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天津如何答好歷史卷

天津如何答好歷史卷

發布時間:2023-02-19 05:25:29

1. 如何回答初中歷史主觀題(閉卷)

一、首先必須准確把握主觀題的評分標准,做到心中有數:

主觀題表面上看沒有標准答案,似乎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這往往使學生陷入答題的誤區,答起題來雖想像力豐富但卻漫無邊際。這里必須注意的是,主觀題雖然沒有標准答案,但卻有一定的評分尺度,並不是寫得天花亂墜就能得高分。一般來說,主觀題答題時必須圍繞一定的中心,結合所學的相關歷史知識,用較規范的學科語言做答,也就是要逐步走向中心化、規范化。

分析近年來學生答主觀題的情況,大體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找不中問題的中心,答題時猶如天女散花,漫無邊際。(2)不能結合學過的相關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言之無物。(3)語言不夠簡潔,不能使用較規范的學科語言。

其實每一道主觀題都有它的答題中心,在答題過程中無論想像力多豐富,形式多靈活多樣,都必須扣住這個中心不能離題。 例如:某編輯部為滿足青少年的要求,假定將《水滸傳》中的108個好漢擴寫為109個,並要求青少年積極投稿。請你以北宋末年的歷史為背景,描寫這個新增英雄的一段人生經歷。 這道題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和創作餘地,但必須扣住問題的中心是「以北宋末年的歷史為背景」,因此答題時應該聯系北宋末年的歷史背景,把這個新增英雄的人生經歷和北宋末年的混亂、衰弱局勢以及金兵進攻、靖康之變等史實結合起來描寫。這樣才能言之有物,得到較滿意分數。

二、面對題目認真細致,掌握解題三部曲,即審—憶—寫:

主觀題在考試中往往占的分數較多,所以要對它抱以充分的重視。拿到題目後不要急於下筆,應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盡可能地拿到理想分數。我認為答主觀題時可以按照以下的「三部曲」來完成,即:審——憶——寫:

第一步,審:即審題。要反復讀題,通過題目的關鍵詞句找出作答的中心及格式要求。例如要求的朝代、人物身份、事件、體裁等等。通過這些確定做答中心。

例如:假如你是生活在清朝都城的青少年。一日,在河邊散步時遇到年老的康熙。他要你對他的一生作個簡單的評價。老年人一般都喜歡聽奉承話,老年的康熙更是如此。在他的期待中,你稍作思考,便慷慨陳詞。聽了你的評價,他既高興,又羞愧,也深感後生可畏。請你把你與老年康熙對話的情況記述下來。 這道題目文字雖長,但我們可以通過審題找出關鍵詞句,從而確定答題中心。這些關鍵詞句包括:清朝(時間);你與康熙(人物);對康熙一生作個簡單評價(事件);記述對話情況(體裁);另外還應注意,康熙聽後「既高興,又羞愧」,這說明在評價的過程中既要有功又要有過,應抱著比較客觀的態度,不能一邊倒。當審清了這些組織答案的關鍵所在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第二步,憶:即回憶學過的相關知識。目的在於找出與題目有關的內容,找得越多越好,動筆時盡量聯系。

例如:岳飛為何能流芳百世,秦檜為何遺臭萬年?談談你的看法。 這道題關鍵詞很明顯,就是圍繞岳飛和秦檜兩人來作個評價,因此必須找出與這兩人相關的史實。回憶所學過的相關知識,能令岳飛流芳百世最主要的業績就是岳飛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侵,促進了南方經濟發展,因而岳飛作為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流芳百世。而秦檜陷害忠良,在岳飛抗金取勝的情況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因此遭到人民唾罵,遺臭萬年。

再如:現在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走進唐朝開元時期,而你是生活在唐都長安的一個少年,某日,有一批日本遣唐使來訪,朝廷請你當一個導游,請你向日本客人介紹一下唐都長安的景象。 很明顯,這道題的關鍵詞是「唐都長安」。回憶課本中學過的唐都長安的相關內容,可以從長安城的結構和布局特點入手,再展開來描繪長安城的繁華景象,描寫居民的衣食住行,並且結合長安城的開放性,描寫外國遊客穿插其中的情景。通過這種多角度的描繪來展現整個唐都長安的景象。

當然,要做好「憶」這一步,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基礎知識,否則腦中無物是不可能憶得出來的。因此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就應注意積累基礎知識,胸有成竹,答題時才能從容應對。

第三步,寫:即動筆寫。要求大家發揮寫作水平,盡量生動、詳細。這里要注意的是,組織答案時,語言應規范化,多使學科語言,並且結合學過的相關歷史知識寫,使答案的組織更加規范化。

例如: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請你結合唐代前期百餘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從中你有哪些感悟? 這道題關鍵詞句是「唐代前期百餘年用史實」;與此相關的知識點主要是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代君主的治理。在動筆寫的時候應該運用一些專有名詞,給人一種規范化的感覺。如:唐太宗的「虛心納諫」、「任人唯賢」、「貞觀之治」;武則天的「武周政治」、「承前啟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等等。

綜上所述,歷史主觀題考查的是學生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歷史學科的分析歸納及思維能力,而且題題有變化,題題有新意。但不管怎樣變化,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依託於課本知識。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對課本知識的落實至關重要,同學們必須做好對基礎知識的積累掌握,這是答好歷史主觀題的前提條件。而歷史主觀題解題能力的提高,決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個尋隙漸進的過程。只要掌握其中的規律和解題技巧,並通過日常訓練去不斷體會,不斷總結,歷史主觀題就會成為有助於同學們考試得高分的題目!

從一定意義上說,問答題是歷史考試主觀題的核心題型。這種題型考查能力相對全面,提問方式靈活多樣,對考生答題的評價有較大彈性。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高考,不但不會改變這一題型的核心地位,反而它的功能還會進一步加強。因此,有必要對問答題的類型、基本要求、提問方式等進行梳理,在明晰相應特點的基礎上,注意答題事項,掌握答題方法,實戰中才能從容應對,游刃有餘。

一、敘述題

特點:敘述題的特點是「敘述」。要求考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產生與發展過程或者消亡(結果)以及歷史人物的重大活動作系統的歸納敘述。

提示語:敘述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簡述」「概述」「綜述」「試述」「指出」「列舉」「如何」「怎樣」「是什麼」「有哪些」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一般按時間順序、因果關系表達即可。第一,圍繞題目要求的基本知識要點作答,不必展開,講述明白即可。第二,題目中有「簡述」「概述」「綜述」之類詞語的,一般時間跨度較大,因而必須先劃分階段,然後再按階段回答問題。第三,概括性一定要強,時間、條理也要清楚。

例1. 簡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回答這一問題時,可從三個方面進行簡單敘述,不必展開。第一,從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工場手工業時期、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電子信息時代等幾個階段;第二,從生產關系變革來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商業資本、工業資本、私人壟斷資本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幾個階段;第三,至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要縱觀新航路的影響,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等,並據此作出認真分析。也就是說,要對這幾個階段進行有機的聯系、概括和提升。

