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如何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發布時間:2023-02-07 19:22:07

㈠ 如何涵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支配,使得我國基礎教育迷失了正確的方向,對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文素養的教育淡化了,最終在一張以知識為主體的試卷上評判出學生的好壞和教師的優劣、教育的成敗。正如德國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經斷言的那樣:如果教育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現成的知識,那麼培養出來的人「有悟性,卻沒有靈魂;有知識,卻沒有精神;有活動,卻沒有道德願望」。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理應肩負起對中學生人文精神,道德素養的培養這項重要任務,歷史學科也不例外。因為歷史學科內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更有利於培養中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如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思想美德,樂觀向上的人生信念,求真務實的處世態度,捨生取義的獻身精神,以及種種良好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都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傳承的。那麼,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加強對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關於這一點,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都明確指出了對中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教育目標,是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歷史教學遵循素質教育目標,要在提高中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先成人,後成才。」筆者認為:加強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細致性的工作,需要耐心和堅持的過程,不可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所以,它需要一個科學的教育培養體系,作為歷史教師應該用人類歷史中最優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潤」學生,使廣大學生真正深受啟發,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認識,從而付諸行動。具體做法如下:一、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樹立新課程改革下重視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導者,是進行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養中學生具有較高人文素養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上,要堅持「民主平等」「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以自己優良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如,在課堂上,我經常提問、鼓勵那些學習一般、不善言談、愛搞動作的同學,課後還找他們談心,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關愛,使他們的內心充滿陽光和快樂。就算學習成績可能不算好,但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事,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則。也是人文素養提升的基礎。二、擴充拓展歷史教學內容,在浩瀚的歷史知識海洋中汲取營養豐富的人文素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素材,或進行知識拓展,對學生進行激勵、感染和影響,滋潤和震撼學生的心靈。如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孔子儒家思想,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鄧小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通過學習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和中國人民堅持抗爭、勇於探索的歷史,感受偉大的愛國情懷。例如:我在進行高中歷史必修1第16課《五四愛國運動》這節課的教學時,通過視頻《我的1919》,讓同學們感受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在「弘揚五四精神」這一目時,同學們紛紛暢言,要努力學習,勇於創新,使祖國更強大。這就表現出了他們能夠正確對待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在初二下冊第19課《「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這節課教學時,通過了解日本國家的地位位置和國情,學習古代日本模仿中國隋唐制度進行改革而發展起來,及今天日本的國際地位等,同學們感受到日本民族的特點,「居安思危」,善於學習,勇於創新。在課堂總結啟示時,同學們群情振奮,紛紛發言,「我們國家也應該學習日本民族的特點,善於向進步國家學習,要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等等。可見這節課的歷史人文教育目標已經達成。其實,歷史教學的每一節課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平台,只是我們歷史教師要善於挖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深刻體會,並以實際行動追求崇高的生命質量和人生價值。這樣我們也就實現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達到了教學目的。三、積極營造和創設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懷,拉近人文素養教育與現實的距離。在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應多方面積極提供或創造通過歷史人文知識競賽或名人故事勵志講座、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外出交流、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和機會,幫助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人文知識,增強人文意識,使人文素養教育與現實結合,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際性的效果。如,我校專門邀請勵志講座大師,張緒坤教授來學校為全體師生進行勵志演講,同學們深受感動,激發起他們內心的愛。他們在台上高呼「爸爸媽媽我愛你」、「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學」,等等。我們還組織初中學生到臨潼防化營參觀羅盛教紀念館、到臨潼軍部參觀軍史館。還有我們每學期相應教育局號召,分別組織高中和初中學生觀看勵志影片和愛國教育影片等,如上學期有《暖春》、《建國大業》,這學期有《舟舟》、《長征》。布置學生寫觀後感,同學們將那些人物和故事內在的人文精神用於自己的實際,形成了積極向上、不怕困難挫折的人生態度,樹立為祖國發展好好學習,勇於奉獻的人生信念。我們還組織高中學生參加「迎世園活動」,到臨潼西花園進行「一校一街活動」,擦靚臨潼,美化臨潼。同學們經過勞動實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充滿對生活美好的嚮往。這些活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後我們將繼續堅持這種方法,探索和創造的機會,加強對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的培養。四、建議學校和動員學生積極建設和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和班級人文氛圍,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校園是學生在校學習和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醒目的標語、溫馨的提示、感人的畫面、宣傳的知識等都能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力的影響,時刻提醒他們做一個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好、修養高的人。通過外在環境的感染,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如,我們學校大門口的電子屏每天都會有不同內容的文字,歡迎性的、問候性的、激勵性的、提醒性的,還有各種表彰等;每天在上學、放學時段,校門口有值周老師和值周同學迎、送;校門內有大大的「歡迎」兩字;教學區有小黑板,是值周班級每天寫的天氣預報的溫馨提示,還有「歷史上的今天」,寫著很多歷史大事。這些都讓同學們感受到貼心的人文關懷。讓他們也把這種行為用在自己的行動上。我們很欣慰,這些細微的人文關懷,確實起到了效果。同學們在校內校外都很有禮貌,表現出了良好的中學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如上學期,高三某同學在校外(臨潼區人民醫院附近)撿到某病人家屬的錢包,及時找到失主,並歸還。得到了失主的高度贊揚,還寫了感謝信。這不僅是對於學生這種行為的贊賞,更顯示了我們臨潼鐵中學子良好的人文素養,也感染和激勵了其它學生不斷進步。五、積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新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動機真正來源於學生內心。所以,自主學習方法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選擇。一味被動的接受,使學生失去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從而不利於其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形成。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合作探究,有利於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團隊意識,真正體會自我價值與集體利益的關系,真正享受通過自我努力,集體利益的實現,享受自我的滿足和快樂。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激發他們更好的向自己的奮斗目標邁進。如,我校現在正進行高效課堂的探索,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探究的能力的要求很高。在上歷史課前,要求學生必須先自主獨立的完成導學案,課堂上能主動參與老師的教學活動,積極思考問題,小組內要合作討論,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來,勇於質疑。雖然這種模式我們正處於初期探索階段,但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出,學生們已經被調動起來,他們討論時非常熱烈,小組評價時也顯示出了較高的水準。這種模式我們還要不斷優化,將高效課堂中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最大教學功能體現出來。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思指出:「教育要培養一代人的精神,必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從歷史中汲取養分。」總之,在新課程目標高舉注重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旗幟下,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跟上時代的步伐,指導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充分挖掘歷史知識內涵,傳承和認識人類文明、弘揚人文精神,充分發揮歷史科學的教育功能,不斷加強中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培養,為促進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㈡ 歷史理解能力的培養方法

