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教育哲學有多久的歷史

教育哲學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2-13 16:24:16

㈠ 論述教育哲學的意義

教育哲學的內涵與意義是什麼
1.
歷史發展:古今中外的聖賢對人生的看法和做法,指出他們的生命智慧以及生活藝術,在內在含義部分。

2.
人生的意義:人性以及人生的各種際遇,人面對著自己的生命時,如何給它定位,又如何使自己與生命調和,而開展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3.
當前的社會變遷中,如何定位自己,尤其是在諸多的人生觀中,在大眾傳播媒體的雜多混淆中,如何使自己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不但不隨波逐流,而且更能自救救人,使自己過得幸福快樂,也使人類活得幸福快樂

㈡ 英國懷特對教育哲學的定義

英國是世界上教育哲學研究比較發達的國家,有著專門的教育哲學教席、學會、雜志、網站、研究生培養計劃。20世紀的英國的教育哲學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20年代40年代之前的英國教育哲學可以概括為"規范教育哲學"。"規范教育哲學"是美國教育哲學家弗蘭肯納(Frankena,W.K.)提出的,與"思辯教育哲學"和"分析教育哲學"相對。這一時期教育哲學還沒有成為一門學術性學科和專業,只是哲學家的"業余愛好"。這一時期代表人物和作品有:羅素(B.Russell) 的《教育論》(1927)、懷特海(A.N.Whitehead)的《教育的節奏》(1922)與《教育目的》(1929)、沛西·能(Nunn,P.)的《教育原理》(1920)等。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英國教育哲學可以概括為分析教育哲學。這一階段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開始對教育概念、命題和理論形式的概念分析。1942年,倫敦大學教育學院開始在英國率先設立教育哲學教授職位,由里德(Reid,L.A)擔任,這在教育研究領域還是第一次。哈迪(C.D.Hardie)的《教育理論中的真理與謬誤》(1942)和奧康納(D.J.O'Connor)的《教育哲學導論》(1957)是分析教育哲學代表作。

㈢ 解說教育哲學發展的歷程

中國哲學史萌芽於商周之際,成形於春秋末期,截至"五四"運動可分為三個時期:先秦哲學;秦漢至明清之際的哲學;明清之際至"五四"運動時期的哲學,可稱為近代哲學。
一 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特徵
1.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天人合一為主導原則
到轉向主客關系式的發展史
明清之際特別是王船山以前的中國哲學思想之主流,在對待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上,是天人合一的觀點,只是到王船山才開始發展類似主客二分即思維與存在二分的觀點。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一是儒家的有道德意義的"天"與人合一的思想;二是道家無道德意義的"道"與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又分為兩類:一是發端於孟子、大成於宋明道學(理學)的天人相通的哲學思想;二是漢代董仲舒的天人相類的思想。天人相通的思想復可分為兩派:一是以朱熹為代表的所謂人受命於天、"與理為一"的思想;二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人心即天理"的思想。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不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而把二者看成渾然一體。也就因為這個緣故,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各派一般地說不宜以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二者孰先孰後、孰為第一性孰為第二性來劃分和評判。王船山關於"能所"的思想是對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個突破(盡管王船山有較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使中國哲學史之主流開始向主客二分式過渡,是中國哲學史的一個轉折點;孫中山明確提出

