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明這樣做是借鑒了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增兵減灶
增兵減灶是孫臏在馬陵之戰中,通過減少灶坑迷惑龐涓,讓龐涓以為齊軍潰亂,而實際上卻是在引誘龐涓追擊
而諸葛亮則通過添灶讓司馬懿認為有伏兵而敢追擊,從而安全撤退
B. 孔明借東風的故事
三國時代,在赤壁發生了一次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叫「赤壁之戰」當時魏軍的曹操擁兵百萬,想吞並南方。吳、蜀就聯合起來,一起對抗魏。
吳軍的統帥周瑜和蜀軍的軍師諸葛亮在一起硏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們決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輕敵情緒,採用火攻的作戰方案周瑜先用反間計,誘使曹操殺死了曹軍中熟悉水戰、可以抵擋他們的得力將領蔡瑁、張允。接著又叫龐統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船連在一起。
這樣,如果著起大火,戰船不能分開,曹操的軍隊就會全軍覆沒。周瑜又使出「苦肉計」:當著很多人的面痛打老將黃蓋,然後讓黃蓋去詐降曹操。
實際上,黃蓋在歸降的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准備詐降時沖向曹營發起火攻切都安排好了,周瑜卻高興不起來,反而憂慮成疾,卧床不起。
原來,要達到火攻的目標,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向北岸曹軍放火,必須依仗著東南風才能辦到。
而當時正當隆冬季節,天天都刮西北風諸葛亮拜訪周瑜,周瑜急切地請教諸葛亮有什麼辦法。諸葛亮對周瑜說,自己能呼風喚雨,可以借三天三夜東南風來幫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築了一個土台,叫「七星壇」。
諸葛亮在「七星壇」上祈求東南風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過氣象觀察,預測到了刮東南風的日期。到了預定的日期,果然東南風大作,周瑜順利地完成了他的火攻計劃。
簡要概括: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已經做好了准備,要發動火攻一舉燒毀曹軍的戰船,打敗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錯,竟然沒有想到火攻對風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時節長江中游一帶多刮西北風,沒有東南風。
如果就著西北風放火,曹軍處於上風頭,剛好燒了自己,根本燒不到曹軍。周瑜想不出辦法,一下子病倒了。
諸葛亮當時在周瑜軍中幫著出謀畫策,他知道周瑜的病因,便給周瑜開了一個「葯方」:「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讓諸葛亮想辦法「搞」來東風,諸葛亮當即答應:「可以借。」於是周瑜讓人建起一座七星壇,諸葛亮裝模作樣地上壇作法,要「借東風」。到了作戰那天,果然東南風大起,周瑜乘機發動進攻,一舉擊攻了曹軍。
(2)孔明出師借鑒了歷史上哪個故事擴展閱讀:
1、赤壁鬥智
劉備率軍到了夏口(今湖北漢口)之後,諸葛亮說:「如今態勢緊急,我請求親赴江東求救於孫權。」當時孫權率領軍隊駐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觀望事態的發展。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諸葛亮為孫權分析局勢:「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也把部眾聚集在漢水之南,打算與曹操爭奪天下。
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勢力,基本上占據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所以劉豫州逃到了這里。
接著,諸葛亮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
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為何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
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2、相關人物簡介:
(1)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C. 孔明出師借鑒了歷史上有名的什麼故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D. 孔明學成出師於水鏡
諸葛亮在水鏡先生那兒已經學滿三年了。一天早晨,水鏡先生對他的十幾個學生說:「今天我出個題考考你們,合格的算出師;不合格的,往後不準對人說是我的學生。」
水鏡先生的考題只有一道:從現在起到中午,誰能得到先生的准許離開考場,誰就算學滿合格。出完題,水鏡先生端坐堂上,注視著學生。學生們為了走出考場,有的假裝說要上廁所,有的謊報後院起火,水鏡先生一概不加理睬。課堂上,只有一人面無難色,就是諸葛亮,他竟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兩個時辰過去了。諸葛亮打個哈欠站起來,看見同學們因無法走出考場,一個個急得坐立不安,不禁大怒。他一把拉住水鏡先生的衣襟,吼道:「你這先生太刁,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給你當學生了,快還我三年學費來!」
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今天竟被一個學生辱罵,不禁氣得渾身哆嗦,大叫:「龐統、徐庶,快把這個畜牲給我轟出去!」諸葛亮還拗著不走,硬叫水鏡先生還他學費。龐統、徐庶死拉硬拽才把他拖了出去。
一出考場,諸葛亮立刻拾起一根柴棍,讓龐統和徐庶給他捆在背上,轉身返回考場。
原來,諸葛亮在考場上大罵水鏡先生,是為了把先生激怒,放自己出考場,因為別的辦法已證明都行不通。他既然已出考場,就等於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取得了做水鏡先生徒弟的資格。但是,學生罵先生總是不對的。因此,他身負柴棒重回考場,效法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來請求水鏡先生原諒他的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