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
讀書就像一根強心劑,注入我的體內,帶給我巨大的力量,在讀書中授予我做人的道理,教會我處事的原則,傳授我無盡的知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 總結 1
1、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山頂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 捕魚 ,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8、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我國是世界上最早 種植 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 飼養 家畜,會製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等打獵捕魚。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13、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成為日後的華夏族。
15、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
16、原始社會時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歷史上叫做"禪讓制"。
17、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18、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19、約公元前1600前,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20、公元前1046年,周商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倒戈,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
21、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七上P·24)
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主要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有向天子納貢,隨從作戰,定期朝見的義務。
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2、公元771年,西周滅亡。
23、在原始社會未期,我國已經出現青銅器,到了夏朝,青銅器的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 文化 的燦爛時期。
24、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25、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6、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後代稱為"五穀"(稻、黍、粟、麥、豆)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27、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們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最早的是齊桓公。
成語 典故 "不計前嫌"有關的是齊桓公,"退避三舍"有關的是晉文公,""一鳴驚人"有關的是楚莊王,"卧薪嘗膽"有關的是越王勾踐。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31、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2、晉文公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3、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後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並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後中間)七雄並立的局面。
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基礎的是長平之戰
34、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牛耕開始開始使用。
35、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2
商鞅變法: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
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4、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改革的借鑒意義:
改革能使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改革,國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會遇到種.種舊勢力,舊習俗的反對,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必須堅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還要制定法律來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
5、商鞅變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原因是確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觸犯了舊貴族利益的是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商鞅變法的性質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商鞅應屬於法家家思想。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3
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 教育 、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禮》、《易》、《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孔子說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文化上的貢獻: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4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5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 措施 :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了解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七上P·56)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地間的交流,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生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為後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6
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6
第一課:與北京人相關知識點
1.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及遠古人類歷史的重要證據。
2.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3.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是:元謀人(雲南元謀縣境內發現,距今約170萬年)
4.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青年學者是:裴文中(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
5.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6.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地位和意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第二課: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1.中國的一些早期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
2.我國的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聚落、磨製石器是原始農業興起發展的重要標志。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4.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是:半坡遺址
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半坡人手工業成就:製作磨製石器(新石器時代),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半坡人種植的農作物是:粟
5.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農耕:河姆渡遺址
房屋:干欄式建築
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木結構水井
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 雕刻 的地方:河姆渡遺址
第三課:遠古的 傳說
1.阪泉之戰—炎帝戰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大敗蚩尤,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3.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和炎帝,海內外華人以什麼自稱:「炎黃子孫」
4.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的推選方式:禪讓制
5.遠古時期,人類改造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事件:大禹治水
第四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1.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產生的是:夏朝
2. 朝代 第一個國王 暴君
夏朝 禹 桀
商朝 湯 紂
西周 周武王 周厲王、周幽王
2.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家天下」開始。
3.夏朝制定的歷法稱為「夏歷」(農歷)
4.商王盤庚遷都到:殷
5.與夏朝有關的考古遺址:二里頭遺址
6.與商朝有關的遺址:殷墟