精神物質二元論,實際上就是提出了主客二分式,只是尚未達到西方笛卡爾的主客二分思想的水平。在明清之際以前,中國哲學史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主導,缺乏主客二分思想,從而也缺乏與之緊密相聯的主體性原則;從王船山起,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哲學史開始了向主客二分思想的轉化,開始了向西方近代哲學召喚主體性原則的時期。中國近代哲學可以說就是發展主客二分思想的哲學,就是向西方召喚主體性的哲學。
2.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研究人倫道德為主導到轉而
注重對自然的認識的發展史
明清之際以前,中國哲學史由於重天人合一,把主客看成渾然一體,所以一般地說注重人如何生活於世界之內的人生問題,甚少專門的、明顯的關於主體如何認識客體、自我如何認識對象的認識論問題。講人生問題的哲學叫做人生哲學,講認識問題的哲學叫做認識論。中國哲學史在明清之際以前,以講人生哲學、研究人事或人倫為主,而不注重認識論,從而也不重視對於宇宙之研究,不重視宇宙論。明清之際以後,中國哲學開始轉向主客二分思想,開始注意主體性或自我意識的原則,這才使認識論問題逐漸成了中國哲學的重要問題。
發展科學,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使自然為我服務,此乃主客二分和主體性原則之結果,前者以後者為前提。明清之際以前,因重天人合一,缺乏主客二分思想和主體性原則,故中國雖然不能說沒有科學,但科學不甚發達,也不甚受重視。明清之際以後由於開始了主客二分思想的轉向,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開始召喚西方近代哲學的主體性原則,因而才重視發展科學,重視對自然的認識。如果說明清之際以前的中國哲學史是一部長期以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與協調為主的思想史,那麼,明清之際以後,中國哲學史則是開始重視人對自然做斗爭的思想tL,
3.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天理"壓人的思想為主導
到開始反"天理"的發展史
先秦哲學雖然諸子百家,派別林立,但儒家孔子實中國哲學之真正創始人,孔子之時,無其他學派能與之抗衡,孟子之時,"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但楊墨之言也只是暫行於一時。綜觀整個先秦哲學之諸子百家,仍以孔孟所代表的儒家為思想界之主流。孔子雖少言"天命",但並非不言"天命",他認為"惟天為大",時人亦認為孔子受命於天。孟子的"天",主要是指義理之天,仁義理智四端乃"天之所與我者",孟子明確地把封建道德原理絕對化、客觀化為形而上的義理之"天",然後又以此義理之"天"來壓人,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以"天理"壓人的思想之肇端者。
漢代獨尊儒學,董仲舒的天人相類說更露骨地把封建的三綱五常說成是"天意",用"天意"壓制人權。
魏晉玄學中雖有嵇康、阮籍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但魏晉玄學之主流卻是以調和名教與自然為主旨。隋唐時期,佛道流行,但仍以儒學為正宗,韓愈始終站在儒家"天命"論的立場。劉禹錫有"人理"高於"天理"的思想,惜乎不行於後世。
宋明道學無論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派,還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派,都是以封建道德的"天理"壓制"人心"。心學派主張天理即人心,天理不屬於形而上的本體界,王陽明甚至有疑孔的反傳統思想,但歸根結底,他仍然是把封建道德原理看成是天經地義、神聖不可侵犯的"天理"。
明清之際,王船山、戴震等人都反對宋明道學把"天理"與"人慾"絕對對立起來的觀點,戴震甚至嚴厲斥責人死於理甚於死於法之殘酷。鴉片戰爭以後的先進思想家大都反對儒家的"天命"觀。譚嗣同認為名教既非"天理",也非"天命",而是在上者壓制在下者的工具。章炳麟斷言既無"天",也無"帝",強調一切決定於"人力"。
西方中世紀,壓在人們頭上的是教會神權,是基督教的上帝,與此相似,幾千年來壓在中國人頭上的則是儒家的"天理"和"天命"。西方近代哲學史是推翻教會神權的歷史,中國自明清之際以後的近代哲學史是開始向"天理"、"天命"挑戰的歷史。
"五四"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它所提出的民主與科學的兩大口號頗似西方文藝復興巾人的發現與自然的發現。西方"文藝復興"的兩大發現為此後西方近代哲學的主客二分式和主體性原則提供了思想准備,中國"五四"運動所提出的兩大口號則是自明清之際以後中國近代哲學史的一次總結:既是對主客二分式和主體性原則的轉向的一次總結,也是對發展自然科學知識和反儒家"天理"、"天命"的一次總結。"五四"運動為進一步建立主客二分式和主體性原則,反對以"天理"壓人,發展自然科學,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中國哲學史迄今仍在沿著"五四"的道路前進。
