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太祖朱元璋是回族嗎
准確地說,明太祖朱八八是同回族同一祖源,不完全等於回族,精確地描繪,他是回回,或者伊斯蘭信仰色目人。
很遺憾,現在媒體不容許公開討論明朝祖源的問題,相關的研究都不能通過審核,只能在這里寫一個短的回復了。之所以鬧成這樣,就是因為朱明回回起源基本實錘,而不是像「鮮卑唐、沙陀宋」大多證據不足所以不怕討論。而自媒體不想引發太多的爭論,於是明朝起源的問題就成了禁忌話題。
在正式回之前,還是先說一下這個概念:
1)回回並不完全等於回族。回族和歷史上的回回存在深刻的淵源,但又不完全相等。
回族大多數由回回演變而來,但並非全部回回都變成了回族,歷史上也有很多回回直接演變成了漢族,比如福建的蒲壽庚家族,現在基本都是漢族。
2)朱明並沒有演變成回族,明朝皇家堅持伊斯蘭信仰,有據可查的是到明武宗朱厚照這一代。後面的明世宗朱厚熜顯然沒有信仰伊斯蘭教,而是道教信仰。再之後的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這5個明帝,無法考據他們的真實信仰。而到了明末,由於農民軍和清朝的屠殺政策,朱明除了少數被俘入了滿族旗籍,大部分都被屠殺殆盡。
接下來,還是認真講解一下朱明的祖源問題吧,這個是非常清楚的。事實上,任意一個中國人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都可以花費很少的經費去弄清楚它。
因為朱明出生在安徽鳳陽,明太祖朱八八在鳳陽有大量的族兄弟,他們的後代世代生活在安徽鳳陽,數量規模不小。因此,任意一個有興趣的中國人,只需要花幾百元買上一張高鐵票,到鳳陽近距離了解這些朱姓族人,看看他們是什麼族,就可以直接判斷朱明的祖源!
當然了,這么簡單的,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歷史學者早就做完了,所以朱明的祖源問題,在歷史學術界有很多論文和專著,列舉了大量證據。1935年,回族學者馬明道、馬宏道兄弟二人實地考察了安徽鳳陽,提出了觀點是明太祖是伊斯蘭信仰色目人,寫在《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文中,並給出了一堆證據。我看了這篇考證後,認為有三份證據是無法迴避的。
風陽城為一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小城,西門直對東門,兩門之間為一長街,將風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稱南城與北城,北城居民幾乎全部都是漢民;而南城居民全部為回民,其中絕大多數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於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於南城朱姓群內,按常理推,朱元璋應為回回。《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摘錄
根據回民世代相傳,所謂明太祖在起義前曾到皇覺寺出家為僧的說法與史實不符,皇覺寺原是一座清真寺,出家為僧乃是在清真寺里做「海里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後所蠍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風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面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酉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這不可能是偶然的。皇覺寺的方向和建築形式就是回民父老傳說正確的佐證。《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摘錄
洪武中葉,洪武帝創作《洪武通韻》一書,目的在於以中原音韻規范歷來漢語音韻上的混亂現象,把漢語音韻歸納為「四呼」,即「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給漢語音韻學帶來劃時代的變化。這與受阿拉伯語的影響有關。
阿拉伯語共有28個字母,都是輔音字母,其發音藉助於加在字母上下的發音符號,發音符號共有12個,但主要有四個,即「開口符」、「齊齒符」、「合口符」和靜符」(撮口符)。《洪武通韻)中的「四呼•與阿拉伯語四個主要發音符號發出的音韻完全相符。如果其依據不是來自阿拉伯語音韻,那麼它來自何種語音呢?由此可以證明洪武帝精通阿拉伯語。那麼,他的阿拉伯語是在哪裡學的呢?一是在家中學。朱氏先祖既然是來自西域的回回,為了宗教生活的需要,自幼必須學習簡單的阿拉伯語,學會念《古蘭經》。二是在皇覺寺當「滿拉」念經時,進一步學習深造阿拉伯語。《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摘錄
總結:
回回不完全等於回族,從現有的證據來看,明太祖朱八八應該是回回。將他歸為回族,有一點點不妥,畢竟,朱明最後存活下來有據可查的後代,大多是滿族人,少量漢族人,而非回族人。怎麼定義持有伊斯蘭信仰的明王朝,只能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了。
2.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究竟是否回族
並沒有可靠資料證明朱元璋是回族.
