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1)漢字已有多少千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字的歷史:
傳說倉頡造漢字。《說文解字》記載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出現,稍後出現的鍾鼎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周朝,由於疆域廣闊且諸侯割據日久,漢字在春秋晚期明顯出現諸侯國之間文字異形,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情況更重。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國大篆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稍後,普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簡便的字體隸書,並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東漢末期,楷書出現,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東漢時出現了第一部書法專著《草書勢》。
過去常講漢字始於商代的甲骨文,但其實甲骨文已經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漢字應該存在一段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
「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
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說明。
B. 漢字有多少年歷史
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2)漢字已有多少千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字有著區別於世界其他各種語言的根本特點,這就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片語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復句,首先考慮的因素往往是語意的配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幾個負載著重要信息的關鍵詞語在意義上大致搭配得攏。
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這幾個詞就可以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使它結構獨特,靈活多變,頗多隱含,著重意念,其意合性、靈活性和簡約性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
C. 漢字的產生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距今有34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14世紀(距今約3400多年前)的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是一種象形文字。
秦始皇一統中國後,也統一了文字,當時的宰相——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
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漢字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
2、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3、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3)漢字已有多少千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
階段一:甲骨文;
階段二:金文;
階段三:小篆;
階段四:隸書;
階段五:楷書;
階段六:行書;
階段七:草書;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元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范,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
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
D. 漢字有幾千年歷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E. 漢字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概述
關於漢字的歷史,基於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 大汶口文化陶文五千年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開端,所以我們通常說漢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元積累階段,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的文字體系。
漢字這個名稱,得名於漢族和漢朝,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時也是流傳范圍最大的一種文字。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分歧。
新中國成立,在20世紀50年代,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規范,俗稱「簡體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並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普及推廣,在這些工具書上並列簡化漢字和繁體字。
簡體字在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使用,港澳台等地區仍使用「繁體字」。
漢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寫法上,和拼音文字明顯不同,即使是在中國的鄰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漢字」為例:
簡化字:漢字
拼音:hàn zì
英文: characters
日語:漢字(かんじ)
朝鮮文(韓文):郕 (han ja)
越南文:Trung Qu撻 nhan v琞
德文: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
俄文:китайский иероглиф
法文:caractère chinois
波蘭文:Chiński znak
丹麥文:kinesisk tegn
菲律賓文:Intsik karakter
葡萄牙文:caractere chinês
希臘文:κινεζικν χαρακτρων
義大利文:Carattere Cinese
印尼文:Cina karakter
匈牙利語:kínai karakter
芬蘭語:Kiinalainen merkki
漢字的五種起源說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信息。
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
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被」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
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旁表示意義,說明被子是屬於衣物一類,右邊的「皮」字在造字的時代和「被」的讀音相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一樣了,逐漸失去了它表讀音的功能。
如果從會意字的角度來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
被的最初意義指的是一種小被子,到了後代,在被的本義基礎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義。
1. 結繩說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2. 八卦說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緯·干·鑿度》認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澤字的古文。
3. 河圖洛書說
《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I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
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辭海》「河圖洛書」條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
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
一說禹治洪水時,天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
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
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 *** ,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系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4. 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
《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
《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
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
許慎[3]《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間,有一部著名的書法集子叫《淳化閣帖》,其卷五載有古篆書二十八字,傳說是倉頡所寫。
經過人民長期摸索、反復試用、逐漸完善起來的約定俗成的漢字體系,絕不會是一人之力所能創出的。
5. 圖畫說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於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個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上行)和「隹」(下行)對照,十分相似。
《說文》說,「隹」是短尾鳥的總名。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
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
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
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演變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漢代以前的文字。
更具有形象性。
戰國文字:「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秦國文字,漢字發展的主流。
六國文字,地域差異大,不反映漢字發展軌跡,是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
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
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
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
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
這種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
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
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
這些文字和我們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
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
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
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
