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對於當時的宋朝是有利的,原因如下:
1、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2、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3、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4、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設置榷場,而北宋在經濟總量上比遼、西夏等國不知要大多少倍,貿易的結果可想而知,一點點歲幣何足掛齒。
5、澶淵之盟後的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⑵ 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對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的沉重負擔。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的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不僅雙方邊境地區的生產得到發展,而且還彼此進行貿易。從長遠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⑶ 澶淵之盟在長遠看,都具有哪些合理性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的承天太後蕭綽帶著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征,打到了黃河邊。當時宋朝一片恐慌,宋真宗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這時候只有寇準站了出來,拉著宋真宗也御駕親征,前往澶州。在邊境上與遼軍對峙的宋軍看見皇上親臨,士氣大振,打退了遼國的進攻。可以這么說,遼國這次勞師以遠,宋軍以逸待勞,如果果斷出擊,未必沒有戰勝遼軍擴大戰果的可能,可是宋朝方面卻願意接受和議。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很多人都認為宋朝這次表現得太軟弱,可是這件事對雙方乃至長久的歷史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對於契丹的意義
⑷ 什麼是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訂立澶淵之盟的導火索還得從公元1004年,遼國南下入侵北宋開始說起。當時遼國不斷騷擾北宋邊境,當北宋由積極攻擊轉變為被動抵禦時,遼聖宗親自率兵攻入北宋境內。遼軍勢如破竹,並俘虜了北宋朝廷雲州觀察使王繼忠。
宋真宗得知戰事後,想要南下逃亡,當朝宰相寇準得知後,勸告宋真宗北上鼓舞士氣。這時寇準想讓楊嗣和楊業的兒子楊延昭等人率兵抗戰,但是宋真宗沒有採取楊延昭攻敵的建議。宋軍在宋真宗鼓舞下,在澶州射殺了遼軍首領蕭撻凜,大大挫滅了遼軍的士氣。
此時,遼軍陷入兩難境地,雖然他們這次行軍非常順利,但是戰線拉的太長,以致於糧食供給不足。再加上遼軍深入北宋境地,萬一敗給了宋軍,那麼遼軍的損失不可估量。
在遼聖宗和蕭太後的考慮下,他們想和宋軍議和,恰好宋真宗也有議和之心,遼聖宗便讓降將王繼忠前往澶州表明遼國議和的決心。接來下,宋真宗便派遣朝廷官員曹利用前往遼國進行談判。因為雙方都有和解之心,於是澶淵之盟過程只持續了不到半年時間,便簽訂成功。
宋真宗貪圖安定,為了和遼國議和不惜花費重金,在曹利用的談判之下,公元1005年1月份,宋遼兩國正式簽訂澶淵之盟,盟約內容共有四條。在澶淵之盟的約束下,宋遼兩國和平相處百餘年。
(4)你如何評價韓元之盟歷史擴展閱讀:
澶淵之盟結束了中原政權與遼朝近百年的戰爭狀態。自此以後,政治上互以南北朝相稱,使者聘問不斷,經濟上雙方沿邊的農業經濟在和平環境中得以發展,而榷場貿易更是互市不絕,有力的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因而從歷史的長時段來考察澶淵之盟,就不僅僅是遼宋恩怨和你我是非的問題。既然在宋遼金元時期,漢民族作為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間的沖突融合,構成了歷史的主題之一,絕對的和平和正義在這種沖突融合中往往難以體現。
相反往往會以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外表呈現在歷史暫時的表象中,但從長時段來看,其間卻有著歷史的合理性。澶淵之盟也可以說是一種地緣政治的平衡,這種平衡不僅體現在遼宋之間,也表現在宋夏之間。
澶淵之役的當年,黨項首領李繼遷戰死,宋朝在次年抓住時機與其繼承者李德明議和。景德三年,雙方也達成了和議,其性質和效果不啻是宋遼澶淵之盟的克隆版。盡管宋夏之間地緣政治的短暫平衡在元昊時期一度打破,但三方畢竟通過妥協獲得了將近三十年的和平發展期。
至於宋遼間的這種平衡,雖然在元昊反宋時起過波折,但基本上沒有打破過,大體維持到宋徽宗後期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
⑸ 耗費210億韓元,砸出個亞洲大油王劉亞仁為什麼變油了
引言:韓劇當中的年輕演員總是非常的俊朗,但是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面部就會出現發腫的情況。尤其是劉亞仁,雖然他參演的作品製作非常精良,但是因為他的表現過於拉胯,導致整部作品的評價並不被看好。因為他在作品中表現的過於浮誇。所以會讓網友覺得不能直視。下面小編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各位讀者可以提前有一個了解。
