認為是不對的。很多事物的開始時間和短時間內的發展對於文明的記錄詳細性有很大的關系。畢竟歷史記錄的目的是文明的體現。
同意「是基礎不是原因」的觀點。
歷史了解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是主觀觀測造成的缺失,沒有主觀觀測也就無所謂局限性,因為那不是歷史記錄而是推算研究。
㈢ 為什麼中國史學有著連續不斷的史書記載
詞目:歷史拼音:lì shǐ英文:history德文:geschichte 歷史俄語:История越南語:Li?ch s??韓語: ??
[編輯本段]基本解釋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 沿革,來歷
3. 過去的事實
詳細解釋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 《<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毛澤東 《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 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菡子 《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編輯本段]詞語概述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編輯本段]史學評價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編輯本段]詞源出處「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編輯本段]詞語含義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編輯本段]歷史學科歷史學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史學史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非原創)
資料來處:
㈣ 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為什麼要拍攝這樣的記錄片
其實我們都知道,我們要銘記歷史,並且我們也要以歷史為鑒,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讓我們的國家一個更好的發展。而且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讓我們的歷史有一個比較好的繼承,因為我們的歷史是很珍貴的。而且我們也應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且也應該去保留我們的歷史,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我們有一個比較好的銘記,並且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快,發展的越來越好,並且能夠讓我們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我們國家以拍攝紀錄片的形式來保留歷史,這個方法是很好的,而且也是被很多人都喜歡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方式的確是很好,而且也能夠讓我們國家有一個比較好的歷史的保存,並且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夠去感興趣,而且也能夠去做好維護我們國家歷史銘記的行為。我們國家拍攝了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並且也能夠被更多的人去喜歡,而且也能夠被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為什麼要拍攝這樣的記錄片?我認為之所以要拍攝這樣的紀錄片,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這樣能夠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歷史。有時候我們不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去了解我們的歷史,這就會導致一些人不願意去了解,而且也不知道該通過什麼方式去了解。而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拍攝這樣的紀錄片來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歷史,這是一個很可行的方式,而且也的確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樣的歷史。
總而言之,之所以要拍攝這樣的紀錄片,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了解歷史。
㈤ 中國到底是怎樣紀錄了解到以前的歷史文化
你好朋友!過去的時空是不可能重返和再現的,但了解記錄歷史的途徑有很多。主要靠前人的書籍和各種文字載體(器物、書契、碑等)以及大量古跡遺存,還有地方民間代代口耳相傳的傳說和神話等(當然很多不靠譜的),大體以前的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等也都是用的這些方式。當然今天科學發達了,很多跨學科的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技術手段大大擴展了我們對以往歷史的了解和證實途徑。如碳14對夏商周三代確切年份的斷定、曹操家族DNA的比對分析、近現代史中對於早期倖存的大量珍貴影像檔案資料的挖掘整理等。但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最基礎和最主要的方法還是通過我國汗牛充棟的歷史類書籍文獻來紀錄和了解的。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㈥ 2020年全國紀錄片8.7萬小時,為何紀錄片能創歷史最高水平
2020年,我國於全國范圍內扎實推進了一個名為“記錄新時代”的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而這,正是2020年能創下紀錄片歷史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除外,2020年還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紀錄片的製作與播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民眾一段時間內增長的精神文化以及心理需求。
2020年紀錄片能創下歷史最高水平,還跟新冠疫情有一定的關系。眾所周知,2020年1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停工、歇業,人們只能在家裡隔離,幾乎無法外出,這個狀態持續了好幾個月。而這期間,民眾的精神文化、心理需求也自然增長。紀錄片的製作和推出,恰恰好就滿足了民眾的這種需求。
㈦ 望長城 為什麼被譽為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望長城》以一種厚重質朴的歷史氛圍、朴實無華的紀實風格、令人耳目一新的聲畫效果、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識,透過長城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與榮辱興衰。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實風格的大型電視紀錄片,也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國氣派的鴻篇巨制,被人們稱為「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里程碑」。——常識藝術篇。
㈧ 中國為什麼是世界上歷史時間最悠久的國家之一為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之一,有著5000年的歷史.一個產生的如此早的國家一直興盛至今,一定有什麼重要的因素在扶持的她,這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文化對人的直接作用則體現在對人的教育上.教育影響著社會的發展,關繫到社會的進步。
(一) 家庭
孔孟之道是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套重要的思想。
他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的代表。
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的一中經典的思想,一直對現在的社會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孔子提出的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是說在家庭中孩子要聽從父親,妻子要聽從丈夫。
這也體現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
「有序」在家庭中主要體現為「長幼有序」。
這一點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仍舊有著很大的影響。
古代的傳統思想中「和」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而家庭的和睦與否也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環境。
(二) 社會
社會是一個大范圍的概念,籠統的劃分,可以分為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
人們每天都生活在社會中,接觸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兒。
因此,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如何才能站得住腳就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
儒家思想提出了「君為臣綱」 「君臣有義」「尊卑有序」以及「仁、義、禮、智、信」。
在這些思想中不難看出「君臣」關系是一層很重要的關系。
無論在怎樣的社會中,都存在著一種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維持是雙方面的。
「尊卑有序」其實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種等級觀念。
孔子以後的人們為了可以做官,多紛紛參加科舉考試。
而很少有人願意參加實際的,對現實生活的改造。
因而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三)友誼
孟子認為 「朋友有信」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也說過「仁、義、禮、智、信」。
孔子的這一觀點適用面非常廣。
不僅可以是對君臣之間,家庭之間,也是再說朋友之間。
「仁」是一種人文精神。
「義」是則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
對朋友有仁有義一直是我們所支持的。
「禮」簡單說就是要尊重他人,尊重朋友,尊重是一切的開始。
「信」是做人最根本的,最基礎的。
沒有了信,一切皆無從談起。
作為朋友更要以誠待人,相信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
這也是現在教育中所提倡的。
以上只是從單個方面談,還不夠全面.其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這就是我對我國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的一些看法。
望採納~~謝謝。
㈨ 為什麼中國只拍歷史紀錄片不拍自然
中國只拍歷史記錄片,不拍自然紀錄片,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所以說在很多的時候,中國是十分看重我們之前的歷史的,所以說在很多情況下一直都拍的是歷史記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