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運用多媒體突破歷史教學難點
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摘要: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學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於課堂教學之中,能夠激發和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突破教學重難點。
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輔助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優化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對我們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多媒體;網路技術;運用;突破教學
由於多媒體技術具有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以及擁有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因此,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既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成為了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
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有利於創造優美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切實推進素質教育。
1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著力點
1.1激發學生興趣
多媒體技術,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果要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親自參加學習實踐,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2]。
多媒體的使用可以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教學信息,容易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
1.2突破教學難重點
利用多媒體技術,有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使用多媒體,應恰當、准確地把握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演示契機,為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突出訓練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效地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服務,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3]。
如書60頁的場景1,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在備課、課件的設計和製作應精心設計和准備,才能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當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1.3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利用多媒體技術,有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利用多媒體技術,要充分啟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造性和操作能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瞬間展示大量的信息,及時把新信息傳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這樣,多媒體的使用就具備和發揮了發展學生思維的功能。
1.4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在教學中,應廣泛藉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
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及時獲得學生准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及反饋信息的方法和途徑[4]。
教學中用黑板能生動地講清楚的問題,最好不要去搬弄計算機,過多過濫的電子板書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另外,教學過程是十分復雜的細膩的過程,也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構建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多媒體是沒生命和情感的物體,所以談不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隨時隨地有針對性地與學生交流,必要的分析過程和運算推理過程還應通過板演充分展現給學生。
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到認知與情感的統一,使用計算機在課程教學中真正起到輔助的作用。
2. 淺談如何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在教學中如何突出教學重點, 突破教學難點?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
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的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的,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這節課的完全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的,並把課程標准、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幹科學確定靜態的教學重點難點。
其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巧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發生的問題,以便對症下葯。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切實做好理論接洽實際。從而確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科學切合實際的靜態和動態重點難點。例如,當原來確定的難點絕大多數學生並不感到難以理解時,教師就不必再在這個問題上花過多時間和精力。再如,當學生提出教師事先未估量到的疑難問題,教師要精確看待,不要帶有應付性的態度去應付學生所提出的問題。
在教學中如何突出教學重點, 突破教學難點? 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
在長期歷史教學實踐中,我以為「導」、「聯」是突破教學重難點最有效的方法。
善於引導。善導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問題症結和難點實質,用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多角度地啟發學生,使之發生多方聯想而有所感悟。疑難、重點問題的多樣性,決議了引導手腕的多樣性。一方面,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引導既可以導之以趣、導之以思、導之以情,也可以導之以理、導之以法。另一方面,由於教學內容的多重性,教學難點的多樣性,思維方式的多向性,決議了教師引導方法需要多變。所以,教師須多備幾手「導」的技巧,以便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運用講故事法、觀看影視法、類比法等。
3. 如何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突出重難點
一.直奔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
直奔重點,輻射全文這樣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學生有了讀書、思維的自由和空間,便於長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瑣的分析,更避免牽著學生,使之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以後,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明確主旨,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整體感知出發,再聯繫上下文讀書.培養學生養成讀書時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良好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學,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並質疑問難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至於為了時間的流逝而滿臉是汗,滿眼是淚么?由這一個句子出發,輻射全文,聯繫上下文去讀書,去品味,正所謂一句引動全文.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抓住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是變填鴨式,灌輸式,注入式為啟發式,探究式,發現式的有效的教學設計.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語文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解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需要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或者說需要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傳統的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口授來反復說明闡述文章的重難點,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體課件比語言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靜為動,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將事物很形象的表現出來.因此,運用恰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火燒雲》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火燒雲顏色、形狀變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課的重難點.但是,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仔細地觀察,所以無從領略到火燒雲的神奇的美.那麼,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我事先請美術老師畫出各種顏色的火燒雲,然後用電腦把二者合而為一,並製成動畫效果,讓學生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電腦屏幕觀看火燒雲的顏色變化:由紅通通到金燦燦,到半紫半黃,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狀也在悄悄變化著:開始像馬,接著變成了狗,狗又變成了獅子這樣,把呆板的課文內容變成了顏色絢麗、充滿童趣的動畫效果,使學生在朗讀欣賞之餘體會了火燒雲變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又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中,對於課文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築精華,學生較難體會,對於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的罪行,也難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決這二方面的問題呢?教學時,我藉助圖片、錄音、影視等合而為一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強化了學生對圓明園毀滅前所產生的一美一慘、一愛一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首先,借圖畫想像.我先出示畫好的由星星、月亮組成的彩色簡筆畫圖片,讓學生理解眾星拱月一詞,再出示圓明園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弄清圓明三園及周圍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圖想像,以體會圓明園的宏偉壯觀.其次,借音樂想像.第三自然段具體寫了圓明園各處著名的景點,我讓學生在圖片欣賞之餘配樂朗讀,使學生邊聽邊看,隨著樂聲到了喧鬧的買賣街、泉水叮咚的山鄉村野、高大壯觀的西洋樓這使學生進一步領略了圓明園景觀的輝煌,心中又怎能不產生熱愛之情呢?最後,借影視想像.主要是讓學生看看侵略軍怎樣搶掠、毀壞這座藝術殿堂的電影片斷,加深對侵略者野蠻、強盜行徑的認識,內心升騰起無比的仇恨.這樣,可以化無聲為有聲,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使學生更具體形象地感知教材,顯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的感情行到了升華.
