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歷史課
如何評價歷史課
歷史課是生動而有趣的,
許多時候,
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不在於書本知識的
講授,而是老師對課外知識的拓展。但是,一堂課的評價,並不僅僅是看老
師講了多少,
學生課堂氛圍如何,
更有其他各個方面。
那麼如何評價一堂歷
史課呢?筆者以為,主要應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教學目的
歷史課堂教學必須思路清晰,
目的明確,
一是看知識教育,
二是看思想教育,
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同時.還要注意能力的培養。例如,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本為「通過掌握張騫、
班超出使
西域、
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及絲綢之路,
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我國
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
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但有的教師僅僅簡單的定義為:
「使學生了解『張騫
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形成』」,
這樣一來,
教學的目的就僅是使學生了解
到「過程」、「結果」,而忽視了鍛煉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發現事件的本質,
推導其歷史影響的能力。
從而把教學目的簡單的變成了教學內容索引,
從而
丟棄了思想教育目的,
也沒考慮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堂課的教學目的要
能體現教材的中心思想,對學生來說又要深淺適度。
二、教學內容
首先,
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要講求科學性,
這就要要求教師所講的史實必須
真實可靠,
遣詞用字必須准確無誤。
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歷史事實作出
科學的分析,
得出科學的結論。
歷史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要求在傳授科學知識
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
觀。
教師在教學中易出現的錯誤有,
在評述歷史人物方面不承認矛盾,
也不
承認發展變化,好便絕對的好,壞便絕對的壞。例如.講三國鼎立,對曹操
的歷史地位一刀切,
或者象三國演義中成為絕對的反面人物,
或者象現在某
些流行的翻案文一樣,
被塑造成一位行為楷模。
這就違背了歷史,
違反了教
學內容的科學性。同理,在評議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方面,還需注意
概念正確把握,
否則往往一字之差,
也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
比如講「華夏
之祖」炎黃二帝,
如果說成是「中華之祖」,
那就是混淆了華夏族與漢族及
中華民族的歷史承繼關系。
其次,
歷史學科是以一門以具體史實為基礎的學科。
對史實的具體化是歷史
教學的特點,
所以在教學中應以此為出發點。
但由於教科書囿於篇幅,
所以
課文中的史實往往是經過極度提煉的,
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濃
縮的教材展開,
使之具體化,
才能在學生的思維中形成生動的歷史表象,
為
進一步形成歷史概念打下基礎。
而這一過程則處處體現著教師處理教材的藝
術,
也是評價一堂課好壞的重要指標。
例如,
「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的教學
重點之一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教科書對簽約過程講述簡單。教師可對此
進行特別加工,
補充當時條約簽訂時的一些相關史實,
如李鴻章在日本被極
右勢力刺殺後的丑態,
慈禧知道條約簽定後馬上忙於准備自己生日的無恥表
現等等,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同時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及對賣國賊、
侵略者的仇恨,實現思想教育目標。
第三,
還要主要看教師講課過程中對教材之間的縱橫聯系的把握。
教學大綱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和教科書的系統性只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基礎,
學生是否真正能夠學到系
統的知識,
還取決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幫助學生實現書本知識向學
生頭腦中的知識的轉化。
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注意一節課在整個歷史知識體
系中的地位,
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
要在學生頭腦中不斷形成歷史知
識的框架結構,
使學生學會把孤立的知識聯系起來,
從而深化教學,
使學生
真正掌握知識。
例如,
講法國大革命時,
可先引導學生回憶英國資產階級革
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比較其形式和意義,從而形成系統知識。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也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方面。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但是具體操作
時,
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評價。
首先是看這種教學方法是否是最適合本課教學
內容需求,
其次是看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能力的鍛煉情況。
合適的教學方
法,能調動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
析問題,積極思考,做出結論。從而由被動的學習接受者變成學習的主人。
當然,
最後還有一點,
就是教學效果也是檢驗教學方法運用情況的重要方面。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就是筆者對如何評價一堂歷史課的個人見解
相關參考:http://wenku..com/view/e96253c68bd63186bcebbcae.html
② 歷史的教學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課前准備評價、教學過程評價,分為教師活動評價、和學生活動評價,教後感分析.
詳細的來說,就是:備教材、備學生、備練習,這是課前的准備工作,需要給出評價.
從語言的組織、教師的引導活動、學生活動、教師儀表等方面進行評價.
