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州有多少年的歷史(具體的)
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4000餘年,而官方認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長期為江南地區一級行政區的首府和經濟文化中心。早在東漢中期,就成為僅次於中國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時期,更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蘇州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19世紀時受到西方列強的沖擊,上海開埠與之後太平天國的庚申之劫後,工商業衰敗,人口銳減外移,蘇州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衰落時期。直到20世紀80年代左右,隨著蘇南模式(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眾多開發區的建立,蘇州經濟開始快速發展,1978-2013年年均經濟增長超過14%。據聯合國的報告,蘇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長6.5%,在全球超過五百萬人口的城市高居增長首位,也因此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城市。
② 蘇州歷史是什麼
蘇州位於江蘇省的東南部,北依長江,西濱太湖,南接浙江省,東連上海市。京滬鐵路在城市北部通過。大運河由無錫北來,經城市西部 和南部流入浙江省。
蘇州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據傳說夏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蘇州境屬古楊州。商末周初這里是吳國所在地、蘇州市滄稱吳, 即由此而來。春秋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當時吳國大將吳子胥得到吳王同意後在蘇州建城牆,還挖了運河作為護城河,來堅守蘇州城。吳國於周元王三年(前473),並歸越國,後又並於楚。秦和西漢置會稽郡,吳縣為會稽郡首邑。東漢時置吳郡。三國孫吳曾一度建都於此。東晉、南朝宋、齊置午郡,梁、陳置吳州。
隋廢吳郡,並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這是蘇州得名的開始。在唐代,蘇州、吳郡兩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吳縣另置長洲縣,兩縣同治於蘇州。五代時,一度叫吳洲,後為吳越國錢寥據地,宋升蘇州為平江府,轄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五縣,府治設在 蘇州。從此,蘇州又稱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為平江府,領太倉州和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嘉定、崇明七縣。應天巡撫也駐在蘇州。清代沿稱蘇州府。雍正年間,分割長洲地置元和縣、崑山地置新陽縣、長熟地置昭文縣、吳江地置震澤縣、吳江東山等地置太湖同廳。時,蘇州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駐所。太平天國進駐蘇州,建立蘇福省,蘇州為蘇福省的首府,以後恢復甦州府。民國成立,廢蘇州府,長洲、元和兩縣並入吳縣,蘇州則為吳縣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分治,建立蘇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帶縣的行政體制,蘇州市和蘇州地區合並。
③ 蘇州的歷史
蘇州,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現簡稱蘇。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個中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蘇州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
④ 蘇州的歷史以及風俗習慣
蘇州(漢語拼音:Sūzhōu,方言:蘇州話),中國城市,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江蘇省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據傳說夏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蘇州境屬古楊州。商末周初這里是吳國所在地、蘇州市滄稱吳, 即由此而來。春秋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當時吳國大將吳子胥得到吳王同意後在蘇州建城牆,還挖了運河作為護城河,來堅守蘇州城。吳國於周元王三年(前473),並歸越國,後又並於楚。秦和西漢置會稽郡,吳縣為會稽郡首邑。東漢時置吳郡。三國孫吳曾一度建都於此。東晉、南朝宋、齊置午郡,梁、陳置吳州。
隋廢吳郡,並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這是蘇州得名的開始。在唐代,蘇州、吳郡兩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吳縣另置長洲縣,兩縣同治於蘇州。五代時,一度叫吳洲,後為吳越國錢寥據地,宋升蘇州為平江府,轄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五縣,府治設在 蘇州。從此,蘇州又稱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為平江府,領太倉州和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嘉定、崇明七縣。應天巡撫也駐在蘇州。清代沿稱蘇州府。雍正年間,分割長洲地置元和縣、崑山地置新陽縣、長熟地置昭文縣、吳江地置震澤縣、吳江 東山等地置太湖
同廳。時,蘇州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駐所。太平天國進駐蘇州,建立蘇福省,蘇州為蘇福省的首府,以後恢復甦州府。民國成立,廢蘇州府,長洲、元和兩縣並入吳縣,蘇州則為吳縣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分治,建立蘇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帶縣的行政體制,蘇州市和蘇州地區合並。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她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蘇州園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跡。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逾4200年,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園林城市。一般認為,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蘇州也是中國最精緻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
