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認識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被證明為正確的理論,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得到豐富和發展;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作為一種運動,它順應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第一,作為一種理論,它是科學的,經受住了社會歷史發展實踐的檢驗。馬克思所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結論,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分析和探索基礎之上的,是來自實踐並通過實踐檢驗的客觀真理,因此,使得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基礎上的科學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理論,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飛躍。該理論所預示的美好社會,不再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不是所謂永恆真理與正義的要求,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要實現這種美好社會,必須依靠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行社會革命,以無產階級專政取代資產階級專政,建立新的社會制度。150多年來,盡管資本主義經過自身的調整和發展,出現了許多人們始料不及的變化,某些社會主義國家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暫時復辟,但是,這並沒有、也不可能逆轉馬克思所揭示的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盡管共產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某些具體結論因時代、國度等具體條件不同而有所不適應,但是它的基本理論、立場、觀點和方法,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經久而不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論,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不斷開辟了認識真理的道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帝國主義的時候,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結合新時代的國際態勢,結合俄國的國情和革命、建設的具體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了社會主義革命在國際資本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上突破並在一國率先取得勝利的問題;探索了如何在國際資本主義包圍下和在國內小生產的汪洋大海中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從而在共產主義理論發展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列寧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後來,又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切表明,共產主義理論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進而不斷煥發青春活力。第二,作為一種運動,共產主義運動推動著世界歷史的發展。150多年前,當《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時候,世界上只有一個擁有400多盟員的「共產主義者同盟」,而今,在全世界的100多個國家裡還有多個無產階級政黨在活動,有些無產階級政黨正執掌國家政權,領導著本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的正在探索建立社會主義新制度的道路,這一切都表明,共產主義是一股活躍在世界各國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力量,是指引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埋葬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領導力量,也正是由於共產主義運動的出現,才使世界歷史不斷向前發展。要革命,就要有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革命黨,通過它把無產者組織起來,保證共產主義運動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共產黨的出現,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領導力量。1847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馬、恩為其起草的《共產黨宣言》,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成為世界各國共產黨的綱領的典範。 1864年9月,馬、恩創建了國際工人組織——第一國際,領導和支持歐洲各國工人的革命斗爭,這期間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同時,還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進行了批判,進一步加強了同各國工人運動的聯系,為以後各自建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創造了條件。 1869年8月,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為各國無產階級斗爭樹立了榜樣,一系列民族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開始逐步建立,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它表明各國工人運動擺脫了過去那種密謀的、狹隘的宗派性組織,形成了有領導、有組織紀律的群眾性政黨,並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綱領和斗爭策略,成為本國工人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領導核心。隨著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各國黨和工人階級之間要求加強國際團結、共同反對資產階級的願望越來越強烈,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應運而生。1903年,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建立了,一個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列寧主義誕生了,這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919年3月,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表明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更加廣泛地傳播開來,使國際無產階級有了團結的中心,有了領導革命戰斗的司令部,這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真正成為世界各大洲的具有世界規模的運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世界共產黨人又始終站在反法西斯斗爭的最前列,領導著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抗擊法西斯,拯救人類文明,還支持民族獨立、推動世界非殖民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正義與和平。表明用共產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人們是人類文明的捍衛者,是人類進步事業的中堅力量。第三,作為一種制度,它展示了人類歷史的前進方向。1957年11月6日,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會上的講話》中,從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在世界歷史上創造的人間奇跡,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大趨勢。他說:「世界各國人民從蘇聯人民所獲得的成就中,一天比一天明顯地看到自己的將來。蘇聯的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從根本上說來,是全人類發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世界各國的廣大人民熱烈地慶祝十月革命的四十周年,因為這四十年的歷史使他們確信,無產階級必然能夠戰勝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必然能夠戰勝資本主義,被壓迫民族必然能夠戰勝帝國主義。當然,在人民前面還有困難和曲折。但是,列寧在三十六年前說得好,『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線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14頁)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巨大的挫折,一些人據此斷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已不戰自敗,興於20世紀初的社會主義制度將隨著20世紀的結束而告終。