此類題目的時間跨度大,所以概括性要強,階段劃分要清晰,然後再逐一回答。

例2.2006年全國文綜試卷I第39題「(1)根據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點。」

考生只要結合課本知識就可以得出其特點:第一次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第二次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各省和中國內地(或長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此類題目的能力要求較低,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答題技巧,也有得不到高分的可能,必須引起注意。

二、論證題

特點:論證題的特點是「論」。要求考生運用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對史實透徹分析、對觀點或結論進行論證,以說明道理,得出結論,來論證某一觀點或者結論的正確與否。

提示語:論證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說明」「論證」「證明」「試論」「為什麼」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就形式言,第一種是題目中直接給出觀點或者結論的,第二種是給出一些材料讓考生閱讀、分析而得出觀點或者結論,再用史實加以說明論證的。回答論證題的關鍵在於掌握判斷觀點或論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同時,論證要擺出史實,得出結論,即「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還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

第一種形式,題目中直接給出觀點或者結論。

例1.近代前期,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陳獨秀認為經歷了「學術(技術)·政治覺悟·倫理覺悟」三個時期。請說明三個時期的事件及結果。

這個題目的觀點非常明確,直接用史實說明即可。第一,學術(技術):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開展了洋務運動,但是,只學習技術,不學習制度,最終破產。第二,政治覺悟: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革命派主張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領導並發動了辛亥革命。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結果失敗。第三,倫理覺悟: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資產階級實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增強,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例2、有人認為《資政新篇》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補充和發展。這種觀點是否正確?為什麼?

此題有一個判斷觀點的過程,先判斷正確與否,然後再用史實分析論證即可。

第二種形式,給出一些材料讓考生閱讀、分析而得出觀點或者結論。

例3.(材料略)閱讀材料回答:(1)A國聯、聯合國成立時標榜的共同目的是什麼?B兩個組織成立初期是否達到了這一目的?C為什麼?(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聯合國作用得到改變的必然性。(3)結合材料分析,你是否同意日本成為「聯合國安全常任理事國」?理由是什麼?

由此觀之,(1)中的A、B是典型的簡述題,其共同目的回答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是否達到目的的回答是:「沒有達到目的。」(1)中C的「為什麼」要用史實簡述,回答是:「國聯成立後一直被英、法所操縱,成為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聯合國在成立初期一直為美國所操縱。」而(2)與(3)問,則是典型的論證說明與分析題。第(2)問重說明,題目要求必須用史實來說明聯合國作用得到改變的必然性,回答是:「美國憑借其雄厚的綜合實力,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其做法不得人心;第三世界國家力量的崛起,取得了聯合國的多數席位,和平民主力量大大增強。」第(3)問,難度加大,首先必須亮出觀點,用史實說明並分析其觀點,即「不同意」或者「同意」,然後說明其理由。如:「不同意。日本迄今為止不能對待歷史,甚至還極力美化侵略戰爭,企圖重溫軍國主義舊夢。」或:「同意。經濟決定政治,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後,可以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類題目能力要求較高,如果把握好答題技巧,得分一定會再上一個層次。

三、分析題

特點:分析題的特點是「析」。重在要求考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特徵或者它們的某些方面進行剖析並得出相應的結論。

提示語:分析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辨析」「解析」「分析」「探討」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就步驟言,首先明確「是什麼」;然後回答「為什麼」。就目的言,一是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內涵外延的掌握;二是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即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分析其背景、原因,以揭示事物的本質,總結歷史作用、影響、歷史地位,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例1.2006年高考江蘇歷史試卷第28題: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時期,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思想,中國共產黨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線,都提出了改革土地問題的主張。請分別分析三者的性質和影響。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什麼?

這一題目解答的技巧是解決好「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上述三者關於土地主張的內容和結果分別是什麼,然後再解決「為什麼」和「啟示」的問題。其回答是:「《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民階級的土地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但它主張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種空想,根本無法實現。『平均地權』是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發展,但是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線是無產階級的土地革命綱領;它使廣大貧雇農獲得了土地,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和啟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只要中國共產黨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四、比較題

特點:比較題的特點是「比」,有「類比」和「對比」之分。要求考生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式,將在屬性上具有可比性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比較,進而得出其異同點或者區別其本質特徵。

提示語:比較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比較」「對比」「與······相比」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比較有單一性比較和綜合性比較之分。單一性比較題直接導出了要比較的要素,如背景、原因、目的、性質、結果和影響等,指向性較強,容易把握。綜合性比較題沒有指出比較的內容或項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去綜合分析,確定比較內容,因而不易把握,有一定難度。好多考生考試時十分茫然,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感覺是無從下手。如果我們掌握了比較的原則和程序,答題時就會輕松切入。就比較的原則和程序言,一是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背景、原因、歷史條件和人為目的的相同和不同;二是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主要過程)、特點、特徵(表現形式)、性質、實質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三是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就完成比較的條件言,一是基礎知識要熟悉,必要的敘述不能少;二是比較雙方要清楚,分析也要深刻。

例1. 請對資本主義經濟狀況、政治特徵進行比較。

這一題目沒有確定的比項內容,需要考生從經濟、政治方面入手,綜合分析後才能確定。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跳躍式發展的美、德、日;漸進式發展的英、法;一定程度發展的俄國。其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資金、勞動力、技術、市場等要素)上逐一分析與比較。

例2、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性質、特點有何異同?各自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什麼?結果有何差異?指出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這是一個單一性比較題,只要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即注意基本史實的記憶、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就能夠完滿解答。

五、評價題

特點:評價題的特點是「評」,即評判、估價。要求考生依據所學知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給予中肯的評價。

提示語:評價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試評」「評價」「你的看法如何」「認識」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首先要注意區別,即區別評價題與論證題之第二種形式的近似與不同。論證題的觀點和結論明擺在題目中,而評價題的題目中是沒有觀點和結論的,是要求考生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提煉出觀點和結論,觀點和結論需要考生自行得出,屬於考生的見解(即創造能力),因而評價題是開放式試題的最好呈現方式之一。其次是圍繞正確的觀點(結論)用史實論證,予以肯定。當然,評論是否正確的依據也很重要,一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二是觀點立場要正確。與此同時,還要以史實為依據,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評價題是問答題中最具研究性學習的試題之一,有一定的難度;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規律性的東西,與敘述題結合起來,能夠檢測學生歷史知識的實力和功底。考生如果能把握其解題技巧,同樣也能將成績提到一定高度。傳統的典型題目太多,例如對拿破崙的評價問題;對辛亥革命或成果或失敗的評價問題;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問題;前面談到的「你是否同意日本成為『聯合國安全常任理事國』」的問題等,都具有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近年來,評價題的答案在由惟一性走向開放性。

例1、2005年11月13日13時40分,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連續爆炸。這次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蹤,60多人受傷。導致了哈爾濱市有史以來長達4天之久的停水,並引起松花江下游地區嚴重的水污染。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也給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好像對其進行長期大規模的資源掠奪是不會受到任何懲罰的。然而,這種掠奪方式的產生,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環境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已經亮起了紅燈。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一致。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代代人的努力,我們必須從現在做起。結合前幾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及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史實,談談今天我們應如何利用科學技術來為人類服務、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服務。

