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基因,學習歷史重要嗎
引言:在生活中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基因,那麼就一定要學習歷史,學習歷史不僅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就會發現,歷史對於人們來說也是越來越重要的,而且歷史中的一些事情不僅可以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心得,同時也可以帶動孩子思考,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介紹一下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基因,學習歷史重要嗎?
三、小結
在生活中家長發現,其實讓孩子學習歷史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此家長就可以想一些其他的辦法,比如歷史類的話劇、動畫片,或者是去博物館逛一逛。、,博物館中的一些事物,如果家長可以講解相關歷史引起孩子的注意力,那麼就會引發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從而主動學習,如果從小就養成閱讀歷史的好習慣,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就非常的有經驗,比如成語應用、素材與典故,古人的學習經驗等,對孩子都是有非常大的幫助。
B. 如何向孩子講述歷史記憶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由郭柯指導的紀錄片《二十二》在當天上映。如果單看電影名稱,或許不會有人想到,這是一部以慰安婦為主題的片子。五年前,郭柯還拍過一部同主題的紀錄片《三十二》。紀錄片以數字為片名,是反映拍攝此片時,在中國大陸倖存的慰安婦數量。到影片上映時,僅剩9名慰安婦還活在這個世界。五年間,這一數字從32下降到22再到9,郭柯在跟時間賽跑,也是在跟歷史的真相進行較量。
哪些歷史內容可以出現在教科書?對歷史事件應挖掘到何種程度?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隨時代前行而逐漸發生著變化。
《正在形成的歷史》一書作者凱爾·沃德曾對美國不同時代的教科書做了一項調查。他發現,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同一歷史事件的描述以及該如何對學生解釋是不同的,這從教科書對女權運動的描述可見一斑。
上世紀90年代,有關女權運動的報道一下子多了起來。與此同時,女性職場問題也頻頻出現在電視辯論節目中。時代對女權的看法不同於以往,這與教科書所呈現出的女權內容發生了沖突。
正像中國教科書中沒有提及「慰安婦」的內容一樣,當學生通過《二十二》這部紀錄片了解到慰安婦的史實時,時代與課本的沖突便無可避免。
雖然教科書的編寫者以及教材編委會對這一點持有絕對話語權,但是,當歷史課本走進課堂,對歷史的解釋就交到了每一位老師手中。
但是,當時代議題得到推進,當社會變得更加開放、包容,當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得以維護,書本上呈現的歷史便會自然而然發生變化,每個人都將成為歷史的解讀者。
C. 如何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
一說歷史啟蒙,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三子經》、《千子文》之類的。我的孩子還不到4歲,應該用什麼方式或選擇何種內容,來讓孩子有興趣去聽,去了解歷史呢?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如何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
《三字經》、《千字文》都是傳統蒙學,對了解 傳統 文化 是很好的讀本,但在中國,由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脈絡已斷之久矣,眼前要孤立地誦讀這種蒙學的確是一傅眾咻。
關鍵是孩子讀什麼,家長就要一齊深入才行,比方說《千字文》並不是僅僅認識了上千個字,其中 成語 、 典故 、歷史、哲思、警語非常豐富,家長要能深入淺出的以古寓今、用今判古,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銜接起文化脈絡才好。當成人的文化底蘊逐漸成局,所謂的常道才會出現,信仰的系統方能建立。一個家自為俗、各自為尚、逐欲而行、毫無博大深邃信仰基礎,而僅賴法律維系的社會,是一個危險而不幸的群體,我們應當深以為惕。
原則上,好的人文讀物是不二法門,任何知識領域都必須匯歸於此,否則各類爭奇斗艷的創造、發明與岀人頭地所謂何來?盲人瞎馬,僅為一己馳騁之樂嗎?
許多成人皆有一種迷思,認為 兒童 讀物就是給兒童看的,其實你所未接觸的、未有深入了解的,或許正是自己所欠缺的。尤其是,若不懂得科學知識容或無傷於己,但不懂得人倫價值和建立信念則是無可彌補的損失。
當一位家長開始了解兒童讀物以後,他很快就能成為專業的選書人、切磋者,他會發現自己身邊的 故事 題材俯拾皆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首先獲益的就是自己。要謹記自身的見地,必然影響孩子的見地。
廖慶霜
我跟孩子講 歷史故事 的時候每次講完都會將發生這件事情帶來的影響和歷史意義再告訴她一遍,說影響的時候她還願意聽,一說到歷史意義的時候她就不耐煩了,總是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其實她不懂。我想問一下讀歷史的時候有沒有必要將歷史事件的影響告訴孩子呢?比如我說國際勞動節的流血斗爭時她聽得可認真了,一說的這個事的意義就不想跟我聊了。怎麼辦?
陳衛平
不是不能說意義,而是說的方式一定要顧及她為什麼要知道這意義。如果這意義與她生活 經驗 不怎麼相關,她當然沒興趣知道。尤其是把意義說成一段抽象的道理時更是懶得理會。記得多用她懂得,而且有興趣或關心的具體事例來說明意義,如此就能奏效。
knifeandfork
陳老師您好,我兒子很喜歡歷史,想問問您:您認為讀史需要把大人的歷史觀灌輸給孩子或者說和他進行這方面的討論嗎?對於三年級的孩子,編年體或紀傳體類的史書,哪種更適合?