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水平不一樣,學習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要怎樣培養理解能力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歷史理解能力的培養 方法 ,希望大家從這些文字里獲得一些相關的 學習 經驗 ,然後得到一個適合自己的 學習方法 。

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實際要求是明確史實的基本含義、與其相關史實的具體關系以及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進而掌握某具體史實的基本概念。理解的要素,首先是立場、觀點和方法。

例1什麼是古代的賦稅?

春秋前,君主除從農民耕種土地直接取得產物外,還從臣屬處取得勞役和實物貢納,這是賦稅的起源。春秋時,按人丁向臣屬徵收軍役和軍需品稱「賦」,按田畝對臣屬土地徵收財物稱「稅」。以後,以土地為課征對象的稱田賦,以戶、丁、資財為課征對象的稱稅。明朝一條鞭法,將人丁力役部分攤入田賦,賦稅逐漸歸並。清朝攤丁入畝後,賦稅實際指田賦。

例2怎樣理解蒙古族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成員。

(1)蒙古的興起和統一;

蒙古曾是突厥統治下的一個部族的分支,原居也是古納河的東部,後逐漸散布到廣大蒙古高原。12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與西遼、西夏、金、南宋、大理、吐蕃共為中國境內的七個分裂政權。

(2)元朝建立和統一中國:

蒙古西征:滅西夏、降服畏兀兒、吐蕃。

蒙古南下:滅金、佔大理、滅南宋。

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這是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

(3)蒙古各部的分裂:

元亡後,明朝將蒙古高原東部成吉思汗後裔各部稱為韃靼,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各部稱為瓦剌。

瓦剌首領也先曾短期統一蒙古各部,其死後,各部又分裂了。

韃靼出兵征服瓦剌迫其西遷,統一了蒙古各部。

16世紀前期,蒙古各部重又分裂。

(4)清朝統一內外蒙古:

17世紀初,瓦剌分為准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70年代後,准噶爾部實際控制了另外三部(土爾扈特西遷今伏爾加河下游),又入侵漠不北蒙古三部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札薩克圖汗,三部南遷漠南(今內蒙古)向清朝求援。當准噶爾部進擾早已歸屬清朝的漠南蒙古時,康熙下令親征,收復蒙古高原,漠北蒙古三部回遷,內外蒙古統一於清朝。

(5)蒙古族信奉喇嘛教黃教:

16世紀初,韃靼首領俺答汗佔領青海時,該地區流傳的喇嘛教就傳入蒙古,俺答汗尊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三傳弟子為__喇嘛(三世),喇嘛教黃教在蒙古廣為傳播。此後,俺答汗的曾孫被立為四世__他派往蒙古主持教務的大喇嘛,成為蒙古活佛。

例3怎樣理解古代中國統一與分裂局面交替出現的現象。

統一,指國家之間或政權之間、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內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結合為一個整體。主要標準是政治上的服從和一致。

