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東北的歷史有多久

東北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21 04:47:00

1. 歷史上的黑龍江到底有多長

」郭璞注雲:浴水即黑水。古往今來,一切正直的史地學者,無不認為這「黑水」即是黑龍江,盡管「黑龍江」之名在遼代(960年一1127年)的正史中才正式出現。(《黑龍江外記》卷一) 歷史上的黑龍江,指的應是從發源於肯特山東北的鄂嫩河,中經石勒喀河、再經額爾古納河口直達鄂霍茨克海的江流。《金史》稱黑龍江為「石里罕」或「石里根」,俄國史學者費歇爾說:「石勒克河和黑龍江是同一河流」(巴特雷:《俄國·蒙古·中國》卷一,T41頁);沙俄侵略者波雅爾科夫把黑龍江稱為「石勒克河」,也不無延用當時「習慣叫法」之可能(參見卡馬寧:《「航行記」》:涅維斯科依《俄國海軍軍官在俄國遠東的功勛》第27頁)。足見黑龍江包括了石勒喀河在內。近人丁謙和日人白鳥氏認為黑龍江或可稱為「難河」,理由就是它包括了作為其上源的鄂嫩河(斡難河)。只是對於中國歷史完全無知的沙俄侵略者哈巴羅夫,才於165。

2. 東北三省的歷史沿革

明代以來,東北地區有「關東」之稱,清代始有「東三省」之稱。雖然1907年奉天、吉林、黑龍江設省之前,雖然是將軍轄地,但「東三省」就已經是清朝對這一片區域的通稱。比如《清高宗實錄》中記載:「定簡放東三省副都統城守尉例。論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向因風俗淳樸,地方寧謐,是以三省旗員皆放本處之人,即副都統、城守尉大員亦有簡放本處者……」 例嘉慶《大清會典》中明確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龍江,是為東三省。」 嘉慶時西清所撰《黑龍江外紀》一書中也稱:「黑龍江今為東三省之一。」 可見在清朝前期,即使還未設省,就已稱呼東北地區為「東三省」了。到清末,「東三省」這一用語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傑所著《東三省輿地圖說》、1902年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1905年《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等。1907年,東北改制,清廷正式將原屬將軍轄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設為行省,各省任命巡撫,並置東三省總督一員。至此東三省成為正式名稱,同時也稱之為東省地區。盡管後來有東四省、東北九省、東北四省區等說法,但「東三省」或「東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契丹,女真,漢族,蒙古等中華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於此,民族團結和睦。
東北三省是我國對東北亞地區開放的窗口,毗鄰的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在資源、市場、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等方面各有所長。華北是東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我國原來的東北三省是: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包括內蒙古蒙東地區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盟。
舜帝(約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幽州的鎮山即北鎮。
公元前11世紀,箕子在遼西建立箕子侯國(即箕子朝鮮),為周王冊封。周朝典籍明確記載「肅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與東北的關系即東北就是周朝的北土。
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破東胡,開辟遼東。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遂亡。秦在東北地區設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公元前2世紀,扶余國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
公元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
668年,唐朝滅高句麗統一了東北全境。
698年,滿族先祖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
713年,渤海國接受唐朝冊封。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統一東北全境。
1287年,元朝設置遼陽行中書省,統轄東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後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1409年,明朝在今俄羅斯境內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
1616年,後金(後改為清)政權建立。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是民族絕非地名!)
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中國。
1689年,清朝擊退沙俄侵略,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沙俄侵佔黑龍江以北領土。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沙俄侵佔烏蘇里江以東領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
1906年,成立「滿鐵」。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遇刺。
1928年,東北易幟,張學良名義歸順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柳條湖事件。發生九一八事變。
1932年,偽滿洲國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粉墨登場。改長春為「新京」。
1934年,溥儀即位偽滿洲國皇帝
1945年,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日本投降,偽滿洲國滅亡,東北光復,偽滿「皇宮」的所在地被 命名為光復路。國共同時進入東北。
1946年,四平保衛戰
1948年,遼沈戰役,東北三省全面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5年,蘇聯將旅順海軍基地歸還中國。
1964年,《中朝邊界條約》,長白山主峰及天池一半被劃歸朝鮮
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
1969年, 8月1日,原內蒙古自治區呼侖貝爾盟(現呼倫貝爾市)大部分地歸黑龍江省管轄,一部分(原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的大部分)劃歸吉林省管轄。。1969年7月,哲里木盟(通遼市)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昭烏達盟(赤峰市)劃歸遼寧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1年,《中蘇國界東段協定》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俄平分黑瞎子島

3. 哈爾濱有多少年的歷史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後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後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並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代管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2平方公里。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雙城區。 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雙城9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尚志2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
參考:http://ke..com/item/哈爾濱