此外,是因為該演員並沒有做好表情的控制。這是很多中年演員常遇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外形已經不夠完美,所以只能靠一些誇張的表情來獲得關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完美駕馭。尤其是該演員的五官過於平淡,氣質也不夠凸顯,所以他在出演這部劇的時候就已經讓網友不滿。因此作品播放的時候,人們很容易出現不入戲的情況,這也導致這部劇讓網友詬病。
⑹ 澶淵之盟的作用
一、澶淵之盟積極作用
1、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2、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3、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二、澶淵之盟消極作用
1、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歷增幣。
2、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來被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余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6)你如何評價韓元之盟歷史擴展閱讀
澶淵之盟內容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⑺ 如何正確評價澶淵之盟
•宋代之前的漢朝、唐朝,為締約和平,一般採用「和親」的方式(據學者的研究,西漢至少有16起和親,隋唐有45起和親,宋代以後的和親共計有37起)。
•宋朝則從無「和親」之舉,遼朝與西夏都曾經向宋朝提出「和親」的要求,但宋政府都婉轉拒絕了,寧願每年多支付點歲幣。
•今天許多人都能夠接受漢唐的「和親」政策——王昭君與文成公主的故事一直受到歌頌,卻無法接受宋代的歲幣。
•我感到有點難以理解,因為如果以現代文明價值觀視之,「和親」過程中,至少有一名女性被當成政治犧牲品,顯然更不應該為現代人所接受。
•如果說,漢唐的「和親」是中世紀式的和平機制,那麼宋遼開創的「和約」,則可以說是近代化的和平機制。
⑻ 怎麼評價澶淵之盟一事
澶淵之盟,指北宋與遼朝(契丹)之間訂立的和約。在澶淵之盟之後,遼還進一步提高了對宋朝上繳歲幣的要求史稱「重熙增幣」。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由於遼軍已直撲黃河沿邊的澶州,威脅與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動。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後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宋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後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麵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南京統軍使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後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帝還行宮,得知寇準竟然與知制誥楊億在北城城樓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鎮定。帝喜曰:「准如是,吾復何憂!」
雙方於十二月初達成停戰協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與蕭太後談判。主和的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真宗稱蕭太後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後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⑼ 澶淵之盟,你認為有什麼影響
檀淵之盟是歷史上簽訂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合約。它除了本身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進程起了推動作用之外,結合檀淵之盟的背景以及影響來看,檀淵之盟的雙方也是一個非常值得說的話題。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在檀淵城展開激戰,而後,在雙方共同的議和意願下簽訂了「檀淵之盟」,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宋遼軍事沖突,為兩國帶來了之後一百二十年的和平,這便是澶淵之盟的影響。雖然要以歲貢為代價,然而能夠換得邊境的長治久安,對宋真宗來說,當然還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由於澶淵之盟的影響,宋遼兩國暫時不再兵戎相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兩國領導人都鬆了一口氣。
⑽ 對澶淵之盟怎樣評價
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澶淵之盟是個有爭議的命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它,就必須對澶淵之盟宋遼雙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命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否定者則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澶淵之盟,就必須考察澶淵之盟簽訂前宋遼雙方的歷史狀況、發展態勢,以及簽訂後對宋遼兩國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