可見,教師在鑽研教材時只要准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小語教學的契合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就會變得順利.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既要從重視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4. 中學歷史教學重難點的反思
對於歷史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教學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學歷史教學重難點反思以供大家學習。
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這節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並把課程標准、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的教學重點難點。
其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產生的問題,以便對症下葯。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切實做好理論聯系實際。從而確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科學切合實際的靜態和動態重點難點。例如,當原來確定的難點絕大多數學生並不感到難以理解時,教師就不必再在這個問題上花過多時間和精力。再如,當學生提出教師事先未估計到的疑難問題,又需要在課堂上講請楚時,這些地方就是教學的難點。
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
在長期歷史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導”、“聯”是突破教學重難點最有效的方法。
善於引導
善導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問題症結和難點實質,用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多角度地啟發學生,使之產生多方聯想而有所感悟。疑難、重點問題的多樣性,決定了引導手段的多樣性。一方面,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引導既可以導之以趣、導之以思、導之以情,也可以導之以理、導之以法。另一方面,由於教學內容的多重性,教學難點的多樣性,思維方式的多向性,決定了教師引導方法需要多變。所以,教師須多備幾手“導”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運用講故事法、觀看影視法、類比法等。
善於聯系聯想
善聯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盡快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經驗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對學生來說,書本知識都是間接經驗,它只有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獲得直接經驗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學得牢固扎實。所以,教學不宜空講知識,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那樣只能弱化教學效果。善聯,一要聯系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將時代的氣息引入課堂。二要聯系學生以前學習並掌握的舊知識。這些舊知識既是新知識的生長點,也是新知識的固著點。因而在教學中要著眼於教學內容的縱橫聯結,注意教學內容的整體與局部、前與後、因與果的銜接與遞進,在聯系中將新知識融為一體。三要聯系教師自身的學習感悟。教學既是教與學的傳導過程,也是師生雙向交流溝通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若能聯系自己的學習經驗與感悟,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自己化解難點的做法和體會,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學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徹,聽得有味,學得有趣,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
總之,教學方案的編制,教學方式的選擇都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緊緊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以效益為核心。唯有如此,實現有效教學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推薦:
我們的歷史是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系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朴,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希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歷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像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准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時代信息。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5.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突破教學難點
學習歷史個人認為應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學習歷史方法入手!
在某個時代的難點難以從局部說明的話,可從橫向縱向對比入手!
如某某王朝的經濟制度情況 可從同一時期其他國家部落對比異同聯系
或在中國整個古代歷史中所處地位,作用這樣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用聯系觀點看歷史比起孤立靜止的看待學習容易許多!