就答題言,史論結合、層次分明、詳略得當、用詞准確這是必須的。具體到本題,條理清晰很重要:首先是解決利用科技的態度問題,不同的態度,會給人類帶來不同的結果;其次要談到前三次科技革命被人類利用而產生的巨大作用;最後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談科技開發,既要看今天,還要看未來。這是一道基礎知識與思維創新能力的結合,具有研究性學習價值的范題。

六、綜合題

面對當今高考命題改革的逐年深化,綜合題設計無論形式和內容都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在一個材料閱讀題中,往往會涉及多種形式的提問,從簡單到復雜,難度逐漸增大,形成一定坡度,要求考生認真分析、理出思路、組織內容、解答問題。敘述題中既要「簡述」,又要「說明原因」;分析題中的提示語,既有敘述題的「指出」,也有論證題中的「說明」和分析題中的「分析」;比較題中,既要「比較」,又要「分析」,等等,一句話,綜合題的形式和內容都是比較復雜的。因此,我們要加強基本史實的記憶與理解,按照大綱的要求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以不變應萬變;在方法上,掌握各類題型的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靈活應對各種問答題的提問方式。綜合題是上述五類題型的集合,明白了各類題型的特點,抓住了各類題型的答題關鍵與解題技巧,無論難度多麼大的綜合題也能迎刃而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笑對高考,穩操勝券。

2. 高中歷史的主觀題如何回答

一、做好高中歷史主觀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
將審題訓練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因為審題本身也是一種提取信息的過程。在審題訓練中,我們強調審時間、地點、關鍵詞、提示語、材料來源,審問題(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又可以反過來給人以提示),這些都可以作為培養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閱讀材料不僅要讀正文或表格內數據、圖片的主體,還要讀提示語(含表內提示語、表外提示語)、注釋、材料來源、標點符號、圖片的背景等,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既要考慮顯性信息,又要注意聯系所學知識分析隱性信息;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兼顧全局。審題必須把握「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
在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經常沒有明確設問就答題,所以往往出現漏答丟分的現象。非選擇題一般有四種設問:一是「根據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據一段材料或幾段材料提問,這種問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間接得出。對於這種試題考生可以根據分數值逐條從材料中找出並適當歸納,一般一分一點,不必妄加論述;二是「根據(或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一般有根據一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與根據幾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兩種,這類問題和答案不能全部從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須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來回答。考生要根據材料中時間、關鍵詞判斷出要考查的知識范圍,再結合這部分知識進行回答。三是「根據以上材料和問題回答」。這種提問方式是將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既提供了題目的思考方向,又設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種提問方式就是從所學知識出發去探尋問題的答案。此類問題中材料只是起到創設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二、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學生應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審題能力弱、提取信息不全面、提取信息不準確、不能剔除無效信息等。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3、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4、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5、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6、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7、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8、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三、高考歷史規范性答題指導
答題重在答案的知識正確性,但每次考試後總有考生埋怨閱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確卻得不到滿分。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觀」,缺乏親和力和嚴謹性,征服不了閱卷的「判官」。考試「四到位」能有效地解決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考試失分。
(一).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圓珠筆也少用;客觀題目前都採用塗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筆塗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塗得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准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三).層次到位。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每個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准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並列自然段去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採用教材中的標准概念、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簡潔,語言要精練。
四、來自高考閱卷老師的建議
參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爭,還要注意制定與高考閱卷老師的心理相符的對策。因為閱卷直接關繫到考生的分數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關鍵所在。
1.給閱卷老師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評卷工作是一項任務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證評卷質量外,評卷速度對評卷任務的完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嗦嗦,拉拉雜雜,就會給評卷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認為你可能不太懂,從而影響到你的得分。為了閱卷老師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潔,字跡要工整,讓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答案要點化。為提高速度,在實際評卷操作中,評卷老師一般只注重「關鍵詞」,對學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讀」或「念」。一般情況下,評卷老師一邊簽名(除第一份簽全名,其餘只簽姓),一邊瀏覽考生的答案,一邊作翻頁准備,在做上述動作的同時寫出所改題目的得分。所以,你的答案決不能像寫作文那樣,大段大段的一氣呵成,下筆千言,不切要點。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號化、要點化。如果某題不止一問,你應該一問一答,將每一問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並在每段前簡要標明你回答的是什麼問題,千萬不要把幾個提問混起來回答;如果某一問答案要點不止一個,你應該把答案分成若干個小的要點,並在每一要點前標上序號,如(1)(2)(3)……①②③……或者abc……;如試卷空間允許,最好能將這些序號上下排列,沿左側照齊,讓評卷老師一目瞭然。
(2)答案要點要醒目。有的考生組織答案時寫的文字很多,甚至長篇大論,但不得要領,命不中「得分點」。你應該把你答案的每層意思都總結出關鍵詞,並盡可能把關鍵詞「要點」寫在最前面,然後再進行解釋。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改卷時,評卷老師看的只是「關鍵詞」,如果你的「關鍵詞」寫得過於「隱蔽」,沒有讓評卷老師在「瞬間的一眼」看到,你極有可能失去本來應該得到的分數。「把金子擺在老師最醒目的位置」,「把得分點作為隊長站在隊伍的最前面」,改卷老師想不給你分都難。
(3)合理安排答題空間。有的同學寫答案時習慣從所給空間的中間寫起,寫到最後甚至寫到密封線內。密封線是要「密封」起來的,評卷老師根本看不到。如果答案寫到密封線以內,不但密封線以內的文字無效,露在密封線外的文字因為缺了後半行,語句不通,想給分都十分困難。由於空間不夠,有的同學寫到最後幾行字體越來越小;或者從答案末端畫一大箭頭轉再到左側,繼續補充答案,給老師十分不好的印象,以至老師給起分來對你十分「苛刻」。所以,組織答案時,一下筆就應該盡量從左側開始,把空間留在右側,用不完可以空著;若檢查時靈感再現,想起好的要點可以繼續補充。
2.答出技巧與水平,讓人滿意,讓自己多得分
主觀題的得分,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考生所寫的答案要點,二是閱卷老師的印象,這里的印象除了上面所講的第一印象外,還有老師通過考生所寫的答案內容可獲得的此考生是一個優秀學生,還是不理想的學生的信息,這些印象直接影響著具有彈性的分數。主觀題的得分一般都有彈性,為了操作起來方便,每個評卷老師每道題都有1分內的拍板權,因此,要想拿到這1分,就必須讓評卷老師滿意(如果主觀試題多,加起來就是好幾分了,故應當予以重視)。要想盡量多得分,除了做好攻略一中的幾點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答案要點要全面。評卷時「采點給分」,即用標准答案與你的答案相對照,照上幾個「得分點」給幾個相應的要點分。在評卷點,一般都要制定一個更為詳盡的評分細則,比如同義詞替換、新增要點等。為得到更多的分數,你組織的答案包含的「要點」一定要多。為做到這一點,答題可適當採取「多多益善」的原則。注意,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點」多,而不是「文字」多。當然,「要點」多可能「文字」也會相應增加,但絕不是長篇大論。比如關於圓明園「維持現狀」還是「重新修建」問題,讓你選擇一種觀點,並給出理由。你的答案應該是給出盡可能多的理由(要點多),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一個理由敘述的多麼充分(文字多)。因為改卷時,老師看的是你給出了幾個合理的理由—每一個理由都有固定的分數;如果你只闡述某一個理由,即使你論述的再充分,評卷時也只能給一個要點分。所以,在不知道確切答案的情況下,你的答案包含的要點應該「多多益善」。
(2)答案內容「廣度第一,深度第二」。如上所述,評卷時「采點給分」,而不是按深度給分(深度至多加1分,一般考生得不到)。如2005年全國文綜卷Ⅰ第37題「簡要評價民族主義的歷史作用」,評卷時凡是知道「一分為二」的,首先就可以得到4分;對積極和消極作用稍加說明,即可得滿10分。如果只回答積極或消極其中一個方面,理由闡述的再詳盡,評卷細則說「至多給6分」。實際操作時,評卷老師在標准答案和評分細則以外一般不隨意新增分數;而只要答案全面,思路開闊,只要包含「要點」,老師對闡釋部分都顯得十分寬容。如本題對積極和消極作用只要有所說明,即使解釋的不夠准確、全面,根據「可給可不給的分盡量地給分」的評卷原則,一般都會給滿分或大部分分。所以,在組織答案時,「廣度」比「深度」顯得更為重要。
3.按分作答、自信得分
(1)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內容。有同學會問,面對一個問題,回答多少內容算是「正好」呢?答曰「一分價錢一分貨」,「給多少分回答多少內容」。高考試卷每一個小問題後面都標有相應的分值,標10分分值的題目需要回答的內容一定比標4分分值的題目需要回答的要點多。根據近幾年的經驗,一般每個要點1-2分。但是,有一個情況你必須清楚,就是你回答的要點不可能和標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你組織的答案應該盡可能詳盡,如果把你組織的答案看做數學上的「集合」,那麼你的「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點)」一定要多,評卷其實就是求你的「集合」與標准答案「集合」的「交集」。如果把標准答案比作「魚」,你組織的答案就應該是「魚網」,為了多捕「魚」,你的「魚網」是不是應該應適當大一些呢?
(2)寫在試卷上的文字不要輕易劃掉。有人曾把高考改卷工作形容為「錯誤裡面找正確」,其實一點也不過分。評卷老師「相當」寬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點,只要你的答案能讓老師「發現」,老師就會給分。試題內容無論你會還是不會,一定要敢於回答。回答錯了一般也不要劃掉,因為錯誤部分不影響你正確部分的得分。何況,你認為錯誤答案的,說不定裡面還包含「得分點」呢。評卷老師是來「給分」的,不是來「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點,不會因前面的錯誤而受到「株連」。即使你對某一題目十分陌生,也要盡量答上幾點,因為閱卷老師給0分是十分謹慎的;更何況每個評卷老師都有1分內的決定權,只要答案不是太不像話,一般都會多少給點分。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你有幫助!

