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總結
多讀書,讀不同觀點的書,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能夠拓寬自己的思路,能夠增強自己判斷真偽的能力。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 八年級 上冊歷史的知識 總結 ,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1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一、長征(戰略轉移)原因
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
二、長征的路線:★★(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路線
瑞金→→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四渡赤水(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會師→→會寧會師
2、遵義會議(1935年1月)——轉折
(1)內容:
①集中力量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2)意義:
②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③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3、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難:①惡劣的自然環境②敵人的圍追堵截③缺衣少食
4、長征精神 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紅軍勝利會師陝甘
1、吳起鎮會師(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陝北紅軍
2、會寧會師(1936年10月)—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
(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四、長征勝利的意義
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 ,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2
北伐戰爭
一、國共合作的實現
1、中共三大(1923.6)
①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②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黨內合作) ;③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2、國民黨一大(1924.1廣州)
①對三民主義做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②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也是國民大革命的開端)
※ 註:新三民主義同中共二大通過的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黃埔軍校
概況:1924年5月廣州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政治和軍事並重 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後的北伐戰爭作了准備
※註:1925.3.12 孫中山先生病逝於北京1925.7 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部隊改稱國民革命軍
二、北伐勝利進軍
1. 口號 :打倒列強,除軍閥
2.時間: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誓師北伐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
3.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4.過程:初期主戰場——湖南、湖北;重要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 ;先鋒部隊——葉挺第四軍獨立團「鐵軍」
5.戰績:①消滅吳佩孚、孫傳芳主力,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②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
※註:1927.1國民政府遷往武漢,武漢國民政府
6.各地工農革命運動的開展(北伐戰爭與工農革命運動相互促進)
①農民協會組織和會員數劇增②城市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也得到很大發展(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裝起義)
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4蔣介石、上海
(2)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7汪精衛,武漢「分共會議」,「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
後果: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2、南京國民政府:
1927.4.18南京,蔣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標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建立
3、全國統一
(1)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1928.6進至北京、天津一帶
(2)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學良。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4.※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註:國民革命時期/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1924-1927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3
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
1.背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新 文化 運動的興起;十月革命的影響
2.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時間:1919.5.4 4.地點:北京 5.主力:學生
6.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 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廢除二十一條」 、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7、斗爭方式:罷課、遊行示威、集會演講
二、五四運動的擴大
陳獨秀《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北京學生、商人、勞工奮起斗爭,勇敢的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
1.主力: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2.中心: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合約」上簽字。
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 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性質)
2. 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現了偉大 的力量
3. 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重要作用
4.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和敢於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其精神真諦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4
新文化運動 1915年
一、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統治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2.「尊孔復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傳播 3.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對辛亥革命 反思 後深刻的認識到,必須徹底盪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開始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蔡元培等 3.陣地:《新青年》、北京大學
三、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抨擊舊道德,舊文化。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魯迅《狂人 日記 》
2.提倡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陳獨秀「德先生」「賽先生」
3.進行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意義
①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②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③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④性質: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⑤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2.局限:對於中國 傳統文化 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5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一、二次革命:孫中山、黃興
1、導火索:宋教仁遇刺案。
2、結果: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失敗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孫中山、黃興流亡日本。
二、袁世凱復辟帝制(7項准備工作)
失敗原因: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全國人民支持護國運動;帝國主義國家由支持到反對袁世凱眾叛親離。
