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龍門石窟歷史背景 龍門石窟興建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2、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南北朝混戰,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
3、此後的興建陸續經歷了南北朝的混戰,隋唐朝的大興,以及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直至明朝的滅亡,之後統治階級沒有興建過,經歷戰亂,損毀嚴重。新中國成立後,相繼地保護和修復工作得以開展。
『貳』 龍門石窟的歷史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東西山上(龍門山與香山),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佛像10萬余尊(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於北魏,佛像完成於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規模最大,長達150年之久。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游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 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11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也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叄』 龍門石窟是哪個朝代
問題一:龍門石窟在哪個朝代的事件之後建立 1、 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2、簡介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問題二:龍門石窟是哪朝代建的?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群,龍門石窟開始創建。 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龍門石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六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被譽為世界人類文化的遺產。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孝明帝時期的三十五年間,是龍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龍門的西山上,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葯方洞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 在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的就是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而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年。 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以南。窟內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南壁的大龕是釋迦多寶並坐佛,在佛教中又稱「二佛並坐」。南北兩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龕,每列分別為四個相互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大龕。 其中一座大龕的龕楣上雕刻著一套完整的佛傳故事,表現了悉達多王子成道的過程。 古陽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們所奉獻的,每尊佛像上都記載著敬奉者的祈願經過。從這些造像銘中可以看出,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時期開鑿的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 賓陽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兩邊各有兩個弟子和菩薩侍立,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佛和脅侍面相都清瘦略長,衣紋折疊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點。 賓陽中洞頂上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拂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的內壁兩側是大型浮雕,分為《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十神王象》四層。龍門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禮佛圖,以賓陽中洞的為最佳,但是已經被盜往國外。 在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葯方洞,葯方洞因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葯方,還能治療現代人所說的疑難雜症,比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葯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陽龍門開窟造像活動的終結是以賓陽中洞的停工為標志的。 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龍門石窟的開鑿趨於衰落,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從開國到盛唐的一百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轉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代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位於龍門西山北端的潛溪寺。這時正是中國佛教「凈土宗」建立的時期。 唐代開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於佛教藝術,但它跟政治緊密相連。從龍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還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寶座的蹤跡。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宮廷內道場供奉者智運等為首的一批御......>>
問題三:龍門石窟是曾哪個朝代的都城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永平年間建成了號稱中國佛教第一名剎的洛陽白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
問題四:洛陽龍門石窟是哪個朝代建造的 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問題五:洛陽龍門石窟創建在那年 什麼朝代 公元493年北魏年間始建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搐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
問題六:龍門石窟是哪個朝代建的 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問題七:龍門石窟經歷了哪些重要年代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國家五級景區,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於北魏中期至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始於公元494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北宋的四百餘年間。
問題八:龍門石窟是出於什麼年代呢 北魏開鑿,歷經數個朝代,400餘年,唐朝開鑿的規模大一些而已
問題九:白馬寺和龍門石窟分別始建於哪個朝代 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安徽桐城市白馬寺約建於唐朝末年。
青海省互助縣白馬寺始建於公元十世紀末(藏傳佛教後弘期),又名金剛崖寺。
江西省撫州白馬寺始建於北宋初年。
問題十:三大石窟分別是哪個朝代 雲岡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唐代,後經歷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於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肆』 龍門石窟歷史背景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遷都洛陽前後,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的前幾年。
龍門石窟可謂西山著名的風景名勝。它位於西山風景區終端,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伍』 龍門石窟的歷史及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餘品。
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葯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
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
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
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
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5)龍門石窟是在哪個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奉先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
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
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
據龍門山一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後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
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
唐高宗在一旁誇贊道:「梓童(皇帝對後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
」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裡暗暗高興。
她靈機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
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武則天抽泣著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
」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
」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
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於是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又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
准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
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
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
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乾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
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陸』 龍門石窟的歷史背景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隨後又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到宋代連續營造達300餘年之久,期間多用於開采建造,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同市,時間在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南北朝多發生戰亂,國都位置偏向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也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柒』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夜景火爆全網,關於龍門石窟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龍門石窟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歷史中最寶貴的文化財富。
三、在龍門石窟當中,保留著大量的實物資料,包括宗教、音樂、服飾等等,從各個角度都反映了中國古代時期的各個領域的發展程度,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龍門石窟的規模極其宏偉,氣勢磅礴,每一尊雕像都極其精湛,每一尊雕像的內容都不一樣,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龍門石窟的藝術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的文化巔峰,直到現在都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石窟,沒有任何石窟能夠和龍門石窟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