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關於黃河的歷史人物故事~~急用,,急用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第二個資料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於西北,因而西北地區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開辟了大片農田,墾田數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採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採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採伐。陝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後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陝甘間的隴山就採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當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流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疏鬆,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嘆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疏鬆,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乾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發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也在拓寬,並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後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盪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於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鬥,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後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佔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佔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黃河,你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圍扮演……」。
《黃河頌》的歌詞,道出了黃河的悠久歷史,唱出了黃河的不朽功績。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聞名的巨川。
——摘自《黃河頌》
與爾同消萬古愁
黃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渡黃河
〔明〕謝榛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過黃河
〔明〕李東陽
清口驛前初放船,
長淮東下水如弦。
勁催雙櫓渡河急,
一夜狂風到海邊。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維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纖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能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
「一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唐 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風》)
陽台隔楚水,春草生黃河。(唐 李白《寄遠》)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唐 杜甫《黃河》)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2. 河甲簡介 在位時使商朝的局勢穩定下來
河甲,商朝第十二任君主,商前平王。甲骨文作戔甲,子姓,名整,生卒年不詳,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和外壬的弟弟。在其兄外壬死後繼位。河甲在位時,商朝再度衰落,無奈之下,他北上遷都於相(今河南內黃),以緩解內外交困的局面。河甲還曾出兵征伐東南方的蘭族和班方,在一些方國的幫助下,使叛亂的諸侯重新安定下來。河甲在位9年病死,後葬於相。
河甲,亦作戔甲,子姓,名整,是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和外壬的弟弟。商王外壬死後,河甲繼任商朝君主之位。
河甲元年,當時商朝的國勢再度衰落,河甲為了緩解王族內部的矛盾,於是將都城從囂遷到相(今河南內黃)。
河甲三年,商朝在方國大彭國的幫助下,使得邳國歸順商朝。
河甲四年,出兵征討東方部族藍夷。
河甲五年,啡私嶠話嚳健:甲於是命令彭伯、韋伯率軍征討班方,班方臣服。這樣啡司捅還鋁⑵鵠矗於是也歸順商王朝,納貢稱臣。
河甲九年,河甲去世,死後由其子祖乙繼位。