三、護國戰爭:
爆發: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雲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
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
四、軍閥割據
局面: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江蘇、江西、湖北等省);
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並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
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盤踞東北。 其他如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
對內;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對外: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
危害: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到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總結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歷史八年級知識上冊總結
★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經典總結1-2單元總結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整理歸納
★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優質總結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大全
❷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初中生學習歷史要注意知識點的歸納總結,下面為大家總結了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僅供大家參考。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
2、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中英貿易逆差。
3、虎門銷煙:
時間: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
經過: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二百多萬斤鴉片,在廣東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4、(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間: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 2100萬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6、鴉片戰爭影響:
①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7、啟示:落後就會挨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綜合國力。
一、革命准備
1、組織准備
⑴興中會:①性質: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②時間:1894年;③地點:檀香山;④建立者:孫中山
⑵中國同盟會:①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②時間:1905年8月;③地點:日本東京;④總理:孫中山;⑤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⑥機關刊物:《民報》;⑦意義: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2、思想准備:「三民主義」
①內容:「民族主義」(推翻清朝統治----前提);「民權主義」(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核心)「民生主義」(改革土地制度----補充 興中會在檀香山的秘密宣誓地點
與發展);②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③是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對同盟會革命綱領的闡發。
二、高潮
1、武昌起義:①時間:1911年10月10日;②地點:湖北武昌;③過程:10日起義、11日佔領武昌城、10日攻佔漢口和漢陽;④結果:武昌起義取得勝利;⑤意義:標志著辛亥革命的爆發。
2、中華民國成立:①時間:1912年1月1日(元旦);②地點:南京;
③臨時大總統:孫中山;④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結束。
三、結果: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四、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五、評價
1、積極: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績);②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③社會風俗:移風易俗(裝束、禮節、稱呼)。
2、消極:①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了;②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徹底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
歸納總結: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①1894年,建立興中會;②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③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思想;④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⑤創辦了黃埔軍校。
六、教訓: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1、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出五四運動的性質)、「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①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學生,中心在北京;②第二階段:1919年6月初以後,主力由學生轉向無產階級,中心由北京到上海。(斗爭形式由罷課轉變成罷工、罷市)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①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②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原因: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8、「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的精神。(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黃埔軍校
1、背景:國共第一次合作
2、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黃埔 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3、領導:創辦者:孫中山 校長:蔣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4、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二、北伐戰爭
1、開始時間: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統一全國;
3、概況:①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②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③主戰場:湖南、湖北;④先鋒:葉挺獨立團,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⑤重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等戰役勝利。
4、結果:①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消滅吳佩孚、孫傳芳主力,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但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5、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原因:①作戰方針正確;②國共兩黨齊心合力;③廣大官兵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④工農群眾的積極支援。
6、國民革命失敗:
⑴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1924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失敗的標志: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⑵失敗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共領導人的妥協退讓,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
⑶教訓:革命要成功必須有自己的軍隊,掌握革命領導權。
三、南京國民政府
1、時間:1927年4月
2、事件: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3、政權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一、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十九世紀,火車、輪船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是1876年英國人修建的吳淞鐵路;清政府最早修築的鐵路是1881年修築的唐胥鐵路)
作用:①使人們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②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危害: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2、十九世紀70年代,有線電報(最初用於軍事)等通訊工具的使用,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文化生活的變遷