4. 東北倒騎驢的歷史有多久

倒,騎驢,是一種人力交通運輸工具,是活躍東北地區大小城鄉最便捷、最簡單的交通運輸工具,實際上是三輪車里的一種。多見於東北地區。
正常的三輪車,車廂在後,騎車人在前,而「倒,騎,驢」車廂在前,騎車人在後,因此,人們形象地稱它為「倒,騎,驢」,這種三輪車比普通三輪車更安全、更好操作,是東北的大街小巷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三輪車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非常流行,逐步取代了人力車的地位。三輪車狀似人力車與自行車的一種結合體。
同治十三年,法,國,人米拉從日,本運來人力車輸入上海,這種車稱為「東,洋,車」,因其色黃又叫「黃包車」,成為代步工具。
光緒二十六年,上海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自行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民,國4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車商店。一,戰,後,市區又新開一批自行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為中心的自行車銷售網路。

5. 東北古老的建築大多多少年以上的歷史

東北的近代歷史建築比較多,清代尤其是日據偽滿時期算比較普遍,以前北方都是少數民族統治地區,留下來的古建築不多

6. 哈爾濱的歷史有多久了!

有一種說法(1987年彼得洛夫.夫在美國出版的《松花江畔的城市》中談到:「1899年5月16日,在距松花江畔8俄里的地方建起第一間鐵路建設者工棚,周圍很快形成一個小村,這個地方後來被稱做老哈爾濱……」

地質學家阿努欽在自己的書中(1948年)寫到:「……工程師什德洛夫斯基在現在的橋庄(36棚,譯者著,位於道里區偏臉子,此處距離差8公里)建起第一間工棚,應把這個日子視為哈爾濱開始建城的日期」。在工棚建成方向上有很多分歧,我想,沒必要理會這些。什德洛夫斯基具有舊時學校工程師責任感的特點,多半是下達了同時建設兩個工棚的命令,當時的出發點是一切為了工作,但他沒有想到,日後的歷史學家們將會認真地尋找:第一所工棚建在哪?

另外一種說法:4月26日(他們到達後的第三周),城市(將來的)氣象站的第一位站長韋謝洛夫佐洛夫•弗•恩在他的觀察日記中做了第一描寫,因此,可以把1898年4月26日這一天看成是哈爾濱的建城日(跟最初記在文件上的一樣)。

7. 沈陽有多少年的歷史

7200年前 人類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 燕國的重鎮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 沈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
唐代 改稱「瀋州」
公元921年 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金代時期 金太祖攻佔沈洲,沿用「瀋州」之名
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歷史。
1386年 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1625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43年 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 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11年 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3年 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1929年 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1931年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1948年11月2日 沈陽正式解放
1953年 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 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64年 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沈陽專區
1993年 原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沈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
[編輯本段]三,行政區劃
沈陽市轄和平、瀋河、皇姑、大東、鐵西、東陵、於洪、渾南、沈北、蘇家屯10個市區.以及新民(市)、遼中、法庫、康平4個縣。
1和平區:總面積37.6平方公里,人口66萬。和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東北第一區。
2瀋河區:總面積19.6平方公里,人口61萬。瀋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沈陽市的中央商務區(CBD),正在打造沈陽第一個無居民區。
3皇姑區:總面積40.7平方公里,人口80萬。皇姑區是遼寧省人民政府、省軍區及各大省直機關駐地,是遼寧省的行政文化辦公中心。
4大東區:總面積51.2平方公里,人口63萬。沈陽東部工業區,居住區,沈陽汽車城所在地。
5鐵西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 人口102萬。 鐵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裝備部。
6東陵區:總面積為913平方公里 ,人口30萬。東陵區是沈陽的東部旅遊度假休閑區,區內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正在被努力打造成東北亞地區門戶樞紐機場。
7於洪區:總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55萬。於洪區是沈陽大工業區。
8渾南新區:總面積292平方千米 , 人口30萬. 渾南新區是沈陽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9沈北新區:總面積1098平方千米,人口58萬。沈北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第四個國家級新區,是中國唯一一個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未來沈陽的金融商貿開發區。
10蘇家屯區:總面積762平方公里,人口43萬。蘇家屯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沈陽南部副城,是沈陽經濟區的中心,是沈陽市連接沈陽經濟區的一個戰略門戶。
11新民市:總面積3350平方公里,人口69.5萬。
12遼中縣:總面積1645平方公里,人口53萬。
13法庫縣:總面積2320平方公里,人口44.5萬。
14康平縣:總面積2175平方公里,人口35萬。

8. 東北二人轉 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朋友你好:二人轉在東北地區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因其濃郁的泥土氣息和獨特的鄉音鄉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被稱為東北黑土地上的「山花野草」。近些年,隨著東北文藝作品的火爆,二人轉逐漸從農村走向城市。去年遼寧省的各大劇場演出了18000多場二人轉,觀眾人數達 到360多萬人。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東北地區的不少農村,人們已經很難看到傳統的民間二人轉了!