然而,歷史事實卻再一次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不僅沒有終結,反而開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特別是中國這個東方大國,開辟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中生存和發展,並頂住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帶來的巨大壓力,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擁有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和內在合理性,它作為資本主義的代替者,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無法擺脫垂死滅亡的命運。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貫穿著資本主義的整個歷史進程,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新科技迅速興起,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等,給當代資本主義強國帶來了繁榮和強大。其結果是,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在現階段是穩定了,實力也增強了,但無法解決自身的基本矛盾和逐步衰退的歷史命運。因為資本主義面臨著兩大基本矛盾無法解決:第一個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矛盾,它是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致命問題。第二個矛盾即資本家為追求利潤發展生產的無限性與國內和地球資源的有限性發生了越來越尖銳的矛盾,這使得資本主義最終要走向滅亡.成為人類維護生存發展條件的需要和要求,是歷史的必然。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基本矛盾,雖然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不可解決的矛盾,最後只能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解決這個矛盾,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呈現出緩和與激烈相互交替的態勢,而不可能出現越來越尖銳的現象,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就表現出這樣一種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資本主義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這就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長期性。這個過程究竟有多長,還要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是否已發揮出來,只要它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資本主義還會存在和發展,而不會滅亡。對於這一點馬克思曾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形成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3頁)這是就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言的,當然資本主義社會也不例外。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人類擺脫困境的惟一出路。總之,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學說,一個運動,更是一種制度。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它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類最理想、最美好、最科學的社會制度。實現共產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綱領,它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能否高舉共產主義旗幟,是區分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團結凝聚全黨的力量源泉。能否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將決定著共產黨的努力方向和興衰成敗,作為執政的共產黨,如果放棄了共產主義理想,那麼,必定會走上亡黨亡國的歧途。(二)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是一個在曲折中前進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如何?這是世界上許多人,尤其是中國許多人所關注的,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但事實表明,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條曲線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也是一條曲線,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第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每一次社會制度的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復的斗爭才得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也不例外。以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之間存在著妥協。盡管如此,這次革命從1640年發動到1688年資產階級專政確立為止,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斗爭。與英國革命不同,法國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革命,但是,被推翻的反動階級並不死心,拚命抵抗,因此,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動盪時間更長,從1789年發動革命到1875年革命勝利,經歷了86年,其間交織著進步與反動、共和與帝制、革命的恐怖與反革命的恐怖、內戰與外戰。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只不過是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徹底消滅一切剝削的深刻革命,出現曲折反復,更是在所難免。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是合乎規律的歷史現象,沒有曲折反倒是不合乎規律的。第二,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發展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發生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這樣,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處在經濟實力占優勢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形成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對抗的局面。社會主義國家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國際環境中,不可不警惕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干涉、滲透和顛覆。如果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放鬆對帝國主義的警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威脅。對此,列寧早就提醒人們,不能忘記我們是被極端仇恨的階級和政府包圍著,只要世界帝國主義存在。經常威脅我們的危險就不會消除。列寧還認為,只要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斗爭的結局,最後不是這個勝利。就是那個勝利,不是為蘇維埃共和國唱輓歌,就是為世界資本主義唱輓歌。在這個結局沒有到來之時。一系列尖銳的沖突不可避免,社會主義的發展就可能出現曲折。第三,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指南,但是能否善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需要進行不斷地探索,在探索中出現曲折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主義是一個未被完全認識的必然王國,認識它的發展規律是一個過程。它在各個國家的實現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說,各國的社會主義的模式不可能是一樣的,各國人民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不同的發展階段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既然是探索,就會有成功又有失誤,在取得偉大成績的同時,又要付出必要的代價,而這些往往是相互交織的。即使是改革,也是一個摸索的過程,這中間出現曲折,也是符合認識規律的。