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興化的歷史沿革
相傳,春秋時興化屬吳,戰國時屬楚,為楚將昭陽的食邑。昭陽受封於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興化原名昭陽,在宋朝原為犯人發配之地。後因范仲淹在此任職取名興化,意為「昌興教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中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920年),自海陵縣劃出北鄉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當代興化縣治的開始。南唐時屬海陵(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泰州,後改揚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復興化縣治,復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又復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再隸高郵。
元代(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
清(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佔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中國共產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興化城解放。1946年冬,解放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佔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中國共產黨控制之中。
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地級揚州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於1987年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1996年改隸新成立的地級泰州市。
2. 高郵是由什麼得名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
高郵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4年建城史(截至2021年)。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為帝堯故里、堯文化發祥地,是江淮文明、郵文化重要區域。
早在7000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刀耕火種,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是中國唯一以郵命名城市。
位置境域
高郵位於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 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中部、里下河西緣。東鄰泰州市、興化市,南連江都區、邗江區、儀征市,西接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淮安市金湖縣,北界寶應縣,介於北緯32°38'~33°05',東經119°13'~119°50'之間。南北寬50.04千米,東西長57.6千米。
總面積196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17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788平方千米,分別占總面積的59.9%、40.1%。
地形地勢
地勢西南略高,東北偏低,多為水鄉平原。高郵湖西南部屬儀六低山丘陵尾端,多數海拔15~20米,最高處神居山(火山熔岩)海拔49.5米。京杭大運河高郵段以東里下河淺窪平原由古瀉湖淤積而成,河渠成網,良田萬頃,一般海拔0.85~4.8米,最低處海拔0.75米。
3. 高郵的歷史沿革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後人又稱高沙、盂城。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由宋置軍至清設州,有九百多年中等行政區劃的經歷。高郵歷史上曾喚作過秦郵、三阿、幽州、神農、廣鄴、高沙、承州、珠湖、盂城、散州等地名。
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龍虯文化的龍虯庄遺址,表明七千多年前境內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
春秋,吳邗溝地,越並吳屬越。
戰國,楚並越屬楚。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滅楚,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亦稱秦郵。
西漢,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武元狩五年,置高郵縣,屬廣陵國。
東漢,高郵縣屬廣陵郡。
東漢末,高郵縣廢。
三國,地屬廣陵郡,先屬魏,後屬吳。
西晉,復高郵縣,屬臨淮郡。
東晉,高郵縣屬廣陵郡。
東晉和南北朝,高郵西北(今金湖縣、天長市部分)僑置幽、冀、青、並州及後魏平阿縣,由此形成北阿鎮(三阿),與平阿湖、下阿溪三者合稱三阿等地名。
南北朝期間南宋置高郵縣,屬廣陵郡,又劃設臨澤縣,屬海陵郡;南梁起,先後置廣鄴郡、神農郡,轄高郵縣劃設的高郵、竹塘、三歸三縣;臨澤縣仍屬海陵郡。
隋,竹塘、三歸、臨澤三縣仍並入高郵縣,屬吳州(不久改稱揚州),後屬江都郡。
唐,高郵縣先後屬兗州、邗州、揚州、廣陵郡、揚州(均為現揚州)。玄宗元年,劃江都、六合、高郵三縣部分地區置千秋縣,天寶七年改稱天長縣。
五代十國,高郵縣先後屬吳都江都府、後唐東都(揚州)、後周揚州大都督府。
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
宋,開寶四年置高郵軍,直屬京師。詔文為:惟彼高郵,古稱大邑,舟車交會,水陸要沖,宜建軍名,以雄地望。軍同下州高沙郡,轄高郵縣;熙寧五年軍罷,縣屬揚州;元祐元年,復置高郵軍;建炎四年,升高郵軍為承州,領承州、天長軍,轄高郵縣與興化縣;紹興五年(1135年),廢州,縣屬揚州;紹興三十年,復為軍,仍領高郵、興化二縣。
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郵路,轄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改為高郵府,轄高郵、興化、寶應三縣,屬揚州路。至正十四年,張士誠在高郵建都,國號大周。
元末,高郵改為散府。
明,洪武元年,置高郵州,領興化、寶應二縣,屬揚州府;洪武四年,升守御所為高郵衛。
