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陽位於中國那裡
淮陽縣古稱宛丘、陳、陳州,地處豫東平原周口市腹心,轄6鎮13鄉,497個行政村,面積1406.6平方公里,總耕地154.8萬畝,總人口134萬,其中農業人口120.3萬人。縣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文明城、衛生城,2008年又順利通過「中國旅遊強縣」和省級園林城驗收,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8個「全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之一。 地理、氣候條件優越。淮陽地處北緯33.20'—34.00',東經114.38'—115.04',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40.6公里,境域系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溫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日照2354.6小時,年平均氣溫14.30C,年平均降水量714.2毫米,無霜期216天。 水陸交通便利。淮陽東臨京九運輸線,西靠京廣大動脈,南有漯(河)阜(陽)鐵路,北依隴海鐵路;南洛、大廣、周商三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國道106線和省道周商公路、省際公路南石線在縣城交匯,城鄉公路網路四通八達;南部沙穎河航運上達周口,下至淮河,通航里程40公里,是全省為數不多的具有內河航運縣之一。 歷史文化悠久。約公元前40世紀,太昊伏陵氏建都於此,名宛丘;後炎帝神農氏繼都於宛丘之舊墟,易名為陳。公元前209年,陳勝農民起義據陳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為淮陽,漢高祖封子友為淮陽王,建淮陽國。此後,分別為郡、州、府、縣所在地。在6000年歷史長河中,淮陽始終是豫東一帶的政治文化中心。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淮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根文化和伏羲文化資源厚重,名勝古跡眾多,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10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以上46處;縣城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尋根朝祖旅遊線」、「孔子周遊列國旅遊線」必至景點之一,並且是省級文化歷史名城、周口市「後花園」。面積為11平方公里(1.6萬多畝)的龍湖四面環抱縣城,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國內罕見,被譽為「內陸奇觀」、「中原水城」。佔地100多畝的剪枝公園內遍布利用松柏活株製作的飛禽走獸、樓台亭閣造型栩栩如生,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佔地875畝的太昊伏羲陵系國內大型宮殿式陵廟之孤例,號稱「天下第一陵」;每年一度的二月龍都朝祖廟會長達一個月時間(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被國家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國內外遊人香客達百萬人次。民間藝術品「泥泥狗」被譽為「活化石、真圖騰」;龍湖白龜印證了伏羲畫八卦的千年傳說,轟動全國史學界。此外,還有宛丘古城、伏羲畫卦台、神農五穀台、孔子弦歌台、陳胡公墓、曹植墓、包公祠、岳飛觀以及柳湖漁唱、蘇亭蓮舫、蔡池秋月等七台八景268處名勝古跡。 特色農業優勢突出。淮陽是個農業大縣,現有45萬畝優質花生、40萬畝優質強筋小麥、35萬畝優質棉花、10萬畝大蒜、10萬畝果蔬以及萬畝蘆筍、萬畝煙葉、萬畝楸樹和近萬畝黃花菜,已建成豬、牛、羊、雞、兔五大畜禽養殖基地和八個省級無公害標准化農產品基地,森林覆蓋率18.6%,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養殖調出大縣、全國高級平原綠化先進縣和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綠色農業示範縣。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淮陽工業主要有:塑料製品、棉花紡織、食品加工、醫葯化工等多個優勢產業;近年來,工業生產年均增長20%以上,限額以上工業企業78個。 基礎設施臻完善。全縣現有建制鎮6個,鄉13個,建制鎮占鄉鎮總數的30%,城鎮人口13.7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0.2%;縣城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已建成12平方公里,建成區域佔24%。近年來,本著「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進行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十五」以來,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多億元,改造新建主次街道30條100多公里,完善了城市照明、綠化、給排水、隔離欄、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展現了「天藍、草綠、水清,街寬、路凈、燈亮」的中原水城神韻。新建城鄉公路總長800多公里,其中村村通近600公里。年供電力3.14億千萬時,城鄉供電條件顯著改善,固定電話用戶11萬多戶,行動電話用戶16萬多戶。旅遊景點及服務設施不斷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一湖一陵一古城」為主的閉合旅遊線路。 各項事業長足進步。全縣的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科技網路,農業科學新技術得到全面推廣,工農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現有各類學校572所,教職工1萬多人,其中淮陽中學、淮陽一高均是省級示範高中,高招上線人數連年居全市前列。文化事業日益興旺,廣播電視發展迅猛,有線電視下鄉入村。衛生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醫療技術不斷提高。 近幾年來,淮陽縣按照「旅遊帶動、工業強縣」的總體思路,以「創建中國旅遊強縣,打造羲皇聖地、北方水城、華夏龍源、萬姓之根、陳氏祖庭」為切入點,縣委、縣政府帶領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埋頭苦幹,扎實工作,開拓進取,使全縣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勢頭良好。2008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7.1億元,增長1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增長60.8%;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969萬元,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3583元,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1元,增長22%。 目前,淮陽縣如同豫東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星正在冉冉升起。
2.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八千年看淮陽
淮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三次建國、五次建都。淮陽是中國遠古時期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長眠之地。6500多年前, 太昊伏羲氏定都淮陽後,「正姓氏,制嫁娶」,使社會從群居無序的狀態,形成一個個以姓氏為共同體的人群,發展成中華民族的一支支血脈。
據傳原始社會時期,淮陽為太昊伏羲氏和神農氏之都。夏屬豫州境。禹受命將堯姓封於陳。殷封虞遂於陳。西周初,武王封胡公滿為陳侯,陳為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春秋末,楚滅陳。戰國末楚頃襄王遷都於陳,陳為楚都。