二主要發展階段
1.先秦哲學
中國哲學史在商代已經處於萌芽中。商代把意志的"帝"或"天帝"看成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凡征戰、田獵、疾病、年成、行止,都按占卜結果行事。西周滅商後,有了較為哲理化的"天命"觀,人事被認為是由於天的命令,天人關系實為神人關系。商周之際,有以水木金火土五行為五種基本物質的思想,周代有解釋自然現象的八卦思想和陰陽思想,但都雜有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遠非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以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的萌芽。
春秋時代產生了人為"神之主quot;的思想,先前的天的人格神的含義受到懷疑。鄭國子產明確地說:"天道遠,人道爾。"①這是一種貶天命、重人自身的思想表現,但他講得極其簡單樸素。范蠡則把天道解釋為日月運行的自然規律,強調順應天道,人類才能成功。
孔子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孔子少言天道,但仍認為惟天為大,"獲罪於天,無所禱也"②。孔子所講的"天",大都是有意志的"天",它是統治一切的主宰。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魅其如予何!"④可見孔子已賦予"天"以道德的含義。後來的"天理"的觀念也許在這里已有其思想淵源。孔子這句話當然也還包含了他本人是受命於天者的意想。孔子還說:"群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②這也表現了孔子把"天命"與"聖人"看成一致的思想。孔子的這類言論多少有天人合一之意。孔子以"仁"為根本,"仁"是諸德之帥,他認為他自己所負的"天命"就是教人為仁,"仁"的基本含義就是"克己復禮",即視聽言動均合乎禮的道德行為。孔子提出"正名",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為仁和復禮的具體內容。孔子所謂"聞道",也就是復禮、為仁。當然,孔子的思想除首先是"聞道"之外,也有注意求知的方面,他教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還有求知之方的訓語,但一部《論語》,主要地仍然是以"天命"和"仁"為核心的道德教訓,關於科學和知識方面的理論是極少也極其簡單的。孔子重人道,重"天命"與人之仁德的結合,而輕知識、輕科學認識,是他的哲學缺乏主客二分思想、缺乏以主體性為原則的表現。他的這種思想構成了以後整個中國哲學史上儒家思想的特點。
墨子雖然主張有意志的"上帝",但同時提倡"非命",這與孔子的命定論有所不同。墨子也講"仁",但"仁"的含義是"兼愛",他反對孑L子的克己復禮之謂仁。他提倡"兼相愛,交相利",他的哲學是功利主義。墨子重"耳目之實",提出了"言必有三表"的判斷言論之真偽的標准,墨子顯然已初步探討了認識論問題。
楊朱主張"為我"、"貫己"、"輕物重生"、"不以物累形",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注重個人、注重人的獨立自主性的思想家,他雖然沒有作什麼理論論證,但多少具有西方主體性思想的閃光。
孟子最早提出較明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⑧"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在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日小補之哉。""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①人與天地萬物,在孟子看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之善端(即仁義理智之四端)受於天,原於天,或者說,本天之所賦,這樣,孟子就為封建道德原理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據--天,這種具有封建道德意義之"天"宰制著人。孟子極少講科學認識,他是孔子重"聞道"的思想方面之繼承者和發揚者,他著重將孑L子關於"仁"的思想運用於政治社會,他不僅像孔子那樣著重講"內聖",而更多地講"外王"。