清,順治元年,置高郵州,屬揚州府,不久遂為散州。
民國元年,廢州為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高郵縣澄子河以南地區曾先後屬江高行政區、江都縣,高郵湖西菱塘地區曾先後屬天高縣、甘泉縣、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設高郵縣。
199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
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郵市,實行計劃單列。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使高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高郵是大運河沿線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存的城市,在大運河沿線58處遺產點中,高郵有3處,其中盂城驛、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是高郵獨有的,淮揚運河主線縱貫高郵南北共43.6公里。這三處遺產包含了從車邏到界首運河沿線幾乎所有文化遺產。車邏壩、南門大街、鎮國寺、平津堰、楊家塢、萬家塘、御碼頭、馬棚灣鐵牛、界首大碼頭都在其中。)
4. 高郵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怎樣
公元前223年,秦王 嬴政 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後人又稱高沙、珠湖、盂城。是至今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高郵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文化的龍虯庄遺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內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公元前223年,秦王 嬴政 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設高郵縣,屬廣陵國。南北朝時曾置廣鄴郡、神農郡,又析臨澤、三歸、竹塘三縣。隋初郡廢,三縣並入高郵縣。宋代先後築有二城,名舊城、新城。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明代撤縣建州,轄興化、寶應兩縣。自清代乾隆時起,遂為散州。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在中國共產黨員領導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高郵縣澄子河以南地區曾屬江高行政區、江都縣,高郵縣湖西地區曾先後屬天長縣、甘泉縣、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高郵縣。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5. 高郵的歷史
高郵也是集郵文化的勝地。
6. 高郵的來歷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 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奏郵。又稱盂城。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7. 興化市在哪裡,興化市在哪個省,興化屬於哪個市
興化市在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屬於江蘇省泰州市管轄。
興化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地區腹部。東鄰大豐、東台,南接姜堰、江都,西與高郵、寶應為鄰,北與鹽都隔界河相望。境內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政區東西最長、南北最寬各55公里。總面積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949.6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46%,水面積443.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8.54%。
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百強縣,全國環保模範城市,世界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島菜花」聞名遐邇。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全市設有25個鄉鎮和3個街道:戴南鎮、張郭鎮、大垛鎮、荻垛鎮、戴窯鎮、合陳鎮、昌榮鎮、陶庄鎮、海南鎮、大鄒鎮、永豐鎮、安豐鎮、新垛鎮、釣魚鎮、大營鎮、沙溝鎮、中堡鎮、千垛鎮、興東鎮、陳堡鎮、周庄鎮、竹泓鎮、茅山鎮、林湖鄉、沈倫鎮、昭陽街道、臨城街道、垛田街道。設有江蘇省興化經濟開發區1個。
(7)高郵與興化哪個歷史悠久擴展閱讀
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歷史悠久。南盪遺址文物證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興化就有人居住。春秋、戰國時期為吳楚之地。周慎靚王時為楚將昭陽食邑。秦為九江郡地。漢至隋唐歷屬臨淮、廣陵、江都。
興化建縣始於公元920年,五代楊吳武義二年(920),劃海陵縣北設招遠場,不久改招遠場為興化縣。故有「昭陽古邑」、「海陵舊址」之稱。北宋時期,初屬揚州,改隸泰州。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升高郵為承州,割興化而屬之。明清時代屬揚州府高郵州。
1912年廢府制,興化直隸江蘇省。1941年2月興化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蘇中行政委員會,蘇中第二行政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曾建立過「興東縣」、「溱潼縣」、「沙溝縣(市)」,後撤銷並入興化(一部分並入東台、泰縣)。
1948年12月,興化解放,屬蘇皖邊區二專署領導。1949年5月興化隸屬蘇北揚州專區。1950年1月興化隸屬泰州專區。1953年1月泰州專區撤銷,興化隸屬揚州地區。1983年3月揚州地區撤銷,興化屬揚州市。1987年12月興化撤縣建市,仍屬揚州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8. 江蘇省興化市的歷史文化
興化的歷史文化,使得興化人真值得自豪。我是興化人更加自豪。138回答者已詳細說明。
9. 高郵市和寶應縣哪個好一點,興化呢
興化些好,高郵是縣級市(高郵羽絨服 雙黃蛋) ,寶應很垃圾(寶應荷藕 寶勝電纜) ,我家就是寶應的。
10. 問下,有關泰州興化的歷史.
