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語「兩袖清風」的典故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這個成語源自明代於謙。
於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曆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絹)帕蘑(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閭閻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此詩寫成後遠近傳誦,為一時佳話。於謙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極度不滿。
B. 兩袖清風的典故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於謙,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不小的官。當時官場黑暗,營私舞弊貪贓受賄成風,於謙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頗有政績。
據說,於謙當兵部侍郎時,有一次巡撫河南。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驕橫跋扈,貪贓納賄,無所不用其極。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於謙對王振的不法妄為,早已十分厭惡。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蘑茹、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品?送給權貴們作個人情。於謙聽了哈哈一笑,當即展紙揮毫,賦詩一首:
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然後,他果然不帶一物,兩袖清風地上路了。由此,清風兩袖(或兩袖清風)這個成語便常常被用來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C. 成語「兩袖清風」的典故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是明朝於謙的一首詩,成語兩袖清風就從這里流傳下來了!望樓主採納!
D. 逼上樑山 兩袖清風哪一個是歷史故事
逼上樑山是水滸傳的故事。豹子頭林沖,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一天,林沖帶著妻子去岳廟進香。途中遇見花和尚魯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林沖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沖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侍女錦兒慌忙報信說,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攔截。林沖急忙向魯智深告辭,去岳廟追趕歹徒。林沖抓住歹徒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一夥一看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得,多有沖撞。」說罷將高衙內擁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聽明情況便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沖勸阻。林沖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逃走以後仍不死心,還想霸佔林妻。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沖騙進高府,誣陷林沖持刀闖入白虎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夥不便在京公開殺害林沖,便將林沖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買通差人,陰謀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沖,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林沖被分配看管大軍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滄州,放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沖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沖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自己的計謀,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將仇人一個個殺掉。以後,林沖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兩袖清風。明人都穆的《都公譚纂(zuǎn)》記載了下面的故事。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於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E. 兩袖清風"一詞最早出自誰的故事
明·於謙《七絕·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元·魏初《送楊季梅》「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
F. 「兩袖清風」怎樣個的來歷
兩袖清風 原本為於謙的故事 於謙曾經在河南,山西做官。按當時的規矩,地方官員每年都要到京城受考查。一些貪官污吏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用搜刮老百姓的線財向京城的上司送禮、行賄。有一年輪到於謙進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區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計劃整理好,便准備動身了。手下人攔住他說:「您什麼東西都不帶怎麼行呢?」於謙裝作不懂地說 我應該帶的都帶齊了 還帶什麼呀 手下人說 你進京不送禮 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啊 !於謙又好氣又好笑地說:「你看,我一年只有這些傣祿,家裡還有父母妻兒,哪裡有多餘金銀去巴結上司啊!」「沒有金銀帶些地方特產嘛!」手下人著急地說。 「地方特產?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麼能拿去討好上司?」於謙說著,提起兩只袍袖對手下人說:「你看,這就是我要帶的東西。」 手下人弓著身子仔細看了看,不懈地問:「你帶的是什麼?「兩——袖——清——風!」於謙說完哈哈大笑起來。
G. 兩袖清風小故事
【注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示例】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H. 兩袖清風,是什麼意思
兩袖清風:意為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 現多數比喻為官清廉、不貪贓枉法嚴於律己的人。明代況鍾、於謙均曾使用此語作詩。
兩袖清風是一個成語,讀音是liǎng xiù qīng fēng。
出自: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翻譯:身上飄揚的袖子隨風搖曳,隨著月色的輕柔,拄著手杖踏上了橋。
(8)兩袖清風自哪個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兩袖清風的典故:
此外,元朝陳基在《次韻吳江道中》一詩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兩袖清風身欲飄,仗藜隨月步長橋。」只不過當時這一詞語還沒有與為官清廉這一意思聯系在一起。
到了明朝吳應箕的筆下,「兩袖清風」這一成語就已被用來表達清貧之意了:「入計時,止於兩袖清風,欲送其老母歸楚,至不能治裝以去。」
從此以後,「兩袖清風」(亦作「清風兩袖」)才逐漸演變成為官清廉的意思。如明朝另一位清官況鍾(1383~1443年)在出任蘇州知府任滿赴京考績時,為拒收群眾送的禮物,就曾作詩雲:「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
I. 程門立雪,投筆從戎和兩袖清風是不是歷史故事
是歷史故事,這三個故事的主人公楊時,班超,於謙歷史上都確實存在的。
程門立雪梗概: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有學問的長者要尊敬。
投筆從戎梗概: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於是就參軍了。
兩袖清風梗概:明代的地方官進京見皇帝時,要送禮物給皇帝及權貴,以博取他們的歡心。兵部侍郎於謙對此事非常反感,他從外地進京時,不但沒有帶西,還做了一首詩以表示自己的態度。詩中說,雖然當地有絹帕、麻菇、線香等土產,但它們是百姓的生活依靠,當官的要是去搜刮,那百姓可就遭殃了。所以他見皇上什麼都不帶,只有兩只袖管里的風。這個成語比喻為官非常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