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反對"天"是最高的主宰,提出了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認為"道"或"無"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雖然不像孑L子那樣重人倫、輕視對自然的研究,但他也並不是不重視人的地位,相反,他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明確提出人有卓越地位的哲學家。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這就意味著老子那裡,人、地、天都統一於"道",而"道"又是自然如此、沒有意志的。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現為人與"道"為一;通過"玄覽"的內心直觀,即可達到此種境界。老子雲:"天地不仁",可見老子取消了儒家所講的"天"之道德含義。老子反對以"仁"為最高道德,這與孔子的"克己復禮之謂仁",孟子的四端受於天的思想,都是對立的。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明確區分"為學"與"為道",並認為"為道"高於"為學","為道"是人生之首要任務。老子不以道德原則作為"為道"的內容,這是老子哲學優於孔孟哲學之處,但老子輕"為學"、輕知識,超過孑L盂,對中國的科學認識之發展起了更為消極的影響。當然,老子提倡的"復歸於嬰兒",也不能簡單理解為絕對摒棄知識,絕對否定慾望,它包含著教人達到超知識、超慾望的高超境界的思想,故老子又繼承了楊朱的貴生輕利的思想。老子的"無為"是與"道"為一,一任萬物之自然的意思,人如能順乎"道"而無為,則能做到無不為,無不治。這是老子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也認為世界之本原是"道","道"是自然的、無意志的,所謂"道兼於天",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所以莊子又說:"無為為之之謂天。"①莊子的天是自然。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一也","至人"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是一種與"道"為一、以"道"觀物、"同於大通"的天人合一境界,也就是一種齊死生、等貴賤、同人我、超出一切區別的"逍遙"境界,這種境界可以通過"坐忘"、"心齋"的內心直觀而達到。莊子不像楊朱那樣以避世為"全生葆真"之途徑,他認為只要達到上述境界,就可以享有不為外物所累的個人自由。莊子哲學和老子哲學一樣,顯然與孔孟以義理之"天"壓人的思想是對立的。莊子認為知識無助於"為道",甚至有損於"為道",莊子的這個思想對發展科學認識當然也是有害的。
惠施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從事辯論中邏輯問題和認識論問題研究的人,莊子《天下篇》所說的惠施十事就是關於這方面的十個命題,主要論述了事物之異同關系。他強調具體的、個體的事物是相對的、有限的。惠施十事中提到的"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與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相近,但莊子是從天與人(即世界與人)的關系的角度講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達到此種境界的直觀途徑,而惠施則是從認識和邏輯的角度講萬物之畢同畢異和天地一體。莊子哲學重在"為道",惠施則似有重"為學"即重認識論、重邏輯之意,就此而言,惠施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傳統中是尤為值得一提的。
公孫龍和惠施一樣,主要地也從事於辯論中邏輯問題與認識論問題的研究,不過他不同意惠施的"合同異",而主張"別同異,離堅白",他的主要思想是,概念和共相有絕對的獨立自存性和不變性。公孫龍可說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也是罕見的具有西方那種建立在認識論基礎上的形而上學思想的人。
後期墨家重自然科學知識,有比惠施、公孫龍更為明確的、合乎常識的認識論和邏輯理論,他們已有模糊的主客二分思想,他們按知識來源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還提出了關於辯論的一些基本邏輯原則,對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上的基本范疇也有較多的研究。可惜後期墨家的思想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未佔主導地位。
《易傳》的作者以"太極"為天地之本原,"太極"是陰陽未分之體。《易傳》對自然現象提出了一些解釋,對科學認識的發展有一定意義。《易傳》還提出了"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命題,講述了一般與個別之間的關系。