資料資料: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淮陽縣總土地面積220.1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77.32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80.53%,人均耕地1.13畝。 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了許多面積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窪坡地,其面積約4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7%。
生物資源
淮陽縣糧、棉、油產量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畜牧業居河南省領先地位 ,是全國油料生產五強縣和槐山羊、黃花菜、花生、大蒜生產出口基地。
淮陽地區有各種植物170餘種,動物近80種。生物名貴品種有槐山羊、淮陽驢、項城豬(滅絕)、鱸魚、白龜;白花泡桐、高口櫻桃、陳老將梨;淮陽黃花菜、逍遙大蔥、房墳韭菜、蘆筍。
3. 大儀鎮的歷史文化
大儀鎮歷史文化悠久。大儀鎮古名陵宣鎮,史載南宋名將韓世忠大敗金兵於此,舉行盛大慶功儀式,故改稱大儀。境內有青墩、殷墩古文化遺址。歷史上因其區位獨特,交通便利,商貿繁榮,自古就有揚州西鄉十三集之首的美譽。《嘉靖維揚志》記載,宋時江都縣有三個建制鎮,大儀即是基中之一,是揚州以西的政治中心。大儀工商業十分興盛,明清時期的牛市與徐州、丹陽並稱江蘇三大牛市,最高交易量超萬頭。風味獨特的大儀牛肉、全牛宴成了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飲食文化。南宋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九月,在宋金戰爭中,宋軍在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地區,擊敗金與偽齊聯軍的一次伏擊戰,是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岳飛收復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後(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偽齊主劉豫派人向金乞援,金太宗完顏晟命元帥左監軍完顏宗弼率軍5萬,與偽齊軍聯合,自淮陽(今江蘇邳縣西南)等地,兵分兩路,南下攻宋。企圖先以騎兵下滁州(今屬安徽),步兵克承州(今江蘇高郵),爾後渡江會攻臨安(今浙江杭州)。九月二十六日,金軍攻楚州(今江蘇淮安)。宋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軍自承州退守鎮江(今屬江蘇)。宋廷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軍乞和,並命韓世忠自鎮江北上揚州,以阻金軍渡江。十月初四,韓世忠率兵進駐揚州後,即命部將解元守承州,邀擊金軍步兵;自率騎兵至大儀鎮抵禦金騎兵。十二日,魏良臣路一行過揚州,韓世忠故意出示避敵守江的指令,佯作回師鎮江姿態。待魏良臣走後,韓世忠立即率精騎馳往大儀鎮,在一片沼澤地域將兵馬分為5陣,設伏20餘處,准備迎擊金軍。翌日,金將萬夫長聶兒孛堇從魏良臣口中得知韓世忠退守鎮江,遂命部將撻孛也等數百騎直趨揚州附近江口,進至大儀鎮東。韓世忠親率輕騎挑戰誘敵,將金軍誘入伏擊區,宋伏兵四起,金軍猝不及防,弓刀無所施。韓世忠命精騎包抄合擊,並命背嵬軍各持長斧,上劈人胸,下砍馬足,金軍陷於泥淖之中,傷亡慘重,金將撻孛也等200餘人被俘,其餘大部被殲。大儀鎮東臨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毗鄰潤揚長江公路大橋,旁依寧啟鐵路,地處兩省(江蘇、安徽)四(縣)市(儀征、邗江、高郵、天長)交界處,揚天、郵儀(泗大)公路呈十字交匯於此。1997年7月被列為江蘇省222個重點中心集鎮之一。
4. 淮陽縣的歷史縣志
歷史沿革 據傳原始社會時期,淮陽為太昊伏載氏和神農氏都之。
夏屬豫州境。禹受命將堯姓封於陳。
殷封虞遂於陳。 西周初,武王封妨滿為陳侯,陳為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
春秋末,楚滅陳。戰國末楚頃襄王遷都於陳,陳為楚都。
秦置陳縣,初屬豫州顆川郡,後屬陳郡。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涉率農民起義軍都於陳,號"張楚"。
西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置淮陽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陳縣屬之,隸兗州。
新莽時,改淮陽國為新平,改陳縣為辰陵,屬兗州。 東漢明帝改新平為陳國,章帝改為郡,陳縣屬之,隸豫州刺史。
三國時為魏地,陳縣屬陳郡。明帝封植為陳王,遂改郡稱國,後復作郡,隸豫州。
晉武帝合陳郡於梁國,封司馬彤為梁王,陳縣屬之,隸豫州。南朝宋移陳郡治項城,以陳令屬南梁太守,隸南豫州。
南朝齊置南陳縣,屬陳郡,隸豫州。 北魏合陳縣人項縣(在今槐店),屬陳郡,隸北揚州。
北齊移項縣於故陳城,屬信州,隸北揚州。 北周改信州為陳州(陳州名自此始),項縣屬之,隸北揚州。
隋析項縣置宛丘縣,並置臨蔡縣,屬陳州淮陽郡,隸豫州。 唐宛丘縣析置新平縣,屬陳州淮陽郡,隸河南道。
五代宛丘縣屬陳州。 梁隸忠武軍節度使。
晉、周隸鎮安軍節度使。 宋宛丘縣屬陳州淮陽郡,後升淮寧府,隸京西北路。
金宛丘縣屬陳州,隸南京路。 元宛丘縣屬陳州,隸陳梁路。
明廢宛丘縣人陳州,屬開封中書省。 清初仍明制,隸河南布政使司。
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衛歸陳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陳州為直隸州,縣為附郭,仍統4縣。
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陳州府淮寧縣附郭。 民國2年(1913年),裁府復縣,改淮寧縣為淮陽縣,隸河南省。
民國21年(1932年), 設河南省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淮陽,縣屬之。民國27年(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日偽設淮陽縣 *** ,屬豫東道,隸河南省。
同時,民國縣 *** 南遷水寨鎮。民國34年(1945年)光復後,民國縣 *** ,治城關,屬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隸河南省。
民國32年(1943年), *** 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立淮太西縣,設抗日民主 *** ,治東夏亭(今西華縣境內),屬 *** 水東特委,隸 *** 河南省委。民國35年(1946年),建立淮陽縣人民 *** ,治戴集(今葛店鄉境內),屬淮陽專區。
民國38年(1949年)3月, *** 先後建立的周口縣、界首縣、夏亭縣、淮陽市同時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淮陽縣屬淮陽專區,隸河南省。
淮陽專員公署,治淮陽。1953年,淮陽專區撤銷,縣改屬商丘專區。
1959年,商丘專區撤銷,縣改屬開封專區。1962年,恢復商丘專區,縣再改屬之。
1965年,置周口地區,淮陽縣從屬至今。 2000年,淮陽縣轄6個鎮、14個鄉:城關 *** 鎮、安嶺鎮、四通鎮、臨蔡鎮、新站鎮、魯台鎮、許灣鄉、曹河鄉、黃集鄉、豆門鄉、朱集鄉、齊老鄉、鄭集鄉、馮塘鄉、搬口鄉、白樓鄉、葛店鄉、王店鄉、大連鄉、劉振屯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29357人,其中:城關 *** 鎮 98293人、新站鎮 64274人、魯台鎮 63136人、四通鎮 38521人、臨蔡鎮 53057人、安嶺鎮 69844人、朱集鄉 64962人、豆門鄉 47750人、馮塘鄉 73339人、劉振屯鄉 62335人、王店鄉 63843人、大連鄉 74440人、葛店鄉 63050人、黃集鄉 48319人、白樓鄉 55217人、齊老鄉 59949人、鄭集鄉 63665人、曹河鄉 52972人、搬口鄉 44736人、許灣鄉 67655人。 2004年,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於調整周口市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批復》(2004年9 月26日豫民行批[2004]7號文件)和《周口市人民 *** 關於調整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通知》,將淮陽縣搬口鄉整建制劃歸周口市川匯區管轄。
搬口鄉位於淮陽縣境西南部,西依川匯區,總面積66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10月22日,舉行淮陽縣搬口鄉移交川匯區暨揭牌儀式。
