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遇到挫折堅強面對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遇到挫折堅強面對的名人事例:
1、華羅庚:
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
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後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
❷ 歷史上那些面對挫折困難積極面對最後成功的名人有哪些
有海倫·凱勒、斯蒂芬·威廉·霍金、孫臏、張海迪、司馬遷等。
1、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
由於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錯誤,她說話也含糊不清。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
2、斯蒂芬·威廉·霍金
1963年,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3、孫臏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後來出仕魏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
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
在齊威王面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後來,在齊魏馬陵一戰中,龐涓被孫臏打得「智窮兵敗」,無顏見世人而自刎,孫臏從此名揚天下。
4、張海迪
張海迪五歲時,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後的十六年間,她先後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佔三分之二的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的命運是很不幸的,可是在黨和人民的撫育、關懷和幫助下,她沒有沮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
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
翻譯了十六萬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的病痛,用自學的醫學知識和中醫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
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的青年學習、工作和進步,使他們奮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貢獻。
她在高考預選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進校門,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進了大學,她自己不能進工廠勞動,到邊疆保衛祖國,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成為先進生產者、戰斗英雄。
5、司馬遷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擊敗而降敵,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判以死刑。單位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除一死,在獄中司馬遷堅持撰寫著《史記》。
司馬遷出獄後擔任中書令一職,繼續發奮寫書,最終得以完成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司馬遷隨後離開了長安,不知所向。
司馬遷自小學習古文,在父親的親身教誨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導下,司馬遷學識更為淵博,他一生為完成《史記》創作而忍辱負重,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給後世巨大的精神財富,而關於司馬遷的故事也必將流芳千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蒂芬·威廉·霍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海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倫·凱勒
❸ 歷史上有哪些人在仕途失意時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造福百姓
李白早年就有安社稷,濟蒼生的宏遠,為實現理想,他20幾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42歲才應招入京,他幾入長安求士 壯志難酬 但對祖國命運與前途的關心並未減弱。
宋代的歐陽修把個人的師徒失意轉化為與民同樂
蘇軾也是一位仕途失意的文人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辛棄疾。陸游 蘇東坡 林則徐
❹ 面對懷才不遇、仕途險惡,北宋文人怎樣何調整心態
立功、立德、立言是大夫們終極的人生追求,然而,仕途險惡似乎是歷來不變的定律。
北宋以文治國,網羅了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們多自負其才,相處在朝廷內部,因政見不合而經歷了升沉不定的仕宦風波。
由於他們所長各異,見解難免分歧,因此對於改革的步調有所不同,最後竟形成了君子小人互相傾軋的黨派之爭。
文人們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遭遇了仕途浮沉,常懷“有志難伸”的感慨。因此,“悲士不遇”便成為他們賦中的主題,而這大抵是因為現實終難符合理想。
王曾與宋祁:詠物抒情, 感慨萬端
北宋的文人多出身寒門,他們原不以今生的困頓、寂寞為意,而以不能留千秋之名為憾,他們往往選擇以“賦”來詠嘆自己仕途的彷徨與苦難。
例如,王曾的《矮松賦》詠物抒情,表達了在仕途上的無可奈何之情。
他雖然生活在宋太宗、宋真宗天下太平時期,也兩度參知政事和入相,但因個性耿直,一生仕途仍有頗多波折,故托心於“矮松”形象,此中蘊含了強烈曲折的政治意識和人生感受。
陸游畫像
玲瓏說
歷來文人在宦海之中若有不如意,常發詠為哀嘆之聲。以“賦”來抒情寫志,乃自古不變的定則。然北宋文人所抒之情志,不僅獨一己的仕途失意而已,還包括憂君、憂民等種種情思。
這種抒發“不遇”的作品,或抒寫被貶後的感慨,或觀物度己、借物抒懷,或有扼殺才士之嘆,或直接描寫人之遇與不遇……
矯激剛烈之性,經世致用之心,在北宋文人中比比皆是。他們雖心存用世,然世則未必納之。
但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文人雖常有“不遇”之情,卻往往能化抑鬱為超脫曠達,這和其他朝代的文人又有著明顯的差異。
❺ 在歷史上哪些名人遇到挫折後依然堅強面對的
遇到挫折堅強面對的名人有:巴雷尼、海倫·凱勒、斯蒂芬·威廉·霍金、孫臏、張海迪、司馬遷等。
1、巴雷尼
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
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
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❻ 名人調整心態 努力奮斗 最終獲得成功的例子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
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6)失意時如何調整心態歷史上名人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
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