陳衛平
建議別用“灌輸”,而是提出您的視角和層次來與孩子一起討論,長此以往,很快就會發現有時家長便招架不住了,但這是值得恭喜的,大人難道就不該與時俱進了嗎?
三年級的孩子編年史和紀傳體都很好,主要是內容和寫法要符合其經驗。
初中 歷史 學習 方法 與解題技巧
1.難在記憶
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
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
①奇數法記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
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
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
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2.難在答題
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回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范”,答題語言規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
太原市中考《文綜卷·歷史部分》的三道題目解析。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
1927:領導南昌起義;
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
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敘述要簡單、准確)
②材料解析: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鑒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紀最後30年的時代特徵?(4分)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難在復習
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
文明史,歷史復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
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
重現實,適度結合 熱點 命題。
實用舉例:
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選擇題引發的爭議;
謚號、廟號、帝號、年號的差別——文科更注重積累。
②《大國崛起》熱映引發的出題熱;
從整體設問:共同原因、經驗、共同目標、啟示等;
從單個國家設問: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響(啟示);
關系:個別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觀在命題中的體現和做題的要求。
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命題更關注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大事件,如生產工具變革、三次工業革命等。
4.歷史解題:公式化模式+ 發散思維
①原因類問題
根本原因(根源)+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稱導火線)
內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對方的和環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觀原因+客觀原因
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軍事原因
如: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原因。
②背景=原因(為什麼)+條件(有什麼)
如:開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義=國內意義+國際意義
如: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對自身的影響+對他人的影響
初中歷史還有其他的記憶辦法,小憶 總結 整理的記憶辦法,希望對大家學習有所協助!
重在了解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了解,由於只要真正了解了的學問才不會遺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窗以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需考試前去背背,同樣能夠對付,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雖然有些簡單內容能夠融會貫通,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學問必需弄明白這個學問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假如上課不專心聽教師剖析解說,本人也不開動腦筋積極考慮,夢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井然有序或張冠李戴,有的則一籌莫展,不知所雲。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情和現象比擬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辦法,盡量化繁為簡,才幹熟記,主要辦法有:
(1)化簡記憶法
將復雜內容經過化簡,舍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到達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非常復雜,但認真琢磨,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議。這樣就能較快的到達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答復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好像解數學習題一樣,能夠總結歸結出一些根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情=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作+結果。意義=作用+特性+影響。人物=姓名+時期+ 事跡 (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辦法可將復雜的內容停止簡化概括,構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停止擴大,就能較快地熟記根本內容。控制這個辦法,在巧記嚴重歷史事情、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擬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照著一定規律向前開展,在其開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情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絡,同時又遭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其具有各自的特性。比擬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絡的事情或人物停止歸類比擬,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避免張冠李戴。比擬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辦法,詳細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把性質相同而特性不同的歷史現象停止比擬,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擬等。
②把某些表現類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停止比擬,分清不同性質,構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作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情加以綜合比擬,辨別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對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擬。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度之比擬,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擬,中國古代經濟、科技開展與西方之比擬等。
(4)列表圖示法
依據歷史事情的特性,用表格圖示方式使同類學問前後連接起來,構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清楚、條理明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辦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協助記憶的一個有效辦法,特別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變革(變法)、嚴重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反動,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5)聯想法
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
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學問要點,使其前後連接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觸及它前面發作的歷史事情,又可聯絡到後面發作的事情,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學問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勝利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情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扼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白規則日本必需出借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打敗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學問就前後貫穿起來了。
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作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情,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情聯絡起來。將中外歷史放在一同學習,這就請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學問聯絡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化,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絡起來。
(6)串字法
對有並列關系的事情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行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次第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7)口訣法
經過綜合取捨,把一些零亂的內容整理成比擬劃一的押韻句式,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成誦。如:對中國近現代史中洋務運動失敗的緣由,可編成這樣的口訣:
西方列強不讓富,先進技術難傳入。
清朝內部有頑固,阻撓毀壞搞洋務。
整個運動缺中心,幾個總督和巡撫。
技術設備單純引,基本緣由在制度。
巧記人名、地名、年份
歷史學問的重要特性是需求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短少的根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融會貫通,同樣有比擬可行的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增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1)記人名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調和音法,用這兩種辦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依照它的同音漢字去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無妨給它取個雅號,運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避免低級和粗鄙。對歷史人物不只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大功告成。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
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特別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同窗們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了解和控制天文方位,以構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幹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要看著地圖冊,才幹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關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志,才幹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認真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稱號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中央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樹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中央,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以為是一個中央了。
(3)記年代
時間概念是歷史學問的重要組成局部,是歷史學科的特性之一。中外歷史綿亘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求重點控制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同窗們感到艱難的一個方面。
學習初中歷史需求記住大大小小歷史事情的年代、地點、人物.....背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混雜!
有一門課程能夠協助學生整合、分類歸結零散的歷史學問,以有趣的記憶聯想法輕松牢記歷史人物、事情、時間,快速進步學生歷史成果!