一、泰州與興化至少是緊鄰,是文化最接近的城市
興化建縣於公元920年,而且是從泰州分出一部分來建立興化縣的。所以,泰州與興化本是一體,而且是先有泰州,後有興化的。
泰州方言(市區)與興化城區方言有一定區別。但是從大的方面說,是大同小異。全國方言分8大方言區,興化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區、江淮次方言(江淮官話)、泰如片。盡管興化隸屬於揚州的時間比較長,但是從方言,以及所體現的民俗文化來講,與興化的文化親緣關系,泰州比揚州更近。
興化人鄙視泰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方言。因為泰州話接近興化南鄉土話。興化人老是蔑稱為「鄉下話」。這是嚴重的暴露自己的鄙陋。方言本沒有高貴與低賤之分,城裡人鄙視農村人是過去的陋習,因此而鄙視鄰近的城市,更是井底之蛙的表現!
老實說,在外地,當大家都講普通話的時候,各地的固有口音對普通話的影響,只有泰州人與興化人最接近,甚至幾乎難以分辨。
有些人還引以自豪的是,興化許多家族是從蘇州遷徙過來的,有江南文化的基因。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泰州的蘇州人因素肯定比興化要多。所謂的蘇州移民,主要指明代初年朱元璋將蘇州(東吳)的居民大批地遷移江淮地區,史稱「洪武趕散」。大部分人被趕到了朱元璋家鄉鳳陽,小部分到了蘇北。這事的起因是張仕誠。算起來,張仕誠是興化人,但是史書一般記作泰州草堰場人。更為重要的是,張仕誠起義之後,在興化城時間短,在泰州時間長,部下中泰州人較多,跟隨到蘇州的也多,因此失敗後逃回泰州的也多。可見,這些史實不僅不足以說明興化高貴於泰州,只有相反——不說也罷了。
二、「興化人洋氣、泰州人老土」嗎?
歷史暫且不說,泰州也一直是市,而興化長期是縣。泰州市雖說是縣級市,歷史卻很長。至少解放以來,大多數時間是市的建制。
泰州的工業產品,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自然不能與上海、南京相比,但是在蘇北沿江地區的揚州、南通二地區中還是很有名氣的。記得過去不少日用輕工業產品是泰州出品。在得不到「上海產」的時候,也還是強差人意的了。至少可以與清江(淮陰市)相比。那時南通的輕工業產品也不錯的,但是揚州卻差得多,興化本地的日用工業則根本沒有起步!
三泰地區(泰州市、泰縣、泰興縣)是歷史上比較活躍的地區,經濟水平一直高於興化。即使是「以糧為綱」的時代,興化作為農業糧產區占些優勢,但是母產還是三泰地區高。記得七十年代的農業發展目標是「超綱要」,母產800斤(江南的綱要指標是母產1000斤,淮河以北地區是母產600斤)。而超綱要的先進典型是三泰的河橫大隊。那時的口號是:「學大寨、趕河橫、超綱要!」興化作為糧食產區,學習先進的河橫,一點也沒有感到什麼不妥的。近來在網上又看到,河橫不愧為老先進,現在的生態區建設搞得很有聲色,仍然是標兵。
至於在八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大發展浪潮中,泰州經濟的崛起,有春蘭等一批大企業的誕生,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興化所不能比擬的了。
在興化內部,也是南鄉比北鄉富裕。戴南的富裕是有歷史的。戴南是棉花產區,一向比較富裕。當然在八十年代之後的鄉鎮企業發展中,戴南做得比較好,經濟就上了一個台階。相比之下,作為縣城的昭陽鎮,在六十、七十年代建立了一大批工業基礎,到八十年代初,職工超千人的企業就不下十個,如拖拉機廠、齒輪廠、肉聯廠、化肥廠、磷肥廠、水泥製品廠、金陵造船廠、新興玻璃廠、紡織機械廠、慶豐玻璃廠、電動機廠、元件廠、儀表廠等等,縣直屬企業不在縣城的還有安豐紗廠、安豐軸瓦廠等有規模的企業,現在所剩無幾了!美之名曰改革轉制,其實是「倒灶」了,多數破產了。可惜呀!