明太祖 朱元璋 (1162-1227) 明太祖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興部下,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後。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佑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雲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 韓林兒既死,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建國號曰:「大明」。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元天歷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於貧苦農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飢疫,父兄相繼去世,遂入皇覺寺為僧。後游食廬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潁州(今安徽阜陽)等地,歷三年復返寺。十一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次年,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初為親兵,後升九夫長。英勇善戰,才能出眾,被郭招為婿。十三年,升為鎮撫,旋與徐達、湯和等南攻定遠(今屬安徽),計降驢牌寨地方武裝3000人。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精壯2萬,嚴加治理。後率兵克滁州,擁眾3萬余,號令嚴明,軍容整肅,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縣),奉命總領諸將。時元軍10萬來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屢用計敗之。郭子興卒後,統其軍,被小明王韓林兒授為左副元帥,奉宋龍鳳年號,以令軍中。接納巢湖反元武裝首領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戰船千艘歸附,遂建立水師,於六月率軍渡長江,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設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掌元帥事。十六年三月,揮軍進克集慶(今南京),迫元水軍元帥康茂才等降。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以此為中心建立基地,命將士四齣,徐達東取鎮江(今屬江蘇),鄧愈南克廣德(今屬安徽)。設江南行中書省,自總省事,被擁為吳國公。隨後,乘北方紅巾軍與元軍主力激戰之機,採取固守東、西戰線,出擊東南元朝統治地區的方略,逐次消滅孤立無援的江南元軍。十七年,親至寧國(今屬安徽)督戰,俘元兵十餘萬,遂取南陵、涇縣、徽州(今歙縣)、長興(今屬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向西擴張。次年,命鄧愈率軍取建德,俘元兵3萬。於應天設立管領民兵萬戶府,寓兵於農,令農時則耕,閑則習武,有事則戰。主張兵不貴多而貴精。又採納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明史•朱升傳》)的建策,加強基地建設,逐步壯大實力。率將士10萬克婺州(今金華),俘元將帖木烈思等,設浙東行省,以鞏固新佔地區。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貴池)、諸暨(今屬浙江)、處州(今麗水)等地,遂西與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轄區相鄰。二十年,招納劉基、宋濂等人為謀臣。採納劉基建議,確定先滅陳、後攻張、統一江南、再北上滅元的方略,置主力於西線。乘陳友諒率舟師10萬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東下占太平 、採石 (今安徽馬鞍山西南), 直逼應天,朱元璋採取誘敵深入 、伏兵圍殲之策,大敗陳友諒軍於龍灣(今南京下關一帶),俘7000餘人,獲巨艦百餘艘,乘勝復太平,克元安慶(今屬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饒)等地。次年,親率舟師西克江州,迫陳友諒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蘄州(今屬湖北蘄春西南) 、黃州 ,迫陳友諒所轄之龍興(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將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縣及今湖北東北部。二十三年三月,聞小明王和劉福通在安豐(今安徽壽縣)遭張士誠軍圍攻,率軍救小明王和劉福通至滁州。四月,陳友諒乘虛進圍朱元璋轄地洪都(今南昌),守將朱文正率部奮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師20萬往援,陳友諒撤圍,東出鄱陽湖迎戰。在與陳軍決戰中,先用火攻挫其銳氣,繼扼湖口,水陸伏擊,殲滅陳軍號60萬,並擊殺陳友諒,創造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範例。次年正月,在應天即吳王位,置百官。不久,率軍西征武昌,迫漢帝陳理(陳友諒子)降。繼分兵克廬州、衡州(今湖南衡陽市)、襄陽(今屬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佔領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此後,按預定方略轉兵東向。同年十月,針對張士誠轄區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兵力分散等弱點,採取先取淮東,再占浙西,剪除兩翼,後攻平江(今江蘇蘇州)之策,命徐達、常遇春率師出征。交戰近兩年,大量殲滅張軍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張士誠。不久,迫降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十月,決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軍為重點。採納諸將建策,制定「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後進兵元都」(《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北征。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國號大明,建都應天。設大都督府(1380年改為五軍都督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由皇帝親掌兵權。實行衛所制,自京師至郡縣要地設衛置所。從是時起,朱元璋運籌帷幄,以攻撫兼施之策,進行了長達22年的明初統一戰爭。五月,親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督戰。八月,明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揮師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師南下,相繼平定福建、兩廣。繼而多次發兵征漠北。四年,遣軍入川,滅夏國。十五年,發兵取雲南。二十年,平遼東。至二十二年,基本統一全國。在此期間,頒行軍律,整頓屯田,築城備倭,並在全國建立都司、衛所制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終年71歲。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3. 中國歷代有回族皇帝嗎
其實,不論從宗教信仰,還是從生活習慣來看,朱元璋都是地地道道的漢人而非回民。他在命將北伐時發布的《諭中原檄》就明確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斗爭口號和「復漢官之威儀」的斗爭目標,而從他在建立大明政權後所採取的歧視和限制蒙古、色目人的措施來看,更明白無誤地表明了他的漢族身份。
4. 朱元璋是回族
朱元璋不是回族,是漢族。回族說只是謠言。
朱元璋民族問題
首先朱元璋是漢人,不管是歷史記載還是基因分析乃至於朱元璋的自我認同,朱元璋都毫無疑問的是漢人。樓里有個回復說媒體不允許討論朱元璋祖源,相關研究不能通過審核,我真的是佩服其造謠能力,簡直是歷史發明家。還有如果媒體不允許討論、又怎麼會讓你在這里胡說八道呢?
