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人物看重什麼

歷史人物看重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25 00:47:32

A. 評價歷史人物的角度有哪些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客觀、全面、公正、嚴謹,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變的,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客觀上所起的推動作用或阻礙作用,對人民有利還是有還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准。
1、嚴格的歷史性: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時代特色、歷史條件也會不斷變化,評價歷史人物就要充分參考這些變化條件,避免犯以下一些錯誤。1)用現在的標准去衡量去要求歷史上的人物。2)對歷史人物不切實際的進行拔高、頌揚,而忽視其局限性。3)把歷史人物和今人簡單類比,牽強附會。以上這些都是錯誤的,要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必須把歷史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來進行評價,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
2、科學的階級性:中國社會發展至今,可以說經歷了三種階級社會形態: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人物必然相應的具有一定的階級屬性。也許有人說現在談階級不合時宜,我認為,階級任何時代都有,階級斗爭也是存在的,但不能擴大當然也不能否定它們的存在甚至在一定時期還很嚴重。
3、充分的全面性
評價歷史人物要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的看問題,多角度分析問題。例如,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有時是不一致的,不能簡單的根據主觀動機的好壞對一個人表示肯定或否定,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客觀效果如何,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隋朝的隋煬帝楊廣為了遊玩,耗費巨資開鑿了大運河,卻促進了南北的交通,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這樣,對隋煬帝的評價,就要客觀的去分析。
當然評價歷史人物要注意分時期評價、分方面評價等。歷史在不斷的進步,社會在不斷的發展,更多的歷史人物會出現,對他們的評價也會更加的完善。