教後感的評價則需要更加詳細的要求,自身對這節課的認識,對其他老師評價的看法,等等.
③ 歷史教學評價有哪些原則
1、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針對評價與目標之間的關系提出的。
它的基本要求是:課程與教學評價要著眼於或有利於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有兩種對立的現象:一是教學評價左右著教學活動並取代了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的要求成了現實的教學目標。
另一種現象是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制約著教學評價的實施。
發展性原則就是基於課程與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各種不同關系而提出的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准則,它要求克服教學評價左右教學活動的現象,使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發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教育性功能。
為了貫徹發展性原則,需要樹立新的教學評價觀念。
首先,應確立評價是促進的觀念,即把促進課程與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最高追求。
其次,應確立評價是服務的觀念。
再次,應確立評價是課程與教學的觀念,使課程與教學評價自覺遵循課程與教學規律、符合課程與教學本性。
此外,發展性原則的貫徹還要求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評價的結論,反對用僵化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和評價學生。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方法,都應科學地設計和安排,應努力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它主要是針對課程與教學評價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經驗主義、科學水準不高等問題提出的。
長期以來,人們在如何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
無論是評價標準的確立還是程序安排和結果處理,都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方法。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評價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科學性失誤,比如:評價標准不具體、不明確、不合理,評價程序不嚴密,評價結果不符合實際,等等。
出現這些偏差,既與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技術掌握得不夠有關,也與某些人缺乏科學精神,習慣於憑經驗辦事有關。
落實科學性原則,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整體提高教學評價理論與技術的科學性。
如課程與教學評價論、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學科自身要加強建設。
其次,應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傳播與普及工作,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測量、統計、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評價能力。
此外,也要轉變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弘揚科學精神,為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
3、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的要求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准確、全面地收集評價對象的信息,並按照事實進行公正的價值判定。
它關注如何在教學評價中減少評價者個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問題。
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情感傾向和人際交往等主觀因素影響著評價的結論,往往導致評價結論的失實、失真。
客觀性原則強調的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努力消除這些主觀因素的干擾,其中特別反對評價者依據個人好惡和需要而故意褒揚或貶低某些評價對象這類不公正的丑惡現象。
客觀性原則追求的是評價結論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
為了保證課程與教學評價具有客觀性,應該做到:一、確立明確具體的評價標准,並保持評價標準的基本穩定性。
二、應規定嚴密合理的評價程序,並在評價過程中切實遵循程序公正原則。
三、要提高評價主體的職業道德修養,弘揚公正評價觀念。
④ 什麼是教學評價方案怎樣撰寫小學數學評價方案
教學評價方案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⑤ 如何做好新課程的單元教學設計
如何做好新課程的單元教學設計隨著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首先要做好歷史課堂教學。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強調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預先謀劃,事前設計。現代歷史課堂教學尤其注重設計,科學的教學設計,既是體現課程標准歷史教育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和預習性所必需,又是順利實施歷史課程改革教學方案、調控歷史教學過程的前提,也是確保先進教育理念歷史教學效果、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保證。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研究和掌握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是抓好歷史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一、歷史教學設計的意義歷史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歷史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先進的歷史教育念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歷史教學對象和歷史教材,對歷史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具體環節、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它是歷史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叫做歷史課堂教學設計。通過這樣的設計,使諸要素之間聯結起來,促進歷史教學的系統化,有利於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有利於教師全面、客觀地認識教學,並不斷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可以說,實施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是改善課堂教學的一種更高層次教學的探索,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項必要工作。二、教學設計的依據在歷史教學中,不論是宏觀設計還是微觀設計,不論是整堂課的設計還是片斷的設計,我們都應以語言學教學理論為依據,著重考慮三個方面:⑴、歷史教學目標歷史教學目標應全面發揮三維目標的教育功能,也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成果,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出發點。⑵、歷史教學過程新課程應有利於歷史教學過程的創新,全面達到特定的教學三維目標,就應針對學生特點和教學媒體等條件,歷史教師要採取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步驟。