1、近代以來,人們的傳統娛樂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電影、照相的傳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近代中國的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歌女紅牡丹》;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是《漁光曲》)
2、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新聞廣播事業產生並得到發展。報紙、廣播等大眾傳媒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創辦的《申報》。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三、社會習俗的變化
辛亥革命後:①裝束:易服飾、剪發辮、廢纏足;②禮節:廢除跪拜禮,代之以鞠躬、握手禮;③稱呼: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成為社會潮流,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文明平等的願望。但總的來說,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有限的,傳統的習慣勢力也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
❸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知識和世故不同,真有學問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 八年級 歷史上冊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時間:1894——1895年
1,背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導火索: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
2,開始標志:豐島海戰:1894年7月25日,日軍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
結束標志: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主要戰役
①平壤戰役:左寶貴力戰身亡。葉志超倉皇出逃。
②黃海海戰:鄧世昌壯烈殉國。
③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孤軍迎敵,日軍製造旅順大屠殺(2萬多人)。
④威海衛戰役: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結果:簽訂《馬關條約》(1895)
①割地: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的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②賠款:2億兩白銀;
③通商: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設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輸出資本的迫切需要)
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瓜分」中國狂潮
(1)三國干涉還遼事件(英法俄-----日)
①三國:沙俄、法國、德國 ②代價:贖遼費—清政府賠償日本3000萬兩白銀
③影響: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2)「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1899年)
①提出者:美國②主要內容:承認各國在華的勢力范圍和它們已經取得的特權,同時要求列強開放在華的租借地以及勢力范圍,使美國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機會。
③評價(實質):反映出美國與 其它 帝國主義國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2
第6課 戊戌變法 時間:1898年6月-9月
(時代背景: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
1、代表人物: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或資產階級改良派)
2、揭開序幕: 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3、運動的發展:①嚴復翻譯《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的觀點,把西方進化論學說介紹到中國,是中國西學之第一人,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②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
4、運動的高潮: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①變法開始的標志: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
②內容:經濟:發展農工商業。軍事:訓練新式陸海軍。政治:開放言論,取消多餘的衙門和廢除無用的官職。 文化 教育 :創辦報刊,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④失敗: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殺害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就義前,留下一首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敗原因:①寄希望於無實權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力量強大;③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力量過於單薄,脫離人民群眾。
6、性質:戊戌變法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3
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時間:1900-1901
1、義和團運動
①興起: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發展而來。 ②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③ 口號 :「扶清滅洋」④失敗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⑤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①時間:1900.6.10—1901.9.7
②成員:英、美、俄、日、法、德、意、奧2000多人
③統帥:西摩爾(英國)→瓦德西(德國)
④主要戰役:廊坊阻擊戰,天津保衛戰直隸提督聶世成壯烈殉國
3、《辛丑條約》的簽訂
①簽字雙方:八國+西、比、荷共11國
②主要內容
【經濟上】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 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由帝國主義控制,作為償付賠款之用。【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地位】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4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 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⑴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組織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⑵1895年,孫中山聯絡陸皓東發動廣州起義,結果失敗,孫中山斷發改裝,流亡海外。
2、中國同盟會:1905年8月;日本東京
(1)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創立民國(民權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國),平均地權(民生主義:改革土地制度)
(2)機關刊物:《民報》
(3)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4)意義: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發展
3、三民主義
⑴創立者:孫中山
⑵三民主義內容:民族(前提)、民權(核心)、民生(發展)
⑶意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5
第9課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1、萍瀏澧起義:劉道一、蔡紹南;是同盟會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安慶起義時間:徐錫麟,秋瑾
3、廣西起義:孫中山、黃興;
4、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孫中山、黃興、趙聲。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意義:起義雖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二、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
三、為什麼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①終結封建帝制②創建資產階級共和制③引發社會生活巨變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知識點總結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 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優質總結
★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兩份資料)
★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與復習方法
❹ 八年級上冊歷史重點知識點
歷史是中考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下面是八年級上冊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希望能給大家歷史的學習帶來幫助。
1、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2、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6.3;道光帝、林則徐—義律;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3、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牟取暴利。