9. 東北三省歷史上被唐朝實際統治了多少年(我指的是被實際控制)

17世紀初,為荷蘭和西班牙殖民地。(後被荷蘭人趕走)1642年,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收復了台灣。)1894年4月17日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1945年8月,日本戰敗,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收復台灣。)

10. 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沿革

東北民族體系由四大古族構成,東胡鮮卑、夫余高句麗、肅慎女真、商族燕人,奠定了東北的朝代更迭和歷史變遷,還有東北四大民族行政區的布局,春秋時期東北西部東胡、北部穢貊、東北部肅慎、南部古燕族,逐步演變為漢晉時期東北西部鮮卑柔然、中部夫余高句麗沃沮、東北部挹婁勿吉、南部幽州遼西遼東郡,隋唐時期東北西部室韋契丹、東北部靺鞨渤海、東南部高句麗百濟、南部安東都護府,以後遼金元清民國北洋奉系東北四省,東北四大民族輪流坐莊統一東北,7次入主中原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不過是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時文化人把遠古時代的理想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地理概念。
因 為堯舜禹三代還不具備形成國家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有「州」的行政區劃與設置。盡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 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此四州之設,並不包括今吉林與黑龍江兩省之地,僅以方位「東北」指稱今遼寧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東北地區設制,僅以邊疆民族朝貢來確認其土地與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隸屬關系。據《史記·五帝本記》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
所 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 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
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名奭,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漢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對朝鮮半島南部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東部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余眾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於中土,融入渤海國的人民里。
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勿吉王國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於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震國(後改稱渤海國),初為唐朝的一個羈縻州,後改為唐朝的藩屬國。渤海國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里,人口十萬戶,勝兵數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當時的北方。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乎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遼陽地區,明朝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設在東北的造船基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率眾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 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 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衛 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看守地方」。「衛所」 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的政策。他們的官職 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陞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木答里山衛指揮使司印》、《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塔山左衛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志》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共有六條交通干線,開原城是六條干線的起點。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
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 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乾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今吉林 市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擔負「造船運糧」和運送軍隊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 區的聯系。
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兒干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崛起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軍趁機入關,經過血腥屠殺攻伐統一全國。為了鞏固滿洲貴族的統治,清朝實施「首崇滿洲」政策嚴防漢人,使得八旗迅速腐化。為了從外表上防止漢人知識分子產生華夷之辨和反清復明思想,清政府廣泛實行剃發易服和文字獄,對漢民族的民族自尊心造成空前摧殘,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更加封閉保守,客觀上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倒退,形成近代積貧積弱的局面
清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之後清軍與俄羅斯多次爆發沖突或戰爭,直到1685年雅克薩之戰後,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軍乘勝求和簽約。於 1689年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在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吉林、齊齊哈爾、遼陽、錦州、長春、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 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所謂的「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族人傾族 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
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彙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
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東北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前引《周禮》中的幽州為遼寧北鎮,管轄河北省東部及今遼寧,統稱為「東北」。
遼東,關外,是在明初修成山海關及相連的長城,人們便有了內外之分的新的概念:把山海關以東的地方所稱遼東,即今遼寧省境,統稱〃關外〃,而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後又漸稱〃關里〃,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區的人流寓關外,往往不直說省名,而泛稱為〃關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書如《明實錄》中,又把關外稱為〃畿東〃、〃京東〃,與〃關外〃具有同等的含義。明朝遼寧的行政區也是遼東都司,所以明朝多用遼東代指東北;秦皇島歷史上行政區和地理一直屬於東北,山海關只是分割的行政區,把秦皇島從大寧路劃歸京師北直隸永平府,而秦皇島的地理文化人員民族構成仍然屬於東北;
關東,關東這一稱為來至清朝民國時期的闖關東,清朝廢長城,卻不廢山海關。這座雄關,對於清朝來說,仍有重大的意義。它保留山海關,一是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對國家有利,二是為保護它的〃龍興之地〃,嚴禁內地人通過山海關進入東北,免致破壞了它的風水〃龍脈〃。自康熙時就實行封禁,為後世的遵循,厲行封禁長達200年左右。山海關就成了清朝封禁東北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關口。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老黃河故道下游的山西、河南、皖北、山東、蘇北的中原百姓開始闖入東北,大部分需要經過山海關放行,所以叫闖關東,關東這個稱為才流行起來,闖關東到關外,只是闖關東的關東指代東北,而山海關以東的地理關東,並不能代表東北全境,因為蒙東和秦皇島並不在山海關外;
1945年至1954年的東北人民政府,管轄包括原察哈爾省的內蒙古自治區、熱河省、遼西省、遼東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龍江省7省區

閱讀全文

與東北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