學生的各種特點因時代、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歷史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在進行歷史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生的興趣、歷史基礎知識、認識特點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作為安排學生學習活動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多種媒體--黑板、掛圖、實物、幻燈、投影、電視、錄音、視聽光碟、計算機等教學媒體。但歷史教學媒體的選擇不但要依賴於每種媒體的特徵和功能,也要有賴於歷史教學系統中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媒體選擇的重要依據是歷史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徵,我們應增加歷史教學媒體使用的多樣性。所以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和載體。⑶、教學評價所謂歷史教學評價就是要建立起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結束時,利用多種方法,按照歷史教學目標,對歷史教學活動所引起的學生的變化進行價值判斷,對所實施的歷史教學活動進行評定。它在課堂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反思與改善。通過歷史教學評價,獲得反饋信息,找出進一步提高和改善歷史教學的途徑。2.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 學習必須有動機,動機促進興趣,興趣激勵努力學習,努力學習才能有進步。通過評價,學生明確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對不足之處的分析亦能使他們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歷史教學是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目的在於幫助與促進學生全面學習和發展。通過教學設計,教師明確歷史教學目標,明確達到歷史教學目標的手段,並明確檢查目標是否達到的方式。歷史課堂教學設計對幫助歷史教師減少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改進課堂教學有重要的作用,是老師應有的教學技能之一。三、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構成要素1、歷史課堂教學設計要與本節課的歷史教學目的和內容緊密結合。 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標。活動的設計是要求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積極性,通過歷史教學活動將所學的歷史知識達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程度。因此,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緊緊地圍繞本節課的歷史教學目的和歷史教學內容而進行。2、歷史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 前蘇聯教育家科羅廖夫語) 興趣是歷史教學的潛力所在,興趣的培養與歷史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這有利於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全體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這樣,學生就能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 由「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符合課改新理念。3、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現代歷史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手段,為我們大幅度地提高歷史教學的容量和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加豐富了教學的多樣化,更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用多媒體歷史課堂教學手段使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歷史環境的再現,全方位地感受歷史氛圍,還有利於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積極參與。現代歷史教學手段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歷史教學模式,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互動的開展,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節省了歷史教學時間,提高了歷史學習效率。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應盡可能考慮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有條件的話,歷史教師要努力學習多媒體計算機網路的使用技術,不斷探索多媒體歷史教學,發揮其應用作用。5 課堂教學設計要精心設疑提問。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指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挖掘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疑與提問是歷史教學課堂調控的常規武器,它是促進師生之間信息交流反饋,推動歷史教學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機。對於學生來說,它還具有多種教育心理功能:既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又能誘發積極思考,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習慣,啟迪聰明智慧。作為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檢查和了解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歷史問題,復習鞏固運用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可以說,歷史課堂調控的起承轉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疑提問的精心運籌。歷史問題可構建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框架,例如,學生可閱讀課文導言給出的問題,並要求學生在閱讀後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這節課所要學的歷史知識。四、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探索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活動,教師無論教什麼內容,總要首先對歷史教學進行一番認真細致的構想和設計,然後通過加工整理,把這種構想的軌跡、設計的思路用文字元號記載下來,形成歷史教案。從本質上說,歷史教案只是設計的結果,備課才是歷史教學設計的過程,反映出那種動態的歷史教學構想的思維流向。所以探討歷史課堂教學設計,首先必須研究歷史教學備課。歷史教案設計的科學性,首先取決於歷史教師備課的科學性,就是要堅持歷史教學備課的科學性、目的性、針對性、計劃性和預見性原則。二是要了解學生,歷史教學的緣起和歸宿就是教會學生學,歷史教師的職責不僅是要明白學生需要學什麼,怎樣學,就必須了解學生。三是要鑽研歷史教材,整體把握歷史教學內容和規律,明確歷史教學目的要求,把握歷史教學重點、難點。四是要確定教法,通過研究歷史教材,科學處理歷史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歷史教學。所以歷史課堂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歷史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還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一套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⑥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是哪些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