行政區劃調整後,川匯區人口由調整前的37.6萬人增加到42.2萬人。 2005年11月16日,原屬於太康縣的4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庄、太康寺村、中營子村)和原屬於鹿邑縣的2個行政村(辛集鄉孔集村和唐集鄉張老一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四通鎮新增土地8平方千米、人口10000多人。
截至 2005年12月31日,淮陽縣轄6個鎮、13個鄉:城關 *** 鎮、新站鎮、魯台鎮、臨蔡鎮、安嶺鎮、四通鎮;朱集鄉、豆門鄉、白樓鄉、馮塘鄉、大連鄉、葛店鄉、王店鄉、曹河鄉、鄭集鄉、許灣鄉、黃集鄉、齊老鄉、劉振屯鄉。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景區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岳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頒詔「禁民芻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公元971年(開寶四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盪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順六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公元1576年(萬曆四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 *** 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編輯本段陵廟建築 渡善橋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午朝門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道儀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先天門 四象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太極門廣場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
龍湖風景名勝區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
蓍草園
」。《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1、彭越: 漢朝時昌邑人,初事項羽,後附劉邦,在收魏、定梁、滅楚的戰斗中建奇功,被封為梁王。後被劉邦奪其兵權,夷其三族,並誅之。
2、彭宣:淮陽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漢哀帝時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
3、彭龜年:清江人,宋代文學家,有《止堂集》傳世。
4、彭俞:宜春(今屬江西)人,少隱集雲峰,學邃於易,官至終朝散郎。有《君子傳》、《循吏龜鑒》等傳世。
5、彭孫 :浙江海鹽人,明代進士,工詩,才華橫溢,與王士禎齊名,號稱彭王。
6、彭孫貽:浙江海鹽人,字仲謀,清代詩畫家,以賢孝著稱,善詩,工墨蘭。與同邑吳仲木同時受到賢士推崇,當時人稱「武原二仲」。
7、彭兆蓀:江蘇鎮洋(今太倉)人,清代詩人,龔自珍曾以其與舒位並舉,贊其所作「清深淵雅」。
8、彭啟豐: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代書畫家,曾官至兵部尚書。彭紹升:長洲人,清代學者,曾用禪學精神解釋儒書,企圖調和儒佛兩家的思想。著有《二林居集》。
9、彭玉麟:湖南衡陽人,湘軍首領,曾國藩之股肱,剿滅太平天國居功至偉,秉性剛直,善畫梅。
10、彭湃:廣東海豐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曾於一九二九年任 *** 中央農委書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在上海被捕,三日後被殺害,享年三十三歲,遺著有《海豐農民運動》。
11、彭德懷: 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十大元帥之一,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勛,抗美援朝驚天地,泣鬼神,「打敗美帝野心狼」。一九五八年為民 *** ,在廬山會議中被打倒,文革中受迫害,屈屈而終,享年七十六歲。
12、彭真:山西曲沃人,原名傅懋恭,他是中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他品德高尚,性格剛直,才能卓越。
淮陽縣(古稱陳州)七台八景 淮陽歷史悠久,風光秀麗,「七台八景」遐爾聞名。
從《陳州府志》與《淮陽縣志》看,不同的時代淮陽 有不同的「七台八景」,目前通常以清代定名的「七台八景」作為標准名稱。這七台八景的具體情況分別如下: 一、淮陽七台 淮陽七台為:畫卦台、弦歌台、讀書台、梳洗台、五穀台、望魯台、紫荊台。
(一)畫卦台 畫卦台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畫八卦的聖地,是中華文明第一道曙光升起的聖地。早在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今淮陽),在蔡水得白龜一隻,在畫卦台前鑿白龜池蓄養,常臨池觀看,從白龜龜紋得到啟發而畫出了千古八卦。
八卦是中國「群經之首」《易經》的核心理論,也是當今尖端科學理論的母體理論。畫卦台在淮陽龍湖中。
(二)弦歌台 弦歌台位於淮陽龍湖之東南隅,是紀念中國大聖人孔子「陳蔡絕糧」的聖地。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居陳國四年,在陳提出了儒教理論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
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理論,不僅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而且對世界影響深遠。孔子在陳「絕糧七日」,仍弦歌講誦不止,這一精神,常激勵後人嚴謹治學、志存高遠。
後人便於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三)讀書台 讀書台為宋代文壇巨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蘇子由所築,是蘇轍讀經誦詩的處所。
蘇轍是蘇軾蘇東坡的弟弟,因受其兄反對王安石改革罪株連,貶為陳州教諭(相當於今教育局局長)。蘇轍不要官費,自於龍湖西北隅的柳湖高地上築庵船形書屋,象徵「宦海扁舟」,周植蓮花,象徵「出污泥而不染」,讀書自修以向其道。
仕不得志,書以聊之。其兄蘇東坡也多次來陳,兩人常於此吟詩唱賦,在陳州留下了不少名文佳句。
讀書台在縣城北柳湖中。 (四)梳洗台 梳洗台是狄青的梳洗台。
狄青是北宋時期大敗西夏的樞密吏,《水滸傳·引言》中所述上天命其下凡的武曲星,與包拯一起保佑宋仁宗,才使宋仁宗「文有文也,武有武也」。狄青因宋仁宗「重文而抑武」被出判陳州。
狄青鬱郁忿忿,憂國憂民,憂已憂思,常披掛戎裝,登龍湖西北隅之柳湖岸畔的一個高台上望湖感嘆,抒 *** 感,於第二年憤然死在陳州,葬於陳州東北20公里處。陳州人民懷念忠良,在台上築建廟宇祀之,名曰「狄青梳洗台」,又曰「梳妝台」、「尚台廟」。
(五)五穀台 五穀台(又稱平糧台)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農氏「教民藝五穀」的聖地。炎帝神農氏在伏羲故都宛丘建都,因而淮陽稱「陳」。
他嘗百草、藝五穀,日遇七十毒,開創了中國遠古農業時代和遠古醫葯業的先河。五穀台高丈余,佔地十畝,上築廟宇,正殿奉炎帝神農氏像。
這是淮陽僅次於太昊伏羲陵廟的第二大廟宇,也是淮陽的重要歷史景觀。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注說,陳地有「神農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五穀台曾被毀。當時,在炎帝神農氏的座基下,發現了一眼古井,「好事者」在這眼古井中打撈有一些石器等,在台周圍也發現了幾眼古井,後均被破壞。
五穀台在縣城東北九里處。 (六)望魯台 望魯台又稱「秋胡台」、「魯台」、「望夫台」。
台高丈許,佔地一畝,位於龍都淮陽東南78華里處. 《樂府解題》說,「魯」有秋胡,納妻五日而官於「陳」,五年後乃歸。未至家,路見一採桑女,美,下車戲之曰:「力桑不如見國卿,今吾有金,願以與夫人。」
婦曰:「採桑力作,以奉高堂,不願人之金。」秋胡至家,婦人見調戲她的竟是自己為官在外、五年未見的丈夫,怒而投沂水而死。
後人哀之而賦之「秋胡行」。後人又依賦編成戲曲《秋胡戲妻》。
