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心洲鎮的發展歷史
以發掘自身的個性特色為根本,大力發展農業旅遊、農俗旅遊。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自然景色秀麗、人文資源豐富。要在南京的旅遊市場上分一杯羹,沒有自己的特色是行不通的,所以該鎮在認真的調研、考察、分析後決定大力發展有別於城市旅遊的農業旅遊。抓住農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創都市農業品牌,進行農田改造、調整農業結構、鞏固提高特色農業,形成集生產性、觀賞性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和旅遊勝地;旅遊活動的開展,有力地拉動了該鎮經濟的發展,使農民投資旅遊的熱情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發展農俗旅遊,並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幫助。由政府邀請有關民俗專家進行規劃設計的,農民投資興建的各個具有鄉土氣息民俗小館組合成了江心洲民俗村,並成為該鎮旅遊業中另一個亮點,通過了國家旅遊局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點)的評審驗收。島上提供的有別於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和各類旅遊活動,對遊客尤其是城市居民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使該鎮的農業旅遊得以快速發展。 以旅遊規劃為依據,做好資源的開發、保護工作,策劃特色旅遊活動,樹立旅遊品牌形象。
自1997年區、鎮兩級功能定位後,該鎮農業旅遊逐步興起,為充分利用資源,同時做好資源保護工作,該鎮邀請了有關專家上島進行了調研、座談,並委託南京市規劃局、規劃設計院作了《梅子洲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1998年委託省農科院作了《江心洲都市農業規劃》;2000年又委託紐西蘭貝卡爾公司作全島的旅遊發展規劃,目前此項工作正在進行中。通過這些專業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發展方向,少走了彎路,同時對資源、環境進行了有效的保護,為以後的發展預留空間,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要吸引遊客,拉動人流,僅靠規劃還是遠遠不夠的。該鎮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葡萄這個載體,精心策劃了江心洲葡萄節活動,使活動內容新穎、豐富、注重趣味性、新奇性、參與性、知識性,使旅遊常游常新,不斷有旅遊亮點來吸引遊客,拉住他們的目光,激發他們的游興。連續幾年來葡萄節活動,使得該鎮的葡萄在南京乃至更廣泛地區都有了一定知名度,樹立了江心洲葡萄節的品牌形象。 以創新機制、營造環境為立足點,大力吸引社會投資,進行市場化運作。
該鎮在1997年發展旅遊業之初便瞄準社會資金,大力吸引社會投資,走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市場化發展路子。近三年來,省、市、區、鎮投入7000萬資金,築環洲大堤,修洲內道路,改造農業園區,美化環境,建設旅遊基礎配套設施,為旅遊業的發展創造物質基礎條件。同時,對上島投資者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只要是投資於旅遊項目的,做到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另外,我們感覺到既然是發展農業旅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非常重要。在政府的引導下,不少農民參與到旅遊餐飲、旅遊交通等旅遊服務行業中來,近幾年又吸引了農民資金進行農俗景點的開發建設,僅農民投資興辦旅遊項目就達500多萬。因此,目前洲上的旅遊景點基本上都是由島上農民、島外企業及私人投資興建的。在吸納社會資金興辦旅遊的情況下,各景點開發的企業、個人均是獨立的市場主體,責、權、利相統一,風險與收益都由企業、個人自身承擔,使企業、個人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使他們在景點建設、市場開拓、經營管理等環節上下功夫,促使各景點出奇、出新、出精品來吸引遊客,並充分利用本地的農產品在包裝、改造後作為旅遊商品進行銷售,既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獲得最大收益。而政府在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的同時,對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進行合理的引導和調控。 以宣傳促銷為主要途徑,大力開拓旅遊市場,擴大該鎮的知名度。
該鎮在做好規劃、加快景點開發的同時,積極向社會推出旅遊節慶活動,並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適時、動態、多視角、全方位地進行宣傳,讓遊客及時了解該鎮各方面的變化及旅遊活動策劃情況,使我鎮成為廣大市民閑暇時出遊的首選地。以2000年葡萄節為例,此次活動分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在節前兩個月就開始早期的宣傳,主要介紹本屆葡萄節與往年的不同之處,各類活動的策劃、景點的介紹,服務管理措施等;第二步在節前一個星期舉辦新聞發布會,進行密集宣傳,介紹活動內容,強化遊客印象;第三步是節日期間新聞的跟蹤報道;最後一步則是在活動尾期,邀請專家、記者發表各類評論文章。通過這四步全方位的、由淺入深的宣傳,提高該鎮葡萄節的知名度,帶來了大量的客源,也就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該鎮積極參加各種旅遊促銷會,組織旅行社老總上島觀光游覽、與旅行社合作,多方面宣傳江心洲旅遊。江心洲葡萄節開幕前在江蘇電視台《超級震撼》欄目及各大新聞媒體進行宣傳,開幕當天就吸引遊客2萬餘人。
⑵ 江心洲一日游全介紹有嗎
暈,樓上的,誰告訴你江心洲有那麼好?坐船的三個渡口全是1元錢,除非是在上新河渡口的汽渡稍微貴了點!