一、診斷性評價,所謂的診斷性評價是指在學習開始或者一個單元教學開始的時候,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況現有知識水平以及影響學習的因素而進行的評價。
這種評價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組織後續的教學內容和改進教育方法,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對症下葯,因材施教。
二、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中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結果的評價。
形成性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以便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而並不強調用成績來對學生進行評定。
三、終結性評價,所謂的終結性評價是指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者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這是一種正規的制度化的考察、考試以及對成績的全面評定,所以它又稱為總結性評價。這個評價目的就是為了給學生評定成績。
四、相對性評價,所謂的相對性評價是指用常模參考系測驗對學生成績進行的評價。由於它是用一定的常模參考來進行評價的,所以它又叫常模參考性評價。
五、絕對性評價,這個是指用目標參考性測驗對學生的成績的優劣。由於是對整個目標來進行參照性評價的,所以這個評價又叫做目標參照性評價。
六、教師評價,這個是指任課教師與班主任對所教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成果進行的評價。
七、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自己做的作業、試卷以及其他學習成果進行的一定評價。
八、自我評定法,是指在教學評價中自我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他所採用的方式主要由通過運用標准答案、核對表、錄音機、錄像機進行記錄比較。
⑦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歷史老師教學評價,歡迎大家閱讀,僅供參考!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1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能夠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能夠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 總結 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 文化 教育 事業。今日,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進取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2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進取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煉,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經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頭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 反思 ,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僅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僅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鍾的學習中一向堅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 故事 ,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沖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 口號 「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十分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此刻應當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明白,「讀史能夠明志,學史能夠鑒身」此刻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理解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理解教育影響,從而到達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本事,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資料,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我一點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團體、辦事本事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想像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歡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經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 措施 。這樣經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僅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3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我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以往被視為 經驗 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主角,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經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構成膚淺的知識。僅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必須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我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 自我評價 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本事的提高。這種 方法 適用於教學的