荀子所講的"天"是自然之天,他所謂"性"是"生之所以然者"①,本屬於天,故和自然之"天"一樣無道德含義,這和孔孟的"天"與"性"的含義不同,顯然是受了老莊哲學的影響。荀子認為道德是人為的,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②"偽"就是人為的意思。這和孟子把人為的封建道德原則說成是"天命",然後又以"天"來壓人的思想不同。但荀子又認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③。荀子在這里又把封建道德原則看成與天地同樣運行不息。荀子不講天人合一,而講天人相分,即所謂"明於天人之分"④。其主要意思是說,人世的吉凶治亂與自然("天")的變化並無必然聯系,應該把兩者區分開來。荀子基於這種思想,反對孔孟的"天命"觀,而主張"制天命而用之"⑨,荀子在這里要求以人來統治天,這與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對立的,不能解釋為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有些類似西方近代哲學家培根等人所講的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但又未達到主客二分的思想高度。荀子是孔子哲學中"為學"方面的繼承者,這和孟子是孔子哲學中"為道"方面的繼承者正好相反。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後期墨家的某些思想,有較多的認識論和邏輯理論,他強調"解蔽"、"虛壹而靜",以求客觀,並注重驗證。荀子哲學中的功利主義思想源於墨子,但不如墨子之極端,他批評墨子"蔽於用而不知之"⑥。荀子還批評了莊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⑦,即不懂人能制天命而用之。他批評辯者不重事實是"蔽於辭而不知實"⑧。荀子對先秦諸派哲學做了他自己的總結。
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與老子的思想,否認有意志的"天",認為社會治亂靠人不靠天,仁義道德亦不來源於天。韓非主張"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①這些話既是對老子的"道"的解釋,也是韓非自己的思想。韓非在這里把"道"和"理"做了明確的區分:萬物各有各的"理",而萬"理"之總匯則叫做"道&qot;,而"道"就在"理"之中。他認為,不接觸物而行,不懂得理而動,是一種"無緣而妄意度"的"前識",即無根據的妄想,只有"緣道理以從事",才能成功(同上)。韓非在認識論方面還強調"參驗"。在社會政治觀點上他和管子所講的"君臣貴賤皆從法"的觀點一樣,也非常注重法治,可惜韓非等法家的這種最高理想在中國未能實現。
2.秦漢至明清之際的哲學
先秦哲學,各派林立,百家爭鳴,波瀾壯闊。秦漢大一統後,思想亦日見統一。儒家思想之主旨是以封建道德的義理之"天"制人,加上儒家對於人倫、政治既有較系統的理論,又有具體的措施,故儒家思想能受到統一後之專制君主的喜愛和提倡。秦始皇採用儒家思想之處頗多,漢武帝、董仲舒更立儒家為正統思想,所以自秦漢以後,特別是自漢武帝以後,中國哲學史便成了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歷史,一直到明清之際,特別是到鴉片戰爭以後,才開始逐漸改變這種局面。
秦漢時期的哲學。董仲舒在秦漢之際陰陽五行學說混入儒家思想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了天人相類的天人合一即"天人感應"說。他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④"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他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③"天"有意識地創造萬物:"天者,群物之祖也。"④他以陰陽五行學說論證天有意志。他認為人本於天,人副天數,人之身像天容,發像星辰,耳目像日月,鼻口呼吸像風氣。他說:"王道之三綱,可求之天。"①"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②天意還可以災異"譴告"人。這是一種最明確地以"天"壓人的學說。
兩漢時期,陰陽家與儒家幾乎合為一體,天人感應、讖緯思想占統治地位,但陰陽家的學說中亦有科學萌芽。
西漢末年,揚雄一方面批判了讖緯思想,並認為陰陽家之言不合於聖人,企圖使儒家思想脫離陰陽學說,一方面又稱道老莊,吸取了道家的某些思想。但他仍以儒家為主導,以孔子為正宗,嘗自比於孟子。揚雄認為"玄"是萬物的本原。他強調道德修養,但也注意到知識的重要性。他既肯定歷史的繼承性,也肯定改革的必要性,認為"可則因,否則革"。