3. 歷史試卷答題技巧方法大全

高考中的題目怎樣做得又快又對?其實高中的歷史答題也是有一定規律可言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我們掌握的。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歷史試卷答題技巧 方法 ,供大家閱讀參考。

歷史試卷答題技巧方法

一.歷史試卷答題技巧

歷史主觀題方法指導

原因、背景類試題的解題模板:

1.在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歷史背景、條件、因素、依據、原因等可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思想 文化 等方面思考。具體表現為:

(1)經濟方面的內容可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內容可從政局、制度、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可從思想、科技、 教育 等方面思考。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1)主觀原因:(主觀意識方面的原因)一般從領導某事件的階級、階層的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等方面進行思考。(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2)客觀原因:指與主觀原因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主觀意識影響的原因,一般從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狀況、政治狀況、思想因素等方面進行思考。

(3)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層面入手;生產關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生產力入手;上層建築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基礎入手;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原因從社會存在入手;歷史事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從內因入手;相同屬性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從歷史規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

二.解題技巧

一、題 型

1、 從常規出題來看,它一般分為兩類

一類是針對某種觀點或看法,要先行明確表態(是否正確;是否全面等)後再進行分析解答;

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

另一類則是一題中有幾種不同的觀點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後明確表態,然後分別進行論證。

2 、從材料陳述看

一類是材料觀點直接給出;

另一類是觀點間接(觀點隱含)給出

3、設問類型看:包含評述,評價,評論三種

(1)評價,即評定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地位、作用、積極意義或者影響等;

(2)評述則是把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史學觀點等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即邊敘述邊評價,或者先敘述再評價;

(3)評論則是對歷史人物、事件、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或評價

注意:

(1)評價偏重於從史實中得出結論;

評述類偏重於敘述史實;

評論側重於運用辯證史觀或者唯物史觀,表明自己對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的認識;

(2)評價、評述類設問一般含有標志性的詞語,如:評價、簡評、評述、說明、論證、如何解釋、你認為、你的看法、你的觀點、如何理解等;

歷史人物評價:

(1)定性評價即整體評價;

(2)定量評價,即以史實說明。

(3)一分為二和看主流相結合。

歷史事件或現象評價:

(1)根據要求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

(2)需要結合背景、特點、作用、影響等等,看評價角度。

二、解題步驟

第一步:完整的閱讀材料,提煉觀點

①提煉觀點,弄清幾個問題:

評論的客觀對象評論者的主觀認識是什麼?

有幾個觀點?

各觀點之間是什麼關系?

誤區:為了搶時間作答,沒有完整、准確的閱讀材料,斷章取義,隨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話當成題目要論證的觀點,導致全盤皆輸。

注意:①如果設問是:論證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觀點,只能同意。

②提煉出觀點後,一定不要急著下筆作答,花一分鍾左右的時間在大腦構思如何表態有利於你接下來的論證,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態。

第二步:陳述觀點並對觀點進行判斷表態

1、材料只有一種觀點怎麼表態

①同意或正確

②不同意或錯誤,陳述你的觀點

③辯證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題慢的同學盡量避免這種答法,因為時間緊急,論證費時,不利於得分,做題快的同學可以嘗試,挑戰滿分

2、材料有多種觀點(出現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種。

②材料觀點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觀點。(其實材料中的多種觀點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觀點最好是綜合多種觀點。)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種,因為你不同意其中一種,有兩種可能:

A.與材料另一種觀點不謀而合,還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種;

B.材料的觀點你都不同意,那你為啥不直接說出你的觀點呢,用②這種方式呢?