分裂,指統一政權解體分為多個互不統屬的政權,或原屬於該政權的一部分脫離、獨立。

我國古代歷經了秦、西晉、隋唐、元明清時期的四次統一,經歷了先秦、三國、十六國及南北朝、五代十國和遼宋夏金等閆分裂時期。

㈢ 如何培養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概括能力

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再結合課文內容,准確、簡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題,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如《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這一課中秦始皇設立的地方制度郡縣制的插入課後的解析與探究的問題,王綰和李斯關於地方制度的爭論?秦始皇採納了誰的建議等三個思考題?學生經過認真閱讀、思考,分析得出了秦始皇採用郡縣制原因,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不僅如此,而且還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把握歷史問題本質的能力。在學生閱讀中教師因時利導,指道提取和概括歷史信息。針對課文中的小字部分需要我們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來歸納回答。如《五四愛國運動》關於袁世凱和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內容,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原因;袁世凱急於接收二十一條的原因什麼;這個二十一條為何是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呢,那中國人做和反映呢?」讓學生思考理解所學內容,鍛煉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 另外圖片表格也是教材中隨手可見的最好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解析表格材料題的能力。鴉片戰爭這一課時可以插入英國向中國運入鴉片的柱狀圖分析為何英國人要輸入鴉片呢?對中國有何影響?第二次戰爭爆發前中國和英國的棉布銷量的表格柱狀圖,為何英國人在中國的棉布銷量不好呢?那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讀懂了表格讀懂弄懂表格數字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回答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解析表格材料題的能力。
第二創設情景,增加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歷史課有時候很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睡覺。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如何把學生從周公的聊天中拉回來?這是一重要的問題。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途徑之一」學生的興趣是學好歷史的的葯引,是我們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他不感興趣,就像那頭倔強的毛驢始終不肯前進。我經常創造一些胡蘿卜如採用數字,圖片,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或對聯、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感覺、發現、體驗,濃厚的興趣、這樣活躍的思維狀態,如講到近代前夜的發展和停滯這一課是引入:單膝跪還是雙膝跪。乾隆年間,英國大臣馬格爾尼來華的故事,設問乾隆皇帝態度怎麼樣呢?乾隆皇帝為何會這么牛呢?那馬格爾尼是什麼態度呢?那這樣的態度對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幾十年後的一個當時隨行的小男孩後來做了什麼給中國帶震驚?帶動學生去思考明清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但是也暴露了中國統治者的夜郎自大的特點。還比如在講商鞅變法這一內容時,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國有一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法令這前,擔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給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去了,他果然獲得五十金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決執行。同學們知道這位改革家是誰嗎?學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興趣盎然,我利用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和結果怎樣?商鞅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何被施以車裂之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效力就高了,還從故事中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第三收集經典題型,加強相關的材料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對歷史作業的態度是:只做選擇題,看看問答題。遇到老師要檢查了,就抄抄問答題。對問答題中出現的史料很少有認真閱讀並做出解答再對照答案進行分析的。真正到了考試,學生看到材料往往在材料上花上數十分鍾,而不知下筆呢。由於平時接觸的史料少,真正訓練的時間少,所以,大部分學生形成了一個習慣:畏懼史料。一看到一堆的史料就開始害怕,尤其是古代史中的一些古文史料就更不用說了。而高考的落腳點是學生答題的能力,也就是論述和論證的能力。面對此情況,我在教學中的又一個重點是:從學生面對試題的最弱處下手,廣泛搜集新型綜合題,運用縱橫、歸納、小結等方法,加強課後新題型的訓練,每天布置一個綜合題或材料題,由教師引導、歸納答案。另外利用好學生手中的已有的復習資料。嚴格要求學生完成作業,從作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材料的能力。並將材料的相關答案收起,定期抽出部分題目進行分析解答。去年我帶的一位高三的學生,在高考中成績不錯突破了700分,在高三下學期查缺補漏是給他們出了很多思考題,每次都叫他拿來我看檢查他的完成情況,效果不錯。
