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在哪一章
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是指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走過的艱辛歷程,以及在這一歷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一歷程中,中國人民把自己的智慧、勤勞、堅持不懈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漫長的斗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實現了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在這一歷程中,中國人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建立起中華民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實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主改革;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實現了經濟發展;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社會繁榮發展;實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文化復興;實行了「一國兩制」,實現了和平統一;實行了「共建共享」,實現了國際友好合作。
這一歷程中,中國人民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實現了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人民的智慧、勤勞、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
Ⅱ 100年間,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那些歷史豐碑
太多了,這本書都得幾百頁那種,從黨成立,經歷磨難到抗日,抗蔣,建國,抗美援朝,越南自衛反擊戰,印度自衛反擊戰,兩彈一星,入五常,到改革開放,收復香港澳門,。。。。。太多太多了,每一個都是血淚史
Ⅲ 豐碑是什麼意思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傑作或偉大的功績.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儀禮.聘禮》曾說:「上當碑南陳」,鄭玄的注釋就是:「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二是豎於宮廟大門內拴性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圓孔,施轤轆以繩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現在工地上上樓板所用的叼板機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時往往用大木來引棺入墓,這大木的特定稱呼就是「豐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製的,漢代以後才改用石頭。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用豐碑來牽引自己的棺材,《周禮》有雲:「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所謂「公室視豐碑」,就是公室成員死後,要用以大木立於墓壙的四周,上設轆轤,用以下棺於壙。該規格本來為天子之制,後來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對於豐碑的使用范圍仍然有著嚴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之後,公輸般勸說季康子用豐碑來下棺,結果就遭到了別人的一番挖苦(事見《周禮.檀弓》)。
顯然,所謂的豐碑在當時的語境之下,就是一種特殊的葬禮規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後來發展到公室成員,再往後發展到諸侯亦可用。後人沿襲了此種習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學著用起了「豐碑」,他們在自己親人的墳前立起了石頭。只是他們忘了原來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後來有人開始在光禿禿的石頭上開始刻字記錄父輩的功績刻,這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墓碑。從某種意義上說,武則天的無字碑倒是歪打正著,有點符合古禮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顯得有些丑婦效顰了
Ⅳ 《歷史的豐碑>>主要內容
歷史的豐碑
我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一名革命隊伍里的老戰士,懷著十分崇敬、隆厚的心情來出席這個會議的。
在進入正題以前,我想講一個關於鄧小平同志的傳說。當年在延安革命隊伍里流傳很廣,連我們普通的年青學員都知道。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戰斗在抗日最前線。師長是劉伯承,政委是鄧小平。一次,劉伯承同志要率領部隊去完成一項戰斗任務,行前,師長征詢政委還有什麼指示?鄧小平同志說:「按照唯物辯證法辦就是。」當時我們很年輕幼稚,並不理解傳說的含義。後來隨著對小平同志更多的了解,特別是親自目睹了他在文革中大起大落的表現,親自感受到他的理論和戰略決策帶來的社會變化,使我重新回憶起這個傳說,略知鄧小平同志那時已經鑄就了徹底唯物主義的品格,因而這個傳說作為佳話流傳在革命隊伍中間。這段插話與我下面要說的內容不是沒有關聯。
時間與實踐對於任何人都是最客觀最公允的評判,偉人也不例外。或者說更是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革開發社會發展的實踐,越來越證明鄧小平同志的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和鄧小平理論的深刻指導意義。這同樣體現在文藝方面。
鄧小平同志1979年在第四次全國文藝工作大會上的祝辭,今天來看,更加顯示出我國當代文藝史上的劃時代意義。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是在「祝辭」的思想指引下召開的,總結過去,開創未來,在我國當代文藝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通過這次會議在文藝上有重大調整。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點:
一、關於文藝的總口號。長期以來,我們文藝的總口號是「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從第四次文代會後調整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當然,兩者並不矛盾,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如果認為這僅僅是詞句文字上的微調,那就低估了其調整的重大意義,忽略了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的總結,深刻歷史教訓的汲取。譬如關於為政治服務的調整,就是汲取了這方面的歷史教訓。長期以來,我們文藝創作上普遍存在著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用丁玲同志的話說已成「頑疾」。為什麼?追究其根源,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於「為政治服務」。
記得法國著名作家紀德曾應邀到蘇聯訪問,他從當時蘇聯文學創作中看到的「嚴重危機」是「普遍的正統概念」,也就是概念化。他說這「使藝術陷入保守主義」。他根據文學史得出結論是:「作品中符合某種學說的東西,從來不會使藝術作品具有深刻的價值,也不會使它長久存在,哪怕那種學說最健全,最顛撲不破。使作品經久不衰的,恰恰是它提出的新問題。」可見這一針見血的針砭具有普遍的理論意義。
二,關於創作方法。長期以來我們遵循的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長期以來創作上的公式化與奉行一種創作方法不能說沒有關系。後來用「革命的浪漫主義與革命的現實主義相結合」簡稱「兩結合」的創作方法取代。這主要出於當時中蘇關系齟齬的政治背景和「大躍進」年代的現實背景。「兩結合」所強調的是革命浪漫主義。當時頗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沒有浪漫主義的現實主義是自然主義」。「兩結合」創作方法取而代之後,凡重要的文藝會議和重要的文藝報告、文件,無不強調提倡。而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上的報告中卻未再提及,另外也沒有提新的創作方法,也未就此說明。這絕非是無意的疏漏。
最近有人在舊貨市場地攤上,發現和收購了一份周揚同志的手記。周揚是四次文代會報告的起草人和報告人,根據分析判斷,這是他在起草報告過程中所作的思考筆記。其中就有關於「兩結合」的一段:「創作最不能有框框,有公式,『兩結合』也不應成為公式。」這也是一個證明。
小平同志在大會上就創作問題從根本上作了果斷的結論:「至於寫什麼,怎樣寫,應該由作家自己去決定,不要橫加干涉。」這在文藝工作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如果沿用過去「解放文藝生產力」的說法,那麼,這是對文藝生產力的最大最徹底的解放,徹底解除了對創作者頭腦手筆的束縛。後來文藝創作的五彩繽紛,對此作了充分的證明。
這兩者的調整具有方向性和原則性的意義,為我國的文學藝術開創了無限廣闊的前程。鄧小平同志的《祝辭》是劃時期的歷史文獻,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是中國當代文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都是歷史的豐碑
Ⅳ 豐碑原指的是什麼
豐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傑作或偉大的功績。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傑作,偉大的功業,有永久價值的證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記載或保存的藝術。豐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ēng bēi,指古人葬時引棺徐下入壙的工具,以大木做成;高大的碑石。見《南史·王琳傳》:「豐碑式樹,時留墮淚之人。」
豐碑的歷史來源:
1、紀功頌德的高大石碑。(1)金·元好問《讀李狀元朝宗禪林記》:「千字豐碑誰國手,百城降虜盡王臣。」(2)魯迅《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他的遺文卻將永住,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
2、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儀禮。聘禮》曾說:「上當碑南陳」,鄭玄的注釋就是:「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