如何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相關 文章 :
1. 關於培養興趣的教育心得: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2. 圍棋興趣如何來培養
3. 如何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
4. 怎麼學好歷史的竅門
5. 如何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D. 孩子歷史學習能力怎麼增強
歷史基礎知識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史實性基礎知識,一類是理論性基礎知識。史實性基礎知識包括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人物、典章、制度等。理論性基礎知識包括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更、階級斗爭的狀況、社會制度的演進以及上述幾方面的相互關系等。而這些知識又是由五個要素構成的——一是時間、二是地點、三是人物、四是內容、五是評價。了解了這些特點,循著這些特點去學習,才能逐步地鑽進去,才能窺見生動活潑的歷史畫卷的奧秘,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根據這些特點,吸收到豐富的文化營養。
採取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
首先,閱讀課文時要找出課文中的主要史實和基本結論;要找出課文中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他的主要事跡,並對他作出基本的正確評價。其次,要注意做到新舊知識的銜接,學習每一段內容,要思考它與舊知識有什麼關系,要把每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思考,了解它們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以及與前後史實的聯系。這樣一邊整理一邊學習,就會逐步理清歷史線索,弄清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使之成為具有規律性的知識;才能清晰地掌握每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內容、意義、作用,做到以史帶論、史論結合。再次,要注意研究編、單元、章、節、目的標題,掌握它們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標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將歷史知識連成系統。
採取製表圖示的學習方法
歷史基礎要素較繁雜:在時間上,要求你能記住每個朝代的起止年代、重要歷史人物的產生年代或每個統治者在位時間等,能計算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距今有多少年;在地點上,要能識別中國歷史地圖上的重要山脈、河流及其流向,識別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位置。能掌握、描出國家的疆界以及農民起義進軍路線,能讀懂教科書上的插圖等。至於人物事跡、事件內容及其歷史評價等要素就更為繁雜。要把握這些繁雜的內容,先要一段一段閱讀、理解,然後還要把消化了的歷史知識概括、歸納、整理,製成歷史朝代演變表、歷史事件比較表、重要年代關系表等等,這樣才能把課本上的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設計圖表的過程是:先畫出草圖,將教材的內容加以簡化濃縮,然後再從草圖中去掉次要因素和次要聯系。這樣就可做到以簡駕繁、一目瞭然。例如,可以編制秦統一中國大事年表,明清時期科學家、文學家和他們的代表作簡表,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比較表等等。這種列表圖示法,可以使歷史知識經過消化,達到簡化、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比較分析,從中明晰地看出歷史的總體發展趨勢。
採取知古鑒今的學習方法
學習歷史為的是「知古鑒今」、「古為今用」,要採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要學會運用歷史知識。這就要求站得高,望得遠,發掘得深,要把歷史學習與自己的思想實際聯系起來。可通過寫一些筆記、評論或小論文來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通過學習歷史,我們了解了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早了近千年,社會發展、文化科技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直到明朝後期才逐步緩慢下來。我們不妨深入思考一下:為什麼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通過這樣聯系實際、結合現實的思考,可以使我們不忘歷史教訓,懂得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的壯志。再如,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涌現出無數的志士仁人、英雄人物,從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直到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他們歷經千辛萬苦,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終於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他們的宏偉志向和獻身精神,可以激勵我們繼承革命傳統,努力學習,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而獻身。這樣聯系實際、結合現實來學歷史,才會明確目的、學出興味,加深對歷史事實的理解,逐漸把握歷史的真諦。
E. 如何讓孩子愛上歷史
讓孩子多讀書,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這個觀念,似乎已經成了如今教育界的一個共識。家長也好,學校也好,包括教育專家,都在談閱讀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其實這也並不算是一個很新的觀念。若干年前,當我們自己在上學的時候,老師也經常跟我們說:「要多閱讀課外書,多積累,語文成績才能提高,寫作文時才不會無話可說。」
積累,多麼關鍵的字眼啊,這兩個字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積累最好是從小做起,對嗎?所以我們的小孩,從一二年級開始,我們就希望他們開始養成讀書的習慣。一開始我們會買大堆大堆的書,給小朋友看。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但是買了書,小朋友們就開始讀了嗎?我們從網上,從各種渠道,聽取專家的建議,買了「清單」上所有的書,效果又怎麼樣呢?有的小朋友確實開始慢慢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大部分的小朋友對買來的書「敬而遠之」。為什麼呢?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呢?
原因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小朋友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了閱讀的樂趣,小朋友自己喜歡你給他選的書,那麼他自然會讀進去。最好的情況是他一本接一本,或快或慢,由淺入深地讀起來。樂趣從哪裡來?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他讀懂了,而家長又適當的表揚了他,他就會有樂趣。他從中獲取了知識,所以他覺得快樂。
能讀懂是關鍵。
所以選書也很重要。選擇適合自己小孩知識結構的書。但這不是最關鍵的。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家長要陪著孩子一起讀你們選的書,而且經常與孩子就書中的內容做交流。從簡單的問答開始,深入之後也可以討論,舉一反三,由此及彼。並且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表揚和獎勵。物質上的獎勵也可以。這樣就慢慢地培養了孩子閱讀的興趣了。
我的孩子愛讀歷史書。歷史如今是個很熱門的類別,這些年出版了大量關於歷史的書籍。我個人認為,歷史挺適合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讀的。
語文是靠積累的。但是語文的知識就像山林里的樹葉那樣繁雜的。我們該如何學習和積累呢?是否今天摘一點,明天摘一點,然後把它們堆在一起,堆滿了像一座小山一樣。這樣積累是否有效呢?我覺得這樣積累效果是很差的,而且當我們需要一些具體的知識的時候,有可能一時半會又找不到它們了。
如何積累好呢?