多和學生進行交談心理的指導,讓學生不再害怕史料。平常下課或上課前提前到教室里主動找學生聊聊,會有收獲不小。現在的小孩子他們思想特立獨行,接觸的社會很復雜,他們的感興趣的點也不一樣,但他們也渴望老師的關愛,尤其是一些想學習而不知道怎樣學習的學生。多聊天後減輕他每們的壓力。
第四,改變教學方法,呈現不同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長期單一的教學模式會很枯燥無味的,好動的學生他們忍受不利這么長時間的寂靜的,慢慢就進入和周公聊天的狀況了。我在教學中也遇到這樣的狀況,上課時他們有疲勞時,我講的少,結合本課給他們出幾個思考題,如戊戌變法這一課時,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有何異同呢?提示他們從經濟,政治,文化,性質比較?西鄉隆盛和康有為的命運如何呢?思考把學生的興趣帶動起來,改變了沉悶的氣氛,課堂效力也就會高一點。
第四、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其實這個歷史材料解析要求學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將材料閱讀中提取的新信息和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機結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說白了就是考查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要求學生拿到歷史資料題時不要急於看那長長的材料,而是先審題---看材料後的問題。審清題意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拿到題後,必須默讀三遍,抓住題的格式和關鍵詞語,是分析,還是比較,是敘述,還是概括,是評價引語,還是現實熱點。讀懂及審清楚這個題中有幾個問題,每個問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換言之就是要弄懂題目的關鍵詞,再帶著問題去讀材料,這樣很容易回到教材提示學生這一知識點在哪裡?知識點有幾個。
在回來仔細閱讀材料找有用信息。了解了問題明確方向後,帶問題去讀材料。歷史材料分析反映了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特徵,它是答題的前提,做好這一步的關鍵是首先數句號,看看材料有幾句話就有幾層意思,為歸納打基礎。其次仔細閱讀材料,挖掘有用信息:閱讀材料正文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後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標題或出處,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後,在帶著問題讀材料。讀時要找關鍵詞,及材料的有用信息,可以用鉛筆劃一下。但是不要全部劃起來,那浪費做題的時間。注意關鍵詞還有在句子的符號還有分號(意思分層),括弧(解釋),破折號(解釋意思省略),省略號(意思省略)及關聯詞(並且,而且,但是),他們是了理解材料的關鍵。而且每個段落都有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表達了該段的主要意義,其它句子都是圍繞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分析表述的。因此,找出段落中心句,就能把握段落核心。段落中心句有的明確出現在材料正文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段首、段中、段尾等位置,找出關鍵詞句,抓住中心句。有的隱藏在字里文間,潛伏在整個段落之中。這種隱性的中心句需要學生在整體把握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比較、進行精確的概括提煉。當然,有的段落有多個中心句,這就要求學生反復訓練,通過准確劃分段落的層次,來逐個提煉出中心句。在概括段落中心句的基礎上,將各段落的中心信息,進行組合加工,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幫助你明白材料意思後你回答就小菜一碟了。
其次需要回到課本中去。材料與課文反映的知識一般會有密切聯系,你可以從材料中判斷出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歷史事實。聯想該內容在教材中是怎樣論述的,據此建立答題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都離不開課本知識,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最後在組織答案,組織答案很重要的一步,也是解題的最關鍵的一步。11年我們歷史高考的學生反映說知道材料信息但是表達不清楚扣了很多的分,有好大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材料在講的信息,這部分考生考試成績很差。組織答案是要注意一不要照抄材料,而是不要搬材料文不對題及置材料於不顧一味回歸教材,三是堆積辭藻、白話連篇,不注意語言的表達。
在你答題的時候要注意序號化、規范化、段落化、精煉化。因此,教師一定要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答案的准確性。首先,要讓學生准確審題,按照所給分數多少,判斷問題的主次,區別作答。其次,加強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再次,強化學生高度概括能力的訓練,答案力求簡約,語言精練、表達准確,關鍵字詞一定要突出。最後,答題語言一定要按照題目的要求表述,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答案做到要點化,序列化。還要駕馭好史實和文字,繁簡適當,運用歷史術語,答出「歷史味」,突出本學科的特點,不答「外行話」,不誇張,不犯花哨病,不羅嗦,字要寫的工整而迅速。答完後切忌過早輕松高興,還需要仔細默讀一兩遍,反復修改。
以上以上幾點是我個人在利用教材培養高一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一些粗淺嘗試,今後要求我們歷史教師要善於收集資料做有心人,利用各類材料題,設計一些精彩而又切實的思考題,並豐富我們的歷史教學內容,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從高一年級開始打基礎培養。總之,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有效的訓練,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還是大有希望的。

