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越調多少年的歷史

越調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2-10 10:52:24

Ⅰ 什麼是越調什麼是背宮調

河南越調,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

其演出形式有 越調宗師-申鳳梅

三種:第一是皮影越調戲;第二是木偶越調戲;第三是越調大戲班。

這三種演出形式迄今仍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的南陽一帶農村流行。

河南越調音樂由於歷史悠久,既有較多的曲牌,又有較完整的板腔。

唱腔主要為「越調」,有時也兼唱「吹腔」,「崑腔」,「七句半」等。

伴奏樂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為主(因而越調也有時稱「四股弦」),卧笛,月琴為輔,後來逐漸增加了短桿墜胡,悶子,二胡,嗩吶,三弦和琵琶。

社火秧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歌舞藝術,一般在春節、紅白喜事和農閑之時演唱,它起源於原始先民的圖騰崇、祭祀歌舞,經過漫

長的歷史演變,至清朝中期正式形成。

灘歌社火秧歌,又叫「射虎」,主要在春節期間演唱,稱為「耍秧歌」或「唱社火」。

按表演時間來分,有「社火」和「夜社火」兩大類型。

「社火」在白天表演,以耍為主,以唱為輔;「夜社火」在夜晚表演以唱為主,以耍為輔。

按表演形式來分,有走高腳子、高抬、馬社火、唱曲兒、耍獅子、耍龍燈、耍拳、扭大頭、搗蒜罐、搬船、跑紙馬等樣式。

唱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有「大唱」、「小唱」和「秧歌」三大類。

「大唱」也叫「亂彈」或「梆子腔」,就是今天的秦腔。

「小唱」分為「背宮調」和「越調」,「 背宮調」又由「前背宮」、「扭絲調」、「跌落金」和「後背宮」四個調組成;「越調」又分「小曲」和「套曲」,「小曲」又叫「一串鈴」,「套曲」又叫「九腔十八調」。

秧歌」是一種歌舞小劇,可分為「生產生活劇」、「一生一旦」、「妖婆子」、「丟丑」和「說嘴」等。

下面主要說說「小唱」和「秧歌」的有關情況。

一、「小唱」 「小唱」中的「背宮」原是音樂術語,即指「三弦定弦法」,凡定為5 6 3的為正宮調,定為1 5 1的為背宮調。

灘歌地區流傳至今的背宮曲的歌詞有三十多首,是一種體裁嚴整的曲子詞。

「背宮調」一般有四個調,一是「前背宮調」,歌詞為七言句;二是「扭絲調」,又叫「串氈調」;三是「跌落金調」,全稱「跌落金錢調」;四是「後背宮調」,歌詞為四言句。

「背宮」曲子中既有「前背宮調」又有「後背宮調」者叫「雙背宮」,如《聖賢圖》,《王祥卧冰》等;只有「前背宮調」沒有「後背宮調」,而用「尾越調」落音者叫「單背宮」,如《姜維嘆漢》,《醉兒郎》等;有的「背宮調」在中間加數段其他曲調,所加曲調統稱「鬧曲」,如在《吳王采蓮》、《琴房送燈》中有「翻言調」、「楊柳青調」、「山丹梅花調」、「平調」等鬧曲;有的「背宮調」還在「後背宮調」中加數句同一曲調的四言短句,叫「催句子」;還有少量「背宮調」的「扭絲調」不止一段,而有數段。

「小唱」中的「越調」有「小曲」和「套曲」兩種。

「小曲」又叫「一串鈴」,即一個曲子自始至終只用一個調,如《擺嫁妝》只用「織手巾調」唱,《賣草帽》只用「揚家綉荷包調」唱;「套曲」又叫「九腔十八調」,即一根曲子中的腔調變化多樣,如在《五方觀燈》中有「報喜調」、「十隻香調」、「進茶山調」三個調,在《審蘇三》中就有十八個調。

「越調」的腔調繁多,約有八十多種,其名稱來源有四類:一是歷代口頭流傳下來的調名,如「花調」、「翻言調」、「平調」等;二是以「小曲」的歌名而得名的調名,如「放風箏調」、「蝴蝶報喜調」等;三是根據歌詞的內容和唱腔情感而得名的調名,如「犯難調」、「傷憂調」、「憂憤調」、「燈花報喜調」、「扯不斷調」等;四是以花柳等植物得名的調名,如「山丹梅花調」、「金簪花調」、「楊柳青調」等;另外,還有一些有腔無名或不知其名的調。

「越調」的歌詞內容廣泛,流傳數千年,可分為「文本流傳」和「口頭流傳」兩大類。

「文本流傳」是指從古到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演義故事、神仙佛道傳說,如《三皇治世》、《曲江打子》、《審蘇三》等;「文本流傳」是指流傳於百姓口頭的歌詞,是對各個歷史階段民間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十二月》、《喜重重》、《串氈》等。