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景」,「出現這些情景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一樣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能夠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我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能夠進一步改善」,「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本事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當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能夠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終撰寫出研究 報告 。這樣,經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本事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能夠幫忙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能夠經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能夠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經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能夠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能夠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能夠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經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研究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我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經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當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日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善;學生的進取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供給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4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 英語單詞 ,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 教學方法 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資料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資料的結構化
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所以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信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 學習方法 和形式,調動學生的進取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採用如下方法: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准備實施到鞏固延伸,構成完整體系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經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能夠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研究,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此刻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僅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當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5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我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理解課堂所反饋的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供給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我的教學本事、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資料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本事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資料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本事的關系。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系。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復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僅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系,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系,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經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能夠針對教學資料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上交剩餘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後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我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提高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進取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後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復。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先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提高,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相關 文章 :
★ 歷史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 歷史老師個人課堂教學總結
★ 學校歷史老師的教學反思
★ 歷史老師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 九年級歷史老師教學反思
★ 對老師的教學評語
★ 初中歷史老師教學工作總結優秀範文
★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個人總結
★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精選
★ 歷史教師教學心得體會5篇(2)
⑧ 教學評價發展歷史的五個階段及各個階段對教學評價的理解。
教學評價發展歷史的五個階段:
考試時期(學校出現-19世紀末)
測驗時期(20世紀初-30年代)
描述時期(20世紀30-50年代)
反思時期(20世紀50-70年代)
建構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
考試時期
筆試的發展史:美國19世紀後半期多採用口試法。隨著教育的發展,學生的增多,口試很快為筆試所取代。筆試最早是英國劍橋大學於1702年開始使用,1845年由美國教育家賀拉斯•曼(Horace. Mann)在波士頓文法學校首次引進,並逐漸在美國推廣和發展起來。
特點:考試主要是論文提交的形式,評分有很大的主觀性。 為使考試客觀化,教育測驗運動由此興起。
(一)現代教育發展過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實驗心理學個體差異研究的進步和教育統計學的發展,教育理論工作者們開始探討如何將心理測驗的方法應用於教學領域,實現學業成績考核客觀化、標准化與數量化。現代教學評價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確立的,並在隨後的歲月中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美國學者e.枯巴和y.s.林肯研究指出,現代教育評價經歷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形成了四代不同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方法。與此相聯系,現代教學評價的發展也可以區分為相應的四個基本階段。