河甲即位時,內外憂患,矛盾重重,只得以遷都來扭轉不利的局勢。這次遷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王族內部的矛盾。稍事整飭後,河甲便先後發動征討蘭夷、班方的戰爭。
河甲在位時,對商朝的穩定做出貢獻,為其後的祖乙復興打下基礎。
爭議地點
商人屢遷,史載有「前八後五」之說。這些具體地點的確定,對重建商史以及解決相關學術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但其中大多數地點至今尚未被考古學所證實,河甲所居的相即是其一。《竹書紀年》、《尚書・序》和《史記・殷本紀》三書皆說河甲遷於相。關於河甲死後葬處,傳說有三處:一、相(今河南省內黃縣境內);二、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三、殷附近(今洹水南岸)。
史料記載
關於相的所在,《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曰:「(相),地名,在河北」,至於其具體地點,主要有三說:
一說在今內黃。《括地誌》載:「故殷城在相州內黃縣東南十三里,即河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也」。《元和郡縣圖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內黃有:「故殷城,在縣東南十里,殷王河甲居相,因築此城。」《太平寰宇記》也有類似記載,不少學者從此說。
一說在今安陽。唐杜佑《通典》卷178相州條:「相州(今理安陽縣),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義」。宋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引《類要》:「安陽縣本殷墟,所謂北蒙者;甲城在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宋羅沁《路史・國名紀四》既提到河甲之居在內黃,又提到河甲故城和甲冢在安陽。宋呂大臨稱《考古圖》中記錄的多件商代青銅器「得於鄴」,其中卷四記錄一件銅時說:「聞此器在洹水之濱甲墓旁得之。」
一說在沛郡相縣,即今江蘇徐州南、安徽宿州北的符離集。丁山以《古本竹書紀年》有河甲征蘭夷事,與仲丁遷沂蒙地區一並考慮而有此說。陳夢家等人從之。
對於「沛郡相縣說」,多因符離集附近有相山而附會,不可取,對此鄒衡等學者已有精闢論證。唐宋以降以「安陽說」最為流行,但隨著安陽小屯甲骨的發現、殷墟為盤庚所都的確認,此說便壽終正寢,並似成定論。現研究者多以「內黃說」為是,但在內黃史載河甲所居處並未發現規模較大、年代相當的商文化遺址,而且這一帶發現的商代遺址很小,為都的可能性不大。這樣,相都的確實位置便成懸案。
相都究竟在何處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洹河流域的區域考古調查和洹北花園庄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北約3.5公里處)的發掘,為探尋河甲所居之相提供重要線索。
3. 安陽歷史名人有哪些
1、韓琦
韓琦是北宋時期的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當時著名的"三朝宰相",曾奉命救濟四川飢民。
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范仲淹一起率軍抗擊西夏,在軍中很有威望。之後,他又與范仲淹和富弼等人主持"慶歷新政"。可以說,韓琦為相輔佐三朝,忠於職守,勤政愛民,為北宋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4. 漣水歷史上出了多少名人
1.陳球(118--179),字伯真,東漢淮浦(今漣水)人。
少涉儒學,善律令。
順帝陽嘉年間(132~153)被舉為孝廉,不久任魏郡繁陽縣令。
2.陳登字元龍,東漢末淮浦(今漣水)人。
少有扶世濟民之志,學通古今,處身循禮,非法不行。
性兼文武,有雄姿異略,25歲舉孝廉,任東陽(今盱眙縣境)長:後經徐州牧陶謙表奏,升任徐州典農校尉。
3.鮑照(鮑令暉附)(約414—466)字明遠,南朝宋北東海郡(治今漣水縣境)人。
家世寒微,性極敏慧,25歲,獻詩給臨JI}王(劉義慶),拔任王國侍郎。
後曾入衡陽王幕府,又任始興王國侍郎,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升任海虞縣今。
三年,升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
不久,出任秣陵縣令。
4.王義方(614—669)唐泗州漣水人。
幼時家境貧寒,品性端正孤傲。
淹究經術,高一自標樹。
年輕時被地方官推薦參加「明經"科考試,任晉王(李治)府參軍,供職弘文館。
唐文宗貞觀二十年(646年),受邢部尚書張亮案件牽連,貶職為儋州(今海南島)吉安縣丞。
二十三年,調任河北洹水縣丞。
後又調任陝西雲陬縣丞。
5. 石家莊鹿泉區的歷史人物
1.樂毅(生卒年月不詳),靈壽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曾受趙武靈王賞識,趙武靈王死後,到魏國,不受重用。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樂毅奔燕,拜為亞卿,率軍伐齊,攻佔齊國70餘城,直下齊都臨淄,封於昌國(今山東淄博東南)。燕惠王時受人離間,樂毅回到趙國,卒於趙。
2.趙佗(?-前137),真定(治所在今長安區東古城)人,西漢南越王。秦漢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嶺南建立政權的秦朝主將之一,是最早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民族親和政策的政治家,是最早把中原先進的科學文化傳播到嶺南的文化先驅。
3.趙雲(?-229),東漢時期常山郡真定(治所在今東古城)人,西蜀名將。東漢末年起兵投奔公孫瓚,後跟隨劉備,在曹操圍攻劉備戰役中,趙雲長坂坡救阿斗,成為劉備創建西蜀的重要將領。隨著《三國演義》小說的流傳,趙雲成為婦孺皆知的常勝將軍。