2)如果設問是這樣的:「你同意哪一種,請說明理由」,而不是「評析材料中……觀點」。

原則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觀點了,但標准答案里沒有設計材料以外觀點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閱卷老師酌情給分,而酌情給分往往不會給太高。

第三步:對觀點進行論證

得分至關重要的一步,有同學想挑戰高分滿分,把重心放到小結上,或者想綜合多種觀點從更深的層面看問題,而忽視了論證過程,論證不充分,最終得分不高。12分為滿分,論證過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論結合

1、多角度

觀察你論證的觀點本身有幾個層次,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

2、史論結合

史實必須是明確具體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編造臆想的、偏門的,必須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歷史事件。

3 論證要嚴密,不要前後矛盾

誤區:認為多角度就是經濟、政治、文化,因為我們平時做題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論青紅皂白見題就用。(思維的發散性)

第四步:小結,理論升華

大多數高中生都達不到分類法的第五個層次,而且此環節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費在此環節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這個論點,運用辯證思維(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作者的立場等,對所有論點進行評價。

跳出此論點所涉及的具體國家、時間、問題,放到整個全人類歷史上看問題。

如何有效學好歷史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

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尋找一種 記憶方法 。例如我們在學習「戰國七雄」時,要記住七個諸侯國的位置,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套這樣的口訣:「東南西北上中下,齊楚秦燕趙魏韓」。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學好歷史的方法

1、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時候,歷史知識點不是不需要記憶,而是需要去理解。我們能夠理解某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往往並不是依靠硬記。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單獨閱讀書上的文字,還不足以真正理解了這些歷史內容。我們可以藉助地圖、表格、繪畫,以及改編的 故事 來理解。

2、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比較分析法在很多學科得到廣泛應用。歷史比較分析法可以能夠更好的幫助你理解和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力。如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對比;英國、法國、美國、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


歷史試卷答題技巧 方法大全 相關 文章 :

★ 歷史答題思路方法總結

★ 歷史試卷答題技巧啟示類

★ 高考歷史選擇題的答題技巧

★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匯總

★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小方法

★ 高中歷史試卷答題技巧

★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 歷史高分答題技巧

★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復習注意事項

★ 初中歷史考試解題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4. 如何會答好歷史卷紙

歷史答題卷部分(又稱主觀題部分)關鍵是要將題目提供的材料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在簡答題部分基本是回答課本知識;材料題部分則要結合材料,有些題目的答案就在材料中,答題時要仔細查看材料。但也要聯系課本做適當補充,或說明。所以如果想答好客觀題必須要有幾點准備。①要對課本知識有相當的了解。②要有一定的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③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許多材料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現的)
關於選擇題嘛,一般採用排除法,直接法。
如果不放心我的方法可以將考試答案與自己的答案對照。我這兒還有一個小技巧―背答案,特別針對的是簡答題。因為簡答題考察的是對課本知識的總結能力。一些重點考點通過對標准答案的背誦可以較快掌握。以上都是我自己學習歷史的方法。我高考歷史等級是A+(江蘇省)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5. 2021年天津成人高考歷史有哪些復習方法

【成考快速報名和免費咨詢:https://www.87dh.com/xl/ 】天津成人高考歷史的考試內容主要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涵蓋的考點比較多,考生需要掌握成人高考歷史高效備考方法,合理安排復習時間和學會運用高效的記憶方法。為了讓考生迅速了解相關信息,天津成考網整理出以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1、歷史標題復習法
歷史知識的記憶慢一項浩瀚的系統工程。撐起這項記憶工程骨架的就是歷史教材的大小標題。把各套教材的「編」、「單元」、「章」、「節」、「目」、「塊」等大大小小的標題按教材的編排體系整理出來,編成多杈樹狀歷史標題網,用樹狀歷史標題網把歷史內容從遠至今、自宏而微、自高而低連成一個有序化復習網路。
記住這個樹狀歷史標題網,為腦海中所記憶怕浩繁歷史知識建立了視窗化的菜單式目錄。考試時,遇到相關歷史問題,潛意識可以循著這個歷史標題網路層層快速搜索提取相關聯的歷史知識。
2、天津成人高考歷史串線復習法
歷史串線記憶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縱向串線記憶民,一種是橫向串線記憶。縱向串線復習是按時 間、朝代、年代的演變進行一塊塊紛繁細碎歷史史實的記憶。比如:以重大事件為線索,以近代外交為線索,等等。一縱一橫,一經一緯,織成一張完整的歷史記憶之網。復習中國歷史,可按圖示進行彩珠結網串線記憶。
3、歷史對比歸納復習法
對比與歸納是復習好歷史最常用的兩把歷史「思維之劍」,古今對比、中外對比、背景對比、特徵對比、時 間對比、事件對比、人物對比、演變對比、民族對比、……,正是在這一連串史實對比中才能比較歷史進程的異同,歸納總結歷史規律,評論分析歷史史實。史實對比就是歷史事件的相互碰撞,在碰撞中才能產生歷史思維火花。
4、天津成人高考歷史小專題復習法
小專題復習法是提高歷史應考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環。高考卷面中,專題考查特徵非常明顯,可以說是「無歷史專題不成卷」。通過精心擬定某一特定專題將中外古今有關史實梳理歸納在一起,既有利於記憶又有利於應考,還可拓深歷史辯證思維水平。
例如:可把第1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用圖表形式梳理成近代侵華小專題,把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義和拳運動等內容整理農民戰爭小專題。每一個小專題就是歷史知識經緯之網中的一顆彩珠,先結網後育珠。用小專題形式復習歷史,可雙啄深歷史備考知識。做過的試卷、訂正過的錯題,也要分類剪輯成歷史不專題保存下來。
5、其他歷史復習方法
六要素復習法、圖表復習法、關鍵詞復習法。

成考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成考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6. 如何答好高考歷史材料題

歷史主觀題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細讀材料、分析問題(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後,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麼,需要回答什麼。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後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取決於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後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准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後,還要最後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後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

例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樂二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樂實錄》卷二十七

材料二 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四華里,並且將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
——《台灣外紀》卷十二

材料三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據材料概括明清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的相似之處。

②根據以上材料,比較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目的有何區別。

③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對上述政策進行客觀的評價。

步驟分析

第一步:瀏覽材料、明確主題。

從材料中的「永樂二年」、「順治元年」等有關時間和內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題所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的海外政策」——這就是本道題的主題。這時,應該馬上從腦海里調出有關這一主題的相關知識,如鄭和下西洋、華僑開發南洋、戚繼光抗擊倭寇、葡萄牙占據澳門、鄭成功收復台灣、抗擊沙俄的斗爭、鴉片走私和禁煙運動等知識點和「閉關鎖國」這一外交政策,從而為進一步閱讀材料打下基礎。

第二步:分析問題、細讀材料。

顯然,本題是要求比較明清兩個時期海外貿易政策的異同點,並歸納出其歷史影響。帶著這個問題,仔細的閱讀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體意思,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灣」就很重要,它隱含著當時清政府制定政策時的心態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勢力的增長,維護滿清的長久統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帶著問題到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如第①問,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許下水」、「不許越界」,材料三的「內外隔」等;第②問,材料一的「因以為寇」,材料三的「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題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據材料意思和所學知識,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第①問的「相似之處」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問的「不同」,應具體從材料中的意思出發,結合所學,得出「海患」、「固統」這一關鍵區別。第③問,應該從對外貿易的角度去理解其歷史影響。