上文說到「語文知識」就像是山林的樹葉一樣。假如我現在要來把這座山林畫下來,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升高自己的高度,從天空中來俯看這座山林。(所謂用上帝的視角來觀看)。這樣的話,整座山林就一覽無余了。我先描繪出它的大體框架,然後再慢慢地畫一些大樹,大石頭,瀑布,湖泊水流,再往細處添加漂亮的花,往細微處添加樹葉,小草……
那什麼是「語文知識」這座山林的框架呢?我覺得歷史就是一個很好的框架。先把歷史的框架搭建起來,其它的東西,都可以往歷史的這個大框架裡面填充,而且還能讓它們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樣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建立起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邏輯關系。
我們來舉個例子。我們讀李白的詩,我們如果了解唐朝的那段歷史,我們了解李白的整個人生經歷,了解他一生中的那些起起伏伏。這樣讀起李白的詩來,會不會理解得更深入更准確呢?當年李白被唐明皇請出山的時候,「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你能理解此時此刻李白的意氣飛揚,壯志凌雲嗎?後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多麼瀟灑,多麼飄逸。再到高力士,楊國忠等權奸當道,李白又是何等落寞,何等失意。「安史之亂」突然襲來,李白站錯了隊,被流放夜郎,晚景凄涼,何等悲傷。「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為何看不見長安會那麼痛苦呢?理解歷史自然會理解李白的痛苦。
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詩,同樣反過來,李白的詩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或者說豐富那段歷史,讓那段歷史在我們腦海中立體起來?
假如我們讀了十首李白的詩,把每首都放到李白人生的各個階段來理解。那麼不僅理解了每首詩的內涵,同時也看清了詩之間的聯系,整個積累的過程就會立體起來,而不是簡單地把十首詩堆疊起來。我們再讀杜甫的詩,我們會把李白和杜甫作對比。他們倆生活的時代有什麼不同,有什麼聯系。為什麼李白總是那麼浪漫主義,為什麼杜甫總是那麼現實主義,那麼悲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到底經歷了什麼?老這么難過。
也許你會說,我們知道歷史很重要,很有用。但是歷史那麼枯燥,那麼恢弘,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會不會太難了呀?
首先是歷史枯燥的問題,然後是「學歷史難」的問題。兩個問題,我們一個一個來討論。
歷史枯燥的問題現在應該不是問題。這些年出版了一大堆的歷史書,寫得都非常有趣味性,體現了現在歷史親民化的潮流。歷史寫得挺好看的,像《明朝那些事兒》,賣了五六百萬冊。如果不是因為有趣,寫明史的書能賣得這么好嗎?各朝各代的歷史都有人這么寫,這是一種潮流。
再來講「學歷史難」的問題,這是本文主要想討論的問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學歷史是否真的很難,怎樣學不難,怎樣開始學不難,選擇什麼樣的書不難?我不是專家,我無法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來談這個問題。我只是想分享一下,我自己本人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經歷。希望這個分享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參考。假如能給你和孩子的學習帶來哪怕一丁點兒的幫助,將是我莫大的榮幸。好了,廢話不多說,主題不繞遠。我直接把一些書推薦給大家。
首先,最簡單的,也是最有趣的。《寫給孩子的趣味圖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煤炭工業出版社的,共4本。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經典的歷史故事集,每個故事是分開獨立的,所以篇幅不長,很好理解。而且這個版本是為兒童設計的,圖文並茂又很卡通,所以孩子挺容易接受的。孩子都愛聽故事,讀故事,所以只要家長好好引導,通過各種手段,或獎或罰。(所謂恩威並施,金元和大棒,哈哈,歷史上經常有這些的)。我這么說大家應該能理解吧。陪著孩子把這4本兒童小書讀完。孩子自覺最好,不行的話家長可以想各種辦法,「逼」孩子讀完。(這里用詞都比較重)。我自己感覺這個不難,這個書挺好看的。學完這個兒童版的上下五千年,孩子就能對歷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也慢慢會對歷史開始產生興趣。特別是家長適當給孩子一些表揚和獎勵,效果更突出。我的小孩是一年級讀的這套書,然後開始喜歡歷史。可能你的孩子也會從此對歷史感興趣,你不妨試試。
嚴格來說,《上下五千年》只是一本故事書,它雖然講的是歷史故事,但是並沒有體現出歷史的脈絡來。故事與故事之間是獨立的,書里沒有講故事與故事之間的聯系,也不講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聯。所以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歷史,但我認為這是一套不錯的入門書,因為夠簡單。
接著我們來推薦一部歷史書《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共14本。這是台灣陳衛平寫的,新世界出版社。這套書印刷質量好,圖文並茂,雖簡單但很嚴謹,是非常不錯的兒童歷史。強烈推薦。
讀完這兩套兒童歷史書,算是入了歷史的門了吧。接著可以讀一些字數稍微多一點的,稍微深一點的書了。這些書市面上很多。但我提醒一點,家長在選這些書的時候一定要自己選,自己先讀。你自己覺得可以給孩子讀了,再給他讀。家長自己先過濾一遍。一個是你最清楚孩子的知識結構,你對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不要選艱澀難懂的,一定選好看有趣的。另外一個是,現在書籍出版魚龍混雜,有些書三觀不正的,不適合孩子讀的,一定要小心分辨。
《讓你愛不釋手的極簡清朝史》
《明朝那些事兒》
《這才是宋史》
《唐朝簡史》《武則天傳》
這些書實在多如牛毛,您自己挑吧,挑孩子喜歡的。讀多點都沒有關系的,對吧,
祝孩子學習進步,喜歡歷史。謝謝大家。
巨蟹駿與您共勉。
F. 怎樣學好歷史
我們學習歷史,一定會接觸到事件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或影響)三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重意點,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那些要點:
1.了解背景和原因的關系
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是具體的事實,後者是抽象的觀點,後者是從前者概括出來的,所以原因寓於背景之中。因此我們要把兩者統一起來,以原因觀點統帥背景,用背景的事實論證原因。如隋速亡為例,役民太甚是原因,而從隋朝種種勞役人民的具體史實如修長城、開運河、建宮室、南征北討等等則是其速亡的背景。隋速亡的役民太甚這一原因,就是從上述各項具體史實所帶出。學生學習歷史時弄清楚原因和背景這種關系,就是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牢固的,也容易記憶。
2.掌握歷史事件的經過
事件的經過是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趨勢,歷史意義又寓於事件的經過之中。因此,學習好歷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經過。掌握歷史事件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要素法
事件經過有四個基本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結果。在學習每一歷史事件時,都把這些要素提煉出來,可寫在書旁,也可寫在筆記本上,在總復習時再把它們按照事間順序綜合列出一個總表來。這樣8就做到了一目瞭然。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改革內容時,可將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改革,以朝代、人物、背景、目的、內容、結果等要素製成表格,便於理解、記憶和應用。
(2)階段法
有的歷史事件間比較長,過程曲折,而且前後發生極大的變化,遇到這類事件可以分階段來掌握。如記憶中日戰爭在八年裏的發展,可以用分段和列表的形式;又如在學習文化大革命時,也可以將這十年裏的大事分階段和列表,以便記憶和學習。
(3)路線法
有的事件發展的路線是明確的,特別是有的戰爭事件有明顯進進軍路線。因此,可採用路線法。如長征中中央紅軍的進軍路線線可描述為:瑞金---貴州(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跨越大雪山---橫過大草原---入甘肅---到達陝北延安。
(4)對比法
把同類型的事件進行對比。中學生感到學習歷史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容易把史實混淆。因此,把兩件或兩件以上的同類事件進行對比後,就可以分清異同,加深對事件的理解,防止混亂。列表對比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把同類的事件,按原因、時間、地點、人物、簡單經過、特點、結果和歷史意義等項目列出一個表來,這樣可一目瞭然地看出各事件的異同點,記憶起來十分容易。如秦隋兩朝、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等課題,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學習。
3.掌握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
(1)何謂歷史地位
這是向前看得出的意義。就是看它在過去歷史發展中占甚麼地位。這種歷史意義往往帶有「最」字、「第一」、「標志著」、「開端」、「序幕」、「劃時代」、「轉折點」及「分水嶺」等詞語。如談到清代軍機處的歷史地位,我們可以說是「標志著」君主獨裁推向高峰的象徵。又如《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形式寫史的「第一」部史著。
(2)何謂歷史作用
這是向後看(包括事件的經過)得出的意義。這有兩方面:一是對舊事物的打擊、推翻和動搖作用。例如:我們可以說義和團事件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可欺的不屈性格和力量,它不僅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而且沉重打擊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二是促進和推動新事物的發展。如絲綢之路的出現在促進中西方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產生巨大的作用。
(3)何謂歷史影響
所謂歷史影響是指歷史事件和後來歷史發展的關系。歷史影響可分正面的和負面的;直接的和間接的。如北宋中央集權政策的正面影響是防止前代軍人專政、地方割據的發生,有利國祚延長;負面影響是導致政風因循、地方貧弱等等。如兩漢張騫和班超先後出使西域,其直接影響是政治的(國威遠播);而間接影響是經濟(促進商業貿易)和文化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學習歷史(教學篇) 陳一川 擇譯
--------------------------------------------------------------------------------
一、 前言
歷史對一個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就如同記憶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一樣。我們簡直不能設想一個失去了記憶力的人如何能夠有意義地生存下去?同樣,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沒有了歷史,也就像是失掉了集體的記憶一樣,這樣的國家民族又如何在世界上生存發展下去呢?不特此也,根據現代學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方面研究的成果,有許多個例顯示出,如果一個人的記憶力或意識狀態由於內在的原因(如生理、心理、神經系統等病變)或外在的因素(如車禍等事故、強有力的社會、宗教等壓力、被強制地進行洗腦活動、或由於外來病毒的侵壞導致機體病變等因素)而遭受破壞損害,就會誘發出精神病或神經病(psychosis or neurosis)。同理,如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也因內在或外在的原因遭受破壞或扭曲,則對生活於這國家的人們在心理上及行為上所產生的影響也會有令人堪慮的後果。遺忘了歷史就會把過去和現在一系相連的線索以及群體與個人相互關連的紐帶給切斷了。沒有了歷史,那麼過去發生過的多姿多彩的歷史事跡、故事、掌故也就都沒有了,我們的損失又豈只喪失了生活中許多樂趣的泉源而已!