4、鴉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②嚴重摧損了吸食者的體質,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①1840年6月爆發;②1841年初佔領香港島;③1842年,中英議和,簽訂《南京條約》(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內容:①賠款2100萬元;②割香港島給英國;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商品所繳納的稅款,需從英國商定)。
6、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修約失敗。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1856.10-1860.10 ,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為幫凶,1860年,先後佔領天津、北京,咸豐帝逃到承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鴉片戰爭記憶口訣
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鴉片牟暴利,
鴉片輸入中國後,中國貧弱更加劇。
1839林則徐,虎門銷煙長志氣,
銷煙200多萬斤,民族英雄後人記。
1840鴉片戰,琦善與英搞談判,
民族英雄遭查辦,1842簽條款,
《南京條約》割香港,賠款2100萬(西班牙銀元)。
開放五處商口岸,近代歷史此開端。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維新,日本國力發展
②客觀:清政府腐敗
③直接:朝鮮爆發民眾起義
2、經過:1894年7月在朝鮮開戰——1894年9月黃海海戰——1895年初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3、重要海戰:
黃海海戰 、威海衛戰役、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
人物:鄧世昌、丁汝昌
4、結束標志: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5、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記憶口訣
日本稱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戰爭響,
民族英雄鄧世昌,黃海大戰英名揚,
指揮「致遠」撞「吉野」,日軍艦隊遭重創。
清朝政府太無能 ,《馬關條約》又簽定,
「遼台澎島」給日本,賠償二億兩白銀,
讓日辦廠又通商 ,半殖民地更加深。
1、時間:1900-1901年
2、義和團爆發的原因:外國列強與中華民族之間民族矛盾的不斷激化,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
3、性質:反帝斗爭
4、八國聯軍侵華原因:
①根本:進一步控制中國政府(徹底瓜分中國)
②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維護其在華利益。
5、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1、向西方學習新思潮的背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使得大批愛國知識分子大受刺激。他們熱心研究中國實際問題,積極思索救國御敵的方法。
2、代表人:魏源(地主階級抵抗派,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驅之一,代表作:《海國圖志》
3、核心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夷制夷
4、目的:「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維護清朝統治。
5、影響:突破了長久以來禁錮人們思想的華夷觀念
6、洋務運動的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7、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8、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9、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10、階級派別:洋務派
11、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12、口號:前期口號:自強 後期口號:求富
13、內容:
①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②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④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4、失敗標志: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1、背景:
①甲午戰敗,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②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2、目的: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
3、時間:1895---1898年
4、階級派別:資產階級維新派
5、經過:
①序幕 :公車上書(梁啟超、康有為)
②發展:嚴復譯著《天演論》(為維新派的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武器,他是近代中國的啟蒙思想家之一。)
③高潮:百日維新
6、百日維新
①背景:列強瓜分的狂潮。
②時間:1898年。
③標志:定國是詔
7、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掉庸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軍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
戊戌變法記憶口訣
《馬關條約》傳北京,「康梁」帶頭聯舉人,
「公車上書」轟全國,變法維新開序幕。
❺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總結
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做好知識點的總結。以下是我梳理總結的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一起看一下具體內容,供參考。
1、背景:①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材料,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②在中英正當的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
2、鴉片的危害:①經濟上: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中國的貧困;②政治上:腐蝕清朝的統治機構;③軍事上:消弱了軍代的戰鬥力;④身體上:嚴重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總之鴉片的大量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3、時間:1839年6月 地點:廣東虎門海灘 領導人:林則徐
4、措施:收繳鴉片、緝拿煙販、虎門銷煙
5、意義: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②直接原因:虎門銷煙(導火線)。
2、經過:①開始標志:1840年,英軍駛達廣東海面;②結束標志:1842年,英軍駛達南京。
3、結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性質:《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⑴時間:1842年8月
⑵主要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中國領土主權受到嚴重破壞)。②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便利英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④英商進出口的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⑶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⑷失敗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落後的封建制度)
⑸啟示:落後必然挨打;我國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
1、時間:1900年
2、目的: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3、經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4、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①《辛丑條約》主要內容:A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賠款最多的一次),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②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2、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3、斗爭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出五四運動的性質)、「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
4、經過:①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學生,中心在北京;②第二階段:1919年6月初以後,主力由學生轉向無產階級,中心由北京到上海。(斗爭形式由罷課轉變成罷工、罷市)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在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6、性質: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7、意義:①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②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原因: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8、「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的精神。(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❻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此書名為「知識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揚知識無用論,而是希望藉此名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1