這樣,已經初步形成本題的答題提綱。

第四步: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根據上述提綱,在試卷上寫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簡潔規范的語言文字進行恰當的概括說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簡單翻譯材料,避免「泛泛而談」,要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

參考答案

①都不允許民間船隻出海,禁止海外貿易。

②明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外敵聯系,形成海患;清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沿海反清勢力聯系,威脅其統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於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導致中國近代貧窮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解答材料題一定得緊扣材料,上述四個步驟始終沒有離開材料,其中關鍵步驟應該放在第二、三步上,這兩個步驟做好了,動筆書寫答案應該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確的。而考生們恰恰容易忽視這兩個環節,不少考生害怕時間不濟,往往是材料都沒有讀完,意思也沒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筆,結果是離題千里,答非所問,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題(包括問答題),一定要養成「明題意、列提綱」的良好審題習慣。

2、下筆作答時,應該根據材料的語言環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師授課的講述和材料中的原話照搬照抄,同時做到語言精煉、流暢,書寫清晰、規范。

由此可見,解答材料題是有其特殊規律和方法的,考生們如果能很好的落實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四步法」,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關於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看審題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准,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7. 求助高考歷史答題的方法

高考歷史解題方法與技巧指導
高考歷史學科試題中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題型,掌握兩種題型的解題方法與技巧,是歷史高考取勝的重要手段。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何種形式的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一).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二).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實業強國是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下列體現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

A、創辦江南製造總局B、創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製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
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
答。
(三).識破「陷阱」巧解題
1.識破「條件陷阱」,提高審題能力
歷史選擇題不同於材料題和問答題,其特點之一是審題即是答題。因此,提高審題
能力顯得特別的重要。審題時,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
度、次數等等限制條件都要看懂、審清,避免落入命題者設置的「條件陷阱」,造
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張之洞 C、王韜 D、梁啟超
解析:歷史選擇題,有時由於題干中的限制條件較多,考生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本題題
干中的限定詞有「近代中國」、「制度層面」和「較早」三個。根據「內容由器物
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排除A、B,根據「較早」可排除D,早期維新派王韜、
鄭觀應等主張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正確答案是C。
2.辯別「似是而非」,增強再現能力
歷史試題的命題者通常針對考生易錯、易混的知識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命題,旨
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准確掌握。扎實的基礎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時學習中
一定要重視基礎掌握;其次,注意保質保量的訓練,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後,
在解題時要對題乾和選項中的主幹成分進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獎勵和保護實業,鼓勵人民舉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這些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思潮
C、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的發展
解析:本題D項是一個迷惑性較強的干擾項。它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史實變成了「初步發展」的結論。解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階段特徵,避免出現類似的失誤。正確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選擇題的選項之間,有時是並列關系,有時是從屬關系。在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
殊等方面,命題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倆。因此,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
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各個選項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化的選項排除。
【例3】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因為
A、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C、先進分子的領導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本題比較容易錯選B項。審題時要注意題干中「廣泛」一詞,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工人、學生、商人等廣泛參與。選項B和C只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體。正確答案是A。
4.謹訪「變換概念」,增強理解能力
歷史概念是根據歷史背景、存在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於歷
史概念是史實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復雜的歷史發展
過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識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學科能力的強弱,近幾
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歷史概念考查中,命題者常常採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製造分析、判斷、推理等障礙,審題中不得不防。
【例4】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表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C、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解析:命題者用「偷梁換柱法」,將「封建制度」偷換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來
增強試題的迷惑性和干擾性。「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僅是「封建制度」上層
建築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概念。正確答
案是A。
5.撥開「因果混雜」,培養分析能力
在邏輯關系問題中,命題者常常設置因果關系倒置、時間先後順序倒置等等,其中
以因果關系倒置為多。因果關系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
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確和透徹理解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
系。解答這類試題,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要注意題干
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三是確定答案後將選項代入題干看看是否成立,進
一步檢驗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以前,人民政協具有代行人大職權的功能。人民政協誕生
的背景是
A、反對內戰的輿論不斷高漲 B、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勝利
C、《共同綱領》被各民主黨派廣泛接受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背景發生在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協誕生於1949年9月,D項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項,頸是人民政協的內容,而A項在內戰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正確答案是B。
6.善辯「真偽信息」,發展遷移能力
近幾年來歷史學科試題的一個特點是:設置新情景、新問題,以考查考生運用基礎
知識和利用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解題的前提是讀懂材料,並將獲
取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掛靠課本),然後進行分析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例6】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陝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 B、百萬雄師過長江 C、挺進大西南 D、發動三大戰役
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材料
中「兩個拳頭(陝西和山東)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國民黨發動的對陝北和山
東的重點進攻。為了減輕對陝北和山東的壓力,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正確答案是A。
二、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
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
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
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
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
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
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
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
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
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
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
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
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
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
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
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
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
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
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
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
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
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
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三、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一)審題不嚴密,不能真正弄懂題乾的要求,導致選擇錯誤。
(1)對題目所給各個選項沒有仔細閱讀分析,只憑感覺選擇,出現選擇不準。因此在
答題時一定要仔細、全面的閱讀題乾和選項,弄清楚題干與選項以及選項之間的
關系,千萬不要輕率放棄。
(2)初步選擇後,要用排除法和題干還原法做檢驗,做最後准確的判定。
(3)憑直覺選擇後,要用在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正確的觀點和對歷史事物發展規律的認
識進行檢驗和判定,以保證選擇的准確。
(二)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
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
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
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四)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
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
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五)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
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
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六)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
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七)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
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八)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
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
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九)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四、高考歷史規范性答題指導
答題重在答案的知識正確性,但每次考試後總有考生埋怨閱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
確卻得不到滿分。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觀」,缺
乏親和力和嚴謹性,征服不了閱卷的「判官」。考試「四到位」能有效地解決非智
力因素造成的考試失分。
(一).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
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
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
圓珠筆也少用;客觀題目前都採用塗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
筆塗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塗得
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
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二).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
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
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
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准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
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
「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三).層次到位。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
每個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
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
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准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
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並列自然段去
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
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
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
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採用教材中的標准概
念、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
簡潔,語言要精練。

8. 如何提高歷史選擇題准確率

先對課本的內容熟悉,然後分析一下錯題,這是我們高考前復習時歷史老師傳授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其實歷史的選擇題出法不過就是那幾種,你只要掌握好方法要領去判斷選擇是不難的:選擇題基本上可以分為材料式、組合式、排列式、最佳、概念型,逆向式這六種基本類型。綜觀近幾年歷史學科高考,考生在選擇題部分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試題所採用的干擾方式缺乏了解,下面以高考題為例子解說:
1.添枝加葉
「添枝加葉」原來是形容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時,為了誇張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是指命題者在題干或題肢中增加一些修飾、限製成分,使觀點趨向絕對化。

[例1](全國文綜卷Ⅰ·23)《歐洲經濟史》描述了18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某些地區出現的現象,「貴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財富日益增長的資產階級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戰。雖然他們有時被人輕蔑地說成是『暴發戶』,但是,他們的購買力形成了他們自己競相仿效的基礎。」這段描述說明