㈣ 教育哲學的中國哲學

在中國教育界,開始研究和講授教育哲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杜威來中國講學,講授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較大,從此中國也有人開始研究和講授教育哲學。當時在高等學校首先開設教育哲學一科的是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後來逐漸推及全國的高等師范院校和一般大學的教育系,有的中等師范學校也作為選修課開設。那時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不但翻譯出版了杜威在華的全部講演稿和他的主要論著,並對西方當時流行的教育哲學流派作了詳略不同的介紹。在20~40年代出版了十幾本中國教育理論工作者自編的教育哲學論著,其中主要的有:范壽康的《教育哲學大綱》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姜琦的《教育哲學》、范琦的《教育哲學》、錢亦石的《現代教育原理》、林礪儒的《教育哲學》。張栗原的《教育哲學》等。在這些教育哲學論著及其他有關的文章中,雖然都有各自的體系和見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上那個時代的特點,主要是或多或少地受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也有少數的是出自德國的古典唯心主義或宗教哲學的。其中,曾有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者,在他們的論著中試圖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教育哲學,如林礪儒、錢亦石、張栗原的論著。雖然這些論著還不能說已臻完善,而且有的問題還脫不出實用主義的影響,但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上,已較過去大為不同,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有的至今尚有研究價值。

㈤ 教育哲學的哲學體系

從教育哲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它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因而從體繫到內容,至今尚處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階段。從國內外的教育哲學著作來看,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體系:①以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為主的教育哲學體系;②以研究教育流派為主的教育哲學體系。前一種可以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為例,全書共講了26個專題,從教育的本質、作用到教材、教法以及知識、道德等問題都作了全面的論述。後一種可以當代美國教育哲學家G.F.尼勒的《教育哲學導論》作為代表,全書共講述了實用主義、進步主義、要素主義、永恆主義、改造主義、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等幾個主要教育哲學流派。有的教育哲學論著,兼有上述兩種體系的內容,如當代美國教育哲學家J.S.布魯巴克的《現代教育哲學》。在該書中除分別論述了學校與社會、教育目標、課程、方法論、職業權利與義務等問題外,還對當代各個教育哲學流派作了介紹和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的教育哲學論著,多屬第一種體系,也有兼采第二種體系的。其論述的內容一般包括有教育本質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價值論和教育方法論等基本問題。也有的從論理學、倫理學、美學來論述教育的,或者從心靈論、知識論、道德論、社會學等方面來論述教育問題的。總之,雖體系各異,但概括說來,一類是從哲學的體系出發來論述教育問題,另一類是從教育的基本問題出發來作哲學分析。

㈥ 教育哲學的定義是什麼

問題一:什麼是教育哲學 第一節 教育哲學的定義
一、我國教育哲學家的定義
黃濟的觀點:(1)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上理論問題。(2)這是一門邊緣學科。(3)是教育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應當給教育科學研究以理論上的指導,而教育科學的發展又給教育哲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4)教育哲學應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桑新民觀點:(1)從定義上來看,教育哲學是哲學的應用學科。(2)教育哲學是研究教育領域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3)從研究的方法和途徑來看,教育哲學是對各門具體教育學科知識的概括總結。(4)從研究的目的和成果來看,哲學要提示世界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教育哲學則要揭示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二、國外教育哲學家的定義。
郎特里觀點:教育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其內涵一是建立有關知識、認識與作為制度化社會活動的教育的思想體系;二是澄清教育要領的含義。
三、教育哲學的新定義。
先看哲學觀念的。
(一)20世紀哲學的轉向。
1、從「大寫的哲學」到「小寫的哲學」。這兩個詞是美國當代哲學家羅蒂研究當代哲學變革時所用的兩個概念。「大寫的哲學」基本特徵包括:哲學是一切文化之王,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家是一切知識分之之王;哲學活動的目的是「發現」絕對的大寫的「真理」、「善」或社會生活的最終原則。「小寫的哲學」的基本特徵有:哲學不再是「文化之王」,從「文化之王」的寶的寶座上跌入到「知識公民的先烈中,哲學知識在知識家族中不享任何特權,同樣需要質疑;哲學家也不再榮膺知識分子的王冠,固守那些所謂永恆的問題,他們只不過是興趣廣泛的知識分子。
2、從「貴簇的哲學」到「平民的哲學」波普爾他希望用「理智的謙虛」來代替「理智的傲慢」。他還指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哲學家,因為他們好歹都要對生與死表示一種態度。
3、從「認識的哲學」到「存在的哲學」。
4、從「規范的哲學」到「解放的哲學」。規范的哲學它排斥異已,壓抑異已,追求同一性和共性,並因此處於不斷的哲學沖突之中。「解放的哲學「鼓勵多樣、新生差異、開發歧見、提倡對話和交流。
5、從」抽象的哲學「到」具體的哲學「。
尼采認為:抽象的哲學是」冰冷的理性」、「蒼白的真理」、「空洞的存在」傳統的西方哲學切斷了哲學與生活和存在的聯系,是沒有生命、沒有色彩、沒有生機的行將腐朽的東西。