1. 測驗時期(20世紀初-30年代)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測量理論的形成和測驗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美國學者萊斯1894年開始研究兒童學習拼音的成績測量問題,並於1897年發表了測量量表;l905年心理學家桑代克發表《精神與社會測量導論》,提出"凡存在東西都有數量,凡是有數量東西都可測量"。1909年又發表"書法量表"。桑代克被稱為"教育測驗之父",拉開了美國教育史上著名測驗運動的序幕。在此期間,各種學科學習量表先後問世,形成教育測量熱,例如,斯東(1908年)和克梯斯(1909年)發表了算術成績測量量表,有關拼字、作文、語文等方面的學習成績量表也紛紛出現。各種學績量表產生後,很快為許多學校所採用,例如,1911~1912年,紐約市曾對 3萬名兒童進行了多種學科的學績測驗。俞子夷1918年編制《毛筆書法測驗》,開我國編制教育測量量表的先河。20年代,教育測驗和心理測驗(尤其是智力測驗)量表編制和試驗工作在我國取得了較大進展。總的來看,這一時期的教學評價,基本等同於教育測量,評價者在評價中僅扮演測量技術員的角色,評價的中心任務是「用科學的方法,求客觀的標准,以矯正主觀方法的弊端」,對教學評價中如何科學地解決教學信息的收集問題作出了貢獻,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考試主觀、籠統和偏於事實性知識與死記硬背,但也存在明顯不足。它企圖用數字來表示受教育者全部特徵,難免流於形式機械化。學生態度、興趣、創造力、鑒賞力等是十分復雜,很難全部量化。
2.描述時期(20世紀30-50年代)
1930~1940年前後是現代教學評價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最早倡導從"測驗"轉向"評價"的是美國教育評價與課程理論專家泰勒。在美國的「八年研究」中,由泰勒領導的評價委員會的工作是這一時期教學評價領域最有代表性的工作1942年,泰勒與史密斯合著《學生進步的評價與記錄》,正式提出教育評價的概念。泰勒認為,評價必須建立在清晰地陳述目標基礎上,根據目標來評價教學效果,促進目標實現。教育評價目的在於通過對具體行為的描述,判斷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評價的關鍵是確定清晰的、可操作的教育目標。 問卷、觀察、產品樣本和測驗,都可以評估學生在目標上的進展情況。枯巴等人認為,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對測驗結果作描述,評價的目標不再是學生本身,而是什麼樣的學習目標模式對學生學習最有效。例如,泰勒他們編制了許多測驗去測量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師要求他們學習的那些東西,據此辨別、區分有效的目標模式。
3.判斷時期(20世紀50-70年代)
現代教學評價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50年代至70年代。這一時期注重了真正的價值判斷問題。目標參考測驗在這一階段發展起來。評價不只是根據預定目標對結果的描述,預定目標本身也需要進行價值判斷,評價就是要對某些計劃方案的優劣進行價值評估。:評價是根據一組加權(weighted)的目標標准,收集和綜合有關的現象資料,以形成比較的或價值的判斷。 評價應走出預定目標的限制,過程本身的價值也應當是評價的有機構成。 目標參考測驗以教學目標為評價標准,關注的是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它和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出現聯系在一起,關心教學目標的實現,注重以目標為參照系進行價值評判,是教學評價第三個發展時期的突出特色。斯塔夫賓(D.L. Stufflebeam)提出「CIPP模式」 斯克里芬(M. Scriven)提出「目標游離模式」這一階段對評價標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4、建構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來)
質性評價的興起: 1972年11月,在英國劍橋大學的邱吉爾學院,14位學者建議採用文化人類學的質性研究範式取代舊有的心理測量範式。
質性評價:反對把復雜的教育現象和課程現象簡化為數字,認為這種做法只能提供歪曲的教育信息,且有可能丟失重要信息。應力圖通過自然的調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評價對象的各種特質,以彰顯其中的意義,促進理解。 強調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人種志研究(ethnography)、理論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等方法的應用。
評價:在教育評價方面,評價不是對預期的教育結果進行測量與描述,而是要對整個方案,包括前提假設、理論推演、實施效果以及困難問題等等,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80年代以來,教學評價又有了新發展。項目反應理論把教學評價引向了計算機化和因人施測的方向。模糊評價法發展了教學評價的數據處理技術。枯巴等人提出的「第四代教育評價」,突出了教學評價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強調評價者和評價對象之間的不斷交互作用、共同建構、全面參與,對教學評價作了有益的反思和建設性構想。阿莫納什維利在總結六七十年代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實質性評價理論。實質性評價是貫穿於教學過程始終的特殊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評價、在集體的學習一認識活動中的評價、在學生個別獨立的學習一認識活動中的評價三種形式,特別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形成以及教學評價的良好心理氛圍的設計,強調了教學評價中的定性和描述等側面。總的說來,80年代以來的教學評價,比較關注教學評價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作用,可視為現代教學評價的第四個發展階段。
(二)教學評價的發展趨勢
考察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狀況,有助於我們觀察教學評價的未來走勢。從當前教學評價改革所顯示的信息看,今後一段時間內教學評價發展可能會呈現出以下若乾重要趨勢和特徵。
1.評價模式的多樣綜合。迄今為止,已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教學評價方法和技術。不同的教學評價方法、技術,各有不同的優勢和不足。為了保證教學評價的准確性和全面性,必須把各種不同的評價技術進行必要的綜合、組合、改造和創新。事實上,當前的教學評價改革已注意到了評價模式的多樣綜合問題,比如強調定性和定量結合、模糊與精確結合、日常觀察和系統測驗結合、他評與自評結合,等等。這種評價模式多樣綜合的特點在今後將更加明顯。
2.注重教學評價的教育性功能。在教學評價中,人們最初重視的是管理性功能。歷史發展表明,過於關注管理性功能而忽視教育性功能的教學評價,往往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消極影響。這樣,在現代教學評價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性功能就逐漸受到了重視。它強調的是,教學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應自覺地服務於教學宗旨,成為實現教學目的的促進性力量,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當前,教育性功能已逐漸突出出來,形成性評價和實質性評價的出現和發展,是有力的論據。今後,這一方面的功能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3.重視學生的評價能力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人們面臨著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只有具有良好的評價能力,才能合理地選擇和行動。幫助學生發展評價能力,是現代社會對學校提出的重要要求。學生的評價能力需要通過評價活動才能發展。在整個學校教育活動體系中,教學評價是最基本的評價活動,是發展學生評價能力的基礎性活動。教學評價的未來發展和改革,將突出通過評價培養學生評價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要通過教學評價,使學生掌握有關評價的原理、標准和方法,給予學生評價自我和他人的機會,從而提高評價能力。