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300多年的歷史,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高於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戰爭以後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與社會主義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建設社會主義,要學習、借鑒和吸收外國,包括資本主義國家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又要警惕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不可避免會出現曲折性。然而,社會主義發展出現的曲折決不可能改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曲折是實現歷史總趨勢的具體道路,它可以影響(延緩)歷史總趨勢的實現,但決不可改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不論發生什麼樣的曲折,也不論發生了多少曲折,曲折總是暫時的,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最終總要沖破種種曲折而得以實現。這正如黃河九曲十八彎滾滾東去這個總趨勢總是改變不了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不管遇到多少曲折;總是要前進的,這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某些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歷史性的大倒退,已成為歷史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失去了生命力,也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結局。它從反面說明,被扭曲的社會主義』總是要被歷史所淘汰的,惟有科學的社會主義才能一往無前。地球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數量多少,雖然部分地反映了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實現程度,但並本能成為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改變與否的依據。在歷史上,必然性的東西最終總是要出現,並紮根於人類的歷史上的,這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毛澤東曾深刻地闡明了革命人民的斗爭邏輯,他說,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直至勝利。這一論斷是建立在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可改變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當革命斗爭受到挫折時,他又諄諄教導人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名言決不是套話,而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它告訴我們:合乎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事業,不管碰到什麼艱難險阻,最終總是要勝利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難免會有曲折,但這里曲折並不能阻擋社會主義前進的車輪。社會主義的發展出現曲折並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失敗」,一時的倒退現象,也決不能改變社會主義必將在全世界取得勝利的歷史總趨勢。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一方面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另一方面必須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社會主義在前進中出現曲折,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會有,我們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以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避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但是,承認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性,決不是說可以對曲折順其自然,而是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曲折,一方面創造條件使曲折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要從曲折中總結教訓,開辟認識真理的新道路。(三)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與改革在東歐劇變發生之時,美國有些預言家認為:多米諾骨牌現象必然發生,東歐倒蘇聯便倒,蘇聯倒中國也倒。但歷史似乎完全出乎這些預言家的意料,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後,中國社會主義的旗幟仍然高高飄揚,這並非偶然。與蘇聯從60年代開始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陣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蘇聯劇變發生時,中國經濟連續十年高速增長,國力顯著增強,經濟和社會欣欣向榮,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台階,其發展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可以這樣說,中國所創造的奇跡主要源於兩個字——改革。社會主義誕生以後,怎樣加快社會主義的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人類歷史發展向世人提出的重大課題,多少人都在探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都沒有破題。鄧小平親身經歷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整個過程,也目睹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他看到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越性,也看清了社會主義的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出現困惑之時,他回答了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歷史課題。他最經典的觀點是:中國不改革,死路一條;「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他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在這里,鄧小平明確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不改革,社會主義就沒有出路。改革是體制的根本轉換,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在動力。第一,破除舊體制,進行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這是激發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的關鍵。在我國建國初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個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為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加快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僅僅是在一定條件下所能起的積極作用。隨著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復雜化,隨著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原來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政治體制的缺陷日益暴露出來,主要是所有制形式過於單一,權力過分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在政治方面,黨政不分,民主和法制建設不夠,官僚主義嚴重存在等。經濟政治體制的這些弊端,妨礙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因此,對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必須進行改革。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是實現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變革使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經濟活動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著中國經濟穩定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只有通過改革,生產力大大發展了,社會主義才能獲得對資本主義的優勢。中國改革的成功不僅推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歷程,而且也影響著世界,它向全世界表明,社會主義必須要堅持改革,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社會主義的經濟才能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第二,改革從根本上解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這是社會主義不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源泉。