㈣ 如何培養學生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內容摘要】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一是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二是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啟發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四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關鍵詞】歷史概念 歷史材料 歷史思維
【正文】古人雲「授之以漁,非授之以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但在傳統教育尤其是講授法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強調問題答案的惟一性和標准化,在頭腦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勢,用單一的固有的,常規的心理准備去應付各種問題,從而缺乏思考的獨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像,反而不利於創造性發揮。「歷史課程標准解讀」一書中告訴我們:知識、技能和思維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都應該講解透徹。
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天京變亂」這一史實時同學們比較熟悉。若只設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嘗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和問題鏈,效果就不同:(1)假設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政權?(2)假設沒有「天京變亂」,洪秀全的「天國」理想會實現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牽涉到「天京變亂」,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敗因、教訓等熱情,在模擬假設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問題。如「太平天國變成了新的政權」,「太平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太平天國割據南方與清對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國理想變成夢」,「洪秀全成為民選總統」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學生興趣很難提起。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外援的對比表,同時出示國民黨的碉堡工事和紅軍的防禦工事圖片。就戰爭開始後,假設一方
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並談感想。這樣一來,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於是有同學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問題。於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天京變亂」和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歷史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經濟迅速發展,究其原因,教材講的很明確,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總結歷史規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較分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通過比較分析,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2、都通過了侵略擴展獲得大量資金,原料市場;3、都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採用3、壟斷組織的促進作用。至此問題就已基本解決。但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如果稍加點撥,就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國家統一,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落後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樣的分析比較,將「史」與「論」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你教的科目感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你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勤於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 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