問題二:教育哲學知識與人生的關系是什麼意思 「理性」其實是人脫離「自然的人」進而成為「社會的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不同歷史時期,甚至不同的哲學領域中,「理性」的地位和意義各不相同。但其中也包含著共性的東西,那就是「理性」本身始終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思維活動,同時它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形式。同時,作為人的基本特性,它所具備的歷史性也使它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地在發展和重構

問題三:在教育哲學中,理智的誠實的定義 黃濟的觀點:(1)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上理論問題。(2)這是一門邊緣學科。(3)是教育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應當給教育科學研究以理論上的指導,而教育科學的發展又給教育哲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4)教育哲學應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問題四:教育哲學論述題中 簡述哲學歷程 謝謝 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角度,他曾經預測過世界的大小是有限的,他通過觀察埃及和希臘天空中星座位置的不同得出地球大小不大.星空是世界的一部分,包裹著地球. 當然,如果從古希臘不可知論者的角度出發,一切都不可信,世界既可以是有限的,也有可能是無限的. 到了中世紀,人們相信地球有邊緣的,大海的盡頭會讓人掉下來.事實上直到科學革命之前人基本上沒有把自己的活動范圍擴展到天空的想法,因此世界狹義上就是直地球. 基督教對中世紀的影響基本上是對死後世界的定論,但是大量對天堂和地獄的詳細描寫(例如神曲),也間接地指出世界的有限性.當然了,這並不是定論,神學家可以進行不同的闡述. 麥哲倫環繞地球後,基本上狹義的世界有限說就已經確定了. 事實上包括現代的理解,宇宙也是有限的.愛因斯坦也曾經「錯誤地「做出了宇宙大小守恆的系數. 如果我們按照西方哲學對人生活的世界進行闡述的話,在絕大多是時間世界的有限性應該被普遍接受的. 個人愚見,歡迎批評.

問題五:如何理解教育哲學的任務 教育哲學: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的一門學科。它綜合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及其他教育學科的知識,對教育中的基本問題,用哲學觀點給以理論上的闡明。就教育學與哲學的關系來看,教育哲學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認真總結中外歷史上,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多年來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論建設中的經驗教訓,研究新時期教育的新任務、新課題,提高理論思維水平,發揮教育哲學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作用。

問題六:合自願性所指的快的教育哲學是什麼意思 合自願性 教育過程必頇尊重學習者的自由意志(施教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共識)

問題七:教育是對人心靈的陶冶屬於什麼定義 按照美國教育哲學家謝弗勒對教育陳述的分類,
「教育是對人 心靈的陶冶」屬於教育的描述性定義。

問題八:哲學的含義是什麼 50分 定義:所謂的哲學,用數學語言來說就是「點」(point),即觀點,論點,出發點,。
觀點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
論點,包括唯物論,唯心論,等等
哲學的含義:哲學是提供依據、立場

問題九:在哲學中「發展」的定義是什麼? 就是不斷地變化發展,向前向上的運動。

㈦ 先有教育學後有教育哲學的原因

哲學要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教育學是具體科學,教育哲學是領域哲學。教育哲學要以教育學為基礎,因此,先有教育學,後有教育哲學。