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世界的一切。如果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受到壓抑或禁銅,生產力的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礙。舊的體制和原來超越社會主義階段的政策,與其說它們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如說它們首先壓抑了人的創造力的發揮。在那種體制和政策之下,在客觀上並不需要人們特別是基層單位和群眾發揮多少聰明才智,在企業,生產什麼產品,生產多少,能否銷得出去,企業的工人及其領導人完全不必費心。由於在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千多干少,干好乾壞,乾和不幹,在利益分配上沒有多少差別,人們不可能有持久的積極性。在農村也是如此,今年這塊地種什麼,種多少,收獲後能否賣得出去,都用不著農民操心。在農閑之時,利用自己的手藝、特長去搞點副業,則往往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屬於「割掉」之列。這樣,就把人的手腳都捆死了,人們的創造力也被限制住了,當然。更不可能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採用新技術追求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產力怎麼可能有大的發展呢?所以,改革,從更深層次來說,變革舊體制,解放生產力,首先是解放人,即解放人的思想和創造力。對於這一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一開始就特別關注。他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使每一個工廠和生產隊能夠千方百計地發揮主動創造精神。一個生產隊有了經營自主權,一小塊地沒有種上東西,一小片水面沒有利用起來搞養殖業,社員和幹部就要睡不著覺,就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全國幾十萬個企業,幾百萬個生產隊都開動腦筋,能夠增加多少財富啊!」(《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6頁)也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後來在《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發表以後,說「這個文件一共十條,最重要的是第九條,當然其他各條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條,概括地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八個字,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91~92頁)可以說,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為深刻的變化,就是勞動者擺脫了思想上和體制上的禁銅,使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比較好地解放出來,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正在創造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尤其值得人們注意的一點就是,人才問題現在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的焦點,由此又牽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知識和人才真正受到了尊重,求知慾望空前提高,人們已經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可以預料,在中國,人的創新力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社會主義一定會更加充滿活力。第三,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改革在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形成了一種歷史性的潮流,在這個潮流中,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改革觀,一種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觀,即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另一種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立場,他們所謂的「改革」,實質是「改向」,就是「資本主義化」。對於後一種改革觀,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這種改革現只能將社會主義中國引向歧途。蘇聯從改革走到改向,就足以說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必定是一場災難。蘇共全盤否定現實的社會主義,指責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造成了各個領域的壟斷:共產黨的領導造成了政治壟斷,公有製造成了經濟壟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造成了精神壟斷,並由此導致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異化。基於這種認識,戈爾巴喬夫在《社會主義思想與革命性變革》一文中露骨地提出:「必須根本改造我們的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真理報》)1989年11月 26日)怎樣履行呢?就是在經濟上取消公有制,實行私有化,在思想上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實行指導思想多元化。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這個錯誤路線指引下,蘇聯一步步地滑向了劇變的深淵。整個黨失去了一切執政依據,整個社會失去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敵對勢力則乘機製造政治混亂,圖謀奪取政權,而黨在這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卻步步退讓,束手待斃,改革使政權易手,社會易制。蘇聯劇變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社會主義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如果因為社會主義具體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和缺陷而根本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那就把改革變成了改向,其結果必然是背離社會主義。總之,一定要明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要講兩句話,不要講一句話。我國20多年來的巨變,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奇跡,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嚴峻歷史時刻,偉大的中國以自己創造的輝煌向全世界宣告:社會主義不可戰勝,社會主義前途光明無限。(四)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關鍵在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執政黨開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主體首先是執政黨,因此,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向前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快慢,除了受原有的生產力狀況制約以外,就取決於執政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一是它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二是它能否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它能否根據本國的國情以及世界的變化,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四是能否找到一種機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因素;五是能否根據國際關系的變化,把握世界發展的機遇,利用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的有利條件,發展本國的經濟等等。這些因素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發揮,因此,我們不應該、也不能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簡單地歸之於社會主義本身,而應該看到,領導這個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政黨的認識能力、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對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問題出在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出現過偏差,而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29年,我們黨犯過兩次大的錯誤,一次發生在以「大躍進」為標志的1958年到1960年,另一次發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