7.周武王打敗商君的重要戰役:牧野之戰
8.西周分封制
目的: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分封的依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
分封對象:宗親和功臣
分封者享有的權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分封者要履行的義務:向周王進獻貢物,服從周王調兵
周代的貴族等級劃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實質:社會等級制度
作用及意義: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 文章 :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復習提綱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結構圖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匯總
★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初一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歸納
★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重點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Ⅱ 歷史總結怎麼寫初一
本學期,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後記,並認真按搜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二、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准確化,條理化,准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
經典哦,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語文課,就連以前極討厭語文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本文由網站不錯哦收集整理]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致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松,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小學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Ⅲ 初中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學習需要制定詳細的計劃,計劃本身對大家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作用,計劃對學習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制定好的 學習計劃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級歷史 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一章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並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 種植 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 文化 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 方法 。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這是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2、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P23
4、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P27
8、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P30
10、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P30—32
11、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號 。P31
12、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13、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形勢圖》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P34
15、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次革命。P36—37
16、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17、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18、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19、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P38—39
20、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 總結 人教版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 經驗 ;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歷史 學習方法 技巧
一、學會聽課
用新的方式聽老師復習階段的輔導課。復習階段聽老師講課,聽什麼?聽思路,聽提煉,聽挖掘,聽補充、聽小結,聽解題方法的指導。聽課過程中,一有所得,當即記於課本天頭地腳處,以供備忘,正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二、學會課後自己整理教材
在歷史能力測試中,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閉卷的選擇題;一是開卷的材料分析題。主要考察同學對歷史史實的認知和遷移以及運用基本的歷史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千變萬化的能力測試題都離不開考察你對教材的認識。所以,要以不變應萬變,抓住教材為本。在整理教材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幾方面:
(1)知識主幹化。在知識結構的框架下,記住其中的主幹知識,不要孤立的記憶它。所謂的主幹知識,是指按課標要求掌握的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內容和影響(或作用)。表現在課文中,即是每一課子目的核心內容。這些內容不多,記住的目的是為了突出重點,並能由此而鏈接更多的知識點,提高對知識的積累量,進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確性。這部分往往會在閉卷的選擇題部分來考察。
(2)知識線索化。在對每一單元知識結構整理的基礎上,聯系比較上一單元和下一單元的知識,整理出本冊書的知識線索,這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在知識線索下,加強對知識因果關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證、多角度地分析。並要注意這些歷史對今天社會建設中的啟示。這類知識一般在開卷部分以材料為載體多重設問來體現。有的同學往往認為歷史考試中有很大部分是開卷的,所以沒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試中時間緊,如果對教材沒整體認識和熟悉,根本沒法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檢測內容。因此,教材知識的線索化這個環節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圖、文獻材料和注釋和課文中補充的小字。課文中的插圖:可以用來加深對課文中相關知識的理解。首先,要善於觀察,抓住其中隱含的歷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識圖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圖中的圖示含義、線條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國名的變化;了解人物圖中的神態;發現景物圖中的細節和特徵等。文獻材料:一般在課文中用黑體字表現,它是史實來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學習時,注意其出處,聯系課文相關內容,解讀其中語句的含義,這樣能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論從史出、史證結合的學習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檢測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現,考查學生的歸納和知識遷移能力。這個環節的培養有利於我們在考場上把沒見過的材料與我們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
三、注意歷史復習中的 記憶方法 。
許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有好的記憶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知識的記憶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記憶方法有以下幾種:濃縮記憶法、圖示記憶法、數字歸納記憶法、聯想比較記憶法。
初中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大全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
★ 初中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復習提綱
★ 初一歷史學習方法指導與學習方法總結
★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 初一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歸納
★ 初中歷史全部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初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Ⅳ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初一下冊歷史的學習中同學們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是有很多的,所以同學們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需要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整理總結。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第一單元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P2-5)