現在許多美國的教育家正努力地把對歷史的學習和研究在各級學校和家庭里積極地作推廣的工作。我們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增加了知識,就會對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道德理想、價值理念、先民努力奮斗的事跡、克服困難的經過有深一層的了解;我們對世界的歷史增長了見識,就會對別的民族,別的文化有了較廣泛的理解,也能幫助我們認清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與責任和人類共存共榮的相處之道。
我們希望多多鼓勵孩子們對歷史的學習和探討的興趣,輔導他們領會到學習的樂趣。但如何去鼓勵,如何去輔導呢?本文提供一些具體方法,供父母及教師們做參考。
二、具體方法
(1)歷史的教育由家裡開始
家長有很多機會讓孩子進行歷史教育。孩子們往往會好奇地問:「我是從那兒來的呀?」「我是不是一直都在這里的呢?」這兩個問題就已經包含了很有歷史意味的兩大因素:人物和事件以及過去和現在。當小孩問起類似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把收藏著的家人的相片、出生證書、小孩打預防針的記錄、孩子小時候畫的畫、進學校以後的成績單、筆記簿、紀事本、習學本等等給他們看,並把家人的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對家族的淵源、親人的經歷、孩子們自身成長的往事發生濃厚的興趣,由好奇心的驅使而引發更多的問題,就是歷史意識的開端了。
小孩一生下來,其實就進入了歷史世界。當小孩聽有關家庭的故事時,他會發現他的生命與周遭的親人息息相關,他漸漸自覺到父母給了他生命,而他是在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人的歷史意識,社會意識也就漸漸地滋長了。
下面簡述一些做法幫助你引發孩子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把對歷史的探究變成一種習慣。習慣養成的秘訣就是要經常地去做,俗語說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會豐富你和孩子們的生活內容,增長知識,添加樂趣。
▲ 常把家庭的歷史講給孩子聽。對小孩們談親戚的趣事,讓他們感到父母關懷他們,讓他們覺得成為家中一個成員的重要性,而養成一種自愛自重的心理和歸屬感。
▲ 帶孩子參與社區的活動,培養公民的意識。家長如果能積極參與地方選舉,環保衛生以及其他與公益有關的活動,也鼓勵孩子去學校參加義務勞動服務,如打掃環境,清潔校園,競選班代表等,養成孩子們做好公民的習慣。
▲ 閱讀報章雜志,收看電視新聞報導。跟小孩和家人談論時事,鼓勵大家發表意見並尊重別人的看法,如果家裡附近有圖書館,帶小孩去查詢資料,教他們使用參考書和網路全書以增長知識。
▲ 跟孩子們一起閱讀有關歷史人物的傳記,了解他們的生平、思想、行事,認識歷史人物如何努力奮斗、歷經失敗、堅忍不拔,克服困難、取得成就、造福人群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 接觸社會上以及鄰里附近的好人好事。把那些叔叔,伯伯,阿姨,嬸嬸為別人,為社區做的好事,講解給孩子們聽,讓他們認識到人性如何向上的一面。帶孩子參加楷模表揚大會等有意義的活動,養成社會群體的意識和努力向善的情操。
▲ 搜集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演說名篇,講解說明並朗誦給孩子們聽,由演說詞的滔滔雄辯中,讓孩子們感受到歷史人物活躍心靈的震撼力和語言文字的巨大力量和功能。
中國古語說『教學相長』,我們一旦打開了學習歷史的大門,我們跟孩子們一起學習,就會滋生出好多樂趣。
下面談一談值得注意的幾點,可供師長的參考:
▲ 不必要在孩子面前讓他們認為我們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讓他們理解到我們也跟他們一起在學習,一起查資料,從而得到共同學習的快樂,這也是身教、言教的一個好機會。
▲ 鼓勵孩子發問,雙向交流的言談比單向的教導方式要有意義。讓孩子們知道我們重視他們的意見,培養他們的發表能力,是建立自信的一個好方法。
▲ 隨時抓住機會培養孩子們對歷史的興趣。像拜訪親友,縱談家常,參加節日慶典活動,游覽博物館,藝術館等等。
(2)多向孩子說故事
如果你去查查字典上歷史一詞的定義,你會發現它的第一個意思是「故事」,也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第二個意義是「對過去重要事件的記錄」。所以我們對小孩子說故事的開場白:「從前有這麼一個人...」,「從前有個地方...」,就已經抓住了歷史一詞的重心: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了。
我們以說故事的方式,可以把以前的人、事、物、地方等,重新顯現,把一些英雄好漢,像關公,孔明,呈現在孩子眼前,讓孩子們很親切地去了解歷史的往事,並從中培養孩子們問問題,以及分析探討的態度與能力。
說故事是很有趣的活動,孩子們都會喜歡聽故事,舉凡童話故事或民間傳說故事,以及一些歷史史實,都是好題材.為了加強效果,我們可以事先找些孩子們可看的歷史故事,童話故事,連環圖,讓孩子們先看,然後要孩子們向大家說來聽,大人們可加以補充及解釋。
(3)利用現有文物,了解歷史
做師長的可以經常鼓勵小朋友去了解他們所居住的城鎮、都市的風貌和歷史。具體方法包括:
1.查閱報紙:通常地方報紙都有地方新聞欄,還有專門登載當天或未來一個星期、一個月將有什麼文化活動的詳細消息,譬如那裡會有音樂演奏會、兒童話劇演出節目、慶典遊行、藝術展覽、科技成果觀摩展覽、演講會、參觀博物館的旅遊活動、或組團參觀附近一個歷史文物風景點等等消息。鼓勵孩子們多多利用周末或假日參加這些既有趣、又長知識、又培養公民意識的活動。可由老師或家長出面組團或由小朋友主動連系組團進行活動。
2.查詢電話簿:去分類的電話簿上去查列在歷史文物欄下的有關單位,通常美國許多城鎮都有歷史協會、歷史文獻館、文物單位、地區商會、以及促進貿易、旅遊的機構,可以電話查詢當地文物歷史有關的活動,可以要求他們按期寄來登載各項活動的通訊錄。在打電話時,讓孩子聽著,讓他們學會將來如何自己可以利用電話來取得信息的方法,從而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了解自己居住的鄉里城鎮的歷史、特點、產物、人物。
3.教小孩在歷史記錄簿上列舉可參觀的歷史文物重點,旅遊點的名稱、電話、地址、開放時間、交通工具等信息,以備將來之用。
4.參觀時鼓勵小孩發問,也可以問他:「將來如果你做導游的話,你怎麼把你故鄉的風景文物、特點、人物介紹給前來參觀的人們呢?」
這些活動可以觸發小孩愛鄉土的熱情、對生存環境的歸屬感和親切的歷史感。
另外父母及教師應盡量帶孩子到外地參觀對歷史有重要影響的文物地點,理想的地點最好和孩子在學校里會學到那些歷史事實是與那些歷史名城有關。
為了使參觀訪問的活動做得能使小孩子真正受益,可讓小孩子先做些准備工作,如查詢地點,找背景資料,導游手冊,路線圖,地圖。如果附近公立圖書館有錄影帶更好,借回家來先看看,對實地參觀會增加莫大的助興作用。
讓小孩帶上歷史記錄薄作扎記,也可讓孩子帶照相機照相,回來後幫他做圖文並茂的游記,養成他們主動用心觀察,用手寫作的能力和習慣。