鴉片戰爭
記憶口訣: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鴉片牟暴利,鴉片輸入中國後,中國貧弱更加劇。1839 林則徐,虎門銷煙長志氣,銷煙200多萬斤,民族英雄後人記。開放五處商口岸,近代歷史此開端。
一﹑虎門銷煙(時間:1839年6月)
1.背景: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並且堅船利炮,戰鬥力強,不斷對外侵略擴張;而此時的中國是封建專制的,自已自足的經濟佔主導地位,軍備落後軍紀敗壞並閉關鎖國。
2.原因:為扭轉貿易逆差,打開中國市場大門
3.過程: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請求禁煙—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將鴉片銷毀
4.意義: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
二﹑鴉片戰爭(時間:1840-1842年)
1.原因:
①直接:虎門銷煙
②根本:打開中國市場大門
③客觀:中國落後
2.性質: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3.經過: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英國艦隊攻入長江,直接開到南京城的江面上——1842年8月,中英議和,簽訂《南京條約》
4.《南京條約》內容:
5.《南京條約》危害: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嚴重影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加重了人民負擔和政府財政困難;便利外國商品傾銷、掠奪原料,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破壞中國關稅主權,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
6.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7.戰敗原因:落後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8.啟示:
①.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
②.積極參加國際競爭,提高綜合實力。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2
第二次鴉片戰爭
記憶口訣:1856到60,二次鴉片起戰爭,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聯軍火燒圓明園,燒殺搶掠無人性。沙俄乘機起歹心,系列條約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萬,民族災難更加深。
金田起義太平軍, 1853佔南京,奮起抗擊洋槍隊,擊斃華爾快人心。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1856-1860年)
1.原因:
①根本: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大門
②直接: 「亞羅號」事件
2.經過:1856年8月,攻陷廣州城——1860年攻陷天津,進逼北京
3.侵略者:英法聯軍
4.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5.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
6.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沙俄趁火打劫的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
1.侵佔土地面積:150多萬平方千米
2.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洪秀全與1851年在廣西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建立起與清王朝相對峙的政權。
3.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①.1860年8月上海青浦大捷;
②.1862年,上海太倉之戰
③.在浙江慈溪之戰戰,擊斃洋槍隊頭子華爾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3
洋務運動(性質: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記憶口訣:洋務運動新主張, 「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央代表恭親王,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 左宗棠,興工業 辦工廠,建海軍 開學堂, 「自強」「求富」似夢鄉。洋務運動雖失敗,未使中國得富強,
但引科技和 經驗 ,客觀作用不能忘。
1.向西方學習新思潮的背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使得大批愛國知識分子大受刺激。他們熱心研究中國實際問題,積極思索救國御敵的 方法 。
2.代表人:魏源(地主階級抵抗派,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驅之一,代表作:《海國圖志》
3.核心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夷制夷
4.目的:「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維護清朝統治。
5.影響:突破了長久以來禁錮人們思想的華夷觀念
6.洋務運動的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7.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8.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9.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10.階級派別:洋務派
11.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12. 口號 :前期口號:自強 後期口號:求富
13.內容:
①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②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④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4.失敗標志: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15.評價:是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地位),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6.失敗的根本原因:只學技術而不改變制度。
17.啟示:
①一個落後的國家不僅要學習外國先進技術,還要廢除落後的社會制度,取得國家獨立。
②洋務派面向世界的開放氣度、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追求民族自強的愛國情感值得學習。
18.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出現的原因:伴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和近代工業的興起
19.情況:
①19世紀60年代,靠蒸汽推動的小火輪、鋼甲船出現,
②20世紀出,全國各大中城市設立電報局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4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記憶口訣:「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反帝愛國立戰功,抗擊聯軍逞英雄。1900銘記心,八國聯軍佔北京,燒殺搶掠喪天盡,馨竹難書此罪行。
1901要記住,《辛丑條約》受屈辱,賠款白銀4.5(億兩),反帝活動被禁錮,東交民巷為使館,拆毀炮台占鐵路,「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1.時間:1900-1901年
2.義和團爆發的原因:外國列強與中華民族之間民族矛盾的不斷激化,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
3.性質:反帝斗爭
4.八國聯軍侵華原因:
①根本:進一步控制中國政府(徹底瓜分中國)
②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維護其在華利益。
5..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6.《辛丑條約》內容:
7.條約危害:
①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②在使館區監控下,清政府的內政外交完全處於洋人控制之下;
③中國人民受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④中國在軍事上失去了自主權。
8.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危機全面加深,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5
甲午中日戰爭
記憶口訣:日本稱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戰爭響,民族英雄鄧世昌,黃海大戰英名揚,指揮「致遠」撞「吉野」,日軍艦隊遭重創。
清朝政府太無能 ,《馬關條約》又簽定,「遼台澎島」給日本,賠償二億兩白銀,讓日辦廠又通商 ,半殖民地更加深。
一﹑甲午中日戰爭(時間: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維新,日本國力發展
②客觀:清政府腐敗
③直接:朝鮮爆發民眾起義
2.經過:1894年7月在朝鮮開戰——1894年9月黃海海戰——1895年初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3.重要海戰:
黃海海戰 、威海衛戰役、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
人物:鄧世昌、丁汝昌
4.結束標志: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5.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6.《馬關條約》內容:
7.戰敗原因:
①主觀:清政府腐敗無能,妥協退讓。
②客觀:日本國力強大,蓄謀已久
8.根本原因:落後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9.條約危害:
①中國喪失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②加重中國人民負擔,增強了日本的軍事力量。
③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掠奪富庶的長江流域。
④便於列強經濟侵略,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10.影響:
①中國: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促使中華民族覺醒,救亡圖存運動再掀高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③列強: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 總結 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經典總結1-2單元總結
★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優質總結
★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經典總結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知識點總結
★ 初二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
★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兩份資料)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
★ 初二歷史上冊知識點
❼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很多,而且都是中考的重點內容,接下來我就給大家總結一下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供參考。
(一)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二)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
①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為開辟市場和掠奪原料,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②為了牟取暴利,英國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2.時間:1839年6月。
3.地點:廣州虎門。
4.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虎門銷煙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三)《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定義: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二)失敗的影響
(一)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二)《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三)《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一)時間:1900年。
(二)目的: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三)經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四)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五)《辛丑條約》
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一)時間:十九世紀60年代—90年代
(二)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內:太平天國運動;外:列強侵略)
(三)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四)代表人物:地主階級洋務派
①中央—奕忻;②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五)學習對象:學習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與科學技術(器物)。
(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一)公車上書:①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嚴重;②時間:1895年春;③發動者:康有為、梁啟超;④內容: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⑤意義: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二)維新派:①政治團體——強學會;②機關報——《萬國公報》後改名為《中外紀聞》。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
(三)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1)內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減冗官,(封建頑固派最反對)任用維新人士。(有利於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②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文化上: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有利於傳播先進科學文化和資產階級思想);④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等 (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
(2)失敗原因:①主觀: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無實權的皇帝;②客觀:封建頑固勢力過於強大;③根本: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3)歷史意義: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
(一)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二)中國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亦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中國同盟會在推翻清政府、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
(三)辛亥革命意義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❽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大全
知識有兩種,其一是我們自己精通的問題;其二是我們知道在哪裡找到關於某問題的知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 八年級 歷史上冊知識點 總結 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1
第20、21課 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抗戰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
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一系列戰役。
1.台兒庄戰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軍佔領南京後,為打通南北戰場,沿津浦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徐州。
②地點——山東台兒庄 ③指揮——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
④意義——台兒庄戰役共殲敵1萬餘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2.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漢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日本企圖通過佔領武漢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
②重要戰役——萬家嶺大捷(江西) ③結果——1938.10中國軍隊撤出武漢
④意義——歷時4個多月,日軍企圖迅速---- 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註: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中國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
3.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12)
①背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先後發動兩次長沙會戰,企圖佔領長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牽制中國軍隊支援太平洋戰事,並策應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戰,防止中國軍隊乘機收復失地,日軍集結重兵約12萬人第三次向長沙方向發動進攻。)
②意義——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
4.豫湘桂戰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戰爭後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 。(日軍為打通平漢、粵漢、湘桂鐵路,縱貫中國大陸到越南的陸上交通線,摧毀中美兩國設在廣西、湖南等地的空軍基地。)
②結果——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大片國土。
二、敵後戰場的抗戰
1.平型關大捷(背景——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企圖佔領太原。)
(1)時間——1937.9 (2)地點——山西平型關(3)中國主力——八路軍115師(4)指揮——林彪
(5)結果——勝利,殲滅日軍1000多人。
(6)意義——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八路軍的聲譽。(平型關大捷屬於太原會戰的一部分,八路軍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2.敵後抗日根據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將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
(2)代表: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陝甘寧等。
(3)中心:陝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和指揮中樞。
註:1937.9.6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戰方式:群眾性的人民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