㈧ 教育哲學的基本問題

學的內容十分廣泛,要一時半刻說清楚很難,但是簡單地說,哲學是以一種純粹專的思考活屬動探究和反省有關人生、知識、社會、政治、道德、真理、科學、技術、邏輯、文學、藝術、價值等根本問題的學科。在這一點上看,哲學和數學可以說是非常相似,都是以純粹的思考活動去解決問題,但是哲學關注的問題卻比數學更加普遍和廣泛。因而在各種領域內都會有相關的哲學問題,所以在目前中國的學科體系中,哲學被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倫理學、科學技術哲學8個二級學科,但是由於中國的哲學教育幾乎都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被馬克思主義化了,所以學科建設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合理,遺漏了象本體論、形而上學、認識論等重要的領域,但是總的說來,簡單地說哲學的探究活動的焦點都集中在三類工作上:1.概念分析;2.推理及證明;3.其他學科沒有處理的問題。希望能對你有所

㈨ 教育哲學的意義

哲學是智慧學,哲學是聰明學,哲學將幫助我們開啟心智,形成智慧。如果我們能夠藉助哲學這個利器,我們會更好地反思教育實踐,更新教育觀念,形成教育信念。

教育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哲學,教育哲學在我們實踐中有意無意地發揮著作用。學習教育哲學,掌握教育哲學,不僅可以發展我們的思維能力,形成多視角分析問題習慣,也將帶給我們一種洞察力。

在參加第十期優秀校長研究班第二天,萬恆老師『』強勢『』推薦由(美)奧茲門著,石中英等翻譯的《教育的哲學基礎》這本書,並要求我們每周按照規定進度學習,還通過簡書APP適時推送學習心得方式進行監督。內心略感壓力,更感激班主任的用心良苦。

我想如何閱讀這本書。首先,明確一個目標就是要形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教育哲學概念地圖。盡可能了解書中的哲學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則,這些哲學派別的歷史背景,以及它們與教育目的、課程、方法及教師角色發生的關系。了解它們如何影響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我粗略概覽了本書的目錄,導論和十章內容,包括理念論、實在論、東方哲學、實用主義、改造主義、行為主義、存在主義、分析哲學、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等。以時間為序,以典型人物線索,平易易懂。

我認為必須強調的是,無論哪種哲學理論都有利弊,都有現實的局限性,我們要辯證地學習,要聯系實際地學習,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㈩ 教育哲學的沿革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孔丘、墨翟、孟軻、荀況等,都從各自的哲學觀、政治觀、道德觀、人性論、認識論等方面出發,論述過教育問題。在歐洲,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也都用自己的哲學觀點論述過教育問題。但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教育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一些學者認為,直到17 世紀時, 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一書問世,才標志著教育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最早的教育學講座,仍然大都由哲學家開設,如德國哲學家康德就曾於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開設過教育學講座。隨著教育科學的繼續發展,教育學又與哲學相結合,才形成為教育哲學這一學科。
1848年,德國哲學家J.K.F.羅森克蘭茨著的《教育學體系》出版,後經美國人A.C.布雷克特譯為英文,名為《教育哲學》。一般認為,這是教育哲學一詞的由來。後來有許多哲學家和教育家編著教育哲學,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美國教育家J.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該書副題為《教育哲學引論》。
20世紀初,實驗教育學產生,主張用科學實驗方法研究教育問題。此後,在教育理論上展開了教育科學與教育哲學之爭。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強調他們的實驗研究是科學的,而把教育哲學看作是主觀的,沒有精確的方法。但是,教育哲學仍然在發展著。因為教育實驗科學的發展,並不能完全解釋教育理論中的所有問題,諸如教育的本質、目的、價值等問題,仍需由教育哲學來回答。另外,由於近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矛盾的加劇,在如何改革教育的問題上,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現代西方的一些哲學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從不同的哲學觀點出發,提出各自對於教育問題的不同見解,形成為教育哲學中的各個流派,這就是當代教育哲學廣泛發展的原因所在。

閱讀全文

與教育哲學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