㈤ 如何提高初中生對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答能力

近年來,歷史材料解析題是中考的必考題型,所佔分值較大,可以說無題不材料。許多考生在解答此類題時感到力不從心,這就使學生難以考出好成績,這就成為初三歷史教師面臨的難題。為此,我結合近年的教學實際,就如何提高學生對材料解析題的解答能力談談看法。

一、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
掌握考點考查的基礎知識是答好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第一關,因為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看懂材料,找好答題點。近幾年,中考對課本基礎知識考查的廣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強。因此,中考要取得好成績,平時吃透課本很必要。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二、注重平時訓練
中考材料解析題的材料都不出自課本,而是出自教材以外的歷史文獻、著作、報紙、雜志、文學作品等,這就需要學生有很強的閱讀、理解、分析、概括、歸納能力,做起來感覺難度很大,這是失分點所在。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增加一些課外史料,引導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
三、掌握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提問方式及解答技巧
從近幾年各省市中考試題的分析中,得出材料解析題的提問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方式一:根據材料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問題。

方式二:提問內容是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問題。

四、掌握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步驟
學生在答歷史試題時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
1.仔細閱讀材料。閱讀材料時,一定要讀全,不能忽視材料的標題、注釋、出處。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應該給予足夠重視。還要根據問題去讀,這樣有助於找出線索。
2.針對答案從材料中可以提取的題型,答案往往包含在材料中,所以要深入閱讀材料,在材料中尋找與問題相關的主要語句。提取信息後稍加整理就可以得出答案。
3.對於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的題型,掌握材料信息後,必須將其與教材中相關的事實與觀點密切聯系起來,進行重組來答題。要求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現象有全面、准確、透徹的理解,是對學生能力的考查。
4.答題時要緊扣題意、論從史出。堅持「問什麼答什麼」;注意問題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詳盡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簡潔些。要恰當使用歷史術語,少說大白話。
總之,材料解析題解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平時要多讓學生閱讀、分析、概括、歸納。通過教、學、練相結合,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一定會提高。中考沖刺階段還要進行專項訓練,做好解題思路的指導,提高解題能力,備戰、決勝中考。