通過考察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和未來走向,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教學評價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它的完善和發展,是科學性、教育性不斷提高的過程,是辯證的多樣綜合的過程。
⑨ 教學評價設計指的是什麼
依據一體化系統教學設計應包含著評價設計。評價活動是伴隨著教學活動同步向前推進的。因此,教師應當在提出教學實施方案的同時,也提出過程評價方案。
教學評價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重要的問題:
一、評價內容
評價設計首先要解決的是「評價什麼?」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應該認真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五個方面的教學目標究竟以什麼形式體現在教學活動之中。教師課堂上看到的是「完整人」(the Whole Person)的綜合行動,我們把這些行動統稱為「學生表現」(Students* Performances),我們設定的教學目標應當反映在學生的課堂表現之中。
學生在課堂中的真實表現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學生話語
在語言教學評價中,學生話語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教師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收集學生的活動表現證據,其中包括話語量,話語真實水平,話語連貫流暢程度,話語的隨機建構水平等。
2. 學生行動
伴隨著學生話語,還有相應的行動發生。我們需要重點評價學生行動的目的性、互動性、主動性,還應評價學生行動的實際效能。
3. 學生認知水平
教師應當採取有效手段得知學生的思維進程與線索,學生對教學信息的領悟程度,學生對教學資源的感受深度,以及學生接受新語言學習項目的敏銳程度。
4. 臨場機智
課堂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隨機構建教與學的關系的過程。所以,學生在現場所表現出來的臨場靈活性,創造性,以及對學習情景的適應性,也是教師的評價內容。
二、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主要指的是「誰來評價?」的問題。形成性評價設計應當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教師、學生以及身居課堂之外的家長都可以是評價的主體。
1. 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1) 教師對全班的評價
教師估量全班的整體表現,發現群體的學習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明確群體學習活動的總體趨勢。
(2) 教師對部分學生的評價
教師應當評價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實際表現,看優秀學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現,看後進生是否正在進步等,這些均屬對部分學生的評價。
(3) 教師對學生小組的評價
小組活動應當成為教師評價的重點項目。教師應當觀察不同小組的內部互動情況,小組領導力的強弱,小組的信息溝通情況,小組執行任務的過程,小組解決問題的成效等。
(4) 教師對學生個人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個人的評價需要以個案的形式觀察探尋那些可以說明他們學業進展情況的具體表現。面對一個群體的眾多學生,我們要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形成性評價。由於學生個人的表現均有某種代表性,所以,教師在具體進行某些個案的「解剖麻雀」的工作之後,就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第一類學生的學習情況。
2. 學生評價
學生以評價的主體身份參與形成性評價,是評價改革的一個重點課題。學生評價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1) 學生自評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培養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師有必要逐步培育和構建學生的有效評價行為,如及時採集個人表現的信息,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學會進行自我監控,學會描述自己的學習行為等。
(2) 兩人互評
兩人互評是一種常見的自主評價形式。兩人互評可能在所有的兩人一組的活動之中和之後都應當發生。
(3) 小組互評
小組內部的合作評價是課堂形成性評價的難點。學生在課堂上是不太善於進行合作評價的,但是,教師應當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評價行為,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在每節課上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小組活動,自主實施小組評價任務,自主積累過程評價信息和實證材料,而所有這些「自主」都需要在教師的有計劃的行為中進行訓練。
(4) 群體合作評價
全班參與合作評價,因參與的人員增多變得難度加大,但這樣的評價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則更有意義。教師在進行全班合作評價時應進行周密的規劃,應准備更加完備的評價工具,應提供更為詳細的具體指導,同時,還應做好組織工作。此類評價活動實際上與教學活動是一體的,評價活動本身就包含著教學內容。
3. 家長評價
在教師與學生分別作為評價主體的基礎之上,我們要逐漸引入家長評價。在很多地區的學校已引入了家長評價。如學生在家裡做完作業,家長給予必要的評語;學生在校的一些課業成果拿回家裡做展示匯報,家長對此給予評價。此外,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或教師在班上組織各種學習匯報、文藝表演等活動時,也可以邀請家長參加,並讓他們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作出評價。家長參與評價,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及時指導。要不斷地改變家長的評價態度,改善家長的評價行為,改進家長的評價方法,以更好地發揮家長參與評價的積極作用。
三、評價方法
前面討論了What to assess? Who to assess? 的問題。現在討論How to assess?(怎樣進行評價?)我們的評價方法要實現多樣化的改革目標。改進評價方法的指導理念是:測試型評價和質性評價兼顧。同時大力開展質性評價方法。我們重點講以下幾種評價方法:
1. 測試(Testing)
在提供質性評價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測試仍然是日常教學的一種常見的評價方法,但是,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改革測試內容;
(2) 改造測試題型;
(3) 有效發揮測試的診斷、調整、激勵和甄別的功能;
(4) 審時度勢,准確把握測試時機;
(5) 提高測試設計與實施的專業化水平。
2. 測量(Measurement)
雖然教師重視測試的評價作用,但是,他們往往沒有重視測量的特定作用。實際上,即使在語言教學中,態度測量,情緒測量,一般智商的測量,都對教學改進有明顯的效應。同時,測量方法還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
3. 觀察 (Observation)
課堂教學評估研究者James S. Cangelosi (1991) 提出:A measu-rement for which the primary data source is the viewing of and/or listening to what occurs in a classroom or other type of teaching/learning environment is a classroom observation. 課堂教學觀察可以採取五種方法:調查嚴密組織的系統觀察(Structured Observation System),生態學觀察方法(Ecological Observation),人種學觀察方法(Ethnographic Obser-vation),同步等級界定觀察方法(In-Class Rating Scale),非正式觀察法(Informal Observation)。教師需要在繼續教育課程中接受專業的技能培訓,以便掌握這些方法。一般來講,未經培訓的教師可以採用人種學觀察方法,其要點是詳細記錄所見所聽,而且可以通過錄音和錄像收集原始信息。
4. 調查(Survey)