舊志說,秋胡魯台集人,官於魯,其妻羅氏每思念夫,常登台以望魯,故曰「望魯台」,或「望夫台」。《陳州府志》說,秋胡魯台人,納妻扶溝羅氏之女。
扶溝縣有羅夫人廟祀之。 (七)紫荊台 紫荊台位於龍都淮陽南25里處,因台上盛長一棵高大的紫荊樹而得名。
紫荊樹,人稱「兄弟樹」、「同本樹」,是親親的象徵樹。《續齊諧記》記載:紫荊台下有田氏三兄弟分家,家產分妥後,又想把這棵紫荊樹一分為三,不想紫荊樹夜間突然死去。
田氏兄弟三人見了,知天意不允,便不再分家,次日紫荊樹又鬱郁青青,復活了。紫荊樹由此傳為佳話,成為同根共本的「兄弟樹」,紫荊花稱之為「兄弟花」,激勵後人兄弟親親團結,共向美好。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紫荊花為徽。 二、淮陽八景 淮陽八景為:羲陵岳峙、蓍草春榮、蔡池秋月、弦歌夜讀、卧閣清風、望台煙雨、蘇亭蓮舫、柳湖漁唱。
(一)羲陵岳峙 「羲陵岳峙」指太昊伏羲陵墓。太昊伏羲氏位於三皇五帝之冠,其陵墓之高大,是中國遠古帝王,包括黃帝陵、炎帝陵都不可比擬的,巍巍拔地而起,聳若峰岳,屹立於蔡水之陽。
若登陵遠眺,萬畝龍湖的天光水色、陳州古城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驟起思古幽情。 (二)蓍草春榮 「蓍草春榮」指太昊伏羲陵墓後的蓍草園。
當年太昊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畫出了千古流傳的八卦,因此蓍草被認為是卜筮的靈物,專用於揲卦。蓍草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正六稜柱形,春生夏長秋衰。
5. 淮陽怎麼樣
1、資源優勢。淮陽地處淮海平原,是聞名全國的農業大縣,糧、棉、油產量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畜牧業居河南省領先地位,是全國油料生產五強縣和淮山羊、黃花菜、花生、大蒜生產出口基地。
2、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淮陽縣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工業經濟活力增強。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的工業生產主體框架基本形成,已建立以塑料、紡織、食品為主的工業體系。降解地膜、彩條布、PVC塑膠管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PE管材生產線等重點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並形成生產規模。
3、勞動力資源優勢。淮陽縣轄7鎮12鄉,497個行政村,總人口130多萬。擁有勞動力近80萬人,其中剩餘勞動力約有40萬人。據統計,淮陽縣現有26萬多農民在外務工。
4、區位優勢。淮陽臨近京廣、京九、隴海、漯阜、寧西等鐵路干線,京港澳、連霍等干線高速公路,大廣和周商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捷。淮陽是周口的區位中心城市,集聚區距離周口市僅十分鍾的車程,帶動輻射能力較其他城市有優勢。
5、旅遊資源優勢。淮陽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淮陽古稱陳州,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被譽為「華夏先驅、九州聖跡」之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創造了龍的圖騰和先天八卦,龍的傳人由此而生。伏羲文化、跟文化和姓氏文化資源厚重,名勝古跡眾多,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10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是省級文化歷史名城。淮陽縣還被譽為北方水城,中國最美小城,國家級濕地公園龍湖水域面積達16000多畝。
龍湖風景名勝區
龍湖的東湖,依舊保持著西周的面貌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平糧台古城遺址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2008年,因超過八十二萬人次赴太昊陵廟會祭拜,創下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單日參與人數最多的廟會」的世界紀錄。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盪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萬曆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導演高佔全曾在這里執導拍攝電視劇《伏羲傳奇》。
弦歌台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平糧台宛丘古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鍾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鍾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鍾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鍾暮鼓,響徹陵區。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台,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台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聖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太昊陵風景(15張)
統天殿環統天殿、鍾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顯仁殿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朴實、端莊、嚴謹。統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顯仁殿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蓍草園
蓍草園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台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遊人流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東湖自然景區
東湖自然風景區,由於良好的生態保護,至今仍保持著西周時期原始的自然風貌,在這里可以領略到3000年前生態文化的絢麗多姿。景區水面7000餘畝,碧波盪漾,蒲葦婆娑,荷花飄香,鳥鳴魚躍,水草千姿百態,水胡蘆隨風飄浮。盪舟湖中,你可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動人畫面。也可以看到「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秋風吹拂龍湖面,化出白蓮千萬點」的美麗景觀。
6. 有關淮陽的歷史文化、民風習俗。
歷史文化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三次為國。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 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 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 3000多年前, 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 , 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 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他儒家學說 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上古時代, 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 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 金碧輝煌 ,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的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 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陽。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特色美食