無論何種流傳方式,都是以忠臣良將、男女愛情、生活悲喜為主要內容的,其中有關愛情的曲子又叫「酸曲」。

「越調」按敘事形式又可分為「敘事曲」和「十八扯」兩種。

「敘事曲」一首曲子敘述一個故事,如《墊氈》、《十里亭》、《吳王造反》等。

十八扯是以花、月、酒等意象為依託,把前朝後世的各種人物典故拉扯雜合成一首曲子,如《綉十景》、《十二月點將》等。

在「小唱」中,無論是「背宮」還是「越調」,其演唱形式都可分為「引旦」、「坐班」和「搬船」三種。

「引旦」是指在春節的社火秧歌演唱中,用二胡、三弦等多種樂器為伴奏,以生、旦四人或八人成對走一種叫做「八步」的步形演唱,叫「扭八步」,或以數種角色一起走圓圈演唱,叫「扭圓圈」;「坐班」是指在一年中凡遇紅白之事坐著演唱,又叫「賀喜」或「清唱」;「搬船」是指在秧歌表演劃旱船時的演唱,一般以背宮曲為主。

在公眾場合演唱的叫「公場」,在私人家中演唱的叫「私場」。

二、「秧歌 」 如前所述,社火秧歌唱曲中的「秧歌」,其 「生產生活劇」真實的反映了各個歷史階段百姓的生產生活狀況和他們內心的精神世界,如《鋤棉花》、《四姑娘鋤田》、《拾菜》等;「一生一旦」 一般是表現男女私情的情歌,如《藍育蓮擔水》、《賣水》、《賣篦子》、《割綢子》等;「妖婆子」一般指後娘、阿家虐待小女、兒媳的故事,如《桂香女擔水》、《王登龍休妻》等;「丟丑」一般是惹人發笑的幽默小品,如《瓜女媳拜丈人》、《瓜娃子拉驢》、《張公背老婆》等;「說嘴」又叫「王變」,相似於現代的快板,如《捉虼蚤》、《活疙瘩》、《說禿子》、《功家山相親》等。

唱曲中的「秧歌」,其曲調大部分為一曲一調,如《野鵲花》、《二娘害相思》等;少部分借用「越調」中的「小曲」曲調,如《桂香女擔水》為「十支香調」和「五更鳥調」;另外,還有眉戶腔,如《親家打架》、《花亭相會》等。

灘歌社火秧歌曲,從內容和曲調以及老人的講述來看,其來源有三:一是本地百姓的創作,二是吸納了周邊地區如隴西、洛門、甘谷等地的曲子,三是山西、陝西等地的移民帶來的曲子。

總之,灘歌社火秧歌從表演形式、唱詞、曲調、內容以及來源等方面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代代相傳又發展演變,已成為今天灘歌民間文化藝術之花中的一朵奇葩。

Ⅱ 越劇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書藝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隻稻桶墊底,鋪上門板,演出小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後半本)。這是中國越劇第一次登台試演,越劇(最初稱「小歌班」)從此誕生,該日被稱為越劇誕生日。

Ⅲ 越調的越調歷史

越調太可憐了!!!我所知道的劇目也有幾個,可我老師和戲友們說越調傳統劇約四百多劇目將被歷史淹沒!!!痛哉越調!袁哉越調!!!在此盛世之際!誰人問津!!!哀哉!哀哉!!哀哉!!!

Ⅳ 浙江越劇有多少年歷史了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艷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於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台,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46年9月,周恩來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郁、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內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皆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舞台美術方面,採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擁有大量觀眾。

Ⅳ 越劇和越調的區別

1.

越劇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2.

越調

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其演出形式有三種:第一是皮影越調戲;第二是木偶越調戲;第三是越調大戲班。這三種演出形式迄今仍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的南陽一帶農村流行。
河南越調音樂由於其歷史悠久,既有較多的曲牌,又有較完整的板腔。唱腔主要為「越調」,有時也兼唱「吹腔」、「崑腔」、「七句半」等。伴奏樂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為主(因而越調也有時被稱「四股弦」),卧笛、月琴為輔,後來逐漸增加了短桿墜胡、悶子、二胡、嗩吶、三弦和琵琶。
越調的傳統劇目分為正裝戲和外裝戲兩種,有四百多出。正裝戲為越調的傳統劇目,其結構嚴整、唱詞深奧,每段唱詞固定,並規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道白時用卧笛伴奏,主要演歷史袍帶戲,多以生、凈為主角,如:《抱火斗》、《文王吃子》、《烏江岸》、《十五宮》等。外裝戲多系活詞連台本,也有許多公案戲。外裝戲以小生、小丑為主角,詞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氣息濃厚,如《李雙喜借糧》、《火焚綉樓》、《哭殿》等。
當代河南越調代表性的演員有生行的張秀卿、申鳳梅,旦行的毛愛蓮等。

Ⅵ 河南有什麼戲劇

一、豫劇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二、越調

越調是河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唱腔質朴、婉轉、細膩、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獷、大氣,間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調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點。南邊越調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上路越調比較相似。

(6)越調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豫劇四大板式:

【二八】,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

【慢板】,也作【三眼】。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三眼板。

【流水】,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慢流水】、【快流水】、【流水連板】等。

【散板】,也作【非板】、【飛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

越調主要流派:

【上路】,以南陽為中心,又稱豫西越調、南陽越調、大越調,是越調的母調。

【下路】,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點。

【南邊】,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南陽越調比較相似。

Ⅶ 越調的唱腔有什麼特點

越調最早的時候的唱腔是曲牌格式體制的,後來由於受到梆子等戲種的影響,在演出的劇目上逐漸正規化,其具體形式是由「正庄戲」,即袍帶戲到表現民間風情的外庄戲而發展變化。

其中「正庄戲」是取材於歷史類演義小說,它的體裁唱少白多,詞句語意較深。劇中的人物以「外八角」,即男性角色為主。而「外庄戲」則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公案故事。並且劇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內八角」為主。

過去經常表演的劇目有《踢獅子》、《秦瓊賣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宮》、《烏江岸》、《兩狼山》、《乳石關》、《關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還有像《打鐵》、《賣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樓》、《官三怕》、《民三怕》、《送燈》等小戲。

後來,越調除了在河南本省發展外,有的班社還向外傳播遠到外省市去演出,如湖北鄖陽柳林陂羅公廟舞樓上,就保存有「光緒三年二月內、陽二邑永和班月吊在此一樂也」的戲班題壁,題壁上的「月吊」就是指的越調。

1911年左右,越調有很大的發展,那時演出的劇本《火燒梅伯》、《趙公明歸天》、《三仙妹》等戲還採用嗩吶作為伴奏樂器。

南陽大越調班子還曾經到過開封老羊市戲院演出。此後,著名的越調班社計有鄧縣老越調班、長葛縣長慶班、舞陽大越調班、許昌一道轍班、襄城石行班與七班、禹州馬車廠班、新鄭縣四街戲班等。

後來,越調進一步發展壯大,開始嘗試向城市發展。1915年新鄭縣越調演員和尚娃到鄭州平陽里搭席棚暫做戲園,同年開封巨商李某從上海購置行頭,於舞陽縣請越調班演出。

1917年,南陽公議社越調班進入開封,先在北羊市演出,引起轟動,又在開封最好的戲院豐樂園演出,售票單價超過豫劇,人們對筱金鉤、羅金章評價很高,《豫言報》評價筱金鉤「人以梅蘭芳目之,實非過譽之言」。

這段時間還有一位著名的越劇演員,名叫史道玉。藝名玉娃,工武生、須生。史道玉13歲進鄧縣曾塔冢李五章越調班學戲,習小生,兼習武生,一年後班散,轉拜陳小金為師,出師後搭班演出,不久唱響。

史道玉青少年時代已熟練並精於演唱南陽大調曲子,並通曉宛梆、漢劇、羅卷戲音樂。他嗓音明亮、音質純凈、韻味甘醇、音域寬闊,並富有創新精神。

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史道玉不斷把大調曲子、宛梆等音樂吸收融匯於越調旋律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對南陽越調音樂的發展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他武功好,表演細膩,善使氣色,有「七竅出氣」等特技。

史道玉隨孫萬富班遠征開封,演出大獲成功,他主演的《蘆花盪》一出戲被掛了三塊金牌,聲震省城。《長坂坡》、《趙雲截江》、《轅門射戟》也很出色。

後來,史道玉轉演須生,尤以《孔明祭燈》最為叫絕,劇中魏延撞滅神燈,孔明絕望,有一段慢板唱腔,他巧妙地揉進微微痰音,沙啞哀沉,撞擊人心,深刻地表現出諸葛亮心力交瘁即將辭世時的神態。

史道玉的拿手戲另有《三氣周瑜》、《抱靈牌》、《蝴蝶杯》、《篡御狀》、《哭殿》等。在《抱靈牌》高珍哭靈時的唱腔中,他對傳統的哭腔、哭滾白加以改造,並使其交織在一起,使其唱泣與共,古樸而又富有新意,深為觀眾稱道。

1933年,史道玉帶領鄧縣之曲越調班赴開封演出,使南陽越調二次進入省會,轟動一時,成為越調發展史上的盛事。

在1930年左右,張秀卿,李桂紅,魏大妞,趙富蘭等女演員開始登上舞台,而史道玉在曾敬一戲班時也積極培養女演員,為越調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李桂紅是越調的第一位女演員,工旦角。藝名老桂紅。她幼年家境極為貧寒,曾在漯河唱墜子,後搭舞陽吳城越調班。1913年至襄城縣,搭越調戲班,活動於襄城、葉縣、方城、南陽、唐河一帶。李桂紅主演青衣、閨門旦,扮相俊美,唱墜子練出了一副巧口、好嗓,唱腔圓潤脆甜,吐字流利清晰。

李桂紅聰明機靈,應變能力很強,能將所聞故事,編成戲搬上舞台,並自設唱腔,能一唱數百句。墜子的一些唱腔被她糅進老越調中,別有韻味,如《斬楊景》中佘太君「出自東方」一段唱,似娓娓敘說家常,流暢自然,朴實耐聽。

經李桂紅改編流傳的戲有《青龍山》、《五鳳山》、《王金豆借糧》、《打豆腐》、《小八義》等,皆為唱工戲。她大膽嘗試,引進墜胡,使越調音樂更加豐富,推進了越調唱腔藝術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越調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