既然他說了回族這個概念,那我們也從這里開始說起吧。
1.回族的來源與形成
首先,現在回族的概念與元末明初的色目回回不同。元末色目回回基本上是中亞西亞那邊過來的,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其父系單倍群基本上是R,J,G等這種中亞西亞代表性父系Y染。而現在的回族是之前的色目回回融合了漢族等中國土著民族加上一些東南亞人群的形成的一個群體,主要是以信伊斯蘭教為主,是在明朝以後才逐漸形成。而朱元璋的父系Y染根據現在的研究是O2a的下游O-FGC8041,O2a屬於東亞類型父系之一,朱元璋家族的Y染類型屬於典型的漢人類型Y染。研究機構研究了好幾支朱明後裔,他們的族譜和基因共祖時間皆能對得上,所以朱元璋家族單倍群可以說是很確定的。朱元璋後裔到目前還有不少,明清易代之時只是萬曆皇帝這一支的子孫被嚴重針對,其餘支系並沒有遭到什麼打擊。至於什麼鳳陽城的朱氏皆為回族,是朱元璋族兄弟的後代,那更是無稽之談。再者從朱元璋和其父親祖父兄弟的起名方式來看,也不是元末色目人的名字,而是很典型的漢人農民的名字。從基因上來看朱元璋並不是色目回回。
2關於朱元璋及其家族信仰
眾所周知,朱元璋本人年輕時出家當過和尚。這是在史書中皆有記載的。有人說朱元璋出家清真寺,在這里只能佩服造謠者的腦洞。造謠者說「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現在的龍興寺(皇覺寺)是朝向我不知道,但實際上中國坐東朝西的佛寺道觀也有不少,坐南朝北坐北朝南的清真寺也有。比如河南永泰寺,五台山黛螺頂寺等都是坐東朝西。大名縣南關東街清真寺,廣州懷聖清真寺等是坐北朝南,而乾隆建的北京回回營清真寺,河南濮陽清真寺等是坐南朝北。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不能單憑朝向就去下定義。
朱元璋也並不信伊斯蘭教,這里引用歷史學家陳梧桐教授的論述,「無論是朱元璋親撰《朱氏世德碑》、《皇陵碑》以及各種敕諭詔令,臣僚撰寫的《天潢玉牒》,或者各種文獻史籍,都未見到關於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的前輩、後裔信奉伊斯蘭教的記載,卻有大量崇信佛、道的記載。王文祿《龍興慈記》載:「泗州(今江蘇盱眙)有楊家墩,墩下有窩,熙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嘗卧其中,有二道士過,指卧處曰:『若葬此出天子。』……熙祖語仁祖(朱元璋父親朱五四),後果得葬,葬後自壅為墳。半歲,陳後(朱元璋母親陳氏)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氣。」《明太祖實錄》卷1又記,朱元璋出生前一天,其母陳氏「嘗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場取白葯一丸,置太後掌中,有光,起視之,漸長,黃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後吞之,覺以告仁祖口尚有餘香。明日上生」。這是朱元璋先祖崇尚道教的表現。《明太祖實錄》卷1還記載,朱元璋降生後「常遭疾」,朱五四「抱之佛寺,寺無僧。復搶歸,見室東檐下一僧西壁坐,顧仁祖曰:『來!』乃以手撫摩上頂,旦日疾遂愈。後復疾,仁祖念前夢之異,欲俾從釋氏,不果」。這是朱元璋父輩崇尚佛教的表現。以上諸種記載,自然是為了神化朱元璋這位明朝開國皇帝而編造的。但朱五四許願將他舍入佛寺為僧,卻是確鑿的事實。朱元璋親撰的《朱氏世德碑》即載:「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覺寺(按:應為於皇寺)」。