蘇義忠燒雞店
蘇義忠燒雞 - 楊普仲攝影淮陽北關的蘇義忠燒雞店是以經營燒雞為主,兼營羊頭、羊肉、豆腐皮的清真熟食店。數十年來,蘇義忠先生潛心鑽研,廣取各地名吃之長,創造出了獨門秘方,使蘇家燒雞享譽豫東。目前的蘇義忠燒雞以製作獨特、形色美觀、肉爛脫骨、營養豐富而聞名豫東大地,倍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凡品嘗者無不拍手稱絕。知名畫家藍天野(《封神榜》中姜子牙的扮演者)品嘗後稱贊不已,說蘇義忠燒雞肉鮮味美,陳州一絕。歷年龍都朝祖會期間,海內外來淮作家、書畫家都點名要蘇義忠燒雞,並感嘆其五味俱佳,欣然命筆題字作畫,使得蘇義忠燒雞聲名遠揚。2006年,蘇義忠先生被河南電視台「廚王爭霸」大賽組委會聘為清真名吃顧問;2007年蘇義忠燒雞成為淮陽唯一一家榮獲市級「文明誠信商戶」的餐飲店。同年蘇義忠先生當選第十一屆淮陽縣工商聯合會常務委員;2008年「蘇義忠羊肉」被周口市旅遊協會授予「風味名吃」的榮譽;「蘇義忠燒雞」被周口市旅遊協會授予「十大風味名吃」的稱號。2009年榮獲市委宣傳部「消費者信得過單位」。
蘇義忠先生繼承傳統工藝精髓,在選雞、宰殺、撐型、烹煮、用湯、火候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獨門經驗。他選雞嚴格,選用兩年以內的柴雞,以保證雞肉質量;加配多種名貴調料, 經素油烹炸、精工製作而成的燒雞,富含蛋白質,具有五味俱佳、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香氣撲鼻、肉白細嫩的特點。
幾十年來, 蘇義忠燒雞始終堅持傳統操作規程, 故而群眾對其燒雞有著「出門百步外,余香留口中」的贊譽;經常食用能收到開胃健脾、溫中益氣、通絡提神的功效。今日的蘇義忠燒雞成為淮陽人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更成為海內外遊客蒞臨淮陽的名吃首選。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歷史上叫"朱家胡辣湯"。朱麻子叫朱錦章,淮陽城內人。其先祖從宋朝開始在城北十字街西經營胡辣湯。相傳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創業之初,路過淮陽,幾天沒吃東西,人困馬乏,卧倒在北十字街口,被一位姓朱的老漢救起,獻上一碗胡辣湯,朱元璋喝後馬上清醒過來,連喝三碗,口稱"好湯、好湯!"待朱元璋即位以後,把這位朱姓老漢宣召到宮廷御膳房,專司湯膳。自此,朱家胡辣湯名聲大振,朱家也以此為業經營至今。朱麻子自民國時從父輩手中接過做湯技術後,又經一番苦心經營,創制了燉肉胡辣湯,所,以現在叫朱麻子燉肉胡辣湯。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的特點是稀稠均勻,咸甜適中,肉爛如泥,酸辣可口,香味四溢。素有"朝飲胡辣湯,暮嗝尚余香"之說。外地客人來淮,淮陽籍的港、澳、台同胞回淮探親,都以能喝上"朱麻子胡辣湯"而津津樂道。
淮陽餛飩
淮陽餛飩始於民國初年。當時的飯業老闆范好德以經營餛飩、小籠包子出名。為了創出牌子,他走南闖北,吸取南北諸家餛飩之長,結合淮陽人的口味,創出了帶有淮陽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淮陽餛飩的做法是:用清燉雞湯,下肉餡面葉,再沸沖加工好的雞絲、海米、榨菜、紫菜、粉絲、海帶、小生氽丸、雞蛋皮絲,然後加適量小磨油、味精、陳醋、料酒、醬油、香料等調味品。根據季節,還可以加蒲菜、金針菜、韭菜、香菜、蒜苗、荊芥等鮮菜。其味道鮮美,清利爽口,香而不膩。
該小吃"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絕跡,1980年前後城內開始恢復經營。它繼承了淮陽餛飩的傳統工藝,保持了地方名吃的獨特風味。目前,城關各夜市,餛飩攤點雲集,食客經常暴滿。
張家驢肉湯
張家驢肉湯,系清湯燉驢肉而成,此湯肉湯分明,肉爛而不膩,湯色白似乳,濃郁開胃,香味撲鼻。或伴食、或下酒、細細品之,餘味悠長。自清道光年間到建國初,縣城內驢肉湯均有張家獨家經營。當時此湯遠近聞名,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過往商賈,乃至鄉村野夫都以在淮陽縣城能喝到張家驢肉湯為一大樂趣。
另外,張家驢肉湯店還配有"驢白血",更是上品中的精品。驢白血系張家祖傳絕技,用驢血加工炮製。形狀似腦非腦,似蛋非蛋,白而細嫩,色香味俱佳。此食品營養豐富,可大補元氣,養血安神,老少皆宜,食者稱絕。
燒蒲菜
燒蒲菜是淮陽獨有的名菜,被列為河南省地方名菜之一。它以城湖特產蒲子下端的嫩蕊為原料,加配佐料燒制而成。燒蒲菜可單獨燒制,也可與肉、魚、蛋拼合燒制。種類有蝦仁燒蒲菜、蛋黃燒蒲菜、魚片燒蒲菜等。不論哪種燒蒲菜,均色白如玉,鮮嫩清香,別具風味。每逢夏秋季節,縣內各餐館均把燒蒲菜作為淮陽地方名菜招攬食客,好客的淮陽人也常以燒蒲菜為領頭菜來宴請嘉賓。
蓋家鍋盔
蓋家鍋盔,由本縣黃集鄉蓋庄蓋老殿始創於清光緒末年,傳其子蓋長榮,先後兩代。其鍋盔無磺、無鹼、饃味香甜。做法是:用開水燙面提酵,接面二至三次,上杠搋軟,再用手反復搓揉,達到光滑油亮,色如雪團。做成圓餅(或半圓),靠鍋邊粘貼,武火燒成一面喧白一面焦黃,不霉不壞,出鍋後就是味道鮮美、外焦里軟的獨特鍋盔。
蓋家鍋盔問世後一直受世人喜愛,30年代已居淮陽饃業之冠,名揚周圍數縣。現營業點常設在城關南十字街路東,每天下午四點上市,供不應求。因淮陽蓋家鍋盔遠近聞名,所以,歷年太昊陵會期間,周圍數百里的香客,遊人多以能捎回蓋家鍋盔,全家共嘗為幸。
方布袋燒雞/方布袋豆腐把
方布袋燒雞名字來由現在的方家長輩乳名布袋而來,其燒雞製作口味香濃而又不膩,遠近聞名,製作工藝以及作料暫時不得而知,其他幾種(比如符離集燒雞)均不比方布袋。而其豆腐把(薄豆腐切成條煮制而成)正是用這種燒雞的製作程序以及作料製作而成。淮陽人出外多日回來必嘗一口方布袋燒雞和方布袋豆腐把,家宴酒席必不可少。
地方特產
黃花菜—獨具七蕊,黃花菜中的極品
淮陽黃花菜獨具七蕊,黃花菜中的極品淮陽黃花菜菜條豐潤,色澤金黃,質地筋脆,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獨具七蕊,據調查除淮陽之外的任何地區種植的黃花菜皆為六蕊,即使根系是從淮陽縣挪出的黃花菜亦是六蕊,是黃花菜中的極品。早在漢朝時期就已聞名全國,成為朝聖的貢品。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到陳州(淮陽古稱陳州)郊遊時,品嘗過淮陽黃花菜後,在陳州蘇坡亭寫下「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簪」的千古佳句,給予極高的贊譽。淮陽人民以此為榮,把淮陽黃花菜改名為「金針菜」。 淮陽黃花菜是難得的保健品。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菜具有健腦、益智、抗衰老等;提起金針菜,還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呢?據說,秦朝未年,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下陳州(今河南淮陽縣)建都稱王時,士兵們在兵荒馬亂中,把生機旺盛的黃花菜踐踏得不成樣子,當地有個名叫金針的姑娘,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痛惜,於是就對其精心管理培植,結果黃花菜又死而復活。棵棵長得亭亭玉立,開滿醉人的鮮花。後來,人們為紀念金針姑娘,就把黃花菜起名叫金針菜。
泥泥狗—真圖騰、活化石
「老齋公,慢慢走,給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淮陽乃至豫東一帶的人,很多都還記得這首歌謠。曾幾何時,依託太昊陵,方圓上百里的地域內,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習俗:沿途的孩子攔住趕廟會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並唱起這樣韻味悠悠的歌謠。被索要者,除了趕快把隨身攜帶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讓孩子們去撿拾,別無選擇,因為那是一種美麗的祝福,當地人認為,把泥泥狗送給孩童或親朋好友可以消災祛病,吉祥平安。所以,南來北往趕會的香客,回去時,總少不了帶一些泥泥狗。淮陽特產淮陽泥泥狗—真圖騰、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陽縣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總稱,當地農民用黃泥捏成的、含納福避邪之意的祭祀物。除了狗外,它還有猴、羊、鳥等110多種形態,相傳已有3000多年歷史,泥泥狗又叫「陵狗」、「天狗」,為淮陽太昊陵所獨有,被譽為「天下第一狗」。據說,「泥泥狗」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贈送親友,可以消災、祛病,頗為神聖。 泥泥狗是用膠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後用大紅、黃、白、綠、桃紅五色點畫出由圓弧曲線、直線和點組成的各種圖案,線條稚拙而生動,色彩絢麗又不失沉穩。泥泥狗造型古樸渾厚,形狀奇特怪異,其題材包羅鳥、獸、魚、蟲與人物,可謂無奇不有,個個充滿著一種虛幻的超脫神秘感,散發出濃烈的鄉土氣味和野性的芬芳。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聲音悠遠明亮,嗚嗚的聲音,彷彿在訴說著一個久遠的神話。 泥泥狗是淮陽獨有的民間文化遺產。淮陽泥泥狗設計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被專家們贊譽為「真圖騰、活化石」和「現代活文物」。