(5)鞏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 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兼顧地主、農民兩方面利益,有利於團結大多數地主抗日,把發展統一戰線和解決農民問題很好的結合) 使根據地成為敵後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地。
(6)作用: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3.百團大戰:(背景——日軍的「囚籠政策」和「三光」政策) 特點——大規模主動進攻
(1)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掃盪」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2)時間——1940年下半年 地點——華北 指揮——彭德懷
(3)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4)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2
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日軍的策略轉變(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①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 ②加緊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③加強對佔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2.日軍策略對國共兩黨的影響
(1)國民黨:國民黨親日派——汪精衛,1940.3南京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1941.1「皖南事變」
(2)共產黨:堅持抗戰,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掀起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3.全民族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 國民黨愛國將領——棗宜會戰,張自忠壯烈殉國 共產黨——左權血灑疆場
二、抗戰後期國際國內形式
1.國際:1943年義大利投降;1944年到1945年初,德國在歐洲戰場敗局已定;
在美國、英國的連續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陷入困境
2.國內——戰略反攻與中共七大的召開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
(2)中共七大:(時間:1945.4 地點:延安)
內容:①制定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選舉了中央領導機關,--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③大會確定--的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意義:①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准備了條件②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後的奮斗方向
三、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屈原)
(2)1945.8.8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蘇武)
(3)1945.8.9--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大反攻)
(4)1945.8.15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5)1945.9.2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
中國抗日戰爭(1931-1945)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特別是8年(1937-1945)全民族艱苦卓絕
註: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1.抗戰勝利的原因
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全民族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勝利的根本原因。)
②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 愛好 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3
第23&24課解放戰爭
一、重慶談判——戰前較量(「鴻門宴」)
1.時間:1945.8 2.地點:重慶
3.目的:蔣介石——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②贏得政治主動(實質:假和平,真內戰)
--——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②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人們普遍希望和平建國)
4.成果:(1)1945.10.10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內容:①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②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2)政治協商會議(1946.1.10 重慶)
內容:①討論了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
②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再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5.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二、內戰——戰略防禦
1.內戰爆發標志:1946.6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
2.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
(1)全面進攻:1946.6開始——1946.10國民黨軍隊佔領張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進攻被粉碎
(2)重點進攻(1947.3全面進攻被粉碎後)——重點進攻: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
3.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戰
(1)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背棄人民,發動反人民的戰爭)
(2)戰略戰術(自衛戰爭):主要作戰方式——運動戰 主要目標——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作戰原則和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3)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解放區軍民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
(4)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①--、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
②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先後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5)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孟良崮戰役
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軍的重點進攻。
三、內戰——戰略反攻(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
隨後,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進攻,先後殲滅國民黨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軍隊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禦作戰。
四、內戰——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1.概況
註:陳毅——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2.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註:七屆二中全會(1949.3西柏坡)目的——為迎接人民戰爭的最後勝利,准備新中國的建立。
重要內容——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把中國逐漸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全黨同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
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 【1949.3.25中共中央由西柏坡移到北平】
五、內戰——渡江戰役(南京解放)
1949.4,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兵分三路,橫渡長江,佔領南京(1949.4.23),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1927-1949共22年)。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台灣。
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1.土地政策的轉變: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4.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
5.意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佔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大全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 初二上冊歷史知識點經典總結
★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 初二歷史上冊期末知識點復習資料大全
★ 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匯總(兩份資料)
★ 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