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蘇「存在感最低」的城市在哪裡,旅遊景點多不多
江蘇,地處東部沿海地區,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經濟發達、旅遊資源眾多的大省,歷來就是江南最為富庶的地方之一,是唯一的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一般提起江蘇,會想到省會南京、蘇錫常等城市,而緊鄰南京的這個地級市卻經常被遺忘。
B. 蘇錫常的方言和浙江話差不多,那古代蘇南是屬於浙江的嗎
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江蘇與安徽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要深於浙江。
江蘇的中部和安徽的大部,都屬於江淮文化圈,方言為江淮官話,
歷史上這兩個地區曾經同屬江南省,康熙拆江南省時,如果按地理文化區分,照道理應該蘇中皖北分在一起,蘇南徽州分在一起,但也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導致了江蘇和安徽的出現。至於蘇北的徐州、連雲港,其實從文化習俗、語言上來講都應該屬於山東文化,至於為什麼不劃在山東而放在江蘇,也應該是中央集權政府怕山東太大的緣故吧。
C. 常州吟誦的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常州吟誦屬於吳地吟唱流傳下來的一脈,迄今為止,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考察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吳地吟唱(吳吟),肇始於戰國時代,經唐宋發展,明清走向繁盛。
常州古屬吳地,吳地的概念最先源於春秋後期五霸之一的吳國,當時吳國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蘇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區和皖東地區,狹義上的吳地一般就是指的蘇南(蘇錫常)、浙北(杭嘉湖)。如《戰國策·秦策二》中就有「誠思則將『吳吟』」的描述,可以算是運用吳語吟誦的最早記載。
秦漢以後,「詩」、「歌」雖然分家,但吟誦作為最基本的表現手段之一,仍以其獨具的魅力被傳承了下來。即便在魏晉南北朝的「清商樂」中,也依然能感受到來自吳吟、越唱的影響。至唐、宋二代,有關「吳吟」的描寫更不乏見於文人詩作:如《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李白);「越調管吹留客曲,吳吟詩送暖寒杯」(白居易《戲和賈常州醉中二絕句》);「楚國茱萸月,吳吟梨栗船」(貫休《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名垂小篆矜垂露,詩作吳吟對綺霞」(徐鉉《送應之道人歸江西》);「吳吟未至慢,楚語不假些」(陳師道《與魏衍寇國寶田從先二侄分韻得坐字》);「馬蹄又入風埃去,回首吳吟謝迮翁」(秦觀《題湯泉二首》)等,其流行的程度可見一斑。明清以降,常州讀書之風熾盛,文人名士輩出,為東南之冠,有「常州星象聚文昌」(袁枚)的美譽。
由於吟誦歷來為前人慣用的讀書方式,而讀書風盛又帶動了常州吟誦風盛,故「吳吟」傳統在當地被很好地繼承下來。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了近代,直到「五四」運動前,吟誦不僅是當地文人在創作、交流和欣賞詩文時的通用方式,也是少兒學習詩詞古文必不可少的入門工具。
「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後,白話文、新體詩逐漸取代了文言文、舊體詩的歷史地位,傳統的吟誦藝術漸趨衰微,吟誦日見稀少,以至於吟誦成為了少數文人學士掌握的「絕學」品種。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當地採集、收錄的情況看,吟誦者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界,所吟內容在相當程度上還保留著歷史的傳承,與社會上零星分散的藝人或愛好者(僅吟「絕句」)相比,其掌握的吟誦音調要豐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