㈥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

一、教師應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自身較高的知識儲備量、人文素養以及過硬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教好學生的前提。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歷史教師就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來,歷史習題的材料越來越新穎、出題的角度越來越奇特,歷史教師就更應該與時俱進,多閱讀、多思考、多總結,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們授課答疑。
比如,筆者曾經就見過一道考察古今救災、社會保障問題的材料分析題。第一則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師本身都無法理解,又談何為學生講解呢?通過這一道習題的講解、反思,我發現閱讀理解能力除了是對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語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連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別提什麼引申的意義了。
另外,歷史教師一定要養成每日讀書讀報的習慣,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熱點問題與歷史大事件相聯系,舉一反三,將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二、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幾點措施
1、預習時一定要通讀教材,課本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最好的教材。
歷史教科書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圖片,而很多概念、知識點都是從大段的文字中篩選出來的。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的就是學生能從大量的文字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多閱讀教材便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階段。
比如,在新學期之處的師生見面會上,教師可以第1課為例,指導學生如何有效率地讀教材、如何達到預習的目的例如,讓同學們先看第一段,從第一段中可以發現哪些有用的知識點。像時間、專有名詞、標志等等都是有利用價值的信息。
使用導學案式的預習形式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老師需要提前製作好導學案。學案上以提綱的形式將一課的重點列出來,留出足夠的空白供學生在閱讀教材時,篩選信息,總結並寫下來。
2、教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理解。
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考高分,學生不理解材料就讓學把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這種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實則為學生的高考、乃至日後的學習埋下了定時炸彈。隨著高考題目的越來越靈活化,以往的背書、背答案的學習模式不可能讓學生在高考中准確快速地得分。所以,在現今階段,老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並多讓學生站起來講一講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材料時出現問題、漏洞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講解材料分析題時,老師可以一步步地講出答題順序與技巧,而不是直接說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題要先從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尋找信息,這時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學講一講他從這則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3、多閱讀課外書,尤其是與歷史相關的文字材料。
許多傳統的觀點認為,到了高中,一切與教科書、習題冊無關的書都是課外閑書,都不應該出現在高中生的書包課桌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並不值得提倡。對於高中歷史學習來說,了解的歷史知識越多,在考試中碰到材料分析題時就會越輕車熟路。教科書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許多歷史事件敘述的並不完整。而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學生們就會對某些含糊的歷史事件有了明確的認識。這樣,在考試中遇到生澀難懂的長篇材料時,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歷史知識積累弄懂材料所敘述的相關事件,揣摩出題人的意圖,從而順利地解題。
《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歷史書籍,很多考試的材料都選自這本書,但這本書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學生想對某一階段的歷史多做了解,可以選擇性地讀一讀。而像《明朝那些事》《袁騰飛講歷史》等以詼諧筆法講歷史的書籍,雖然有一些細小之處有待考證,但作為課余了解更多歷史並休閑放鬆來說卻是是不錯的選擇。
4、較難的文字材料可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提供背景知識,輔助學生理解。
歷史類的文字材料說白了無非就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是某一歷史人物的敘述。在平常的訓練中,我們肯定會碰到一些生僻的歷史事件、新穎的出題角度。對於學生們來說,圖片、視頻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觀,比文字資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況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在講必修二各國經濟的時候,許多同學對各個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總是記不準。我便抽出了一節晚課給同學們播放了紀錄片《貨幣戰爭》,通過形象的影視介紹,讓同學們對這一單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總結
提高學生在歷史文獻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歷史教師要為學生起到模範引導的作用,並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學習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也非常重要,這同樣需要歷史教師的鼓勵和監督。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在考試中順利解題的前提,更是學好歷史的工具。筆者的這些拙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和指正,也希望對此有興趣的同行能與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歷史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㈦ 淺談高中歷史教師如何培養學生解答史料的能力

