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朝代的年號是怎麼定的
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
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極為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以此類推。
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極為,改年號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後改元達十二次。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永樂,稱永樂皇帝;清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
年號是指皇帝用於紀年的名號。發端於中國,後來日本、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高麗初年受到中國影響,也都使用過自己的年號。現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紀年,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進行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年號也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 -」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復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復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⑵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怎麼劃分最好能給個口訣。謝謝啦!
中國歷史朝代劃分口訣一: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歷史朝代劃分口訣二:
夏朝殷商與西周,東周列國分兩段,
春秋戰國烽火起,秦朝一統又兩漢,
三國鼎立魏蜀吳,西晉東晉前後傳,
南朝北朝兩並亡,隨唐一統後五代,
宋元明清九百年,辛亥革命皇朝完。
中國歷史朝代劃分口訣三: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朝代劃分口訣四: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2)中國歷史朝代年份是怎麼確定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各朝代滅亡原因
一、夏朝
時間: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重用奸臣,排擠賢臣)
二、商朝
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滅亡原因:
1、 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征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三、周朝
時間: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厲王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3、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後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4、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系漸漸疏遠;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四、秦朝
時間: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滅亡原因:
1、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賓士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各地起義風起雲涌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斗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五、漢朝
時間: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斗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後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並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六、晉朝
時間: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其中東晉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滅亡原因:
1、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七、隋朝
時間: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
滅亡原因: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涌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征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八、唐朝
時間: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滅亡原因:
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九、五代十國
時間: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滅亡原因:
1、藩鎮勢力依然強大,新生政權也無法控制,以致內亂戰爭不斷。
2、不少君主昏庸淫亂、殘暴蠻橫,軍務鬆弛,貪官暴吏欺壓百姓。
3、權臣勾結外族作亂,以及外族反撲中原擄掠殺伐。
4、政權太多,賦斂苛重,戰事頻繁,社會秩序、經濟基礎破壞嚴重。
十、宋朝
時間: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斗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十一、元朝
時間: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滅亡原因:
1、貴族生活糜爛,吏治腐敗,政府信用破產,土地兼並嚴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以及對人民壓迫欺凌嚴重。
3、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賦稅過重,外加自然災害嚴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學習,只會用武力打江山。
十二、明朝
時間:1368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滅亡原因:
1、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後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2、外敵襲擾不斷,政府添兵設餉,軍費較大,造成財政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業發展,大大限制商品貨幣的流通。
4、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流民數量大增,農民起義不斷影響穩定。
5、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自毀長城,幫助滿清撿現成江山。
十三、清朝
時間:1636年—1911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
滅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者本身腐化(慈喜)、無能(皇帝)。
2、閉關鎖國政策下,導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後。
3、清政府弱軟無能,面對列強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賠款。
⑶ 中國古代朝代的順序和時間是什麼
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
1、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5、楚漢相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6、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7、新朝:公元9年1月15日-公元23年10月6日
8、玄漢:公元23-25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⑷ 怎麼算歷史朝代的年份
中國古代朝代歌
朝代歌訣
第一種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盤古開天神話傳, 三皇五帝數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 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 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一開疆域, 三國紛爭起戰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擴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 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 清朝鎖國被破關。
民國內戰加外戰, 人民共和開新篇。
(4)中國歷史朝代年份是怎麼確定擴展閱讀
中國朝代順序表:夏朝、 商朝、 西周、 東周、 春秋、 戰國、 秦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曹魏、蜀漢、東吳)、 西晉、 (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 、北宋、(南宋、遼、金)、元朝、 明朝、清朝。
用口訣法
盤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
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遼、金)元
⑸ 中國古代怎麼記載年份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典籍記載北宋時女真族記年齡用自己看過幾度草青為標志。這種以草木枯榮為一年的習慣很多民族都有。不過漢民族很早就發現了白天用立木測日影的方法。
古人用這樣簡單的方法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兩分兩至之上,又發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後發展成二十四節氣。
三、中國古人認識一年的另一個途徑來自於夜晚對於星星的觀察。經過精密的觀測,古人發現了頭頂的星空上,北極星永遠安定地掛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節不斷地旋轉,斗勺柄春天指東,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
聰明的古人於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個星區,又在每個星區選出代表性的七顆星,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時間比喻為一個鍾表表盤,那麼北極星就是鍾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針,而二十八星宿則是周圍的時間刻度。
四、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後,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5)中國歷史朝代年份是怎麼確定擴展閱讀:
古代人最早發明的時間刻度單位
循環是時間生活最重要的特徵。晝往夜來,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時間的腳步循環往復永不停歇。而先民們對時間的認識,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最早被發現的時間刻度單位應當是「日」。太陽是全世界人認識時間的第一個標志物。先秦時代的《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的升與落是一日勞作和休息的標志。由晝與夜組成的一天,則是一年的基本單位。
漢字中,「旦」字表示太陽剛剛升起,把「旦」倒過來就是古體字的「昏」。隨著先民們認識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細分。《左傳》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這種劃分一日為十時的方法,應當和古代傳說羲和生了十個太陽相關。
但後來普遍流行的是一日為十二時辰的分法。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日大一號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月亮定期的循環變化。
王國維在釋讀殷商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後指出,殷商時代已經分一月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日曰既死霸。可知當時已經對月亮的變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干支紀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號紀年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古代人怎樣發現了時間的秘密?
⑹ 從什麼時候開始算中國的朝代
中國朝代的開始,如下:
中國是從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開始計算年代的。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朝簡介: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 (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建立者為禹,定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
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 。
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
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紗,如今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遺存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
⑺ 我國歷史時間順序是什麼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如下: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有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 、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七點,金朝與南宋、西夏都被元及元的前身蒙古所滅。元朝之後就是明朝,而明朝之後乃是清朝,清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⑻ 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和時間是什麼
中國朝代順序表:
1、夏朝
2、商朝
3、周朝(西周、東周:春秋、 戰國)
4、秦朝
5、西楚
6、漢朝(西漢、新朝、玄漢、東漢)
7、三國(曹魏、蜀漢、東吳)
8、 晉朝(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
9、南朝(南朝:宋、齊、梁、陳)
10、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1、隋朝
12、唐朝
13、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14、十國(南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
15、宋朝(北宋、南宋)
16、遼
17、西夏
18、金
19、元朝
20、明朝
21、清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⑼ 中國歷史朝代按時間順序怎麼排列
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楚、西漢、新莽、玄漢、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
一、朝代順序列表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朝代
1、秦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
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
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
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
前207年,秦亡。
2、晉朝
晉朝(266年-420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完成統一。
後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
317年,西晉皇室南渡江南,司馬睿在建鄴延續晉朝,史稱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中原漢地。
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
兩晉時期北方南遷的 *** 將先進技術帶入江南,進一步開發了江南地區。
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3、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4、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
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
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京,同年下詔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清明,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隋煬帝在位時期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但因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
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建立唐朝。
公元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覆滅,國祚38年。
5、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
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晉朝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