淮陽蒲菜
蒲菜是蒲根剝去硬皮後的嫩芯。淮陽蒲菜歷史悠久,傳說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絕糧7日,就是靠蒲菜維持生命的。從此,蒲菜成為別具風味的名菜。淮陽蒲菜有許多特點:生菜水靈白皙,鮮艷嫩脆,別號「淮陽大蔥」。外地蒲菜麻嘴,而淮陽蒲菜生吃甜脆爽口。淮陽蒲菜燒、炒、燜、煮各具特色,都是淮陽地方風味一絕,外地旅客品嘗後贊不絕口,引以為奇。
槐山羊
槐山羊是我國山羊良種之一,淮陽為中心產區。它具有體質結實,毛細而勻,皮質細密而有彈力。產肉性能好,屠宰凈肉率為38.9%。肉質鮮嫩,膻味小,是皮肉兼用型優良品種。槐山羊板皮具有皮質厚、板面細、油性好、韌性好、彈性強等優點,是製作各級皮革製品的優良材料,在航空工業上也有一定的用途。槐山羊板皮在國際市場上稱作漢口路槐皮,很受歡迎,遠銷美、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玩具,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枕頭虎、套虎等。 在太昊陵,尤其是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廟會上,隨處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布老虎,有單頭虎、雙頭虎、直卧虎、玩具虎、枕頭虎等,形態各異,大小不一。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種兇猛的野獸,而是裝飾化、人格化了的布玩。它們造型天真活潑、稚氣可愛,活像一個個惹人喜愛的孩子,它們雖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態,可是,當人們看到它們時仍以為虎。
歷史沿革
據傳原始社會時期,淮陽為太昊伏載氏和神農氏都之。
夏屬豫州境。禹受命將堯姓封於陳。
殷封虞遂於陳。
西周初,武王封妨滿為陳侯,陳為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
春秋末,楚滅陳。戰國末楚頃襄王遷都於陳,陳為楚都。
秦置陳縣,初屬豫州顆川郡,後屬陳郡。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涉率農民起義軍都於陳,號"張楚"。
西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置淮陽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陳縣屬之,隸兗州。
新莽時,改淮陽國為新平,改陳縣為辰陵,屬兗州。
東漢明帝改新平為陳國,章帝改為郡,陳縣屬之,隸豫州刺史。
三國時為魏地,陳縣屬陳郡。明帝封植為陳王,遂改郡稱國,後復作郡,隸豫州。
晉武帝合陳郡於梁國,封司馬彤為梁王,陳縣屬之,隸豫州。南朝宋移陳郡治項城,以陳令屬南梁太守,隸南豫州。
南朝齊置南陳縣,屬陳郡,隸豫州。
北魏合陳縣人項縣(在今槐店),屬陳郡,隸北揚州。
北齊移項縣於故陳城,屬信州,隸北揚州。
北周改信州為陳州(陳州名自此始),項縣屬之,隸北揚州。
隋析項縣置宛丘縣,並置臨蔡縣,屬陳州淮陽郡,隸豫州。
唐宛丘縣析置新平縣,屬陳州淮陽郡,隸河南道。
五代宛丘縣屬陳州。
梁隸忠武軍節度使。
晉、周隸鎮安軍節度使。
宋宛丘縣屬陳州淮陽郡,後升淮寧府,隸京西北路。
金宛丘縣屬陳州,隸南京路。
元宛丘縣屬陳州,隸陳梁路。
明廢宛丘縣人陳州,屬開封中書省。
清初仍明制,隸河南布政使司。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衛歸陳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陳州為直隸州,縣為附郭,仍統4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陳州府淮寧縣附郭。
民國2年(1913年),裁府復縣,改淮寧縣為淮陽縣,隸河南省。民國21年(1932年),設河南省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淮陽,縣屬之。民國27年(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日偽設淮陽縣政府,屬豫東道,隸河南省。同時,民國縣政府南遷水寨鎮。民國34年(1945年)光復後,民國縣政府,治城關,屬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隸河南省。民國32年(1943年),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立淮太西縣,設抗日民主政府,治東夏亭(今西華縣境內),屬中共水東特委,隸中共河南省委。民國35年(1946年),建立淮陽縣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鄉境內),屬淮陽專區。民國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後建立的周口縣、界首縣、夏亭縣、淮陽市同時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淮陽縣屬淮陽專區,隸河南省。淮陽專員公署,治淮陽。1953年,淮陽專區撤銷,縣改屬商丘專區。1959年,商丘專區撤銷,縣改屬開封專區。1962年,恢復商丘專區,縣再改屬之。1965年,置周口地區,淮陽縣從屬至今。
2000年,淮陽縣轄6個鎮、14個鄉:城關回族鎮、安嶺鎮、四通鎮、臨蔡鎮、新站鎮、魯台鎮、許灣鄉、曹河鄉、黃集鄉、豆門鄉、朱集鄉、齊老鄉、鄭集鄉、馮塘鄉、搬口鄉、白樓鄉、葛店鄉、王店鄉、大連鄉、劉振屯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29357人,其中:城關回族鎮 98293人、新站鎮 64274人、魯台鎮 63136人、四通鎮 38521人、臨蔡鎮 53057人、安嶺鎮 69844人、朱集鄉 64962人、豆門鄉 47750人、馮塘鄉 73339人、劉振屯鄉 62335人、王店鄉 63843人、大連鄉 74440人、葛店鄉 63050人、黃集鄉 48319人、白樓鄉 55217人、齊老鄉 59949人、鄭集鄉 63665人、曹河鄉 52972人、搬口鄉 44736人、許灣鄉 67655人。
2004年,根據《河南省民政廳關於調整周口市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批復》(2004年9月26日豫民行批[2004]7號文件)和《周口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川匯區和淮陽縣行政區劃的通知》,將淮陽縣搬口鄉整建制劃歸周口市川匯區管轄。 搬口鄉位於淮陽縣境西南部,西依川匯區,總面積66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10月22日,舉行淮陽縣搬口鄉移交川匯區暨揭牌儀式。行政區劃調整後,川匯區人口由調整前的37.6萬人增加到42.2萬人。
2005年11月16日,原屬於太康縣的4個行政村(張集鄉陳老家村、陳小庄、太康寺村、中營子村)和原屬於鹿邑縣的2個行政村(辛集鄉孔集村和唐集鄉張老一村)正式歸屬淮陽縣四通鎮所管轄,四通鎮新增土地8平方千米、人口10000多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淮陽縣轄6個鎮、13個鄉:城關回族鎮、新站鎮、魯台鎮、臨蔡鎮、安嶺鎮、四通鎮;朱集鄉、豆門鄉、白樓鄉、馮塘鄉、大連鄉、葛店鄉、王店鄉、曹河鄉、鄭集鄉、許灣鄉、黃集鄉、齊老鄉、劉振屯鄉。
7. 大家知道淮陽在什麼地方啊都有什麼啊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於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更新後淮陽縣地圖個鄉、鎮、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製造等行業。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遊景點有大汶口文化遺址、太昊陵建築群、龍湖、龍山文化遺址等。