4.劉琨(271—318),無極人,西晉將領。晉惠帝時,封廣武侯。後任大將軍,都督並州諸軍事。他忠於晉王朝,長期堅守並州。他經常枕戈待旦,與好友祖逖聞雞起舞,立志收復失地。同時他還是一個文學家,在西晉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5.魏收(505—572),晉州人,北齊著名史學家。北魏時為太學博士。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詔冊皆出自魏收之手,奉詔專撰《魏書》。卒於開封中書監任上,謚文貞,有文集《魏特進集》。
6.魏徵(580-643),晉州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隋末投奔農民起義軍。唐初主動歸唐,為唐太子李建成的僚屬。玄武門事變後,受到李世民重用。為李世民貞觀之治,提出許多諍言。主持編纂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被李世民奉為為人的一面鏡子。
7.李嶠(644-713),贊皇人,大唐名相。出身趙郡李氏名門士族,唐高宗時任監察御史,平息嶺南叛亂有功。武則天時任鳳閣舍人,專門負責起草詔命,後拜相兼修國史,以敢於直言聞名。後幾經貶謫,幾次復職。一生詩文眾多,有文集五十卷流傳於世。
8.李絳(762—829),字深之,贊皇人,唐代政治家。為官剛直清正,多次向皇帝奏諫宦官橫肆及削藩等事,拜相,封高邑男。歷數國內憂患,進言直諫。累封趙郡公。寶歷四年(829年)被亂兵殺害。有《李相國論事集》傳。
9.劉禹錫(772—842),祖籍無極,唐代著名詩人。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貞元進士,多次因作詩譏諷權貴被貶謫。出任蘇州刺史,政績顯著。晚年與白居易交往密切,多有唱合詩作,人稱「劉白」。詩存800餘首,被稱為「詩豪」,著作有《天論》三篇,以《陋室銘》最著名,有《劉夢得文集》40卷。
10.李德裕(787—850),贊皇人,唐大臣。歷任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等,兩次入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力主削藩,打擊寺院地主勢力,支持唐武宗在全國拆除寺院。著有《次柳氏舊聞》、《會昌一品集》。
11.曹彬(931—999),宋代靈壽人,北宋開國功臣。曾經率軍大敗契丹兵,在伐蜀過程中任監軍。制止將士屠城,所到之處都心悅誠服。後率軍滅南唐,因功拜相。雍熙三年(986年)率軍伐遼,數戰獲勝,後攻涿州兵敗。自請治罪,真宗即位,詔拜樞密使。
12.懷丙(生卒年月不詳),真定僧人,北宋高僧、著名科學家。精於建築工程技術。《宋史·方伎》記載他的科學成就有三:一是修復真定凌霄塔;二是修復即將傾覆的趙州安濟橋;三是利用浮力原理,在河中府(今陝西永濟縣西)把重萬斤的鐵牛打撈上來。其中兩尊鐵牛,目前擺放在人民大會堂陝西廳內。
13.李杲(1180—1251),真定人,金代著名醫學家。倡導辨證施治,敢於創新,被後世尊為「補土(脾胃)派(亦稱溫補派)」鼻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用葯法象》、《脈訣指掌病式圖說》等書。
14.史天澤(1202—1275),原籍永清,後居獲鹿岳村(今屬新華區),元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官至左丞相。蒙古太宗受命為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伐金、伐宋有戰功。向元世祖提出安撫漢民的建議,拜中書右丞相,執掌政務,後改左丞相,卒後贈太尉,謚忠武,葬於獲鹿縣太保庄。
15.李冶(1192—1279),欒城人,金元之際傑出數學家、教育家。其《測圓海鏡》,是天元術的代表作,其解析高次方程的數學,比歐洲早300年。他在封龍山下建「封龍書院」,收徒教學,培養出大批人才。忽必烈曾向其征詢治理天下之道。
16.白樸(1226—1307),字仁甫,著名元曲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等並稱「元曲四大家」。祖籍山西河曲,少年時代隨元好問居住真定府獲鹿。博覽群書。聲譽卓著。著有詞集《天籟集》2卷,作雜劇16種。代表作有《牆頭馬上》、《梧桐雨》。
17.韓山童(?—1351),欒城人,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揭露蒙古貴族的殘暴剝削,鼓勵治河農民起義,在家鄉殺白馬黑牛,以紅巾為號,宣誓起義,他被推奉為明王,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不久被捕犧牲。
18.梁夢龍(?—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任順天府丞、河南副使。治理黃河決口有功。隆慶時巡撫山東,遷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明神宗初為戶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堅持抗清,加兵部尚書,後遭彈劾,去官,在真定家居19年卒。崇禎末年,追謚貞敏。著有《史要編》、《海運新考》。
19.趙南星(1550—1627),明代高邑人,明朝東林黨領袖。清廉剛正,多次考核京官,遭到權貴陷害被貶。天啟時考察京官,任吏部尚書。權奸魏忠賢欲結交遭其拒絕,便進行誣陷,終下獄受辱,發配代州,其子及外孫亦受株連。崇禎登基,下詔召還,但未見詔而卒。
20.梁清標(1620—1691),梁夢龍曾孫,號蒼岩,清代著名鑒賞家、收藏家。清順治初授編修官,累遷侍講學士,兵、禮、刑、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一生著作頗豐。喜收藏典籍字畫,積書多至數十萬卷,所藏歷代書法、名畫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