6. 論文:初中歷史如何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一、鑽研教材,了解學情。
在課堂教學之前,必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明確本節課要教學的目標是什麼?內容是什麼?可以採取哪些教學方式?然後再了解所任教班級學生的大致情況,如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從中分析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那些困難?結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
二、確定主題,把握重點。
每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技能目標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學主題卻是可變的。我們在確定或選擇教學主題時,要把握其中的教學重點,抓住這個關鍵性的知識點,圍繞主題進行展開,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完成主題任務,在任務中去體驗和操作關鍵性的知識點,即教學重點。
三、以舊引新,突破難點。
任何新知識新操作技術的學習,都是基於原有知識結構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特別是對一些難點部分,要做到有層次感,可將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動,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引導,步步為營,逐步提升,從而幫助學生拓展原有的知識結構,達到構建新知的目的。
7. 歷史課堂教學中怎樣突出教學重點
教學改革的主要日的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多年來的歷史教學摸索和實踐,我認為教師應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精心組織教學,採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抓住歷史教材重點,盡可能創造出最佳課堂效果,才能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一、新課導入抓住教材重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在於「導」。我講「宋金對峙」這一課題。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引入「岳飛抗金」這一重點。在「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中,我先掛出鄧世昌的畫像,學生便可浮現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指揮致遠艦沖鋒陷陣的場面。講「隋唐文化」時,先復習提問有關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家統一、交通發達、中外交往等內容,然後再導入新課——「燦爛的隋唐文化」。課堂教學中,復習提問是為導入新課而設的。這樣,學生容易理解舊課程與新課之間的重點內容和因果關系。教師要善於「導」,就要在備課中精心設計教案,揭示教材知識的內在聯系,且體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針對性,為啟迪學生思考作好准備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材重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授課時,應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真正成為相互作用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白學能力。我在講「王安石變法」這一課時,把重點內容編成不同形式的題目卡片,預習時發給學生,授課前卡片內容義出現在小黑板上。上課時首先讓學生根據卡片內容閱讀課文,並隨時填寫卡片。具體要求是:
1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表現為(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2(宋神宗)即位後,於(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並希望達劍(富國強兵)的目的。
3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
4王安石變法的成效有:增加(政府收入),促進(農業生產),增強(軍事力量)。
5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a(用人不當,危害百姓),b(大官僚,大地主強烈反對)。
前後不到10分鍾,同學們就把卡片全部填上自己認為正確的內容,通過一環套一環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培養他們的分析、比較能力。
三、教師授課啟發分析教材重點
學生閱讀課文後,了解其主要內容,解決了部分問題,接下來的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一起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疑難,最終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釋疑點的目的。
我講完「辛丑條約」這一目後。為了加深學生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逐步加深這一規律的認識,進行了師生問答。
我靜先問:請簡要回答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同學們都能回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又問:那《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影響又是什麼呢?多數學生回答: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再問:中日《馬關條約》的影響呢?這個問題多數同學能答出:太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我再問:今天學的《辛丑條約》的影響呢?同學們全都答對:中國完企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我又提出一個問題:每個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程度不同,按時間先後,同學們是否能說出規律呢?這個問題很少有同學答出。這時,我邊問邊板書「開始淪為——進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至此,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帶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是逐步加深的。
最後補充說,這一規律說明帝國主義侵略、貪婪的本性,也說明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樣的教法,聯系舊知識,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自己推理出結論,印象深刻,課堂氣氛活躍。
四、師生共同參與歸納重點內容
學生通過每篇課文的學習。掌握和理解了一些歷史概念,這時,老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思考、歸納重點的內容,自覺地掌握歷史知識,並形成正確的結論。以世界近代史「空想社會主義」一課為例,開始是從空想社會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聖兩門、傅立葉、歐文所處的時代條件和具體史宴出發,分別闡述三個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主張。我採用教師提示,學生歸納概括的方法。我提示:三位空想社會主義者從不同的角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不合理,但都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反對階級斗爭,即主張階級調和。學生得出的結論是:空想社會主義不能從理論上闡述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不懂階級斗爭,他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學生參與歸納課文重點,既提高其思維能力,又幫助其構建知識,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五、課堂練習時圍繞重點內容