淮陽地處淮海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是聞名全國的農業大縣,盛產小麥、大豆、花生、棉花、玉米。糧、棉、油產量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 , 畜牧業居河南省領先地位, 是全國油料生產五強縣和淮山羊、黃花菜、花生、大蒜生產出口基地。
工業迅猛發展 , 已建立以塑料、紡織、食品、皮革、醫葯、化工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降解地膜、彩條布、 PVC 塑膠管、萬噸皂素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 PE 管材生產線等重點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並形成生產規模。西氣東輸燃氣管道過境 , 並在縣城西部開口, 一批 「氣代煤」 、「氣代油」項目, 正在籌建。
現代化的交通線路為淮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淮陽東靠京九, 西依京廣, 南臨漯阜, 北枕隴海, 距新鄭國際機場僅 180公里。南洛、大廣、商周、三條高速公路和106國道穿境而過, 省際、縣際及城鄉公路四通八達。沙河樞紐工程的竣工, 使水上運輸由沙河入淮河、長江 , 直達南京、上海。全縣電力充沛 , 程式控制電話連接城鄉,直通國內外。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使古都淮陽蘊涵了巨大商機。
淮陽縣位於河南省東部,居周口地區之腹。地理坐標位置:北緯33。20'至34。00',東經114。38'至115。04'。南北長56公里,東西寬40.6公里,東南、西北最大長度73公里,總面積1467.85平方公里。東與鹿邑、 鄲城、沈丘三縣毗鄰,城關距鹿邑縣城66公里、鄲城縣城28公里、沈丘縣城槐店鎮57公里;西與周口市、西華縣接壤,城關距周口市30公里、西華縣城39公里;南隔沙河與項城、商水二縣市相望,城關距項城市水寨鎮38公里、商水縣城36公里;北與太康縣交界,城關距太康縣城33公里。縣城(城關回族鎮)距省會鄭州市214公里。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三次為國。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 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 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 3000多年前, 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 , 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 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他儒家學說 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
上古時代, 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 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 金碧輝煌 ,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的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 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陽。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編輯本段]經濟社會
近幾年來,淮陽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2005年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排序,該縣較2003年上升2個位次,生產總值連續兩年保持12%以上的增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4年增幅超過30%,2005年增幅達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兩年保持11%以上的增幅,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46.4%,2005年仍保持了7.8%的較高增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兩年保持13%以上增幅,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幅連續兩年在17%以上。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全線貫通了總長28公里的二環路,拉出了5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拓展了淮陽縣城廣闊的發展空間。全面改造了老城區,開發了新城區,修建了羲皇文化廣場,基本恢復了太昊陵原貌;美化、綠化、亮化了龍湖風景區,打通了內環湖觀光大道,修建了外環湖路,使內湖相通、外湖相連,龍湖風景區整體提升了品位。完成了長達15公里的龍都路和東環路、南環路、進步北大街綠化改造,人均綠地面積增至16.5平方米。完善了 城市供水和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備,城市面貌大大改觀,水清、路暢、草綠、花妍,白天美,晚上亮,人居環境更加良。
2005年全省旅遊規劃把淮陽確定為五大旅遊區東部尋根與宗教文化旅遊組團的中心城市,被省文明委命名表彰「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 城市」。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壯大。 修繕了畫卦台、弦歌台等景點,拆遷近10萬平方米違章建築,恢復了太昊陵875的佔地面積,恢復了部分原有古建築。成功舉辦了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姓氏文化尋根游活動和每年一度的「羲皇故都」朝祖會,開創了旅遊業發展「春季朝祖會,秋季尋根游」和兩年一屆的中華姓氏文化節新格局,有力促進了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提升了該縣的對外開放水平,增添了淮陽旅遊業的魅力,展示了淮陽新形象,提高了淮陽知名度。2005年全年接待遊客數量突破百萬人,門票收入超過一千萬元,相關收入突破億元 。
[編輯本段]特色美食
蘇義忠燒雞店
蘇義忠燒雞 - 楊普仲攝影淮陽北關的蘇義忠燒雞店是以經營燒雞為主,兼營羊頭、羊肉、豆腐皮的清真熟食店。數十年來,蘇義忠先生潛心鑽研,廣取各地名吃之長,創造出了獨門秘方,使蘇家燒雞享譽豫東。目前的蘇義忠燒雞以製作獨特、形色美觀、肉爛脫骨、營養豐富而聞名豫東大地,倍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凡品嘗者無不拍手稱絕。知名畫家藍天野(《封神榜》中姜子牙的扮演者)品嘗後稱贊不已,說蘇義忠燒雞肉鮮味美,陳州一絕。歷年龍都朝祖會期間,海內外來淮作家、書畫家都點名要蘇義忠燒雞,並感嘆其五味俱佳,欣然命筆題字作畫,使得蘇義忠燒雞聲名遠揚。2006年,蘇義忠先生被河南電視台「廚王爭霸」大賽組委會聘為清真名吃顧問,2007年蘇義忠燒雞成為淮陽唯一一家榮獲市級「文明誠信商戶」的餐飲店。2009年榮獲市委宣傳部「消費者信得過單位」。
蘇義忠先生繼承傳統工藝精髓,在選雞、宰殺、撐型、烹煮、用湯、火候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獨門經驗。他選雞嚴格,選用兩年以內的柴雞,以保證雞肉質量;加配多種名貴調料, 經素油烹炸、精工製作而成的燒雞,富含蛋白質,具有五味俱佳、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香氣撲鼻、肉白細嫩的特點。
幾十年來, 蘇義忠燒雞始終堅持傳統操作規程, 故而群眾對其燒雞有著「出門百步外,余香留口中」的贊譽;經常食用能收到開胃健脾、溫中益氣、通絡提神的功效。今日的蘇義忠燒雞成為淮陽人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更成為海內外遊客蒞臨淮陽的名吃首選。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歷史上叫"朱家胡辣湯"。朱麻子叫朱錦章,淮陽城內人。其先祖從宋朝開始在城北十字街西經營胡辣湯。相傳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創業之初,路過淮陽,幾天沒吃東西,人困馬乏,卧倒在北十字街口,被一位姓朱的老漢救起,獻上一碗胡辣湯,朱元璋喝後馬上清醒過來,連喝三碗,口稱"好湯、好湯!"待朱元璋即位以後,把這位朱姓老漢宣召到宮廷御膳房,專司湯膳。自此,朱家胡辣湯名聲大振,朱家也以此為業經營至今。朱麻子自民國時從父輩手中接過做湯技術後,又經一番苦心經營,創制了燉肉胡辣湯,所,以現在叫朱麻子燉肉胡辣湯。