隋文帝:楊堅(北周外戚)
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長安)
2.滅陳,南北重歸統一(589年)
3.勵精圖治
隋煬帝:楊廣
1. 開通大運河(605年開始)
一. 南北重歸統一
1. 國家出現統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負擔較輕,社會經濟繁榮,人口有大幅度增長,據史書記載大倉庫的糧食、布匹,可以供應政府五六十年的開銷。
二. 大運河的開通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意義: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1.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
隋統一條件:
客觀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經濟的發展
②長期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
③南京陳政權的腐敗
主觀上:
①隋建立後,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②隋滅陳作了充分准備,戰略戰術得當
2.大運河:
三個點:洛陽、涿郡、餘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第二課 貞觀之治(P7-10)
一.李淵(唐高祖)建唐(618年 長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
1.關於貞觀之治:一是貞觀、太宗年號是唐太宗時期,二是“貞觀之治”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
1. 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
措施:
1.吸取隋亡的教訓(政治)
2. 輕徭薄稅,發展農業(經濟)
3. 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政治)
4.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經濟)
5. 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經濟)
6. 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政治)
7. 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政治)
善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
敢於直言的魏徵(著名的諫臣)
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1.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上
2. 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3. 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4.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三課 “開元盛世”(P12-15)
開元之治
1. 任用賢才,勵精為治。
2. 整頓地方吏治。
3. 提倡節儉。
(書P12)
盛世(經濟繁榮)
1. 農業:曲轅犁、筒車、
2. 手工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 商業:長安
盛世經濟的繁榮
1. 唐玄宗時期,共建了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茶葉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 唐朝的農民還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3. 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4. 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5.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6. 907年,唐朝滅亡。
第四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 科舉制的誕生
1.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2. 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二.科舉制的完善(唐)
1.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大國學的規模
2.武則天:創設殿試和武舉
3.唐太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1.唐朝科舉制的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文學藝術的發展。
1. 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犁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1905)
第五課 “和同一家人”(P22-26)
民族關系
一. 民族政策
1. 唐太宗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與突厥(新疆)
1.(唐太宗)安西都護府
唐朝政府在邊疆地區設置機構,加強管轄。
安西都護府:唐太宗
北亭都護府:武則天
三. 唐與吐蕃(西藏)
1. 七世紀(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 八世紀(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1.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祖,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他們的紡織業和冶鑄業的水平也很高。
2. 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羅些。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響: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四. 回紇的勃興
1. 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游牧於色楞格河流域。八世紀中期,回紇建立汗國,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懷仁可汗,雙方關系友好,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五.“車書本一家”
1.隋唐時期,我國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生活著靺鞨族,有“海東盛國”之稱。
2. 隋唐之際,雲南洱海間一帶發布著六詔。六詔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後來,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邊的南詔統一了六詔,唐玄宗封其首領為雲南王。
第六課 對外友好往來
兼收並蓄
一. 遣唐使
1. 貞觀年間開始,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是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
2. 使團規模龐大,少則二百多人,多至五六百人。
3. 遣唐使會過後,很受重視。他們一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他們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
二.鑒真東渡
1.唐玄宗是,鑒真應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設計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樣優美,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三.唐與新羅的關系
1.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
2.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3.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4.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
四.玄奘西遊
1.貞觀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前往天竺。
2.還以親身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第七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築水平
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七百多年以後,歐洲人才建成類似的橋。
2.唐都長安規劃整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宮含元殿,氣勢宏偉,富麗堂皇。
二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
2.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集等。
3.唐朝印刷的《金剛經》(印於868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術品
三 光耀千古的詩壇
1.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性格豪放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他的詩,既豪邁奔放,有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
詩仙
3.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轉衰的時代
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那個復雜、動盪的歷史年代
三吏、三別 詩聖
4.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樂府》
他提倡詩歌要更多的反映現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
他的詩:諷刺社會,同情人民,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第七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 燦爛奪目得到書法和繪畫
1.顏真卿:創立了雄渾敦厚的新書體,人稱“顏體”
他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
2.柳公權:自成“柳體”
他的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
在書史上留下“筆諫”的美名
3. 後人把柳書和顏書並成為“顏筋柳骨”
4. 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
《歷代帝王像》《布輦圖》
5. 吳道子:畫技高超,後世稱他為“畫聖”