B. 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和方法是什麼

一、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與標准1.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則是: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推動既肯定為主,阻礙既否定為主。標准主要有三條:一是看是否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既當是應該解決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三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這三條標準是緊密相連.的、互為一體的。一般說來,只要符合第一條其它兩條也就順理成章了。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國古代史上統一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後為反帝)反封建;現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1)中國古代史上的統一則是順應歷史潮流。人民不希望戰爭,但人民支持正義統一的戰爭來達到結束非正義戰爭的目的,像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從而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人民可以安定的生活和生產,因而也就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使秦朝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曹操統一北方,為後來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秦始皇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封建君主,曹操也是一位地主階級傑出的政治和軍事家」。他們都順應了統一的歷史潮流。(2)中國近代歷史上(1840年後)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就是要反對外來侵略,反對外國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賣國政府,爭取民族獨立問題,而反對外來侵略則是首要任務,因為這時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同外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因為只有把外國侵略者趕出中國去,把投降賣國的政府推翻,中國才有可能搞好經濟建設。不然,他們絕不會允許你發展經濟,成為反抗他們或同他們競爭的對手。像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他們都以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為首要任務。雖然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下失敗了,但使外國侵略者認識到:清政府是可以征服的,但對中國人民,正像八國聯軍侵華總司令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徹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也正是中國人民的不斷探索與抗爭救國的正義斗爭,使得帝國主義始終不能瓜分和征服中國,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則是在政治上維護腐朽反動賣國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發展經濟的運動或改革,它們在中國都失敗了。就是辛亥革命也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雖然最大的功績是推翻了君主制度,取得了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成果,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掌握國家主權的共和國,走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強國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決不允許你,此路不通,從而也進一步證明,發展經濟則是近代中國的次要任務,反對外來侵略和為外國政府服務的賣國政府則是首要任務。(3)中國現代史推動生產力、經濟發展則是順應歷史潮流。此時,階級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現代史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即解決的中心問題是:落後的生產力與先進的社會制度,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只有發展了生產力、發展了經濟,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因此,凡是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發展的政策,如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土改運動、三大改造運動等,他極大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推動了政治、思想革命和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而後來反右斗爭擴大化、反右傾斗爭、文化大革命等則不利於生產力、經濟的發展,因而它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所以它不是進步的政策或革命運動。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依據的觀點與採用的方法1.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要用歷史的觀點、客觀科學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為二的看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點或不足;歷史的就是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在當時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過,一分為二對待他們。如功大於過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分裂割據混戰局面,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利於國家鞏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經濟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而「焚書坑儒」在加強中央集權有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但也不能否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破壞和阻礙作用。他修的長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騷擾的作用,但也不乏有佔用勞動人民耕作時間和勞動力的不足之處。特別是他後來繁重的賦稅、搖役和兵役,殘酷的刑罰是導致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他的進步性、功績就在於它順應歷史潮流,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利於生產力、利於經濟發展。再如康熙皇帝在維護邊疆統一方面無可否認具有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是大節。但大興文字獄則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對促進國家的好建議無法發表出來,這也無疑阻礙了經濟更快發展,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也是他的過錯。用此觀點可以衡量唐玄宗功過個半,隋場帝過大於功。2.用辯證的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即前功後過的如唐玄宗,在其統治前期,推行開明的政策,善於用人,使封建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盛世;而後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愛楊貴妃,導致政治腐敗,出現「安史之亂」,如人得了癌症一撅不振,封建社會從此由盛而衰。像近代的陳獨秀,世界史中的普列漢諾夫,以及林彪等都可以說明用辯證的方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評價更恰如其分。還有前過後功的張學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來評價更合適。3.具體的事物作具體分析的方法。把歷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如隋場帝雖過大於功,但在開鑿大運河這件事上,當時確有加重人民負擔、搖役過重的現象,但從長遠觀點來看,它的開鑿,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也成為聞名世界的一項偉大工程。他三次派人去流求(即今天的台灣),加強了台灣與大陸的聯系,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左宗棠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但在收復新疆方面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錯。北洋軍閥政府沒有承認「麥克馬洪線」,此事也可以說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鞏固。張學良「東北易幟」,雖然服從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的國民政府,但在當時不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無疑對於維護國家在形式上的統一具有積極作用。革命導師和偉大領袖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的發動亦屬於好人犯錯誤。他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救人民出水火,使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創建了一個新中國,證明他的功績遠遠大於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4.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重點看效果的方法。我們堅持動機(主觀願望)與效果(客觀成效)統一的觀點,好的動機只要符合客觀實際一般說來應該有好的結果。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當屬於此類。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採取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政策,因而順應了統一的歷史潮流,推動了經濟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願望。但有的只要動機與客觀不符合,一般不會有好的結果。如王莽則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去解決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有它合理的一面,但改制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願望,改制的內容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等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恢復到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將奴脾變為私屬,使他們失去自由,淪為奴隸的地位。而土地兼並本身是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從根本上來說它本身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因他的主觀動機與採取的措施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即不符合客觀實際,不順應歷史潮流,改制勞動人民不但沒有獲得利益,反而加重了人民負擔、加劇了階級矛盾,導致了綠林、赤眉起義爆發,推翻了他的統治。5.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側重看動機的方法。像王安石變法,動機是富國強兵,政策措施可以說具有積極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最終失敗。失敗的原因是客觀上保證推行政策的措施不足、力度不夠,即用人不當;再加上遭到統治階級中的大地主大官僚等的反對。在其中,保守派司馬光作宰相,後廢除新法。但他的動機和取得的一定成效證明,他並不失為是一位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和改革家。6.主觀和客觀分別評價的方法。即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就是一分為二對待,用兩點論。如洋務運動,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自救運動,延長其反動統治的壽命,雖然沒能達到此目的,但是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起了一些抵製作用。再者如戊戌變法,它是在維護清政府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雖然在那拉氏頑固派的破壞和鎮壓下失敗了,但它客觀上喚醒人民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探索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因而它是愛國和進步的,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以上等主觀與客觀分別評價則更科學、更符合實際。7.用階級分析的方法。(1)先進的階級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每一種社會形態末期和後一種社會形態處於上升發展時期的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階級可稱為先進的階級。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早期的奴隸主和奴隸階級;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早期的地主和農民階級;封建社會末期和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或者這些階級在本社會形態中掌握統治權而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都可算為先進的階級。他們是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階級。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雖不掌握統治權,但他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方向,即以巨大的創造力改造著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就是他們那種不斷奮斗、探索的精神,使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他們積極性發揮時,甚至不讓他們生存時,他們不得己就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從而建立自己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極大的解放、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2)落後的階級阻礙生產力發展,逆歷史潮流而動,將要被歷史拋棄。在某社會形態末期的統治階級往往是落後的階級。如中國明朝中後期,特別是清朝後期的地主階級;英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斯圖亞特王朝;法國波旁王朝的統治階級,都已是落後的階級。他們採取的政策有很多都阻礙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甚至採取鎮壓人民的辦法。他們已成為反動的統治階級,最終被人民推翻,被歷史拋棄。他們實行的政策,如明朝的特務統治、八股取士;清朝的大興文字獄;英法的加重收稅等應予以否定。而且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甚至成為中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因素之一。(3)統治階級的政策,出發點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人類自進人階級社會以來,每個事件的出現都帶有階級性,每個人物(特別是統治階級最高統治階層中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都要考慮是否利於自己的統治,或者說是雖然有的統治者並不考慮自己的長期統治,而只圖二時的享樂,但他卻反映了本階級不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實質,像秦二世、隋場帝等。就是開明的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客觀上利於人民,但最終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長遠統治或今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他們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後,採取了一系列利於社會經濟或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措施,他順應了歷史潮流,從主觀上和客觀上都利於社會的發展,從而也維護了本階級和勞動階級的利益。只有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時,才與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代表反映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可以不容置疑的說,只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4)無產階級及廣大勞動階級是當今最先進的階級,是歷史發展的主人。雖然先進階級或代表先進階級的統治者推行的政策,順應了歷史潮流,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如法國和美國歷史上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時的土地政策等,從某種角度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利益的清政府,以及採取了很多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但他們只是在某一歷史時期屬於先進階級。而當今的無產階級及勞動階級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主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奪取政權和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探索社會主義革命的三大改造等政策,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他們是先進階級的傑出代表,所在的階級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此客觀的評價先進階級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能夠更好的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明確無產階級是當今最先進的階級,無產階級所擔負的歷史任務,為實現遠大的共產主義目標會充滿勝利的信心,並永遠不斷的為之奮斗,並為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而自豪,當好歷史的主人。8.用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觀點和方法。推動則肯定為主,否則相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階級斗爭。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階級則要採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舊的生產關系的制度。如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為發展生產力創造條件。或者用起義、武裝斗爭的方式迫使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即改革),在局部改變一下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得以生存,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如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1868^-1871年的明治維新,中國古代歷史上開明的統治者(皇帝或大臣)調整統治政策,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應予以肯定。9.人民群眾與重要人物辯證作用的觀點。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重要人物在關鍵時刻起重要作用,或者說起加速或延緩、推動或阻礙的作用。如隋場帝的殘暴,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經濟發展,從而引起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他的統治,也使唐朝統治者接受隋亡教訓,採取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是人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諸葛亮的孫劉聯合抗操的建議在赤壁之戰中,阻礙了國家統一。秦始皇採取了滅六國、鞏固統一的措施。康熙皇帝評定內亂和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自衛反擊戰,鞏固了邊疆統一。再如列寧在反動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要絞殺革命的關鍵時刻,決定提前起義。毛澤東「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論斷,秋收起義後的文家市決策,長征途中的停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主張等。我黨遵義會議最終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鄧小平在我國經濟將要走上崩潰的邊緣,代表我黨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果斷地提出: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而代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論,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使我國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設成就。「發展是硬道理」,因此可以看出,無產階級領袖是人民群眾的傑出代表,他們在關鍵時刻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人民命運的作用,舵手的作用。當然從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來說,廣大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綜上所述:對於高三尤其是文科學生來說,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高考選拔人才的需要,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它可以增強學習信心、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而評價時所採用的三條標準是相互聯系的,而第一條則是最基本的。抓住了第一條就抓住了牛鼻子,其它就迎刃而解了。