蘇州風俗除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外,還有軋神仙,冬至,石湖串月.正月初一.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團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長幼依此而拜,叫"拜喜神"之後,依此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帶幼輩向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元宵節,鬧花燈.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穀雨三朝看牡丹",清明"山塘看會",四月十四"軋神仙",
五月端午"龍舟競渡",六月廿四"賞荷觀蓮",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廟會",八月"山塘燈船";石湖串月""虎丘聽歌",九月"陽山關日出",十月"看元祀會"等等
⑤ 蘇州歷史
蘇州古時稱吳。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歷史上,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傳統文化發達、園林風景秀美的城市,被譽為"人間天堂"。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大運河流貫境內,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盪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勝概。
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築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秦漢為會稽郡治所,因原為吳地,故名吳縣。秦末項梁、項籍在此起義反秦,蓋當時江南風俗頗尚武勇,與後世絕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東岸地)為吳郡,以吳為治所。漢末孫策、孫權初據江東,亦以吳為駐地,後乃移治京(今鎮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孫吳東晉南朝時,與吳興、會稽(一說為丹陽)合稱「三吳」,為東南富饒之區。梁末改吳郡為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州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大業時仍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蘇州。州(郡)名稱雖幾經變更,治所則均在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縣,自此一城遂有兩縣。唐代後期,吳中人口增加,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發展,名詩人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都擔任過蘇州刺史。
唐末蘇州曾遭嚴重兵禍。光啟二年(886年),牙將張雄襲踞吳城,次年被逐走。龍紀元年(889年),錢謬取蘇州。次年,即大順元年,楊行密取蘇州於錢氏,不久又為孫儒奪去。孫儒軍從河南流竄長江南北,到處焚殺,極富破壞性。大順二年,孫儒焚城而去,錢繆收復甦州。乾寧三年(896年),楊行密軍再奪蘇州。錢氏大舉反攻,於乾寧五年奪回蘇州。此十餘年間,吳城八次易手,遭禍甚酷。
後梁開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楊氏部將周本圍蘇州七個月而去。此後吳與吳越休戰,江南戰禍始歇。吳越自動納土於宋,事在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與周本圍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間,吳中承平,錢氏於太湖旁置「撩淺軍」,專事興水利、防水害,農業常獲豐收。錢謬之子元瓊在蘇州造金谷園,即環秀山莊前身。著名的虎丘山雲岩寺塔亦建於錢氏統治時的後周顯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以吳、長洲二縣為治所。徽宗用朱勵興「花石綱」,蘇州頗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顏宗弼軍陷平江,擄掠焚城,是為五代初年以後蘇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禍,破壞極為嚴重。
南宋立國江南,將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吳中。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即舊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有的滄浪亭,韓氏夫婦身後亦埋骨於靈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與石湖,史正志之與石卷堂,均為著例。經濟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礎上,續有發展。范成大著《吳郡志》,謂:「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蓋南宋之時,蘇杭富庶實甲於天下。
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元末,張士誠取平江,改稱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軍破蘇州,攻圍近一年,戰禍亦復不輕。明初,太祖恨吳人附張氏,賦稅特重,並多次迫遷富民赴臨濠(鳳陽)。宣德年間,周忱、況鍾屢請減免,戶部均不肯執行。正統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吳縣、長洲為蘇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復分長洲縣設元和縣,自此一城遂有三縣。辛亥革命後,並三縣為一,只設吳縣。解放後為蘇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糧為命脈,蘇州所供,冠於各地。文化尤稱發達,前後曾出進士二千四百人、狀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來,名賢輩出,而尤盛於文藝。明代繪畫有吳門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晚明清初評點小說蔚成風氣,評《三國演義》的毛宗崗為長洲人,評《水滸》的金聖嘆為吳縣人。
蘇州園林甲於天下。今之所存多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遠流長如滄浪亭、環秀山莊等,亦經明清兩代增修,余若拙政園、留園、藝圃、怡園、西園等,均明清名園,為國家瑰寶。