A.工業革命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 B.啟蒙思想的傳播消除了人們的等級觀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貴族告別了昔日生活 D.科技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物價相對低廉

[解析]該題B項題肢的設置,命題者就運用了「添枝加葉」的干擾方式。B項題肢增加了修飾、限制的詞——「消除」,使觀點趨向絕對化,其實題中「被輕蔑地說成是『暴發戶』」,可知社會中的等級觀念依然存在,故B項錯誤。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題干或題肢中的主幹成分,然後再對那些修飾、限製成分反復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觀點一致,若不一致,則必然舌去。對題中出現的「所有」、「任何」、「一定」、「都」等具有絕對性的字詞,一定要仔細推敲,慎重選擇。

2、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對,實際上並不對。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一般以相關、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組成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北京文綜卷·23)1940年納粹德國在奧斯維辛建立了集監禁、勞役和屠殺為一體的集中營群。現在該遺址已被辟為紀念館,目的是向人們警示①極端民族主義泛濫的後果②麥卡錫主義造成的後果③猶太人和波蘭人被無辜屠殺的災難④恐怖主義造成的慘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部分考生會選D,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其關鍵是不能正確區分法西斯主義和恐怖主義。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建立屬於法西斯主義,不屬於恐怖主義,故排除④。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於二戰期間,而麥卡錫主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初,故排除②。正確答案是B。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根據所學知識和題乾的特定性,對相關題肢逐一辨析,謹防被似是而非的題肢所干擾。

3、答非所問

「答非所問」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問的問題。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常常有意設置一些說法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的題肢作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干仔細辨析,就會誤選。

[例3](山東文綜卷·13)1964年,周恩來與美國作家斯諾交談時說:「過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們是做對了,但我們也做了一些錯事。……只有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才能改正它們。」針對50年代末經濟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黨和政府的糾正措施是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正確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C.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D.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解析]以上四個題肢都涉及到黨和政府發展經濟的史實,A屬於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為1953-1956年,B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內容,C是1958年提出的,D則是針對「左」傾錯誤而採取的糾正措施,A、B、C三肢說法雖然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純屬答非所問,故不可選。答案為D。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只能選擇那些與題干之間存在聯系,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干無關,或沒有直接聯系的題肢,即使其本身的說法再正確也不能選。

4、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原來是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題目往往以相關的知識作干擾題肢,考生如果記憶模糊,就會失誤。

[例4](北京文綜卷·19)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不斷探索,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這體現在①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②北戴河會議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③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④中國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再認、再現歷史事實的能力。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前召開,故排除①選項。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運動屬於「左」傾錯誤,不屬於執政能力提高的表現,故排除②選項。由於考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史實,不少考生會誤選B,就是認為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後召開。

[啟示]在平時的復習中,考生要注意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對重要史實,要盡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防止混淆不清。

5、魚目混珠

「魚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試題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識作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

[例5](江蘇歷史卷·23)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許多共同問題,其中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的是

A.腐敗蔓延 B.恐怖主義 C.政變迭起 D.民族矛盾

[解析]本題不少考生會認為四個選項都正確,認為腐敗、恐怖主義、政變和民族矛盾都是「21世紀的政治瘟疫」,犯了「魚目混珠」的毛病。其實腐敗、政變、民族矛盾由來已久,但恐怖主義則不同,2001年「9·11事件」後,恐怖主義並未因為阿富汗等反恐戰爭而被消滅,反而有日益蔓延之勢,成為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因此正確答案是B。

[啟示]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題目。考生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對相關、相近、易混、易錯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擾准確作答。

6、正逆顛倒

命題者在試卷的中間部分,一改正向思維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維的試題,常常導致一些考生失誤。

[例6](江蘇歷史卷·20)下列關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敘述,不屬於斯大林時期的是

A.推進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工業化 B.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C.聯合個體小農經濟並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

D.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解析]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是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故選D。但由於受正向選擇思維定勢的影響,有些考生選擇了斯大林時期的A、B、C三項中的其中一項,而把不符合的D項舍棄了,以致失分。

[啟示]解答這類選擇題,關鍵在於判明題乾的方向,在確認題目是逆向選擇題的前提下,只要將原來正確的題肢捨去即可。

7、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來是指舍棄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試題以現象或假象否定本質和規律,以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東西來代替根本的、主要的東西。

[例7](上海歷史卷·11)20世紀初,人們把信天主教稱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國巡捕踢了一腳,自嘲為「吃了一記洋火腿」;抗戰時期的重慶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民諺;其他還有「吃閉門羹」、「吃香」、「吃葯」等等。這些與「吃」有關的大眾語匯本質上反映了

A.中國人向來注重字詞的精練和語法的准確

B.「吃」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流行和時髦的詞彙

C.中西飲食文化處於不斷的交融與沖突之中

D.「吃」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產生了深刻影響

[解析]從表面看A、B、C三項和題干都有聯系,本身也正確,但都不符合題乾的規定性,D項才是本質上的反映。答案為D項。

[啟示]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必須把「現象只看作是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自覺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才能排除干擾,否則就會舍本求末,導致失誤。

8、主次顛倒

這類題目常常將相關知識的主次關系顛倒,粗略來看,題肢和題干是吻合的,實際上是以非辨證性干擾辨證性。

[例8](天津文綜卷·24)羅斯福說,工業復興法是美國國會制定的「最具有深遠意義」的法規。實施該法的主要目的是

A.實現經濟復興 B.增加就業機會

C.國家干預經濟 D.防止盲目競爭

[解析]A、C、D三項都是實施該法的目的,B項是該法實施後的客觀影響,此題考生易錯選為C。其實此題考查的是羅斯福實行工業復興法實施的主觀目的,而非客觀影響。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對應知識間的主次關系,諸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等,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前者決定後者,要警惕命題者以貌似辨證性的手法干擾。

9、因果倒置

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確和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把握各種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關系。

[例9](江蘇歷史卷·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乃至有「江南之為國盛矣」的贊嘆。該時期江南開發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遷 B.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C.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等政策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A、B、C三項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而D項則是經濟發展的表現,是題乾的「果」,而不是題乾的「因」。許多考生在答該題時誤選D項,原因就在於沒有弄清命題者在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看題乾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是因果型試題,要注意題乾和題肢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如果是果因型試題,尤其要注意檢查題肢所述原因與題干是不是同義反復,有沒有因果倒置。

10、以偏概全

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設計的題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體,以一種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例10](上海歷史卷·21)下列選項中符合《資治通鑒》的寫作年代、體系和選材原則的是

A.漢武帝生平集中於單篇 B.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事跡按時間敘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線詳細記載

[解析]本題不少考生誤選A項,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本題題干有三個限制條件,限制條件一是《資治通鑒》的寫作年代:《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限制條件二是《資治通鑒》的體系:編年體——是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順序,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限制條件三是《資治通鑒》的選材原則:「寧失於繁,毋失於略」,所選史料內容則著重在國家興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A項「漢武帝生平集中於單篇」應屬於紀傳體體裁,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的方式,與限制條件二不符。正確答案應是C。

[啟示]考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對各個題肢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性、絕對化的題肢捨去。