C. 怎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1、以「事跡分類」、「時間順序」為線索: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再有應該總的結論。就如同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再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的階段,評論其功過是非。


就如篇目二而中,先將藺相如的成就簡述,先將其的光彩點展示出來。然後便開始轉折,用具體事例證實藺相如只是一個辯士,一個合格的「外交部長」,而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觀察社會關系,推動社會制度的變革方面他卻缺乏動力。當然,這篇文章主要是講藺相如的難負盛名。在側重點方面也會有所選擇,因此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多學習如此。

再如「評價秦始皇」,「評價毛澤東」。也可以用這一以」時間為順序「的方法去作評價。

2、關注個人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科學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是看起是否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並為滿足這種趨勢而擔負起發起和促起顯示的責任。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思維模式、行為風格乃至生活習性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從不同側面有力影響了當時歷史的發展進程。

篇目二中,誇贊完藺相如完璧歸趙,在往後,他便沒有什麼作為了,作者用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反襯出藺相如只是「辯士」而不是「國士」,進而證實藺相如提不出一套政策和方法來使趙國強大的論點。

3、史由證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論一致:不要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進步標準的認識偏差,或者以個人主觀願望隨意武斷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特別注意將影視作品混同於歷史史實的問題,使人物評價建立在真實可信的史實基礎上。

同時在評價歷史人物上,我覺得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辯證地看:從相同或相近歷史背景的同類歷史人物作比較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從而更深刻的理解歷史人物。而且要了解一個人物的不同特點,具體的從各方面進行分析,不論好壞優劣,這樣才能更全面的評價一個人。同時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准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要重視歷史價值判斷。

2、發展的看:一個歷史人物就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時代的發展會造就不同的傑出人物若干傑出人的事跡和歷史背景就能看出時代的發展。從本文藺相如隨著時間推移,從完璧歸趙等種種絕世智慧,到無所作為。直到趙國崩跨,可以得知藺相如在後期對壯大趙國,的確是沒有多少作為。