為減輕學生負擔,教師必須重視課堂練習。在把握教學大綱的脅提下,緊緊圍繞繞材重點,結合「雙基」編好練習題,山易到難,逐漸加深,一題多型,以少勝多。我講「盛世經濟的繁榮」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在下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和使用的農具中:
A樓車B筒車c翻車D水排E曲轅犁
1哪些是庸朝時候創造的?(BE)
2哪些是兩漢時候創造的?(AD)
3哪些是灌溉工具?(Bc)
4哪些是靠水力轉動的?(BD)
5哪些是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的?(BD)
這樣的專題練習,不但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有關基本概念,而且掌握各主要題型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舉一反三,抓住本質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歷史課堂教學的一些基本做法。實踐證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起到了有力地推動作用,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8. 怎樣利用多媒體突破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難點
淺談運用多媒體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現代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課堂教學。尤其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也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簡潔明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具有對文字、圖像和聲音等的綜合處理能力,又有推理、演繹和交互的能力。通過多媒體,學生可以在娛樂中接受教育,增長知識。要實現多媒體教學,就應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並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傳遞教學信息,從而實現教學的優化。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往往源於好奇。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剛上學時,情緒很難馬上平靜、穩定下來運用圖像、動畫、聲音、顏色等多媒體教學信息,則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一上課,大屏幕上就出現了一張運用動畫製作的飄飛的紙片,「這是什麼呀?」幾十雙眼睛緊緊地盯著大屏幕,心裡裝滿了疑惑。接著紙片展開,原來是一則尋人啟事:「我們是一群小蝌蚪,我們的媽媽不知道在哪裡?請小朋友們幫幫忙,幫我們找媽媽吧!」同時,傳出小蝌蚪們無可奈何的話音。就這樣,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了情景,孩子們的情緒充分地調動起來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鞏固生字、生詞,及時反饋信息,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利用「多媒體」教學,不但能讓學生看著屏幕就能識字,還能讓他們知道生字的讀音、字形、字義、范句等,既清楚又生動,效率也高。如復習《王冕學畫》的生字時,我要求學生邊聽邊輸入。如聽打「省」字,成績差的學生能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語,輸入「省 節省」;成績好的學生就能發揮自己的潛力,輸入「省 節省 省時 省電 省吃儉用」等,把自學課外書所學到的知識也顯露出來。然後利用多媒體的廣播功能直接反饋給學生,從而激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提高識字能力。這樣,學生學的知識無疑是既「活」又「實」了。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與創造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愛學樂學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以形象思維為主,對詞句的理解有限,對課文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運用多媒體,就能剋制時空限制,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信息,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課文。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學生對「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看見青蛙游過去」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這三個詞語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學生既不知詞語何意,又不知為何要這樣用。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從資料中截取有關的三個片斷,並設計製作成慢放過程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理解,「迎上去」就是面對面地游過去;「追過去」就是從後面攆過去;「游過去」就是從周圍游到青蛙媽媽身邊。他們理解了在這三句子中為什麼要這樣運用,從而在腦中留下深刻印象,也為他們在以後的口語交際、寫話中准確地用詞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否合理處理教材,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如何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至關重要。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就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的有力助手。如《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中,「葉子上的蟲還要治?我要的是葫蘆。」這一句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點。學生很難理解到底「葉子上有蟲跟我要的是葫蘆有什麼關系」。我通過多媒體教學,在屏幕上演示「葉子吸收養分供給小葫蘆,小葫蘆才會慢慢長大;如果葉子被蚜蟲咬了就吸收不了養分供給不了小葫蘆,小葫蘆就會變黃、落下來」的景象,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也自然地明白了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這樣不僅突出了重點,而且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四、利用多媒體激情朗讀
低年級學生雖摹仿力強,但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積累少,因此在進行語文朗讀時,很難把握課文所表現的情感。多媒體技術為此可以發揮作用:可以讓其范讀,學生摹仿朗讀;可以讓其播出優美動聽的音樂,學生配樂朗讀;可以播放能激發學生情感的畫面,學生共鳴式朗讀。如,在指導朗讀《日月潭》時,我運用多媒體,以舒緩、輕柔的音樂為背景,並展現日月潭的美麗風光,讓學生邊觀賞邊朗讀,學生都深深地陶醉其中,教學效果非常好。我認為,多媒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不僅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兒童思維能力的整體發展,是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