觀察是在活動過程中同步採集信息,調查則是在活動之後採集信息。行之有效的調查方法有問卷和訪談兩種。問卷和訪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但教師實施此類調查應當說是很有必要的。
5. 檔案袋(Portfolio)
檔案袋也可以稱為成長記錄袋,鮑爾森和麥耶(Paulson & Meyer,1951)指出,檔案袋的概念是「收集、選擇和反思。」即從收集的所有作業中,學生自己選擇存入檔案中的材料,可以是他們認為特別有價值的東西。然後學生對自己的成品和相關表現進行反思。
6. 軼事記錄(Anecdotal record)
軼事記錄就是對某一時間、地點和環境下發生的行為進行持續的客觀的描述(G.Sax, 2002)。此種方法可以用於學生執行解決問題的任務或項目時的質性評價。這項評價活動當然可以有教師來做,但是,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來進行軼事記錄,長期做這件事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反思能力。
四、評價工具
在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較低的學段教學中使用評價工具能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我們介紹一些評價工具:
(1)核查表 (Checklist)
教師將他(她)期待的具體行為以列表方式提供給學生,學生個人,兩人小組和多人小組依據自己的表現細節在檢查表中進行勾畫。
(2)教學評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用數字表示學生課堂行為(已發生的)的等級。如我們可以用5,4,3,2,1來確定期待行為的活躍程度。5. 特別活躍4. 比較活躍 3. 中等活躍 2. 不夠活躍1. 很不活躍。
(3)圖示評定量表(Graphic rating scale)
用一條水平線或垂直線組成量表,表示在一個連續體上對學生行為的客觀等級描述。
(4)實物
就是真實的物品,教師可以根據所教的內容選擇不同的實物,如文具、玩具、動物(玩具動物),交通工具(玩具交通工具)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的物品給學生作為評價工具。
(5)圖片
使用圖片也要根據所教的內容選擇,如動物圖片、人體部點陣圖片、顏色圖片、交通工具圖片、飲料、食品和水果等圖片作為評價工具。
(6)貼片
貼片是較低學段教學過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種評價工具,如動物貼片、人體部位貼片、顏色貼片、飲料貼片、食品貼片、水果貼片、玩具貼片、文具貼片、交通工具貼片等等。這些評價工具均需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使用。
(7)標志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經常使用一些標志,如笑臉、平臉、哭臉、五星、花朵、彩旗、獎章、胸章等作為評價工具。
(8)數字
數字作為評價工具更多的是結合數字教學來使用。
(9)簡筆畫
除以上幾種評價工具外,教師在課堂上經常結合教學內容使用簡筆畫作為評價工具,如畫文具、動物、人體部位、食品、交通工具等。
五、課堂評價語言
課堂評價語言廣泛地用於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起著重要的鼓勵和激勵作用,積極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但長期以來,大部分的中小學英語教師使用的課堂評價語言普遍存在著「單一、不準確、低效」的問題。如何高效地使用課堂評價語言,真正起到激勵學生,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選用評價語言要准確。
(2)使用評價語言要多樣。
(3)採用評價語言要有效。
⑩ 歷史課程的評價方法
新課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已經發生變化,同以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結合教學實際,「一堂好課」應該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維目標清晰。
教師必須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包括需要重點講解和解決的知識點,重點培養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在每堂課上都能學有所獲。對教學難點,採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透徹的講解。
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准主要是看 「學生的表現,即學生能否在教師的組織下獲得有效的學習」,而衡量學生有效學習的標準是看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即歷史知識目標是否完整、課題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教學基本功扎實, 駕馭課堂能力強。
我們比較強調的教學基本功是:對教材熟練,脫稿講課;語言准確精煉而有感染力,溝通協調能力突出;板書規范,字體端正;駕馭課堂和教學應變能力強。
我們尤其關注語言和教態是否有親和力。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所以音量、語速要合適,語言要生動、清楚、有鼓動性。而教態則是一種形體語言,有親和力的教態,能讓學生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三、教學過程流暢,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教學思路應該清晰、目的性強,教學策略正確,教學內容充實,銜接自然。講解條理清晰,明白易懂。我們歷史教學一定要體現歷史學科特有的人文關懷和愛國情感,體現「以史為鑒」的特點。能讓聽課的老師和學生獲得一種享受,獲得人生體驗。
四、構建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課堂,注重教學情感交流。
好的課堂應當是,能夠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以知識交流為目標,以情感交流為基礎,情感交流使知識交流能夠順利開展,同時又使知識交流得到升華。
講孔子,讓學生充分認識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精神財富的哲人;講司馬遷,讓學生感悟史學家的責任感和為事業忍辱負重的悲壯;講張騫,啟發學生思考什麼叫「開拓」精神。在一堂好的歷史課上,「教學變成了欣賞的過程,變成了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通過讓體驗情感來熏陶情感,通過理解觀點而形成新的見解,通過探究切磋而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引導反思而培育歷史智慧,好的歷史課,應該給學生精神享受和多種收獲,並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
五、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並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或採取啟發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或採取回顧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或採取討論式引導學生取長補短,或採取練習式引導學生規范和強化自己的學習。同時我們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要有「教學親和力和感染力」「人文關懷和愛國情感」「課內知識和課外拓展」。好課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舒展頭腦,煥發生命活力。真正讓人發自內心叫好的課,一定有其獨到的、體現教師個性魅力的東西:老師的個性品格、博學多識、老師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啟迪,還有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巧妙設問引導探究的技巧。不僅吸引學生喜歡這門課,而且也在影響和塑造著學生。好的歷史課,應該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好課與好教師分不開,只有用自己的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對待事業的教師,才能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