3、歷史地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立足現實看歷史才會有高度,我們不能用今人的標准去衡量歷史人物,必須還原到歷史環境中去看歷史人物。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當地歷史環境中,用客觀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例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

4、人性地看:有許多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並不僅是乾巴巴的歷史堆積。我們要講人的血肉感情和性格、智慧挖掘出來,放在歷史大環境里,歷史才鮮活起來。

史為今用,與時俱進。我們要真切感受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系,認識歷史人物身上所散發的時代特徵,因此我們要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引領歷史潮流。不是一味的跟著作者的思路讀書,而是在讀書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思考。這樣才能更全面的思辨一個歷史人物。

D. 評價歷史現象和人物我們應注意哪些因素

一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首先明確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圖,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便是強調了歷史對現實的指導作用。我們評判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僅僅孤立的停留在敘述評價他一生的功過是非上,為評價而評價,而是要著重於發掘他或她的現實意義,對後世、對後人有哪些借鑒指導作用,從中可以吸取哪些優良的品質特徵,剔除腐朽錯誤的思想流毒,是今人更好的看待我們的社會,看待他人與自己的關系,看待事業的成敗得失,從而升華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力量,如同一位歷史工作者說的:「努力使讀者通過了解一個人物,進而了解一個時代。」(1)這才是我們開展對歷史人物科學評價的初衷和出發點,也是我們的最終的落腳點。不難設想,如果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對後世的人們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在其中,那麼這種研究工作必然是徒然無力,或是收效甚微的。

在明確目的和意圖的基礎上,就要牢固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大認識論的有力武器來進行研究和評判。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工作者,更應該自覺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立場、方法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這樣從中得出的結論才能說是正確和科學的,才能真正發揮它對現實的指導作用。否則,指導思想一旦發生錯誤,從而陷入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的泥潭,不但不能客觀公正的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判,得出甚至是謬誤的結論,進而還會對今天的工作造成損害。明確目的,端正思想永遠是歷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二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這需要一方面對歷史事實進行負責任的考證和修訂,只有事實首先正確,才可能使結論正確,否則,基本史實不明,張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須有」的史實,則從中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我們所要評價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會有眾多的歷史事件貫穿其一生,所以必須首先廣泛的了解、佔有這些基本的事實材料。毛澤東同志說:「詳細的佔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理論來。」通過佔有豐富的材料,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對正確的史實進行研究,才是有意義的。譬如當年國民黨反動派造謠污衊周恩來同志的所謂「伍豪啟示」,如果不對此材料進行分析鑒別,輕易相信,則必然會落入敵人的圈套,就此而展開的對周恩來同志的評價,怎能說是客觀公正呢?又如當前中央電視台正在熱播的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學美國的5集電視記錄片,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恐怕與這部電視片詳盡的佔有和搜集文獻資料,密切的深入研究調查分不開的。再聯想到最近幾年風靡一時的歷史電視劇,其中史實不清,漏洞百出,以及胡亂用典的事例,經常可以遇到,貽笑大方卻又層出不窮,也是由於基本的事實不過關。

另一方面,我們在對史實的選擇上,要少口述,多筆錄。口述的史實大多由於敘述者的階級特性、立場、觀點、文化水平等的差異,也會與真正事實有所出入。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回憶,也會不盡相同,而且,因為大都是回憶過去的事件,回憶者因年代久遠或者記憶不清,或者添枝加葉,難免出現偏差,相對而言,文獻等筆錄文字材料更令人信服。但這並不等於說,口述的材料無用。口述的材料也很珍貴,但應以文獻為主,口述為輔,若使用口述材料,最好也要有文字材料相印證。

總之,審慎而又廣泛的佔有史實材料,是進行人物評價的首要一環。如果說明確目的和指導思想是在為評價蓄勢待發做准備的話,那麼佔有搜集材料則是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列寧在評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時說:「這是現代社會主義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話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話都不是憑空說出,而都是根據大量的歷史和政治材料寫成的。」(2)這正是因為恩格斯在寫作此文時廣泛而翔實的佔有材料的結果。

三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始終堅持階級分析的觀點和方法,這同時也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歷史的最起碼要求。處在階級社會中的人們,他們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他們所持有的立場、觀點都必然代表著一定階級的利益。馬克思說:「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3)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階級屬性的人是不存在的。階級分析是對各個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的歷史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比如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分析和評價,就應該牢牢把握住其出身農民階級的階級屬性,正式因為小生產者固有的局限性,才為他日後革命的失敗埋下了隱患。將歷史人物還原於他所代表的整個階級之中,則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聯系的,由此而得出的結論,也必然是全面而有說服力的。階級分析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把利器,是馬克思主義者所必須掌握好的一把工具。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看重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