以縣城的經濟狀況而論,在七十年代,興化也許不比三泰地區的縣城差,現在相比,則相形見絀了!幾次看到排名,無論是經濟指標排名,還是教育指標排名,我作為興化人,都是面紅心跳的。因為實在與周邊城市比相差太遠了!經濟指標幾乎排到了全省的末尾(給興化墊底的縣還有幾個了)!
興化的所謂洋氣,大概與七十年代的風氣有關。那時興化受上海的影響頗大,衣著打扮很追趕時髦。興化人很引以為自豪。但是我們沒有認真考察過三泰地區,他們的縣城難道就不追趕上海的潮流了嗎?以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看,三泰地區的生活水平必定遠超過興化的。現在經濟發展了,審美觀念也多元化了,以自己的習慣看別人,大概總有點看不慣的。認為別人土氣,我看基本是錯覺。
我們所看到的「三泰人」,基本上是農民。因而常將對農民的印象來套三泰市區的人,實在也是可笑的和淺陋的。
興化人有一種自戀情結。認為什麼東西都是自己本地的好,當然除了上海!古語說:自古昭陽好避兵。興化是一個水網地區,交通非常閉塞,視野也不夠開闊。興化人真的缺少三泰人那種敢於出門闖天下的勇氣。但願現在交通改善了,這種思想意識能夠被改變。
三、隸屬泰州是興化的歷史遺憾
1982年,江蘇首先實行地市合並。興化從揚州地區的屬下縣,改為揚州市的屬下縣。揚州是全國聞名的歷史名城,也是歷史上長期管轄興化的府城,做一個「揚州人」,是絕大多數興化人都願意的。但是後來揚州、泰州分家時,興化卻歸於泰州,感到十分的遺憾。
這種遺憾,還有另一原因。原先的方案,在議論時也有將興化升格的考慮。如果將興化、高郵、寶應、東台、大豐組成一地級市,興化作為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有可能的。唯一缺憾是,興化的經濟狀況十分的不佳,幾乎在貧困縣的邊緣掙扎,難以擔當地級市的市區重任。深究起來,是興化本身的經濟衰落造成的政治衰落,本來埋怨不得別人的。在七十年代,高(高郵)寶(寶應)興(興化)作為揚州地區的一個片,常是以興化為龍頭的。比如拖拉機廠是地區協作,總裝放在興化,就是將重點放在興化了。可惜興化的拖拉機廠沒有發展成為汽車製造廠,僅僅成為發財巷子的延伸,變成了一片住宅區!
隸屬泰州之後的遺憾不僅是一般老百姓的閑談,也是許多幹部的牢騷主題,常將「市管縣」叫成「市刮縣」。最為顯著的是,市政府(原縣政府)大院子里流行的不是本城話,而是戴南話。即使是本城土生土長的幹部,到了大院子裡面,也要改換腔調,實在顯得別扭。這里的原因,固然有戴南經濟的「輻射力」,恐怕也有主要領導幹部來自三泰的動力吧。
其實,一切都是過程,一切都是變化的。根本的問題是經濟。只要經濟發展了,其它問題似乎不是很重要的。
四、自我認同的困惑:我是泰州人嗎?
如果做一個問卷調查,有多少人在自我介紹籍貫的時候說自己是泰州人?恐怕成數是很低的。
問題是,興化歸屬泰州是既成的事實,是不容易更改的行政區域隸屬關系。從大泰州的概念出發,我們確實是「泰州人」。當然從小泰州的角度看,我們這些「泰州人」又有些不夠正宗。
不過這個問題,在外地,特別是外省,並不很重要。從外省人的角度看,你們就是泰州人!甚至,他們只要知道是江蘇人,已經足夠了!
泰州作為地級市還是新城市,也正在建設之中。而且由於***的因素,泰州市受到**部門的特別關注。泰州火車站就是例證。可以預計,泰州的發展是潛力巨大的。泰州必將成為蘇北沿江地區的經濟中心城市。
興化的同鄉們,不要再發牢騷,再埋怨了。往者常已矣,來者尤可追。趕快到泰州尋找發展機會吧!如果你真的很愛自己的家鄉興化,在泰州積累了資本、積累了經驗,再回興化來,也不遲的。興化的發展也離不開泰州總體經濟環境建設。換言之,泰州的發展,就是興化發展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