(註:郎瑛:《七修類稿》卷7,《朱氏世德碑》。)正是遵照這個遺願,朱元璋父母雙亡之後,鄰居汪氏老母便將他送入寺院,剃度為僧。洪武年間,朱元璋不僅耗費大量財力和物力,修繕靈谷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雞鳴寺、棲霞寺等許多佛教寺院,還修復、重建朝天宮等一批道教宮觀,「凡道家所號天帝之宮,靡不崇飾」。(註:《金陵玄觀志》卷1,商輅:《奉敕重建朝天宮》。)他還撥給寺觀、宮觀大量田土、蘆盪,免除其稅糧和差役,並多次召集名僧舉辦法會,自己親戴皮弁,腰插玉圭,率領群臣頂禮膜拜,或徵召道士,舉辦齋醮祈雨,自己「設藁席露坐,晝曝於日中,頃刻不移,夜卧於地,衣不解帶」,(註:《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午。)可謂虔誠至極。他還多次召見名僧、道士,賜坐講論,有些應對稱旨的僧人甚至擢為大官,充當心腹耳目。朱元璋還應僧、道之請,設立善世院、玄教院,後改為僧錄司、道錄司,以名僧、道徒總領全國的佛教、道教事務。為了擴大佛、道的影響,朱元璋又命四方名僧點校《大藏經》(即《洪武南藏》),令宗泐、如玘等僧人重新箋釋《般若心經》、《金剛經》和《楞伽經》,親自為《心經》作序;並仿效唐宋君主,親為《道德經》作注,撰成《御注道德經》二卷,還撰寫了《周顛仙人傳》,廣行刊布。正是由於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他的眾多子孫當中,不乏崇信佛、道者,如明成祖朱棣、明孝宗朱佑堂,都崇信佛、道,明武宗朱厚照佞佛,明世宗朱厚熜佞道。也就是因此明朝官方還多次組織刊刻卷帙浩大的佛藏和道藏。佛藏除《洪武南藏》外,還有《永樂南藏》、《永樂北藏》、《萬曆續北藏》以及藏文的《大藏經》,道藏則有《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
而朱元璋起義之時加入的是白蓮教起義,白蓮教是脫胎於佛教,並吸收道教某些成分的民間秘密宗教。最主要的是朱元璋吃豬肉,給祖先的供奉(祭祖)也用豬肉,有的造謠拿著朱元璋一頓沒有豬字的午膳說朱元璋不吃豬肉。
「胡椒醋鮮蝦、燒鵝、_羊頭蹄、鵝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就是這頓午膳說朱元璋不吃豬肉,但是同一天早膳記錄是「羊肉炒,煎爛拖磼,鵝,豬肉炒黃菜,素蒿插清汁,蒸豬蹄肚,筭子面,香米飯,豆湯,泡茶者」請問蒸豬蹄肚和豬肉炒黃菜是什麼?還有那個早膳中有個「糊辣醋腰子」,並沒有說什麼腰子,那些造謠者怎麼確定就不是豬腰子?當然這些被打臉後現在又有新的造謠說法了,說朱元璋有兩套食譜,公開的有豬肉,沒公開的無豬肉…反正為了造謠真的是什麼都能說出來。
3關於正德的禁豬令
本質原因是因為正德姓朱又屬豬,所以他才下令禁豬,但搞笑的是他自己還吃豬肉。正德其實是個比較喜歡標新立異,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他對外來事物的興趣很大,對伊斯蘭教也有點興趣,但是根據歷史記載他也是更信佛教。正德他精通梵語,大興土木建造寺院,寵信重用星吉班丹,羅竹班卓、剌麻癿竹、三竹舍刺等藏僧,甚至自稱為「大慶法王西覺道圓明自在大定豐盛佛」,命禮部為之鑄造金印,兼給誥命,(註:《明武宗實錄》卷64,正德五年六月庚子。)並以皇帝和大慶法王的雙重名義簽署詔誥敕令,並且還有藏文史料佐證。
5. 中國皇帝有回族嗎
沒有,統一的中國沒有出現過回族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