一、運用史料,創設情景,培養興趣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的:「教育的藝術,就是要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有高度的熱情,積極主動去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成功的秘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樹立信心,消除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教師在教學過程如能重視運用史料,創設歷史情景,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精神,由此產生積極思維的氣氛。
例如在講述《甲午中日戰爭》一文中的黃海海戰時,教師感情充沛地說:致遠艦在激烈的海戰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彈,船身嚴重傾斜,最後不幸中魚雷,全艦250多人壯烈犧牲。就在即將沉沒的當兒,隨從扔給鄧世昌一個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艦俱沒,義不獨生,搖手拒絕。
例如教師講授《美國內戰》時,首先將斯陀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一部書有關材料,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學生,進而向學生介紹美國總統林肯在接見斯陀夫人時說:「你是一位挑起戰爭的小婦人。之後提出問題:美國內戰的原因是什麼?」由此導入新課。這樣就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靈活創設情境,造成懸念,激發學生對要學內容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引入最佳的學習境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史料,講練結合,培養能力
歷史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講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但培養能力是關鍵,是核心。因為知識只有轉化為能力,才能在實際中應用,而能力的提高,又有助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惡、美醜,使學習歷史做到鑒往知來,「古為今用」。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能力的培養呢?我的體會是:要在「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精講「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作精闢的講解,使學生能從豐富多采、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中理出頭緒,抓住中心,並騰出一定的時間,加強基本訓練,加強能力的培養。、「多練」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並加以指導,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練」,達到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練」應與「精講」緊密結合,而不能離開重點搞題海,加重學生負擔,教師應在講練結合上多下功夫。「精講多練,講練結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關系,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氣氛緊張活潑,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抓住了重點和關鍵,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有利於培養能力,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學生學會材料處理、歷史闡述和文字表達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學和訓練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興趣外,還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興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授之而漁」;並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吧掌握材料解析題的鑰匙,從而達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
例如高一教材《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中有一幅「一戰後德國、英法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的漫畫。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讓學生思考:①圖中顯示英、法、德和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分別是怎樣?②說明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圖中所指的核心問題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畫)的關鍵詞。如時間關鍵詞:戰爭時、戰後,空間關鍵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歷史名詞:貸款、償還、賠款,以及圖中箭頭所示方向。接著審題,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簡單而言,就是「知識回位」。通過對一戰結果、一戰對四國產生影響的分析、思考,歸納出漫畫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就是美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是最大的債權國。最後,構思作答,進行史論結合的口頭或文字評述。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史料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方法。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教師對史料的運用一要有所選擇,二要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所選史料或所提問題必須符合客觀的認知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無論是一段式還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啟發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無論是一題多問還是幾題幾問,問題之間要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角度應有所不同,層次有深有淺,形成立體結構。
2.精心設問,培養能力。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設問,進行學法指導;學生必須動腦動口動手,學會方法,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設問時,要有適當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問題要有啟發性,或促進知識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切忌問題太難,當然也不能過於簡單,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沒有興趣。
四、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史料題目的解答能力
1.先認真閱讀設問,後讀材料。先認真閱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讀懂、讀透材料,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
2.收集有效信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一般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從材料內容找與課文知識相似點、從材料內容找與設問角度相關點。然後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進行整合、概括,再進行完整的表述。表述時要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解答史料能力,應該立足於課本,以興趣引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把選取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並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定的方法,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盡情沐浴歷史知識,提高能力。

㈧ 如何提高學生做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能力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445 更新時間:2007-1-1材料解析題是一種富有歷史學科特色的主觀性試題,目的是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從未學過的歷史資料中發現、獲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由此形成相應的認識、評價等解析問題的能力。

然而學生對這種題型往往感到困難,不知如何下手。

為提高學生做歷史材料解析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認真分析所設問題,切忌先閱讀材料,再分析問題。

傳統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是先閱讀材料,再分析問題。

如果提供的材料較難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譯過來的外文資料,學生往往難以讀懂,不知所雲,這樣就無從下手。

但問題往往可以給我們提供以相關信息。

如果我們先看問題,掌握所設置的問題的具體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真實目的、主張、評價、危害、影響等,這樣就可以帶著"問題信息"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材料,這樣通過分析所設問題,我們就明確了應該回答哪些內容以及在閱讀材料時應該留意收集哪些"問題信息",而且這樣做可謂省時省力,尤其是在中考時可以節約時間。

第二步,要仔細閱讀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直接憑感覺答題。

我們必須從提供的材料中盡可能地搜尋"問題信息",即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

這是解析材料題的關鍵步驟之一。

必須要學會從材料中所反映的內容中去尋找解題的切入點,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給材料有文字出處的話,那麼出處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所需信息,這為我們下一步將材料與教材結合接出答案打下基礎。

第三步,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遷移,切忌單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題。

「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是材料解析題的重要特徵。

每一個問題都對應著一個知識點。

我們在完成獲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後,必須結合從教材中所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將教材與材料相結合,完成知識遷移,並對相關知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一步篩選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

第四,總結答案時要進一步審清、審准設問,文字表達注意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切忌答非所問,雜亂無章,辭不達意。

材料處理和知識遷移的最終目標是運用材料和已學內容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們要首先對所設問題進一步審清、審准。

然後,結合從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學的歷史知識對題目所設問題進行解答。

要求問什麼就回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

文字表達上,也要注意語言精練、表達准確,體現答案的邏輯性和要點化。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歷史解釋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