在寫作時,特別強調所參觀歷史名城的重要性以及有關歷史事件的意義與對後世的影響,讓小朋友認識到歷史的時空,不是孤立的,它是有伸展性、有生命力、有影響力的。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地上地下珍貴文物,難以盡數,通都大邑歷史名城更是罄竹難書,這麼豐富寶貴的文化資源果能妥善地保護並悉心地開發,真不知道能為廣大的人民群眾,青少兒童提供多少學習歷史的機會啊!讓歷史古都再現芬芳的生命,一則培養國民愛國家,愛文化的精神,二則也向世界廣闊地傳播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潛德發光。
(4)養成以理性的眼光看歷史的態度
了解歷史不只是去記住許多許多的人名、地名和年代。當然能夠記得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細節是有其重要性的,但是要真正咀嚼出歷史的趣味來,就要去體驗歷史的經驗,就好像是讀一套寫得精彩的故事和小說一樣。
▲ 閱讀原始資料和文字記載對體驗歷史真情實況有幫助。閱讀那些改變歷史進程的文字敘述,讓孩子從「故事」中知道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人物在時間、空間過程中,經過抉擇,作出決定,發乎行動,產生後果,後人記載下來,就成了歷史事件。
▲ 做深入及多方面的探索 。與其求多而雜,不如精而要。中國古諺早就說『博而寡要』的毛病是學者應該避免的,這不但不符合經濟原則,也會使得學習的興趣遞減,所以寧選取一些重要而可以令人興味盎然的歷史事件作較深入的,多方面的探索了解,效果才會好。
▲ 學習歷史是多方面的活動,這有點像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我們要會多發問,要有探索的好奇心。譬如說西安從前曾叫長安,北京曾叫燕京或大都,他們歷史的沿革如何,就是個有趣的歷史題目。再譬如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這地名是怎麼來的?烏魯木齊從前叫迪化,為什麼要改名呢?我們也要關心時事,常與別人討論時事,因為時事就是未來的歷史啊!
▲ 歷史難得定論。就像有人說故事說得精彩絕倫,有人說得索然無味,歷史的記載、寫作、解釋也有很大的差異性。讀歷史會養成我們不固執於一種見解,一種觀點,而有擴大我們的視野與包容心的好處。
三、結語
總之,歷史的天地十分廣闊,歷史的內容無比豐富,我們應設法引發孩子們對歷史的興趣,啟發並培養孩子們好學深思,求取答案的好習慣,尤其是培養孩子們能從事批判性及建設性思考的技能,這將會對他們一生的求知,工作,參與社會,服務人群,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
G. 如何教孩子學歷史
後期注意培養就好了。
[思路分析]歷史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實踐里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也提供了許多深刻的教訓。希望你能夠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自覺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解題過程]其一,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人們常說:「歷史是真理的母親」,「歷史是生活的鏡子」,這些話都充分說明了歷史學科特有的功能。劉知幾說:「史之為用,其力甚博,乃人生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家者,其可缺乎哉?」古代史學家一般認為的作用在於「勸善懲惡」、「記功司過」、「察往知來」、「激濁揚清」。如今,歷史學的功能較以往更廣泛、更深刻。其重要性如下:一是資政功能。歷史學家是現實需要的產物。一代偉人毛澤東為何文能安幫、武能定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對中外歷史的深入研究和領悟,他不僅熟讀了古今史籍,還點評了二十四史。關於歷史學的作用,毛澤東有過這樣的評述,「如果沒有革命的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足見歷史對於一代偉人的影響之大。二是教育功能。歷史學能給人以巨大的教育,這是歷史學最普遍的價值所在。它至少包括:社會發展規律與前途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民族關系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三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通用型人才。隨著社會迅速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知識單一型人才將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而通過學習和研究歷史,則能培養人們的歷史意識、歷史思維和歷史方法,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歷史認同感。
其二,調動自己學習的能動性。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情緒具有感染性和擴散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反映了人們的這種心境。體現情感學習風格,首先要有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情感。這種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情總能在學習中真實地流露出來,這樣就會激發起自己相應的情感體驗,並能隨著老師感情的起伏或激奮或悲哀,因此,只有體會到教者的「情真意切」,才能「感受至深」。同時,還要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寓學於樂,拓寬學習歷史的視野。其三,從有效的課堂時間內培養自己的學史興趣。要想把自己留在中學歷史課堂,自己得從瑣碎的史實中另闢蹊徑,讓史實歸屬於觀點,用觀點去統領史實,使自己從「陳跡」中撿拾起對今天有用的東西,讓自己在分析、理解、對比中感受歷史的「研究味」與時代感,惟有如此,才可長久地調動自己的興趣。如果認識歷史「觀點」無非是書上那些性質、意義、作用、影響、原因等,自己就會步入另一個誤區,成了由事實記憶向「觀點」記憶轉化,始終逃不出「死記」的圈子。久而久之,亦會失去學史的興趣。須知歷史事實無法改變,但不同階級、不同時代的人對其看法肯定不一樣,所以自己在學習中,要充分認識自己是學習的主體,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不應一開始就指出書上的觀點、認識、這樣就會剝奪自己思考的權利,自己說出對歷史最直觀、最真切的體會,讓自己領悟學習歷史的意義,這樣才能培養研讀歷史的濃厚興趣,毋須怕自己的認識有弱點、有漏洞、很幼稚,不符合唯物論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老師的提煉、補充,讓自己領略歷史的真諦。