實踐證明,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顯示了其無比的優越性,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有著神奇而獨特的作用。但是,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能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就會事倍功半,反而浪費了寶貴教育資源。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9. 如何突破歷史教學中的難點
歷史教學如何突破重難點
參加工作剛一年,接的是初三的歷史。邊摸索邊實踐,發現很多學生對歷史問題只知皮毛,而沒有深入理解問題。我認為是在教學中沒有突破重難點。只是把歷史當做了記憶的一門課。從網上看到了很多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覺得很好,現總結如下:
一、歷史假設法:
就歷史科學本身來說,是不容許假設的,但從歷史教學來說,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可以進行假設性的提問。例如《美國南北戰爭》中南北雙方的經濟制度矛盾、內戰的爆發是課文的重難點,筆者在教學中曾這樣假設:假如有一個北方的資本家在美國的南方開了一家織布廠,這家工廠有沒有發展的可能性呢?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後進行交流,有的說「他買不到原料,因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隸主手中,他們要把棉花賣到歐洲去」,有的說「他織出來的布沒人買,因為南方大量的奴隸買不起棉布」,還有的說「他找不到幹活的自由勞動力工人,因為南方實行的是奴隸制」,這樣,通過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使學生在討論中對美國內戰的原因和性質就理解得更加具體了。
二、分設台階法:
如何幫助學生認識近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政權性質,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為世界史中的國體與政體、議會和政府、國家政權的性質等問題本身就超過了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教師可以階級面對面的生死搏鬥?(2)巴黎公社組織機構的組成成分怎樣?(3)公社採取了哪些措施?措施為哪個階級服務?(4)為什麼說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這樣學生沿著台階步步深入,從而學得順利,記得深刻。
三、列表對比法:
比較是人們通常運用的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世界近代史上亞洲有兩次性質相同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說顯得難以接受,如果教師將兩次改革的內部條件、社會背景、力量對比、政策實施、國際環境等方面內容列成表格加以對比的話,那麼上述結果的出現也就極自然了。這種對同一特徵或性質相近的歷史事件進行的對比,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從現象到本質,從而能幫助學生找出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教師如果在教學中經常採用比較的方法,那麼無疑可以啟發學生思維,促使他們向知識的廣度、深度發展。
四、直觀圖示法:
此法適用於理論性較強和較抽象的教學內容。如:「奴隸制的確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一內容,如何引導學生從生產力水平發展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依次展現如下的一組內容:(1)原始社會時人們製造的粗糙石器(2)我國商代的精美青銅器、陶器、玉器(3)殷墟平面圖和古巴比倫城(4)大規模奴隸勞動的場面和生產中精密分工的場景。教師同時根據直觀的畫面進行講解,在歷史畫面的不斷再現中,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論知識和較抽象的道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這種直觀教學法也較符合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 。
五、揭示矛盾法:
世界近代史上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漫長斗爭過程中,聖雄甘地曾倡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其中的「手紡車運動」這一內容可幫助學生來認識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正義性,教學中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圖提出問題「遊行群眾隊伍中推的是什麼模型?20世紀30年代的印度人民還在提倡手紡車運動是不是社會的倒退?從而在設置矛盾的情境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最終理解運動是保衛印度民族工業抵制英貨的愛國運動這一性質。
六、數字計演算法: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卻是個短命的王朝,在學習這一段內容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用數字計算的辦法來說明問題:「打匈奴、築長城,約征發了30萬人;攻打越族、開發南方,約徵用了50萬人;築阿房宮、驪山陵,約徵用了70萬人,這樣就是約150萬人了,而當時秦國總人口大約2000萬,如果男子占人口半數的話,那就是1000萬人,再減去老的、少的、病的、殘的,青壯年勞動力最多也就四、五百萬人光景,男子勞力不夠用的時候,甚至婦女也被征……」這些數字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啟示性,通過數字的計算比較,進一步深化了教材,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秦末農民起義決非偶然,而是秦的暴政引起社會矛盾尖銳化的必然結果,因此秦王朝的短命也就極自然了。
七、形象類比法:
打開初、高中任何一冊歷史教科書,你都會發現為數不少的插圖。眾所周知,圖畫是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圖畫對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復雜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所學的歷史內容並形成概念,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無疑處設疑,則無疑能夠推動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內驅力,為教材重難點的突破作鋪墊。如「洋務運動為何未能使近代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是中國近代史學習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大難點,使用 「洋務運動」內容中的「天津機器製造局」等插圖就可形象地淺化這一重難點,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機器製造局在外觀上是中國封建傳統宮殿式建築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廠房和高大煙筒,對此教師可加以啟發,由學生思考這一建築的特點是什麼以及與洋務運動在本質上的相似點,即洋務派只不過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滿清封建主義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生在這種形象類比的輕松一笑中,深刻地認識了洋務運動的本質所在,可以說這一插圖正是教材深層次的隱性內涵所在,也是編者插圖編配的意圖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