《松子天王圖》
二 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
1.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2.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三 盛大歡騰的樂舞
1.唐太宗:《親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
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第九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一 契丹族的興起和陳橋兵變
1.10世紀初,契丹傑出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那時候,唐朝已經滅亡,出現犁割據混戰的局面。黃河流域相繼由五個朝代統治,合稱“五代”(五個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3.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手下的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萬歲”
4.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後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
5.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後,陸續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了分割局面。
二 遼、宋、夏的和戰。
1.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
2.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保持和平局面。
3.那時候,西北地區的黨項族勢力崛起。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元昊向宋陳稱臣,送給西夏歲幣。
4.西夏設太學,譯漢文書,積極吸取中原文化。
5.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著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
6.金先滅了遼,又於1127年滅亡北宋。北宋皇帝欽宗的弟弟趙構,於同年登上皇位,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7.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收復了許多失地。宋高祖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威脅他們的統治,就向金求和,並令岳飛等人班師,解除他們的兵權。秦檜還以所謂的“謀反”罪殺害了岳飛。
8.岳飛班師以後,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
第十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 南方農業的發展
1.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
2.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步超過北方。
3.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新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
4.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5.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
6.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7.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了許多茶園。
8.重要原因:北人南遷
二 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 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從海南興起的棉織品,南宋是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2.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南宋)。
3.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
4.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三 南方商業的繁榮
1.那時候商業都市很多,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臨安人口多達百萬,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 “買賣晝夜不絕”。
2.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3.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強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那時候,市場上流通的仍是金屬貨幣,人們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5.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6.從唐朝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7.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也是“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的解釋)
8.六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十一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 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北宋初年,崇尚節儉,衣帽上不得綴飾珠玉,對各級官員的服色都有嚴格的規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到後來,奢侈之風盛行,統治者的衣服精美華麗。受北方人的影響,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學者認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2.由於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腳的陋習也逐漸傳開。這反映婦女受到的封建束縛越來越嚴重。
3.那時的飲食相當豐富,東京城裡的食品有兩百多種,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還有冷飲。
4.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為多,南宋的羊肉價格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魚多。
初一歷史期末復習計劃
一、復習時間
大約有四周的復習時間。第一周每班每周2節課,後三周每班每周3節課,這樣算下來,每班大約能有11節課的復習時間。
二、復習任務
初一第一學期歷史共有四個單元,24課。
三、復習措施
我們把短暫的復習時間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鞏固基礎知識。計劃用8節課,課堂上老師領著復習,把基礎知識再強調一遍,照顧那些學困生,至少讓他們也知道基礎知識“是什麼”,使那些好學生再加深印象,達到熟練的程度。然後跟配套練習題,課堂上限時限量閉卷完成,再自己動手校正答案,題型包括填空、選擇和連線。最後,對於那些沒有現成答案,側重於理解的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共同解決。
通過這一階段的復習,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基礎知識,拿到佔六成以上的基礎知識分。
第二階段,主要是解決重點難點。計劃用3課時,這一階段需要老師一專題的形式,引領學生把相關聯的知識點有機的聯系起來,強化記憶和理解;然後再配相關練習題加以鞏固應用。
通過這一階段的復習,學生更夠更好的應對材料解析題的考察,能力會大有提高。
四、復習目標
通過這一階段的復習,我們的目標是使學生的優秀生人數在期末考試中升至平均數以上。雖然難度很大,但是我們會盡力、會盡最大的努力。並相信我們的努力會有相應的收獲!
初一歷史學習難點與對策
難在記憶——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 ①奇數法記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難在答題——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三規范”,答題語言規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的三道題目解析。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1927:領導南昌起義;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敘述要簡單、准確 ②材料解析: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鑒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紀最後30年的時代特徵?(4分)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難在復習——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文明史,歷史復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重現實,適度結合熱點命題。 實用舉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選擇題引發的爭議;謚號、廟號、帝號、年號的差別——文科更注重積累。 ②《大國崛起》熱映引發的出題熱;從整體設問:共同原因、經驗、共同目標、啟示等;從單個國家設問: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響(啟示);關系:個別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觀在命題中的體現和做題的要求。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命題更關注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件,如生產工具變革、三次工業革命等。
猜你喜歡:
1. 初一歷史知識點大全
2. 人教版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梳理
3.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4.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重點總結
5. 初中歷史知識點全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