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的人是誰
歷史上單刀赴會的卻並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反面教材。這是藝術家們的創作,並非歷史真相。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
⑵ 歷史上單刀赴會的是誰
單刀赴會的是關羽。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關羽為了荊州之事隻身過江,與魯肅會面,以下為其簡要內容。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肅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題,索還荊州。關公開始時以飲酒莫談國事為由將話題叉開,哪料魯肅步步緊逼;關公乃以劉備繼承漢室土地為由,且使刀鈴錚錚直響。周倉插話:「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抵賴之言,毫不掩飾。關羽於是變色而起,從周倉手中奪過大刀,假裝怒叱道:「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叱周倉,實在魯肅!接著,關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親熱之中又帶有幾分殺氣:「今天飲酒,我已經醉了,莫要再提荊州之事,擔心我這刀傷了故舊之情。改日我再請到荊州赴會,再作商議。」魯肅被他一提,掙脫不得,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興嘆。到了船邊,關公才放了魯肅,拱手道謝而別。魯肅如痴如醉,半晌才緩過氣來。
⑶ 單刀赴會與哪個人物相關
歷史上確有單刀赴會,但孤身赴單刀會的是魯肅,而不是關羽。
這話要從劉備和孫權爭荊州說起。荊州是南北樞紐,兵家必爭之地,原先劉備算是從東吳借了荊州,到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取得益州後,第二年孫權就派諸葛瑾去向劉備要還荊州,劉備不答應,推多說:「我正要去取涼州,待涼州到手,就將荊州全部歸還給吳。」孫權知道這是故意拖延時間,就派呂蒙等領兵二萬去取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另派魯肅領兵一萬,屯駐在巴丘以御關羽。孫權自己駐軍陸口,負責指揮調度。呂蒙等攻打三郡時,劉備領軍到公安,派關羽三萬兵馬到達益陽,和魯肅軍隊形成對峙局面。
魯肅在當年借荊州給劉備時,曾以吳蜀聯盟的道理說服孫權,如今雙方為荊州問題摩擦越來越大,已達到劍拔弩張的程度,魯肅卻仍堅持雙方聯盟的基本觀點,盡量想消解矛盾,化干戈為玉帛。於是,他約關羽會談,雙方各按住兵馬不懂,只是諸位將軍單刀赴會,關羽表示同意。 魯肅手下部將恐對方又變,權魯肅別去關羽營地赴會。魯肅說:「今日之事,應先講清道理。再說劉備情有欠負。是非未決,關羽怎麼敢對我動手,!」者表現出魯肅有膽有略,有勇有謀,不已個人安危為慮,而以大局為重的高風亮節。 到了關羽營地,魯肅就提出歸還荊州的要求,關羽說道:「赤壁之戰,劉備親臨行伍,侵不卸甲,戳力破曹,豈能是徒勞一場!如今立足荊州不久,你怎麼可以以就此收回去呢?」關羽這話口氣當然是毫不示弱的。魯肅聽了,回答到:「不然。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並荊州,這種行為聯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再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曲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魯肅的這番話直說得關羽無言以對。
⑷ 正史上單刀赴會的是誰
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的人是誰。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三國演義》中,關羽有一個「單刀赴會」的故事。但是在歷史上單刀赴會的卻不是關羽。如題,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的人是誰?
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 的是魯肅。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帶著幾個部將,佩掛單刀赴會。
image.png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駁得關羽面紅耳赤,理屈詞窮。尤其是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並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image.png
單刀赴會主人公明明是魯肅,結果卻被按在了關羽的身上。《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很大的價值,但是小說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點,所以難免會發生張冠李戴的現象。
⑸ 在歷史里單刀赴會的是誰
實際上真實的人物是,東吳的魯肅,,單刀赴會,而不是關羽,
⑹ 單刀赴會是講哪個三國人物
講的是關羽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⑺ 「單刀赴會」的主人公是誰呢這故事說的是什麼
看過《三國演義》經典著作或者電視劇的人,應該都知道在第66回有一出十分精彩的戲。那就是在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還未完全形成,孫權趁劉備尚未掃平蜀地之際而提出索要荊州。在得到拒絕的情況下,孫權便派大將呂蒙率領大軍先後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得知消息的劉備不甘受此屈辱,便親自率軍奔赴公安(今屬湖北省),派大將關羽奪回三郡,並與屯兵陸口(今屬湖北省)、益陽(今屬湖南省)一帶的孫權、魯肅對峙。
但故事的劇情自此與真實的歷史發生了偏差,《三國演義》塑造了「義不負心泰山重,忠不顧死何言輕」的關羽,贊頌了他「吾來日獨駕小舟,只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的英雄氣概,而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魯肅當成了陰險狡詐、鼠目寸光的小人。描繪了關羽只帶領十幾名親衛,便赴魯肅邀請會談,面臨危境而泰然處之,從而化險為夷,並繼續維持孫劉同盟的故事。
⑻ 單刀赴會的主要人物是誰
關羽
副:內容
【典故】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那是藝術家的創造,並非歷史。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⑼ 歷史上真實的「單刀赴會」,赴會的是誰
歷史上真正「單刀赴會」 的是魯肅。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
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帶著幾個部將,佩掛單刀赴會。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駁得關羽面紅耳赤,理屈詞窮。尤其是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
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並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單刀赴會主人公明明是魯肅,結果卻被按在了關羽的身上。《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很大的價值,但是小說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點,所以難免會發生張冠李戴的現象。
⑽ 單刀赴會的歷史人物是誰
單刀赴會的歷史人物是魯肅,如果你要說三國演義,裡面的話,那麼就是關羽,如果要是真正的歷史的話,那麼就是魯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