朱麻子燉肉胡辣湯的特點是稀稠均勻,咸甜適中,肉爛如泥,酸辣可口,香味四溢。素有"朝飲胡辣湯,暮嗝尚余香"之說。外地客人來淮,淮陽籍的港、澳、台同胞回淮探親,都以能喝上"朱麻子胡辣湯"而津津樂道。
淮陽餛飩
淮陽餛飩始於民國初年。當時的飯業老闆范好德以經營餛飩、小籠包子出名。為了創出牌子,他走南闖北,吸取南北諸家餛飩之長,結合淮陽人的口味,創出了帶有淮陽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淮陽餛飩的做法是:用清燉雞湯,下肉餡面葉,再沸沖加工好的雞絲、海米、榨菜、紫菜、粉絲、海帶、小生氽丸、雞蛋皮絲,然後加適量小磨油、味精、陳醋、料酒、醬油、香料等調味品。根據季節,還可以加蒲菜、金針菜、韭菜、香菜、蒜苗、荊芥等鮮菜。其味道鮮美,清利爽口,香而不膩。
該小吃"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絕跡,1980年前後城內開始恢復經營。它繼承了淮陽餛飩的傳統工藝,保持了地方名吃的獨特風味。目前,城關各夜市,餛飩攤點雲集,食客經常暴滿。
張家驢肉湯
張家驢肉湯,系清湯燉驢肉而成,此湯肉湯分明,肉爛而不膩,湯色白似乳,濃郁開胃,香味撲鼻。或伴食、或下酒、細細品之,餘味悠長。自清道光年間到建國初,縣城內驢肉湯均有張家獨家經營。當時此湯遠近聞名,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過往商賈,乃至鄉村野夫都以在淮陽縣城能喝到張家驢肉湯為一大樂趣。
另外,張家驢肉湯店還配有"驢白血",更是上品中的精品。驢白血系張家祖傳絕技,用驢血加工炮製。形狀似腦非腦,似蛋非蛋,白而細嫩,色香味俱佳。此食品營養豐富,可大補元氣,養血安神,老少皆宜,食者稱絕。
燒蒲菜
燒蒲菜是淮陽獨有的名菜,被列為河南省地方名菜之一。它以城湖特產蒲子下端的嫩蕊為原料,加配佐料燒制而成。燒蒲菜可單獨燒制,也可與肉、魚、蛋拼合燒制。種類有蝦仁燒蒲菜、蛋黃燒蒲菜、魚片燒蒲菜等。不論哪種燒蒲菜,均色白如玉,鮮嫩清香,別具風味。每逢夏秋季節,縣內各餐館均把燒蒲菜作為淮陽地方名菜招攬食客,好客的淮陽人也常以燒蒲菜為領頭菜來宴請嘉賓。
蓋家鍋盔
蓋家鍋盔,由本縣黃集鄉蓋庄蓋老殿始創於清光緒末年,傳其子蓋長榮,先後兩代。其鍋盔無磺、無鹼、饃味香甜。做法是:用開水燙面提酵,接面二至三次,上杠搋軟,再用手反復搓揉,達到光滑油亮,色如雪團。做成圓餅(或半圓),靠鍋邊粘貼,武火燒成一面喧白一面焦黃,不霉不壞,出鍋後就是味道鮮美、外焦里軟的獨特鍋盔。
蓋家鍋盔問世後一直受世人喜愛,30年代已居淮陽饃業之冠,名揚周圍數縣。現營業點常設在城關南十字街路東,每天下午四點上市,供不應求。因淮陽蓋家鍋盔遠近聞名,所以,歷年太昊陵會期間,周圍數百里的香客,遊人多以能捎回蓋家鍋盔,全家共嘗為幸。
方布袋燒雞/方布袋豆腐把
方布袋燒雞名字來由現在的方家長輩乳名布袋而來,其燒雞製作口味香濃而又不膩,遠近聞名,製作工藝以及作料暫時不得而知,其他幾種(比如符離集燒雞)均不比方布袋。而其豆腐把(薄豆腐切成條煮制而成)正是用這種燒雞的製作程序以及作料製作而成。淮陽人出外多日回來必嘗一口方布袋燒雞和方布袋豆腐把,家宴酒席必不可少。
現在址在主城區--北小關--東關交叉口西,紅旗購物廣場南。
[編輯本段]地方特產
黃花菜—獨具七蕊,黃花菜中的極品
淮陽黃花菜獨具七蕊,黃花菜中的極品淮陽黃花菜菜條豐潤,色澤金黃,質地筋脆,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獨具七蕊,據調查除淮陽之外的任何地區種植的黃花菜皆為六蕊,即使根系是從淮陽縣挪出的黃花菜亦是六蕊,是黃花菜中的極品。早在漢朝時期就已聞名全國,成為朝聖的貢品。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到陳州(淮陽古稱陳州)郊遊時,品嘗過淮陽黃花菜後,在陳州蘇坡亭寫下「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簪」的千古佳句,給予極高的贊譽。淮陽人民以此為榮,把淮陽黃花菜改名為「金針菜」。 淮陽黃花菜是難得的保健品。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菜具有健腦、益智、抗衰老等;提起金針菜,還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呢?據說,秦朝未年,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下陳州(今河南淮陽縣)建都稱王時,士兵們在兵荒馬亂中,把生機旺盛的黃花菜踐踏得不成樣子,當地有個名叫金針的姑娘,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痛惜,於是就對其精心管理培植,結果黃花菜又死而復活。棵棵長得亭亭玉立,開滿醉人的鮮花。後來,人們為紀念金針姑娘,就把黃花菜起名叫金針菜。
泥泥狗—真圖騰、活化石
「老齋公,慢慢走,給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淮陽乃至豫東一帶的人,很多都還記得這首歌謠。曾幾何時,依託太昊陵,方圓上百里的地域內,有這樣一個古老的習俗:沿途的孩子攔住趕廟會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並唱起這樣韻味悠悠的歌謠。被索要者,除了趕快把隨身攜帶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讓孩子們去撿拾,別無選擇,因為那是一種美麗的祝福,當地人認為,把泥泥狗送給孩童或親朋好友可以消災祛病,吉祥平安。所以,南來北往趕會的香客,回去時,總少不了帶一些泥泥狗。淮陽特產淮陽泥泥狗—真圖騰、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陽縣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總稱,當地農民用黃泥捏成的、含納福避邪之意的祭祀物。除了狗外,它還有猴、羊、鳥等110多種形態,相傳已有3000多年歷史,泥泥狗又叫「陵狗」、「天狗」,為淮陽太昊陵所獨有,被譽為「天下第一狗」。據說,「泥泥狗」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贈送親友,可以消災、祛病,頗為神聖。 泥泥狗是用膠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後用大紅、黃、白、綠、桃紅五色點畫出由圓弧曲線、直線和點組成的各種圖案,線條稚拙而生動,色彩絢麗又不失沉穩。泥泥狗造型古樸渾厚,形狀奇特怪異,其題材包羅鳥、獸、魚、蟲與人物,可謂無奇不有,個個充滿著一種虛幻的超脫神秘感,散發出濃烈的鄉土氣味和野性的芬芳。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聲音悠遠明亮,嗚嗚的聲音,彷彿在訴說著一個久遠的神話。 泥泥狗是淮陽獨有的民間文化遺產。淮陽泥泥狗設計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被專家們贊譽為「真圖騰、活化石」和「現代活文物」。
淮陽蒲菜
蒲菜是蒲根剝去硬皮後的嫩芯。淮陽蒲菜歷史悠久,傳說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被困陳、蔡,絕糧7日,就是靠蒲菜維持生命的。從此,蒲菜成為別具風味的名菜。淮陽蒲菜有許多特點:生菜水靈白皙,鮮艷嫩脆,別號「淮陽大蔥」。外地蒲菜麻嘴,而淮陽蒲菜生吃甜脆爽口。淮陽蒲菜燒、炒、燜、煮各具特色,都是淮陽地方風味一絕,外地旅客品嘗後贊不絕口,引以為奇。
槐山羊
槐山羊是我國山羊良種之一,淮陽為中心產區。它具有體質結實,毛細而勻,皮質細密而有彈力。產肉性能好,屠宰凈肉率為38.9%。肉質鮮嫩,膻味小,是皮肉兼用型優良品種。槐山羊板皮具有皮質厚、板面細、油性好、韌性好、彈性強等優點,是製作各級皮革製品的優良材料,在航空工業上也有一定的用途。槐山羊板皮在國際市場上稱作漢口路槐皮,很受歡迎,遠銷美、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玩具,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枕頭虎、套虎等。 在太昊陵,尤其是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廟會上,隨處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布老虎,有單頭虎、雙頭虎、直卧虎、玩具虎、枕頭虎等,形態各異,大小不一。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種兇猛的野獸,而是裝飾化、人格化了的布玩。它們造型天真活潑、稚氣可愛,活像一個個惹人喜愛的孩子,它們雖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態,可是,當人們看到它們時仍以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