H. 如何引導孩子學歷史
一、注重知識積累,培養學習興趣
感興趣才會主動接近、思考,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不厭學才能更好學。
第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好的、充滿懸念的開頭的歷史課,必將激發學生的探知欲,進而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入學習。這樣一來,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兩全其美。在講新課前,教師可以設計啟發性問題導入課程。如,對於「九・一八」事變這堂課,不妨以這樣的情境設計導入課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錄音:「家在松花江……有森林煤礦……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放完這首歌曲後,老師問學生歌曲反映的內容和歷史事件,由學生回答導入「九・一八」事變這堂課。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積極的思考、提問和發言,課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讀史使人明志」,結合時事熱點培養學習興趣。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聯系2009年的圓明園十二生肖文物高價拍賣事件,以及國寶流落海外的情況,引入當時的火燒圓明園事件,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
第三,以歷史故事、事件、逸聞等為課堂興奮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熟知歷史背景、各類文獻,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背後的故事;其次,教師要廣泛搜集教學素材,有意識地做好教學准備,如搜集影視、歌曲、文章等各類趣味素材,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樂於學習、願意學習。
二、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轉變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過程,教師不僅是教材知識的搬運者、教參的執行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要想搞好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習的內容,通過課堂討論、分組探究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擴散性學習思維,同時,可以創設多樣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如,以唱歷史歌曲回顧歷史,以參觀名勝古跡走進歷史,以演講形式點評歷史,以歷史情景劇再現歷史,以影視圖片感受歷史,以歷史知識問答鞏固歷史。如抗日戰爭單元「西安事變」一課,在其發生前後,國內外各派勢力是錯綜復雜的,各方態度也千差萬別,這是這一堂課的學習難點。對此,不妨通過電影《西安事變》中的幾個片斷加以介紹,西安張、楊兵諫扣蔣,宋美齡、端納為和平解決斡旋,何應欽兵圍西安,周恩來西安調停……通過回顧這一歷史,引導學生弄清進國內外各派勢力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和目的,引導他們分組探討當時蔣介石不能殺的時代背景,並以此延伸,進行一次課堂演講或辯論,讓學生真正融入歷史、參與歷史。
三、講、練並用,採用有教無類教學理念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並具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超出史學范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一切課堂資源,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體會中國博大精深歷史的風采。具體說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利用講和練的手段,實施分類教學,引導學生進入主動者、創造者角色。對於差生,教師更要有耐心,要及時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提前預習,講與本課堂有關的故事,自己整理一課的知識要點,一個單元的知識要點,並按線索理出頭緒等。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將知識分類,如將有關的人物集中在一起,將有關的事件集中起來,前後聯系,做到知識系統化,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I. 孩子背歷史老是記不住,該怎麼辦
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歷史故事書讓孩子多看,在背歷史的時候也可以找到一條主線,應該把時間點和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記住,在背歷史的時候壓力不要太大。
J. 想讓孩子們多學一些歷史知識,家長應該怎麼做
想讓孩子們多學一些歷史知識,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買一些關於歷史的趣味書籍,勾起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多帶孩子到一些歷史景點去參觀,給孩子講解有關景點的歷史故事。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鑒,吸取教訓。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很多事件都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這一代的任務,就是學好中國的歷史,再將歷史傳給下一代,歷史就這樣代代流傳下來。作為家長,要認識到傳授孩子知識並不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也是你們的責任。學習好歷史,不僅僅是讓孩子能夠有好的學習成績,而是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知禮節,懂世故的人。我們要知道,歷史對於一個國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吸取歷史中的精華,拋棄糟粕,做好一個歷史傳承人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