最佳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切合題意,其他各項看似也對,但因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就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做題中要反復比較後再選擇。
例1:將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最主要的依據是 ( C )
A.斗爭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 B.李大釗等先進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
C.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並發揮主力軍作用
D.是當時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例2: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短暫的春天」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最大影響是 ( D )
A.客觀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 B.壯大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
C.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D.奠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級基礎
2、反向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做題要特別注意題乾的仔細閱讀。
例1:下列有關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表述,不準確的是 ( B )
A.江南社會環境相對穩定 B.江南比北方開發得早
C.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 D.民族融合的加強
例2:羅斯福新政與20世紀50、60年代西歐各國社會經濟政策的共同點不包括( A )
A.推行國有化政策 B.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與管理
C.進行社會改革,緩和社會矛盾 D.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
3、演繹推理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可以通過推理而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如實質、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基本原因、直接原因、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等。其中「實質」就是指事物的本質;「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是指在歷史事件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對事件有較大影響的原因,一般從經濟的角度、階級的角度,從歷史事件的本質或馬克思主義理論上把握。「根本目的」一般從階級的角度上把握。做題要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原理解決問題。
例1:古代韓非子主張法律應向全國公布,臣民必須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實質是( C )
A.把法律作為至高無上的准則 B.用法律約束個人的行動
C.將法律作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制代替君主個人意志
例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其實質意義在於
( B )
A.人民當家作主,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
C.確立了民主共和的原則 D.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例3: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D )
A.奴隸的斗爭 B.諸侯爭霸、搶奪土地
C.國君承認土地私有制 D.鐵器、牛耕的使用(D)

例4:人民公社的主要特點是 ( D )
A.反映了廣大農民的 迫切願望 B.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
C.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D.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例5:1978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的根本目的是 ( B )
A.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 B.糾正文革以來的「左」傾錯誤
C.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D.用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指導全黨
例6.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主要是由於 ( A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實行「一條鞭法」
C.海外貿易的發展 D.出現僱傭關系
4、綜合比較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將具有史學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可比較的同類史實放在一起,提出相同點或不同點的要求,所要比較的特點是需要考生自己綜合的,且一般是內在的比較。
例1:馬基雅維利與孟德斯鳩都 ( D )
A.從神學角度考察現實社會 B.是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
C.批判封建專制王權的腐朽 D.提出了關於未來社會的政治學說
例2:《聯合國家宣言》和亞非會議共同推崇的原則是 ( C )
A.以集體行動消除對和平的威脅 B.反對殖民主義
C.維護人權和國家獨立 D.聯合利用各國資源
5、序列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現象或事實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序。做題時要注意先確定最先和最後發生的,而後再排除選擇。
例1:下列城市,就其在近代史上開放商埠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是 ( C )
(1)南京(2)廈門(3)天津(4)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首先找出第一個是廈門,排除A、B兩項。在找出最後一個是杭州,排除D。)
例2:下列科學成就出現的先後順序是 ( C )
①達爾文確立進化論②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④倫琴發現「x射 線」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
6、材料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命題者結合一定的歷史事實,給出相應的歷史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這一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現其背後的歷史事實。做題一定要緊扣材料本身。
例1:李清照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真正寓意是 ( D )
A.借贊美項羽來勸說南宋統治者重用人才 B.贊嘆項羽死的悲壯
C.對項羽之死表示同情 D.借贊美項羽來嘲諷宋統治者偏安江南
例2:唐朝大詩人杜甫寫道:「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現代史學家翦伯贊寫道:「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他們的詩句從不同的角度所反映的同一歷史事件是
( D )
A.張騫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 D.昭君出塞
7、讀圖選擇題:也是材料題的一種,此題型的特點是命題者結合一定的歷史事實,給出相應的歷史地圖或圖片,要求考生在讀懂地圖、圖片材料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圖片材料的有效信息,發現其背後的歷史事實。
例1:最早將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並以此作為中國革命的思想武器,號召中國走俄國十月革命道路的人物是 ( A )

例2:觀察右圖中通商口岸①②③④⑤,指出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強迫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是 ( B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8、多選變單選:此類題型的特點是多選題的變種。做題時要注意首先確定肯定對的或肯定錯誤的,縮小包圍圈,而後逐條比較選取出正確答案。
例:法國大革命中,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面臨的共同統治危機是 ( A )
①外國武裝干涉 ②反動勢力反叛 ③人民生活惡化 ④內部出現分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審題與解題
1、歷史試題的審題,必須解決四個問題:審清時間、主體、條件、核心。
(1)審清時間:確定試題內容所發生的確切時間或時代,並要再現這個特定時間內的時代特徵、發展趨勢、歷史潮流、主要矛盾等。
例: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科學家取得的重大自然科學成就有: ( C )
①牛頓的力學體系②道爾頓的科學原子論③哈維的血液循環學說④法拉第的電學理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分析:本題要從時間上考慮,工業革命期間指什麼時候?哪些科學家是英國的?解決了上述問題,就可從容解答了。工業革命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而①③發生在17世紀,②④發生在19世紀上半期,且都是英國的成就,所以選C。
(2)審清主體:主體就是試題指定的專門的思維對象。
例:在我國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是 ( C )
A、洋務派興辦的企業 B、民族資本主義企業C、外商企業 D、官僚資本主義企業
分析:本題的主體是「在我國的近代企業」,而不是「我國的近代企業」。
(3)審清條件:就是試題向考生提供的題目內容與解題的已知部分。除了審清試題中的顯性條件,還要注意對它的隱含內容作深入的發掘。
(4)審清核心:就是確認試題的中心思想、主題,判斷命題者的基本觀點。
2、解題:
(1)直接選取法。一般用於考查學生基礎知識、記憶和理解能力的題目。此法是以平時的學業水平為基礎,以認真審題為前提條件的。考生一定要仔細審閱題干,准確斷定全部條件與答題指令,而且即使一眼看中了得分項,也不妨把全部選項都認真審閱一遍,找出干擾項排除的理由。
(2)排除干擾法。當遇到一些難於直接選取的試題時,可以用此法,即排除干擾,汰裁迷惑。具體操作時,要分兩步走,先排除後比較。
例: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是 ( D )
①直接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 ②客觀上促進了清政府的變化或改革
③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打擊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說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直接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肯定是錯誤的,所謂近代化主要表現為「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而在此兩方面兩次運動都沒有直接作用,這樣可以首先排除含有①項的A①③、B①④兩個選項,然後④「打擊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力」肯定是正確的,這樣直接選取D②④
(3)題干還原法。題干內容和答案之間必有嚴密的邏輯聯系。解題時首先把題意明顯不符
的項目剔除,然後把其他各項納入題干之中,進行還原思考。

以上介紹的僅是選擇題中常見的幾種干擾方式,有些特殊的方式就不一一例舉。值得說明的是,高考試卷中的選擇題能力要求較高,命題者常在一道試題中同時採用幾種干擾方式,考生在平時的練習中一定要細心觀察,反復體會,熟練掌握各類題目的解題技巧,努力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9.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閱讀全文

與天津如何答好歷史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