從鼓樓,到江心洲,坐75,65,45,9,127,到底站下,91到河舫西園下,就能到有恆渡口(就是三叉河渡口)船票1元1人。
134,152到上新河渡口,134在國防園有車,152在清涼門橋有車,均到底站,下車往西走100米左右就能到上新河渡口了!人渡是1元1人
棉花堤渡口我勸你不要從那邊走,離鼓樓很遠的!在奧體中心南邊,你坐車子也不方便!
江心洲現在沒有什麼水果,葡萄的葉子剛長出來!其實你沒必要在江心洲吃飯,我感覺不好吃,而且很貴!你不如自己去買點快餐帶去,在島上吃大約一個人要15塊左右,告訴你吃的不會很好!勸你還是自己帶吃的比較好
上了島之後,你也沒什麼必要坐車,8塊錢一車,單趟!
其實能玩的只有一個自然保護區(裡面有好多漂亮的鳥兒),其他的真的不怎麼樣!就是農村,沒有樓上他們說的那麼好!!什麼紫光田園,你去看了就知道是什麼樣了,不是你想像的樣子,去玩的話就是自然保護區可以轉轉,對了,在有恆渡口那邊有一個燒烤區,不過那裡是自帶食品,只提供地方,樓主,希望你去江心洲玩過回來了再給我們分,不要被騙了!
很笑人的,坐船一直都是一元一人,怎麼會是4元!!樓上的也太假了吧!
⑶ 江興洲演變過程
江興洲演變的過程太過於復雜又嚴重了。
⑷ 有誰去過江心洲進來
你說的是南京的江心洲嗎?
我以前有個同事是江心洲的,具體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玩的,就是吃吃農家菜,玩一些普通的游戲,建議你不要去那裡.找別的地方去玩吧。
⑸ 長江江心洲在安徽省境內最大的是什麼洲
當塗縣江心洲。
江心洲在安徽當塗縣西北部長江主航道東側,因長江泥沙逐漸沉積形成,故名。有江心洲,泰興洲,幸福洲組成,其中江心洲面積最大,所以統稱江心洲。
元朝末年形成沙洲,19世紀初期開始築堤圍墾。南北長14公里,東西最寬處為5公里,行政隸屬於江心鄉,洲上有耕地5萬畝,人口26000。盛產棉花,水稻,花生,油菜,蔬菜等。有客輪通當塗縣與馬鞍山市區。現馬鞍山長江大橋經從上面經過並設有高速出入口。
(5)馬鞍山江心洲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江心洲以現代運動養生、歷史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標志的結構理念,並結合主題——「回歸」的共生概念,通過回歸自然生態、回歸純粹運動方式、回歸城市童年記憶的不同體驗空間相互穿插,創造出現代城市的休閑運動場所和生態綠色屏障。
江心洲總體布局:各種景觀、運動元素的組合,形成開閉交替且具有一定節奏的空間序列,使得親水景觀與活動空間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同時充分運用新安江水質較好的優點,結合親水體驗、健身游覽、沿江展示等功能要求,建設各類標准球場、親水休閑步道、環島健身步道及大型江景噴泉,串聯並營造景觀。
⑹ 馬鞍山市在什麼地方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東南岸、安徽省東部。
馬鞍山,簡稱「馬」,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230.2萬人。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
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等殊榮。馬鞍山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馬鞍山鄭蒲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
(6)馬鞍山江心洲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馬鞍山市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
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
歷史沿革: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縣治今當塗縣丹陽鎮)。東晉北方戰亂,難民南遷。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
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馬鞍山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現轄三區一縣。建市時,馬鞍山建成區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萬人,經50多年發展與建設,馬鞍山已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發展為人口達126萬人。
國內生產總值428億元、市區面積354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馬鞍山不僅城市生態環境優美,而且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
山名的來歷:
馬鞍山的山名來自一個凄美的傳說,這一點眾所周知。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
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 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