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
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
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
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
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於秦代。
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5、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
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的書法作品。
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始於漢初。
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
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
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6、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7、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
8、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
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於東漢。
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
特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
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
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
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
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1、拼音文字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於非拼音文字。
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埃及的聖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絕了,所以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
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
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
梵文字母是創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創造並授予人類(詳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的記載)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
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
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 *** 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
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
*** 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
這種字母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
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
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
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
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
歐洲的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漢字也能超越國界。
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
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
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
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
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2、優點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
據統計,使用漢字和漢語的人數達到16億以上。
漢字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歷史最悠久的文字。
現在能看到而又能認讀的最早的漢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這已是相當成熟、相當系統的漢字了。
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歷盡滄桑,青春永駐。
古埃及5000年前的聖書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
但它後來消亡了,有記載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的埋藏起來了。
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歷史。
但在公元330年後,它也消亡了。
歷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還有瑪雅文、波羅米文等等。
而漢字不但久盛不衰,獨矗世界文字之林,還不斷地得以發展,影響也越來越大。
1.漢字是讀法最動聽的文字之一。
2.漢字也是最優美的文字之一。
3.漢字很好認。
4.漢字意思好懂,具有關聯性。
4、傳播
1.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
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
五世紀初,日本出現被稱為「假名」的借用漢字的標音文字。
八世紀時,以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用法已較固定,其標志是《萬葉集》的編定,故稱「萬葉假名」。
是為純粹日語標音文字的基礎。
日本文字的最終創制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來完成的。
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
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後者採用漢字草體創造日文「平假名」。
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
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稱諺文。
它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
實際上,中古時期的朝鮮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
新羅統一後稍有改觀,時人薛聰曾創造「吏讀」,即用漢字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輔助閱讀漢文書籍。
終因言文各異,無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令鄭麟趾、成三問等人制定諺文。
他們依中國音韻,研究朝鮮語音,創造出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並於公元1443年「訓民正音」,公布使用。
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
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
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
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
字喃是以漢字為基礎,用形聲、假借、會意等方法創制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
十五世紀時,字喃通行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
F. 漢字有多少年的歷史
3000年。
作為當今世界使用群體龐大、兼備審美韻味與哲理意蘊的文字———漢字,既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的載體,也蘊含著豐富歷史信息。然而,走過3000年之久的中國文字發展,缺少完整系統的全面梳理。《中國文字發展史》的亮相,打破了這一局面。五卷本、300萬字的《中國文字發展史》,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填補了業內空白。
(6)漢字已有多少千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學界公認,漢字經歷了漫長演變歷程而沒有中斷使用,以形表意屬性具有連續性,在周邊民族地區和國家間存在廣泛的傳播影響,這在世界各種文字體系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份獨一無二,彰顯了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也為研究帶來難度與挑戰。臧克和直言,長期以來,漢字發展史研究的現狀,停留在一般文獻學水平,其討論內容也停留於簡單描述和舉例性調查,整體落後於語言學研究,也落後於其他人文基礎學科。因材料不充分、相關科際學術資源整合的困難,漢字發展研究成為文字學領域被長期擱置的課題。
G. 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H. 漢字有多少年的歷史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大約有三個階段,一是從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變為小篆,二是從小篆變為隸書,三是從隸書變為楷書.甲骨文和金文變為小篆,前者更接近圖畫的的寫實象形,而後者筆畫圓轉規整,逐漸與物形疏遠.甲骨文刀刻的痕跡明顯,金文則鑄型肥厚,它們形體比較隨意,筆畫少的字占的地方小,筆畫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體整齊,筆畫多少都佔一格.從小篆到隸書,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小篆的字形結構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號性加強.小篆的圓轉筆勢到隸書一般變為方折及橫、撇、捺等筆畫.小篆變為隸書,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從隸書到楷書,除用筆有些變化,字體結構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另外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本是各種字體的草率寫法,現在所說的草書,是指章草、狂草等專一的字體,狂草與隸楷的字體和筆法很不相同,龍飛鳳舞,完全是一種藝術品,喪失了交際的作用.行書是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他不像楷書那樣規整,也不像草書那樣隨意,成為日常常用字體.
I. 漢字產生距今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
到二十一世紀,漢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9)漢字已有多少千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
J. 漢字到底有多少年歷史
漢字的歷史,基於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五千年了.
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所以通常我們說漢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現在大家都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